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窑湾古镇·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窑湾古镇山西会馆位于窑湾西大街,原为唐代关帝庙,院内有棵千年古槐。它始建于康熙初年,院内有千年古槐、三晋风情园、晋善阁、观古今古戏台等景点。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地主土地夺去,将他们赶到苏鲁地震灾区荒无人烟地区开荒生产。一批山西财主来到窑湾,看到古槐和关帝庙,便在此住了下来,关羽是山西人,他们希望关老爷能保护同乡难民安居乐业,便集资在关帝庙建山西会馆。
“五国十六省代办”汇窑湾:昔日窑湾声誉鹊起,曾呈现一镇设“五国十六省代办”的繁荣开放景象,它记录着当年窑湾经济、政治、文化极不平凡的地位。
从清康熙至清道光年间,窑湾社会繁荣,物埠民安,商贾云集,设有“八省会馆”。清中晚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窑湾地方豪强为保护自身利益,以武举人藏纡青为首,在窑湾组练三万六千人的地方武装,建哨楼、城门、城墙、炮台、护城河,设“骑行八卦阵”军事防御工程。这期间正当发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小刀会等,战乱连绵。此时窑湾籍清官大内一品大将军马从凯,与窑湾籍帝师藏位高联手,以“剿匪”为名,促成朝廷调派官兵轮流保护窑湾,以致清朝三百多年间窑湾未遭大的兵匪战乱,因此外埠商人都愿意来窑湾经商做生意。在福建会馆,有浙江、广州沿海一带商人设代办处;在江西会馆,有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四省商人设代办处;在山西会馆,有山西、甘肃、青海三省商人设代办处;在河北会馆,有辽宁、热河、哈尔滨、天津的商人设代办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914),窑湾举人陆文椿利用用上海老同盟会外交关系,促成了英、法、美、加拿大、比利时五国在窑湾设办事处,以履行用粮食换石油等外贸业务。这五国办事处设在窑湾,大大提高了窑湾的经贸地位,使其成为当时苏北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重镇。
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地主土地夺去,将他们赶到苏鲁地震灾区荒无人烟地区开荒生产。一批山西财主来到窑湾,看到古槐和关帝庙,便在此住了下来,关羽是山西人,他们希望关老爷能保护同乡难民平安,安居乐业,便集资在关帝庙建山西会馆。
清乾隆年间,尊孔敬儒,山西会馆主事闫一忍,在关帝庙建孔圣殿、岳王殿,在院中建钟鼓楼。正中门楼书写“心印尼山”四字,钟鼓楼右边两块石碑刻记建会馆捐款人名单。左边一块是建会馆事记,另一块是唐代建关帝庙事记。古槐树下有汉末时关公喂马槽和关公磨刀石。会馆大院地面青石板铺地,院东西两边各建5间花厅。正前门3间楼,正中大门上方石板刻“山西会馆”四字。前门楼北面就是戏台,东西两边花厅楼都能观赏戏楼演戏,前门楼两边还有厢楼各一座。
1920年,山西会馆改为邳县第二小学校,1949年改为新安县窑湾区小学本部,1958年改为新沂县抗美小学。现保存东厢楼5间,后改为绿豆烧酒厂,现保存了东厢楼5间原屋。2011年3月初,窑湾镇计划投资4000万元,启动了山西会馆和天主教堂旅游景点修复工程,2012年11月先后完工,并与2012年12月24日和28日举行了关帝庙开光仪式和天主教堂开放仪式
。新修建的山西会馆恢复了关帝庙、古戏台、山西会馆的东西厢楼,并修建了庭院式建筑——三晋风情园。
关帝庙:窑湾古镇山西会馆关帝庙始建于唐朝,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延续千年之久,后在文革时期不幸遭到毁坏,近两年重修兴建,庙内有三个殿堂:关圣殿(供奉关公、周仓、关平)、文昌殿(供奉文昌、雷祖、赵公明)、观音殿(供奉观音、神医华佗、土地)。
该庙位于窑湾西北角沂河边,相传是当年关羽驻守防地,有关羽拴马的千年古槐树,树下有关羽喂马槽和关羽磨刀石。曹操十万大军打来,关羽兵败,骑马跳越沂河,后退四十里,在邳州土山镇被困,投降曹操。此庙初建于唐代玄宗五年,到清康熙初,山西帮人建山西会馆,在关帝庙大殿两侧扩建偏殿,东侧建孔子庙,西侧建岳王庙。
千年古槐:窑湾西大街山西会馆内(原关帝庙、现绿豆烧酒厂)有一棵千年古槐,树高20米,围长3米,它经历过千年的烽火岁月,至今叶枝旺盛,它见证了窑湾的沧桑历史。
