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窑湾古镇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相连,三面环水,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说,号称“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苏北小上海”之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镇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观较多。古镇始建于唐朝初期,随着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盛,昔日店铺栉比,商贾云集,街上行人如织,水上舟楫连绵。窑湾成为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筑店经营,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现存古民居群834间,商会馆、古庙、碑亭、古桥、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观20多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南有周庄、北有窑湾"。风水大师云龙子道长云游过窑湾古镇说‘窑湾古镇是道家修炼的福地,历史上有很多著名道观在此。同时窑湾古镇依运河而建,运河乃是华夏的龙脉,窑湾古镇是个风水宝地。
      千年古镇窑湾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据典籍记载,这里,东周时属钟吾国辖地。秦汉时,作为军需品烧窑处。唐时,位于邳州、海州交界处,因周边窑多,故称窑湾。千年运河百道湾,黄金分割在窑湾;千年古槐,见证了古镇窑湾的兴衰;后院酱缸,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老式建筑,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她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她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

      北门锁钥:原指北城门的锁和钥匙。是进入古镇的必经之道,也是古镇的军事要地。楚汉相争时期,窑湾是古战场;三国时期,刘关张在此驻兵。1644年11月,明朝史可法在北门城楼打退来犯清兵。窑湾原有四座城门,即:北城门、东大门、南哨门、西水门。由于历史的变迁,均被毁掉。现已复建北城门和南哨门。



      窑湾第一秤:明清时期,窑湾成为大运河畔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百业俱兴,商品贸易繁华。窑湾商人经营以德为本,足斤足两,童叟无欺,窑湾商人使用的大秤成为方圆百里标准的度量衡,被誉为“窑湾第一秤”。

      臧纡清与奇门遁甲:臧纡清,字牧庵,生于1795年,卒于1855年,窑湾中宁街人,现仍保留其故居,清道光十一年中武举人。曾参加黄爵滋等人发起的陶然亭集会,力主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同奕经赴浙江参加抗英斗争。在窑湾为防外敌入侵,臧纡清依奇门遁甲八卦迷宫为型,按五行金木水火土方位筑城门,建炮楼,在“S”形街道上辟深巷,窑湾古镇虽历经战火及自然灾害破坏,目前仍保持原貌。

 
     古镇景区已投入保护和开发资金5.2亿元,修建房屋800多间,疏通后河及护城河500多米,架设景观桥5座,新建停车场10万平方米;完成了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东当典、西当典、中国典当博物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等10个景点的建设。

      古镇中,城门、楼、店、院、宫、寺、庙、殿,自宋至清,代有营建。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码头等古镇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



 
      街区旅游线路:北门锁钥——沿河古商业街——月牙桥——商会旧址——界牌楼——淮海战役第一枪——文革记忆馆——西当点——山西会馆——天主教堂——西大街——大清窑湾邮局——窑湾民俗史话馆——赵信隆酱园店——吴家大院——中心炮楼——过街楼遗址——中宁街——东当典——非遗工坊——苏镇扬会馆——蒋家大院——马南圃书画艺术馆——江西会馆——南哨门——大运河古码头。
      窑湾古镇以其独特的古老建筑风格,倚河傍湖的水域风光,丰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铺、古码头、古遗存,铸就了窑湾古镇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它是古运河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真实写照。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街巷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形胜之美称于江淮,自来为中国大运河第一古镇和游览胜地。
      窑湾镇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黄金水道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东周时期,该地为钟吾国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依托水运的优势,窑湾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商业重镇。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驻人口达3万人,流动人口达1.5万人,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窑湾镇商号、工厂、作坊360余家,其中不乏著名的当典、槽坊、钱庄、粮行、布庄、客栈。合资企业有中美合资美孚石油公司、中英合资亚西亚石油公司、中法合资五洋百货公司、中英合资鸡蛋清厂等。当时窑湾当典的银票可在中国18个省的定点钱庄兑换现银。镇里有江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福建、苏镇扬8省商会馆和青海、浙江、东三省等10省商业代办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人和传教近百人。中国大部分省、世界上10多个国家与窑湾有贸易往来。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与物流文化等。
      窑湾吸引无数名人驻足留步,岳飞、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都在窑湾留下了足迹,爱国将领张华堂曾在窑湾生活多年。窑湾名人辈出,与史可法一起在扬州奋战的明朝名将高佐将军、清朝震远将军马从凯、武举人臧纡青都是窑湾人。窑湾出土了清代圣旨石碑石刻、壁画字画、刺绣瓷器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存留下来的古商会馆、古庙、古桥、古槐、名人碑亭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存明清古建筑800多间,其中百余处列入新沂市(徐州市)非遗名录。窑湾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富商、名人,他们走出窑湾后,使窑湾文化广为传播,时至今天,南京、苏州、上海等地还建有“窑湾街”。2013年将同京杭大运河一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太热了,连济公和唐僧都歇息了......

