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清明·连云港——桃花涧(将军崖岩画)
和早上刚刚去过的孔望山相比,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令人简直有种窒息之感。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我最想看到的将军崖岩画竟然因为发生了安全事故而关闭了。无语......
桃花涧山门广场面积为13000平方米,广场前面是一个直径6.2米的石质日晷。在古代日晷是利用日影来计算时间和节气的仪器。它是一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器物。
景区大门是景区标志性建筑,大门主景为海边礁岩的巨石,寓意着这儿史前时期是海水浸漫的山地。巨石上刻着虬曲的桃枝和缤纷飘洒的桃花浅浮雕,正是对“红雨纷纷夹桃涧”这一景区自然特色的形象刻画。
巨石以三根粗壮的石柱作为支撑,使古朴而带有原始风格的大门,同时透露出时代的气息,形成古与今的交织,原始与现代的对比,表达了渴求返璞归真,追求古风的理想,体现将军崖石画的历史文化特色,充分表达了桃花涧景区这一特定的古代宗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广场每边有4根将军柱,用棕红色花岗岩堆砌,给人以一种恢弘和厚重的感觉,气度不凡,这是对将军崖原始文化的理解和提炼。位于大门两侧左右各有五组浮雕墙,墙高3.2米,墙体以花岗岩为主材料,再现旧石器时代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场景,激发人们对远古祖先生活的无限遐想。
桃花涧景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镇,是云台山脉第一大涧。全长4.4公里,发源于马耳峰,
“两岸桃花夹古津”的美景重现人间。马耳峰上细流千回百转汇集成滔滔涧水,从山上挺拔的林木丛中幽幽穿过,与裸露的山峰石骨,共同构成一幅颇具风味中国画,最后流向了南坡。景区的下面,还有著名的锦屏磷矿区。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远古文化深厚,宗教文化渊源流长。桃花涧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专家鉴定,桃花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将军崖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是上古勾芒氏部落的历史遗存,是七千年多前东夷先民原始崇拜的地方、观天测象的原始实录。岩画上的太阳、星相、禾苗、人像、社神造型古朴、形象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桃花涧自然景色优美,是云台山脉第一大涧,三十六景遍布其间,云雾缭绕、流泉飞瀑、石壁陡峭、步移景换、沿涧茂林、修竹吐翠,特别是每年的三四月间,满山遍野的桃花盛开,将整个桃花涧点缀得宛如画中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远古文化深厚,宗教文化渊源流长。桃花涧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专家鉴定,桃花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将军崖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是上古勾芒氏部落的历史遗存,是七千年多前东夷先民原始崇拜的地方、观天测象的原始实录。岩画上的太阳、星相、禾苗、人像、社神造型古朴、形象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桃花涧自然景色优美,是云台山脉第一大涧,三十六景遍布其间,云雾缭绕、流泉飞瀑、石壁陡峭、步移景换、沿涧茂林、修竹吐翠,特别是每年的三四月间,满山遍野的桃花盛开,将整个桃花涧点缀得宛如画中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顺着一路桃花向前走,很快到达了第一处景点——古樟园。
古樟园:位于桃花涧景区山门东北侧约200米处,因园内一棵百年香樟树而得名。全园以石桥、古树、奇石等组成,并结合鹅卵石按摩步道、木质廊架、小桥流水,形成一处别具特色的园林风貌。
简介: 1979年,考古人员在此清理汉墓时,在地表以下55厘米处的黄土层里,发现了十几块用燧石打制而成的的旧石器,其加工方法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加工技术。后来,又在黄土层和基岩之间发现了以石英石为主要原料的100余件旧石器和文化材料。经过专家鉴定,桃花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情况。
桃花涧遗址位于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西南角出土石器标本有舟状石核、两极石核、漏斗状石核、刮削器、尖状器、人工石片和小石片等。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该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
![]()
芊水园:位于景区山门北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园林。由战国辞赋作家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耀虹霓,俯视峥嵘,洼廖窈冥……”之句取园名。芊水园全园约5000平方米,由儿童戏水池、景观喷泉、桥廊及名木等组成。
![]()
![]()
![]()
芊水园:位于景区山门北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园林。由战国辞赋作家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耀虹霓,俯视峥嵘,洼廖窈冥……”之句取园名。芊水园全园约5000平方米,由儿童戏水池、景观喷泉、桥廊及名木等组成。
将军崖岩画:将军崖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是上古勾芒氏部落的历史遗存,是七千年前东夷先民的朝圣中心、观天测象的原始实录。将军崖,位于万丈崖山头的南面,当地人称它为后小山。早年在这座山的北端刻有汉画像风格的将军出行图,所以称为将军崖。它海拔48.2米,面积130亩,1979年11月份文物普查时考古学界在这里发现了国宝将军崖岩画,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画上刻有人面、兽面、子午线、太阳图案、鱼形图案、农作物图案及各种符号,线条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距今约6500—7000年。
这里大门紧闭,据说因为木栈道发生事故,正在维修中。只好在门缝中拍到了两张照片......
