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清明·连云港——李汝珍纪念馆

$
0
0
2016清明·连云港——李汝珍纪念馆
       连云港有两大名人,两本名书——吴承恩与他的《西游记》;李汝珍与他的《镜花缘》。来到这里,自然不会忽略李汝珍纪念馆的。中午来到这里满怀期待地等着大门向我们打开的时刻,结果从中午十一点半一直等到下午三点,还是不见有人来开门,只得怏怏而归。借助网上资料介绍一番吧......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祖籍直隶(今北京)大兴,因其兄李汝璜于乾隆四十七年调任海州,19岁的李汝珍随兄宦游,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长达三十年。《镜花缘》、《李氏音鉴》、《授子谱》等传世著作均在这里完成。《镜花缘》这部名著别具匠心,以《山海经》为引子,通过对海外幻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灌云县板浦镇位于连云港市区和灌云县城中间,距市区约10公里,是江苏文化名镇之一,中国古典名著《镜花缘》的诞生地。 历史上“李汝珍纪念馆”曾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曾出过二许(许乔林、许桂林)、二乔(乔绍侨、乔绍傅)等著名文人。
       为纪念李汝珍,1992年海州区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是当年李汝珍住处附近的一座庭院,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门厅、展览室和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是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他的文学梦就是在这方土地上完成的。
       在门口等了四个多小时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只得于围墙缝隙间一窥纪念馆“真容”......
       一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了......

