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夏南京培训——雨花台风景区
雨花台属丘陵地带,最高海拔60米,占地面积113.7公顷。山岗顶部如平台,布满大大小小的砾石,它们都是在距今1200万年到300万年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由长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从安徽贵池以远的中下游搬运而来的,途经磨擦水蚀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滚圆如卵,有的扁如圆饼。这些砾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等一类坚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类矿物质组成,由于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黄、深黄、红色、绿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状,更显晶莹光泽,被称为“雨花玛瑙”。
因雨花台产雨花宝石,古人将这一带山岗称为“聚宝山”和“玛瑙岗”,孙吴时还称其为“石子岗”。至于雨花台的来历,还有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法师的和尚,曾在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他的一片诚心感动苍天,顿时落花如雨,变成宝石,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雨花台。明、清时期,这里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为江南登高览胜的佳地。
雨花石因为色彩艳丽,又有各种生动形象的山水、花鸟、鱼虫、奇花异卉等图案,形状也丰富多样,有球状、饼状、卵状、核桃状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常被用作案头、茶几、书架上的摆设;大块的雨花石经加工后,还可成为项链、鸡心、领带结等“雨花石巧件”。其实早在5000多年前,当地已开始将雨花石作为装饰品了。在鼓楼北阴阳营的氏族公共葬地,发现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敬爱的周总理也都曾对雨花石情有独钟。
南门休闲广场:景区南大门占地面积约297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由二个亭式建筑、二个耳房组成,成条状对称布局。建筑轴线达80米长,房屋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浇灌框架结构,外坪为干挂金山石板和绿色玻璃幕墙。高度为3.1米至3.7米。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门式建筑轴线中间部分设置了小型喷泉水池,长12米,宽4.5米,形成树冰状、鼓泡状及彩虹状等形态各异的水体造型。距小水池4米距离处又设置了一座塑假石水池,长25米,宽8米,居中以园林造石手法塑造了一块长17米,宽2.5米,高近3米的仿真雨花石,形象逼真,石纹清晰,石面上镶嵌雨花台三个金色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就,每个字高宽各约1.2米,是风景区入口处的标志性题名石。整座建筑是新颖、具有现代气息的门式建筑的代表。
进入园区,大巴车一路奔行,这种学习亦或是游览,也只得是走马观花了。南京,南京,来过多次,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历史文化,却一次也未有之,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雨花台风景区又名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亦简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2个紧紧相依的山岗组成:东岗名为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历史上曾将延伸至安德门外的西岗,与前两个山岗合称聚宝山,明朝的南京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即由此山而得名(西岗即为石子岗)。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雨花台风景区的主要功能区,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有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盛况空前。相传此事感动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
年),金陵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常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
在雨花台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绎了壮丽的人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这些美妙的诗句,正是历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写照。
南朝时盛极的高座寺于洪武初年被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间,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恢复拓建,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后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寺后即为古雨花台。
雨花台风景区中,历史上有著名景点“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古时亦称永宁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纤湮缕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绝,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时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览,用泉水沏茶,备加赞赏,称之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江南”二字、及之后的“第”字为后人所加,如今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
