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

      汉文化景区的汉画长廊200多米长,由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长廊基本上是随着湖岸的边界弯曲的,与草坡和湖岸边线互相呼应,和谐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在长廊设计中,采用了汉代多坡面屋顶的形式,并且根据空间和功能的不同,加以变形。这样使得长廊在具备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美感的同时,还充满了汉代文化气息。该工程的建成,创全国“四个第一”:一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汉画像石博物馆;二是国内第一部以汉画像图案为题材制作的动漫影片;三是陈列了国内唯一一件汉代圆雕车轮艺术珍品;四是收藏了国内唯一一件反映汉代婚礼场景的汉画像石艺术珍品。
      其实,对于汉代画像石的介绍,从汉兵马俑水下博物馆的门口就开始了。这个设计做得特别棒,给人一种自然的过渡,而且把徐州的“汉代三绝”贯穿在了一起,给游客一种整体的感知。赞一个

      汉兵马俑水下博物馆入口处出现的汉代画像石的身影......
      水榭垂钓图:画面刻两层水榭,屋顶有二猿猴,上层榭内一人垂钓,水下众多的鱼儿竞相争食;二层一人独坐钓鱼,前有一樽,旁边四位侍者正缘梯而上。画面右上角斜出一树,其上有羽人戏凤。画面下方刻鱼鹰啄鱼。这就是一块汉画像石——垂钓图。很多鱼儿同时咬着钓钩,鱼与“余”同音,是丰收与富裕的象征,这幅垂钓图就很好的反映了汉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 
      汉画长廊总投资2000万元,内设有三个展厅,即汉画像石精品陈列厅、汉画动漫厅、游客互动厅。三个展厅外陈列四个汉画像石组团,即车马迎宾、生产生活、战争比武、神话世界四大题材汉画像石72件。汉画长廊的三个封闭展厅和四个开放展区交替展示。开放展区主要展示汉画像石实物,而三个封闭展厅则是动静结合,它们分别是“大汉万象”展厅、“舞动汉画”展厅和“汉韵传承”展厅。汉画长廊以创造“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理念,以汉画像石众多精品题材,全面展示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的历史风貌。通过设计视觉、听觉、触觉等展示手段,实现与游客的互动,使游客对汉画像石所蕴含的汉代历史产生更直接深刻的体验。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地面祠堂、门阙等建筑物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徐州地区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重要的发祥地,也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画像石兴起于西汉中期,盛行于东汉中、晚期,魏晋时已经衰落。可以说汉画像石是与汉代历史相始终的,是属于汉代这一特定时代的艺术门类。这与汉代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有关。汉代人感叹生命的短暂,“人寿非金石,年命安可期”。他们用石头构筑墓室,在石头上雕刻着生活的种种场面,希望的正是生命能够像金石一样永恒延续。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汉画长廊,体验汉代人对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领略汉文化博大雄奇的无限魅力。

      迎接我们的是这些大汉的门吏,他们躬身俯首,虔诚谦恭,仿佛是在恭请大家停车下马。由此前行,即可从这些石画像中领略大汉盛世的富足强盛,歌舞升平。
      门吏迎宾:一门吏拱手躬身迎接宾客。

      第一组团——车马出行:汉代官员出行、郊游、赴宴、田猎,都必备车骑。官员车马出行的队伍一般是由前导车马、主人车马以及随从车马三部分组成的。前方开路的骑吏叫作导骑,开路的步卒则叫伍佰,马车就是导车了,接下来才是主人的车马,后面还有随从的骑吏、步卒、马车,浩浩荡荡,很是威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汉代官僚贵族出行时使用导骑、伍佰的人数,以及驾车的马匹都是根据官吏级别的高低有明确规定的。比如汉代法律规定导骑的数量,“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按照今天的级别,相当于省部级官员的车马出行队伍前方可以有四个导骑,而市长到县长这个级别官吏车马出行队伍前面只能有两个导骑。至于伍佰的人数,两千石到六百石的官员即省市级别的可以用四个步卒开路,县一级的就只能用两个步卒导引了。
      车马迎宾:由左至右为门吏、导骑、轺车、三骑吏、轺车、骑从
      车马迎宾:由左至右为门吏、二导骑、轺车、骑吏、轺车、辎车、骑从。车马出行画像石,前面这两个骑吏就是导骑了。这种马车叫轺车,是汉画像石中最为常见的马车类型。它的车厢是四面敞露的,坐在上面可以遥望远方,所以叫轺车,而且体型小,车速快,又称为“轻车”。这辆叫辎车,可以看到与轺车不同,四周有屏障,车盖呈椭圆形,顶部隆起,如鳖甲一般。其中乘坐的往往是妇女。最后还露出半个马身,所以这是未完的车马队伍,后面应当还有随从车马。
      车马迎宾:一列车马队伍前有五导骑开道,中有一轺车,后为三骑从,一步卒左手持剑,右手持钩镶殿后护卫。

