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案

$
0
0

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单元教学目标
    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单元课时分配
    《秦兵马俑》……………………………………2课时
    《古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4 ……………………………………………2课时
    练习4 ……………………………………………2课时

 

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想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好像有点难度。而因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来感悟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可采用“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读句子,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了解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3段
  1.提出要求: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
  3.同桌交流。
  4.集体讨论,交流。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5.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穿插。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
  7.指导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学习过渡段
  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1)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2)句子前半部分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后半部分是说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习一、四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3.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4.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课后反思

 

 

古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在教学时让同学细读课文后,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了解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事例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
  2.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古埃及的金字塔
特点
结构
建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学会说明文的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引导学生从外观、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学习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
  “金黄色的沙漠”是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教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知道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外观上“宏伟”,结构上“精巧”)
  (2)从课文的相关描写中来进一步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幻灯: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切合得很紧密。)
  这两句与书上的描写相比,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书上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与我们遥远的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使我们对金字塔有了更深的了解。
  4.小结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的外观的宏伟、结构的精巧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再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5.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读第三段:4、5自然段
  A.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有两个设问句构成的段落。)

    B.指名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瀚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意言表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头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6.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A.这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总结课文
  1.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句子
  2.出示句子:
  A.为了建造……整整30年时间。
  B.勤劳……的科学方法。
  3.总结: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特点:外形宏伟
  古埃及的金字塔   结构精巧
                   建造:运石头
                         垒石头
课后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课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围绕学科性问题,提出疑问;收集、处理、整理信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进行反思、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和过程。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你们知道“音乐之都”在哪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的摇篮。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作业设计
    1.抄写本文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离不开音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体会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学生学习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初步领略了维也纳迷人的城市风光,感受到音乐之都的音乐魅力。同学们课后搜集了不少资料,增强了对维也纳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三、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四、回归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无限向往。
    五、课文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作业设计
    1.选择一个世界名城,在阅读小课上向同学们作介绍。
    2.小组合作,出一期手抄报或剪贴报,报为:世界名称导报。也可自我命名报名。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课后反思

 

 

习作4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者游记。
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构想
    首先欣赏名人游记,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准备
    搜集名家的游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首先欣赏名人游记,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指导学生练写。
学生学习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推荐文章: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在小组里交流。
    (2)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
    (1)列出写作的顺序。

    (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4.学生练写习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习作,并进行修改和誊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写游记或参观记
按顺序
有详有略

课后反思

 

 

练习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写好钢笔字和写好毛笔字五部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语文与生活中,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诵读与欣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短文的意境美;口语交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畅所欲言;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把握好结构,认真把字写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练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作业设计

    回家会继续读刘鹗的《老残游记》。
板书设计

练习4
正确使用标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练写钢笔字和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4、反馈。
    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作业设计
    给爸爸妈妈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
板书设计

介绍世界名城
音乐之都——维也纳
花都——巴黎
水城——威尼斯
……

课后反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