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彭祖园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彭祖园

      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祖的封国,所以徐州就成为了彭祖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彭祖园,简称彭园,位于徐州市南郊,西靠云龙山,东接烈士陵园,南临泉山风景区,是为纪念徐州的始祖彭祖而建的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以动物观赏与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游览与休息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园内建有彭祖像、大彭阁、彭祖祠、大彭氏国青石牌坊、福寿广场、彭祖祭祀广场、寿彭石园等景点,还建有动物园、樱花园、景武湖、游乐区、山林区等景区景点。
      说到彭祖,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据专家论证,相当于今天的百岁老人,因此彭祖拥有众多粉丝。孔老夫子非常推崇他,司马迁描述过他,道家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西汉文学家刘向甚至把他归入了神仙的行列。彭祖园就是这位神仙养生修炼的地方。4000多年前,彭祖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修炼养生的。彭祖园里有三处重要景点,称为“彭祖三胜”,分别是彭祖像、彭祖祠和大彭阁。



      彭祖园占地520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与云龙山相连,南与小泰山、凤凰山相望,其地形犹如天地间一把养生的太师椅。彭祖园南北狭长,中部包容了福山寿山两座山头,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福寿山西麓有神话般迷人的不老湖,整个园区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形成春赏樱花,夏看飞云悬瀑,秋观红叶,冬季踏雪赏梅的园林景观。彭祖园内各种珍贵植物生长茂盛。福寿山上以松柏类为主,间植有枫树类、槭树类、黄栌、乌桕等色叶树种,每当春始秋末,红叶染红了山林,彭祖文化景点分布其间,蔚为壮观。全园有梅花、竹类、海棠、樱花、雪松、柏树、枫树、栾树、紫叶李、石楠等珍贵植物200多种,是天然的植物宝库。

      彭祖园原为果园,1976年筹建时称为南郊公园。1977年在北山开辟了花圃,随后又陆续建设了盆景园、小苗圃、花房、温室。1983年徐州市政府决定将快哉亭公园内的动物园迁至南郊公园。因为徐州古称大彭氏国,又有彭祖这位精通导引、擅长烹饪的长寿长者,故在1984年扩建时易名彭园。1985年建成开放。

      景武湖区占地70亩,除33亩湖面外,有观鼎桥、彭祖、石泉坝、玉钓坝、虹桥、锁云亭、龙吟石舫等景点,其中观鼎桥最负盛名。观鼎桥为双桥,在西大门东侧,桥身长32米,桥面宽13米。桥下有一汉白玉鼎。相传大禹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于国都,传之为国宝。后一鼎没于泗水,秦始皇遣千余人求之未果。而今河清波澄,万民乐业,以斯鼎复出喻祖国蒸蒸日上。

