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云龙公园·燕子楼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云龙公园·燕子楼

      来到这个美丽的公园纯属偶然。GPS导航目的地是“燕子楼”,下车后询问了许多在公园游玩的当地人,均不知燕子楼的所在,倒是知道了这个公园的名称叫做“云龙公园”。不死心,只好在公园里随处游荡,功夫不负有心人呐,终于被我找到慕名已久的“燕子楼”......

      徐州电视塔:1990年建成的徐州电视塔塔楼,是徐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云龙公园西侧。采用直径21m单层联方型全球网壳,并采用地面组装、整体提升到199m设计标高就位的施工安装方法。塔高200米,灯光采用先进的LED技术,可以通过发光二极管变化出任意程序和颜色,目前为继北京电视塔后中国第二座采用LED光源照明技术的电视塔。
      整个电视塔的亮化分为发射塔、网架球、底部平台三部分,由1500根发光管组成。它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环保节能,克服了传统气体放电灯耗电大的弱点。同时先进的LED发光管,使色彩更加丰富靓丽。目前在网架球结构上采用这种LED光源照明方式的只有北京电视塔,第二个就是徐州电视塔。亮化后的电视塔,在夜色中缤纷靓丽,与云龙公园融为一体,夜色缤纷的小桥、流水、古建筑与时尚璀璨的电视塔交相辉映,为城市增添了靓丽。

      云龙公园:位于徐州市区王陵路南侧, 位于云龙山之西,苏堤之北,原为收费公园,现已免费对游人开放。之前是基督教和佛教的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将其改建成公园。主要景点有知春岛、燕子楼、荷花厅水榭等。公园北部曾设有游乐场,包括了电动游戏机、碰碰车、疯狂老鼠、空中自行车等多种游艺设备,2007年9月再次大规模改造后,绝大部分游艺设备被撤除,并改建成公共绿地。在解放前是耶稣教和佛教墓地,1958年建成公园。东临云龙山,南靠苏堤,向北楔入市区,面积460亩,其中水面面积120亩,是我市开发建成较早,紧靠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年接待游客量170万次。

      云龙公园采用自然是园林布局手法,有盆景园、知春岛、荷花厅水榭、假山花廊、花圃、游乐区6个景区。
      盆景园又名"以林",位于东大门内北侧,是我市独具特色的盆景专类园。总面积13800平方米,其中水面4300平方米,1982年建成开放。园内建筑为岭南派风格,山水相映成趣,景点错落有致,如诗如画,园中陈列和展出的3000余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盆景作品,令人啧啧称奇。
      知春岛景区面积500平方米,因多植迎春、春梅等早春花木,故名。景区内主要建筑燕子楼,为古代徐州五大名楼之一。白居易有"满窗名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等诗句。历代文人如苏轼、文天祥、陈师道、阎尔梅等都有咏怀燕子楼的作品。元、明、清的戏剧和小说亦有许多描写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作品。唐景福二年,燕子楼毁于战火。此后屡建屡废,楼址亦变异不定。1985年,徐州市政府拨款在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1992年,日本" 徐州同乡会"捐款23万元新建了回廊、假山等配套工程,使该景点更加完善。
      荷花厅水榭区由茶社水榭、长廊、平台组成,建筑面积914平方米。这组建筑面山临水,古朴典雅,为公园的主体建筑。此处凭榭东望,潋滟湖水映衬着树木葱绿的云龙山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至夏日,红莲争艳,荷叶田田,临水观赏,景致更加怡人。
      假山花廊位于南湖临水半岛上,由大假山、花廊、花坛组成。假山高5米,山上有亭、桥等建筑,山上有通道逶迤至山。周围花木扶疏,景色优美。
      花圃位于公园南部,由龙柏、园柏、水杉、紫藤、剑麻、月季等植物100余种。该景区以景取胜,是晨练、阅读、休息和散步的最佳场所。
      游乐区在公园北部,设有海陆空电动游戏机、碰碰车,"洞天福地"等多种游艺设备及湖面游乐项目。每逢节假日,人们或荡舟轻歌,或纵情游乐,欢声笑语,此伏彼起。该区东北隅有一土丘,占地约400平方米。丘上松柏苍翠,古意幽幽,相传为西汉王陵母墓。 

