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沛县·泗水亭公园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沛县·泗水亭公园

      泗水亭公园位于江苏省沛县,1983年泗水亭公园重新立碑建亭。公园因泗水亭得名,而泗水亭却因古代刘邦曾在古泗水担任泗水亭长而命名。公园内有泗水亭、泗水亭碑、琉璃井等古迹。
      公园因有泗水亭和碑而得名。泗水亭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乾隆版《沛县志》谓“汉高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沛人为纪念刘邦任过泗水亭长,故建亭作纪念。《水经注》载:“县治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地道记》称“沛县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可见亭为汉代所建,亭中立碑,仍用班固原文。明代诗人王玙《宿沛县泗亭驿》诗有句“千古龙飞地,令人感废兴”。
      古泗水亭遗址:现已无法考证出那时任亭长的刘邦住在何处,此系古泗水亭的遗址,且世代相传,泗水亭为两层阁楼,典雅别致、小巧玲珑、古香古色。亭前为水池,颇得江南风韵。公园内有“琉璃井”、“泗水亭碑”等多处古迹。泗水亭碑记载了刘邦起义前在沛县的前半生,吸引了国内外汉学家纷至沓来。据史载:秦朝在沛县县城附近,设置一种叫“亭”的机构,用来维持地方治安、传递朝廷文书等,当时叫泗水亭。刘邦到了壮年,经地方上乡绅的推举,在泗水亭做了一名亭吏,经过一段时间试职,后来被任命为亭长。
     千古一帝刘邦,一位从泗水亭长登上帝位的风云人物:秦朝末年,由于始皇帝的暴政,搞得天下民不聊生。各地英豪揭竿而起,先有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然而因内部下属野心膨胀,导致陈胜被杀,起义宣告失败。
      而后项梁项羽叔侄在江东起义,刘邦在沛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而起。在范曾的建议下项梁找到了楚怀王之孙做了楚王,由于楚国势力最为强大,公推楚王做了盟主,讨伐暴秦,无奈之下秦朝只好让囚犯奴隶等由章邯,王离,司马欣率领之下攻击楚军。由于项梁轻敌被章邯打败后被杀。而后秦军北上攻赵,赵向楚求援。于是楚王却认命了宋义为上将军,项羽次将,范曾末将北上救赵,刘邦率步向西攻向秦都咸阳。快到秦围赵的巨鹿时宋义停止不前,项羽以怒之下杀宋义,自领上将军。率军破章邯于巨鹿,坑杀秦军20余万,由此声威大振,六国联军惧怕,称其为上将军,然后跟随其西进灭秦。在其到函谷关时,见刘邦军队把守不让其进入,项羽怒之派人攻破函谷关进军咸阳。
      刘邦闻之,项羽率40万大军逼进,不得不退出咸阳向项羽请罪,由此有了鸿门宴,刘邦谋略得当,逃过一截。项羽进入秦宫之后杀秦王之婴,焚啊房宫,而后迁都彭城(因为张良说了句富贵不回乡犹如身穿锦衣玉秀在夜间出游,所以霸王选择回家乡定都),自封西楚霸王(当然还是中张良之计,毕竟古往今来称霸的都没有好下场)然后封18路诸侯,然而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为汉王,而项羽的心腹也就是秦降将章邯等三人封在关中遏制刘邦东出。无奈刘邦远赴汉中,于是有了楚汉之争。
      几年之后刘邦在张良,箫何,韩信的辅佐之下,强盛起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吞并三秦。而后于项羽熬战四年,汉军围项羽垓下,项羽突围后被追击于乌江,穷途末路的霸王无奈之下自刎身亡。而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明·李东阳《沛过怀古》:“五载衣冠朝北面,三章号令忆西巡。”

