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美食印象·大张烙馍村
大张烙馍村好像在徐州非常出名的,据说中央二台曾进行过采访。这是一家传承挖掘彭城饮食文化的主题酒店,汇聚苏锦餐饮管理集团旗下:堤北福地张生记、云龙山福地山野村、下淀红锦一号等数家餐厅十余年餐饮经营管理经验,同时搜集整理历史文物,弘扬苏锦品牌,传承两汉文化。苏锦烙馍村秉承“人至上,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以历史悠久,美味地道的“烙馍”为主题,将徐州乡土菜、本地家常菜、传统名菜有机结合,凭借“地道徐州味儿,浓郁乡里情” 宴飨乡亲来客。
大张烙馍村的招牌——烙馍卷馓子......
坐矮板凳吃饭,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呀......
徐州烙馍:徐州烙馍是江苏徐州著名的汉族小吃,在徐州众多的面食中,这是一种看似极为平常却又颇为独特的,也是令徐州人百吃不厌的面食。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吃烙馍练口腔肌肉,牙口好。
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烙馍。如果再炒上一盘辣椒炒鸡蛋,煎上一锅辣椒疙瘩,用烙馍卷着吃,更是妙不可言。
在徐州,烙馍的吃法很多。除了可以卷素卷荤,还有一些其他吃法。将一张烙馍对折,里面包上调制好的菠菜、韭菜、苋菜等时令蔬菜,然后在鏊子上两面加热,即为徐州人早餐常吃的“菜盒子”。也可以在热鏊子上用一张烙馍作坯,趁热将鸡蛋用铲子均匀覆盖其上,然后抹上大酱,撒上葱花等,再盖上另一张烙馍,烙熟后折成长方形。食用时再切成小块,谓之“油馍”。当然,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烙馍卷馓子。在徐州的很多饭店,烙馍卷馓子是一道特色菜。这道菜除了馓子,还配有小葱、小干鱼、芝麻、咸菜等,客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
烙馍吃起来劲道且富有韧性,某种意义上说,也正象征了徐州人不怕吃苦、勇于面对现实的一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把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都变成了一种用于谋生的手段。或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功夫一张又薄又圆的烙馍便好了。烙烙馍已经成了这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了。
历史渊源:广为流传的烙馍在苏北和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徐州有流传儿歌,“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徐州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春夏秋冬,街头巷尾老奶奶更乐于弄个烙馍摊子,用木头生柴火,架上乌黑的铁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擀面杖下的面皮薄如纸(1mm),从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声中飞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动,最后放到保温的竹篾框子里。四季如歌,在徐州市内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馍摊子前放着块宣传板,写下烙馍的传说故事,在吃到面的时候,更想到当年老妪手巧、老汉急中生智的军民互拥的动人故事。烙馍吃起来劲道且富有韧性,某种意义上说,也正象征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虽然烙馍不能挣多少钱,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仍然活跃在少数街头巷尾。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功夫一张又薄又圆的烙馍便好了。向来数年之后,城市化的脚步前进,城里人该想办法请谁去制作这烙馍了。
烙馍之后是军民情。军民相拥在徐州也是历来传统,作为战争城市,徐州一直是双拥拥民拥军城市典范,这普通的烙馍看似平凡普通,温度中却满是情感。而路过街头烙馍摊,观看优美娴熟、节奏感十足的烙馍动作也被外地游客视作视觉享受,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烙馍已经逐步成为当地的民俗之一,由于饭店预订和制作时间、愿意、会烙馍的人逐渐变少,烙馍开始涨价,即便价格不变,买也不容易买到了。“烙馍卷馓子”(烙馍、馓子、黑咸菜、青椒粒)也因为没有烙馍供货、没有优质馓子不卖了。
相传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吃烙馍练口腔肌肉,牙口好。不过老年人、小孩子如果吃要注意姿势和自身牙齿情况,可以泡汤(羊肉泡馍)吃,不然不利于牙齿健康,小孩子容易“呲牙”,影响牙齿发育,不利美观。遍布在一般菜市场或者社区沿街。一般都是服务自己小区或者供给饭店做配菜的。