   “大汉万象”展厅:通过动态投影和静态汉画像石相映成趣,开创性地以汉画像石图案为素材制作了国内首部“汉画动漫”短片,长12米、宽3米的大环幕投影,效果颇佳。汉画像石上的人物在故事情节里动起来,车马迎宾的、作战的、跳长袖舞的……虽然只有两分多钟的时间,却能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汉画像石上的内容。

      车马出行的队伍方向都是从右向左的,非常一致。确实如此,在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车马的方向都是向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一些车马出行的汉画像石中或壁画中,车马出行的前方刻着带有蟾蜍玉兔的月轮,而后面则是带有三足乌标志的太阳。太阳东升,月亮西起,可见车马出行的方向是从东而西的。而且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东王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西王母在左,而东王公在右,也证明在汉画像石中左边代表的是西方。向左行进的车马意味着车马驶向的是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仙境,反映着汉代人们对永生、仙境的追求。



 

      圆雕四辐车毂:放在墓中寓意主人拥有车马,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如此单一的圆雕车榖在画像石的题材中是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力士图:这是一件高浮雕画像石作品,雕刻工艺精湛,技法已接近圆雕。刻画的是一位孔武勇猛的力士,双脚踮起,单臂抬起,扛着上方的力士(头部残缺),而在他的手掌中,却有一个小人举手支撑这位力士的胳膊,人物形象力感十足,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在这块画像石背面是一位持彗门吏。彗即扫帚,古人观测天象时发现彗星极像扫帚,所以把扫帚称作彗。执彗是汉代迎接宾客的重要礼节,当客人上门拜访时,门吏便会手执扫帚欢迎,表示门里门外已经打扫干净,恭候宾客莅临。下方的提梁壶是用于盛放美酒的酒器,表达主人盛情款待的热情。该石为高浮雕,刻画传神,充满力感。
      四灵柱础蟠龙柱:柱础基部为方形,其上为半球凸面,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柱身略呈锥形,雕刻四条盘升的巨龙。
      车马迎宾画像石:采用减地浅浮雕,突出物象轮廓,再以细阴线刻描绘细部,工艺极精。画面内容丰富,上格刻有神鹿、凤鸟、翼虎等祥禽瑞兽,下格为一列车马队伍,前面的这个导骑带着刀、剑类的兵器,后面是轺车,这应当是一辆导车。这两个步行的是伍佰,左手拿着一种叫作“殳”的棍类兵器,右手拿的是便面,这两件东西都是伍佰用来驱除各种路障,辟邪护卫的武器。这辆辎车应是主人车,后面还有骑吏和轺车随从。
      迎宾图:上格左侧刻一硬山式建筑,上饰飞鸟走兽,庭院内外宾客拜会。右边上方一人椎牛,旁边走兽狂奔。下格为车马图,左侧门阙外站一侍者迎候来宾。椎牛,也叫击牛。屠夫先用绳子将牛身、牛蹄绑住,以防牛怒而伤人,然后用大锤将牛击毙。先秦时期,牛肉是非常高贵的食品,在大型的宴会、祭祀上都是离不开牛肉的。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祖先时,要用牛、羊、豕三牲作为祭品,称为“牺牲”。所谓牺牲,其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从“牺牲”二字偏旁均为“牛”上,也能看出牛在当时祭祀中的重要性。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祭祀前需先饲养于牢(饲养牲畜的栏圈)中,故这类牺牲也称为“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的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虽然在汉代以后,随着铁制犁铧和牛耕的普遍推广,政府为发展农业,禁止私宰耕牛,甚至于杀牛之罪即同于杀人之罪,限制民间食用牛肉。但是,牛肉美食并没有销声匿迹,仍是最高等的祭祀及待客的礼仪食品。
 
