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竟成,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这个单元共同谱写了一组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的赞歌。有透着历史厚重气息的郑和、司马迁,有闪烁着残疾人向命运不懈抗争的不朽灵光的海伦凯勒、瞎子阿炳。让学生在通过这个主题单元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立体的关于人的意志与毅力的解读。
单元教学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凸显司马迁著书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的好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其中数量词的运用更使课文增色,让司马迁留名青史。一是数字中见决心——“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这2600年是何等之巨,将有多少史实需要整理!二是数字中见痴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一场横祸,使他“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单元重点难点
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单元课时分配
《海伦凯勒》…………………3课时
《二泉映月》…………………2课时
《郑和远航》…………………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2课时
《精读与略读》………………2课时
习作3
…………………………1课时
练习3
…………………………2课时
海伦•凯勒
教材分析:
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构想: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平时是怎样面对困难的,全班共同交流,然后通过学习,向命运不懈抗争的不朽灵光的海伦凯勒学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中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朗读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作业设计: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课后反思:
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教学构想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同的地方吗?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
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作业设计:
背诵4、5自然段。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课后反思
郑和远航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构想
抓住课文重点语段,创设想象表达情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悟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始终以“读中内化语感,情感,凸现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真正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①反馈,交流。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课后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构想
在阅读中感受司马迁下决心努力写《史记》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中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作业设计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课后反思:
精读与略读
教材分析: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教学构想: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思考什么样的文章精读,什么样的文章略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精读与略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揭示课题。
2.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A、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B、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
“一目十行”是什么意思?
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
这句话你同意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1.齐读。
2.浏览课文。思考: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文。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3.指名汇报。4.指名补充。5.听读,评议。6.听读,思考。7.指名交流。8.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作业设计:
思考: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
精读与略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我读书我快乐》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板书繁体字“书”,有人认识它吗?
2.不认识这个字的同学向认识这个字的人请教
(1)指名当众请教,相机指导向别人请教问题要真诚有礼貌
(2)个人自主选择小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3.过渡:读了黑板上这本一字书,你既认识了繁体字“书”又学到了向别人请教问题的方法,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开卷有益”,意思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说到读书,我们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有发言权。据我所知因为读书而废寝忘食的人大有人在,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喜欢读书吗?
4.根据发言板书课题:我读书我快乐
二、名言荟萃
1.导入:快乐是我们对读书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感受,其实读书的好处很多很多,所以古今中外很多人总结出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
2.出示名言: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少年不知勤学苦,白首方悔读书迟
3.展示个人搜集到的名言
4.出示说话要求
(1)声音要适度
(2)说话要流利
(3)意思要清楚
5、出示听话要求:认真听、及时评
三、好书推介会
1.过渡:看到同学们搜集到这么多的读书名言,可以想见读书的好处真的很多。所以我们倡导“讲读书进行到底”不过,书也有好坏之分,需要我们睁大慧眼,仔细搜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课堂上来,我们来开个“好书推介会”。
2.出示推介语言的要求
(1)语言清楚
(2)语言连贯流畅
(3)对书的内容介绍完整
(4)让听者尽可能的感受到书的优秀
四、读书故事
1.过渡:生命诚可贵,读书价更高,若为好书故,万事皆可抛。当你有了这等读书精神,书迷的称号也就当之无愧了。据我所知,我们班的书迷为数不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就是一部好书。下面我们就以《读书故事》做书名一起来便一本自己的书
2.出示被录取文章的要求
(1)故事情节完整
(2)语言流畅
(3)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
(4)口头宣讲声音要响亮
(5)态度自然大方
作业设计
读一本好书,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我阅读,我快乐
课后反思:
习作3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多说,用心体会。
教学目标:
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教学构想:
让学生先看几篇通讯,然后完成本次习作。
教学准备: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作业设计: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板书设计:
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课后反思:
练习3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写好钢笔字和写好毛笔字五部分。
教学目标:
学习了解故事的含义并对相反的观点加以辩论;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的知识。诵读词语,积累语言知识。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就难题进行选择并流畅、清晰地表达。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畅所欲言;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把握好结构,认真把字写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文人都要花大功夫练习书法下面读读这个小故事。
(2)学生读小故事。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度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4)学生联系故事谈一谈当中蕴含的道理。
2.教学第二部分。
(1)提出问题。(由上一部分的教学结论导入,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
(3)指明几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重点是回答“为什么”。(学生可从文化、艺术、学习、生活几方面去谈)
(4)小结性发言。(只作为一种观点)
3.教学第三部分。
(1)谈话导入:在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认识、了解哪些书法家呢?
(2)学生回忆、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师生共同最大限度地说出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4)根据情况选个别书法家讲讲他们的书法小趣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语都是关于“郑和远航”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大致了解它们的意思。
(4)学生试着说说这些词语可能会连成一个什么故事。
(5)学生练习诵读。
2.反馈。
(1)指名诵读。
(2)学生比赛看谁能说出更多相关的词语。
(3)集体练读。
(4)集体齐背。
(5)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郑和远航》。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特别是“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范写。
(3)学生再次练写。
作业设计:
预习诵读与欣赏
板书设计:
练习3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我来说一说”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如题中所说的问题。这时,你会怎样作出决定呢?(板书:我来说一说)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 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问题认真思考,准备口语发言提纲。
(3) 学生分组练说。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讲台就某一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针对实际情况)
(2)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上台说出不同的看法。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点评。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土、牛。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笔画极其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及时指导。
3.练习。
(1) 学生临摹,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 学生将每一笔写在米字格中的正确位置。(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和力度)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作业设计:
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