       纪念馆分左右两部分。一边是住宅,一边是书房。正对着书房的门厅里竖立着李汝珍的雕像,来来往往的宾客总是把自己的敬仰投注给他那凝视远方的目光。院内,房屋错落有致,廊厅连接有序。鹅卵石小径穿过庭院,连接着每一扇雕花的小门,然后,在墙边打了一个弧形的圈子,蛇一样地伸出了门外。这里,上有古树参天,下有花木扶疏。石桌、石椅就蹲在老树下,一蹲就是百年的时光,似乎还在虔诚地伺侯着它的主人;一棵皂角树就站在小院的墙角,一站就是百年的日子,从青嫩的枝苗站成了沧桑的老干。墙壁上长满了苔鲜,湿漉漉的,在夏天的雨水滋润下泛着鲜绿的光泽;一棵两棵的小草就从墙壁的缝隙里伸出来,细长的茎叶在晚风里摇曳,似乎在向游人打着招呼。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一切都显得那么古色古香,仿佛那位写了《镜花缘》的作者刚刚离去,要不,这小院里怎么会氤氲着一种叫做书卷的气息呢。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所以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19岁随兄李汝璜来到海州,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海州。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到海州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海州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名手对弈的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奕家最善之本”。李汝珍平生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古海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评价颇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前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学者还相继来海州考察此书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李汝珍晚年穷困潦倒。著有《镜花缘》、《李氏音鉴》、《受子谱》。
       《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的作品,原拟写200回,结果只完成了100回。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百花仙子在王母娘娘寿宴上得罪了嫦娥仙子,与其立誓说“如果百花在不应开放的季节里开放,则甘愿坠入凡间,受一世劫难。”后来心月狐要下凡时,嫦娥特地告诉她,要让百花齐放,以显威名。心月狐投胎成为武则天。再往后,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百花仙子不在洞府,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只得开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贬到人世间。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经商游览。他们路经几十个国家,见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野草仙花、野岛怪兽,并且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德才兼备、美貌妙龄的女子。唐小山跟着林之洋寻父,直到小蓬莱山。遵父命改名唐闺臣,上船回国应考。
       后50回着重表现众女子的才华。武则天开科考试,录取100名才女。她们多次举行庆贺宴会,并表演了书、画、琴、棋,赋诗、音韵、医卜、算法,各种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斗草、提壶种种面戏之类,尽欢而散。唐闺臣二次去小蓬莱寻父未返。最后则写到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讨武,在仙人的帮助下,他们打败了武氏军队设下的酒色财气四大迷魂阵,从而中宗继位。
       小说内容庞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作品颂扬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作者颂扬才女的智慧才干。象黑齿国的亭亭和红红,小小年纪竟把天朝大贤、满腹才学的多九公问得“汗如雨下”,“抓耳搔腮”,“满面青红,恨无地缝可钻”。如骆红蕖神箭射虎的本领,远远超过男猎户;颜紫绡女中剑侠,飞檐走壁,神出鬼没,枝兰音、林婉如精通音韵,米兰芬俨然是位数学家。另外像宫娥上官婉儿“学问非凡”,“才情敏捷”,“胸罗锦绣,口吐珠玑”,作诗又快又好,朝臣无不拜服。
       作者理想中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于男子,从皇帝到辅臣都是女子。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虽然自明中叶以来,不乏歌颂妇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儿国”却是李汝珍的独创。
       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里的宰相,“谦   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居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图者流。“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然而却斤斤计较,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
       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常,对“儒巾绸衫”者,便“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人们揭开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狰狞的本相。“无肠国”里富翁刻薄腌□,用粪做饭供应奴仆。“穿胸国”的人心又歪又恶 。“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但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性格较差,众才女的个性不够鲜明。尤其后半部偏重于知识的炫耀,人物形象性不足。所以鲁迅说"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作品内容:在王母娘娘寿宴时,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对其立誓,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自愿坠入凡尘,受一世磨难。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临行时,嫦娥告诉她,当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于是,心月狐下界,转世成为武家女儿,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才人。武则天废唐改周时,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被革去功名,降为秀才。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