      文天祥与沛县: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临安应试,被宋理宗亲拔为状元。1276年初,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赴元营谈判,拒降拘见受押北上,于京口(今镇江)得舟人帮助逃脱,在南剑州组织抗元武装,收复十余县。后镇守广东潮阳,被降元将领张弘范突然包围,于五坡岭被俘。他拒跪拒写劝降书,敌以丞相相许,毫不动心。1279年4月,元帝忽必烈命押解文天祥至大都(今北京)。农历九月上旬途径徐州,一见邳州山,文天祥就吟道:“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古来刘秀号英雄,樊哙至今已千岁。”从诗中可以看出,对徐州山水人物特别是汉家开国君臣,文天祥是心仪已久。九月初十日,文天祥踏上了《大风歌》的故乡。他流连汉皇胜迹,追慕一代风流,感念国难家仇,浮想联翩,吟作《过沛怀古》、《歌风台》诗两首。诗中对沛县地灵人杰予以盛赞,对汉 家君臣烈烈轰轰的事业予以高度评价,而今大好河山沦为敌手,堂堂丞相身,已是阶下囚,这是诗人“吊古泪如潸”的真实原因。进京后,元廷软硬兼施,文天祥终不为动,备受折磨三年。1282年,忽必烈决定处死文天祥。临刑,忽必烈最后一次劝降:“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视见如归:“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遂南向再拜,从容就义,时年47岁。
其一    过沛怀古·文天祥
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当时数公起,四海王气闲。
至今尚想见,虹光照人寰。我来千载下,吊古泪如潸。白云落荒草,隐隐芒砀山。
黄河天下雄,南去不复还。乃知盈虚故,天道如循环。卢王旧封地,今日设函关。
其二    歌风台·文天祥
长陵有神气,万岁光如虹。有时风云变,魂魄来沛宫。壮哉游子乡,一览万宇空。
击筑戒复隍,帝业慎所终。重瞳爱梁父,此情岂不同。锦衣绚行昼,丈夫何浅中。
缅怀首丘意,自足分雌雄。尚惜霸心存,慷慨怀勇功。不见往年事,烹狗与藏弓。
早知致两生,礼乐三代隆。匹夫事已往,安用责乃翁。我来汤沐邑,白杨吹悲风。
永言三侯章,隐隐闻儿童。叶落皆归根,飘零独秋蓬。登台共悽恻,目送南飞鸿。

      刘邦开始的“泗水亭长”是何职务?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制: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就亭的交通职能而言,亭有亭舍,负责接待往来的交通使者停留住宿,政府邮件的收发传递,也由亭传系统担当。就亭的地方行政职能而言,亭所在地区,称为亭部,亭负责亭部地区的治安,担当维持秩序,逐捕盗贼的责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亭是邮政交通站兼派出所。亭一般设有亭长一人,下属有求盗一人,负责治安,有亭父一人,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亭是准军事机构,弓弩、戟盾、刀剑、甲铠等武器是日常配备的,亭长是武职,或者由退役军官担任,或者由选考合格的武吏出任,因为是派出机构,由县主吏掾(功曹),也就是县政府办公室直接统辖。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治安主任吧。
      刘邦是如何从一个亭长做到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说出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即军事、谋略、后勤三方面都有优秀的人才坐镇。用这个团队模型去套任何一个想要争天下的人,基本上就能判断他能不能得成功了。比如刘备团队,诸葛亮是他萧何。庞统、法正是他不同时期的张良,但两人却死得早。关羽张飞虽然有樊哙之勇,却不具备韩信统率能力。因此刘备只能鼎足三分,不能君临天下。 再比如朱元璋团队,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是他的韩信、彭越、英布。刘伯温是他张良。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因此朱元璋能够一统天下。
      刘邦能够从街头痞子变成一国之君,他的能力就是会识人用人。据《史记》记载:刘邦年轻的时候,没事就喝喝酒,泡泡妞,吹吹牛,赊赊账,欺负欺负人。自己身上明明一分钱没有,却谎称带了一万元红包,顺利参加了吕太公举办的沛县名流party,然后顺利泡到了吕雉mm——如此具有撒谎天分,超凡脱俗的心理素质,简直是天生政治家啊!
