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夏南京培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

$
0
0
2016夏南京培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30万人以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展览集会区: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史料陈列陈列展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遗址悼念区:该区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狂雪》诗碑墙、石壁墙与邓小平手写馆名、墓地广场、浮雕《劫难》《屠杀》《祭奠》、“母亲的呼唤”立雕、“万人坑”遗址陈列和悼念广场祭场、冥思厅等。和平公园区:该区以和平为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包含胜利之墙、和平公园、汉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园、日本友人植树林等。馆藏交流区:该区是寓馆藏、交流、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域,其主要设施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特藏库等。

      江东门丛葬地:江东门是当时南京城西的外城门,城门早就没有了,这块地方是一片荒郊。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占南京之后,把城西的老百姓、被俘的中国军人关在附近的原陆军监狱院内,连续3天不给饭吃、不给水喝。1937年12月16日傍晚,为了防止他们暴动,侵华日军竟下达就地处决的命令,把他们一批批地从监狱里赶出来。当时西边有一条河叫江东河,江东河的东岸有两个大水塘和几个小水塘,侵华日军就把老百姓和被俘军人赶到两个水塘边,突然用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遇难者有一万多人。尸体被抛露于郊外数月,没有人来收殓。直到1938年2月以后,被当时的红十字会就地掩埋在两大土坑内。尸体被扔进去后撒上一层土,再扔一层尸体,再撒一层土,一共堆积了七层。为了防止瘟疫,还在最上面一层撒上石灰。最早是在1984年、1985年发现了埋葬在这里的遇难者遗体,1998年又发现了“万人坑”遗址。为保存原貌,目前只挖掘了表层土层中的部分遇难者遗骨,陈列在馆内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中。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在17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再次发现208具表层遇难者骸骨。骸骨分布零乱,有的严重扭曲变形,有的伴有弹穿刀刺痕迹,男女老幼群葬,并阶梯状交错重叠掩埋达七层,呈现出非正常死亡后仓促集体掩埋的特点。1998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考古工作人员对骸骨进行了挖掘与清理,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的法医对这些骸骨进行了法医学鉴定,南京鼓楼医院测定了这些骸骨的骨密度为1.803,对照《法医人类学》和《法医诊断学》等中日两国法医教材提供的数据,判定这批骸骨已在地下掩埋了60年。
      纪念馆的所在地,既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也是遇难者丛葬地。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妄图以此来否认侵略中国的史实,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市民的强烈愤慨。为了顺应人民的呼声,南京市政府于1983年迅速决定为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同胞建馆、立碑、编史,紧急着手开始筹建工作,并决定在“万人坑”遗址上建馆。198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江东门立下奠基碑,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

  家破人亡 主题雕塑高达11米:雕塑长墙的起首,是一尊高达11米的母子雕塑,这便是主题雕塑《家破人亡》,这一雕塑作品描绘一位母亲手托死去的婴孩,悲痛欲绝地仰望苍天控诉着不尽的伤痛。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 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子,苍天啊……”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受辱的母亲眼泪也已干涸……

      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以文人写意手法和意象造型形式来塑造主题性群雕作品对传统写实雕塑观念予以了大胆的颠覆,以此强化悲怆的平民形象、唤起民族精神的崛起、祈望永久和平,这不仅在视觉形式上,而且在心灵层面上都给人而强烈的震撼。整个群雕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这也是作者一个匠心独运之处,那就是人民始终是世界的主体,始终是正能量的代表,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雕塑作品始终是在为人民大众立碑树撰,不愧为大众史诗、平民丰碑。
      走过母子雕塑,约50米的距离后,迎面而来的,便是逃难的人群,表现人们为躲避战乱而离家出走的惨景。雕塑的尺度比真人略大。逼真的形象,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震撼。
  名为《逃难》的第二组群雕,记录了一个个家庭在大屠杀中的悲惨经历:有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的挣扎,丈夫拖着被恶魔强奸的妻子艰难前行;有在恶魔飞机的轰炸声中,惊吓逃生的失去双亲的孤儿;有13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难;有壮年的男子不离不弃地携着80岁的老母,“赶快逃离这恶魔的血腥”;有被污辱的少女,决意投河以死抗争;也有僧人在逃难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为他抚平难以瞑目的双眼……这一尊尊、一个个形象,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这十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
 

      惨啊,我可怜的妻!恶魔强奸了你,捅了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一个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的挣扎

      1937年12月13日,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啊,逃难,是求生的唯一。

      恶魔的飞机又来轰炸了......失去双亲的孤儿,在禽兽的杀声里,在尸横遍地的巷道里,在已经麻木了的惊吓与恐惧里......

