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有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和一个习作、一个练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是科普类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情况,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火星的特点,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了解克隆的含义、意义和前景;习作上主要是学会怎样修改作文,明白眉批和总批的作用,并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进行科普教育,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学会怎样修改作文。
课时分配:
《梦圆飞天》
3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3课时
《神奇的克隆》
2课时
习作2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梦圆飞天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叙述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悉课文,质疑问难。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 ,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构想:
初读感知课文,把课文读通,分好段。然后精读感悟,重点学习发射和问候的部分,感受人们的激动、紧张的心情。感受航天员的兴奋和自豪。最后一段照应文题,使整篇课文浑然一体。加强朗读的指导,以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补充神州五号的资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
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
听写部分词语。
2.
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
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神州五号发射
航天员杨利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激动人心 兴奋自豪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学生学习过程: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1.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2.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3.为什么激动?
指导朗读: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4.生大声读10、9、8、7、6、5、4、3、2、1你还想说什么?
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5.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这十秒的重要。 (重重的敲打。)
6.生再读
7.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作业设计:
做《配套练习册》。 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课后反思: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安排材料,共有8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成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去向。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成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构想:
初读指导,把课文理清条理;精读指导,为什么说地球和火星是孪生兄弟,它们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从不同处出发,理解火星上为什么没有水,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分好段。
学生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把生字写在四线本上。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做《配套练习》的基础知识。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了解火星的水的来源。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三、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家进行了两种猜测,可见进行科学研究要由广泛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验证,证明猜测是正确的。
作业设计:
做《同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陨石、彗星的碰撞
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火山爆发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为什么火星上没有水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作业设计:
做完《配套练习》;预习第七课《神奇的克隆》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火星引力小 气体大逃亡
水的流失
课后反思:
克隆之谜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共有9个自然段,讲了克隆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以极其重大的意义和造福人类、诱人的前景。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构想:
由课题导入,引导学生质疑: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儿,它有什么作用?然后读文,注意解决以上问题,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再通过交流所查找的资料,对克隆的知识作一补充,以对克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克隆的含义
克隆的意义
造福于人类
诱人的前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对克隆有所了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作业设计:
做《同步》;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课后反思:
习作2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修改习作的训练。例文分来两部分:习作《拔河》和老师的眉批和总批及习作要点讨论。
教学目标:
能通过阅读作文《拔河》及老师的批语,明确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对作文《拔河》加以修改,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教会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老师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构想:
课前准备进行拔河比赛,获得亲身体验。认真阅读《拔河》这篇习作,根据亲身经验说说这篇习作的优缺点;讲清哪是眉批、哪是总批,作用是什么。按照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重点指导第五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坐后把修改好的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教学准备:
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拔河比赛。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回忆拔河场面,再现当时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3.老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并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板书课题,揭示习作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发练习纸,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写在该页侧的眉批栏中;“总批”一般用以指出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整体方面的优缺点,写在文章的后面。“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改掉拿到作文本只看等第,不看批语的坏习惯。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文章如何修改,可用钢笔在练习纸上作适当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
3.老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老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是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受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附:修改好的作文
提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学会修改文章。请你把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书上老师给这位学生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
拔河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中午饭都没吃好。妈妈说:“你不好好吃饭,怎么有劲拔河呢?”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把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
一条大粗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谁能把绳子当中的红布条儿拉过靠自己一头的白线,谁就赢了。
“预备!”裁判员大喊一声。双方队员抓起了绳子。
“嘟”哨声响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双方互不相让,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一边移。拉拉队为我们加油。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移动,我们怎么也拉不过来了,我们输了。
交换场地再战。这次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由汪强喊号子,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了。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们再比吧。”
作业设计:
预习练习2
板书设计:
修改习作
做好眉批、总批
修改方法正确
修改符号要正确
课后反思:
练习2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包括五项内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构想:
练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辨析词语、学会正确应用;积累成语,学以致用;钢笔和毛笔字要认真;口语交际多加鼓励,说自己的奇思妙想,先在小组里讲,再在全班交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5号”或“神舟6号”发射升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通过比较得出什么情况下用“看”或“紧盯”更合适。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分别选用几个所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4)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读题的五个词,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仔细阅读句子,尝试填空。
(3)师生评议。
4.教学第四部分。
(1)自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理解。
(3)小结:这些用法是古代的用法,但当代仍然经常使用,需要掌握。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查查字典。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讨论交流成语的意思。
(4)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指读、齐读、指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均匀。
(4)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语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临慕、描红。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
(1)展示优秀作业,师生评议。
(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畅谈: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分别就未来的衣食住行畅谈。
(2)分组推选代表上台说说,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师生评议。
3.反馈。
(1)评议后各组再次准备并推选一名上台说说。
(2)评议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欣赏,并谈谈感受。
2.指导。
(1)师范写“工”、“母”的书写方法。
(2)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再指导。
3.练习。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作业设计:
预习第三单元
板书设计:
练习2
积累词语
写好字
把课文读得有感情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