      但为什么他前期毫无作为呢?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拿三国群雄举个例子,如果天下不乱,曹操安心当他的官二代,刘备安心当他的古惑仔,孙权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冒险家,他们谁也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再来看刘邦,如果天下不乱,估计他一辈子就在沛县当个小公务员了。但秦末大乱,逐鹿天下,这是百姓的不幸,却是刘邦的大幸,他的“主角光环”早已跃跃欲试,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光有用武之地还不行,还要遇到优秀的人才,把他的能力激发出了,在这方面刘邦也很幸运的遇到了。下面就详细介绍介绍刘邦的“初汉人才”阵容,后世能和这个阵容相媲美的,估计只有李世民的“贞观人才”阵容,朱元璋的“洪武人才”阵容、毛爷爷的“共产人才”阵容了。

      最强大的统帅——韩信:“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已经成为千古美谈。当然这不是韩信在吹牛,他的确有资格说这句话。放眼中国历史上的将领统帅,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真没有几个。韩信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战争史上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等,他在项羽和刘邦荥阳对峙期间,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横扫整个黄河以北。为刘邦日后翻盘,赚足了资本。到了楚汉战争的后期,韩信的实力已经到了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地步,可以说他归汉则刘邦胜,归楚则项羽胜。当项羽的谋士来拉拢韩信时,韩信果断的拒绝了,韩信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由此也看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很善于驾驭将心。
      刘邦当上皇帝后,将韩信评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也是对韩信一生最贴切的评价。韩信生前“王侯将相一人全任”,被誉为“国士无双”,身后又获得“兵仙”、“战神”的美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韩信无愧此生矣。另外刘邦帐下的彭越、英布和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彭越扰乱项羽后方,英布归汉分化了项羽的实力,再由韩信正面作战,最终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最强大的参谋——张良:张良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博浪沙勇击秦始皇,这是传奇的前奏。下邳偶遇黄石公,是传奇的开始。辅佐刘邦出谋划策,这是传奇的上演。最后急流勇退,隐居仙山,又给这个传奇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秦宫谏言、鸿门巧辩、下邑画策、释疑群臣等等,张良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世功勋。刘邦有很大的流氓本性,据说看谁不顺眼当场就骂,但惟独对张良特别尊敬,凡是说到张良,必称其字。张良只所以选择刘邦,是因为他的悟性很高。据说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将书中的思想和别人说,他们都不理解,惟独刘邦一点就透。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邦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流氓。
      刘邦大封诸侯的时候,让张良任意选封齐地三万户,这种恩遇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张良拒绝了,他只挑选了留县一万户受封,原因很简单,留县是刘邦和张良初次见面的地方。人生若只如初见,只因那一次偶然的见面,奠定了大汉朝的百年基业。刘邦曾称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生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两汉以来无双士,留侯岂是一代人!
