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户部山古建筑群
我的徐州之行本没有设定户部山这个目的地。无奈要在徐州著名的马市街吃早餐,必须六点就到,否则就要排队等座,这是我最不爱干的事儿。于是吃完早饭没事儿溜达,就来到了距离不远的户部山闲逛。戏马台要八点半才开门呢......
户部山位于徐州古城之南又称南山。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顶建戏马台,而成为徐州的第一胜迹。户部山久负盛名,是徐州的黄金宝地,徐州古代水患频繁,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往往泛滥,淹没州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上。户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
户部山民居群是徐州市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户部山民居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虽历经变迁,至今仍保留下来 10
处院落,已经修复的古民居有魏家园、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等 5
个院落,其中余家大院和翟家大院现已辟为徐州民俗博物馆,展示近代徐州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民间工艺,崔家大院正在恢复和维修,气势恢宏的翰林府邸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化积淀:沧海桑田,历史演变,形成了户部山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300多年的商业经历,户部山成为徐州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荟集地。户部山上官宦云集、会馆林立成为过去,但车水马龙、人流熙熙,一派繁华景象延续至今。
1998至2003年,市委、市政府对户部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整个工程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秉承着“保护与发展并举,文化与经济并重”的原则,在保护户部山古民居的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户部山。
户部分司的迁居,也使得户部山在天启四年(1624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9年)这三百余年中一直是徐州城市经济和文化重心。就经济商贸而言,户部分司移设户部山后,徐州南关一带遂成为十分活跃的商业区。它四周的上街(彭城南路)、下街(今解放南路)、前街(马市街)、后街(坝子街)等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名噪一时的中枢街、大同街、铁货街、丰储街等也在以此为中心的扇面上。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近代作坊和店铺,如民国时代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大的干货流通中心“洪昌顺”和徐州酱菜业的龙头老大“李同茂酱园”等都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这座城市兴旺发达的商贸流通史。就文化而言,户部山一直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彭城的文化中心。这其中,清朝一代最为辉煌,仅康熙一代从户部山上就走出了令徐州人骄傲的两名才子:状元李蟠与《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道光年间又有一位名叫崔焘的翰林为户部山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张竹坡故居虽然颓废了,但李蟠的状元府及崔焘的翰林旧居还保持着大体的格局。
![]()
![]()
![]()
户部山主要景点:就建筑而言,户部山的建筑包括项王的戏马台,官绅富户的大院,城市中产阶层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大杂院。其中,李蟠状元府、崔焘翰林府、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和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等最为有名,且相对保存完整。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房屋400余间,民国房屋700余间,较为完整的院落20余处。这些院落古房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
![]()
![]()
![]()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户部山主要景点:就建筑而言,户部山的建筑包括项王的戏马台,官绅富户的大院,城市中产阶层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大杂院。其中,李蟠状元府、崔焘翰林府、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和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等最为有名,且相对保存完整。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房屋400余间,民国房屋700余间,较为完整的院落20余处。这些院落古房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形成原因:“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是徐州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提起民谣的来历,还要从黄河水患说起。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早在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就在此山上筑台演兵、秋风戏马,南北朝时期刘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宜时也曾据以窥彭城。历代文人墨客亦多登山怀古,吟诗作赋。
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公元
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徐州城、徐州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甚至大水数年不退。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1415年),户部在徐州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舟车塞道,贸易兴旺。豪商大贾云集。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
为避黄河水患,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
建筑特点: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
![]()
建筑特点: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周边商号:户部山周围也是活跃的商业区和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一带还有很多商业建筑。老盐店是旧时盐业专营时的管理机构,前半部分售盐、贮盐,后部是管理机关,有房屋上百间,是“前店后衙”的格局。此外还有很多商号院落,前面是进行贸易的店面,后边是商人居住的宅院。
踏着青石板在这条宁静的小巷中穿行,忽然发现一座与众不同的民宅,大门虚掩,原来是一座翰林府......
