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园位于菏泽市牡丹办事处王梨庄,是在明代万花村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建园,1982年政府拨款重建,故名“古今园”。该园面积约3.34公顷,园中主要种植牡丹、芍药,并植有多种花灌木。牡丹300多个品种,令有奇花异卉如芍药、腊梅、黄刺梅等百种花灌木,该园尤以松柏编制造型(习称松编)为其特色。松编是当地农民的传统技艺,编塑成城楼、牌坊和狮、虎等艺术造型,曾在全国第二届花卉博览会上荣获三等奖。
盛开的还是芍药......
古今园面积虽不大,但园内珍品荟萃,情趣盎然。青松翠柏掩映小桥拱门,顿时引发录觅牡丹仙子葛巾、玉板爱情故事的蛛丝马迹;雄狮松坊深处通往汇聚文人墨客的花厅。花厅前曲径通幽,花簇竞秀,争艳斗芳可悦人耳目,清香扑鼻可振奋神情。花丛中设国花台,黑牡丹笑傲群芳,白牡丹似月富烛光;古园遗风献妩媚,二乔独秀吐芳香。此园乃古树迎宾,松坊纳客。天地人融于古园,日月星泽于光辉。游客与鲜花碧树同畔,自然与人类浑为一体。
特色牡丹:园中最吸引游人眼球的还是十数棵名为“十样锦”的高枝牡丹。据该园业务经理王文宁介绍:为了提高牡丹的观赏性、延长花期,近年来,该园技术员王文海、王松慈、王效柱、刘保文等人一直在研究将不同品种的牡丹同时嫁接到一株牡丹棵上。他们选择了10余棵生长超过10年的牡丹,将10种不同品种的牡丹嫁接在同一棵牡丹的老干上,经过潜心研究与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实现了技术上的历史性突突,2005年首次开花,即一棵牡丹能开出红、绿、紫、黄、白、粉等十种颜色的花朵,且朵大二十七公分,呈现出五彩缤纷、惊世骇俗的亮丽。因为一棵牡丹色呈十种,且繁花似锦,故名“十样锦”;又因牡丹杆粗枝高,所以又称“高枝牡丹”。据说她的花期可由原来的七天延长到三十天。每年花期,这种既鲜艳、富贵而双美丽的“十样锦”牡丹花,就成为古今牡丹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赏品评。
滴翆阁:柏科,刺槐属,近200年。此松编阁楼是清末王孜诵后人王万嵩(十六世)整修花园时编制而成。传说当年慈禧太后路经这里时,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阁楼经雨水冲洗后,格外清新翠绿,珍珠般的雨点从翠绿的阁楼上滴落下来甚是好看,慈禧太后心情特别欢畅,特赐名“滴翆阁”。国家三级古树。
可爱的松编狮子,如果再精致些就更好了......
楼台牡丹传说:大约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登基后,骄奢淫逸,昏庸无道。有一天,隋炀帝携妃嫔佳丽在御花园赏花,其中一个妃子看到漂亮的牡丹花爱不释手,不禁叹惜到:“要是不用下楼,能在楼台上看这牡丹该多好啊!”为了博得爱妃的欢心,隋炀帝竟然心血来潮,向全国颁召,要求各地花匠为其培植“楼台牡丹”。于是,成百上千的花匠被迫押送都城长安为其栽培楼台牡丹,但多数花匠都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牡丹无法完成任务而纷纷送命,唯有曹州选送的花师齐鲁桓技术高超,他利用嫁接技术,将牡丹枝嫁接在多棵楼台高的大椿上,终于培育出“楼台牡丹”而保住了性命。如此看来,这个民间传说虽然史籍上没有文字记载,但有一定的可信性。今天,我们的花农正是在继承了传统嫁接技术的基础上,才培育出这令世人惊叹的牡丹花。
孜诵坊:史书记载,古今园是在明代万花村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孜诵坊是园中历史最久的松编,“为十三世祖岁贡王孜诵于清乾隆年间重修花园时编织而成”。这座矗立了近三个世纪的松编,正面朝南,由两侧各一棵刺柏组成,遮天蔽日,枝叶非常茂密,每条枝头都窜出一个绿色的枝芽,枝芽上根根绿刺有力而茁壮,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牌坊门楼两侧镶嵌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故址万花邨里藏紫气”,下联为“今园古松坊中流异彩”。从落款看出,这是13年前中国书画协会的尹祥君专为这座松柏牌坊所书。树牌记录的树龄为260年。牌坊顶上脊梁正中有一樽宝鼎,两侧分别编有雄狮卧山,屋脊的南半部中间编有下山虎,牌坊中间腰两侧分别有巨龙盘绕,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个龙头;牌坊前分别蹲着两只松编雄狮守着牌坊正门;牌坊正中间三个字:孜诵坊。这座牌坊,威武而有力地耸立在这里,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叙说着历史的变迁。
菏泽的刺柏是松编的惟一树种,它比其他松柏枝稠,树叶茂密,质地柔软,并且层次紧密,适合编织造型。但是它的刺很坚硬,上面还有毒。松编牌坊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用藤草系的死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些都是用双手一个一个系上的,因为如果直接把长出来的枝芽剪掉倒是省事,但有的地方有空隙时就没法补上了,也不利于刺柏的生长和壮大。
牡丹亭......
龙槐:木本植物,落叶乔木,枝干卷曲,形似中国图腾中的龙爪,又名龙槐。这棵龙槐,虬枝盘绕,苍劲有力。由明朝时期王氏先人王黎栽植,至今近400年历史。这棵龙爪槐近似掉蝴蝶树,春天开花,秋天花托成为蝶状,万条近似垂钓的一只只蝴蝶十分奇特。
120年树龄的古今园牌坊......
解放后,王氏后人王松喜根据《西游记》里的故事,编了一个唐增师徒四人和白马一起站在龟背上过通天河的松编造型。那时没有图纸,也有没模型,全靠他自己揣摩,构思。几经想象,反复编织,一个惟妙惟肖的《西游记》造型出来了。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这个松编被破坏,现在已经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