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现代诗歌。形式上,句子短,合韵上口,响亮反复。内容上,均为儿童所熟知,所喜爱,一读情趣便了然心间。这首诗总的基调是“欢欣喜悦”的,直接抒情的字眼有“撒一路欢笑”(1节)“快活”(5节)“开心”(6节)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字眼“叮叮当当”“奏响”“歌谣”“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起阵阵林涛”“轻抚”等等,放手让学生通过画批关键词句,畅抒胸臆。《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这是两篇名家作品,尤其在表达方法上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佳作范例。引导学生作为一个发现者去发现和感悟名家名篇的魅力。
教学目标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其中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是全文的重点。《古诗两首》所选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学习,能想象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字里行间体会《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中,体会冰心对儿童的喜爱,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作者写梅花的用意。能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场所。
课时分配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2课时
《早》…………………………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2课时
练习1…………………………3课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现代诗歌。课文主要描绘了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构想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抓住两个关键之处:一是变化,二是快乐。荒山变得热闹了,草茂林丰,小动物们到这里安了家。感受动物们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情景,感受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下星期学校要组织我们参加什么活动?(植树节活动)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节日--植树节、今天,我们学习-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待歌,
出示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渎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渎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趴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片。"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己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宁。)
(6)指导朗渎第3~?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作业设计
1、想象山岭在植树前后的变化,写下来。
2、背诵课文。
3、《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荒山披绿装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课后反思
暖流
教材分析
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语。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学构想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抓住“暖流” 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人
谈话:上课之前,我先播送一则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12摄氏度,偏东风三级。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
提问: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导入新课: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交流自己的理解,谈出“暖流”本指温暖的气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讨论对“涌动”一词的理解,感受因为江主席来看望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从而令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心情异常激动。让学生各抒己见)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2.指导用钢笔描红。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暖流
暖流 指温暖的气流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听写含有生字的词语并检查订正。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读要求:轻声自由读第二段,思考: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做了什么?
2.组织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段。
3.组织交流。
4.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如何作答的。
5.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感觉。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谈谈你的体会。
(2)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并体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个别纠正,对有共性的问题提醒全班同学注意。
(3)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讨论。
(4)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要求:先分角色读,再说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引导深层次体会: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写的好处。
三、学习第三段
1.组织齐读。
2.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4.组织反复朗读王辉的话,引导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
四.引导总结
1.组织讨论: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课题的“暖流”是什么意思?(体会: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说一说本课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反复读一读这一部分。
作业设计: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暖 流
兴奋 喜悦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关心青年
课后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材分析
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构想
开始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开场,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顺水推舟,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内容,引导学生围绕一条主线,步步深入、探究,引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读中悟,悟中深刻体会,谈出个人见解。同时,抓住课文重点语段,创设想象表达情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悟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始终以“读中内化语感,情感,凸现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真正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1.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听后感觉怎样?
这首欢快的曲子描绘了明媚的春天,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快地找到美丽的春天呢?书上有一句最能反映出来,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2.出示“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指着板书,板书:春天)
换句话,怎么说?(意思不变)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春天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自读自悟,深入探究
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
(1)出示“拣颐嚷躯 倚 棠 畅”
(2)自己读
(3)你已学过会哪个字,怎么学会的。
(4)把不认识的再读一读
3.初步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4.小结:儿童多的地方,花也多(出示投影)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有着什么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学生说、老师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5.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讨论
出示小黑板:“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喷花的飞泉”
(1)自己读这段话,你是怎么体会到“旺盛”的?
(2)这里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如果不用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3)你能读出花旺盛的样子吗?a练读b指明读评议c听录音,想象画面(闭眼)你仿佛看到什么?讨论d齐读(配音)
(4)这么旺盛的繁花在阳光下像喷花的飞泉,会是怎样的美景呢?看投影想象,说话
6.指导背诵,填空反馈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 ,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 的花,这繁花从 开到 ,不留 ,阳光下就象 。
7.此时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出示“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出来了”齐读
“这样饱满,烂漫”指什么?
你也能带着饱满的感情读出这段话吗?