      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黑齿国、白民国、淑士国、两面国、犬封国等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十二名花仙转世的女子,唐敖不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陆续服食跃空草、朱草等仙家异物,有负重、跃高之能,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最后入小蓬莱成仙。
      他的女儿唐小山思念父亲心切,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游历各处仙境,来到小蓬莱,从樵夫那得到父亲的信,让她改名“闺臣”,去赴才女考试,考中后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
      唐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
      主要角色:唐敖,才思敏捷,喜爱游山玩水,却无心科考,只当了个秀才。其父临终遗言要唐敖至少也得当个会元,自此唐敖开始发奋努力,终于得中探花,却因曾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结拜仍被降为秀才。他有意弃绝红尘,便与女儿唐小山、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游历,他们经历了四十多个国家,见识了很多异国的风土人情。唐敖玩游之暇,教侄女林婉如念诗赋。他善良且重情义,一路上搭救了些由花神转世的女子。在元股国,他救了两条被鱼民网件的人鱼。为救林之洋,他冒险揭下女儿国修治河道的皇榜。到了小蓬莱山,唐敖被山中美妙仙境吸引,顿觉名利之心都尽,万事皆空。又由于他吃过了仙草,终于入圣超凡,进山不返。女儿小山来此寻访,他只是通过樵夫给小山一封信,要她改名闺臣,并约中过才女后,才可相聚。
      林之洋,善良而多风趣的小商人形象。虽为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朴实,很重情义。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郁,想出海畅游以解愁闷,他爽快地答应了唐的要求,还拒收舟船饭食之费,建议用此钱买些货物到海外销售。一路之上,他尽着唐敖的性子游玩。唐搭救了些由花神转世的女子,他全力支持,毫无怨言。歧舌国枝兰音的病只有远走外乡方可痊愈,兰音父亲将其托付给唐敖,为安慰这父女二人,林之洋也连忙替妹夫应承下来。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扣留做“妃子”,缠足穿耳,板打倒吊,受尽磨难,在此孤立无援的时候,他得到了王储阴若花的帮助。唐敖获释后,林不忘其恩情,救出了被后母陷害的若花姑娘。行至小蓬莱山,唐敖入山不返,林不听大家劝阻,足足寻找了一个月,直到看见妹夫写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还俗的七言绝句,才肯承认唐确已成仙,只得含泪返回。侄女小山得知真情,坚决要去海外寻父,他又带小山出海。他怕侄女思亲成病,对其格外体贴,想尽办法为小山消愁解闷。小山中了才女后,他又第二次陪侄女到海外寻亲。
      林之洋非常直率,当多九公治好歧舌国王子与王妃的病,国王送来了赏谢银子,他劝推辞的九公:与其学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从实收了。他在卖货时,总是钉是钉,铆是铆,容不得半点含糊,且深谙物以稀贵的道理,商人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这样,人们并不讨厌他,却因他的滑稽幽默,感到此人十分可爱。当他听说翼民国的人是卵生时,就想买些人蛋回去卖给戏班做旦角,好从中发财,原来他是将戏剧中“旦”认做了“蛋”字,读后叫人忍俊不禁。
      多九公,年青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虽才学满腹,却未考中秀才,他就丢下书本,作了海船生意,因折了本钱,便以替人管船拿柁为生。他八十多岁,身体却非常健康,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由于久惯飘洋,他见多识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无一不知,还会治很多疾病。在歧舌图他将王子、王妃的病治好,但他不贪钱财,一再推辞不受国王送来的谢赏银子。在黑齿国,他以貌取人,未把黑女红红、亭亭放在眼中,他傲慢谈学,结果受了学问更加渊博的两个黑女的羞辱,以至于后来怕再挨考问,当场丢丑,一见到学馆就心惊肉跳,不敢承认自己是读书人。但多九公不计前嫌,当才女们进京赶考时,他又能悉心照料红红和亭亭。他在唐敖劝说下,把家传糊口用的药方,刊刻出来,以解人病痛。小山海外寻父,他在林之洋的邀请下,不顾年迈体弱,再次出海。多九公是一个忠厚、朴实、心地善良的劳动者形象。
      艺术特色:《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这些国家,或是以人们形体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特有的才学技能,或是以地方风土的特点,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
      通过对于《镜花缘》中几十个国家的叙述,包括了正面的议论和侧面的讽刺,不难看出,它所主张的和反对的,主要有这样一些:第一,它主张男女平等。它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书中的女儿国,想象有那么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不论是处理政治事务以及从事生产劳动,女子的智慧才能都无异于男子。并且用“易地而处”的方法来对照,说明作者所生活的当时中国社会上“男尊女卑”的许多制度的不合理。
      作者又刻画了许多“才女”,集中写知识女性的才艺生活,虽然书中有关“才艺”的描写固然有过多过滥之嫌,但细心分辨,完全可以看出其结合人物的塑造,于经史子集、医卜星算、琴棋书画等等“古典才艺”的描述,既秩序井然,又倏然变化,大体可视为作品的有机成分。
      第二,它反对某一些迷信制度,类如因为选择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将子女送入空门,让三姑六婆出入家宅,以及风鉴卜筮,讲属相,算命合婚等等。
      第三,对文化方面,它反对八股文,瞧不起科举中人,同情终身潦倒的秀才。它主张人人要读书明理,博古通今。它希望有“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词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或以书启,或以乐律,或以音韵,或以刑法,或以历算,或以书画,或以医卜”这样的分科考试。作者以君子国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
      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苞苴盛行的现实社会,并且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居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图者流。"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然而却斤斤计较,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