      最强大的后勤部长——萧何:萧何是刘邦集团的元老,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就一直跟随。关于萧何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成为大将军,也因萧何的计谋最终死于非命。当刘邦当上皇帝后,将萧何评为第一功臣。有许多大臣很不服气,他们觉得萧何从未领兵打仗,如何算的上第一功臣呢?刘邦义正言辞的解释说,诸位都是“功狗”,而萧何却是“功人”。意思就是萧何是帮自己打仗的猎人,而其余的都是猎人带领的猎犬。在楚汉相争期间,要是没有萧何帮刘邦管理大后方,提供军粮,刘邦是很难战胜项羽的。日后刘邦评价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倚重。
      刘邦当上皇帝后,萧何担任大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他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随后刘邦开展了整风运动,“汉初三杰”面对这场浩劫,张良采取隐退,韩信选择造反,而萧何则是采用“自污名节”的办法来避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相国之位。萧何生前颁布的法令一切照旧,曹参每天却只是喝酒泡妞。汉惠帝对此十分担忧,曹参解释说道:“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也不如萧相国。如今的法令都是他们用尽毕生心血才研究出的结果,我们只要延续他们的思想就行了,何必非要改动呢?”这就是著名“萧规曹随”的典故。
      最强大的阴谋家——陈平:刘邦的人才阵容是很全面的,用一句俗话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有些问题张良解决不了,或者不便解决的时候,“初汉第一阴谋家”陈平就起上作用了。有人说陈平是个“小人”,这个评价其实也算对,因为观察陈平的事迹的确不怎么光彩。陈平这个人长的很漂亮,《史记》是很少对男性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而陈平却是其中一个。陈平小时候是好吃懒做,青年的时候又是傍富婆起家,据说和他的嫂子还有一腿。走上社会后,更是四易其主,到达刘邦阵营后,谁给他钱多他就和谁好,谁给他钱少他就阴谁。后来刘邦责怪他,陈平巧妙的用德与才的关系来进行辩解。经过这件事后,刘邦对陈平反而更加器重。
      陈平绝对不单单是个“小人”,就和刘邦不单单是个“流氓”一样。如果小人的策略能对国家起上作用,那他就是个人才。当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时,陈平提出了反间计的策略来弱化项羽,项羽的大将范增、英布、钟离昧也因此不受信任。刘邦深知陈平有“爱金”的特点,他给陈平三万两黄金作为反间计的经费,而且不问出入。后来刘邦擒韩信,也是听取陈平“伪游云梦泽”的建议将韩信擒获。当刘邦深陷“白登之围”时,陈平用中原美女来威胁单于的老婆,刘邦因此得以逃脱,这种歪点子也只有陈平能想的出来吧。
      陈平还有一大污点,就是曲迎吕后。刘邦死后,陈平立即转入吕后阵营。陈平的举动遭到了许多大臣的鄙视,但陈平不以为然。当刘邦的忠臣一个个都被吕后整死后,陈平却安然的活下来。7年之后,吕后病逝,陈平发动政变,联合周勃“荡平诸吕”,恢复了刘姓江山。由此可见,陈平即便是个“小人”,也是个伟大的“小人”。
      最强大的说客——郦食其、陆贾:“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这是史家对战国时期著名辩士苏秦、张仪的评价。刘邦身边也有两个这样的人物,那就是郦食其、陆贾。当然苏、张二人属于的纵横家,而郦、陆两人才算严格意义上的说客。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经年过六旬。刘邦一向是讨厌读书人,当听说郦食其来投时,很不以为然。郦食其大怒高呼:“我不是读书人,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后,慌忙出门迎接。郦食其投奔刘邦后的第一大功就是劝降武关秦将,从而使刘邦顺利的进入咸阳。当楚汉相争时,郦食其仅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二城。“郦生说齐”因此成为千古名典。但郦食其的大功遭到韩信的嫉妒,在齐国投降之后,韩信自作主张动用兵力,对齐国来了一次武力镇压。郦食其也因此被齐王下油锅。刘邦封侯的时候,为了表彰郦食其的功绩,就把他的儿子郦庎封为为高梁侯。
