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抗日战争纪念馆·国防教育馆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抗日战争纪念馆·国防教育馆

       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园中还有一处值得纪念的展馆,即抗日战争纪念馆,它设立在国防教育馆中。国防教育园 国防园位于园林南部,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米,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军体活动场组成。国防教育馆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和电教厅等,五个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高科技设施,使观众既可学习国防知识,又可亲自参加各种军体模拟活动。园名由刘华清同志题写。 
      展馆前是各类退役的武器装备......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是根据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1966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加农榴弹炮。该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毫米口径的身管,该炮与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有60%以上的零部件通用。该炮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该炮于60年代末装备陆军军属炮兵和炮兵师,用以压制和歼灭敌生动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装备,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击毁装甲目标。属于中轻型武器运送方便。
      性能参数:行军状态全重:5720千克;战斗状态全重:5650千克;行军状态高:2520毫米;火线高:1220毫米;身管长:4240毫米;初速:655米/秒;最大射程:17404米;最小射程:4400米;直射距离:800米;最大射速:6-8发/分;高低射界:-5度-45度;方向射界:左30右28度;炮班人数:9人
      54 1式122毫米榴弹炮:中国制造,5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牵引火炮,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旧杂式榴/山炮。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每团2-3营(炮24-36门)。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已停产。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口径:122毫米;行军状态全重:2500千克;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行军状态宽:1975毫米;行军状态高:16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

      59式130毫米加农炮:1959年产于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火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手动横楔式炮闩;变后坐制退机,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两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为杆后坐形式;炮架由摇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组成,大架装有炮身推拉器,行军时,解脱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后拉,以缩短火炮行军长度;瞄准部分分为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组成,高低机为单齿弧外啮合式,平衡机为气压式,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全重8.5吨,炮班9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后结合了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结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命名为59-1式。该炮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进入80年代,我军又为130毫米加农炮研制了底排弹、底凹弹、子母弹等多种新弹种,最大射程增加到38千米。
      性能参数:口径:130毫米;行军状态全重:8450千克;战斗状态全重:7700千克;行军状态长:11730毫米;行军状态宽:2450毫米;行军状态高:2550毫米;火线高:1380毫米;身管长:6850毫米;初速:930米/秒;有效射程:27400米;最大射程:29150米;最大射速:7-8发/分;高低射界:-2.5度~+4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5度;炮班人数:9人。
      54式122毫米榴弹炮: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仿制而成,于1954年定型并装备部队,其改进型54-1式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该炮现已被83式122毫米榴弹炮代替。中国制造,5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牵引火炮,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旧杂式榴/山炮。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每团2-3营(炮24-36门)。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已停产。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性能数据:口径:121.92毫米;行军状态全重:2500千克;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战斗状态长:6.02米;战斗状态火线高1.2米;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行军状态宽:1975毫米;行军状态高:16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牵引工具:解放CA-30;牵引长:12.8米;榴弹全重:27.36公斤;杀伤面积:40X20平方米;弹药基数:80发 