烙馍的由来:史料记载一支援抗金 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传说一:军民紧相拥刘邦得民心。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得到民心支持,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传说二:民相拥浓浓情谊。在徐州南边的人吃爱米饭,北边的山东人爱吃煎饼。为什么惟有徐州这方圆二百来里地方的人爱吃烙馍呢?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邳州,徐州市),刘邦派韩信指挥三十万大兵乘胜追击。这时项羽仅剩八百骑兵,连夜鏖战,官兵几天都没吃一顿饭了。韩信看到项羽的失败成定局,但项羽在徐州一带因兵不扰民,在民间享有声誉。韩信趁项羽失败的机会,败坏他的名誉。于是心生一计,找来巧妇,令她做饼。那时做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项羽的官兵很快就要过去了,若做这样的大厚饼,时间怎来得及?韩信就向巧妇说:“你快把面捋捋摸索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妇急中生智,就用一个圆棍一擀,将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铁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韩信一看很兴奋,这样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时做了两大蓝子。遂令一个老头挑到项羽必经的路上去卖,并说:“你要见不到项羽,回来我一定杀你的头。”老头无奈,只有拼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起先有几个骑兵来到,问老头:“当此兵荒马乱,人家都逃亡,你这老头不怕死,还卖什么东西!”老头说:“我卖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听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无钱,心里干着急,就向老头说:“我们项王的兵马,一向不吃百姓的东西,除了管军需的带钱,连项王都不琏钱。”说着这几个骑兵摧马扬鞭走了。接着又来一群骑兵到来,为首的一个彪形大汉骑着乌骓马。老头想这必是项羽了,连忙拦着说:“大王!我看你的军队无钱不吃我的东西,可见大王治兵有方;不过你一连打了这么些天的仗,实在够苦的了。就是手中无钱,也请大王吃我的东西,饱饱肚子,好再打仗。我绝不要钱要钱。”项羽说:“我现在身无分文,虽然然挨饿,也绝不白吃老百姓的东西。”老头心中很受感动,觉得人说项羽这个人,生性耿直,带兵廉洁,的确不假,遂把心里的话,老实地向项羽说了:“大王!我是韩信派来的。来时韩信向我说:‘项羽若吃你的东西,他无钱给你,后人将说他不义;若杀了你这个老头,后人将说他不仁。’你现在即不吃我的东西,又不杀我,我回去后,韩信必说我没见到大王,一定会杀我。这怎么办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项羽说:“既然如此,我还要急着赶路,这样办吧!”项羽遂用力将他的十三节霸王鞭,拔出四节,交给老头说:“你见了韩信,拿着我这四节鞭,他就知道你见到我了。因为韩信过去给我扶过戟,执过鞭。”说罢,项羽即随大队向南急驰而去。老头含着泪望着项羽的身影渐渐消失了。老头听说韩信早已追赶项羽去了,也未再去见韩信。他回到家中,将烙馍争给亲邻尝尝。在家问老头这个像纸薄的圆饼叫什么名字?怎么做法?老头就把当时韩信向巧妇说的原话“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诉大家。从此,就以此谐音称为“烙馍”。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几岁就会做烙馍,吃烙馍成了徐州人的爱好。
传说三:乾隆微服出巡观看烙馍飞舞。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徐州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烙馍故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近年来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曾在微服私访时间到徐州乡村妇女擀烙馍的精彩表演。只见一女子于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蝉翼、大如银盘的面饼,挑于轴儿上顺手一挥,那面饼便飞落到东间里的热鏊上,接着又一张飞向了西间里的热鏊上……乾隆见到的确是一位擀烙馍的高手,这女子一个人擀可以供两盘鏊子上,难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说:“高山出俊鸟,民间出奇人”,在徐州地区确是这样。旧时徐州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不过现在都是手工作坊、社区里的地摊,新建小区里面都没有。只能自己寻觅有烙馍的地方。徐州烙馍那独特,那柔韧的口感,那精美的制作,真让人回味无穷。