      坐榻·宴饮:上层刻一人坐于枰上,枰是汉代的一种小坐具,仅供一个人坐,所以又叫做“独坐”。后面有侍者,枰前还有二人在跪拜;下层刻三人坐于榻上,中间有酒尊,榻下有三双鞋子,整齐排放,极富生活情趣。周代时,人们遵守脱鞋入室习俗,平时生活中在室内大都赤足行走。在秦汉时,也继承了周代不能穿鞋入屋,必须脱鞋于阶外,赤脚进入户内的习俗。这幅画像石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个礼仪。
      进拜·庖厨·乐舞:石头残剩下右半部分。画面分三格,上格为进拜场面;中格为庖厨,有汲水、宰牛、切肉场景;下格刻乐舞图,两人在跳建鼓舞,旁边有竽、排箫、瑟伴奏。建鼓舞是以形体硕大的建鼓作为道具表演的双人舞蹈,其舞姿“刚”的特点表现得尤为充分。击鼓者跨步张臂舞袖,举桴击鼓,气势威武。画面线条精细,流畅优美,堪称平面阴线刻的经典之作。
      乐舞·秘戏与乐舞·相会:这是两幅反映歌舞宴饮场景的汉画像。画面重点刻画了舞姬翩然起舞的场景。如图所见,舞者皆为长袖挥舞的曼妙女子。西汉几代后妃国戚,均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史载,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戚懿)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李妍)出身于赵国的“故倡”之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其兄李延年是宫庭乐官,笙歌兼工。成帝刘骜的赵皇后原名宜生,妖冶冷艳,天资聪慧,歌喉动人,舞技高超。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人们以飞燕相誉。因为君王喜爱,后妃倡导,皇亲国戚推崇,使得长袖舞在汉代风糜一世,影响深远。东汉的张衡在《舞赋》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舞姿:“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意思是轻柔的罗衣,随风飘扬;长长的袖子,翻飞交横;轻盈而矫捷的身姿,好似立于树梢的燕子,跳动时迅疾又像惊弓的鹄鸟(音hu,鹳鹤之类);她们的体态是那样的轻快柔美,既婀娜多姿,又妩媚动人。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另一特点是“舞腰”。“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前面说到建鼓舞为“刚”,长袖舞则为“柔”,不知您是否体会到刚柔并济的美妙感受。

      云龙图:画面主体刻画了一条飞龙,身体盘曲,腹中环抱彩云。此云龙图与我们云龙区之名正相契合。
      祥瑞柱:这是一个高浮雕的石柱,四面环刻祥禽瑞兽,雕工高超,造型充满装饰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
      两汉时期多次派遣使臣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丝绸之路也开通了,大量的胡人形象出现在汉画像石中。这幅画面上格刻鹿、狼等兽。中格刻七人,都面向左方,其中一人抱琴。下格刻一人骑于骆驼之上向左缓行,后跟一象。此图中既有西域野兽,又有胡人驼队及汉人队伍,似为丝绸之路的景象。
      拜谒·车马·飞龙:画像石中上下构图的居多,但其中也有采用斜面构图的,您看这幅正是上下构图中又在下格穿插了斜面构图的设计。斜面上方一人跪坐,中间刻的是一辆由胡人驾驭的轺车,轺车前方有导骑开道,后方有骑吏跟随。这幅图的点睛之笔正是斜面下方这条盘曲的飞龙,在汉代,龙被人们视为引魂升天的神兽,刻写在底部,应该正是寄托了墓主人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在飞龙的引领下,早日升天成仙。
      柱群:这是一组立柱。这类立柱通常作为祠堂或墓室的支柱,装饰感很强。

   “舞动汉画”展厅:通过汉画像动画的形式,向参观者呈现汉代生产、生活、战争及神话等方面的典型场景,带给观众真切的视听体验。在厅内诸多汉画像石中,有一块国内唯一的以“喜结连理”为内容的汉画像石。石头上的画面是静止的,但以它为素材的动画却是妙趣横生。先秦到汉,婚仪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也就是“六礼”,画面生动再现了“六礼”中浪漫喜庆的“亲迎”场景。