 






      窑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过去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八个省在此设商会,有10个省在此设商业代办处。清末民国初期,窑湾镇有商号、工厂、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钱庄就有13家。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等外国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河面桅樯林立,街道人流如织,可谓极盛一时。当时有商铺、宅院、教堂、庙宇8000多间。
     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独特民俗、饮食、商业文化。岳飞、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窑湾留下了足迹,爱国将领张华棠曾在窑湾生活多年。窑湾名人辈出,与史可法一起在扬州奋战的明朝名将高佐将军、清朝震远将军马从凯、武举人臧纡青都是窑湾人。窑湾出土了清代圣旨石碑石刻、壁画字画、刺绣瓷器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存留下来的古商会馆、古庙、古桥、古槐、名人碑亭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窑湾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富商、名人,他们走出窑湾后,使窑湾文化广为传播,南京、苏州、上海等地都建有“窑湾街”。窑湾桂片糕和绿豆糕,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窑湾甜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闻名遐迩;窑湾绿豆烧酒,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是明朝皇宫御酒,用几十味中药酿制而成,曾被乾隆皇帝定为贡酒。



 

     窑湾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骆马湖烟波浩渺,碧波万顷,水草丰茂,岛屿星罗棋布,为省级湿地保护公园,加之丰富的湖产、风味独特的小吃,吸引了众多游客。窑湾古镇通过三年多来的保护和开发,集古韵景观、水韵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极具游览、科普、休闲、考古、瞻仰价值,古镇店铺栉比,商旅云集,人气旺盛。特别是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窑湾典当史话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文革记忆馆、山西会馆、江西会馆、天主教堂、过街楼、界牌楼、南哨门、北门等多个景点使人流连忘返。窑湾古镇2010年10月,被省政府评定为“历史文化名镇”,现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国家住建部、旅游局评定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0年11月,被中国大运河网评为“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 2010年12月荣膺“最受徐州市民喜爱旅游景区”称号;古镇特产绿豆烧酒、窑湾甜油等被入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被中国古镇网评为“最具潜力的古镇”;2014年被江苏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为“省级服务业名牌”。

      卖酒翁:窑湾绿豆烧来啦!来啦!又来啦!给俺也来一壶!!窑湾绿豆烧酒始产于清康熙二年,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用老沂河山泉水酿制酒基,加入人参、砂仁、杜仲等46味名贵中药,佐以冰糖熬制配成,因其颜色似绿豆汤,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窑湾赐名“绿豆烧”,并将其定为贡酒,流传至今。
      月牙石:月牙桥位于老沂河与后河交界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单孔石拱形桥,外观似月牙卧波,因而得名。抗战期间毁于战火。2010年在原址复建。此处展示的这两块石拱为原桥遗物。





 


 

 

 
      手摇电影放映机......