烙馍的发展和种类:烙馍原本是厚饼,跟“壮馍”略有渊源,本是大的厚饼,却因为赶时间而形成薄的面皮,最终自成一格。始自徐州彭城,由于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又因为朴实无华只能作为配菜点缀、或者日常食品,但因为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因而不是那么“稀罕”,没有形成流行的因素。后来烙馍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菜合子是用两张烙馍在有油的平锅上,馍中间铺上韭菜等各种新鲜蔬菜、可加鸡蛋、盐、油等各种作料等,手工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比较经典的是韭菜合子。
正统烙馍:直径尺余的乌黑的铁鏊子(必须是铁质凸形),用木柴火烧(必须是木柴,火温较高,这样烧制的食物味道比较醇厚,火苗稳定,温度易控制),大小均匀的一个个面团用一根枣核式的擀面杖“捋捋摸摸”成面皮(形如20-30cm的圆形“馄饨皮”),在鏊子上加热,用一根扁竹劈子(竹批子,必须是竹子做的,内有水分,可耐高温,光滑不变形)反正面。温热柔软,筋道有嚼劲,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干燥易于保存长久,最长能达半个月(当然基本上都是当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顿饭就一两斤烙馍,也有外地游客带走作为特产的,便宜又特色,还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馍有少许水分,风干就不好吃了)。特点是,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铁鏊子,烙,柴火等加粗字样是烙馍出现面香味的的要素。纯的烙馍才是烙馍。“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为中原地区特有炊具。
睢宁豆腐:睢宁豆腐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特产。睢宁豆腐制作方法独特,一直沿袭石磨打浆、网布滤汁、铁锅烧煮、盐卤点制等工序精制而成。
在徐州,睢宁豆腐很有名,而且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锅烧老豆腐”。这“锅烧老豆腐”要用最传统的方法来制作。从选料开始,要用睢宁本地产的小黄豆,不用洋品种黄豆;磨浆要用石磨,不用电磨;点豆腐时要用卤水,不用石膏;烧豆腐要用大铁锅和柴禾,不用煤气。这样一招一式全过程都按照祖传的老法子做出来的,就是正宗的睢宁“锅烧老豆腐”。
睢宁豆腐最经典的吃法,也最原汁原味,几乎不需要有任何厨艺,只要能买到正宗的睢宁“锅烧老豆腐”就能做得像模像样———把买来的豆腐切成条块状放在清水里,稍加点盐煮开后装盆……剥好一头蒜,再洗干净一到两个青椒,把青椒切碎,然后同蒜瓣一起放在蒜臼里捣成泥,用酱醋调味。
炒凉粉:是一道很有名的汉族特色小吃,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凉粉种类繁多,用豆类、米类或山芋的淀粉等,加适量水稀释成糊,煮熟后冷凝成块,俗称“凉粉’。如豌豆粉、绿豆粉、山芋粉等,爽口清香味浓。凉粉以红薯或绿豆淀粉打制而成,佐以豆酱,葱,姜,蒜,用香油炒制而成。入口热鲜香嫩,凉粉滑嫩不碎,素有“凉粉管炒”之美誉。曾数次赴国外表演,大受欢迎。制法是把粉芡配水打成稀糊,入沸水成熟糊晾凉,即为凉粉。炒凉粉就是发凉粉为主料,佐以豆酱、葱、姜、加油炒制而成。热香鲜嫩,焦而不糊。
酱爆砵仔鳝:酱爆砵仔鳝是一道美食,制作材料有鳝鱼、葱、冬菇、红辣椒、面豉酱、姜、酒、盐、芫荽等。主料:鳝鱼1条,葱3条,冬菇6-8朵,红辣椒1只,面豉酱2汤匙,姜4片,酒1茶匙,盐1/2茶匙,清水1/3杯,芫荽1棵(切碎)。配料:调味料:盐1/4茶匙,胡椒粉少许。做法:1、鳝鱼宰好,氽水,去净滑潺,抹干切件,加调味料腌片刻。2、葱切段;红辣椒去籽、切碎;冬菇浸软去蒂。3、烧热油,下鳝鱼泡油,取出漆黑干油分,再用面豉酱爆透,备用。4、烧热1汤匙油,爆香葱段、姜片,下冬菇炒匀,洒入酒,下鳝鱼兜匀,加入盐及清水,上盖煮至鳝鱼熟透即成。5、将煮好的鳝鱼置砵仔内,撒上芫荽碎即可供食。亦可将砵仔鳝用烤炉稍焗,以收干砵仔内的汁液,食味更浓。
徐州羊肉:没有哪座城像徐州这么爱吃羊。每年数伏。如果你恰在此时来到徐州。一定会被全城的羊肉香气所裹挟、感染。这里的羊肉吃法,也不同于他处。吹开红艳艳的辣椒油、翠绿的香菜末,奶白的羊肉汤浮现真面目,大口喝汤,大块吃肉,大快朵颐直吃到大汗淋漓,这才叫过瘾。
伏羊节是徐州民间一项独特的民俗美食文化节庆活动。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经中国烹饪协会实地考察,徐州市被认定为“中国伏羊美食之都”。在2009年7月14日举行的2009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开幕式上举行了授牌仪式。
徐州伏羊节这个节日大概是九十年代才兴起的,它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中秋节。这一天也是羊的祭日,据说这一天整个城区要杀掉上万条羊。夜幕降临之时,全城上下男女老幼顶着高温酷暑大吃羊肉。男人们都喜欢一边喝酒。喝得爽歪歪了,还会赤裸着上身猜码划拳、大声吆喝,完全没了白日的斯文和儒雅,壮观的场面常常会持续通宵。这一血腥残忍的节日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食客专程赶来赴宴。
普通的土豆香芋丸,幸亏点了它哈,否则只好饿肚子了。太辣了,简直!连爱吃川菜的儿子都受不了......
邻桌点的奶油煎饼,好馋呀......
送的果盘。周边桌上都有,比我们点菜少的也有服务员殷勤端上果盘,不知为何,我们这桌还要去要,心情有点儿不爽......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