据专家考证,这里是原始人专用的祭坛,是中国最早的祭祀遗址。岩画中的内容对我国的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和艺术史都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破译出它的内容,所以被专家们称为是“东方天书”。连云港市的将军崖原始社会岩画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这一石刻瑰宝,在东方艺术史上具有非凡的价值。将军崖岩画主要有三组:
第一组岩画这组岩画全长4米,高2.8米,以人面和农作物图案为主,一共有9个人面岩画,图像也相当清晰,而且保存完好,有的眼睛用同心圆表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阴线刻成,一般都具有眼睛、嘴巴、鼻子等明显的五官特征。可是在这些人物形象中,能够明确身份和姓名并且有史籍记载的很少。岩画中形体最大的人物形象,她高90厘米,宽110厘米,支持女娲造人论的专家认为,这就是我们东方的女神女娲。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娲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集首领和巫师于一身。我们将军崖岩画上的女娲像正中有一根线条通向大地,反映了她用绳索造人,也映照了《山海经》里所说的女娲之肠。女娲连着太阳星象,连着大地禾苗,连着凤鸟,这一切都与原始农业部落的利息息息相关,包括她的治水壮举和繁衍子孙的方法,都说明了这位东方女神是大地的女儿。
岩画上有很多鸟,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史书上记载东夷族的首领少昊,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们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它的名字叫鸷,意思就是雄健的鹰。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我们看岩画上有九个大小不一的人物形象,有的专家认为:这可能代表着古史传说中的九夷部落,是少昊氏的九个胞族,他们和少昊部落一起,合称为“十鸟氏”。可以说少昊在这里建立了早期的军事联盟。这也反映了上古时代的先民对天体星象,对鸟兽的崇拜和依附意识,是当时现实生活图景的一种折射。
第二组岩画这组岩画在第一组岩画的南侧,长8米,宽6米,以星象图案为主。这组图案比第一组的刻痕浅,表现为麻点状的浅坑。岩画上有三个圆形的太阳,都刻有放射性的光芒,还有一条6米多长的银河,银河中心点缀着繁星。石刻符号有18种,笔画古朴难懂,这种原始社会的石刻文字在我们国家的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现。经过国家地质部的测量,将军崖磨刻的地球南北轴子午线方位角是176度34分52秒,与我们今天实测的地球子午线基本吻合,误差只有3度15分88秒,这个无疑是上古天文学的杰出成就。
这组岩画中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太阳运行图。三个太阳相对位置成半圆形,分别是12根、20根和24根光芒。有专家考证认为这是两山之间的一个观测点。古人在这里观测出了太阳在一天的不同时辰的运行情况,并且记录下太阳的运行轨迹下来。太阳运行图旁边的像是北斗星,但是图上确有9颗星。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远古先民真可能看到9颗星,但经过几千年的天际变化,现在只看到7颗。这组岩画中不仅看到了子午线,银河系,还看到了几千年前的天文观测台。
将军崖岩画现在能够解释清楚的还很少,因此被专家们称为是“东方天书”。现在它的拓片作为史前时期的祭祀遗址,已经陈列在位于北京市地铁建国门站旁边的北京古观象台内。它的图像摹绘也挂在了北京地铁建国门车站的候车大厅的“中国天文史壁画”中。将军崖岩画的星象图模型,还代表古代中国在天文观测方面的卓越成就远赴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展出,为我国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