窑湾古槐是窑湾的一大奇观。窑湾“S”型自然河岸的五里长街,按八卦九宫方位建房屋,并广植槐树。因此窑湾槐树很多,但能被称为古槐的就有七棵。有趣的是,它们按七星北斗方位排列布局。
窑湾山西会馆关帝庙前这棵古槐,不知植于何年,传说三国时的关羽在此树上栓过战马,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武圣人,便在此建了关帝庙。后来宋朝的岳飞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明朝的开过元勋徐达曾利用它布过阵。明崇祯十七年,清兵攻进窑湾,杀人放火,古槐枝叶被烧的光秃,当年十一月,史可法同副将高佐率明军杀退清兵收复窑湾,史可法将他的战马栓在古槐树下,进入关帝庙叩拜武圣关公,立誓杀退清兵,保卫国土。
明洪武七年(1374年)冬,一大批山西洪洞县老鸹窝移民来到窑湾,就暂住在关帝庙,后来山西人定居下来,建造房屋,山西会馆,至今和老槐树保留完整。
据说这棵千年古槐很有灵性:康熙七年(1668年)夏历六月十七日晚8时前后发生大地震,郯城大地震波及到窑湾,隅头镇沉陷,自西北向东南地声如雷,房屋倒塌无数,窑湾地区遍地喷沙喷火,西北三里隅头镇沉陷地下成为一片湖泊,古槐在百次颠波后被一次大余震冲斜向西,至今保留现状,其余树木全部倒在地下。震后不久,古黄河睢宁段洪水决口,黄河、运河之水向窑湾冲来,冲到老槐前百米处,似一股无形大堤将洪水逼了回去,拐了一个弯向东南方向冲去,(至今后山河存在)。古槐如同巨人立在窑湾街西,水涨地高,百里之外都被洪水淹没,独窑湾成为孤岛,大地震人畜死亡无数,洪水冲来,没震死的人也被大水淹死,独古槐周围百米之内房屋没倒塌一间,从此窑湾人对古槐树崇拜、迷信起来。清康熙十年(1671年)山西洪同县喜鹊窝原明末旧官员闫乃梅,带领山西洪同县闫、丁、薛、许、沈、窦、刘、王、段、梁十大家族千余户人家往窑湾迁移。见千余只喜鹊追赶上来,在行人队伍头顶飞翔盘旋,就随着喜鹊,浩浩荡荡,来到窑湾,在关帝庙前这棵古槐下建山西会馆。1938年日军侵华,8月17日古槐枝叶及槐角子脱一夜落满地。七年间老槐枝枯叶落,枯洞内不断流出泪水。1946年日本投降后的第一个春天,古槐长青枝绿叶,开出片片黄花,秋后结出串串槐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古槐在这年春、秋两次开花结子。十年文化大革命,窑湾的古建筑,古文物被毁被拆除,这棵老槐树差一点也遭厄运。有一天一群造反派要破除老百姓对古槐树的迷信,要把它砍掉,被一位老人劝说阻止住,才保存下来,老槐树又停歇了好多年没有长出叶子,人们以为它死了。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古槐树又长出了新叶,并长出新枝,叶茂枝繁起来,并从主干背上长出碗口粗新枝,百年罕见此奇迹般旺盛。
只可惜,这株老槐,是窑湾唯一的一棵千年古树了,其它六棵都先后不复存在了:山西会馆西约六十米玄帝观内有棵千年古槐,在1914年洪水暴发季节,被雷电劈死。据传说是邳州巨山中千年蜘蛛精变成美女藏在古槐枯洞内,夜间出来吸年青男子精血,玉皇大帝派一条火龙来捉拿殃及古槐;玄帝观向南六十米有一棵千年古槐,1908年建天主教堂,将这棵古槐砍倒,让地建洋楼;天后宫院内一棵千年古槐,在清光绪年间,福建会馆仓库桐油失火,将库房边古槐烧死;江西会馆戏楼西南有一棵千年古槐。在1931年秋张华堂将军将古槐砍伐用于建“五四公园”“演讲台”和“快活林书馆”。南埝鸡蛋厂一棵空心古槐,1910年被砍伐让地建房;江西会馆戏楼西南三圣庙西院一棵千年古槐,在清道光年间一场特大火灾(天火)火烧一条南大街二百多户,位于码头库房边古槐被火烧死。
古槐是一位历史老人。我总认为古槐是窑湾古镇的第一符号,他既有天籁自然的风骨,又有历史沧桑的风貌。虬劲峥嵘的雄姿,让你体会着窑湾古镇历史的繁华和性格的坚韧。他的根扎在盛唐时期,然后穿越了宋元明清,至今一千三百余年。他储存了多少的历史记忆?唐时的“霓裳羽衣”,可能在他的绿阴下歌舞,“安史之乱”的烟尘也可能熏炙了他的婆娑。大宋的“清明上河图”,他也许想前去兜风,朱元璋曾经大快朵颐的“捆香蹄”,他也许曾闻香摇枝。大清的辫子,他也许鄙夷,那就像剪掉他的半个树冠。近代百年的民族羞辱,国家危难,也可能让他一声叹息。淮海战役的第一枪,也可能让他浑身一震。如今的太平盛世,也可能让他身心如洗。他的枝枝叶叶里,好像都是历史影像的拷贝,他也应该是一部史书,一部典籍。
