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曹州牡丹园·国花馆

$
0
0
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曹州牡丹园·国花馆

       国花馆位于曹州牡丹园的最南端,是我国目前惟一的牡丹博物馆。这座牡丹博物馆于2003年12月1日破土动工,2004年5月1日正式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共同设计。它既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牡丹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牡丹博物馆。建馆目的是弘扬牡丹文化,昭示国运昌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牡丹鼎:牡丹宝鼎于2003年设置,寓意牡丹园在国内首屈一指。造型取自商代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全部用青铜铸成,高1.58米,重2.16吨。正面为10朵盛开的牡丹花,既寓意十全十美,又代表牡丹10种花型。背面9朵牡丹,代表牡丹9种花色。上面为56朵牡丹花,寓意中华56个民族56朵花,共奉牡丹为国花。鼎身上部有金球缓缓转动,球身上篆刻着99种最名贵的牡丹花名,以“九九归一”代表牡丹的全部一千多个品种。铜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味着曹州牡丹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将不断的被发扬光大。

       大厅里的地面上有两朵巨大的牡丹花,旁边侍立着十二花神......
       曹州牡丹园之时令花神

       一月梅花花神寿阳公主: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一年正月初七,寿阳公主在宫中赏梅,一时困倦卧睡含章殿下,一朵梅花飘其额上,留下五瓣淡红色痕迹,使得原本娇艳的她更添几分妩媚。宫中见后皆美之,纷纷效仿,以梅花印在额头上,称为:“梅花妆”。世人便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精灵转世,誉为梅花花神。

       二月兰花花神屈原:兰花为花中君子、“国香”。屈原是战国时楚国政治家、大诗人,他一生钟爱兰花,佩戴兰花,在《离骚》中心兰蕙自愈。他既爱国家,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投汨罗江自尽。后人感其高洁,奉为兰花花神。

       三月桃花花神息夫人:农历三月又称桃月,“人面桃花”常用以形容美人,盛开时明媚如画,恍若仙境,乃有世外桃源一说。息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春秋时为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美色,意欲强娶,息夫人不从,偷偷出宫去找息侯,双双自杀殉情。此时正值三月,桃花盛开。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立祠祭拜,誉为桃花花神。


       四月牡丹花神杨贵妃: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唐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妃。唐朝崇尚丰满,杨玉环体态丰腴,肤如凝脂,堪比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一日,唐玄宗偕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一时兴起,召诗仙李白进宫咏牡丹。李白写下了三章《清平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羊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依阑干。”这三首诗  既是咏花,又是称赞杨贵妃“羞花”之貌。后人封杨贵妃为牡丹花神。

       五月芍药花神苏东坡:芍药原产于我国北部,又名将离、可离、没骨花、白术,出名比牡丹还早,是情人分别时相赠的礼物。“维士与女,伊其相,赠之心芍药。”苏东坡非常喜爱芍药,他称牡丹是花中之王,芍药是花中之相。任扬州太守时,看到富绅举办“万花会”践踏芍药,滋扰百姓,就下令取消了“万花会”。并留下“多谢化工临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著名诗句。百姓感念他体贴下情,纷纷传说芍药托梦,苏学士死后升天做花神去也。

       六月荷花花神西施:六月又称荷月,荷花生于碧波之中,花大叶丽,清香远溢,以“出淤泥而不染”著称。西施,名夷光,以其“沉鱼”之容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相传盛夏六月西施在会稽(绍兴)若耶溪边浣沙采莲,其美丽身影无人能比,被人们赞为荷花花神。
       七月秋葵花神李夫人:蜀葵开于夏末秋初,花大娇艳、五彩斑斓。黄蜀葵又称秋葵,因其朝天暮落,花期很短,世人常以“昨日黄花”形容之。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能歌善舞,其兄李延年是宫延音乐家,为他写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倾国倾城”一词即由此而来。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怀念不已,甚至七八年后在秋风辞中还“怀佳人兮不敢忘”。由于李夫人早逝,生命绚丽而短暂,宛如秋葵,后人封人夫人为秋葵花神。

       八月桂花花神貂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她因在桂花树下拜月,致使出现月食即闭月,后人把貂蝉称为桂花花神。