女阴石刻:在将军崖下面,如果朝东望和朝西望,就会发现这两边的山头很像两只石狮,背后这块残存的巨石就是一个绣球,原来是圆形的,后来被石匠打去一半才变成现在这样,民间称为“双狮抱球”。女阴石刻就在两个狮子之间的山坡上。而且有非常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经专家初步分析,这可能是一件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女阴石刻,它与赣榆徐福村和锦屏山桃花涧发现的“石祖”,也就是男阴崇拜,同样是人类生命和生殖崇拜的产物。人类对生殖的崇拜与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原始社会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人类社会还存在过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女阴崇拜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对母亲、对女子的崇拜意识,它带有浓厚的象征性,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古代石刻艺术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人类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证。
女阴石刻:在将军崖下面,如果朝东望和朝西望,就会发现这两边的山头很像两只石狮,背后这块残存的巨石就是一个绣球,原来是圆形的,后来被石匠打去一半才变成现在这样,民间称为“双狮抱球”。女阴石刻就在两个狮子之间的山坡上。而且有非常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经专家初步分析,这可能是一件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女阴石刻,它与赣榆徐福村和锦屏山桃花涧发现的“石祖”,也就是男阴崇拜,同样是人类生命和生殖崇拜的产物。人类对生殖的崇拜与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原始社会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人类社会还存在过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女阴崇拜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对母亲、对女子的崇拜意识,它带有浓厚的象征性,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古代石刻艺术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人类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证。
桃花涧遗址:桃花涧旧石器遗址是人类4--5万年前的生产生活遗存,在文化类型上属于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积物厚约2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通过采集和试掘,得到的石器标本有舟状石核、两极石核、漏斗状石核,半锥体石核、刮削器、尖状器、人工石片和小石叶等人类史前工具,“江苏考古万岁”出自于此。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批石器标本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含有小石叶工业的遗址,对研究古文化的发展和古人类的迁徙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些石核的制作技术与日本出土的石核颇多相似之处,又为中日古交通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桃花涧遗址中没有出土陶片,因此将它定位旧石器晚期遗址。
桃花潭:桃花潭位于将军崖岩画东北侧,由桃花女、景观桥、桃花潭组成。之所以得名,历来说法不一。有云:古人风于澄泓苍霭,如入《桃花潭记》所述之武陵源,古名之。据“顾志”记载:在云台山正西岭外塘,有谢氏女聪慧通医,宅后有桃一株,病者乞桃煎水服即愈,人以金帛款女,咸不受,日‘人种桃二株利后人足矣’。