在江南第二泉上面,是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建筑为木结构,经白蚁常年侵蚀,已成危房。随着雨花台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为拓展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风景区对二泉茶社实施整体翻修。
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风景区的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至1979年,根据“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主要进行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点,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陆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的建设,和游乐活动区、生态密林区的建设。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风景名胜古迹有雨花阁、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杰墓、明太监义会碑、杨邦乂剖心处、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马合冢、木樨苑、曦园、怡苑、梅岗、雨花石博物馆、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20余处。
雨花台风景区的主要功能区是贯穿南北中轴线的烈士陵园区。位于景区北面的陵园大门由花岗石砌成,高11.7
米。大门内三面环山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实下虚的手法,着重刻划了烈士的面部神态。两侧的环陵大道可直达雨花台主峰,主峰上矗立着一块42.3
米高的石碑,碑身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字,背面刻着纪念碑文。碑前还竖有一座高5.5米的烈士青铜塑像。在纪念碑南边的山岗上还有一座呈"U
"字型,颇具民族风格的花岗岩结构的大型建筑——“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遗书和遗物等。
站在纪念馆开放式的门庭中央,北望南眺,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等纪念建筑历历在目,忠魂亭以绿树为屏屹立于眼前。至此,我们不难发现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是沿着南北中轴线上对称展开的。设计者巧借自然山水的形式结构布局,把建筑与四周的山冈,围合成了一个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历史、建筑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就像是一首用建筑的语言写在青山绿水之间壮丽史诗。因此,自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建成以来,前来参观的中央和各省市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参观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红色纪念场馆评星级的话,那么,雨花台就是五星级的。这里也吸引众多外国客人前来参观。在纪念馆南门石阶东边第一棵龙柏,就是前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亲手栽种的。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任家山上,是由原来的安隐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重建,为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馆名由1题写。馆内收集了1000万字史料和1500件实物,展示了辉代英、邓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遗作和辅助材料800多件。
纪念馆东西展开长90米,南北伸展宽49米,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为传统大屋顶造型的现代建筑。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当年,在中国建筑界,杨廷宝先生和梁思成齐名,被誉为“南杨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他创作设计的。纪念馆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简化,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别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马赛克饰面的外墙,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栏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白色,与馆周围的绿色树林形成明显对比,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巍峨壮丽。
馆门庭南北两面均雕有“日月同辉”花岗石浮雕,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这也是纪念馆的馆徽。门庭南上方刻有邓小平手书的馆名。纪念馆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内陈列着雨花台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史料。他们当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有刘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泽东介绍入党的毛福轩、曾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朱克靖、八路军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等。1999年,纪念馆陈列进行改造。新的陈列融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为一体,成为同类场馆中的一朵奇葩。