       九月菊花花神陶渊明:这位东晋田园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爱菊、种菊、赏菊,留下永恒的咏菊诗篇,被奉为菊花花神。
       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徐氏,后蜀主孟昶爱妃,貌若天人,幼能文,尤善宫词。她喜爱芙蓉花,孟昶便在成都遍栽芙蓉,封徐慧妃为花蕊夫人。后蜀为北宋所灭,孟昶投降,全家被掳至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听说花蕊夫人能诗,命咏之,花蕊夫人写下《口答宋太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孟昶死,宋太祖强纳花蕊夫人为妃,花蕊夫人不忘旧夫,拟报仇,后谋害不成,面斥匡胤,自尽而死。她死后第二年,所在院子里长出了芙蓉花。后人感其忠贞,奉为芙蓉花神。

       十一月山茶花神王昭君:山茶耐寒,天寒地冻之时,还能吐露芬芳。西汉元帝时,宫中有落雁之容王昭君(名嫱)自请作为和平使者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据说北嫁时她除带了琵琶外,还带一枝红色的山茶花,以琵琶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以山茶的不畏霜雪表明坚贞的节操。因此后人敬王昭君为山茶花花神。

       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三国时,曹操第三子曹植夜宿洛水驿馆,见一女子凌小鸡独立,衣袂飘飞,香风隐隐。曹植为其所迷,追至河畔,女子但笑不语,隐入洛水。曹植惆怅不已,终夜徘徊。后回到寓所,挥笔而成《洛神赋》。曹植所见洛神叫“宓妃”,本名“鄄宓“。五代时西蜀名道士杜光庭的       《墉城集仙记?卷五称:“洛川宓妃,宓牺氏之女也,得到为水仙。”后人因曹植在《洛神赋》中描述她体态绝美,恍如巫山女神,就借其水仙之名,尊她为水仙花花神。
       荣誉展厅:曹州牡丹园是菏泽牡丹民间科研中心,科研成果近百项,分别获国家、部委和省、市奖。1994年代表国家参加法国波尔多国际花卉博览会,获得大奖。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牡丹单项奖81项,占世界牡丹总奖项的73%。在2002年全国牡丹催花大赛中,获得奖项114个,高居榜首。牡丹园被中国花协评为“全国花卉先进企业”,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指定为“国家级牡丹芍药标准化示范园区”,并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菏泽科研育种基地。 

       菏泽曹州牡丹园还拥有科研成果近百项,曾代表国家参加法国波尔多国际花卉博览会和“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并获大奖,并被国家指定为“国家级牡丹、芍药标准化示范园区”、“863计划菏泽科研育种基地”。2008年,曹州牡丹园被山东省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2013年经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曹州牡丹园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菏泽-曹州牡丹园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上旬,这段时间内将会举办每年一次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为中国著名牡丹旅游节庆之一,曾荣获“全国花卉类节庆十强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等称号,菏泽市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
       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2012年3月16日,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菏泽为“中国牡丹之都”。根据《中国花卉协会命名授牌管理办法》,经菏泽市人民政府申报,中国花卉协会组织专家考察、评审,决定命名菏泽市为“中国牡丹之都”。新闻记录片《泰山南北》中盛赞:“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每年4月中旬,牡丹花盛开时,菏泽都要举办“国际牡丹旅游文化节”。

  历史展厅:主要展示牡丹的起源,牡丹从药用到观赏、牡丹历代栽培情况以及现代牡丹的发展和出口情况等。

  牡丹原本野生,约在5000年前,神农尝百草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而后逐渐被民间广泛栽植和皇家园林观赏。菏泽牡丹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在宋朝后期洛阳牡丹几近绝迹的情况下,菏泽保留和发展了大批珍稀品种,据明代《五杂俎》书记栽“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家圃中俱植之,若蔬菜然。”到清代,菏泽知名的牡丹花园就有20余处。由于牡丹备受国人喜爱,目前全国20余个省市区都有种植,但是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当属菏泽,菏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菏泽是中国的牡丹之乡,菏泽牡丹在历届花博会上均独占鳌头,特别是在99昆明世博会上,菏泽牡丹荣获111枚牡丹单项奖中的81枚,一举奠定了菏泽牡丹的霸主地位。这里陈列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里既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观赏牡丹的历史资料,也有胡锦涛、江泽民、胡耀邦、李瑞环、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菏泽视察或观赏牡丹的珍贵照片。具体介绍3幅照片。

