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清明·连云港——孔望山

$
0
0
2016清明·连云港——孔望山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锦屏山东北麓,东依盐河、北临玉带河,距海州古城东4公里。孔望山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海拔高度123米,面积73公顷,是南云台山的余脉。山体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距今有18亿年的历史。为国家4A级景区。今天的孔望山,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有象石;西麓的汉代摩崖造像石刻,尤为有名。全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是连云港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早上早早来到了公园门口,这里的停车场空荡荡的,无法与花果山相比。其实,个人窃以为孔望山的观赏与研究价值大于花果山无数......


       沿着长长的甬道向山里走去,好像连云港的景区都是隐藏在深处的,像大家闺秀......

       甬道右侧是游乐场,对我这样的人毫无吸引力可言......

       开始登山......

       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孔望山。2500多年前,这里属郯地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又名古城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当年孔子曾在此山头向郯子请教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唐时此山称龙兴山,南宋防金,又称巡望山。《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孔望山有龙洞,唐时为龙兴山。”宋金交战之际,义军首领魏胜在此山设兵巡望,又名巡望山。孔望山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而著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有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有中国最早的东海神庙遗址;有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汉代圆雕石象;有北齐年间的千年古刹;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题刻;特别是东汉摩崖造像的发现,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华母窟”的桂冠,证实了以孔望山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价值无法估量,堪称国宝。加之那巧夺天工的龙洞,神奇美丽的传说,“华夏第七十一福地”的称谓享誉海内外。

       关于孔子登山望海,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孔子起身离山去,从此留下孔望山。


       孔望山荟萃人文,有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始建于唐代原名龙兴寺的佛教庙宇——龙洞庵,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有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当地官吏、文人墨客登临赏游所留下的“龙洞庵石刻群”。无愧为一处佛道灵境。

       孔望山景源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方面,孔望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工经济果树林。树种达30多种,山上常见树木有麻栎、构树、楝树、桑树、楸树、黑松、赤松、榆树、槐树、柳树、枫树、女贞、玉兰、金镶玉竹、毛竹等,另有桃、樱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遍布山野。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白鹭、喜鹊、斑鸠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及野生小动物集聚地,在山东北部建起了白鹭保护区。在人文景源中又分为历史人文景源和现代人文景源。历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10余处;孔望山曾吸引众多古代名人来此咏唱,刘长卿、苏东坡、石曼卿、林则徐、陶澍等,都登临孔望山,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现代人文景源有孔子望海像、朐海湖垂钩中心、神灵洞等9处。

       史书记载,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那时连云港是连接大唐和新罗、日本的重要城市,孔望山也是往来贸易的歇脚点。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比敦煌莫高窟早2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之题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这首诗印证了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经孔望山传入中国的历史。



 

  


 

       孔望山的地理非常独特,是一座扁扁、长长的山岭。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两边都可以看到山下的风景......

 

 





 

 





       看到了这块碑文,以为栏杆里的石刻就是最为著名的“杯盘石刻”。其实不然,攀上岩石却发现这块方方正正的石块原来是“承露盘”。

       承露盘:位于孔望山的山顶,俯瞰着群山,乃道教中道士用来炼丹之用。其左上角有一个缺口,乃道士们承接露水之用。其体积硕大,在国内十分罕见,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夏启祭天、祭海用的器具。

 


       好不容易爬上来,怎能不留下倩影呢?
 

 
 

  



 

       孔望山杯盘刻石:位于孔望山的最高处,是在一块天然大石上凿成,形如砚,故称“砚石”。大石东西320厘米,宽200厘米,厚70—120厘米,略呈长方形,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大石东段凿成平面,平面正中有一直径40厘米的盘形凹刻,周围有8个标形凹刻。大岩东北端厚壁上镌有隶书体“砚石”两字,字径14厘米。孔望山杯盘刻石是东汉时期祭祀东海神君之物,是研究我国道教起源及其早期活动的珍贵资料。

杯盘刻石:刻石形状如巨砚,故又称“砚石”,是在一块天然的大石头上凿刻而成,东西长320厘米,宽200厘米,厚70-120厘米。大石的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正面东段有一个盘形凹刻,周围有八个杯形凹刻,是东汉晚期祭祀东海君之物。

孔子望海像:春秋时期,孔子登临此山以观东海,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此山更名为孔望山。在这座山上,既有儒教创始人孔老夫子大驾光临的足迹,又有佛教在中国最早的石窟,上面刻着释迦牟尼涅盘的庄严场面,更有道教西王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雕像。



