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九里山前古战场
九里山,古徐州形胜。自西南逶迤东北连绵九里,故名之,为冷兵器时代徐州西北天然屏障。《水浒传》中“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就真切地道出了九里山作为中国第一古战场的兵戈杀伐。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徐州周围的著名战事,就有400多起,而这其中,又有多少能绕的过岿然不语、亘古永存的九里山的冷眼旁观。
从《竹书纪年》里“夏帝启15年,彭伯寿征西河”起,历商王武丁起兵灭大彭;周穆王令楚文王伐徐;晋悼公率八国诸侯之兵廿万围彭城;越王勾践北上度淮,与中原诸侯会盟于徐之铜山。九里山都作为徐州古城的前沿阵地,而与中原西北的强敌抗衡中,起到了固若金汤的堡垒作用。及至到了楚汉相争的年代,又因项羽与刘邦、韩信的几场战争,而留名千古。
古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描绘的楚汉两军激烈杀伐的战斗场面,而其中的“九里山大战”章节,则通过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的交织起伏,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九里山的激战,永远地定格在人类的文化传承之中。现在九里山半腰的“白云洞”,已经成了香火初起的白云寺,据说那就是项羽为逃离韩信的十面埋伏,而败走垓下的逃兵之路。
在九里山的顶端,尚留存一硕大的石坑,史称“旗磨石”。据说那就是狗肉将军樊哙为指挥汉军,而在山顶摇旗所留下的痕迹。其后,灭唐朝而建立后梁的朱温,也在与驻扎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长达六七年的征战中,不断与九里山照面。而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侵,其所帅燕军也曾经在九里山下设伏兵大败明军,在徐州城外逗留近将一月,得以从容整修筹粮,竟不受城中守军干扰。
在上个世纪的中日徐州会战中,驻守在九里山的中国守军,据说是最后一批成建制撤离徐州战场的中国军队。而其中之隶属滇军系列的第60军,在经历了台儿庄血战和九里山阻击战后付出了重大代价,最后3个师打的只剩下4个团合编为一个师。部署在九里山炮阵地的中国炮兵,在武器装备和弹药储备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仍以铁血的民族精神,给侵华日军造成较大损伤。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来此视察时说过:“韩信在九里山指挥军队与项羽发生激战,项羽由此退至垓下。”中共杰出的军事家朱德元帅曾经说过:“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悼人》一诗中深情地描写道:“望门投止君无畏,九里山前我感君。一别岂知成永诀,悠悠世事岂堪论”。
如今在九里山穿山大道北侧的山崖上,醒目地镌刻着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八个大字,为气势雄伟的九里山增添了几分神韵,引人无限寻往。
古城徐州,群山环抱,易守难攻,自古为军事要塞,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起4000多年里,在徐州一带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400余起,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就有200多起。著名的古战场九里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绵亘九里,故名。这里群峰起伏,东西绵延,奇岩兀立,怪石嶙峋,宛如古城徐州的一道天然屏障。
关于徐州历史上的战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彭城邑。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围绕宋国的彭城邑发生晋楚彭城之战。以楚郑为一方,晋宋为另一方,吴未直接参战,齐参加晋盟未出兵,前后涉及到13个诸侯国,历时8个月。驻守彭城的战车达“三百乘”,按当时部队编制,每一乘1车4马,甲士3人,兵士72人,三百乘合计2.25万人。由此可见,作为宋国陪都的彭城,颇有“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的规模,显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初露端倪。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彭城则是义军的指挥中心,最终为摧毁秦王暴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楚汉相争,龙争虎斗,著名的四面楚歌也从此处兴起,至今仍铭刻人心。
公元前202年,楚汉大战,韩信曾率30万大军在九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将楚霸王项羽所领的楚军围困于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樊哙立于山顶,以舞旗为号,指挥调遣汉军进攻。由于樊哙手中的旗杆频频舞动,以致旗杆将一块大石头上磨出了一个大坑(长3米,宽1.3米,深1.7米),故称之为“磨旗石”。项羽当时面对强敌,拼命突围,人困马乏。危急之中,项羽手下有个做过石匠的士兵,为了让项羽有一个躲风避雨的地方,就悄悄地在九里山的西山腰凿开一个石洞,偶然地发现了白云洞。项羽就藏在洞中指挥楚军作战,并秘密部署士兵由此挖掘隧道,最后领兵从隧道中逃出了韩信所设的埋伏圈。著名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九里山大战”一章中所描绘的,正是这次战争波澜壮阔的场面。唐朝末年,朱全忠和节度使时溥在九里山展开争夺彭城之战,并长期坚持,连年进攻,长达十年。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朱全忠攻打徐州,时溥战败,携妻子登燕子楼自焚,方才占领徐州。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引兵南下,向南京明惠帝朱允炆发动了“靖难之役”,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战争。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破沛县、攻徐州,伏兵九里山演武亭,大败徐军。
