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萧红)和《谈礼貌》(议论文),还有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时分配:
《爱如茉莉》
2课时
《月光启蒙》
2课时
《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时
《谈礼貌》
2课时
习作5
2课时
练习5
3课时
爱如茉莉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像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教学构想:
本文以爱导入新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清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作业设计:
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做《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如茉莉
真爱像茉莉 平淡幽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再读课文,感受茉莉般的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作业设计:
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爱如茉莉
真爱像茉莉 平淡幽远
从小事中反映真情
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下,母亲唱民谣、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构想:
先读通课文,给课文分好段,然后再理解一些词语。在精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词语的感悟,来理解爱如茉莉,就是真爱表现在平淡的小事中。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做《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月色美 歌谣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做《同步》。预习19课。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课后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构想: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自由。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走近萧红
1.师述: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联系课后作家卡片,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
板书课题 读题
过渡: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二、自读,走进园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投影)
①读一读,联系课文或经验理解。
蜂子
倭瓜
谎花
铲地
②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读音。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③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三、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1.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一起走进了园子。轻轻地读第2、13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像画面,体会园中昆虫、蔬菜、花草充满生气,自由自在。并相机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在自由地飞,倭瓜、黄瓜、玉米在自由地长,园子里生机盎然。可以说(课件:出示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四、品读,解“我”之自由
1.自由读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划出有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讨论。
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那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笑了
交流时说、议、读相结合。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②(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③(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④(抢水瓢浇菜)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读书联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读书读出了自己。
3、在园子里漫步,你们看到了吗?
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默读3—12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①我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很宠爱我。
②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很耐心,很形象。
③祖父笑了。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还在笑,笑声中,他仿佛在说什么呢?(课件呈现课文插图)他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看看图上祖父的笑容,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你们理解了祖父的笑,祖父的笑是疼爱,是呵护,是宽容,(板书:爱)
当我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时,祖父是慈爱的笑;当我把水扬向天空,祖父还是那样慈爱的笑,祖父的笑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萧红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
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能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五、引读,深化“心”之自由
1.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
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_;
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
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_;
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
2.(课件呈现,齐读)园子里,鸟儿蝴蝶、花草蔬菜瓜果,我,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3.引读14节。
六、延伸,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你们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
3.总结: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随着你们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自由 爱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画面
1.听写一组词语
2.选用词语描绘祖父的那个园子。
二、再进园子,感受亲情
1.生自由读3-12自然段,分别用直线和曲线画出祖父和“我”在园子里做的事情。
2.分角色读读画出的句子,体会“我”的天真、调皮,祖父的慈祥、爽朗。
3.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情形,着重表达祖孙间的融洽。
4.找出课文中几处写到了祖父的笑,读读有关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
指导朗读3-12自然段,重点读好第3、4小节,以及后几段中的人物语言。
6.说说你读了这大段后想到的词语、诗句、名言警句等。
三、读写结合,领悟真情
1.学习写法
这篇课文着重回忆“我”的童年生活,怀念最亲爱的祖父,为何要在开头部分花较多的笔墨描写祖父的园子?(“园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的童年的快乐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园子”是祖父与“我”制造欢乐的地方。美丽的景色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的快乐心境和美好回忆,这叫借景抒情。)
2.小练笔
回忆一段幼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用快乐的笔调写出来,可以是天真的童言稚语,可以是滑稽可笑的行为,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文章表达得更生动、细腻。
四、检测完善,加强积累
1.找出文章中ABB式的词语写下来,再仿写几个。
2.用“望”组成几个词语,分别填入句子中的括号里。
童年时代,祖父的园子里,有她(
)的自由;像鸟儿一样飞翔是她的美好(
)。祖父离世后,她(
)离家出走也不要父亲包办的婚姻;走上文学道路,是她(