      逃啊!恶魔来了......

      十三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逃难——逃难——逃难——

      八十岁的老母啊,赶快逃离恶魔的血腥。

      圣洁的灵魂岂容禽兽的凌辱?!只有死!只有死!只有死可洗去这污浊!!!

      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  血水、乳水、泪水  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逃难 常志强一家的惨剧被永久凝固:在一组组逃难的人群中,有一组雕塑格外让人震撼: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喂奶,终于不支死去;而可怜的孩子还浑然不觉,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汁,在寒冷的冬天里,两人很快被冻结在一起……旁边,还有一个小孩,在无助地痛哭……
  相隔70年,这个当年痛哭的小孩,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如今,这位80岁的老人——常志强站出来,向世人亲述着当年令人心神俱碎的惨剧:日本兵冲了进来,妈妈被刺了好几刀,倒下。小弟弟被刺刀一挑,摔得老远。我连哭带叫昏过去了。醒过来发现三个弟弟已被刺刀刺死。妈妈还没断气,我哭着把几米外的小弟弟抱到妈妈面前,妈妈不停拽衣服,要给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还爬上去吃奶,但是妈妈肺都被刺穿了,弟弟吸出来的都是血泡泡。一会,妈妈头一歪,死了,小弟弟也没了声息……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母子俩已经冻僵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

      纵火、抢劫、强奸、活埋......三个月的小孙儿也被那恶魔杀了。



      啊,闭上双眼,安息吧!灵魂!可怜的少年啊!——一个僧人逃难的路遇

  冤魂的呐喊 不出现一个日本兵的形象:第三组《冤魂的呐喊》,一座被劈开的山,成了纪念馆的大门,浓烈地烘托出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沉重氛围。所有的人要进入大屠杀纪念馆,都必须经过这道“屠杀之门”、“死亡之门”、“逃难之门”。被劈开来的这半边山,高达12米,长19.9 米,山顶是直指苍穹的巨手,似在发出冤魂的呐喊;另半边山,6米高,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被绳索捆绑着的百姓群情激愤,如波浪一样涌动,却被四周的刺刀围得严严实实……“我痛恨日本兵,从一开始,我就确定,遇难同胞的雕塑中,不会出现一个鬼子的形象,在文字说明中同样也不会出现。”雕塑家吴为山说,的确,在所有的文字说明中,“恶魔”一词代替了大家心目中人所共愤的那个词。整个雕塑所产生的巨大张力隐寓着正义的力量, 并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反抗。





      集会广场:广场上面以灰色的脊背石铺地,空旷的广场营造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空 间,对面是由一级级台阶组成的“和平之船”的船头。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市民都会在这里集会,悼念 遇难同胞,发出和平的誓言。

      标志碑:灾难之墙的东侧是一座十字架形状的标志碑,上面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 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六周时间。该碑下面铺着一层层碎石,意味着这里是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国家公祭鼎: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
      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0.450米、长宽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160个字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国家公祭鼎”身后,还有用楷书刻成的铸鼎记事。
      形制寓意: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鼎”字说:“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三足鼎”的器型具有代表性。“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了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放大了的器型更加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还与现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有所区别。
      “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寓意:鼎深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记事: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全文如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十二月十三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市首次举行公祭仪式。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邬烈炎介绍这一方面是青铜鼎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魏碑简体字较容易辨认。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起到积极作用。
      灾难之墙:集会广场北边的墙叫做灾难之墙,在黑色的花岗岩石上刻着中、英、日等 12 国文字的“遇难者 300000”。

      和平大钟:灾难之墙的右侧是一个寓意为“倒下的300000 人”的抽象雕塑钟架。它用三根黑色的三棱柱和五 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300000”的数字,中间的三根黑色横梁为一个倒下的“人”字。钟架上挂的是和 平大钟,它是由旅日华侨捐资铸造的,钟面上刻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文,钟体正面是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 名誉主席启功先生书写的钟名。每年的12 月13 日,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

      展陈区(史料陈列厅):纪念馆展览陈列分两部分:一楼基本陈列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主要分《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等十一个部分,展示1937 年12 月至1938 年1 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陈列面积约4200 平方米。 二楼专题展览为《胜利1945》,陈列面积约1700 平方米,主要分《日军侵华暴行》、《14 年的艰苦抗战》、等五个部分,展示1874 至1945 年间日本70 年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 年9 月9 日南京受降典礼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 展览共展出了 3500 多幅历史照片、3000 多件文物、100 多部影视资料、近 20 个日本老兵的证词,1.4 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并根据历史记录和照片搭建了10 多处实景。丰富的文物资料、 先进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展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下面我们将参观的是遗址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名为“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 塑。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 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30 多万遇难同胞。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 7 米、高2.75 米、 重 5 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 20 世纪 30 年代 发生在古城南京的特大惨案。