照壁:《国际歌》和《国歌》照壁位于倒影池南北两端,花岗石质地,分别用汉、蒙、藏、维、壮5种文字镌刻。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建于雨花台海拔60米的制高点上,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主席书迹而成。新建的纪念碑碑建成于1989年,位于占地面积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峰广场上,广场由纪念碑、碑廊、地下大厅三部分组成。
纪念碑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宽7米、厚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为邓小平题写。碑身背面刻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所撰、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碑文。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以“宁死不屈”为主题的革命志士青铜塑像。
纪念碑廊:纪念碑廊位于纪念碑护墙内侧,东西各90块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壁上镌刻了由国内36名书法家书写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义论》3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纪念桥:纪念桥跨越雨花湖,通向绿树环抱中的纪念馆。桥长103米,桥面铺设斑斓的雨花石,两侧为1米宽的卧式花岗岩坡面,各有12个直径1.2米的石花圈,喻义是12个月24个节气,我们后人对烈士们的无限缅怀之情。
![]()
![]()
![]()
![]()
![]()
![]()
![]()
![]()
![]()
![]()
忠魂亭:忠魂亭位于雨花台中心纪念区最南端,1996年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捐资建造。为尖顶方形四门的钢混结构。“忠魂亭”三字由江泽民题写。整体建筑由忠魂亭及其周边广场、思源池和忠魂颂浮雕构成。
烈士雕塑群像: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1政变后,南京成为1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1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0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北侧建有高约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周围种满了青松翠柏和名贵花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肃然起敬,这是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标志。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74吨,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群雕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大师设计,由广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体创作完成的。
殉难处:雕塑后面是当年1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据统计,在22年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其中有辉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国0中央委员会委员,有领导江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候绍裘、张应春、许金远、陈振等0党员,有苏北联军抗日纵队司令兼参谋长卢志英,有前南京市委书记孙律川,还有年仅17岁的晓庄师范革命学生沈云楼和郭凤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雨花阁: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阁,复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位于雨花台风景区东岗(又称梅岗)。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地区寺庙林立。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反映了当年的景象。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北宋末年,古雨花台上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遗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毁于兵燹。如今复建的雨花阁,阁叠三层,檐卷四重。内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追寻雨花台历史源头。内存一尊讲经石座,四周散缀99粒雨花石,营造出云光法师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的场景,讲经石座后墙上,悬挂30米长《法显和尚西天取经画卷》,详细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经早300年的法显和尚到西天(锡兰)取经,在雨花台译经的全过程。凸现了雨花台千年历史的丰厚底蕴。外阁环以南郊名胜图,陈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由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尉天池领衔的22位书法家书写的44条楹联条幅装点着楼台回廊。
甘露井:南京最古老的甘露井,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水质清纯甘甜,被人誉为“甘露井”。1997年,雨花台风景区建甘露井亭于其上。亭呈八角,秀亭空透,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站在井前向上看,亭顶部开有"天井",与古井水面相辉映,形成“坐井观天,井天一色”的独特景观。