祭祀东海君之物——杯盘刻石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5-08-04 18:14:36 阅读:129 分享到:
孔望山杯盘刻石,位于孔望山的最高处,是在一块天然大石上凿成。大石全形如砚,故称“砚石。

大石略呈长方形,东西320厘米,宽200厘米,厚70—120厘米,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大石东段凿成平面,平面正中有一直径40厘米的盘形凹刻,周围有8个标形凹刻。大岩东北端厚壁上镌有隶书体“砚石”两字,字径14厘米。孔望山杯盘刻石是东汉时期祭祀东海君之物。

对于这个杯盘石刻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它是孔子游山题勒用的砚石,还留下了“墨汁流清砚,书香山绿荷”的诗句,有人说它是秦人用来祭祀用的牢盆,祭祀海神的时候,就把一名囚犯处死,把鲜血滴进牢盆作为血祭。还有人说这是东汉晚期的产物,是用来祭祀东海君的。我国先秦史研究会的专家认为,这块石刻是夏代的祭台,上面有一圈9个圆窝,是夏王会天下诸侯时现场放置信物的。在祭台东侧的下斜面,依稀可见一个凿刻而成的文字,专家辨认,这是一个“启”字。在祭台东部又可见浮雕样的蛇图腾,是半身横向凿刻的,在主祭台东南下方有一块立石,刻着龙首平面像。专家认为这是夏代开国皇帝夏启进行祭祀用的祭台,启字是他的王徽,它的发现结束了夏朝没有文字的历史,把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提前了700多年。







 



       孔子望海像:登上山头,孔子的雕像映入眼帘,银须飘动的孔夫子凝望大海,身旁随侍的两名弟子,也随着圣人目光向远处眺望。1993年8月10日,立孔子和他的两个最得意的弟子子路、颜回雕像。雕像下立一尊香炉,上刻有“道冠古今”四个大字。
       根据《左转》记载,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的秋天,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国都曲阜去朝见。当时在鲁国做官的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太臃肿,便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国官僚设置情况。后来孔子又亲自问官于郯,并且登山望海。现在孔望山还有问官台的遗迹。孔子在问官于郯的路上曾多次演说周礼,但是当他登上孔望山后望海边一看,数不清的螃蟹向他招手,就像行礼一样,孔子于是认为连鱼蟹都知道礼节,何况是人呢?所以便打消了在这里演讲的念头。
 





 





乘槎亭:始建于宋,毁于元,修复于公元1989年。亭取张骞乘槎仙化故事命名,为古代文人墨客登临观海之处。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来此游览并写下《乘槎亭》一诗,使该亭声名远播,饮誉江淮。

龙洞题刻:龙洞原为海蚀洞,经海水长年冲刷及后人稍加雕凿而成。洞口约呈正方形,边长90厘米,洞深330厘米。龙洞内外的石壁上镌有宋、元、明、清诸代石刻题勒24则,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篆、隶、草、行书体齐备。其中尤以位于龙洞正西和正东方向的两块题刻最为出名,分别是王同的篆体题刻与林廷玉的抹字碑。

石象:成于东汉,为立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长480厘米,背宽350厘米,通高260厘米。象的前胸左侧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头束椎髻,右手持钩,双足系链,表现了汉代象戏场景。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华第一象”。

 

乘槎亭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5-09-16 17:51:31 阅读:208 分享到:
孔望山上自宋代开始一直建有孔望亭和乘槎亭。孔望亭在孔子望海处,已经坍塌。乘槎亭却屡毁屡建保存了下来。它是一个四角凉亭,是纪念孔子的。

《论语》记载,孔子曾认为东夷不同于南北西三方,有仁贵文化,注重礼仪。所以他带着弟子们到东夷居住。但是,东夷首领少昊后裔的中心在东方海外的大山谷中,也就是今天连云港云台山区,需要乘槎,就是木筏子渡海过去。当孔子问谁愿意同去时,没有人回答,只有子路愿意冒险。孔子十分感叹:乘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也欤!后来孔子还发牢骚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乘槎亭就是海州人依据这个典故兴建的。

历代骚人墨客来游孔望山,必登乘槎亭赋诗怀古。北宋大诗人苏轼,就有一首《乘槎亭》的诗:

“人世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翠巘(掩),潮来白浪卷清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此诗写出了宋朝时孔望山前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奇景。从此乘槎亭也就千古流芳,成为黄海岸边最富盛名的名亭。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磊)大诗人也写下了《秋日登海州乘槎亭》一诗,对海州田野风光描写的非常亲切感人,具有晋代陶渊明的遗风:

“海上风高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斜阳。”

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时海州渔家生活的欢乐场景。孔望山上,风清气爽,满山翠绿,山与海相依,码头停靠着条条晚归的渔船,在夕阳的余晖中,渔人在尽情高唱。紧挨着乘槎亭,还曾有一栋仰止亭,也是宋代文人士子的欢宴之地,也找不到踪迹了。

 



宗教类遗址: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断崖上,分布在东西长 18米,上下高约8米的范围内。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盘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孔望山除了造像群这一宗教遗迹外,还发现了其它的类似遗迹,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东西。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汉代高大石象,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莲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题材的性质。再往南较远处,便是汉代的石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在宗教内容方面,孔望山遗址有浓厚的道教因素和氛围,除前述有关道教方面内容外,早在 1984年由已故丁义珍先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孔望山东主峰顶两处东汉至魏晋的道教遗存。一处为“石承露盘”,另一处为“杯盘刻石”,后者位于前者北偏东约15米处。利用“承露盘”收集和餐饮仙露是当时方士和道教常用的求仙之术。
“杯盘刻石”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祭祀道教崇敬人物的祭器。这两处重要的石刻遗迹位于孔望山主峰顶上,高高在上,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给人飘然出世之感,实为理想的饮仙露美酒、求仙拜仙和修炼成仙的绝佳场所。 2001-2002年考古发掘在孔望遗址多处发现古代建筑遗迹。特别是造像群前不远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成规模的建筑基址,有汉代绳纹瓦片和云纹瓦当出土。这一些发现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汉代,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之前的地方,存在着建筑,结合周围的同时期的石象、石蟾蜍等具有宗教因素遗物和此处强烈的道教信息,可以合理地认为汉代此处存在着一座宗教性质的建筑而不应是普通的世俗建筑。在道教中,老子为“大老君”尊为后圣,其下的东海君为古东海之神,被奉祀于“东海庙”。传世汉印有“东海庙长”,为三、四百石官吏(相当于东汉—小县之长)之印,表明东海庙是东汉时期由官府管理和一处极为重要的道教庙宇。宋代赵明诚所着《金石录》收录了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东海庙碑》碑文。该碑的碑座据有关考证是孔望山脚下的石碣形碑座。总之,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期道教的重要遗存——“东海庙”应当就在孔望山遗址之中。表明连云港地区应当是东汉海滨地区的道教中活动中心。
孔望山以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宗教类遗迹,是道、佛并存,而以道教为盛,是符合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际的。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讲究的方术神仙之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之道。在秦汉时期,在上到皇帝下至平民大众中很有市场。道教的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一度成为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东汉末年张角则借太平道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一种异域文化,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地位的抬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佛教与道教一样有神仙极乐世界的美好描述,有摆脱人生苦恼,成仙成佛之道,再实际一点的是祈福免灾的现实功用。这样一种共性,加上中国早期教派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佛道并行,甚至共存于一处宗教信仰场所既是一种正常,亦是一种必然。东汉的楚王刘英(其王都在连云港市毗邻的邳县一带)据正统史书记载是既“喜黄老(道教),学为浮屠(佛教),斋戒祭祀”,是佛道不分,诚信之至!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道教起源于滨海地区,汤用彤又指明东汉的佛教是依附于道教而存在的。孔望山摩崖宗教类石刻则提供了这方面的实证资料。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中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和和中外关系史等许多方面都提出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由西传入中国,然后再向其它地方传播的,然而,孔望山的这种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有人就认为这和东汉时期徐淮地区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鲁南苏北汉代发较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认为佛教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个途径外,并不能排除“陆上丝绸之路”终点的连云港也存在着以之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尽管深入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但仅已确认的其所属时代及佛教内容,就意味着中国的佛教史、艺术史的改写,它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在连云港,还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不仅是遥远的过去历史,还是现实的与未来的。