      邳宿窑湾商会:因位于邳宿交界而得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进院落,占地730平方米。前门面为商会事务所,后院为商会小学,由江苏省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崔荣中担任会长,管理窑湾三百多家商号,一度以商代政,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下设滩上、土山两分所。1938年,窑湾沦陷关闭。
      窑湾商会旧址申遗保护说明:2011年3月,窑湾镇历史街区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窑湾商会旧址作为窑湾古镇的一部分,在申遗进程中须按原貌保留,未进行修缮,以保持历史的原真性。特此说明。
  走在小街的青石板路面上,一溜儿望过去,路两旁的店铺门脸儿都不大,一家紧挨着一家,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儿的,看上去就透着一股淳朴劲儿,一如当地淳朴的民风。







 

      这些仿古建筑都带有自动喷雾装置,既可以降温防暑,还是消防措施,一举两得啊......

      绿豆烧酒展示馆:又名华棠酒坊,坐落于界牌楼处。展馆为仿古式建筑,青砖小瓦、翘角飞檐。院内小桥流水、华亭琼阁、酒香四溢、景色怡人。坊内目前仍在生产白酒和绿豆烧酒。窑湾绿豆烧以优质白酒为基酒,佐以红参、桂花、砂仁、杜仲等48余味名贵中药材和冰糖、蜂蜜勾兑而成。其色宛如绿豆汤,故名绿豆烧。窑湾绿豆烧具有白酒之醇烈,果酒之香甜,药酒之功效等特点,有祛湿、舒筋、活血、开胃之功效。
      窑湾绿豆烧,宫廷秘方秘制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始产于明天启二年,本展馆从酒文化、酿造工艺、储存等角度,全面展示了窑湾绿豆烧的历史文化。

 



      又热又饿,于是找了家小店坐下歇会儿......

      好吃的小鱼,只要十元一份呢......






 



 



 

      大清窑湾邮局:窑湾的邮政业兴办于1874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最早出现邮政的城镇之一。窑湾邮政最早为清前邮政,先后更名为大清邮政、民国邮政、新沂邮政局窑湾邮政所等。至今窑湾邮政所仍正常处理邮政业务。



      窑湾民俗史话馆: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四部分:流水玉珠,介绍窑湾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夜猫子集,将音频、视频、光电效果等现代科技手段与塑像相结合,逼真地再现了窑湾传统早市的热闹与繁华;昌埠华街,着重介绍窑湾码头经济的繁荣与昌盛;芳华民生,展出的是窑湾的民间习俗与民俗特色。整个展馆通过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古镇窑湾千年沉淀的民俗文化与市井风情。

      赵信隆酱园店:始建于明熹宗三年(公元1623年),距今已有 380多年历史。这是古镇“前店后坊”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酱、甜油产品自清乾隆时期一直作为御膳房的上等佐料,并因此而声名远播。院内的酿造作坊沿袭了传统的工艺流程。展室内详尽地介绍了酿造全过程。该店于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窑湾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宅院,也是古镇里的主要景点之一。吴家原籍福建,主要靠经营烟丝发家,当时拥有房屋500余间,共有五处产业,拥有资产白银三十余万两,号称“吴半街”。
      明朝末年,福建沿海被清兵占领,当地明朝官员不肯降服清兵而遭缉捕。清康熙十年,皇帝大赦一批沿海官员。其中吴姓大户,原是明末海税官,被发配到窑湾落户。定居窑湾后,因比较了解海上贸易,就做起了烟草生意。吴家在窑湾一共经营了五处烟丝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吴洪兴烟丝店”。
      现存的吴家大院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院为烟草展示厅,主要介绍烟草的起源与发展,用人物塑像、实物、壁画等手段展现了从采烟到最后装烟成品的过程;第二进院复原为吴家厨房、粮仓、佣人房所在地;第三进院场景再现了当时吴家的第三代子孙吴保廷行衙办案的场景。当时吴保廷在京城官至四品,曾奉旨来窑湾赈灾,就把行衙临时设在了吴家大院;第四进院为吴家主人生活区,通过古旧家具摆设复原了当时情景。在当时大户人家对于他们的住房和建房都是非常讲究。东面住的是公子,西面住的是小姐,后屋住的一般都是家中长辈或者有身份地位的人。
      吴家大院沿袭了南方沿海的建筑风格,房屋构造全部采用明式的砖木结构,具有防台风防暴雨防盗的功能。墙基比较厚实,具有防寒避暑的作用。吴家因是窑湾大户,房屋高低自是讲究。整体院落前高后低,这样出门的时候就要向上迈,也就寓意着步步高升。