桃花女:相传这里有一姓谢的女子,世代行医,一生只爱桃树,爱桃木细、花鲜、果甜。有一年瘟疫盛行,夺去许多人的生命,村民们苦不堪言,此女子便采桃花为药引,煎水给众人服用,服后即愈。而不收病人一分一毫。被她治好的病人不知如何报答她,便在她的影响下,自发的带着不同品种的桃苗,在涧的两侧载满了桃树,所以才有今天的桃花涧。据“顾志”记载:在云台山正西岭外塘,有谢氏女聪慧通医,宅后有桃一株,病者乞桃煎水服即愈,人以金帛款女,咸不受,曰;人种桃二株利后人足矣。
桃花涧的来历:相传古代郁州云台有个名医叫谢元,谢元一生中有两个女儿,个个长得如花似玉,恰似仙女下凡,长女谢云聪明过人,从小就熟读医书,常随父亲为乡亲们医病,次女谢芳很孝顺。
一次谢元病重,唤两个女儿到床前说:“我不行了,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只爱桃树,爱桃木细、花鲜、果甜,我死之后,你们要在我坟四周多栽些桃树,这样为父在九泉之下就心满意足了”。谢芳哭着说:“父亲放心,我们不但要在你的坟四周栽上桃树,而且要把整个大山都栽上,到春天桃花映日,任父亲观赏,夏天鲜果满山,任父亲品尝”,谢元听罢,欣慰地与世长辞。
谢元死后,大女儿谢云继承父业行医施药普救众生,二女儿谢芳到处寻找桃苗,夜以继日地在谢元坟四周栽树,为了寻找上等桃苗,她曾爬上双石顶,登上玉女峰,翻过桅尖山,渡过五羊湖,荆棘刺破了她的皮肉,也全不在乎,天天在谢元坟周围栽呀,栽呀,可她人单力薄,到杨柳转青时,还栽得不多,这天谢云正为乡民看病,谢芳气呼呼地闯入,大叫道:“姐,你好自在,父亲在世时你满口答应在他的坟四周栽植桃树,以慰父灵,可父亲已死半年,你却一棵树没栽,怎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啊,”谢云听了不由落下泪来,她指着四周呻吟的病人说:“自去秋以来,此地瘟疫盛行夺去很多人生命,我能撇下病人不治,眼睁睁地看见他们去死吗?父亲的桃树我迟早要栽,可瘟疫不除就要死人啦。”大家纷纷说:“谢云姑娘为治好我们的病,解除我们的痛苦,眼睛熬红了,身体瘦了,给钱不要,送礼不收,我们无法报答,谢老先生坟四周植桃树的事我们包了”。这么一说,消息马上传遍郁州各处,所有被谢云治好的病人,都行动起来。
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东边、西边、山口、海口、船装的、车载的、肩挑的、手捧的,人山人海,都带着不同的桃苗,如黄桃、毛桃、汕桃、蛹桃、白花桃、水蜜桃,一齐来到谢元坟四周,来到南大山口,不到一天功夫,山成了桃花满山,涧成了桃花涧,谢芳看到如此盛况,心情十分激动,姐姐德禄南山,而我只能力株一桃,今后,我一定要全力帮助姐姐为乡邻看病,从此,谢家医业更加兴旺。
不料有一年,郁州闯进海盗,把谢云和谢芳抢走了,姐妹俩抗拒侮辱,不幸被海盗残酷杀死了。
二谢死后,郁州无医,乡民们有病时就带了香烛银箔,来到桃花涧,祈求谢仙子赐以药方,有人说,谢云在世时曾经讲过,春采桃花为药,夏摘桃果为药,即可除病消灾,大伙一试,果然灵验,桃花涧由此就远近闻名了。据《顾志》记载:“在云台山正西岭外塘,有谢氏女聪慧通医,宅后有桃一株,病者乞桃煎水服即愈,人以金帛款女,咸不受,曰:“人种桃二株利后人足矣。数年桃满山谷,今地名桃花涧。”在此可遥看涧对面的“仙人嗮靴”、“母子情”、“ 乌龟登山”等景观。
形态各异的象形石:桃花涧两侧象形石很多,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有形似兔子的,称之为“玉兔望月”,名列桃花涧景区奇石之首。整个桃花涧南侧的崖头像一个猿人的头部,而且五官相当清楚,这处景点叫做“猿人啸峡”。“猿人啸峡”的下方有一巨石形似观音,称之为“观音说法”。对面有一处古祭台,祭台中间供奉的是石祖,又叫“泰山石敢当”,当地人称之为“石干大”。在桃花涧景区既有石祖崇拜,又有石母崇拜,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桃花涧的东北侧还有紫竹庵、彩云砚等遗址,并有多处古人的石刻铭文。禾苗、人像、社神造型古朴、形象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玉兔望月:在桃花谭左前方有一处鬼斧神工的景观“玉兔望月”。这块形似玉兔的巨石突兀地屹立于巨石之上,头微抬,似乎在痴痴眺望天际的明月,思念月宫中的嫦娥。北宋诗人秦观留下“兔兮兔兮听我言,月中仙子最汝怜,不如亟返月中宿,休顾商岩并岳麓”。正是对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传说嫦娥成仙后,经常思念凡间的山水花草,便偷偷带着玉兔来到凡间。路过桃花涧,见桃花涧涧水清幽,桃花满园被美景所吸引在此戏水游玩。玉帝知道以后恼羞成怒,便派二郎神前去捉拿嫦娥,嫦娥得知此事匆忙和二郎神回宫,仓促中将林间玩耍的玉兔丢在了凡间。当玉兔得知嫦娥已回月宫常常仰望月宫的方向,时间久了便化作一块巨石。