  文化艺术厅:分东西两个展厅,东厅主要展示的是名人书画作品。这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2002年4月到牡丹园视察时题写的“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的“中国牡丹之乡”,其他是到菏泽视察过的各级领导,全国、各省市区书协以及当地书画才俊的佳作。由于牡丹历代被称为国色、国艳、国色天香,所以代代书画名家对牡丹都情有独钟,写牡丹、画牡丹、颂牡丹持续不断,蔚然成风,牡丹文化丰富多彩。牡丹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书画人才,使菏泽既是牡丹之乡,又是书画之乡。


       明清时代民居木构件中的牡丹形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与诗歌: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诗画: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这里的物件均与牡丹有关,但我个人喜欢的并不多,仅仅拍了几幅而已......

       牡丹文化概说: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今天,中国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名人与牡丹:牡丹在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高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无不喜欢牡丹。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牡丹在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高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无不喜欢牡丹。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隋炀帝与牡丹: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天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海山记>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爱好。

  杨贵妃与牡丹: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武则天与牡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县尤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县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的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后来武则于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合乎常理的事。

  欧阳修与牡丹: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十,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周师厚与牡丹:周师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县)人。宋皇祜进士,官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周师厚于神宗熙宁三年三月路过洛阳,“精栏名圃,赏及牡丹”。元丰四年,又一次来到洛阳时,他看到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花谱,就按照这些文字记载,在洛阳各处寻讨不同的花品,元丰五年二月写成《洛阳牡丹记》。

  陆游与牡丹: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史学家、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在四川作官时,曾多次春游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当地民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种”。后来,他著了一本《天彭牡丹谱》。

  刘禹锡与牡丹: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曾任洛阳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他众多的诗中,有许多是赞美牡丹的,其中以《赏牡丹》驰名天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卞氏大参公与牡丹:卞氏大参公,号济之,苏州枫桥人,宋代官陕西参知政事。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败亡,乃隐退姑苏城,后来为避世乱,全家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并携红、白两株牡丹栽于家中。这就是现在的“枯枝牡丹”。据《盐城县志》、《卞氏家谱》记载:“卞氏始祖向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

  宋单父与牡丹:宋单父,字仲儒,唐开元时,洛阳人,植牡丹名家,尝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色。被皇上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株,其品种名不相同。皇上赐金千两,宫迁人皆称他为花师。

  达尔文与牡丹:查理达尔文,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者,他曾对中国牡丹的演化过程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把中国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作为他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论据。

  慈禧与牡丹:慈禧,清代皇后,自幼受民族传统繁育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欢牡丹。在故宫御花园和其他园林园中种了许多牡丹,就在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并于颐和园修筑国花台。

  花木兰与牡丹:花木兰,相传隋唐时延安花源村人,她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以抗敌御边,替父从军而留芳千古。她在“壮士十年归”时,路过洛阳、长安,看到当地农家种了许多美丽的牡丹,于是将种子采集后,亲手种于万花山上。她的家乡就在万花山下。

  蒲松龄与牡丹: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善于用“鬼神”小说来揭露现实的阴暗面,辑成《聊斋志异》一书。文笔流畅,寓意深长,其中有以牡丹为题材的两篇小说《葛巾》和《香玉》,以花写仙,以仙喻人,文章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史料性。

  周家琪与牡丹:周家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牡丹专家,北京林学院花卉教研组主任,毕生致力于牡丹的研究工作,他所主持的“牡丹芍药花型研究”课题获林业部科成果二等奖。他1986年逝世后,由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牡丹研究小组刘淑敏、王莲英、吴涤新、秦魁杰等同志,将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书,书名《牡丹》,为中国牡丹的研究写了光辉的一页。

  喻衡与牡丹:喻衡,中国当代牡丹专家,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牡丹,主要是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的研究工作,并亲自考察过江浙一带。著有《曹州牡丹》、《菏泽牡丹》、《牡丹花》等专著。

  翟树勋与牡丹:翟树勋,河南园艺家,牡丹专家,荥阳人,曾任洛阳市政协委员,河南省园艺学会事理,洛阳市牡丹公园工程师。他为洛阳牡丹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从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对牡丹品种了如指掌。在他晚年,因眼疾,视力减退,但他仍赁着以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只要用手摸一下牡丹的叶子或芽子,便知道是何品种他熟知200多个品种,被同行誉为“当代的活牡丹谱”。