      陆贾是刘邦手下第二大辩士,郦食其死后,他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陆贾的最大功绩是说降南越国王赵佗,使广州、广西之地正式列入汉朝的版图。陆贾还有一大功,就是第一个提出汉初的治国理念——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陆贾的治国思想融汇成了《新语》这本书,《新语》在我国的思想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作用。由此可见看出,刘邦帐下的人才都很“全能”。当将军的也可以参政,当说客的也可以治国,只要你说的有理,一律采纳。这也正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最强大的保镖——樊哙:樊哙也是刘邦集团的元老之一,他的老婆是吕后的妹妹,他也就是刘邦的“连襟”。说樊哙是个保镖,其实有些不合适,因为他也领兵打过仗。但也因为他和刘邦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跟随刘邦的身边,的确充当了保护的作用。这里说樊哙是“最强大的保镖”, 不仅仅是以为他的武力,要知道把三国时期的典韦、周泰的护主事迹拿出来,足以震古烁今。但樊哙有一个长处,是典韦、周泰是比不了的,那就是樊哙是个有“思想”的保镖。
      当刘邦进入秦宫后,看见眼前的美女香车、金银珠宝,瞬间就“腐败”了,这个时候是樊哙第一个出来劝阻刘邦,要为天下着想,不能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迷倒。樊哙可是个“狗屠”呀,一个卖狗肉的人,能有如此觉悟实在不简单。当刘邦在鸿门宴身陷危机时,樊哙更是勇敢闯帐,大煞项羽威风,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是樊哙劝刘邦一席话,如此有文采有哲理的言辞,在一个“狗屠”嘴中说出,实在让人佩服不已。
      最强大的司机——夏侯婴:夏侯婴又称“滕公”,是三国里夏侯惇的祖先,曹操本姓夏侯,说夏侯婴是曹操祖先也算对。刘邦当上皇帝后,他被封为汝阴侯。夏侯婴到底是个什么人物?说白了他就是刘邦的一个专职司机。可不要小看这个司机,他给汉朝四代皇帝都驾过车。一个赶马车的最终被封为列侯,还能给四代皇帝开车,这绝不单单是因为他的驾车技术好,他必定还有过人之处。
      夏侯婴也是刘邦集团的元老之一,他年轻的时候,为了替刘邦顶罪,甘心入狱一年多,饱受痛苦,也决不出卖刘邦,由此可见这个人很讲义气。夏侯婴也很有识人的眼光,当韩信投奔刘邦,还没被重用的时候。韩信曾经因身犯小错,要判处死刑。是夏侯婴即时刀下留人,才保住韩信的性命。夏侯婴能为汉朝四大皇帝开车,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忠厚善良。当刘邦彭城惨败的时候,刘邦为了自己逃命,数十次将自己的儿女丢下马车。而将刘邦儿女再次救上马车的人,就是车夫夏侯婴。那个被丢下马车的儿子,就是日后刘邦的接班人汉惠帝刘盈。正是因为如此,夏侯婴在动乱的朝廷中,也能受四代恩宠。
      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如果刘邦的对手不强大,也不能彰显现出刘邦帐下人才的优秀。之所以说刘邦的人才阵容是史上最完美的阵容,也是因为刘邦的这个对手太强大了。“霸王”这个词语,古今只属项羽一人!
      现在大部分人觉得项羽无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巨鹿之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主力。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疲惫之师,将刘邦54万精兵打的落荒而逃。这岂是无才之人能做的事?秦末时期有两个超一流的名将,一个是韩信,另外一个就是项羽。项羽是“勇战派”的代表人物,韩信是“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不能因为项羽最终的失败,而抹杀他的光辉。项羽一生只打过一次败仗,也是最后一次,那就是垓下之战。但垓下之战是刘邦背弃“鸿沟议和”在先,另外项羽也是以少对多,最终失败,非战之过也!项羽最终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我比较赞同苏洵的观点:项羽有夺天下之才,却没有夺天下之虑。就是说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能,却没有夺取天下的办法。项羽集团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纲领,这就注定项羽的才能无法合理的施展出来。我们不妨统计一下,刘邦帐下的人才除了他和一起沛县起兵的元老之外,韩信、陈平、彭越、英布等等,最初都是项羽手下人,但项羽最终都是因猜忌把他们逼走了。