      云龙湖位于徐州市西南奎河上游,属淮河流域,奎睢河系,东依云龙山,西连韩山,距离徐州市中心仅3公里。景区面积达11.4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5.8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已成为一座以城市防洪为主,结合城市风景、农业灌溉、市区冲污、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度假休闲和餐饮美食等综合效益功能的风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文物古迹众多,有汉画像石馆、汉墓、刘备涌泉、水上世界、生态岛、十里杏花、滨湖公园及苏公塔等许多景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徐州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极其悠闲的场所。水面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一条玉带般的湖中路,把湖面分成东西两湖;环湖路依山顺堤,宽阔平坦,锁绕一湖碧水,长约14公里。临湖而立,三面青山,叠翠连绵,烟波浩渺,尽收眼底。沿湖而行,岸草如茵。三月桃红柳绿、仲夏荷花吐艳、深秋枫林尽染、严冬梅花傲雪;东岸春景、南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四季风光层次鲜明,各自异彩纷呈,世有徐州西湖之誉。真可谓“天工美景已如画,人意雕琢又著花”。

      其实,远处这座飞檐的小楼就是著名的“燕子楼”,只是当时不知道啊......

      好美的花朵,忍不住记录它们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



      继续说云龙湖......

      小南湖,是云龙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位于云龙湖南岸,其水全部来自云龙湖,两者之水从桥下相通,但两湖之间又被一条道路和绿化带隔开,所以又可单称小南湖。
      苏轼任徐州知州时(1077年),这里是一片低洼的“石沟”。他多次考察后,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湖已成形,惟缺水源。如能引上游丁塘(今汉王镇内)之水注入石沟,则此湖可与西湖媲美,彭城亦俨若杭州也。可惜他在徐任职时间太短,未能如愿。直到1958年才开始开挖、1960年注水成湖,并命名云龙湖。水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与西湖水域面积不相上下。1995年12月,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姐妹湖,终于圆了苏轼千年美梦。
      小南湖,从面积上来看,确实小,水面面积才0.96平方公里。但小南湖很有韵味,湖中有岛,岛上亭台楼榭散布其中,竹林飒飒,小径通幽,散发着浓郁的“江南园林”韵味。四座形态各异的小桥,为小南湖景区增添了几分飘逸俊朗,更成点睛之笔。蕴涵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湖中景点,则让小南湖显得小巧而不失厚重。
      小南湖的水温柔秀美:小南湖景区布局呈“W”上有一横的形状。一横为湖南路,“W”中间的空白部位为小南湖的水面,景区内有一池二岛、三轩五园。其中一池:即小南湖水面通过两座长桥与主湖相通,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片有园林建筑的幽静池塘;二岛:指从湖南路、湖南岸的南北两个方向伸向湖中的岛,两岛相望,水面相连,岛与岸之间以景观桥相连,造成小南湖多变的地形,也使每一条陆地、水面的游览线路都有移步换景的效果;三轩五园:指这里的园林古典式建筑,有亭、园、院、榭、台、轩、阁以及桥、堤等。整个小南湖景区水面精巧、环湖布景,以“江南园林”特色的会馆艺苑、水乡人家、小桥流水、名苑流香、荷塘鱼藕为主体景观,形成“静湖幽园”的中国古典人文及自然景观特色。
      来到小南湖,最先吸引你的当然是一池碧水,它静静的、柔柔的,到处透着一种江南小家碧玉的温婉和秀美。最美的时候是黄昏时分,夕阳下,它的脸颊有时泛着娇媚的潮红,有时像块透明的润玉,几条悠闲的游船从桥下驶过,衬着黛色的远山,所谓的“如诗如画”,也只能是这样的景致了。