崔家大院: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历经崔氏200多年的经营。形成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
崔焘故居:崔焘故居俗称崔旗杆,也称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巷,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家人及家族的聚居地。崔焘故居原有上院、下院和客屋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房320余间。现存上、下院,占地4600平方米,有房屋100余间。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清代至民国初年的两个时期,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历经200余年历史沧桑。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清代至民国200多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进程,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2006年,崔家大院作为徐州市户部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焘故居:崔焘故居俗称崔旗杆,也称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巷,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家人及家族的聚居地。崔焘故居原有上院、下院和客屋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房320余间。现存上、下院,占地4600平方米,有房屋100余间。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清代至民国初年的两个时期,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历经200余年历史沧桑。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清代至民国200多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进程,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2006年,崔家大院作为徐州市户部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13人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明嘉靖年间,山东濮州人,翰林崔海任北直录(今北京)宛平府伊之职,后隐居徐州结庐南山(今户部山),形成了崔家大院的雏形。
到清道光年间的崔炘、崔焘兄弟两人名声显赫。道光元年(1821年)崔焘(字虹桥)由廪生举孝廉方正,任广东高州通判,又升到广州同知。清道光九年(1829年)崔焘(字虹桥)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常。一生主要在河南任地方官,历任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咸丰四年卒于任上。在外为官期间,为政宽简、廉洁清正、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并奉旨在故乡旧居上扩建翰村府邸。
据记载近代书法家张伯英原配崔右铭,字敬宜,为崔家弼均之女,崔敬宜书法字迹挺拔,不类好笔,喜好诗词,通声律,张伯英父张仁广很是赞赏,崔家也十分欣赏张伯英的文学与才识,后两家遂结为秦晋之好。
崔家大院在文革期间,被折、砸了一部分,一些门匾木刻砖雕、瓦饰遭到了破坏,保存的圣旨在“文革”中化为乌有,荡然无存。在那之后,崔家大院走入了沉静,大院竟成了住着上百户人家的大杂院,大院里的结构发生的许多变化,但布局依然如旧,旧的轮廓也还清晰,被破坏房屋的老基础现在尚存。可幸的是下院门楼、旗杆基座、堂楼、上院的鸳鸯楼及西花厅等重要建筑还在,大院内170余间老房子仍然静静立在大院内,昭示着历史的风尘。曾经大院外旗杆上飘扬的旗帜,踏石阶、穿小巷,管家的吆喝声也早已消失,只能留在在崔相木童年的记忆里。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变革中,“崔旗杆”又没能幸免,再一次遭到了破坏。崔焘第五代传人崔相木仍居住在大院内。当谈起大院的变化,老人总有很多深埋在心底的话。过去十几年来,老人一直在为这片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修复四处奔走。
在1990年,居住在下院门楼(功名楼)前的一户人家,为扩建住房准备将崔家大院门前的明代和清代的旗杆基座拆除,被崔相木阻止了,然而令崔相木不解的是自己却被告上了法庭。官司没象老人想象的简单,三年后,老人才打赢了官司,保住了旗杆基座,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1993年政府颁布文件,确立清代翰林崔焘故居为市级文保单位。崔家上上下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而在1999年3月27日,崔家大院被告之拆迁,大院又遭到了破坏,老人对这突如其来事情百思不解。老人说院子里的住户很多都希望快一点拆迁,为的是住上新楼房。听完拆迁动员会后,整天整夜的思考着走还是留,当看着一户一家陆续搬到新楼房时,崔相木却为了增加保护文物的力度和决心叫大儿子崔炳君和二儿子崔炳新重新搬了回来。崔相木认为自己有着一种责任和义务,保护这片古建,老人说大院是崔氏祖辈功绩的象征,是崔家的荣耀,也是崔家的灵魂。崔相木认为城市的重新规化不应该把这片古建筑拆掉,已被政府确立为文保单位,以后修复了可以留给人们了解徐州的历史,发展旅游业。崔相木还特别提到,崔家巷的那块石碑,石碑是早在清嘉庆十三年三月就立下,用来诏示崔家大院受到保护。现在的碑文还可见,上面写着“永远示禁”不准擅行拆毁古迹等诏示。他带着弟弟崔相奇和大儿子先后二次去北京,到中国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六次去南京江苏省文化厅、建设厅。
为之感叹的崔旗杆: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不仅有丰富的汉文化和大片汉墓群,在地面上古建筑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崔家大院是徐州仅存的一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官邸,在崔家大院中祠堂、上院的西花厅、客屋院的大殿都属于上乘之作,建筑遵循古代官邸的等级要求,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水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崔相木还保留着原有的房屋地契和房屋的一些图纸,明代建造的房屋主要分布在下院,有100多间房屋被毁坏。现存的160多间已被保护下来。