 

      “历史证人的脚印”:脚下的这条路就是“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长 40 米,宽1.6 米。2002 年12 月13 日,南京大屠杀65 周年纪念,222 位幸存者在铜版上留下脚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记忆,这里的两尊雕像是幸存者的代表倪翠珍与彭玉珍。

      铜版墙长诗《狂雪》:在北面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上有铜版墙长诗《狂雪》,是中国军旅诗人王久辛的作品,记 述和谴责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张纯如铜像: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张纯如女士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华日军施暴南京城的罪恶,引起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
      石壁墙与馆名: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块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石壁前有三排 郁郁葱葱的松柏,是对纪念碑的点缀和衬托。登上台阶,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一排黑 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墓地广场:在平台上看到的是墓地广场。地上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象征着 白骨累累,象征着死亡;而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又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在这里形 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主题展示在一线之间。那几株枯树既代表着南京城当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烧毁,又点缀了凄惨的氛围。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远处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外形如同棺椁,室内陈列着从“万 人坑”挖出来的部分遇难同胞的遗骨。四周围墙呈断垣残壁形状,标志着南京城当时受到严重的毁坏,到处 是一片废墟。 围墙上镶嵌着三组大型浮雕。它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 前后的情景。 院内小道两旁,安放着17 块小型碑雕,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 

      鱼雷营丛葬地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夜,侵华日军将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守城官兵九千余人,押至鱼雷营,以机枪集体射杀。同月,日军又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再次杀害我军民三万余人。死难者之遗骸,直至次年二月,犹曝露于军营码头等地,惨不可睹。后由红卍字会就地掩埋,仅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三天,埋尸即达五千余具。惨史难忘,忆往志慨,特立此碑,正告方来。

      第一组浮雕:这组浮雕名叫“劫难”。它反映了南京城沦陷前后的情景:有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 个幼童; 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门;有被绳索捆绑着押往屠杀地点的人们。





       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陷城之初,南京难民如潮相率出逃。内有三万余解除武装之士兵暨两万多平民,避聚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遭日舰封锁达五万余人。悲夫其时尸横荒滩血染江流,罹难之众情状之惨乃世所罕见。追念及此岂不痛哉。爰立此碑,永志不忘,庶使昔之死者,藉慰九泉后之生者汲鉴既往奋志图强,振兴中华,维护世界之和平。
      草鞋峡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逃聚在下关沿江待渡之大批难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士兵,共五万七千余人,遭日军捕获后,悉被集中囚禁于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因连日惨遭凌虐,冻饿致死一批;继于十八日夜悉被捆绑,押解至草鞋峡,用机枪集体射杀。少数伤而未死者,复用刺刀戳毙;后又纵火焚尸,残骸悉弃江中。悲夫其时,屠刀所向,血染山河;死者何辜遭此荼毒;追念及此,岂不痛哉?!爰立此碑,谨志其哀。藉勉奋发图强,兼资借鉴千古。 

      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大批解除无章之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带之难民,共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余人,悉遭日军杀害于此处。日军屠杀手段极其残酷,或缚之以溺水,或积薪而活焚,枪击、刀劈,无所不用其极,对妇女乃至女童,均先强奸而后杀害,惨绝人寰,世所罕见,至使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劫后,湖南木商盛世征,昌开运雨先生目睹惨状,于心不忍,曾由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遗尸,嗣于一九三八年一月至五月,又经南京红卍字会在上新河一带收埋死难者遗尸计十四批,共8429具。

      普德寺丛葬地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寰宇。血流中山,水赤秦淮,我无辜同胞不幸遇难者逾三十万人。普德寺系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经南京红十字会先后埋葬于此者共达九千七百二十一具,故亦称“万人坑”。



      第二组浮雕:这组大型浮雕名叫“屠杀”,它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画面上, 有被砍头刀劈的;有被火烧的;有被枪杀;有被活埋的;有被抛尸长江的;有遭奸淫痛不欲生的妇女。
      第三组浮雕:这组浮雕名叫“祭奠”。用焚香跪拜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同 胞。右上角是中国人手挽手,肩并肩,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武定门正觉寺,将该寺僧人慧兆、德才、宽宏、德清、道禅、刘和尚、张五、源谅、黄布堂、晓侣、慧璜、慧光、源悟、能空、倡修、广祥、广善等十七人集体枪杀:与此同时,日军还在中华门外将尼姑真行、灯高、灯光等杀害。兹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五十周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撼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