      《泗水亭碑铭》·班固:皇皇圣汉,兆自沛丰。乾降著符,精感赤龙。承鬿流裔,袭唐末风。寸天尺土,无俟斯亭。建号宣基,维以沛公。扬威斩蛇,金精摧伤。涉关陵郊,系获秦王。应门造势,斗璧纳忠。天期乘祚,受爵汉中。勒陈东征,剟擒三秦。灵威神佑,鸿沟是乘。汉军改歌,楚众易心。诛项讨羽,诸夏以康。陈张画策,萧勃翼终。出爵褒贤,裂土封功。炎火之德,弥光以明。源清流洁,本盛末荣。叙将十八,赞述股肱。休勋显祚,永永无疆。国宁家安,我君是升。根生叶茂,旧邑是仍。于皇旧亭,苗嗣是承。天之福佑,万年是兴。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官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班彪所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题解:此碑铭选自《古文苑·艺文类聚十二》。泗水亭,旧址在沛县城南坨上东岸。《地道记》:“沛有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今沛县泗水亭公园有新立泗水亭碑,重刻班固铭文。

      封建时代最厉害的皇帝——刘邦: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手起家打天下的皇帝,而且从他沛县起兵到统一天下登基称帝,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后世再也没人赶超过。因此毛泽东称赞刘邦是“封建时代最厉害的皇帝”。这个厉害指的不是他武力有多强,机谋有多高,而是他识人善用,驾驭人才的本领,堪称古今一绝。
      世人论刘项成败,常以刘邦仁义、项羽残暴而评之,其实这个观点在当时就有人否定了。高起、王陵评刘项二人:汉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以此看来,项羽婉然一副仁君面貌,刘邦却是一副无赖嘴脸。刘邦虽傲,但他能结众人之力,成一己之功,无赖之傲终成帝王之傲;项羽虽仁,但他却逞个人之能,失天下之信,英雄之仁竟成妇人之仁。刘邦所经之处约法休民,虽舍小义却博大义;项羽所经之处屠城坑降,乃顾小仁而失大仁。刘邦可败百次,但只为一胜;项羽能胜百次,却不能一输。以此可判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乱中争霸,仁者无敌邪?众者无敌也!
      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刘邦因当上皇帝后杀害功臣,还有他一贯的流氓作风,被后世所不耻。但评价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因为正常人也当不了政治家。从后来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王之乱”来看,刘邦杀异姓诸侯王可谓有先见之明。为了江山的统一,为了社稷的长治久安,屠杀功臣良将在当时来说,也算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了。其实刘邦是最敬重忠臣的,对于那些忠于故主的人,即便是和自己作对,刘邦也会给他们丰厚的奖赏。至于那些说刘邦是“流氓”的观点,我在此仅讲一个小故事:
      刘邦当上皇帝后,御史大夫周昌进宫拜见刘邦,恰巧碰见刘邦正抱着戚夫人吃饭。周昌觉得很尴尬,掉头就走。刘邦丢下饭碗,扔下戚夫人,赶上周昌,将他按倒在地,并且骑在周昌的头上,问:“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秉性耿直,就说:“你是个和夏桀、商纣王一样残暴的皇帝!”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就拉周昌坐下一起吃饭。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却骑在臣子的头上,望之不似人君,“流氓”派头十足,但听完周昌的怨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热情相迎。这又是一副帝王气象。 

      项羽为什么打不过刘邦?当项羽和刘邦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时,项羽脱口而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话,充满贵族气质,英雄气概十足,其口气仿佛皇位对他如囊中取物一样。刘邦的话则更象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
      两人的话也正好切合了各自的出身,项羽为楚国贵族,刘邦正好是一个流氓无赖。
      贵族由于高贵,可能就有两种性格,两种心胸。一种是非常宽容,一种是非常狭隘。宽容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我既然至尊至贵,也就犯不着排斥什么了。这就象汪洋大海,唯其大则无所不可包容。狭隘者的逻辑则是这样的:既然我是唯一的高贵,其余也就不是东西。这就像雪山冰峰,唯其高,什么也容不下。狭隘的贵族一旦贬入凡尘,就会处处格格不入,一旦由破败而发迹,又往往十分小家子气,他会把一切都归于自己的高贵气质和不凡的能力,不承认别人还有什么功劳。他会把一切都掘为已有,而不愿意与人共享。这种心态,在他自己是高贵,在别人那里是小气,项羽便恰恰是这样的人。