      这种榴弹炮是保卫共和国30年的明星炮。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是新中国军工部门在1954年仿制生产的第一种大口径榴弹炮,作为解放军师属火炮中的骨干,曾大量生产并装备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长述30余年之久。退役后,有为数众多的该型火炮被部队捐赠到全国各地的省市博物馆、纪念馆等用于展览展示。由于它与美国援助国民党政府的M2A1105毫米榴弹炮外观相似,所以在众多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的影视剧中它常常作为“替身”亮相,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无论在军队还是在民间,其知名度颇高,被称为“明星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绝大部分武器均从敌人那里缴获而来,种类繁杂、出产国众多,戏称“万国牌”。这种状况为武器的使用、维护造成严重困扰,有的零件损坏了无法修理,或者缴获来的弹药打完了,自己不能生产,花钱也买不来,以致于许多装备成了摆设。鉴于此,我国与苏联达成协议,引进苏制武器装备以替换我军的旧杂式武器,由此开始了我军装备制式化建设之路。
      但是,中央决策者也清楚地认识到,实现我军装备的现代化不能单纯依靠从国外购买,一则花费巨大,二则受制于人。于是决定国防建设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在购买的同时也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1951年5月25日,由徐向前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兵工代表团”从北京出发,出访苏联。抵苏后与苏方几经谈判,直到10月18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工厂获得制造苏式枪炮、弹药特许权和交付苏式枪炮、弹药样品、生产技术资料及必要时派遣苏联专家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在1952年初派出乌达洛夫为首的5人专家组来中国考察了3个月。参考苏方专家组的意见,5月21日中央军委拟定了《关于兵工问题的决定》,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自行仿制15种陆军武器,其中就包括苏制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
      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于1940年开始定型生产,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经实战检验,这是一种可靠耐用的武器,并根据实战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许多改进完善。这种炮在当时属于主流火炮,比较先进,是苏军的主力装备,而且大量出口到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国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曾经从苏联购买了一批此型榴弹炮装备志愿军炮兵。虽然苏方提供给我们的是二战中使用过的旧炮,但是志愿军炮兵使用后反映此炮确实可靠、耐用、射击精度良好,所以我国选择其最终改进型进行大量仿制生产也在情理之中了。
      于是,决定由齐齐哈尔的国营127厂承担仿制此炮的任务。1952年下半年,苏联的图纸资料陆续到来。在完成翻译整理后,127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试制生产,于1954年9月试制生产出第一批成品。10月25日,毛主席为此亲笔签署了嘉奖信,勉励127厂全体职工尽快生产出合格的火炮。中国仿制生产的榴弹炮通过定型验收后,正式定名为“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以下简称54式榴弹炮)。由于后来127厂又承担了新型远程火炮的试制生产任务,便将54式榴弹炮的生产调整到了位于太原的247厂。
      54式榴弹炮的仿制成功,使我军拥有了可靠的火力保障。源源不断生产出的火炮装备驻防于全国各地的炮兵部队,经受住了南疆湿热、北国严寒等的考验。金门炮战、对印自卫还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等多次大小战役都有它的身影。由于我国新型122毫米火炮研制进度缓慢,54式榴弹炮在我军服役达3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陆续退出现役,被新型火炮取代。大部分54式榴弹炮转入预备役部队继续使用,少部分作为国防教育的展品在我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中继续发挥着余热。

      56式85毫米加农炮:56式85毫米加农炮是前苏联D-44式85毫米加农炮的改进产品,1956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主要用于反坦克。 该炮采用带大侧孔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的单筒身管、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筒后坐液压节制杆式制退机和液体气压式复进机;炮架部分由筒形摇架、拐脖式上架、下架、防盾、管式大架和滚轮组成;采用蜗杆式方向机、蜗轮自锁单齿弧外啮合式高低机,平衡机为气压式;采用海绵橡胶车轮和半轴扭杆式缓冲器。瞄准装置包括有58式周视瞄准镜、56式直接瞄准镜和标定器。配用破甲弹、碎甲弹、穿甲弹、榴弹。
      性能数据:行军状态宽:1730毫米;行军状态高:1420毫米;炮身长:4685毫米;后坐长:580-660毫米;全弹重: 666千克;破甲弹:12.61千克;榴弹:16.15千克;破甲厚度:100毫米/60度(破甲弹);初速: 9+999千米
气缸尾翼破甲弹:845米/秒;碎甲弹:730米/秒;全装药:793米/秒;射速:15-20发/分;最大射程: 6666米;全装药榴弹:15650米;碎甲弹:7600米;直射距离:气缸尾翼破甲弹:945米;曳光尖头穿甲弹:900米;曳光高速穿甲弹:1200米;高低射界:-7度-35度;方向射界:54度;炮班人数:8人

      歼-6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歼-6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制空战斗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该机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中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战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2010年6月12日歼-6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序列 。