      喜结连理:这是一幅罕见的结婚图。画面刻画了一场隆重汉代婚礼。汉代结婚礼仪要分为六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在调查了双方的门第和资产,门当户对,下了聘礼后才能迎亲。现在您看到画面上表现的正是亲迎的场景。最右面边框刻画的是小鸟头,上面是朵朵祥云,烘托了迎亲喜庆的气氛。这是女方送亲的队伍,下面象是两个孩童,也许类似于今天的吉童吧。中间的一对新人十指交握,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诗经》中描述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左面是凤鸟和鱼,凤鸟交喙象征夫妻恩爱,凤鸟衔鱼则象征多子多孙。再往后应该是男方的庭院了,他就要把新娘迎接到那里开始新的幸福生活。整个婚礼的画面非常简约,丝毫没有豪华铺张之感,只是一只浅浅的轻笛,却传达出无限的喜悦,正所谓“爆竹声声鸣不断,笙箫吹断水云间”。


      群贤聚会:画面中七个人物横向排列,其中两位尊者头戴进贤冠,衣着大袖宽袍,中间放置的方形物应当是棋枰,两人正下六博棋。其他几人可能是侍者。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六博自汉代以后,开始衰落。隋唐时期还有博戏的记载,但在隋唐以后逐渐失传。根据专家研究,六博棋这种古老的棋戏实际上是世界上所有盘局棋戏的鼻祖,例如象棋、国际象棋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来的。(可惜未拍到)
      蹶张:石柱正面刻一武士奋力蹶张,柱顶有圆雕卧虎,神态祥和。汉画像石中常有蹶张士出现,以脚踏强弩,使之张开,以示勇健有力。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圆雕作品很少见。您看这只卧虎,雕刻技法古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气概,与汉朝名将霍去病墓前石虎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对反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的汉画像石精品之作。伏羲与女娲皆为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他们是兄妹,后结为夫妻,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蛇有着冬眠、出蛰的习性,年年岁岁周而复始。在古人心目中这或许是生死轮回的象征。借助于伏羲、女娲这一对生命始祖的图腾力量,人们表达了对生生不息、生死轮回的坚定信念。
      伏羲举日·翼龙:画面中部刻人身蛇尾的伏羲一手擎日,伏羲上方刻一跪坐神怪,手捧食盘,喂食金乌。下方刻二神人与盘羊嬉戏。左侧面刻有两翼龙。
      女娲捧月·翼虎:画面中部刻人身蛇尾的女娲手捧月轮,两侧刻有青龙、白虎。上方刻一蟾蜍,下方是二神人与盘羊嬉戏。右侧面刻有二翼虎。
      昆仑仙界:这是一件平面阴线刻的精品。画面上方西王母端坐,旁有羽人、青鸟侍奉。昆仑仙山云雾缭绕,其间有羽人及龙、虎、鹿、朱雀等神禽瑞兽。众人踟蹰而上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仙药。汉代神话传说中最流行的莫过于西王母的传说了。西王母,也称王母娘娘,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的最初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威猛严厉及降下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每天由青鸟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后来到了汉代她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到了武帝时期,政府甚至规定祭祀西王母,这与汉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不谋而合。

      第二组团——战争比武:秦人尚武,汉高祖刘邦与他的部将也是血雨腥风中建立了大汉王朝。汉朝初期饱受北方匈奴的侵扰,所以汉朝社会自上而下皆刚健尚武。汉人勇武刚强,北击匈奴,南收越族,西拓西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名将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洋溢着抗击匈奴的豪迈之情。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班超,(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皆是著名史学家,其姐班婕妤为文学家)投笔从戎,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就敢闯虎穴,御强敌,平定西域。当时男儿必须学习的“六艺”其中就包括“骑”和“射”。司马相如、东方朔都是剑术高手。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一组画像石就从多角度反映了汉朝人们尚武的豪迈气概。


      比武·相礼:这块画像石上格刻两人比武,一人持戟,一人张弓,肢体舒展,动作飘逸,富有神韵。下格左面两人向中间一人揖拜,右有三个侍者。
      胡汉战争:我们知道,从西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的和亲政策,发动了对匈奴的主动战争,汉匈之间就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许多汉军指挥官在战胜匈奴后,加官进爵,升迁高就,这成为他们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炫耀的故事。胡汉战争正反映了这段真实的历史。这幅图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建筑,下面是胡汉战争。两军交战,左边是汉军,右边是胡人。这位是汉军将领,旁边的这个人正在向他进献胡人首级,这里悬挂着一个首级。古代征战归来,为了表示战功,通常要割下敌人的首级来邀功行赏。右边的这个胡人想刺杀汉人将领,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被汉人士兵从旁刺中。整个画面线条简单明快,却将战场血腥残酷以及“胜者为王”的荣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力士图:画面中刻画三位力士。一位手持大锤跳跃,一位手持斧钺站立,这一位在下蹲用力蹶张。风格古拙,神态各异,颇为生动。