北伐时期,张宗昌与孙传芳组成的直鲁联军于1927年7月24日攻占徐州。蒋介石亲自率一路军并合冯玉祥、李宗仁所部于8月1日攻占九里山之后,击溃了直鲁联军,方才把司令部迁抵云龙山。
1947年4月23日,鲁南军区驻徐情报战地下交通员权兴周成功地策反了一位有厌战思乡情绪的国民党军驻九里山军火库的班长,在权兴周的启发下,这个班长炸毁了九里山军火库,共计炸毁军车80辆,药材400箱,汽油200多桶,机步枪4万余支,弹药无数,大火一直燃烧到次日中午。九里山军火库的爆炸,实际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对国民党军予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九里山共有9座山峰组成,最高峰团山海拔181.4米,山之西峰形如伏象,当地人俗称为象山;山中有一峰既高又圆,当地人俗称团山;山之东为宝峰山、虎山、琵琶山等山峰,形似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清人邱松月《过九里山》一诗中就有“伤心楚王无王气,满眼山河有战场”之句。作为当年楚汉鏖兵的主战场团山之巅,有处古迹名曰:樊哙磨旗石,又名“旗眼”。明代著名诗人马蕙有诗为证:“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唯有磨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
现在的九里山上,种植的侧柏四季常绿,每一个的山包之上,都残存着古战场的荒凉。登山的羊肠小路,崎岖而陡峭,随便往拿一个方向看去,都可以看到遍布的碎石。我知道,那绝对不是自然的风化所为,每一块碎石,都经历了岁月的变迁,经历了血与活的渲染。假如,你真的有闲情想拨开历史的束缚,在碎石埋没的表面下,说不得真可以捡到旧时的刀枪。
![]()
神奇的“山”:九里山古名九嶷山,位于徐州北郊,东西长4.5公里,共有9座山峰。在这9座山峰中,团山为九峰之首,雄伟神奇,古墓众多。相传此山上有一眼常年不枯的古泉,为天上小白龙转化,过去若遇干旱,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聚集到这里,祈求甘露。团山上不仅残存着为纪念西汉文学家、目录学始祖、经济学者刘向而建的刘向寺,还有重新整修并对外开放的白云寺、白云洞、刘向碑亭等景点。更为神奇的是,团山山肚中有一深不可测的天然溶洞,洞中有一条宽约两米、奔流不息的暗河,河岸边自然形成的石桌、石椅、石床、石龙柱等使人新奇不已。
壮观的“城”:徐州汉城由汉宫、相府、汉阙、钟室及藏书阁等23处建筑及28座雕塑精品组成,是一处典型的再现汉代风格的大型仿古建筑群。汉城内部分四大景区:皇宫区、皇城区、市井区、演武区。皇城区由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三座相连的宫殿组成。皇城区、市井区、演武区三个景区,设有供游人参观的仿古娱乐景点:四台、一坛、一阵、一树。
宏伟的“墓”:九里山的古墓众多,其中最为宏伟壮观的莫过于龟山汉墓。龟山汉墓位于九里山旅游区龟山西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位于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两条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整个墓葬由2个甬道以及15间墓室组成,两甬道均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吨-7吨。墓室15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米。
幽深的“洞”:九里山旅游景区的天然溶洞很多,如白云洞、狼虎洞、响门洞、勃泥洞、悬崖洞、洪来洞、三抬洞等。其中最为神奇的当数对外开放的白云洞。白云洞位于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九里山西麓,距今已有500万年历史,面积近万平方米,属石灰岩溶洞。洞中曾发现大量鹿角及珍奇动物化石,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诗句。
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白云洞位于九里山西麓,冬春季节水气凝聚,当洞内洞外温差悬殊时,就有袅袅云雾溢出洞外,这便是白云洞名称的由来。1400多年前的《魏书》上称之为“黄池穴”。说此洞“有穴潜通琅琊王屋。”唐宋时期成为游览胜地。步入此洞,正所谓:一步一景。洞中水帘,钟乳奇石,石屋大厅,古生物化石等,令人叹为观止。故有打油诗曰:“白云洞可天下怪,白云寺灵八方来。不参白云洞和寺,枉在彭城走一回”。
白云洞长约40米,宽约10米,属于自然石灰岩溶洞,洞口高3米,宽4米,入口内向东有条30米长的斜坡,其端有60平方米的坦面,一石室大厅高约30米,可容纳数百人。又因楚霸王项羽被困九里山时,由此掘地而出,摆脱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故白云洞又有其洞深不见底之说。