 









      典当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专门介绍典当行业的博物馆,通过图文形式详尽地介绍了典当业的起源、演变及衰亡的历史。目前展示的为一期工程。







 













      山西会馆:始建于康熙初年,院内有千年古槐、三晋风情园、晋善阁、观古今古戏台等景点。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地主土地夺去,将他们赶到苏鲁地震灾区荒无人烟地区开荒生产。一批山西财主来到窑湾,看到古槐和关帝庙,便在此住了下来,关羽是山西人,他们希望关老爷能保护同乡难民安居乐业,便集资在关帝庙建山西会馆。















      文化大革命纪念馆,还没有开业......







 



      天主教堂:始建于1909年,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苏北最大的天主教堂。2011年6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2012年12月24日圣诞前夕正式对外开放。教堂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双塔塔尖高40.6米,大钟直径1.6米,每小时报时一次,声音可传5公里。新修建的教堂集天主教 建筑、文化、艺术展示与婚纱摄影、婚庆礼仪、电影放映等多功能于一体。





      邳州京杭运河风景区:邳州,古称“下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夏商时代,这里称“邳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九:“下邳县,本夏时邳国”)。秦置下邳县(公元前221年),至南北朝,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称邳州。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改邳州为邳县。1992年撤县建市,定名为邳州市。邳州市政府驻地,叫“运河镇”。因为京杭运河绕城而过,故得其名。在绵延数千里的京杭运河两岸,以“运河”命名的县城,只有邳州独一家。邳州城区的重点小学,叫“运河小学”(运小),重点中学叫“运河中学”(运中),境内唯一的一所高校,又叫“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运师)。除此之外,在邳州还有“运东”、“运西”、“运南”等方位名称。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两岸只有东、西之分,怎么还有南、北之别呢?这是因为京杭运河流经邳州县城西侧,至三汊河,又拐头从城南向东流去,再偏向东南,流入骆马湖。所以,在邳州便有“运河南岸”、“运河北岸”之说。
  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邳州竟然有纵、横两条大运河:一条是从境北台儿庄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中运河段,另一条是从境西徐州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不牢河段。这两条大运河,交汇于滩上大王庙,犹如“二龙戏珠”,流淌在邳州大地,滋润着两岸万顷良田。
  京杭运河北起京门通州,南达浙江杭州。自北而南,先后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沧州,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湖州、杭州,共计6个省(直辖市)、19个大中城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钱塘江这“三河两江”流域,全长1794公里。如果以这6个省(直辖市)为地标的话,京杭运河可分为6个河段:北运河(通州—天津)、南运河(天津—聊城)、鲁运河(聊城—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淮安)、里运河(淮安—扬州)、江南运河(镇江—杭州)。邳州地处鲁南苏北,属于京杭运河中运河段流域。
  从山东台儿庄向东南至江苏淮安的中运河,全长186公里。穿过骆马湖,以此为界,中运河又可分为上段与下段。自台儿庄至骆马湖为上段,出骆马湖至淮安为下段。邳州在中运河上段。从车辐山镇黄楼村入邳的中运河,一路东南,至张楼马庄东流入骆马湖,在邳州境内长达56.1公里。
  邳州境内的另一条运河,全称“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为京杭运河委员会所命名。它西起微山湖蔺家坝,流经徐州、铜山,于宿羊山镇新安庄入邳,至大王庙汇入中运河,全长72公里,其中流经邳州13.5公里。这条运河不仅是江苏北煤南运的水路干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东输水线路,它承担着邳州大运河水上运输大半以上的任务,对邳州水运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京杭运河历史悠久,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算起,已有2500年了。而它流经邳州的时间并不长,自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泇济运”,至今只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由于“黄河夺泗”,导致泗水等河床淤塞,漫流肆溢,给邳州带来严重的水患。河督李化龙征集民工从沛县夏镇(今属山东微山县)李家口引水入东南接通彭河等小河流,至泇口汇入古老的泇河,再导水至宿迁皂河西直河口入黄河,时称“东运河”(也叫泇河)。这就是如今流经邳州境内的京杭运河中运河段。而京杭运河不牢河段,则是由原来的不牢河改建而成,始竣于1958年,至今只有50多年时间,是京杭运河最年轻的一条河道。