       《牡丹亭》与药名诗:汤显祖因日夜勤于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一位名医诊断后,告之:“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百草园走走,自会痊愈。”一日,汤显祖写作又感头痛,便径自去了百草园。当他在牡丹亭边见到四周盛开的牡丹,一片芳馨,顿感头脑松弛,一会儿,竟依栏睡去,做起梦来。

       汤显祖的《牡丹亭》据说是花香疗出的成果。  汤显祖因日夜勤于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一位名医诊断后,告之:“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百草园走走,自会痊愈。”一日,汤显祖写作又感头痛,便径自去了百草园。当他在牡丹亭边见到四周盛开的牡丹,一片芳馨,顿感头脑松弛,一会儿,竟依栏睡去,做起梦来。  汤显祖醒后,感到头脑清新,把梦中的事一一讲给医生听。医生大笑:“你的头痛病就是我园中的药草花香治好的啊h”遂将汤显祖梦中事写了一首药名诗赠汤显祖:“牡丹亭边,槟榔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芍药丛中两钟情,白头翁为媒,金银花牵线,八月兰开时成佳伴。芙蓉帐中,结并蒂连,合欢十月,大腹皮便便。生大力子,奋远志,持大戟,平木贼,更洙草寇。当归期,封大将军于金銮殿。”诗中共有18种药名。汤显祖受此诗启发,创作了《牡丹亭》。 


       一排刺绣作品中只有这幅比较入眼,其余的绣工好像还不如我......

       桃李满天下: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对这个竹木简比较有兴趣......

       秋翁遇仙记:大宋年间,一个老者叫秋先,自小酷爱花木,建成一所大花园,50余年,自得其乐,人称“花痴”。城中有位宦家子弟,名叫张委,为霸一方。一天,张委等人来到花园。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一篇灌园叟晚逢牡丹仙女的故事。

  大宋年间,一个老者叫秋先,自小酷爱花木,建成一所大花园,50余年,自得其乐,人称“花痴”。城中有位宦家子弟,名叫张委,为霸一方。一天,张委等人来到花园。园中牡丹正盛,张委起了吞占之心。秋公不允。张委一伙耍泼,把花打得个只蕊不留。秋公见满园狼藉,不禁痛哭。却见一美貌女子前来告诉他,她有祖传法术,能让花上枝头。次日,秋公园上落花不仅上了枝头,比原先更为鲜艳,还变做五色了。张委听说又生恶念,状告秋公以妖术惑众,将秋公捆到公堂。张委等又到花园,放怀恣饮,直到日色西下。忽地一阵大风,把落花吹得直竖起来,一个个成了姿容美丽的女子。内中一红衣女子说道:“吾姐妹居此数十余年,深蒙秋公珍重护惜,何故蓦遭狂奴欲气熏炽,毒手摧残,复又诬陷秋公,谋吞此地,今仇在目前,吾姐妹何不戮力击之?”众女一齐举袖打来……张委死后,众乡亲前往公堂,诉说秋公平日惜花善行,并非妖人,张委设谋陷害,神道报应。秋公立刻得以释放。

  牡丹精品厅:是目前世界上牡丹品种最全的图谱库,共展示牡丹品种1237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菏泽历代花农精心培育的。这第一块展板是’99昆明世博会菏泽奖牌榜,这里的黑花魁、烟龙紫、玉板白、曹州红就是我们菏泽获得金奖的一部分,其他还有银奖、铜奖和众多珍贵稀有品种。

       牡丹是我国固有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传统。菏泽地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地肥沃;春季干旱,夏秋多雨,是牡丹最适宜的生长区之一。菏泽牡丹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清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37个品种,菏泽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

       乡土文化:牡丹文化是菏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菏泽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菏泽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
       菏泽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菏泽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州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菏泽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菏泽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