A练读
B范读(配乐)
C请读
D齐读
(5)这么饱满、烂漫的春景,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春机盎然……)
(6)那么,也让我们不由地想吟诵那些诗句呢?
8.春光无限美好,花开得多,开得旺,因而引来了许多儿童,他们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哪看出呢?
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讨论
(1)出示“……成千盈万的孩子……小天使”
(2)
A“盈”什么意思?换个词来说 B“大魔术”比喻什么?小天使呢? C出示比较句,你觉得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由此你体会什么
D有感情地齐读
(3)把描写“儿童多”的语句,完整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9.天真活泼的儿童跟花儿一样,都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所以作者想在春到来时想起了两句诗?
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你悟出了什么?
三、回归整体,点明题旨
1、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真正懂得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永远找到春天”?
2、书上有一段文字,描述很准(第八节出示,小组交流体会)
3、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当我们春游时,一定要(齐说课题)
作业设计
1.背诵5-9自然段。
2.课后找冰心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花: 饱满 烂漫
儿童:活泼 舒展
课后反思
早
教材分析
《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其中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是全文的重点。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教学构想
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板书课题:
早 生齐读课题。
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早
鲁迅 三味书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2)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2)自读2—4节,想一想: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2节
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
过渡: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花,看来只能是书香了。到底是不是?等我们观赏了“三味书屋”后,答案自见分晓。
第3节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②自由读1—6句,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提问: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
③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④自由朗读第3节后半部分,思考: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
过渡: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
1.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自读6、7节。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
自由浏览全文,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班级交流
(1)指名读有关梅花的句子。
(2)梅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暖)?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结合图片整体读;
(3)交流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坚强、冰清玉洁、不畏严寒);
(4)你想对梅花说写什么吗?
作业设计
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早
三味书屋 梅花 鲁迅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所选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学会生字,理解诗句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构想:
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朗读学习,能想象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游园不值》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二、介绍作者
三、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2.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3.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4.用投影仪演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②
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① 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6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7.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
c、有浓郁的花香。
8.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9.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10.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
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
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
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四、背诵诗句。
五、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学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认读生字
检查
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课后反思:
习作1
教材分析:
这次作文是一篇写景作文,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后,然后写一种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的多姿多彩。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能按作业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自己定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变化细致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
教学构想:
首先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然后学习例文,感知写法,让学生自读后谈写法;再细读例文,明确写法;最后运用写法,学生练习写文;在讲评作文时,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写景的作文怎样写。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朝霞,观察时注意填好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和两方面的特点。
(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的。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仔细阅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奇巧的?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你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明确写法。
小作者在云的造型上浓墨泼洒,重点描写了它形状的奇巧,而后作者又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每一处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变化来写的。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请同学们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填写下表:
形状 色彩
多云
少云
云厚
4.同桌练说,互相交流,相互提示。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习作讲评
1.出示例文
学生读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优缺点。
2.全班交流
每小组派代表,说说意见。3.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总结
写景的作文,应该抓住特点,并注意顺序。
板书设计:
写景作文
抓住变化特点
注意顺序
作业设计:
预习练习1
课后反思:
练习1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写好钢笔字和写好毛笔字五部分。
教学目标: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难点:
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猜字谜时,先让学生猜,然后重点在于总结猜字谜的方法;诵读与欣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短文的意境美;口语交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畅所欲言;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把握好结构,认真把字写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学生学习过程:
一、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
(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
(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弟尧猫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什么方法?形象吗?)
(2)猜谜。(班级)
4.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作业设计:
预习诵读与欣赏
板书设计:
猜字谜
从字面意思考虑
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
用“转转盘”的方法
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
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诵读与欣赏
学生学习过程:
一、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
(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二、朗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先练读,再选出优秀的选手全班比赛。表扬读得有感情的同学。
三、总结
作业设计:
背诵《丝丝小雨》
板书设计:
诵读与欣赏
丝丝春雨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写好钢笔字毛笔字和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
(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二、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
(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话得体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
(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话得体有礼貌”的要求
(2)评议小结。
作业设计:
预习第二单元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请你帮个忙
说话要有礼貌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