  400多年来,京杭运河给邳州带来诸多好外,特别是在水利和水运方面,促进了邳州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先说水利方面。邳州地势低洼,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水走廊”,十年九淹。这里北近微山湖,南接骆马湖,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在海拔32.6米—20.4米之间,落差达12米之多。境内的泗水、沂水等,皆为天然河道,弯曲狭窄,且河床变迁无定。夏秋季节,每逢连降暴雨,鲁南客水涌进,邳州辄成泽国。明代开挖东运河,上能承泄微山湖水,下可排至骆马湖,为患邳州的洪涝灾害初步得到了控制。明清以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邳州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中运河两岸相继开挖疏浚了陶沟河、不牢河、邳苍分洪道、西泇河、官湖河、六保河与房亭河等10多条中运河支流,形成了中运河水系。再加上修筑黄楼、小吴、艾山和杨庙等水库,设计总库容量为722万立方米,使邳州的防洪能力达到了50年一遇的水平。往昔鲁南的“洪水走廊”,如今变成了苏北的商品粮基地。
  再说说水运方面。邳州的水上运输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时代之前,境内的泗水即已通航。《尚书•禹贡》在记述九州贡路时说:“浮于淮泗,达于河。”这里的“河”,即黄河;“泗”,就是贯经邳州的泗水。由此可以推断,那时的邳州已经有了水上运输,只是在经济地位上不怎么突出,史书上少有记载罢了。明代开挖东运河之后,水上运输由东运河经微山湖北上,避开了从直河口溯黄河西上至徐州的旧道,为邳州的水上运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运水滔滔,白帆点点,往来舟楫,穿梭如织,邳州的水上运输一片繁荣景象。
    邳州自古有泗水流经下邳城南,沂河经境内腹地至下邳城会入泗水。南宋时黄河夺泗,泗水实为黄河。由于河身泥沙日久积淤,水患日多,影响漕运,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自夏镇(山东微山)开河,经韩庄接彭河,会洳河(西洳河),导水至皂河西直河口入黄河,长130公里,从此中运河通过今州境中部。雍正二年(1683),为济漕运,拦河建三闸,计为梁王城河清闸、大王庙河定闸、徐塘河成闸,后乾隆又建马庄汇泽闸。原河道从徐塘向东,经二庙流向东南。康熙六十一年(1722),因徐塘口淤塞,从徐塘向南经三岔河向东,至旧河头附近开新河段,长5.6公里。旧河段至清末淤废。
    明崇祯十四年(1641),为了引沂济运,引沂水从芦口坝(今铁富镇沟上石坝窝)分流至徐塘口(即官湖河)注入运河。后分流不畅,又开山东苍山段沂河江风口,由武河入运。结果引水无法控制,沂河不入骆马湖,每年山洪夺境内武河、燕子河、洳河,泛滥成灾,邳境内形成洪水走廊,水患日巨。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入海,运河堤堰被冲毁,河道多有淤塞,大型船只无法通航。邳州的水上运输,特别是大运河北上运输,趋于没落近百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京杭运河中运河段的疏浚拓展,邳州的水上运输得以复苏,迅速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统计,1949年邳州只有驳船43艘/1210吨位,木帆船342艘/2838吨位。到了1987年,邳州已拥有轮船头160只/19505匹马力,驳船2186艘/146159吨位,挂桨机船1921艘/47984吨位,内装机船79艘/9200吨位,木质船悉被钢质船所替代。邳州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煤港,其机械化作业程度多年来在京杭运河沿岸各大港口中稳居首位。2005年,邳州港年吞吐量达401.62万吨。邳州刘山闸是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上的大型船闸,可供2000吨级船队双线行驶,其设计能力为年货物通过量2100万吨,而现在货物通过量则达5000万吨。邳州的水上运输业兴旺发达,形势喜人。
  京杭运河不仅对邳州的水利和水运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培育了邳州大运河两岸众多的小城镇(集镇)。旅店、饭店、药店、珠宝店,粮市、柴市、布市、鱼肉市,学校、医院、剧场和教堂,各行各业,随着这些小城镇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兴旺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就不会有邳州如此繁荣的今天。邳州人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俺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京杭大运河又无愧于邳州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为邳州市主要的航运通道。大运河之水灌溉了沿河流域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流经邳州,是区域内主要行洪河道和沟通南北的主航道;大运河文化源源流长,对邳州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杭运河邳州段沿线水面宽阔、鱼虾丰富、环境优美,两岸植被茂盛,景色怡人。沿途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运河流域共有古迹遗址及文物点116处,其中最著名的有6000多年前的大墩子遗址、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系统的刘林遗址、春秋时期的梁王城遗址以及战国时期的九女墩古墓群。运河沿线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198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的一对古象牙,距今已有40万年,是亚洲纳玛象象牙化石之王。此外,从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万多件精美的彩陶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在大运河开凿、通航以来的一千多年中,邳州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曲艺、舞蹈、文学、民间艺术等非物质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邳州运河文化。明朝散曲家陈铎、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是古邑邳州的骄傲,他们所独创的乐曲到今天大多失散了,流传下来的就成了千古经典。
 