)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向往自由的(
)。
3.出示茅盾等名人对萧红作品的评价,生齐读。
4.推荐课外阅读萧红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自由 爱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预习20课。
课后反思:
谈礼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从三个事例写了有礼貌的重要性,它会使社会更加美好,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能礼待人,使用礼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整体感知课文,再逐个事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礼貌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9 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 矛盾 咳嗽 粗暴 纠纷
安慰 情操 修养 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板书设计:
谈礼貌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
使生活更加美好
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做《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3)重点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4)师小结:从对古训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要做到待人彬彬有礼,就要注意自己的态
度和言语。(板书:态度、言语、彬彬有礼)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6)想想这一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庄重的语气)
(7)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4自然段写的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
(1)学生自读,围绕要求同桌讨论。
(2)交流
A.生交流第一个例子:(牛皋问路岳飞问路)
根据生交流,师板书:马上施礼“呔,爷问你” 下马施礼“请问”
B.师: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请大声齐读:出示句子:“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板书:人心暖讨人嫌)
C.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
D.齐读第2自然段
继续交流(第2个例子)
A.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板书: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B.齐读最后一句板书:避免纠纷 架起桥梁
C.指导朗读:(读出平和、高兴的语气)
D.齐读第3自然段
交流第3个例子。
A.学生交流,师板书:文雅和气宽容 安慰,不能怪你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B.指导朗读
C.齐读第4自然段
(3)练习(出示填空题)
牛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先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青年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__________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5)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5自然段
(7)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4;熟读课文,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
板书设计:
谈礼貌
礼貌待人
使生活更加美好
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
课后反思:
习作5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迎六一征文启事》,第二部分是对习作要求的提示,第三部分是提示学生平时要留心报刊等媒体开展的征文活动,抓住机会,踊跃投稿。
教学目标:
读懂《迎"六一"征稿启事》,弄清征文的要点。练习向各种儿童报刊投稿。根据征文启事的要求,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写一个"我身边的小能人"。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构想:
学生先说后写,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谢后进行交流,修改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典型作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
二、指导学生读懂《迎"六一"征文启事》。
1.让学生自读《迎"六一"征文启事》。
2.思考:这则征文启事的要点:
(1)题目(范围)是什么?
(2)征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参赛对象是什么人?
(4)截稿日期是什么时候?
3.学生阅读后回答。
三、根据习作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指导审题:教师板书作文题后,启发提问:写谁?小能人可以在几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某个方面具有特长的?
2.开拓思路,选择材料:从小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材料,也可以从他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或独有特点去找材料。
3.指导学生围绕重点材料写具体。
(1)你打算表现小能人的什么突出表现或特长?
(2)你想通过写什么事来表现他的这个特长或突出表现?
(3)师小结:选择事例要典型。
(4)你想怎么写这件事?说一说,要求把反映人物特点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出来,突出重点。
(5)学生尝试说,指名说一说,师相机点评。
(6)写事要典型,但不要凭空想象,要写真事,讲真话。
四、学生草稿。
五、要求学生留心各种报刊刊登的征文启事,踊跃投稿。
课后反思:
练习五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有五项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了解一些生活中最新出现的词汇。让学生通过诵读掌握一些表示说话时的情态的词语,积累以备用。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即兴演讲。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熟读并听写;口语交际指导学生演讲,要求不高,只要阐明观点即可;写字指导,注意笔画和结构。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丁大勇和爸爸看电视时,爸爸对大勇的“劲歌劲舞”这个词表示不理解。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什么是新词儿?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说新词出现的原因。
(4)引导学生小结: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这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学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意思。
(2)学生试说这些新词儿的意思。
(3)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思考准备。
(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知道的新词儿。
(3)总结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说出这些词语的特点。
(4)同座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的大概用法和使用的语言环境)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与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读。
(2)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模拟一个语言环境,说一段话。
(3)集体齐背,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月光启蒙》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体,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练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自选话题。(可用题中的参考话题,也可自己拟定话题)
2.指导
(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提出各自对对方演讲的看法)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售、军。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售、军”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写,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