![]()
![]()
猿人观涧:桃花涧南侧整个山体形似古猿人的头像,五官清晰,栩栩如生,此处景观游人至此驻足赞不绝口。
![]()
![]()
桃花涧:这一景是桃花涧最精彩的一段叫“石门流水”,这里有青峰,怪石,深潭,流水,苍松。向前看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而桃花涧三个大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字体。
猿人观涧:桃花涧南侧整个山体形似古猿人的头像,五官清晰,栩栩如生,此处景观游人至此驻足赞不绝口。
桃花涧:这一景是桃花涧最精彩的一段叫“石门流水”,这里有青峰,怪石,深潭,流水,苍松。向前看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而桃花涧三个大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字体。
柳风亭:古式四角形,周围可坐,为观景胜处,也是游人登山中途憩息之所。临此亭中,居高望远,凭虚御风,心旷神怡,有飘飘欲仙之感。人语其中,声波荡漾如在瓮。其名取自古人的诗句“寂历柳风斜倚。错莫梦云难记。花影为谁重,一握鲛人丝泪。何事。何事。历历脸潮羞起”。
人山人海呐,没法用心观赏......
这里的游览设施并不完备,小路遇风就尘土飞扬,旁边的铁丝网上绑着景点的介绍牌......
龙潭:据说这里曾住着一条神龙,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叫貔貅,生性凶猛,专吞金银肚大无肛,只进不出,既能招财又能护财,在人们看来他是招财进宝的守护神。所以为了留着这条龙,在龙潭四个方向的山头都刻有一个佛字叫“四佛锁龙”结果破坏了风水,神龙最终腾空而去。
观音石刻造像艺术园:观音石刻造像艺术园依山势、水流建造,按照《大藏经万佛图鉴》记载,将《大藏经》中所述万佛,用石雕方式展示世间。园内有代表历代观音雕像200余尊,并有12生肖石等雕群,竹制的阁楼、殿堂别具一格,给人以无尽的感受。
锦屏大观音:据说几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东夷先民和众生曾受到过一次特大的天灾,山地干涸,庄家颗粒无收,眼看着人类就要灭绝了,这时观音化身白衣妇人为先民和众生化解了一场天灾。这就是观音发祥锦屏的故事,当地人称“锦屏大观音”。
碓臼庵遗址:位于观音石刻艺术园西侧,碓臼是古代捣麦舂米的工具,是农耕时代村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碓臼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碓臼庵遗址始建于北宋年间,是村民为纪念观音化身道姑舂米的故事而建的道庵,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没落,已经不复存在了。
绿杨桥:绿杨桥系3孔半圆形石桥,长8.7米,宽1.6米。因桥边一棵枫杨树而得名。宋代诗人苏轼诗云:“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紫竹林寺:古称紫竹庵,始建于南唐,历史悠久,民间传说:先有紫竹庵,后有海州城。紫竹庵得名于庵后有大量的紫竹。这紫竹也是我们景点特有的,在整个云台山脉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庵堂1922年被清代翰林铁路大臣沈云沛家占为祠堂。祠堂建成那天,沈云沛也巧合地死了。现在的紫竹林是在各位居士的捐助下建成的。香火旺盛。每到初一或十五,香客不断。在紫竹岩上方有两座神仙洞府,一是戏金蟾得道的樵子刘海,一是名列八仙倒骑驴的张国老,这两个古洞依然存在。小小一块地方居然出现了两个神仙,可见紫竹林也不是红尘俗地。在这不足十亩地大的地方发现了不少的石刻遗文,年代最近的也刻自明嘉靖二年。可见古人早就发现紫竹林这一带的美景了。
金蟾洞:传说中刘海成仙的地方。相传很久以前有只老金蟾在此炼丹修道,修炼千年的七颗神丹被家住海州的穷小子刘海吃了,结果刘海成了神仙,金蟾却被留在这里。现洞在一天然巨石下方,上下两层,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断。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4.3
附:将军崖岩画为何以“将军”为名?