      彭祖像:彭祖像是1985年塑的,它的总高4.6米,总重是20.4吨,是目前国内彭祖石雕像中最高大宏伟的一尊。这尊彭祖石像身着巨幅披风、线条粗犷、结构松散、人像下为巨石,人石连为一体,化石般的整体造型头部寿眉浓密修长,双目直视若有所思,颧骨略为凸起,连腮美髯飘洒,神情肃穆刚毅,道家束发打扮,这尊像既体现了上古氏族酋长含辛茹苦﹑矢志创业的强悍气质,又蕴含了古代哲人修养有素的道德风范。
      彭祖本名篯铿,是黄帝的第七代孙,与 尧、舜、禹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彭祖是中华烹饪界当之无愧的鼻祖。当人类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蒙昧中时,彭祖就用十几种食材烹制出了一道汤,名为雉羹,后来被乾隆皇帝赐名为天下第一羹。传说,尧帝身患重病,彭祖知道后,用三尾鸡、五谷和中草药一起熬制了一碗汤献给尧帝,尧帝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碗雉羹不仅奠定了彭祖厨师行祖师爷的地位,还因此被尧帝封到了大彭,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建立了大彭国。后来以国名为姓,称为彭祖,也就有了彭氏一族。
      彭祖氏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商朝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朝时担任柱下史;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可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诸国:大彭、豕韦、诸稽。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就明确说明了这种情况。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氏国存在的年限。
      另有一种所谓的“小花甲计岁法”,其主张者是这样解释的:小花甲计岁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传六十个星宿神挨次值日一圈的时间。民间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寿命皆与星宿对应,便以六十个星宿神轮流值日一周的时间为一岁,按此计算,彭祖实际寿数合今天130岁。
      但对于彭祖善于养生的种种传说历代并无异议,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故彭祖这个氏族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一个有代表性的著名长寿家族。
      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还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求长?”意思是他善于食疗,所以寿元悠长。王逸的注和洪兴祖的补注中都提到他能做一手好菜,烹调的鸡汤味道鲜美,尧帝品尝后甚为欣赏,便把彭城封给了他。《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当时的君王派人向他求道,他只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
      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中的“彭”指的就是彭祖。另外民间颇为流行的喜联“苏才郭福,姬子彭年”即苏东坡的才学、郭子仪的福气、姬昌般多子、彭祖般高寿。
      唐朝人杨炯《庭菊赋》:“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术,保性和神,此焉终吉。”《太平广记》写他:“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
      相传在三皇五帝中的尧帝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孟子·滕文公上》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史记·夏本纪》又说:“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作为当时部落首领的尧帝指挥治水,由于长期心怀部落和部众安危,尧帝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就在这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野鸡汤。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闻见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指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一时传为美谈并流传下来。雉鸡当时并不罕见,配料也无玄机,“疑点”便集中在彭祖的另一秘方上。《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一碗普通的鸡汤能够有点水成药的养生功效也就来自这小小的员木果籽(茶籽)。彭祖正是知道员木果籽(茶籽)的养生功效,才会一招中的。尧帝在位七十年,终于118岁仙寿(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的秘密也尽在这茶籽之中。
      之后尧便把彭城封给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舜的时候,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
      到商代末年,已有767岁(一说有800余岁),尽管这么大年纪,可他仍不显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静,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应诺,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他精通补导之术;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夸耀自己有道,也从不作一些诡惑变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誉。
      1.厨行祖师: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中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 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 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 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2.徐州情缘:彭祖系黄帝之第八代孙,陆终之第三子。传说陆终娶鬼方国女蚩为妻,女蚩只有一乳,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只好剖开其左胁下,取出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胁取出三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子籛铿封于大彭国——彭城。徐州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彭祖的事迹、遗迹甚多,城中4.6米高的彭祖塑像,白发银须、神采奕奕。还有彭园、彭祖祠、彭祖庙、彭祖、彭婆墓和彭祖井等遗迹。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代都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彭祖的经营,功不可没。历史上对于彭祖事迹的传说甚多,其中众所周知的是长寿,赢得八百长寿之声誉。后世之人都把彭祖作为幸福长寿的象征。
      3.彭祖茶油:彭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健康饮食。彭祖作为史载的第一位养生大家对于食物也十分讲究。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为尧帝调养身体所制的野鸡汤中放入小小的员木果籽,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茶籽。《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这也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使用茶籽的史料。茶油为员木果籽(茶籽)所榨,富含多种营养,被称为“东方橄榄油”,乃我国特有物种。早在四千多年前,彭祖就发现并利用茶籽养生的功效,并融入自己的“雉羹之道”,为后世的“烹调之道”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能不说彭祖不仅是一位养生家、大厨,更是一位发现者,为我们后世的健康饮食养生指明了方向。
      4.死亡诸说
      第一说:古时人们祈望长寿,但又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是就虚拟出一个彭祖的神话。山西省长治市黎城的西井镇有个村子传为彭祖所居,且有彭祖庙,故得名彭庄。彭祖是中国的传说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八十多岁,妻子就娶了一百多个,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就对彭祖撒娇说:“我虽然年轻,但身体却不如你好,请你把长寿的秘密告诉我吧,我们也好长世相守。”彭祖看着如花似玉的爱妻,一时高兴,就说:“告诉你也没用,是阎王爷不小心把我的名字从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纸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现在。”其实,阎王早就在注意彭祖了,只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派了两个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里去洗炭。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见有俩人在洗炭,嘴里还念念有词:“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去卖钱。”彭祖的妻子说:“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没听说黑炭能洗白。”俩个小鬼就说不信,于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长寿的秘密告诉了这俩个小鬼,小鬼立刻报告了阎王,阎王找见了那根纸捻子,就派勾魂鬼把彭祖勾走了。老百姓大概对此也十分惋惜,就传开了一句顺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对妻说实话”。
      第二说:传说中的上古仙人:黄帝,西王母(也称为金母)、西王母的丈夫东王公、彭祖、赤松子、王乔(也称王子乔)等。原来彭祖和陈抟老祖两人,都在天宫玉皇大帝身边主事。一个管着诸神的生死簿,一个管着功德簿。有一天,陈抟对彭祖说:“我劳累过度,想好好睡一觉。如有要紧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尽管放心睡觉去吧!”彭祖一见陈抟去睡觉,想乘此机会到凡间游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陈抟更换生死簿名单,发现他的名字也在上面。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间被玉帝发现了,就会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灵机一动,把生死簿上写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页纸撕了下来,捻成纸绳订在本子上,从此,这个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人间,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后娶了49个妻子,生了54个儿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当他娶了第50个妻子后,就辞官不作,到处游山玩景,直到这第50位妻子由当年的黄花闺女变成老太婆时,才定居到宜君县一个小山村。这时彭祖已800岁了。有天晚上,夫妻俩睡在床上拉话,妻子问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后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说:“当然还要娶,不然谁陪伴我!”妻子又问:“你为啥一直不会衰老呢?难道生死簿上没有你的名字吗?”彭祖哈哈大笑:“我永远不会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们就是找不着。”妻子接着问:“那你的名字在什么地方?”彭祖一时得意说出了实情。妻子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奥秘。
      这位妻子死后,脱下凡胎肉体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玉帝听后恍然大悟,命差神赶快去叫陈抟老祖。谁知陈抟这时还没有睡醒,玉帝只好另派二位差神下凡去找彭祖。
      由于年代久远,派下来的差神根本不认得彭祖,找寻许久毫无音讯。这两位差神不敢轻易地回到天宫交差,只好遍跑人间,四处打问。一天,二位差神来到宜君县彭村,乘木匠吃饭之机,偷走解板大锯,到打麦场上使劲地锯一个碌碡,一下招来很多乡亲围着看稀奇。这时,彭祖也前来观看。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彭祖也因自己年事高,经历广,趁机讥笑说:“我彭祖活了八百岁,没见过有人锯碌碡。”话音刚落,二位差使把锯一扔,当场就锁住了彭祖。这天夜里,彭祖就去世了,享年八百余岁。
      彭祖像的背后有两座山头,北边是福山,南边是寿山。福山脚下有座彭祖祠,是海内外彭氏宗亲魂牵梦绕的祭祖圣地。正可谓“天下无二彭,其根在彭城”,这是彭姓人的共识,更是彭城人的骄傲。
      相传在远古时期,彭祖园是彭祖带领大彭氏国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养生、健身的祈寿宝地,而园内的马棚山南、北两个山头,即当年彭祖和大彭氏国先民祈寿、祈福的寿山与福山。据记载,彭祖当年创建大彭氏国,把义安山一带(今铜山区大彭镇大彭集村一带)作为根据地,并在福山上修筑了彭祖祠,寿山上建起了大彭阁。于是彭祖园也成了人们祭拜彭祖,寻访彭祖胜迹,探寻养生文化,祈福祈寿的最佳去处。