崔家大院在建筑风格上大院兼融南北,兼顾南方的厅堂为主,多以木板代墙,有精美的木花棂门。用材上因地制宜,因在山上建房,要开山、平整一部地面,正好把开出的山石用作砌墙的基础石。由于气候影响,为了房屋的保暖,崔相木说一般墙体较厚,在墙内增加了一些土坯,在构筑上采取里生外熟的方法,这在全国也十分罕见,成为建筑的特色。
大院在讲究风水,尊重环境同时,注重对原有地形的运用,没有按照平面的地形去布置房屋,而是因山造景,崔家上院中的鸳鸯楼成为了全国古民居中独有的建筑布局。这种楼上下叠压,屋内没有楼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分别在两个院落进入房间。
大院在讲究风水,尊重环境同时,注重对原有地形的运用,没有按照平面的地形去布置房屋,而是因山造景,崔家上院中的鸳鸯楼成为了全国古民居中独有的建筑布局。这种楼上下叠压,屋内没有楼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分别在两个院落进入房间。
大院的石雕、砖雕、木雕、瓦饰、斗拱飞檐、牙板木镂,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各具特色。大院石雕多见于承载柱础石,抱鼓石,石狮。此外门枕石多用缓步踏级,即多条门枕百次弟升高,枕石多而宽厚平整,依山势而增加,有步步高升的喻义。砖雕皆见于墙壁。常在大门上方或门两边最显眼处使用砖雕,也有特别刻制精细的花草图案、以梅、菊居多,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感。。而镶嵌在山墙上的“山花”分为动、静、雅、俗四类。可见大院在建造上的独具匠心和主人的身份、修养,处处折射出东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瓦饰位于檐头末端滴水处,图案多达几十种,一般雕花草虫角鱼或虎头,龙身等传统吉祥符号,象征人们求神祈福,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木雕、多雕刻于门、窗、梁、柱、额、枋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在现在所存的“西花厅”内随处可见。
崔家大院中下院的祠堂院,上院的牌坊后花园和客屋院的接旨大殿、藏书楼、学堂院已不存在了。为了日后的修复,在平时崔相木和家人经常看一些关于介绍古建筑的书籍,收集了许多已被拆下来的瓦饰、木雕、砖雕、石雕,成为了在以后修复中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户部山步行街满街流淌楚风汉韵:徐州户部山山顶,是楚霸王项羽当年秋风戏马的遗址戏马台;山腰,是崔翰林府、李蟠状元府等古建筑;山下,是一条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入驻户部山步行街的八百多商家,看中的正是户部山在徐州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户部山位于徐州中心区,明清、民国时期成为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争相趋居之地,是徐州文化的缩影。依此而建的步行街,把大批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群融合到商业步行街中,国内罕有。步行街保留着以状元府、崔家大院等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群,包括了戏马台、民俗博物馆、权谨牌坊等36处景点,其中多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步行街依山而建,顶层区域以文化遗存为主,包括戏马台、民俗馆、状元府等;二层区域以文化经营为主,包括多家知名书画院、大型古玩城等;底层区域以商贸为主,多为餐饮、娱乐、零售业态。
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在户部山相辅相成:众多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来众多商家,其中有很多是文化研究和推广机构;而商业发展带来的大批顾客,又成为古迹的游客,见证了以楚风汉韵为特色的徐州文化。
![]()
非常有特点的屋顶......
![]()
户部山古建筑群也有收费景点,但鉴于8:30之后才开门,并且我已经巧遇过崔翰林府邸了,于是也就没有再等下去......
非常有特点的屋顶......
户部山古建筑群也有收费景点,但鉴于8:30之后才开门,并且我已经巧遇过崔翰林府邸了,于是也就没有再等下去......
李蟠状元府:李蟠状元府也是徐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状元府邸,位于户部山南麓、劳动巷以北、崔家巷以南。其府邸占地
4000平方米,原有房屋100余间。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大门楼上迎面立着“状元及第”匾额。若干院落次第相连,客厅、厢房、藏书楼、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历经几百年的变迁,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骨架保存完好,格局清晰。
余家大院:在户部山的东南方,由东西并列的
4个院落组成,房屋120间、占地1800平方米。余家大院以中院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东西各安排了一个私家花园。中院的旧址就是明代的户部分司,在余府中占居显要位置。沿南北轴线形成三进院落,前面的大客厅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后房为主人居住之处。西院的三进院落巧妙地利用了现有地形,特别是后院的主房和两侧的厢房因地势起伏,空间小者为一层。大者辟为上下两层。
翟家大院: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
40余间。目前仅存的两处鸳鸯楼(另一处在崔家大院)中。只有翟家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从这里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赏心悦目。
在状元街等着戏马台开门,热啊......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