      小南湖的小桥各具风情:如果把小南湖比作柔媚多情的眼波,那么湖上的桥则像一弯弯各具风情的眉。整个小南湖景区,共有四座桥。四座桥,跨度不同,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都有一段精彩的典故。
      龙华桥横跨湖南路西端,如长龙卧波,因珠山即将建龙华寺,桥因寺而得名。双影四亭的云汇桥建于湖南路中段位置,与云龙湖、云龙山相汇。双桥相接,看上去如久别重逢的好友相拥相抱。
      位于小南湖鸣鹤洲东的马鞍桥名叫解忧桥。这个桥的名字源于西汉时期徐州第二代楚王刘戊之女刘解忧,作为汉家公主和亲远嫁乌孙国,为国家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献出自己的青春,为此人们用解忧公主命名此桥以表示对她的纪念。
      百米画廊的泛月桥为廊桥,位于南湖中部,东连鸣鹤洲,西接苏公岛,形如画船、弯月。站在泛月桥上,整个小南湖风景尽收眼底,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外,这座桥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长廊顶上绘制的精美图画。长80米的长廊上共绘制了17幅画。沿着长廊从东向西依次为徐州的旧八景黄楼玩月、阳春观荷、戏马秋风、奎山塔影、石狗湖花、佛寺钟声、放鹤春晓、云龙山色,中间一幅为南湖景观,向西依次为新八景湖光山色、彭祖福寿、汉楚王陵、森林公园、龟山汉墓、古彭民居、遗珍博物、汉皇故里。
      四座桥贯通南北湖面,彼此隔水相望,一桥一景,各具特色,同整个景区的古典人文及自然景观和谐呼应。

      观赏小南湖全景 有三个好地点:一是鹤鸣阁,位于鸣鹤洲的中心和制高点,同时也是全景区的景观控制点和视线焦点。通过广场和台阶的设置,将“鹤鸣阁”与“九皋苑”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联想起鹤鸣放飞之情,与云龙山上的东坡遗迹“放鹤亭”遥相呼应。二是泛月桥。站在泛月桥上,东西是鸣鹤洲和苏公岛两个小岛,岛上景观错落有致,南北为小南湖水面,风吹浪涌,波光粼粼。三是南湖水榭,位于苏公岛西临水之地,是小南湖景区的一所标志性建筑。这里视野开阔,举目环山临水,长桥卧波,云飞鸟悦,水天一色,云龙风景新秀小南湖景观的俊美尽收眼底。
      可惜的是,这次来徐州由于时间有限,只好与小南湖擦身而过,在这里远眺她窈窕的身影了......









 



 







      燕子楼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婆娑的柳枝中间了......
      燕子楼:中国江苏徐州五大名楼之一,因飞檐挑角形如飞燕而得名,现位于徐州市市区云龙公园知春岛上。燕子楼两面临水,掩映在树木花丛之中。楼二层,飞檐挑角,花棱雕窗,造型别致。楼内陈列着红木家具,悬挂着赵朴初题写的白居易咏燕子楼的诗句。
      燕子楼原为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为其爱妾、著名女诗人关盼盼所建的一座小楼。张逝世后,关矢志不嫁,张仲素和白居易为之题咏,遂使此楼名垂千古。后历代诗人咏诵不绝。
      唐景福二年(893年),徐州行营兵马都统时溥兵败于朱温,携家登燕子楼自焚而死。此后该楼屡废屡建,抗日战争时期再次被占领军拆为平房。1985年方才得以重建于现址。