      T-63式水陆两栖坦克: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也即是它的制造业者指定为ZTS-63 A)是63式水陆两栖坦克的一个根本地改良的改型。由于一门新的105毫米火炮升级,用计算机处理火控和一台新的发动机,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集多种材质用工艺精心制作而成,车体及炮塔均为合金制造,炮塔可360度旋转,炮口能上下摆动,履带、车轮均可以灵活转动,所有舱门均可以灵活转动,所有舱门均可打开,防浪板可以自由打开或关闭,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为水陆两栖攻击操作用于代替过时的63式。大约几百辆被PLA地面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在台湾海峡附近部署。
      系统参数:坦克乘 员:4人;火 炮:105毫米线膛炮,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并列机枪:7.62毫米;高射机枪:12.7毫米;弹药基数:炮弹:44发;7.62毫米弹:2250发;12.7毫米弹:500发;发 动 机:1台1215L-7BW式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580马力;浮力储备系数:32%;抗风浪能力:5级风4级浪;最大行程:500公里;最大爬坡度:32°;战斗全重:18.7t ;最大陆地速度: 64km/h;单位功率:21.39kw/t;主炮:85mm线膛炮;1x12.7mm 高射机枪;1x7.62mm并列机枪。
      中国63A水陆两栖坦克是中国继63式水陆坦克之后自行研制成功的水陆两栖坦克。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63海改”水陆两栖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了63A水陆两栖坦克,这是近年来世界上研制的唯一一型水陆两栖坦克,其换装了炮塔,加大了车体,加强了装甲防护,采用了新型火炮,整体性能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63式107毫米12管火箭炮:中国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看起来有些简陋,粘上泥土后竟然分不清是兵器还是农具,和高科技、数字化更沾不上边。尽管其貌不扬,但在其服役期间的50多年中,却屡屡创出另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至今,使用它的武装力量遍布世界各地。火箭炮界的“AK-47”。
      规格参数:口径:107毫米;行军状态全重:385千克;战斗状态全重:613千克;行军状态长:2600毫米;行军状态宽:1400毫米;行军状态高:1100毫米;定向器长:900毫米;全弹重:18.8千克;初速:31.4米/秒;最大飞行速度:372米/秒;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间隔0.6-0.8秒;高低射界:0度-6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15度;炮班人数:5人。
      实战威名:2005年10月14日,两架英国的“鹞”式战斗机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美军基地遭到火箭炮的袭击,一毁一伤。这是自2001年美军进入阿富汗以来,联军战斗机首次被击毁。无独有偶,仅在2个月前,停泊在约旦亚喀爸港的美军两艘大型军舰“阿希兰”号与“奇沙治”号遭到火箭炮的袭击。“阿希兰”号两栖登陆舰差一点被击中,火箭弹越过舰艏,将码头的仓库屋顶炸出一个直径2.5米的大洞。两艘美舰立即逃出港口。与此同时,以色列挨拉特市机场遭到火箭炮攻击,这里距离美军向伊拉克运输物资的后勤中心亚喀巴港只有15千米。约旦官方介绍说,袭击者从距离港口8公里远的亚喀巴市郊贫民区一间山顶仓库向美军战舰发射了3枚火箭弹。那是一座两层建筑。袭击者在2楼房顶上辟出一个一平方米的天窗。
      看到这些报道,内行人都明白107毫米火箭炮又发威了。通常,人们将 AK-47突击步枪,RPG-7火箭筒和107毫米火箭炮并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种常规武器。尽管美军心理战部门通过媒体大肆宣传这三种武器是“低技术、低价格、低素质人员使用”的三低武器,但在越战和伊战中,这些装备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战术上讲,AK-47、RPG-7和107毫米火箭炮各有分工。对于 300米以外的目标,只有107毫米火箭炮简单实用,廉价可靠的武器。在战场上和107毫米火箭炮交过手的美军一线官兵普遍对这种外形简陋的东方火箭炮心怀敬畏。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非常注意收缴这三种武器。
      横空出世的107毫米火箭炮:中国研制火箭炮比苏联晚的多,但却比西方预计的要早。1948年解放军专家钟林在河北组建了火箭技术室,开始研制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炮,后转五二工厂继续研制。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天,该炮在北京卢沟桥地区进行了汇报表演,朱德总司令大加赞赏。1951年,中国研制成功427式和488式10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5公里。由于后来中国统一采用苏制装备,也就是所谓的“制式化”,该野战火箭炮没有列入装备序列而转交越军,但它毕竟使中国火箭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50 年代末,八四七厂吉松英等开始试制8公里野战火箭炮,八零三厂等单位有杨荫桐主持开始研制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实验,于1963年设计定型1963式107毫米火箭炮。该炮有12个发射管,在7-9秒内可以完成一个齐放,火力极为猛烈。
      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是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不需复杂的反后坐装置,所以发射装置结构简单轻便。107毫米火箭炮设计合理,这方面优势更加突出,他的大多数部件不需要工具就能分解结合,操作、维修十分容易。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单管、两管、四管或八管简易发射。该炮全重613公斤,体积外形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可以由吉普车牵引或骡马拖拽,也可由人力分解搬运,很适合于戈壁、山地、丛林和水网地区作战。所用的火箭弹命名为1963式107毫米火箭炮杀伤爆破榴弹。这种火箭弹为涡轮旋转稳定结构,散布精度较好,最大射程8公里。尔后,又改进设计定型了63-1式107毫米火箭炮。1975年再次改进,命名为 1963-2型杀伤爆破榴弹。最大射程8.5公里,战斗部重8.33公斤,杀伤半径12.5米。这以后,还研制成功了107号火箭磷铝燃烧弹、攻击坦克装甲车以及坚固工事的碎甲弹以及箔条电子干扰弹等弹种,扩大了战场的应变能力。
      火力情况:63式107毫米火箭炮最厉害的是火力猛烈。一次性发射12发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这是普通火炮无法企及的。它是涡轮火箭炮,火箭弹底部是没有尾翼的,仅仅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在当年涡轮火箭炮性能尚且算先进,近年来逐步过时。
      机动力:乍一看107火箭炮的性能参数,似乎并不突出那么它是怎样从数百种各型火箭炮中脱颖而出的呢?