      第四,对生活方面,它主张朴素节约,反对铺张。反对日常饮食考究,弄得好吃懒做。反对盛宴待客。反对子女初生时的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张筵设戏。反对“嫁娶、葬殡、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
      第五,对社会风气方面,它要求真诚,反对假道学、伪君子。它赞美好让不争,谦恭有礼,遇善争先。它反对嫌贫爱富。它主张与人为善,允许人“改过自新”。它反对争讼。它要求把生死看得透彻,把名利心看淡。它极力嘲笑那些“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的没有学识的人。
      第六,它反对过分严重的剥削行为,例如无肠国的富户那样把在腹中通过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而且还舍不得让仆婢尽量饱餐,要他们“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
      总之,李汝珍理想中的社会,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镜花水月,结合一百年来的中国现实来看,有的理想已完全成为现实,有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为现实,有的再经过一定岁月可能成为现实。应该承认,凡属李汝珍的理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性,是针对丑提出的真善美的构想,是引导人们除旧布新的火炬,是激发人们奋进奋剂。
      文学批判:李汝珍虽然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但仍未能彻底摆脱旧意识的羁绊。或因时代的局限,或因保留陈腐的封建意识,李汝珍的国仍存在一定落后思想,他在提出主张和批评时,就有许多拘迂而不彻底的地方,甚至有企图用复古来代替改革的地方。
      首先,作者思想传统,他认为:“下民”是没有知识的,对于一切不良的风气,是不负多大责任的;读书人——尤其是读书人中间的“君子”,却应该带头矫正那些不良的风气(第十二回君子国吴之和、吴之祥谈话中,特别显露这一看法)。因而,书中所反映的一些现象,大部都是当时中层以上社会中的现象。尤其是在海内外国家的描述中,无一处否定君主制讨武战争中反映了维护唐王朝的正统观念。在叙述武后恩旨中宣传妇女节观念;在写到黑齿国街头行人时,男女分行在左右,体现男女有别思在写到百名才女时,没一人是具有爱情欲求的人,其中凡是结婚的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无一人是自由恋爱成亲的;李汝珍把自由恋爱看成间濮上的罪恶行为。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布“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在描述靖人国的两种人时,一种是诡诈异常的小人,一种是吐丝缠死男娇滴滴妇人。
      其次,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宣扬迷信。在他批评殡葬讲求风水迷信行为过后,又通过才女之口大传六壬神课。他批判屠杀耕牛时,虽不乏正确观点,但也有迷信的因果思想。特别是他在描绘一个美好的理想国的同时,又让主人公唐敖厌弃现实、走向逃世隐遁之路,反映他入世和避世的矛盾心理。
      最后,书中为了表现众才女多才多艺,让才女们一个接一个讲经书,谈历史,论音韵,说文艺。这些知识学问在小说中泛滥成灾,就成为最大弊端。《红楼梦》也有谈诗论画,说乐理讲脉象,乃至药方等描写,但给读者的感觉和《镜花缘》大不相同。《镜花缘》中这些知识学问,不但不能解人睡魔,令人喷饭,反而使人感到作者借人物之口,卖弄知识学问,刺刺不休,枯燥无味,令人不能卒读,昏昏欲睡。而且这些知识学问只能说明某一才女的知识专长,和反映这一才女对社会矛盾的看法,与人物个性特征毫无关系。这些知识学问覆盖在人物情节之上,淹没了小说的特征,形成贩卖各种知识学问的杂货铺。
      写作手法:夸张手法:在大部分讽刺性作品中,夸张——这种讽刺手法被大多数作家所钟爱,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他将某种需要表现的性格或现象有意放大,让作品中喜剧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在《镜花缘》这部作品中,夸张手法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书中第十四回,唐敖一行人来到了无肠国,多九公向唐、林二人介绍了此国国人的特色。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而那些想发财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但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然而就是这样,那些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1]35如此夸张的描写让读者在捧腹发笑的同时,更看到了那些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下人们的死活,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有意夸张,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漫画手法:《镜花缘》这部作品描绘了奇幻的世界,带有很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作者对书中海外异国的人情物态的描写并非随心所欲的胡乱勾描,而是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寓意,运用漫画的手法细致勾勒。众所周知,漫画在讽刺一些人或事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语言直接叙述强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张,变形,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义。
      对比手法:李汝珍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对科举制度予以了讽刺,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在对比中进一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胸无点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内心精神世界。
       考查李汝珍(1763——1830)生活的年代,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清代辉煌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开始出现衰落的征兆。然而,清代的文学却在衰落的历史中获得了一种坚韧的力量,达到了一种极致,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1724——1764)的生命是短暂的,终其一生,他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的章目后便长眠于世,虽然于历史留下了遗憾,但他却在40年的生命里为后人留下了一块文学的瑰宝,即使到了今天,还有很多的研究者琢磨不透《红楼梦》的意韵。