杨邦乂墓:杨邦乂(1085-1129),北宋人,字希稷,吉水县杨家庄(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乡云庄村)人,和南宋文天祥是同乡,并称二忠。北宋政和五年(1115),以舍选登进士第。先后任歙州婺源县尉,蕲州学教授。授宣教郎、建康府溧阳县知县。建炎三年(1129)九月,除通判建康军提领沿江措置使司等职。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帅兀术,杨邦乂迎难而上,奋勇抗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乂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书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兀术许他仍做溧阳知县。他以头碰柱.鲜血直流,并说:“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兀术派降金的户部尚书李税等多次劝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杨邦乂见李税等人在兀术的宴会上,就当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其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兀术大怒,竟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四年。杨邦乂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
二忠祠:雨花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台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赐谥号,建“褒忠祠”,是祭祀杨邦乂的祠堂。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大都(现北京)的途中经过建康(南京),在《怀忠襄》一诗中表达了对杨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国之志。因他从小景仰杨邦乂,两人又同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1998年复建"二忠祠",其主体建筑为九檩举架单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祠宽15米,进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祠堂正门25米处砌筑了硬山式折线形照壁,长6.88米,武中奇书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篆刻在黑色磨光花岗岩上。
方孝孺墓:方孝孺(公元1357年—公元1402年),为明朝宁海人,字希直。建文时,为侍讲学士。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惠帝仓皇出奔,棣乃自立为帝。召孝孺,令其起草诏书。孝孺哭号殿陛,并且把笔扔在地下说:“死即死而,诏不可草!”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坐诛者873人,学者称这为正学先生。相传门人拾其遗骸葬此。
方孝孺墓位于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后山,雨花台烈士陵园北山坡上。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其旁的碑志为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抗战期间也被砸毁,倒卧在地。后又被修复。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方孝孺墓。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组成。方孝孺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所塑,碑刻均由当代知名书画家所书。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连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书“明方正学先生之墓”镌刻镏金。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为直径4.6米的圆柱体,上部为2.1米的半球体,总高达4.5米。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木末亭:清“金陵四十八景”的又一重要景观“木末亭”,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始建于明代。“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意为高于树梢之上。以此名亭,谓亭秀出林木也;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有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木末风高”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武中奇书写的“木末风高”、赵绪成书写的“金陵胜景”贴金匾额高悬亭中。刘浚川、季伏昆书写的“木末亭”以及言公达、张杰、王福成等挥就的楹联妆扮着古朴的亭台廊柱。台上的隔断木壁西边刻制凌文铨手书六首吟咏木末亭的古诗,东厢缕刻六幅古梅。两侧镶有古石刻。底台十二块石刻线刻清朝“金陵胜景”及“木末亭记”,该亭在复建时设计师还巧妙将日寇侵占南京时在木末亭原址上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包含在内,使亭址高于周边树木,不仅保留了日寇侵占南京的罪证,而且还成为现在木末亭的仓储之地。
清乾隆御碑: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乾隆御碑。乾隆弘历是位心怀大志,胸有谋略,且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皇帝。他即位后,承袭了他祖父康熙大帝的遗业。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以巩固对汉地的统治,乾隆帝自称效法皇祖,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在驻骅南京时,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碑高2.55米,宽0.8米,厚0.21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诗曰:“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碑背面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所题之诗:“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1997年,雨花台风景区在其上建四角亭,供人们浏览休憩;并在旁边开辟了雨花喷泉,这是具有电动程控功能的喷泉,分为内外三圈上百个喷水头,几分钟内可变幻出各种水流轨迹,游人坐亭观景,顿感清新爽快,如沐春风,似饮甘露,将现代的感觉融入古典的意境之中。