      刺虎:画面右侧刻有一硬山式建筑,旁有鸟疾行,左侧刻一人手持长矛刺虎。画面疏朗,造型古拙,具有汉画像石早期风格特征,其时代偏早,应是西汉晚期的作品。
      攻战图:画面刻两军对垒的攻战场面,正中刻一座桥梁,桥下水面有一人划船。桥左侧一车二骑,一骑反身拉弓,左下角与右上角各有一弓弩手对射。左边有一排工事,内有胡人头像,清晰地刻画了胡人善骑射的特点。桥右侧二车三骑疾行,在其前侧的桥上有一列步兵,手持剑、钩镶、盾牌向前行进。
      汉朝虽尚武,但同时也推崇宣扬仁爱的儒家思想。好战喜功的汉武大帝晚年也在轮台写下《罪己诏》,反省自己好战喜功,征伐无度,劳民伤财的罪过。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好战的民族,尚武精神更多的是反映自强不息,不畏强敌的民族气概,中华民族历来向往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汉朝人的世俗生活究竟是何种景象。

      第三组团——生产生活
      迎宾门吏:一人持戟,一人持扫帚,皆为迎宾侍者。

      比武围猎:这块画像石描绘的是比武围猎的场景。左面刻各种飞禽走兽奔跑,众人或徒步或骑马手持各种工具狩猎。右面刻两人比武,一人持戟,一人持钩襄,旁边各有一人助威。
      狗咬赵盾:这是一幅反映历史故事的汉画像。画像从上至下分为五格,倒数第二格画面左方一武士头带鹖冠(鹖,音和,今名褐马鸡,羽毛色彩艳丽,汉代以鹖鸡的尾羽装饰武官帽冠),长剑横于胸前,侧面直立。右方有人牵一獒犬,张口扑向武士。描绘的可能是春秋时期,晋国赵盾因力谏灵公,而遭忌杀之祸的故事。晋灵公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当时晋国的卿大夫赵盾对其多次规劝,却招致晋灵公的嫉恨。于是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侍从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扶起赵盾走下殿堂。这时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后世就有“狗咬赵盾,不知好歹”的谚语。汉人将这紧张、精彩的瞬间凝固于石上,形象地表现出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至今读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乐舞·百戏:画面为横幅长卷,刻十七个各式人物,众人观看建鼓舞、倒立、长袖舞等表演,生动的反映隆重热闹的宴会场景。
      纺织图:上格两朱雀回首相对,下格一织女脚踏斜织机,回头与一男子深情接吻。图上所刻织布机为脚踏提综斜织机的形制。这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这样改进以后,操作的人可以坐着织造。织布时实行手脚并用,用双脚代替了手的繁复动作,这就使双手能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纬和打纬的工作上。斜织机的生产率比原始织机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布帛产量。这种先进的脚踏提综斜织机,欧洲直到公元6世纪才开始出现,到13世纪才广泛采用,晚于中国七百多年。

      宴饮:上格刻一人躬身,后有一持戟侍卫。下格刻两人对坐宴饮,中置酒樽和耳杯。右侧刻一人首蛇躯的伏羲。
      建筑人物:画面分为左右两格,右格刻建筑人物。楼上有三人正面端坐似在观看,右侧一侍者侧向,楼下四人持物欲上楼,门外两人侧立。左格刻建鼓表演。
      建筑人物:左格上方刻六人跽坐交谈,下方刻祥云纹。右格刻三层楼阁,前有双阙,最下层为两人对坐博弈,门外有侍者,二层、三层内各有人物。(未拍摄)
      梳妆图:画面刻二层楼阁,屋顶三只小鸟翻飞。楼下二人骑马而入,门侧二侍从恭立。楼上两女子跽坐对镜梳妆。描绘汉代女子梳妆场景的题材十分罕见。
 