      站在楼前远眺电视塔......
燕子楼
唐    关盼盼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唐代贞元、元和(785—820年)时徐州有名的舞伎,徐州守帅张建封妾。白居易做客张建封府上时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据说,她在夫死守节于燕子楼十余年后,白居易作诗批评她只能守节不能殉节,她于是绝食而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左右,张尚书做武宁节度使,镇守徐州,家中养有不少家伎,其中有个容貌俏丽、能歌善舞的家伎,最为张尚书宠爱,这就是关盼盼。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云,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出游到了徐州、泗水一带,应邀赴镇守徐州的张尚书家宴,当时家宴常有家伎表演歌舞供人娱乐,白居易首次看到了关盼盼的歌舞表演,在这位歌舞鉴赏水平极高的诗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 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张愔,字建封,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曼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大诗人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到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机展露一番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十分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借着几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展现在眼前,因而当即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意思是说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又是出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让白居易观阅。白居易展开素雅的诗笺,上面写着这样的诗: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盼黯然神伤,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泪。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使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白居易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这时为何又要劝她以死殉情呢?这并不是他有心要伤害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哭了不知多长时间,渐渐地,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  关盼盼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白居易六十六岁以后,隐居在洛阳香山。自知来日不多,让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百年之后,两位妙龄佳人重演关盼盼的悲剧。从他的这一行动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为逼死关盼盼而深深内疚了。 
  后来,燕子楼因为关盼盼的故事而成为徐州的胜迹,历代均加以修葺。楼上至今仍悬挂着关盼盼的画像,神情秀雅,容貌艳丽绝伦,过往的游客,不但仰慕其风貌,更为她的贞情而感叹。宋朝苏轼曾夜登燕子楼,夜梦关盼盼,由情景曾词云:“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觉梦,但有旧愁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关盼盼的诗最能引起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的共鸣,明末清初才情殊众的歌妓王微,与关盼盼际遇相同,故尔从关盼盼之身世引起联想,有《拟燕子楼四时闺意》诗四首,其三云: 
  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关盼盼能传名至今,是由于文人酒酣作诗,把她的表演和身世记下来;又由于她有感而发的诗篇能够感动人心,引起共鸣,从而辗转相传,广为传诵,这就使得我们今日能够了解这位唐代著名的乐舞艺人,其实象关盼盼这样的艺人何止千千万万就是她们用血泪和智慧谱写出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
满江红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
宋    文天祥
      原序: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作品赏析:王夫人名为清惠,是宋朝后宫中的昭仪。南宋灭亡时,她跟随宋恭帝作为俘虏北上,在汴京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居金陵 ,偶然读到这词,认为词中“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可以商酌,写了这首和词。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燕字暗指自己被囚于燕京的岁月。回忆起年轻时中状元出仕宋王朝的青年美事 ,正如美人乘鸾上仙阙 。几年牢狱生涯 ,生活突遭变化 ,肌玉暗消,以泪洗面,为了国家,品尝这青灯独对的苦味。高台曲池二句,借用桓谭《新论》所载雍门周说孟尝君的话:“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已平 。”高台曲池的变灭,却是王朝覆亡的缩影,但自己对祖国不渝的忠贞,恰如美人向旧主的墓阡中倾泻千行的斑斑血泪。汉代原涉自署墓道为“南阳阡 ”。这词是自己拟定于《妾薄命》的。
      所在乃是 :“ 世态便如翻覆雨 ,妾身元是分明月”,在沦桑变化以后 ,不少人侍奉新朝,而天祥却精忠不事二主,在元朝的淫威之下,宁折不弯。乐昌公主由陈入隋,因破铜镜,终与附马徐德言“破镜重圆”。事见唐人韦述《 两京新记 》、孟棨《本事诗》。但是对那般像乐昌公主一样逞风流的新贵们,文天祥只能投以轻蔑的目光,破镜虽得重圆,但已不复为原镜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和缓的语气中,透出一股凛然正气,不可侵犯。动人的美人形象,表现出昂扬的爱国热情,形象而生动。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文天祥,这首“ 婉约 ”的词风,显示了其艺术风格的多变。古代诗词中常以美人香草寄托国家大事,天祥此词,就是蕴含此意。



























      燕子楼·唐:燕子楼是唐代节度使张建封府第中之楼,原坐落在城西北隅,焚毁于唐末。明清时期曾多次重建,1985年迁建于现址。迁建时徐州知府曾广照的《重修燕子楼记》等碑刻及明清题燕子楼诗碑多方也一并移至现址。现燕子楼为仿清代形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四角飞檐,楼两侧连一个二层小楼和亭台。1987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北面的一块石碑山刻着关盼盼的诗《燕子楼》: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诗中最后一句和这块石碑的样貌多么相符啊......





      这位,就是红颜薄命的关盼盼了吧?!......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白居易·唐



 