      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屠杀我南京同胞达三十万众。仅此北极阁毗近之处,惨遭杀害者即达两千余人。其时,鼓楼至大石桥,北门桥至唱经楼,太平门、富贵山及蓝家庄等地,伏尸残骸,盈街塞道;涂膏凝血,触目生哀。翌年一、二月间,罹难同胞之遗骸经南京崇善堂收殓,丛葬于此山之麓及近山之城根等处。爰立此碑,永志不忘,藉勉后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国运其昌。

      挹江门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5l00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圆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五台山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血腥事件中,五台山一带是我受害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崇善堂、红卍字会等慈善团体埋尸记录记载,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二月,曾在此先后四批埋葬我被害同胞尸骨共二百五十四具。特立此碑,以志悼念。 

      东郊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略日军疯狂实施南京大屠杀我东郊(中山陵西洼子村)一带,惨遭杀害之无辜同胞,尸蔽丘陇,骨暴荒原,因久无人收,而致腐烂腥臭,迨至翌年四月,始由崇善寺等慈善团体从事收殓计于中山门外至马群镇一带,收尸三万三千余具,就地掩埋于荒丘或田野。越数月,察及于丘壑丛莽间尚遗其余故时或恶气四溢。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复经伪市政督办责成其卫生局,又于马群、茆山、马鞍、灵谷寺等处,收集死难者遗骨和残骸三千余具,丛葬于灵谷寺之东。嗣于一九三九年一月,立《无主孤魂墓碑》为志。考其碑文拓片犹在,惜原碑已湮没无存。爰特重立此碑,以示悼念,且告方来。 

      花神庙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即进行血腥大屠杀,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南京红字会和崇善寺堂两慈善团体,自1937年12月22日至1938年4月18日止,在中华门外雨花台、望江矶、花神庙一带,共掩埋遇难同胞尸体27239具。南京市民芮芳缘、张鸿儒、杨广才等组织难民30遇人,于1938年1至2月的40余日内,在花神庙一带,掩埋中国军民尸体7000余具,其中难民尸体5000余具,军人尸体2000余具。特此立碑,悼念遇难同胞,永志不忘历史,振兴中华。

      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军侵占南京时,留在南京的外侨代表,为了收容来不及撤离的大批难民,以原金陵大学等处为中心,在城内设立了“国际安全区”占地约三点八六平方公里,内设二十五个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约二十五万人,其中原金陵大学校园本身就是较大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收容难民多达三万余人。 
  原金陵大学附近,也就侵华日军对我遇难同胞实施集体屠杀的场所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日军以辩理难民“登记”为由,将避难于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内之两千余名难民,迫令集中在网球场上(现该地已建为地质实验楼),从中搜捕了三百余名青壮年,驱至五台山及汉中门外悉加杀害。 
  原金陵大学校园范围内,也是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当时慈善团体红十字会埋尸资料记载:一九三八年一、二月间,该会曾先后在城北各处收殓,于金银街原金陵大学农场及阴阳营南秀村埋葬遇难者尸体达七百七十四具。五十年代,南京大学在南秀村建设天文台时,还曾掘出过这批尸骨。 

      主题雕塑“母亲的呼唤”:这座立雕高4 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名叫“母亲的呼唤”,是位中国30 年代母亲的形象。她神情悲愤,左手向前伸着,为死难儿女而悲怆,右手攥紧拳头,表示她内心的不屈。 这座长43 米、高3.5 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名单墙有遇难同 胞的名单6000 多个,墙体上有不规则的石洞,透出绿色与光亮,寓意对生命的期盼。 背后是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这些遗骨是1985 年纪念馆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
      “万人坑”遗址:是于1998 年4 至1999 年12 月,发掘的遇难者遗骨, 3 遗骨分7 层,共208 具,足可见当时屠杀是如此的惨烈。 

      走出展厅,压抑的心情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一下从黑暗中来到光明。这里是和平公园,中间一片静静地水面,水中三个泉眼不断冒出清泉,右侧是胜利之墙,不远处耸立着高大的《和平》雕塑。 眼前的水池长 160 米,由黑色花岗岩铺面,平静安宁的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冥思厅、胜利之墙 投影在水面上,让人牢记“以史为鉴,昭示未来”的警示。 
      胜利之墙:右侧长达120 米的“胜利之墙”。它也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主持创作。在8 米高的墙上,一个 大大的“V”字象征着胜利。 



      《和平》雕塑:左侧的这片绿地就是和平公园。正前方是汉白玉制成的主题雕塑《和平》,雕像是一位手托和平鸽的母亲,怀抱自己的孩子,艺术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战争,以及战争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的痛恨以及对于和平与发展,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像高30米,以示对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永恒的纪念。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7.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