  1757年,在当政的第22个年头,乾隆皇帝从北京的乾清门起銮,开始了沿运河下江南的路程。乾隆走的是一条“亲情路线”。 他沿运河而下,在山东境内没有走聊城、济宁一线,而是从泰安城到兖州、再到曲阜,除了要登泰山以小天下、到岱庙祭祀外,还有一个私人活动,就是看一下远嫁的女儿。 在探望了女儿之后,乾隆再走泗水、邳州,顺运河而下,巡视江南…… 
  大运河诞生以来,酝酿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陈肇宪告御状以及皇帝和村妇的故事。 
  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郯城大地震,黄河决口,邳州城整个沉没在水中。百姓流离失所,清政府不但不体恤灾民,反而催缴历年所欠钱粮。康熙二十七年,皇帝沿着运河南巡,经过邳州。当时邳州有个秀才叫陈肇宪,为人正直,深知百姓疾苦。他连夜写了一篇奏折,恳请皇上免除钱粮,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陈肇宪打听到康熙经过大运河的具体时间,他知道皇帝身边一定戒备森严,普通人不可能接近。于是他事先在运河的堤岸上挖了一个洞,把自己藏在洞里,又把奏疏扎在头发里,然后让同伴把洞口伪装好,以避开清道官兵的检查。当康熙的龙船行到洞前时,陈肇宪从洞里跃出来,一边向龙船靠近,一边大喊“民子有冤”。被官兵押上船后,他递上奏折,康熙皇帝看完奏折,很受触动,一面派官员核实情况,一面继续南巡。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皇帝终于下谕旨,邳州被免掉租赋十四万两,免掉公粮三万四千石,除掉将近一万个逃亡的户籍,被淹没的土地共计四十六万亩。 
  陈肇宪的墓碑,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我市新河镇梨园村。一介书生冒着生命危险为民请命,体现了运河儿女大无畏的精神。这也是邳州有史可考的第一个上访者。 
  接下来这个皇帝和村妇的故事,则表现了我们沿河居民的智慧。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我们邳州逗留了两天。他一身布衣打扮,沿着河岸散步。忽然看见一个农妇,手里拿条皮鞭,在赶牛耕地。那牛特别听话,鞭子指向哪它就耕到哪。皇帝老儿非常奇怪,又不好多问,于是顺口就念出一首诗来:“自从为官这些年,未见妇人来耕田;从来都是汉养妻,怎么此地妻养汉”。耕地的村妇听到了,鞭子一指,牛就停了下来,她也顺口就对了一首诗:“妇家耕田这些年,官人未见不为鲜;请问天下先有女,还是天下先有男”?   
  乾隆皇帝被问住了,他才认识到邳州不仅有出手不凡的秀才,还有出口不凡的村妇,真是民间处处有学问。
  骆马湖既有平湖落雁的宁静,也有惊涛拍岸的动感。骆马湖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青蛙都是不叫唤的。传说隋炀帝凿通大运河之后,由五百名童男和五百名童女为他拉纤,到扬州去看琼花和美女。到了这里,夜宿骆马湖。周围青蛙叫声不断,扰得皇帝老儿睡不着觉。于是这个贪玩好色的昏君就传下圣旨,所有的青蛙都不许叫,否则格杀勿论。青蛙们慑于他的淫威,从此只有气得鼓肚子却再也叫不出声来了。所以我们这里有句歇后语叫做:骆马湖的蛙子——干鼓。 
  在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的那个地方,就是窑湾古镇。那里三面环水,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现仍存有八百多间明清古建筑。明末清初形成的西大街和中宁街至今仍保持其原有风貌,被称为“苏北的周庄”。 