 
      王陵母墓:位于徐州市王陵路,现为徐州的旅游景点之一,相传归属于汉代名臣王陵之母,墓前立有刻“汉安国候太傅右丞相王陵母之墓”的石碑。楚汉相争时,王陵母被项羽劫持,企图招降王陵。王陵母宁死不屈,反劝王陵要尽心辅佐汉王,并拔剑自刎,此举惹怒项羽,将其烹煮。王陵母墓便是为纪念其烈举而立。
      王陵是汉初名臣,他原是沛县的豪杰、刘邦为布衣时、像兄长一样敬重他。刘邦起义时王陵也在南阳聚兵数千。楚汉相争时,王陵属汉,项羽劫持其母。企图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对使者说:转告王陵,要尽力辅佐汉王,不要因为顾念老母而对汉王三心两意。”为 了断绝王陵的挂念,老人家竟然拔剑自刎了。
      王陵母亲这种为支持儿子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举动,在汉代被看作贤母的典型。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的山东嘉祥武梁祠中,有一块画像石就题为“王陵母”。画面中老年妇女的形象就是王陵母。她正谆谆告诫王陵派来的使者把她的嘱咐转告王陵,使者及其随从躬身俯首倾听,王陵母的左侧停放着轩车。
      王陵为人豪爽,敢于直言,这种耿直磊落的性格,显然来自母亲的教诲和激励。王陵一直谨遵母亲的遗言,忠心辅佐汉室,刘邦平定天下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任右丞相。
      刘邦及孝惠帝死后,吕后想封吕氏子侄为王,去征求王陵的意见。王陵断然回答不行,吕后非常气愤,于是佯迁王陵为太傅,实际用意是夺去王陵的相权。王陵识破吕后的阴谋,从此托病辞官,杜门不出。 7年后死去,继承了母亲的刚烈性格。
      《铜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御史朱衣曾在王陵母墓前立碑,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淮徐同知孙回渝在墓门前建有牌坊,清嘉庆四年(1799年)淮徐海道康基田重修茔墓,并立有碑记。今均荡然无存。经过近几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初步证明该处可能为一处东汉墓,关于它的归属还需进一步的调查勘探来证实。
      史书记载: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七十四》:“徐州城外有王陵母、刘子政二坟,向欲为作祠堂,竟不暇,此为遗恨。”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一》:“南门外有云龙山、户部山,此山来龙,从湖广发,脉由西南来,中有亚父塜,即戏马台,北岸对苏家山,又西行十八里至霸王墓,户部山下有季札挂剑台。南门外有王陵母墓。”《明一统志》:“王陵母墓【在州城南,楚项羽欲招王陵于汉,而质其母,陵使至,母遣之泣曰:汉王长者,毋以妾故持二心,遂伏劔死。】”《大清一统志》:“王陵母墓【在铜山县南。】”《江南通志》:“汉丞相王陵母墓,在(徐州)府城西南二里,楚项羽取陵母置军中,招陵,母伏剑死,因葬此。”《铜山县志》:“王陵母墓,旧志在城西南二里,明嘉靖中御史朱衣立碑冢上,后为居人侵毁,清康熙五十八年,淮徐同知孙国瑜案旧址卫以石垣、建坊墓门。”
      相关诗词:
范增墓(宋·陈荐)
藏名羞立虎狼朝,乘鹤东依项籍豪。愤失壮图撞玉斗,不知天命与金刀。
还家落日埋英气,回首浮云委旧劳。百步西连陵母冢,峨峨先识泰山高。
陵母墓(元·陈孚)
太傅勋名半纸残,百年人子痛如山。缘何方寸非徐庶,忍死慈亲一剑间。
徐州十二咏 其六陵母墓(明·胡俨)
题注:城西南一里
匆匆窗下取吴钩,使者星驰不肯留。遂使鸿毛轻一死,却存马鬣重千秋。
陵母墓(明·薛瑄)
鹿走中原海起尘,独从草昧识真人。纷纷都是人间死,母死髙名万古新。
陵母墓(明·程敏政)
夜台千古閟荒山,智母名高宇宙间。不向楚庭先伏剑,王郎应自乞身还。
教子扶王不二心,几人回首愧缨簪。当廷死诤遵慈训,始觉君侯孝最深。
陵母墓(明·陈琏)
刘项方战争,雌雄犹未决。智士虽纷纭,徒掉三寸舌。
谁知陵母贤,料事独明哲。匪惟识所附,凛凛见奇节。
当其别汉使,吐言何激烈。古剑飞寒光,荒冢埋碧血。
幽魂岂沉沦,耿耿比明月。照耀穹壤间,千古常不灭。
燕子楼(清·金衍宗)
至今一角楼,永为燕子有。丈夫志千秋,登斯得无忸。
白杨祇作薪,红粉孰与寿。大义知废兴,古墓王陵母。
王陵母墓(清·袁希颜)
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
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