其实107毫米火箭炮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精品火炮,各种参数经过了反复优化。首先,该炮火箭弹设计为18.8公斤,一个人正好扛一颗,在复杂地形长途行军也可以承受。相比之下,俄罗斯著名的122毫米火箭弹重达45.8-66公斤,装填一枚往往需要三人;俄罗斯最轻的140毫米火箭弹重39.6公斤,根本无法单兵携行。当然,国际上也有个别几种超轻型的火箭炮,如 比利时的70毫米火箭炮,意大利的51毫米火箭炮,但他们的弹头威力太小,同时这几种炮难以用人力搬运,所以适应性远不及107毫米火箭炮。
      107毫米火箭炮不仅总重量轻,还可以快速分解和结合,拆开后的单个部件重量不超过30 公斤。为满足人背的要求,分解部分在结构尺寸上具备如下特点: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火箭炮都无法与107火箭炮相比。
      在阿富汗,当地武装早已把牵引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装在各种车辆上,成为自行火箭炮。事实证明,该炮和多种车辆都能结合良好。显示了极好的适应性。107火箭炮可能是世界上最适合游击战的和特种部队使用的重武器。1985年式107毫米单管火箭炮早已批量生产,火箭发射管长0.9米,用三脚架支撑,全重23公斤,射程可达8.5公里,并且精度高、威力大。一个肌肉发达的特种部队战士,完全可以独自把这种单管火箭炮和两发炮弹扛到发射点,远距离袭击敌方的要害目标,而后安然撤离。
      操作简便:标准的107毫米火箭炮采用12发联装,发射速度快,重新装弹时间短,火力突然猛烈,是攻击近距离目标的精良武器。与美国和苏联的现役火箭弹不同,107毫米火箭弹飞行稳定采用涡轮旋转方式。火箭弹的中心线都偏转一个小角度,火箭点火后,燃气一面推动火箭弹前进,同时推动火箭弹像普通线膛炮的炮弹那样自转,以此保证炮弹飞行中的稳定,必要时,107毫米炮弹可以不需要发射装置,直接放在地上,瞄准后用几节普通电池和两根普通铁丝或导线就可以发射。一般而言,简易发射时目标距离1000-1500米效果较好。更有甚者,曾经有报道说阿富汗人用石头把107毫米火箭弹的后盖砸掉,在地上摆成一排,然后用火直接点燃发射。如果希望简易发射的火箭弹能精确的击中目标,最好现在地上构筑一个坚实的土石发射台,台上放置火箭弹的平面要平整,平面长度需接近火箭弹的长度,以保证火箭弹起飞时的稳定。当然107毫米火箭弹也可以放在建筑物窗口、汽车顶棚等各种地方发射,但无论如何发射,发射者均需注意避开发射时火箭发动机的尾气伤害。107火箭弹的壳体上有一条与火箭弹飞行方向一致的白色标线,用于简易发射时瞄准。同时厂家为107火箭弹准备了一个极轻便的卡尺式瞄准具,上面有距离和方位刻度,把它卡在火箭弹上与白色标线对齐, “三点一线”精确瞄准,就可以在简易发射时保证实射击精度。
      活跃分子:越战期间,越南和柬埔寨的游击队大量用中国107火箭炮和苏制122火箭炮一起袭击美军关键目标。提起苏军入侵阿富汗之战,美国人始终认为是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使阿富汗游击队赢得了战争,但苏军指挥官坦言,游击队在阿富汗山区对苏军补给运输队频繁的伏击,才是迫使苏军撤出的真正原因。在这些伏击作战中,往往是由107火箭炮的呼啸声拉开序幕的,猛烈的炮击过后,由坦克装甲车护卫的苏军运输队已是人仰马翻。今天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当年遗留下来的107火箭炮依然是战果辉煌。实例证明,由于107火箭炮射程远,袭击者可在安全地带从容发射,等美军找到火箭发射地点,袭击者早已转移。如果有意消除发射地点痕迹,那么连发射地点都很难找到。美国驻阿富汗军方发言人可拉特上校称,2002年10月9日,美军特种部队在距离阿富汗东部贾拉拉巴德东北160公里处的阿萨巴达遭到一枚107火箭弹的袭击。他说: “不幸的是我们无法找到这枚火箭的嫌疑人所在位置,但是可以确定是,这枚火箭弹的目标是美军。”2005年武装分子在约旦亚喀巴用3枚107火箭弹攻击了当地两艘美军舰船,不过均没有命中。
      美军反击:107火箭炮的致命袭击在增加,美军也加紧反击。唯武器论者以为,反炮兵雷达将向“打了就跑”说不。美、英如果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高科技反炮兵雷达,并指挥反击火力进行摧毁,就可以让那些指望采用“打了就跑”策略的敌人尝到苦头。TPQ-36和TPQ-37雷达是美军目前的主力反炮兵雷达,但它们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盾牌。在2003年进攻伊拉克的行动中,美军炮兵报告称,第三步兵师使用“火力发现者”(两部TPQ-36近距离雷达加一部P、TPQ-37远距离雷达) 21天完成1800多次探测,平均每个反炮兵任务从探测到发射用时6分37秒--这足够袭击者徒步跑出一两公里。