在桃花涧景区,有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天书——将军崖岩画,考古界对它趋之若鹜,早前,更有百万奖金悬赏破译这部天书的密码。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一直将目光锁定在岩画本体上,却忽略了“将军崖岩画”名称的由来。据说在将军崖岩画被发现之前,岩画旁有一位将军骑马图,因为开采石料,将军骑马图被毁,连拓片或文字记载都没能保留,但将军崖这个名称却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下来。
将军骑马图是否真的存在过?岩画究竟什么样?这位将军又是谁?
按时间推算,最后见过将军骑马图的人现在都已年过古稀,或许再有几十年,见过这幅岩画的人会更加难以寻找,将军崖名称之谜也很可能成为千古谜团。
为此,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锦屏山附近的老人,试图解开这个没人关注过的谜团。因为没有任何史料对将军骑马图进行过文字记载,或许本次寻访只能缩小至“这位将军可能是谁”的范围。
岩画被毁60年 未留一张照片
在发现将军崖岩画之前,磷矿人说到锦屏山就称其为朐山,海州人又称之为南大山,由于是对整个山脉的统称,众多小山头并没有准确的名称。锦屏山留下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许多石刻。
将军崖,曾因崖壁上有一幅骑马者模样的岩画而得名。这幅画上刻着一个头戴盔甲、身骑大马的人像,当地人没有注意这些岩画的奥秘和历史,但大家素来认为骑马者必为将军,故称这幅岩画为将军崖岩画。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因为磷矿扩建办公室,这幅将军骑马图被破坏,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现在的人对原来崖壁上的将军骑马图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因崖壁所在之处靠近刘志洲山,不知将军骑马图是不是宋代遗迹。
将军点兵方向有众多小人头像
根据市文管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看管将军崖岩画的老人就曾亲眼见过这幅将军骑马图。老人名叫胡宝山,家中七代都居住于当地,小时候经常在将军崖附近玩耍。
胡宝山今年76岁,身体硬朗,思绪清晰。在采访之初,记者了解到关于将军模样的岩画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将军骑马图”;其二是“将军牵马图”。胡宝山肯定地表示是“骑马”而非“牵马”。
胡宝山说:“将军骑马图位于将军崖岩画的东面,岩画面向西南方向。整幅岩画为阴刻,当时的线条还非常清晰,长宽各一米左右,岩画上没有任何文字和落款。”这位岩画上的将军右手指向前方点兵,左右拉住马缰。在将军骑马图被毁之前还可以看出五官特征。据胡宝山回忆,“团脸、秃头,不知道是不是带着头盔,身材较魁梧,但没有看见带任何兵器。”
与将军骑马图一起被毁的还有大招崖,崖顶有天然石顶,下雨天可容纳五十人避雨而不湿衣。将军点兵手指方向便是大招崖,崖内有数量众多的人头像。胡宝山说:“每个人头像都不大,最小的和现在的一元钱硬币差不多。十几岁的时候数过几次,因为数量太多,加上杂乱无章,数数就乱,最后用粉笔数一个标记一个,可还是数不清,估计至少有上千个。”
锦屏山周边古代战事不少
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的古海州,地处黄海前哨,东濒海道,西接徐邳,北控齐鲁,南蔽江淮,素有“海防要塞”、“中原门户”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锦屏山古称“朐山”,地处海州中心地带,历朝历代发生在这座山周边的战争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坐落于锦屏山东南的刘志洲山在宋金时期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事。1982年,市博物馆先后多次对其进行调查,在山上发现多处城垣、炮台、石刻船画以及“招信军”题刻等历史遗迹。1995年,该遗址由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洲山,又名“刘知州山”,该山与附近夹山、哑巴山相连,势成环抱。在宋代时,山东临海,为一处天然良港,与海中云台相对应。地居要塞,扼金兵南侵之咽喉,战略位置显要,成为宋金争峙之地。