      福寿广场......

      彭祖祠:彭祖祠内供奉着大彭国的开创者、华夏第一寿星、彭姓的始祖——彭祖。这里是海内外彭氏宗亲魂牵梦绕的祭祖圣地。彭祖祠高11米,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白墙碧瓦,气势非凡。祠堂前是面积330多平方米的祭台,台面用上等青石镶铺,宽敞整洁。祭台中央有一尊鼎状的大铜香炉,炉中香火燎绕,祭拜者络绎不绝。


      寿山......





      大彭阁:大彭阁位于彭祖园寿山山顶,总高18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是彭祖园的标志性建筑。大彭阁画栋雕梁,重檐欲飞,琉璃小瓦,金碧辉煌。登阁鸟瞰,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之感,是彭祖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彭阁共分三层,用32根红柱支撑着庞大的房顶,结构奇特,从一层往上向内收缩,楼阁略似于宝塔形,周圈以石栏遮护,游人可凭栏远眺。整座大彭阁,白墙红槛,窗明几净,映衬着绵团般的彩绘,富丽堂皇。“大彭阁”三字由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题赠。两边的壁画描述了彭祖传奇的一生。彭祖是厨师的鼻祖,大家有所不知,他还是气功的鼻祖,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彭祖自创的气功法势《彭祖引导法》。健康饮食,再加上气功修炼,成就了彭祖养生大师的称号。他的养生秘诀简单的说就是三个方面,一是注意锻炼,二是健康饮食,三是心胸豁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彭祖文化:那就是富于创造,内外兼修。
  大彭阁的一层200余平方米,称为“彭祖寿堂”,正门上方悬挂着“彪炳春秋”牌匾,喻彭祖的业绩青史留名,照耀千秋万代;第二道门上的牌匾是“道与化新”,这是引用了汉代刘向《彭祖仙室赞》中的句子,意谓彭祖的思想道德体系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日月石: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无私支援徐州市的园林建设,1989年5月,徐州市园林局立“日月石”以表彰驻军援助,取名“日月石”,意在赞颂解放军功同日月。此石立于福山西南角,长3米,高2米,形如骆驼。



 

      这里是福山了......