总觉得,古槐长寿,但并不孤单。古老的花厅文化,他一定会认为那是滋养温润他的源脉,钟吾古国也一定是生他养他的祖籍。大运河应该是他的兄长,他和大运河时代相隔不远、南北相距咫尺。泉潮律院,亦与他生于同朝,也应是兄弟情谊。我幻想着一千多年来,律院的梵声,古槐的风声,大运河的涛声,此起彼伏,此扬彼应,交响于钟吾大地的历史天空,那会多么壮美动听。他还应该有一个祖孙关系或者是父子情深的近邻,那就是山西会馆。带有标志性窑洞建筑的山西会馆,依恋于古槐身边。几百年来山西会馆也像古槐的坚韧一样,一砖一瓦剥而不落,挺拔之气傲然不减。多少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或许平遥古镇和乔家大院的商人骚客,憩息于会馆,小酌于古槐树下,自豪地谈论着家乡会馆选址依傍古槐的英明。他们可能会对古槐投去膜拜的目光,以求古槐如神灵保佑他们财源滚滚,旅程平安。
古槐一定是有灵性的。恭敬地站在古槐树下,如同仰望国旗般,向古槐行注目之礼,一边听着耳熟能详的导游姑娘的解说。古槐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因国耻而“自戗”,表达着悲愤屈辱,“文革”的时候,古槐又因愤时而“自凋”,郁懑着忧国忧民。这些古槐大义高节的传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我心里仍荡漾着对古槐的崇敬。今春的古槐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置身其下,人们纷纷拱手祝福。古槐的树围粗壮,确实像是对世人宣示着脊梁。千年的遭逢,以致其树胸中空,却又像是一位千年老者“大肚能容”的襟度。树干匍訇而向西南,既像他有意亲近大地,敬仰与感恩千余年来给予他生机的根下之土,又像是他播撒洪福、庇荫众生的悲悯情怀。
在古镇,古槐是旗帜,是象征,是领袖,是神灵。其他的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都比古槐年轻了许多,何况古槐历经千余年之后,还在顽强地演绎着生命的奇迹。我想,所有的景点,从时空伦理上都该向他致敬,从精神魅力上,都该对他景仰,在他的旗帜之下,其他所有的景致众星拱月,熠熠生辉,共同绘就一幅古镇历史和文化的宏大而又浑厚的灿烂画卷!因为有了勤劳善良智慧的古镇的人民,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地呵护、养护着古槐,才有了古槐的千年奇崛,生命不息,才有了明清以来古镇的繁华和今天的重生。古槐的品格和风格,也就是古镇人的品格和风格,古槐的精神和意志,也就是古镇人的精神和意志,千年不减,万年不衰。
山西会馆位于窑湾西大街中段,坐北面南,原为唐代关帝庙,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汉人土地夺去,把他们赶到苏鲁地震灾区荒无人烟地区开荒生产,一批山西人来到窑湾,看到古槐和关帝庙,便在此住了下来。关羽是山西人,他们希望关老爷能保护同乡难民平安,安居乐业。由闫、丁、薛、刘、王、吴、段七家集资在关帝庙建山西会馆。关帝庙大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殿门上方匾书“万古英风”,大门左右书有对联,上联“志在春秋功在汉”,下联“心同日月义同天”。大殿中神翕塑关公像。清乾隆年间,尊孔敬儒,山西会馆主事闫一认,在关帝庙东建孔圣殿,正殿西建岳王殿,在院中建钟鼓楼。正中门楼书写“心印尼山”四字,钟鼓楼右边两块石碑刻记建会馆捐款人名单。左边一块是建会馆事记,另一块是唐代建关帝庙事记。古槐树下有一大铁钟,铸文记载明洪武七年夏修大运河,邳州窑湾口合镇铸制。古槐树下有汉末时关公喂马槽和关公磨刀石,会馆大院地面青石板铺地,院东西两边,各建五间花厅。正前门三间楼,正中大门上方石板刻“山西会馆”四字。前门楼北面就是戏台,东西两边花厅楼都能观赏戏楼演戏,前门楼两边还有厢楼各一座。一九一二年,清宣统皇帝退位。全国各地宣布自治。窑湾维新派陆文椿举人,在窑湾推行自治维新改革。取消各省会馆,建立窑湾商会,市场由窑湾商会统一管理。到一九二O年,山西会馆改为邳县(解放前窑湾界牌口以西的地方属邳县管辖,叫邳地,界牌以东属宿迁管辖,叫县地)第二小学校。一九四九年改为新安县窑湾区小学本部。解放后钟鼓楼和四通石碑被推倒,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改为新沂县抗美小学,又改名口西小学,口西小学迁址,将其中的三通石碑运到新址,原址建成窑湾绿豆烧酒厂。三通石碑的碑额上刻写《永垂不朽》、《万古流芳》、《众商题名》均为繁体字,该碑刻于清道光十八年,碑文清晰可见是建关帝庙和山西会馆时,个人和各商号的捐款数额和所捐款项的用途。
三晋风情园......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