佛教摩崖造像:摩崖造像成于东汉,距今近两千年。整体造像依山崖的自然形式雕凿而成,现有造像110个,画面东西长17米,高8米,有佛教、道教、菩萨、力士和供养人等人物造型,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史学家称此造像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其雕凿的年代比敦煌石窟早300年,198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摩崖造像: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大的有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辅以坐像,立像等等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980年,专家发现了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
       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
       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槃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其中的“舍身饲虎”、“涅槃图”、“叠罗汉”等以形态各异、古拙生动而最负盛名。
       整个画面之间最大的这个人物形象,面部表情非常的安详,这个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再看老子上方左边岩石上有个端坐的老太太,这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女神,后来经过道教的渲染就成为女仙的领袖了。《淮南子》里有记载说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所以在我国汉代绘画里,西王母的面前都会有个捣药的侍者或者玉兔。在我们孔望山这里也有,刚发现的时候在西王母的右下方有个戴着尖帽的捣药下人,遗憾的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西边有个人物形象如同汉代的门亭长像。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里,亭,乡,县,100户人家就是一里,10里为一亭,10亭为一乡,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乡老,他们都是掌管地方民事和治安的小官。门亭长说的通俗点就是这么多佛造像的守护神。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曾经做过泗水亭长,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门亭长的造像才特别的高大。
       老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形象,周围还有一圈人在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这个就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
       老子的左边有个人物形象,手里拿着一朵花,他双腿是弯曲的,从他这个姿势可以看出来他的地位是比较卑微的,这就是一个供养人的形象,就是居士。那么他拿着花在干什么呢?当时佛祖在讲经说法,他觉得佛祖讲的太好了,所以就从地上摘了一棵三叶草去献给佛祖,也有的资料上说是莲花,成语“借花献佛”就是从这里来的。
       画像中还包含着几个佛教故事。请大家看东边有很多零碎的岩石,在岩石的左边有个躺着的人物形象,右手放在头下面,左腿放在右腿上,这就涉及佛教里舍身饲虎的故事。说佛祖一生7次投胎成为人或者动物,有一次投胎成为萨垂那太子,但是这个太子一心修行,不愿意继承王位,一次在森林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7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那7只小老虎眼看就快饿死了,太子看了以后善心大动,于是躺下来,宁愿老虎把自己吃了也要救这几只小老虎,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姿势,也是因为这个举动,他又重新投胎成为释迦牟尼。再看在舍身饲虎图的左边有个是骑在马上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佛教里的“夜半逾城”的故事。说王子有一天晚上骑着自己心爱的白马想要出城去,也就是出家,但是当时城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四大天王每人托起一只马蹄,王子就连人带马跳出城墙之外,踏上了不归路,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五相“出家”。再看上面有个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这是“喜迎舍利图”。舍利是佛教里认为非常神奇的一种圣物,这个人就是奔跑去迎舍利。仔细看会发现这个人物形象和我国第29届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非常地相似。据说当时设计“中国印”的设计师就是到孔望山,看到将近两千年的这么个艺术形象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才创作出“中国印”。
       再看老子的左下方,有一组“涅槃”图,讲的是佛传故事里的最后一相“涅槃”,又解释为大圆寂或者大解脱。根据佛经记载,佛祖传教后,也就是在他80岁的时候自知寿命已尽,于是最后一次从王舍城出发,最后一次巡行。当时在最小弟子阿难的陪同下来到一个村庄,在两棵娑罗树下,佛祖头向北,面向西进入了涅槃境,说的通俗点就是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这块岩石上有一组人头像,排列的很整齐,面部表情也很丰富,这就是佛祖的五百弟子。他们面部表情的不同也反映了他们道行的深浅,有的比较高兴或者无所谓,道行就比较高,因为他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觉得佛祖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而有一些道行浅的就觉得佛祖远离他们了所以表现得非常伤心。这里一共有四十多个人物形象,但是怎么都数不清楚,所以在这里有“秦王乱点兵,数也数不清”的说法,说得是秦王李世民在这里打仗的时候兵士不够用了,所以对着岩石点石成兵,当然只是传说。
       赵朴初先生有诗云:“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道出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文史价值。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在进一步证实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基础上,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等,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孔望山佛教造像:依山就势浮雕而成。整个造像分布在长17米,高8米的褚黄色崖壁上,共刻有人像100多个,大的和真人差不多,小的仅有10厘米。有站有坐,有跳有卧,形象丰富,神态各异。
    经专家鉴定,造像刻于公元170年东汉末年,比筑于建元二年(336)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国内外都一致认为,佛教是从西土传到东方来的。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无异又出现了更早的东方传教的道路,对佛教史的一些定论提出了挑战。