       在菏泽牡丹不断发展和壮大进程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不仅赞扬了富丽多彩、雍容华贵的菏泽牡丹,而且歌颂了为培植牡丹付出辛勤汗水的菏泽人民。
       花魁的传说:相传,菏泽有个青年花农,做梦都想着能把“花魁”的金匾挂在自己的门口。百花仙子告诉他,你如果真有志气,就要到黄河滩上取土,到东海汲水,花魁才能属于你。说完,从头发上拨下碧玉丢在地上,那玉绿光一闪,就不见了。青年花农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终于在玉入土的地方培育出一株绿牡丹,夺得了“花魁”金匾。这样,豆绿也就成了牡丹中的珍品。
       “壮元红”的传说:“壮元红”花大而艳,灿若晚霞。相传有个已被招为驸马的状元郎,千里寻亲,却意外见到了大自己十几岁的“妻子”,是她侍奉生父长达17年。就在生父逼他圆房时,一道圣旨传到宣他进京成亲。父命难违,君不可欺,他竟口吐鲜血倒地而亡。第二年,状元坟上生出了一枝牡丹,花大如盘,色如状元锦袍,人们称它为“状元红”。
       青龙卧墨池的传说:在民间传说中“青龙卧墨池”是献身者的化身。在牡丹因天旱干枯的时候,小青龙舍身盗瑶池仙水拯救了牡丹。为报答小青龙之恩,牡丹仙女携小青龙跳到泰山墨池里,免遭了杀身之祸,但是自己却变成了与众姐妹不同的肤色。
       黑牡丹的传说:关于黑牡丹的故事,花农还会告诉你,女皇武则天令百花盛开为之祝寿,唯牡丹敢违天命,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一些誓死不离故土的牡丹被武则天纵火焚之。第二年,这些牡丹,竟神奇的开出了黑里透红的花。
       牡丹王的传说:据说,在民国初年,赵楼村有一棵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王”,树高丈二,花开数百朵,远望红霞一片,香气袭人。曹州镇守史为讨好袁世凯,把“牡丹王”移栽到袁的公馆里,树不久枯死。消息传来,花乡人悲痛欲绝,赋诗一首:“灌注心血百余载,枯死异乡刀剜心。”
       牡丹文化是菏泽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菏泽牡丹文化还依然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花卉和药用植物,原系野生,分布在中国西北高原的陕甘宁盆地,巴郡山谷,秦岭一带,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代作为药用植物曾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隋代黄河流域各省已有种植;唐代盛植于长安;北宋,洛阳牡丹为天下冠;南宋,牡丹种植中心开始南移,四川的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称。明代亳州牡丹也曾经盛极一时。再后来“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县志》)“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曹南”即指今菏泽一带至于曹州牡丹起源于何时,明代以前无确凿文字记载。据传隋代曹州就出现了着名花师齐鲁恒,明代已有“曹州牡丹甲于海内”之说。

  菏泽古为曹州治所,故菏泽牡丹又称曹州牡丹。曹州牡丹的栽培见于文字记载者,始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徽亳州人薛凤翔在《亳州牡丹史》中记载:“状元红,成树,宜阳。……弘治间得之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此书明确指出有八个品种来自曹州或曹县。它们是:状元红、金玉交辉、平实红、梅州红、花红平头、绮新妆、乔家西瓜瓤、太真晚妆。明人谢肇在《五杂俎》中写道:“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色夺目。”明代于慎行编修的《兖州府志·风土志》(1596年刻印)记载:“古济阴(曹州)之地,……物产无异他邑,惟士人好种花树、牡丹、红药之属,以数十百种。”这一时期,曹州牡丹集中在城东、城北一带,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着名者有何园、张花园、巢云园、万花村、郝花园、毛花园、赵花园、桑篱园、铁藜寨花园等。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

  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成书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的《曹南牡丹谱》,记述了当时牡丹的盛况:“虽屡遭兵,花木凋残,不及往时之繁,然而新花异种,竞秀争芳,不止于姚黄、魏紫而已也。多至一、二千株,少至数百株,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谱中还列出曹州牡丹77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赞美“曹州牡丹甲齐鲁”,并为曹州牡丹中的两种绝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写了一则爱情神话故事《葛巾》,遂使曹州牡丹声誉远扬。乾隆一朝,是曹州牡丹栽培史上的重要时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急遽增加。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食货志》载:“牡丹、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怀宁余鹏年继苏毓眉之后又撰《曹州牡丹谱》,将曹州牡丹分为黄、青、红、白、黑、粉、紫、绿八色,并对56个品种作了简要描述。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其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车马歌声相属。”安套文为该书作序道:“曹州牡丹之盛,着于谈资久矣,而着述未专书,怀宁余伯扶孝廉,博学工诗,主讲席于此。”可见,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已开始对曹州牡丹进行研究着述。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赵楼村赵玉田继承祖业,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精品。园之周围树桑为篱,名曰“桑篱园”。《桑篱园牡丹谱》记其中151种,并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贵花者140多种。书中又载:“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的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牡丹园10多处,年输出10余万株。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