更要命的的是,这种装备并不是每次探测都正确,轻武器火力,直升机旋翼桨叶甚至车辆的运动有时也足以产生回波造成虚警,操作人员不得不根据目标的距离和方向以及已知的敌军或友军位置来确认每一个探测目标。“轻型反迫击炮雷达(LCMR)”的电子扫描天线能够提供对近距离来袭的迫击炮弹无间断全探测和跟踪。该雷达尚未完成研制就于2002年部署到了阿富汗喀布尔北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基本型全向测程6公里,探测8公里射程的107火箭实在勉强。雷达目标定位误差在5公里处为100米。这么大的误差在城市中根本就难以搜捕袭击者。装备高科技信息化装备的美军,至今仍无法杜绝107火箭的袭击,这个结果可能让美国很伤心。美国《洛山矶时报》承认,在战区的美军官兵们,即使在打扑克牌时也要把枪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然而周围到处都是充满敌意的人群,美军基地几乎每周都要遭到火箭炮的袭击,这给美军官兵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约旦亚喀巴的袭击事件甚至影响到了美军DD(X)隐形战舰的建造计划。排水量在1.2万吨的DD(X)是美军最昂贵的战舰。它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为普通驱逐舰的1/50,复杂的电子装备能应对敌方的多种威胁。该舰不仅有大量精确制导导弹,就连155毫米主炮都能发射制导炮弹,打击160公里之外的目标。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加紧游说国会批准这一空前昂贵的造舰计划,但国会的反对者却表示,在应对类似亚喀巴的低科技火箭弹袭击时,这种战舰过于脆弱。
      国防教育馆·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国防教育馆建成于1998年,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武器的演革和发展等国防教育知识。200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展馆又增添了中共徐州地下党领导徐州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和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军队胜利进行“徐州会战”的悲壮史实。






      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的史料。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广阔地域内,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史称“徐州会战”。它是抗战爆发之后规模最大、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会战,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即为徐州会战的重要一役,歼灭日军精锐之师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使日军遭到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过万的伤亡也打击了日军全面侵华以来嚣张的气焰,再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台儿庄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坚定了抗战胜利的意志和信心,同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徐州会战纪念馆运用仿全息幻影成像多媒体手段,再现了徐州会战的场景。7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设为“国危民难津浦告急”“万众一心·保卫徐州”“徐州会战之血战台儿庄”和“振国人士气·扬民族声威”四大部分,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及实物展品,见证了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广大中国军民在徐州会战中的历史贡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