       而李汝珍就诞生在曹雪芹去世的前一年,当《红楼梦》的手稿在作者死后的一二十年中于百姓间广为传抄的时候,这位直隶大兴县的21岁的青年正随着出任海州府板浦盐课司大使的哥哥李汝璜在京杭大运河的客船上风尘仆仆地向板浦进发。天津与板浦,一是北方的大城,一是地方的小镇,无论是文化,还是历史,都不可相提并论,况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但是,一路上的舟楫劳顿,李汝珍不觉得疲倦;一路上的风光景致,开阔了李汝珍的视野。兄弟俩终于在乾隆四十八年(即1784年)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踏上了板浦的土地。那时侯,板浦境内,横穿一条河流,满河的清波拍打着堤岸。河两岸,店铺毗邻,商贾辐辏。河面上,帆船林立,水荡船摇,南来北往的舟楫携带着四面八方的货物在此停留贸易;道路上,尘埃飞扬,商旅不绝,各地商品从东西南北汇聚板浦。板浦不仅是古老的海州府的属地,而且是一个人烟阜盛、货物集散之地。“穿海州,吃板浦”的俗语更让板浦的名字播扬天下了。
       侨居板浦的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许侨林、乔绍缚同窗治学,共读诗书,奇文相欣赏,疑义相与析。不久,李汝珍就娶许侨林之姐为妻,并经常跟随二人一起,考察了板浦周围的山水地貌,风土人情。他们以诗歌结交朋友,以文章联络同志,交游甚广,见识愈丰;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李汝珍完成了《镜花缘》的创作。今天,我们读《镜花缘》,钦佩李汝珍对板浦地区的世态人情的刻画如此的深刻细腻,那多九公的形象,那女儿国的奇才,那敖来国的风俗,那君子国的谦逊。无不在板浦周围这块土地上找到渊源,直至今天,我们还能从他的书里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一本《镜花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寄托了李汝珍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期待,成为清代文学中一株闪亮的奇葩。此书诞生之后,影响颇大。近代的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人都对该书研究很深,评价甚高。
       说老实话,李汝珍的生前很难产生什么传说。他是个穷汉,更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他写的小说虽然有人爱看,没上市就被盗了版,但在八股取士的年代,小说家并不为世人所重。海州孔望山龙洞的门楣上,镌有许多题名碑,其中有一块是:“吕星垣、王良士、许乔林、包世臣、钱泳来。”洞东侧石壁上还有一块:“嘉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日,朝议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祭龙神庙过此,与僚佐同登,爰记岁月。”这两块碑上的六个人,都是与李汝珍同时代的著名文士,相互间有一定的交往,而且许乔林和李汝珍还是姻亲。按今天的习惯,上山时捎带一起去玩,喝喝酒,做做诗,都是很自然的事。然而那个时候不行,这一帮人中的官职都在县太爷以上,李汝珍人微言轻,不配与他们平起平坐把名字刻在同一块石头上,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马虎不得的。板浦民间曾有李汝珍写《镜花缘》骂遍十三行的说法,但那指的是书,而不是作者的生平故事。 
       李汝珍是随哥哥李汝璜来海州的。李汝璜做的是板浦场盐课司大使,那“大使”和今天的外交大使有天渊之别。清代官场最低的等级是九品,盐课司大使尚在九品以外,叫做“未入流”,李汝珍沾不了多少光。
       李汝珍年轻时跟着哥嫂生活,成家后当然要自立门户。他那穷日子是怎么混的?至今无人知道。有记载他曾到河南做过小官,但也有人考证,不知道什么原因,最终似乎还不曾赴任,真是好事多磨。除此而外,他一直随着哥嫂奔波于淮北淮南,后来才定居板浦。
       “闻说成书二十年,穷愁兀兀剧堪怜”这是李汝珍的好友萧荣修对他的写照。另一位好友孙吉昌说得更深一层:“……而来不得意,形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穷愁始著书,其志良足悲……”无田无产,穷愁潦倒,饿着肚皮著书,一写便是二十年,这就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李汝珍。
       《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的代表作,他呕心沥血,几乎花费10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一杰作。小说内容庞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宽泛,在这部洋洋大观的书中,他热情的颂扬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李汝珍梦想中企图建立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而且女子的智慧、才能都要优于男子,从皇帝到辅臣都是女子,从这里反映出他对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虽然自明中叶以来,不乏歌颂妇女才能的作品,巾帼不让须眉,诚然,“女儿国”却是李汝珍的艺术化的独创。
       《镜花缘》借鉴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他的的再创造,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稍显不足的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典型人物性格较为逊色,众多才女的个性不够鲜明,尤其后半部偏重于知识的炫耀,有蛇足之嫌。所以,鲁迅说“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镜花缘》是一部与《西镜花缘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李汝珍自小多才多艺,曾写了一本音韵方面的书,名为《音鉴》。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这本《镜花缘》。"穿胸国"的人心又歪又。"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李汝珍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无情的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臭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和事。


 













 



 

 

  

 

 





 
       起居室:李汝珍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随其兄李汝璜来到板浦,起初居住在盐课司大使衙门后院。嘉庆六年李汝璜调任草埝场大使后,李汝珍即迁居与此许氏家院,居住生活了近二十年。他在此院写成了《镜花缘》。书中充满了海属地区的乡言土语和风物民情,处处烙上了古海州及板浦的地方烙印。此起居室陈列基本上为当时古镇儒商居家的复原。





 

 














 














 







  期望下次再来连云港时,能够有幸亲自走入这间小屋,和李汝珍这位文学大师近距离接触......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4.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