       清末民初,曹州牡丹盛极一时,以赵楼为中心,东西20里均有栽培,品种也由乾隆末年的56种增加到204种(1911年赵世学撰《新增牡丹谱》)。然而,随着当时政府的日趋腐败和民族灾难的加深,曹州牡丹的栽培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赵楼村南有一株树龄200多年的红牡丹--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凌人,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观赏。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称帝,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强行“买”下“牡丹王”,亲自送到京城,献与袁世凯,以讨袁的欢心。随后,“牡丹王”被运至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栽在袁世凯的公馆里。陆建章因此官升三级,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牡丹王”不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一首感叹道:“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30-40年代,由于黄河决口,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横征暴敛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花无销路,花农大都迫于生计,忍痛将牡丹改种五谷,残存牡丹不过几十亩。后虽有恢复,但由于天灾人祸,到1948年菏泽解放前夕,牡丹栽培面积也不过百亩,花色品种也只剩下120多个。

  建国后,曹州牡丹得到重视。50年代初,政府将分散在各户的牡丹作价给集体,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种植。主要产区分布在赵楼、何楼、王梨庄、毛胡同、李集、洪庙等村庄。各村都成立了牡丹特产队,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一面收集老品种扩大种植,一面选育新品种。在销售上,药材公司对丹皮、白芍实行包购统销,解除了花农销售的后顾之忧,使牡丹很快发展起来。1956年,牡丹栽培面积增加到300余亩,品种达267个。1966年达556亩,品种292个。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牡丹被视为“资产阶级的香花毒草”受到批判,种植缺少统一规划,使牡丹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菏泽地委、行署和菏泽市委、市政府抓住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以牡丹作为宣传菏泽增加菏泽知名度的突破口,加大了对牡丹的生产投资,扩大了栽培面积,增加了花色品种,促进了销售,使菏泽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进一步得到光大。

  牡丹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菏泽县赵楼公社以赵楼村为中心,筹建1000亩牡丹园。1982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菏泽,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要建设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随后,山东省拨款54万元,兴建曹州牡丹园,面积1100多亩,品种100多个,近60万株,是自古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在建设曹州牡丹园的同时,恢复了以松编动物造型为特色的“古今园”,新辟了曹州牡丹新老品种荟萃的“百花园”,两园牡丹种植面积分别为50亩和100亩。三园遥相辉映,美不胜收,成为菏泽牡丹集中观赏区的点晴之笔和必游之地。为把菏泽建成牡丹城,菏泽市把牡丹定为市花,并在市内兴建天香公园,面积50亩。90年代后,牡丹花区农户纷纷改粮种花,使牡丹栽培面积剧增。1996年,全区牡丹栽培面积达1.5万亩,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观赏、生产基地。

  花色品种逐年增多。1978年,菏泽牡丹品种已达300个。1982年,区内成立了牡丹研究会,开展对牡丹新品种的研究。1984年,全国着名的牡丹专家云集菏泽,对区内培育的46个新品种,作了科学鉴定、命名,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曹州牡丹园根据花卉市场需要培养出的迎日红、紫兰魁、粉中冠等新品种有较强的抗逆、抗病性,并在东北三省安家落户,打破了“牡丹不过关”的历史。杂交培育的凤丹红、凤丹粉等品种耐高温、耐潮湿,解决了长期困扰牡丹过江成活率低的难题。1985年,全区牡丹品种已达360个。1986年,区内牡丹催花技术经专家鉴定,属国内外首创,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催花技术的纯熟、精湛,使“花开随人意,四季吐芬芳”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90年代以后,菏泽牡丹在国内外重大花展中连连获奖。在一、二、三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夺得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科技进步奖,优质展品奖,共计119个;在三次香港国际花展中,夺得冠军奖1个,一等奖3个;在法国波尔多市国际花卉博览会和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分别夺得竞赛总分银质奖和牡丹、芍药干鲜花银质奖等。1996年,全区牡丹品种共600多个,位居世界之首。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4.3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