      同时,流氓由于卑贱,也可能有两种做派,两种德性。一种是猥琐卑鄙,一种是豪爽大方。前者只能多半占些小便宜、当些小差使,或做些小偷小摸之勾当,出不了头也没想过要出头。后者则倘有机缘,便往往能成大业。第一,他们反正只是光棍一条,白纸一张,想什么也是白想,就不妨想大一点,比如弄个皇帝当当。第二,他们一无所有,一旦有了,多半是不义之财,或白拣来的,反正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就并不心痛,不妨“千金散尽”,博得“仗义疏财”之美名;第三,他们自己一身是不干净的,哪里还会挑别人的毛病?自然特别能容人。何况他们是从最低层上来的,也最懂得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知道人们追求什么惧怕什么,要收买人心,总是能够到位。有此知人之心,容人之度,再加上豪爽豁达,出手大方,便不愁买不到打手,雇不到走狗,也不愁没人拥戴没人辅佐。一旦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更不难趁火打劫,乱中夺权。刘邦便是这样一种人。
      所以,贵族经常被流氓打败,刘邦战胜项羽,也就非常正常了。
      刘邦在楚汉之战中胜算很低,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邦军队的缺点:
      第一:刘邦的军队战斗力不高。在起义初期,虽然有许多人参加刘邦的起义军,但军队的战斗力普遍都不是很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邦的军队缺少训练。他们经常要与官军作战,休息都来不及,更何况训练呢?而直到楚汉之战时,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
      第二:刘邦的军队武器装备水平不高。在刘邦的起义军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他们不但战斗力不高,武器装备水平也不高。经常需要进行肉搏战,在战争当中损失惨重。而随着刘邦的军队不断壮大,与官军作战打胜仗的次数也逐渐增多。刘邦的军队就使用从官军手里缴获的武器来装备,从而使他们的武器装备水平逐渐提高。
      但刘邦的个人性格也为他自己带来了许多好处,这些好处帮助他披荆斩棘,最终赢得了楚汉之战的胜利。
      第一:受民众爱戴。刘邦在起义之前,曾经当过泗水亭长,与民众亲和力很高。这样在当他起义时,老百姓也有同感,(推翻秦朝)参加他的农民起义军。而这在打仗时也有好处,兵力众多,随时可以作为候补。而他在建立汉朝时也没有忘记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底层人民,实行了“与民休息”政策,使得刘邦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第二:广纳良将。刘邦非常喜好结交有为之才,萧何、张良等人,都是刘邦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小事而遇见他们的。经过交谈,刘邦觉得他们很有才华,就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志向,想办法把他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里来。他们看到刘邦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改变民众生活的愿望,深感佩服。最终,他们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为他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对待俘虏态度好。楚汉之战中,双方都有俘虏。每次一抓着俘虏,刘邦就去看一看,并让人给他们做吃的。之后,还主动地放回俘虏。而俘虏觉得跟着项羽这种人没有什么好的前途,最终项羽也会失败,于是一些人就归顺了刘邦。这样刘邦等人就能打听到项羽军队内部的消息,从而使得他们对付项羽更加得心应手。

      项羽其实也挺厉害的,要是没有他的个人问题,项羽凭借手上的重兵完全可以消灭刘邦的起义军。
      第一:项羽的军队战斗力比刘邦强。项羽的父亲项梁是战国时期楚国旧贵族,后来被秦国封为郡守。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手握重兵。在陈胜吴广起义时,项梁也宣布起义。他手下的军队都是经过训练的精兵,战斗力很高。项梁战死后,项羽从父亲手里接过军队,继续起义。而他招集到新兵后,还不忘让他们进行训练。渐渐地,项羽的军队战斗力逐渐提升。在楚汉之战初期,刘邦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根本不强,全靠张良等谋士运筹帷幄才能取得一些战争的胜利。要是和项羽军队正面作战的话,刘邦军队的胜利机率很渺茫。