      福山山顶......



      “一门三烈”——革命报人宋绮云:宋绮云(1904年~1949年),原名元培,字复真,邳州八路镇杲堂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推荐安排下,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1928年回邳工作,任县委组织部长。1930年担任杨虎城将军主办的《宛南日报》主编,翌年任《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创办《边闻通讯》、《西北画报》、《地方新闻》等刊物,为宣传我党的政策、方针做了杰出的贡献。1941年8月被捕,1949年9月6日,和妻子徐林侠、儿子宋振中(小萝卜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歌乐山。
  1929年,国民党在邳县进行暑假大逮捕,时任县妇女委员的徐林侠被捕,而担任县委组织部长的宋绮云却顾不得妻子徐林侠的安危,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北平借读北平大学文学系,隐蔽了下来。  
  1930年初,根据党组织统战工作需要,宋绮云来到河南南阳杨虎城将军的部队,担任《宛南日报》主编。他利用报纸大量报导抗日救亡消息,发动群众开展抗日运动。同年的10月,宋绮云随杨虎城入陕,担任西安缓靖公署宣传科长。为了抓住舆论阵地,他要求兼任了《西安日报》主编。1931年的夏天,杨虎城将军接管了顾祝同办的《西北文化日报》,宋绮云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他征得杨虎城将军的支持,毅然将报社一些反动分子清除出去,同时安排一批我地下党员参加了报社工作,并邀请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充实采访、编辑和印刷工作。《西北文化日报》焕然一新,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我党的一大舆论工具。
  1933年,宋绮云根据党组织的决议,建立了一条红色川陕交通线。他指派武志平同志,促成了杨虎城将军部下孙蔚茹与红四方面军订立了互不侵犯协定。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我党了解全国动态,他将全国各地报刊伪装成《西北文化日报》,经过这条红色交通线,传到红四方面军,打破了敌人的消息封锁。为了扩大宣传,他还创办了《边闻通讯》、《西北画报》、《地方新闻》等刊物。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宋绮云主办的《西北文化日报》当即连出两张号外积极宣传张、杨八项爱国主张。宋绮云连夜撰稿,《西北文化日报》详细报导了“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接着又连续发表社论和专题文章,阐述了“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反驳了南京一些反动文人的造谣、中伤和恶毒攻击。当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后,《西北文化日报》根据延安的指示,积极宣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英明决策。“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软禁了张学良,随之对东北、西北军进行压迫、收买、分化和互解。1937年春,又撤了杨虎城将军的职。这时的宋绮云身份已暴露,无法留在西安,便进入了延安红军大学学习。后被派到河北省工作,任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科长,负责与八路军总部的联络工作。在向朱德总司令汇报工作时,朱德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对他在17路军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他今后如有条件,应该继续到那里工作。1939年10月,宋绮云又回到了西安,来到了杨虎城将军的旧部,任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议。
  宋绮云的革命活动,早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密切关注。1941年8月,宋绮云为营救杨虎城将军,替孙蔚如总司令起草电报时被特务发现逮捕。被捕后,敌人的软硬兼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宋绮云被捕不久,敌人又诱捕了他的妻子徐林侠和出生9个月的幼子宋振中。
  1949年9月6日,解放大军已胜利入川,垂死挣扎的国民党特务,在蒋介石的密令下,将宋绮云和杨虎城两家杀害在重庆歌乐山。

      吴亚鲁(1898.12.18—1939.6.12):共产党徐州地方组织的创建人。原名吴肃,又名吴渊之,字亚鲁,曾用化名李汉民、陈俊卿。南通市如东县人。在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中不幸罹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江苏省南通地区杰出的革命先驱者。
      1939年6月12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国民党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根据蒋介石的密令,派兵包围新四军设在平江嘉义的留守通讯处,将涂正坤(新四军参谋、湘鄂赣特委书记)骗出机关杀害后,又冲进留守处找负责人,吴亚鲁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挺身而出,大声说道:“我就是负责人,有事找我!”国民党兵围上来抓他,他英勇搏斗,中弹后仍高呼口号,壮烈牺性。当天,当地的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了烈士的遗体,将吴亚鲁埋葬在通讯处对面小山坡上。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一说姓虞) ,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无定论,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解忧公主和她家人长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当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因“和亲”远嫁乌孙昆莫(国王)而郁郁以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将年仅二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之孙岑陬。于匈奴攻乌孙时,向大汉求援,双方夹击,大获全胜。于乌孙欲倒向匈奴时,请汉发兵至敦煌,并遣使持汉节行赏西域各地,使乌孙复归汉。前51年,年届古稀,重归故土,两年后辞世。