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南宋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宿迁人魏胜在山阳起兵,先攻涟水军,再与金兵战于刘志洲山南40公里的大伊山,继而收复海州及其诸县,并投归南宋,权知海州。金兵大举围攻,魏胜率海州军民数退之。又与南宋李宝舟师合作屡退金人。其间李宝舟师曾驻于海州东海县(今南城街道)。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镇江都统制张子盖受张浚派遣,驰援海州魏胜,于石湫堰大败金兵。”
此外,发生在锦屏山周边的历代著名战事还有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与北魏对朐山城的争夺战;北宋末年海州知州张叔夜智取宋江;明朝中晚期海州军民抗击倭寇等诸多战事。而骑马将军图所刻画的“将军”很可能就是这些战事中所涌现出的其中一位。
关于将军骑马图还有一些零星线索
其实,关于将军骑马图还有一些线索。据胡宝山讲,许多年前,曾有一位老师也关注过这幅将军骑马图,并根据他的描述手绘了一张图片。
此外,桃花涧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上世纪70年代以前,磷矿有一座矿业中学。一位老师带学生拍毕业照时,便是以将军崖岩画和将军骑马图为背景,但这位老师叫什么,究竟在哪一年拍的毕业照,没人能说得清。
胡宝山还透露,在将军崖岩画被发现之初,四周林立着众多石柱。“每块石柱都不是天然形成,而且体积很大,单独一块都足够一家人盖房所用。”根据胡宝山的描述,这个巨石阵将将军崖岩画与将军骑马图包围,加上巨石阵中有一个天然石屋——大招崖,很像是远古祭祀场所。
将军崖岩画发现以来,围绕其“涵义”争论不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为这里是祭祀之地,岩画是先民祭拜之杰作。
二、将军崖是史前农业起源的见证。
三、是古代先民对上天世界的认识。
同时,“东方天书”岩画留下四大谜团:
一是创作年代不明;
二是表现的内容至今尚未破解;
三是究竟使用了什么工具雕刻;
四是两块重达数万斤的巨石究竟如何从低处搬到高处。
目前,还没有能够测定岩画雕刻年代的科技手段,而上述学术难题,多要参照岩画的年代来破解。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一直将目光锁定在岩画本体上,却忽略了“将军崖岩画”名称的由来。据说在将军崖岩画被发现之前,岩画旁有一位将军骑马图,因为开采石料,将军骑马图被毁,连拓片或文字记载都没能保留,但将军崖这个名称却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下来。
将军骑马图是否真的存在过?岩画究竟什么样?这位将军又是谁?
按时间推算,最后见过将军骑马图的人现在都已年过古稀,或许再有几十年,见过这幅岩画的人会更加难以寻找,将军崖名称之谜也很可能成为千古谜团。
为此,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锦屏山附近的老人,试图解开这个没人关注过的谜团。因为没有任何史料对将军骑马图进行过文字记载,或许本次寻访只能缩小至“这位将军可能是谁”的范围。
岩画被毁60年 未留一张照片
在发现将军崖岩画之前,磷矿人说到锦屏山就称其为朐山,海州人又称之为南大山,由于是对整个山脉的统称,众多小山头并没有准确的名称。锦屏山留下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许多石刻。
将军崖,曾因崖壁上有一幅骑马者模样的岩画而得名。这幅画上刻着一个头戴盔甲、身骑大马的人像,当地人没有注意这些岩画的奥秘和历史,但大家素来认为骑马者必为将军,故称这幅岩画为将军崖岩画。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因为磷矿扩建办公室,这幅将军骑马图被破坏,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现在的人对原来崖壁上的将军骑马图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因崖壁所在之处靠近刘志洲山,不知将军骑马图是不是宋代遗迹。
将军点兵方向有众多小人头像
根据市文管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看管将军崖岩画的老人就曾亲眼见过这幅将军骑马图。老人名叫胡宝山,家中七代都居住于当地,小时候经常在将军崖附近玩耍。