李杰墓:明开国勋贵李杰之墓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区外东面,北纬32°15′,东经119°8′,三忠祠旁,四周翠竹环抱。李杰墓坐北面南,规制颇宏。现有神道碑一通,石刻4对8件,即石羊二、石虎二、石马二、石武将二。分列神道两侧,神道碑通高3.94米,宽1.20米,厚0.33米,碑额高0.80米。龟趺长2.50米,宽1.20米,高1.45米,龟趺首残缺,后修复。碑额周饰浮雕云纹螭龙中,镌刻有“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及“洪武三十一年(1398)夏五月二十一日立”等字。碑文为明初文学家宋濂奉敕撰写,武林翁孜镌刻记载了李杰的生平事迹。石羊作跪卧状,左石羊下巴,羊角及左耳残缺。石虎作蹲式,左石虎头部缺损,右石虎左耳残,脚残。石马旁有拉马侍者牵马敬立,左石马夫臂部缺损;右石马双耳残缺,石马夫头部缺损,手臂断裂。石武士按剑而立,顶盔贯甲,威武雄壮,左武将右耳残缺。
明太监义会碑:明代“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简称太监义会碑。碑身通高2.64、宽0.84、厚0.23,底座高0.84,宽0.94、厚0.42米,通体无剥蚀,碑文字迹清晰。碑首双凤欲衔,云纹作饰,圭首额书竖题阴刻篆书“皇明”二字,“皇”字长18公分,宽15公分,“明”15公分见方。碑身阳面自右向左横书“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十五个字,每字约6×4公分,碑文竖行书写镌刻楷书分六排,姓氏每字4.5公分见方、名讳桑梓每字3公分见方:第一排王章、王弼、党存仁、舒忠、赵继暹等5氏;第2—4排,每排6公,列刘登、赵秀、贺贵、王德、马龙、张宠、(佚名)、孙相、王守谦、李利、刘尚忠、朱相、刘芳声、李奉、杨安、刘王、李荣、周元诏等18氏;第5排李国祥、刘进朝、杨奉等3氏;最后一排仅朱有光氏,计列27氏(见附)名讳、桑梓。其中顺天府人最多,10位;保定府5位;关中4位;西安府2位;河间、真定、南阳、湖广各1位;无籍贯2位。第12氏可能因故得罪于世,名号俱废,只知是关中咸阳氏。文字基本可辨,个别字漫浸不清。周边饰有薄纹,碑身阴面素面,无文无饰。碑座云纹飞鹤为饰,略有残缺。碑身乃青石质,碑座为汉白玉材质。明太监义会碑原俯在地下,背面素面,所以多年没有注意。后在文物工作者的请求下,请诸多人夫翻过,才现出文字。经多方考证研究,并请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先生评定,确定明碑无疑。
梅岗与梅廊:东岗即梅岗,又称梅岭岗,东晋初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颐(一作梅赜、枚颐)带兵抵抗,屯营于此。为了纪念梅颐将军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形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林成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为重振梅岭雄风,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在此复建梅岗,由“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曲廊”四部分组成,曲折幽深的长廊与周边的千树梅花相映成趣,成为南京市的重要赏梅之地,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的重要分会场。
曦园孔雀园:南京最大的孔雀生态观赏园。这座依山傍水、小径曲折的小院有个很古朴典雅的名字叫“曦园”,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来是雨花台风景区的外宾接待室,1993年建成南京孔雀园。它占地面积36.5亩,为江南庭院式花园。曦园圆形石门古朴幽邃。迎门是雨花石铺就的阶台。走进曦园,雨花石小径载您缓缓前行,阳光从两侧的雪松枝叶间泄出来,给您无限温馨。园中山清水秀,林茂竹翠,梅、桂、紫竹,枯藤老树山花,营造出几许思忆之情。曦园以放养孔雀闻名遐迩,园内有蓝、白孔雀100多只,人与美丽的孔雀共处,流溢着安宁、静谧、幸福和快乐的气息。
木樨苑:绿化以桂花为主。配以野生杜鹃(映山红)。桂花,古称木樨。1999年在此建木樨苑,由桂花专类园、假山瀑布、流杯亭、木樨榭、曲桥、小径等部分组成,占地12亩。桂花专类园栽植了26个品种的千株桂花,湖堤上垒起了高达8米的假山群,瀑布从假山顶向南喷射,转而往东一泻而下。苑内花树常开,绿草如茵,春季杜鹃红满山,夏季竹林翠幽深,秋季桂花香四溢,初冬红叶染层林,寒冬苍松势尤存,木樨苑充溢着诗情和灵气。
怡苑盆景园:怡苑建于80年代初期,占地2公顷,由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设计,是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园中园。迎门而立的是灵动的假山,各色花木,布于其前。两旁是对称的花房,山后是水池。2亩大的池内,鱼翔浅底、鸳鸯戏水、野鸭呱呱。苑内圈养了蓝、白孔雀及八哥、虎皮鹦鹉等。2002年在怡苑建成了大型现代盆景馆、银杏林广场、瀑布水景、自然山石与溪流、旱喷景观、木桥、怡亭等设施。盆景馆内种植了南京地区罕见的椰子树、假槟榔、美国金琥及侏罗纪时代的亿万年活化石植物“桫椤”等,集中展现了南国特色植物风光。苑内还配植了鱼鳞木(亿万年前成活至今的活化石植物,又名珍珠黄杨)、映山红、金银花、金银木、羽毛枫、榆树桩、雀梅、赤楠等形态各异的古桩盆景和菖蒲、鸢尾、灯心草、野生兰花等丰富多彩的水生植物。楼台亭阁、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动静和谐的绚丽彩图。
竹林:雨花台景区的竹林,是南京市区最大的连片竹林。请看这万株翠竹,端直挺秀,疏密得体;林中一片静谧,风雅宜人,疏风醉影。此刻竹径小路就是无声的导游,请各位沿路欣赏两边的竹姿,近显远隐,层出不穷,配以小亭小景,真可谓“竹径条条通幽处,游人处处画中行”。刚毅不拔、傲雪不凋,竹的魅力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游人到此观竹态、赏竹影、闻竹声、学竹品,给人以无限的力量、激情和雅趣。
雨花石文化区:雨花石文化区分为“神话传说”、“科普展示”和“溪滩观赏”三大部分,由天降雨花广场、踏花寻石甬道、《雨花石的传说》暨《登台问天》雕塑、雨花石博物馆、雨花茶馆、雨花溪滩、植物观赏等景区(景点)组成。其中,雨花溪滩层积厚达三十公分的雨花石,为中外游人尽情体验“到雨花台捡雨花石”的乐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天降雨花广场:入口处的照壁上“天降花雨”碑刻由南京著名的寺院——栖霞寺的住持隆相大师亲笔题写,具有世外高人的神韵。壁照前设置的雨花宝鼎1.8米,为圆形三足鼎,立耳,圆形腹。腹下微敛,三柱足中空。鼎腹前后饰蟠螭纹图案,意为一方圣土,其间点缀梅花,意为天降花雨。鼎腹的四面分布“雨花宝鼎”四字。鼎腹蟠螭纹图形为经典的古代饰纹图案,铜鼎的纹饰格式均参照经典的古代铜鼎的模式设计,造型质朴、大方,并具有雨花宝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雨花宝鼎的周围栽植单瓣樱花,利用早樱凋谢时落英缤纷的景象,体现“天降雨花,坠地成石”的主题,营造出“游人不知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意境。云光法师虽已一去不返,但那落花如雨的玄妙一刻却被永远地定格下来。