      第二:项羽的军队武器装备水平很高。刘邦在起义时,那可是纯粹的“农民起义军”,只能用锄头进行作战有些人甚至还用削尖的竹子当武器。可见军队落后到什么程度!而项羽的军队装备水平很高,骑兵、步兵、战车······样样都有,快赶上了当时秦军的装备。因此,好多人觉得项羽的胜算更大,武器装备水平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第三:项羽地盘大。在项梁相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时,周围的郡守都表示要响应,并给出自己的领地。而这些领地在项羽攻打秦国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招兵、种粮、建造训练场等工作几乎都在这里。这使得只要项羽的军队受到了损失,后方就能立刻输送兵力。而这也使得其他起义军非常畏惧项羽,纷纷投到他的名下,编入军队。
      但项羽的自身问题也不少,这在他的失败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第一:项羽很骄傲。在楚汉之战中,项羽的谋士范增经常给项羽提一些具有决定性的建议。如果项羽听从的话,刘邦想灭掉项羽就有些困难了!但是项羽很骄傲,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什么才能,是不会消灭自己的。但他想错了,刘邦的谋士与刘邦一起,运筹帷幄,用计来打败项羽的军队。而项羽则每次都中计,但依然我行我素。这种我行我素的性格使得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损失惨重,军队士气大衰。
      第二:项羽很有疑心。项羽经常怀疑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经常因为某件小事就把人杀掉。令项羽身边的士兵提心吊胆,士气也随之下降。一日,谋士范增劝项羽:“现在局势已经很明朗,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是刘邦。我们应该谈和,与刘邦平分天下。”项羽一听,大怒:“去和刘邦谈和,都侮辱我的地位。你是不是想趁机让刘邦杀掉我?”紧接着,项羽就想让人拉出去把范增斩了。但念范增为他出谋划策了这么多年,也就没忍心杀他。不过自这件事之后,项羽就渐渐地疏远范增。
      第三:对待俘虏态度恶劣。每次抓到刘邦军队的俘虏,项羽都要亲自审讯。一发怒就拿鞭子抽打俘虏,经常就把俘虏打死在了审讯室。他的士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怕项羽有一天对自己也像对待俘虏一样。于是就想办法逃跑,去投奔刘邦。而项羽这么做,同时也降低了军队的士气,从而使自己经常打败仗。









      琉璃井:泗水亭园内还有沛县的另一著名古迹琉璃井。琉璃井群众又称作八宝琉璃井,井石栏内有数不清的勒痕。有关它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传说是秦始皇所凿。《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游,为压天子气,凿井浚沟,以断王脉。”对此,历代诗人都有吟咏。二是传说李三娘打水之井。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微时来沛县娶李三娘,国灭后三娘回到沛县,自食其力,在此井汲水灌田。三是刘邦回乡歌大风时,军队人多,把石栏勒出道道绳痕,明诗人阎尔梅诗曰:“军多汲尽琉璃井,无数绳痕泐石干。”


       好一片竹林......
      泗水亭公园大门内侧飞檐下题写着“千古龙飞地”,这正是古沛的别称。除了汉高祖刘邦外,沛县人还会提到另一位开国皇帝,即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的祖籍也是沛县。南朝宋的开国皇帝是徐州人,还有南唐后主李煜也是这里的人。由此,古沛赢得了龙飞之地的美誉。


      走出泗水亭公园,不远处有一座歌风台。公元前195年,沛人在刘邦唱大风歌处筑起一座高台,名为“歌风台”,歌风台历经沧桑,屡建屡圮。如今重建面积1.26万平方米,台高10米,前楼后殿,布局匀称,雄浑壮观,台上有大风歌碑、刘邦塑像及两面二厢古今著名石刻作品,台内陈列着“刘邦圣绩展”、“汉代文物展”等。沛县以西的安国附近,流传着“五里三诸侯”的历史传说。在四百多年的汉朝时期,成为王侯将相的沛籍人近百,使得这一方热土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吟虎啸之地。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