胡宝山今年76岁,身体硬朗,思绪清晰。在采访之初,记者了解到关于将军模样的岩画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将军骑马图”;其二是“将军牵马图”。胡宝山肯定地表示是“骑马”而非“牵马”。
胡宝山说:“将军骑马图位于将军崖岩画的东面,岩画面向西南方向。整幅岩画为阴刻,当时的线条还非常清晰,长宽各一米左右,岩画上没有任何文字和落款。”这位岩画上的将军右手指向前方点兵,左右拉住马缰。在将军骑马图被毁之前还可以看出五官特征。据胡宝山回忆,“团脸、秃头,不知道是不是带着头盔,身材较魁梧,但没有看见带任何兵器。”
与将军骑马图一起被毁的还有大招崖,崖顶有天然石顶,下雨天可容纳五十人避雨而不湿衣。将军点兵手指方向便是大招崖,崖内有数量众多的人头像。胡宝山说:“每个人头像都不大,最小的和现在的一元钱硬币差不多。十几岁的时候数过几次,因为数量太多,加上杂乱无章,数数就乱,最后用粉笔数一个标记一个,可还是数不清,估计至少有上千个。”
锦屏山周边古代战事不少
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的古海州,地处黄海前哨,东濒海道,西接徐邳,北控齐鲁,南蔽江淮,素有“海防要塞”、“中原门户”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锦屏山古称“朐山”,地处海州中心地带,历朝历代发生在这座山周边的战争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坐落于锦屏山东南的刘志洲山在宋金时期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事。1982年,市博物馆先后多次对其进行调查,在山上发现多处城垣、炮台、石刻船画以及“招信军”题刻等历史遗迹。1995年,该遗址由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刘志洲山,又名“刘知州山”,该山与附近夹山、哑巴山相连,势成环抱。在宋代时,山东临海,为一处天然良港,与海中云台相对应。地居要塞,扼金兵南侵之咽喉,战略位置显要,成为宋金争峙之地。
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南宋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宿迁人魏胜在山阳起兵,先攻涟水军,再与金兵战于刘志洲山南40公里的大伊山,继而收复海州及其诸县,并投归南宋,权知海州。金兵大举围攻,魏胜率海州军民数退之。又与南宋李宝舟师合作屡退金人。其间李宝舟师曾驻于海州东海县(今南城街道)。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宋镇江都统制张子盖受张浚派遣,驰援海州魏胜,于石湫堰大败金兵。”
此外,发生在锦屏山周边的历代著名战事还有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与北魏对朐山城的争夺战;北宋末年海州知州张叔夜智取宋江;明朝中晚期海州军民抗击倭寇等诸多战事。而骑马将军图所刻画的“将军”很可能就是这些战事中所涌现出的其中一位。
关于将军骑马图还有一些零星线索
其实,关于将军骑马图还有一些线索。据胡宝山讲,许多年前,曾有一位老师也关注过这幅将军骑马图,并根据他的描述手绘了一张图片。
此外,桃花涧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上世纪70年代以前,磷矿有一座矿业中学。一位老师带学生拍毕业照时,便是以将军崖岩画和将军骑马图为背景,但这位老师叫什么,究竟在哪一年拍的毕业照,没人能说得清。
胡宝山还透露,在将军崖岩画被发现之初,四周林立着众多石柱。“每块石柱都不是天然形成,而且体积很大,单独一块都足够一家人盖房所用。”根据胡宝山的描述,这个巨石阵将将军崖岩画与将军骑马图包围,加上巨石阵中有一个天然石屋——大招崖,很像是远古祭祀场所。
将军崖岩画发现以来,围绕其“涵义”争论不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为这里是祭祀之地,岩画是先民祭拜之杰作。
二、将军崖是史前农业起源的见证。
三、是古代先民对上天世界的认识。
同时,“东方天书”岩画留下四大谜团:
一是创作年代不明;
二是表现的内容至今尚未破解;
三是究竟使用了什么工具雕刻;
四是两块重达数万斤的巨石究竟如何从低处搬到高处。
目前,还没有能够测定岩画雕刻年代的科技手段,而上述学术难题,多要参照岩画的年代来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