雨花石博物馆: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内(雨花石文化区东侧)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创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为中国首家赏石文化专业馆。新馆于二00七年九月建成并正式对社会开放,是弦扬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科普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开展雨花石文化艺术研究和交流,享受美的重要场所。展厅共八百平方米,重点介绍雨花石的来源与成因、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与馆藏珍品;集中展示了雨花石的收藏与研究成果。流动展线将引领您走近雨花石,感觉雨花石,感受雨花石的大美、宁静、坚贞与无我。
该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和翔实的标本,全面介绍了雨花石的定义、成因及研究价值,观众可在天然雨花石的艺术中欣赏到各种古今人物、田原风光、花鸟禽兽以及雨花石工艺品等。同时还展出历代文人墨客、藏石大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专著和诗词,以及许多精美的雨花石图片,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人们在领略精美的雨花石中也能感受到雨花石博物馆优美环境所带给人们的愉悦。
胜地特产
雨花石:雨花台的特色-景区雨花石博物馆常年展览的雨花石可称为中华一绝。雨花台原是二三百万年前古代长江和支流秦淮河的泥沙经过不断沉积而形成的山丘,山丘上的石英岩石和玛瑙石,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犹如石中生花一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雨花石。明《一统·南京》称:“雨花台石,聚宝山出”。雨花石是玛瑙的别支。它讲究质、色、形、纹,其色彩极为丰富,形状纹路也是千变万化。根据其天然色调及纹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赋予许多诗情画意的名字。
雨花石在地质上称作砾石。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仍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现代雨花石并不产于雨花台,而主要产自南京市郊及长江沿岸的六合、仪征(真州)、江宁、江浦等地。
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注:并不在雨花台内)。雨花台砾石层为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形成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地质时代,即中新世、上新世,乃至第四季早期。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附近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雨花台砾石层中的砾石来源与长江及支流有关。
关于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来源有两种假说:
一是远源,即来自长江中游一带;二是近源,即来自南京附近。李立文教授经过对幕府山、铁心桥和秦淮新河畔的原生玛瑙标本及湖北松兹、四川宜宾的玛瑙质砾石标本的研究后认为:雨花台砾石层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既有远源,也有近源,并以近源为主。
问及雨花石的来历,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石子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感动上苍,为之雨花,落地后便幻成了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后人将讲经处便称之为雨花台。还有不少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称:雨花石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如“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孔尚任咏《六合石子》)
“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战国《列子》)雨花石也五色之石也,是否就是补天的遗石呢?其实,这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不足为据。很显然,雨花石的成因是科学的,雨花石的历史比云光说法更加久远。云光说法与雨花石的结合源自所处年代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如今时过境迁,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情景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而云光说法这一神话传说伴随雨花石赏玩活动的延续,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雨花茶:雨花茶,是雨花台50年代引种创制的茶中珍品,色泽翠嫩,滋味香淳,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园位于陵园景区西南部,占地4.5公顷。
雨花茶,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产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风景区,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芽叶,采下长度为2--3厘来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
雨花茶,以紧,直,绿,匀为其特色,其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绿透银光,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颇受全国人民的垂青。雨花茶是南京特产,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烦去腻等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