      汉朝时期画像石工匠将很多重要历史故事刻画在石头上,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历史,佐证史书的重要实物。之前我们已经看过反映狗咬赵盾这一历史事件的汉画像石,接下来再让我看看这些石头上的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牛耕:画面分为三格。右格画面上部刻有五人,下面刻三位手执兵器的勇士,旁边一只盘内放有两颗桃子。这个画面刻画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时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勇武盖世,骄横跋扈。宰相晏子为了除掉这三个扰乱国家统治的勇士,谏言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这三人,令其论功而食,最终有勇无谋的三人弃桃自杀。中格为牛耕场面,左上方一农夫操耙耱地,前面一人牵牛,二牛合挽一犁,最后一人扶犁。下面刻有插地、播种等人物劳作。这幅牛耕图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昆仑仙境·人物宴饮·骊姬置毒: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右格刻西王母头戴胜饰端坐于昆仑仙山之上,旁有三青鸟、捣药神人等。中格刻建筑人物,双阙之间有两位骑士持戟而入,两层楼阁上主宾宴饮,博弈作乐,楼阁下有传者献食和酒。左格下方刻一妇人乘车疾行,上方中间刻酒樽、胙肉(音作,祭祀时供奉的肉)和一倒地之犬,左侧有妇人、男子和儿童,右侧刻两人。这个场景描绘的应是骊姬置毒的故事。春秋前期,晋献公娶骊戎之女骊姬为夫人,骊姬为了使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多次诬陷太子申生。骊姬以献公的名义转告申生说:“君父昨晚梦见了齐姜,你可在曲沃(今山西临汾一个县)立即献祭。”齐姜是申生早已去世的生母,申生闻命,即在曲沃祭食,其后按规矩将祭祀的酒肉送于献公,献公正好出猎未归,骊姬趁机将毒药置于酒肉中,嫁祸于申生。献公见太子要给自己下毒手,怒不可遏,派人杀了申生少傅杜原款,最后申生被逼自杀。
      第四组团——神仙世界: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在民间,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依然很活跃,人们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的。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也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西王母残阙:这是一件石阙顶部,下部残缺。四面皆有图案。正面为西王母端坐于昆仑三山之上,左右各有一执杵玉兔,左下有一羽人。左侧面为一鸡首人身的鸟医,下为一兽。右侧面为一兽一象。背面为三头开明兽。(未拍摄)
      朱雀·铺首:汉代铺首往往都是一些怪兽的形象,画面上所刻的这种动物据说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饕餮,大家经常会在商周的青铜器上见到这种纹饰。传说中饕餮非常贪吃,张着大嘴,森严恐怖。汉人用它装饰大门,也许是表达一种门户的庄严,要用它镇住各种鬼魅侵扰吧。

      伏羲:人身蛇尾,头戴进贤冠。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女娲:人身蛇尾,头盘发髻。女娲是伏羲的妹妹。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这两块汉画像石出自同一座汉墓,画面内容彼此呼应,雕刻工艺精湛,画面布局罕见,对研究古代神话与原始宗教具有极高价值。
      太阳神:图刻一长尾人物,上身有内刻三足乌的圆轮,当为太阳神。三足乌,亦称踆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居于日中。



      汉画像题材中常见各种幻想出来的珍禽异兽、神仙鬼怪,一方面反映古人祈求“福禄寿喜”的美好愿望,一方面反映了人们辟邪升仙的痴迷幻想。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汉画像石上的各类动物与怪兽、神仙与鬼怪。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龙的形象,很像恐龙呢......










      河南一组墓门石:这是一座河南汉画像石墓的部分复原。让我们首先来看两边的这两位执杖人物。两位人物均头戴平巾帻,身着宽袖深衣,雍容高贵,气度不凡。尤其是右侧这位。他手中所持之杖为鸠杖,手杖的顶端雕刻有一只鸠鸟。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进食时防噎。汉代实行赐杖制度,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得到政府赐给的鸠杖,享有很多特权,比如自由出入官府,见官不用小跑,做买卖减免租税等,如果有人冒犯了持杖之人,还会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殴打或侮辱老人会以大逆不道罪行斩首弃市。可见汉代政府对尊老、敬老政策重视程度之高。
      中间这两座门柱分别为一位奋力蹶张的力士。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位力士身穿的都是鱼鳞甲衣。左边这位所穿甲衣鳞片小而精巧,右边这位力士所穿甲衣大而威武。1994年底发掘的狮子山楚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大鱼鳞甲和一件小鱼鳞甲实物。两相比较,形制基本相同。所以这两块画像石对研究我国汉代甲胄提供了又一重要实物资料。
      其上横梁石也叫门楣石。左为白虎,右为青龙,都是辟邪的瑞兽。