白云洞中的通道宽大幽深,上下盘旋,跌宕起伏,洞中有景,景中有洞,洞中套洞,洞连洞,洞奇景异,现已发现的大小洞穴30多个,均属自然天成,面积近万平方米。根据考古学者在白云洞中发现大量鹿角及其他珍奇动物化石判断,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万至50万年,其地质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古猿人动物群、南京汤山古猿人动物群为同一时期。并伴有古人类生活的遗迹,被称为中国汤山第三洞,填补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肃穆的“寺”:九里山古寺庙多,如团山上残存的刘向寺、虎山上的平山寺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白云寺。白云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延续了宋、元、明、清共五个朝代,后被侵华日军毁掉,现在的白云寺于1994年重建,正中为大雄宝殿,北为伽蓝殿,南为三星殿,整个庙宇古朴典雅,充满灵气。
著名的白云寺东靠白云洞,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座东向西,前望青山,天井方院。寺中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十八罗汉,人物造型威严肃穆,独具匠心。北为伽蓝殿,南为三星殿,整体庙宇古朴典雅,呈现出千年古刹风貌。虽历经数千年沧桑,至今仍香火个不断。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唯一的“馆”:九里山有全国唯一的中国炎黄圣旨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从大清开国皇帝顺治到末代皇帝溥仪十代帝王所颁发的百余道圣旨,其中,天启六年的诰命圣旨为七彩鹤锦面,全长4.6米,书写434字,可谓洋洋大观。馆内还藏有考秀才、举人的试题、试卷、朱卷;进士、状元的殿试卷,以及学子作弊用的丝织夹带和微型小书,令人叹为观止。另有明清进士、状元、名人书法楹联匾额千余件以及雕刻精美的圣旨匾额十余件。
闻名的“古战场”:巍峨绵延的九里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战场,为了再现昔日惨烈的楚汉相争,今日九里山景区入口处西侧的悬崖峭壁上,能工巧匠们凿刻了“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中国现代著名将领张爱萍将军的墨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战争的飓风刮过之后,它强大的破坏力,往往会在发生地留下一些永远抹不掉的历史印记。正是有了这些印记,后人才得以找到曾经洒满鲜血的古战场凭吊怀古,地方史志才得以将其冠之以古迹之名记载下来,史家才得以用冷静的笔法总结成败、警示后人。崤陵也是这样,不论过去多少岁月,崤之战中幸存至今的物质类遗存以及当地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历史地名,都将以历史遗产的形式,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或在战争的发生地长久保留并传承下去。我们也好,后人也好,都可以通过这份历史遗产,打开久远时光的厚重尘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以及对于当代的启迪。
韩信犯下最大错误——九里山活埋母亲:据说,韩信在出生之后,就跟自己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生活上虽没有丝毫的来源,整日的乞讨和摘野果维持生命,艰辛的生活,但他们也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
不知道咋的,韩信出生以来,就头脑敏锐,身体灵活,自己就悟出了一身的好武艺。一日,年轻的韩信在九里山旁嬉戏,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道人来到他的身边,他们两个就闲聊了一阵。过了一会儿,老道跟韩信说:“你呆在这里一会,我去山崖上的树边,你看看是山会不会摇动。答案肯定是没有摇动,韩信对此起了好奇心,并询问老道怎么可以晃动山,于是乎老道就跟他说了方法,韩信信誓旦旦的前去,结果还是不行。
老道说:“据我所看,只要踩那块石头,这座山肯定会晃动的,只要山能够晃动,把父母的遗体葬于山中,日后肯定能成一番霸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信就一直想试试,回家之后就问母亲,父亲到底去了哪里了。母亲只好跟他说早在十几年前就埋葬在姥姥家,并且是一只猴子(传说韩信相貌极像一只猴子,韩信母亲骗他,他的父亲就是一只猴子),韩信用计谋去把骸骨拿回来了,然后按照老道说的,把骸骨放了进去,想要让母亲看看这样埋葬父亲行不行。
韩信的母亲根本就不会把10几年的那只畜牲放在心上,说什么都不想前去看,但在韩信的软磨硬泡下,只好前去观看。没想到这就是她一生的结束。
待到韩信母亲去下墓穴一看,韩信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拿起,一下就把自己的母亲砸晕,之后就把母亲和死去的骸骨葬在一起。
这就是日后常说的韩信活埋母的故事,韩信没有至终也没能当上皇帝,反而拭母有损阴德,不得善终。
悠悠千载,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有感于九里绿水青山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大多充满着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知徐州时写有:“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佳句。如今,镶嵌在白云洞两侧的一幅楹联为清代乾隆皇帝所题:“神迹千秋仰,仙踪万古留”。
徐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商贸重镇,根植于古彭大地的战争文化,不仅造就了徐州人剽悍、豪放而又不失狡黠的性格,并且培育了徐州人尚武、好动,为正义而“好勇轻死”的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徐州民风民俗,古彭徐州源于战争的特色文化名扬四方,享誉中外。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