      李煜 (937年―978年):南唐李后主,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毒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虽不恤政事,但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以张昭为军师。后拜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张昭,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张昭善隶书,其作品无存。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徐城(今宿迁市泗洪县)。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自称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后功高震主,代晋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自幼家贫,于公元399年前参军起义,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又消灭了桓楚、卢循、刘毅、西蜀、司马休之等地方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南燕、后秦等国,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宋,定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后计划在422年出征北魏,肃清北狄,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当年刘裕就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初宁陵。





      不老潭景区:位于彭祖园西部,福山西麓,南端从俏春园(梅园)起,绵延向北,一直延伸到彭祖园外面的溢洪道。景区面积70亩,潭面东西宽40米,南北长400米,水面23亩。不老潭处于青山拥抱之中,属山间盆地地形,数条山间小溪汇聚于此,水面清澈明亮,波光粼粼。相传彭祖带人在湖畔修练,见此处泉水汩汩喷流,禁不住捧起一捧,一饮而尽,顿觉甘甜滋润,通体清爽,好像年轻许多。后人知彭祖饮此水益寿延年,故称此湖为“不老湖”。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法师:俗姓种,名令仪,西晋彭城人。父曾为武威太守。令仪自幼好学,精通琴棋书画,犹雅爱经、史、诗、文典籍。愍帝建兴年间,前往洛阳聆听高僧说法,顿然醒悟,终受智山法师剃度,法名净检,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后在洛阳创建中国第一座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庙——竹林寺。徐州东郊狮子山,东晋时有青园寺,今经重修,改为竹林寺。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张道陵(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字辅汉。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丰县阿房村。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纂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传说时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传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称五斗米道。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姓籛名铿.一作彭铿,陆终第三子 。彭祖者彭城是也 ,《庄子》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铿,彭祖也。”洪兴祖补注引《神仙传》:“彭祖姓籛名铿……尧封於彭城。”旧题汉刘向撰《列仙传》将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之为“硕仙”。彭祖是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铜山)人,《通志·氏族略》记载:“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又彭亦为姓。”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彭城县”条引《彭门记》云:殷之贤臣彭祖,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寿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大彭焉。
      大彭国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铿本为尧舜时人,由于经常和神农时神巫巫咸、黄帝时神医巫彭、夏彭伯寿、商彭伯考、商贤大夫彭咸、周柱下史老子混为一谈,遂有“长年八百,绵寿永世”、“非寿终也、非死明矣”等传说,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汉代史学家韦昭在《国语·郑语》注中说:“彭祖,大彭也。”可见彭祖寿八百指的是大彭氏这个国家存在了八百余年,《竹书纪年》:“(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如今徐州市境内仍保存有彭祖庙、彭祖祠、彭祖楼、彭祖井、彭祖墓等历史遗迹。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李蟠(1656—1729):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徐州(铜山)人。祖籍河北真定,元朝至正年间迁来今丰县范楼镇程子院村,明末祖上定居徐州户部山,李蟠就出生在徐州户部山。他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间的拔贡。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天资聪敏,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43岁(康熙三十六年)钦点状元,是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殿试时,因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见解独到,遂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著有《偶然集》传世。所书《东坡放鹤亭记》、《金刚经》,世人视为珍宝,惜已散失。今徐州户部山有状元府旧址,云龙山上有其撰写的碑文3种。
      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期间,正直不阿,坚持以才取人,从应试的秀才中挑选出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其中鄂尔泰更是官至乾隆皇帝的总理大臣。但是,由于李蟠不循私贿,任才唯贤,遭到一些落弟举子的中伤和嫉恨。又由于他清高亮节,不谙逢迎权贵,便有人蜚语中伤,散播谣言,说他在主考乡试中营私舞弊。此事传到康熙耳里,于是将他在乡试中点中的举人,内朝廷大臣主考,重新复试。复试结果,无一落榜,洗清污点。但孔尚任据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宣播,—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李蟠终因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被流放沈阳,3年后蒙赐故里。康熙帝在南巡时,还欲起用李蟠,但李蟠无意再仕,作罢。此后终生未再做官。雍正六年(1728)四月初一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埋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东麓。大约在李蟠死后80多年,曾任江苏巡抚、后任两广和两江总督的蒋攸为李蟠写传澄史正名。
      李蟠返乡后,终日吟诗作赋,自寻乐趣。但是,空有一腔热血和宏伟抱负,枉费满腹经纶和绝世才华,只因一时不白之冤而断送大好前程,渐渐消匿于政治舞台,虽然冤情昭雪。却已清白受污。无从转折。无奈之下,只有在诗词歌赋中小做文章。表达自己壮志末酬的惆怅。这种思想时常表现在他所写诗文的字里行间中,如《户部山探梅》:
      “空山多伴已多年,独有寒梅伴我妍。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未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纸账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又有《白燕十首》,有句为“历尽红尘惊独白,冰操不改玉为依”;“千里奇毛夹雪来, —双款语问梅开”;“只缘羞作雷同相,遂尔翻成雪下吟”。
      作者借喻梅花州白燕,抒发自己积蓄已久的哀怨之情。今户部山南有状元府,云龙山有其撰写的碑文,丰县梁寨镇黄楼村李蟠祖居地有状元碑亭、李蟠纪念馆,馆内有其亲笔书信碑刻。