      神兽·星斗:上层刻行龙、人面兽等神兽,下层神兽中间刻一串十二颗球状物,应是星斗,其下有人物。
      四灵图:画面上有四个人面兽形象。人兽合体的神衹形象是从动物崇拜到人类神崇拜的过渡形式,寓意抵御凶险,祈求吉祥。

      西王母仙境:画面分二格。左格残有建筑,前有阙门,屋内有樽和壶,一人持物跪拜,门外一人牵马持戟欲进。右格刻西王母戴胜凭几端坐,旁有玉兔捣药、蟾蜍、九尾狐、羽人骑马戏凤和珍禽。王母面前一女子背口袋跪求仙药。汉代视西王母为西仙之首,掌管长生不老药。

      神仙出行:画面刻画的是神仙出行场景。分别有虎、二凤、二鱼、龙拉云车,车上坐有仙人,中间羽人骑龙,后有翼龙。
      祈福图:这是祈福图,分四格,分别刻鹮鸟衔鱼、青龙、盘羊、白虎,反映人们对幸福吉祥的追求。
      这就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出来的神仙世界。人们把自己对永生和幸福的向往寄托在幻想的西王母仙境中。汉画像石的图像上充满了升仙的喜悦和欢乐,人和动物无不处于飘逸、洒脱状态,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悲伤、痛苦,也看不到看不到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未来幸福的热烈渴望。
   “汉韵传承”:是一个互动厅,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汉画像石的真伪辨别、参观汉画像石的制作过程,亲手制作汉画拓片。这里展示了汉代工匠与今天工匠使用的不同工具。(工具展柜)汉画像石的雕刻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由丧主或死者亲友雇请“名工”或“良匠”即雕造画像石技术最好的工匠,让他们承担画像石建筑如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这些工匠,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优等的石料。接着,由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取的石料进行加工,使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然后,画工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对画像石的制作来说,这是一道关系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性工序。画师们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还必须对建筑本身的结构了如指掌,对每块石材究竟是建筑上哪个部位的构件,应画什么题材内容的图像,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石匠严格按照画师在石面绘制的墨线画稿,用凿、錾等工具刻出图像,使其具有凹凸的立体效果。因此,在工作中,画师需要与石匠密切配合。最后,将雕刻好图像的石材按照设计图拼装成墓室、祠堂等石结构建筑。有的地区的画像石在最后还会由画师施彩着色,使之具有与帛画和墓室壁画同样的视觉色彩效果。
      这里还展示现代石刻工匠制作画像石过程,虽然历经千年,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但雕刻工具除了材质与形制发生了变化,但雕刻技法依然沿袭千年,至今未变。
      拓片制作:这里展示的是汉画像石拓片的制作过程。制作拓片要先把宣纸覆于石面上,再用水喷洒在纸面,然后用毛刷拍打,使宣纸完全与石面相贴合,清楚地呈现出画面的细节,等到纸上的水分挥发到适宜的湿度时,就可以用拓包蘸墨把石头上的物象拓印下来了。通过对墨迹浓淡处理的不同会显示出不同的风格气韵,所以说拓片也是个再创作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复制。您有兴趣的话,可以亲手尝试一下,感受汉代社会生活画卷从自己手中一点一点出现的奇妙体验。
      印章雕刻:印章,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的印章称为“玺”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一百多枚汉代官印,唯独楚王之印遗失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印章艺术经历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印章石在我国玉石文化中,占有一个很特别且很重要的席位,自古就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文人墨客、画师笔匠、商贾官吏,无不以特制的印章留下印记,来表达或证明物之所属意愿。
      书法题跋:汉画像石拓片作为特殊的艺术收藏品,历来受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的珍爱。为一幅精美的汉画拓片题上墨宝更能体现收藏者对汉画艺术的珍爱。
      回首向里看,那是二千年前的汉代的画像,汉代车马出行的隆隆声,战场上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还有生活中的丝竹歌舞之声似乎还在耳边。而朝外看,您看到的是一幅现实的自然山水美景。在这湖光山色之间,使人不由得会产生出一种时空变幻的恍惚之感。前面就是汉文化交流中心了。与汉画长廊一样,也是由清华研究设计院设计的一处山水庭院的美景。在那里,我们会看到珍贵的汉画像石精品拓片。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