 
















      又过界牌楼......

 

      登上城门......









 





      窑湾对面的一条碧绿的河,很少见呢......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附:门票

      窑湾古镇可自由进入,参观景点需购买门票,联票60元,门票包含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窑湾民俗史话馆、文革记忆馆、大清窑湾邮局、窑湾典当博物馆。也可以单独购买门票,吴家大院20元、赵信隆酱园店10元、窑湾民俗史话馆20元、文革记忆馆10元、大清窑湾邮局10元、窑湾典当博物馆10元。








  赵信隆酱园店。您看,门前的对联也写得有趣:黑酱自黑非墨染,甜油微甜是蜜香。甜油可是咱们窑湾特有的一种调味品,它比酱油更提味儿,比味精更养生,尝一口甜丝丝的,满口生香。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品尝过甜油之后,赞不绝口,并且命人将其运到了宫中。既然连尝遍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都对甜油爱不释手,那这甜油一定自有它的奇妙之处。那接下来就请随我一起到作坊里去一探究竟吧。
  瞧!这景象够壮观吧?整个院落被200多口大缸挤得满满当当,每一口缸上都盖着一只斗笠,来给它遮风挡雨。这些大缸已经在这儿呆了300多年了,别看它们其貌不扬,这肚子里可是自有乾坤。精选的黄豆和面粉加工发酵后放入缸内,再加入水和盐,然后经过整整一百八十天的日晒和夜露,才能逐渐形成,它可是凝结了日月之精华。如此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甜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健康养生,窑湾人的餐桌上都离不开它,不知是不是因为常吃甜油的缘故,这里的长寿老人也比别处要多呢。
  刚才提到了乾隆皇帝,咱窑湾有一样东西还是他给赐的名儿呢,那就是中国绿酒——窑湾绿豆烧。此酒色泽金黄,乍一看宛如绿豆汤的颜色,品一口香醇可口,回味悠长,既有白酒的甘醇,又有果酒的香甜,还具有药酒的滋补疗效呢。
  当年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窑湾绿豆烧,如今却是咱们当地百姓的寻常饮品。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窑湾的人们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抿上一口绿豆烧酒,就一口自家腌的鱼干儿或是咸鸭蛋,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