      张竹坡(1670.9.9-1698.10.18):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生于康熙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十五,享年二十九岁。祖籍浙江绍兴,明代中叶迁居徐州。徐州人。张竹坡自幼聪颖好学,6岁即能吟诗作对,8岁入塾攻读,以博闻强记闻名遐迩。15岁时参加乡试,然而一直仕途不顺。 张竹坡同族显赫权贵极多,唯其一支布衣寒门,这促使张竹坡自幼发愤进取,然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第四次应试,在名落孙山之后,便遍游京师,在天下名流荟萃的长安书社,大展诗才,赋得诗词百余首,众称其为才子。
      1695年,张竹坡26岁时,以其超人的文学才华在徐州家中评点《金瓶梅》,写下了10余万余字的评论,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对《金瓶梅》下了“第一奇书非淫书”的评语,这一观点破石惊天,从根本上否定了《金瓶梅》为淫书的观点,成为后人研究《金瓶梅》的重要依据,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地位,也为我国文艺理论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后寄居金陵、扬州、苏州等地,贫病交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离苏州赴永定河治水工地,以图谋进身之阶,不料于当年九月十五日染疾身亡,年仅29岁。著有《金瓶梅评点》和诗集《十一革》,《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万寿祺(1603年-1652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字年少,又字介若、内景,入清衣僧服,改名慧寿,又名明志道人、寿道人、寿若、若若,世称年少先生,祖籍河北沧州,出生地江苏徐州人,与陈子龙乡试同年,与沛县阎尔梅是同乡。曾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隐居江淮一带。代表作有《秋江别思图》、《松石图》、《山水图》等等。 万寿祺为人风流倜傥,工书画,精于六书,癖嗜印章,辑有《沙门慧寿印谱》一册。其后裔第十六代后人万中华,在当今书画界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阎尔梅(1603—1679):明末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

 

      萧一山: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又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

 

      马可:作曲家,江苏徐州人。1935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后担任国军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十队指挥和音乐创作。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1942年入党。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张伯英(1871-1949):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明代迁居徐州东南张集,出生于徐州铜山区三堡榆庄,徐州市铜山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少负异才。晚晴桐城派学者,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与张从仁等同乡编《黑龙江省志》 代表作品 《如汉云九日登云龙山韵》《和汉云山楼共话》《又中秋》。




      彭祖园西门景观:是一组由牌坊门、耳房、管理房组成的建筑群,其中尤以大门最为高大雄伟,引人注目。西门是一座清式弦子牌坊式建筑,高十米,四柱三门,双层迭檐,四角翘起,斗拱相接。西门正面镶有“彭祖园”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当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墨宝;里面的“山水天金”为徐州市老市长何赋硕先生题赠。西门采用清代官式造法,仿木结构,造型古朴,层次丰富。彩绘运用墨线大点金手法,色彩鲜明,图案精美,多处运用龙锦图案,颇有皇家气派。西门是彭祖园西部景观交汇处,往东过观鼎桥可达彭祖像、祭拜广场,往南过梅园到动物园,往北经玉带路可达龙吟舫、虹桥。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