    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全部集中在山的西南角。有大小石刻100多个,最大的1.55米,最小的仅10多公分。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着丰富的佛学内容,其中“涅磐图”表现了释迦牟尼离开尘世,到极乐世界去时众弟子“或悲戚,或哀号……”等痛苦情景。
    摩崖石刻中的“舍身饲虎图”、“汉代宴饮图”、“叠罗汉图”等,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它的出现说明了汉代连云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摩崖石刻: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凹雕、凸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通体浮雕、阴线刻等雕凿激发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由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明清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和登临者游赏后所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可能是汉代的东西”,“人事类起居之属”,“不是传说的诸贤像”,“都是衣冠整齐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1956年孔望山摩岩石刻,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末,连云港市博物馆对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汉代朐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及孔望山摩岩造像的布局、雕刻技法分组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内容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宴饮、乐舞、杂技之类的题材,人物造像的冠式也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并将其时代确定为东汉,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目,成为80年代大讨论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确证,并形成孔望山摩崖造像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遗迹主流意见时期。1980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来连考察,首次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含有佛教的内容,是现存较早的摩崖石刻。同年北京大学俞伟超先生、中央美院金维诺先生和故宫博物院步连生等著名专家学者,来连实地考察后,也都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应该是我国较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同年10月末,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式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对孔望山进行联合调查,作了详细测绘、摄影和摩拓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完整的资料。并确认了摩崖造像群是一组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教内容的造像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轰动和广泛的思考研究。1981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小型展览,并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文物》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高层次学术座谈,形成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属东汉晚期作品和有佛、道内容、人物的汉式冠服、汉画像石式雕刻技法的主流意见。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出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图像,故事以释迦牟尼佛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既进一步证实了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并有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1、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


雕塑大师钱绍武认为孔望山造像体现中国艺术最高追求
来源:连网 发布日期:2016-05-05 16:34:01 阅读:2 分享到:
2014年,我国当代雕塑界泰斗、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一行曾来连,考察孔望山摩崖造像及石象、石蟾蜍等,连声称赞这些精美的汉代造像,“孔望山石象是我国现存汉代圆雕中最大的造像,借助原石的形态稍加雕琢,极具创造性。”

“在中国雕塑史上,霍去病墓石雕是汉代石雕集大成者,如今在孔望山发现的石象、石蟾蜍等运用相同手法,规模颇大,为中国雕塑史增加了新证。”年逾八旬的钱绍武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从雕塑学角度对孔望山汉代石象、石蟾蜍、摩崖造像进行解读。

● 石象或许源自远古时期的傩戏●

“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或许源自汉代的丧葬仪式,是墓葬建好后举行傩戏仪式的遗留。”这是钱绍武第三次来连,造型写意、规模巨大的石象和石蟾蜍吸引着他。钱绍武被誉为“中国的罗丹”,《李大钊纪念像》、《瞎子阿炳像》等雕塑作品遍布大江南北,《杜甫像》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钱绍武不顾高龄,攀登孔望山,认真观看分布在山上的石象、石蟾蜍等,仔细分析和研究,践行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经过认真思索,他提出,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等雕刻手法与陕西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有异曲同工之妙,采用循石造型方式,尽量选取与所雕形象轮廓近似的石料,进行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将加工的重点放在能表明形象体态特征的部位。

● “应物象形”的中国雕塑原则●

当日,钱绍武一行来到孔望山汉代石象跟前,仔细观察,与随行人员进行探讨交流。他指着石象兴奋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石象圆滚的肚子、挺拔的脊椎十分生动,是石匠艺人根据天然石块的形状稍作加工而成,坚持了随形添趣的原则。”钱绍武说,孔望山的石象、石蟾蜍造型写意,根据天然石块形状稍加雕琢,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型雕塑的特色———遵循了“应物象形”原则。

“孔望山的石雕是当时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石蟾蜍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代表着地下生命的延续,多用来守护地下建筑,保障墓主人的安全,表明这里应该有大规模的墓葬。”钱绍武说,这里除了石象、石蟾蜍等外,还应有墓葬中的其他神兽,建议当地文保工作者在孔望山周围仔细寻找,看能否找到新的证据。

钱绍武说:“我们的老祖宗对自然界的欣赏,对美的理解比欧洲人早许多,国外的雕塑家更多是强调把石块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有中国雕塑出现了以保存原石与原山的形状为主,注重自然界的美和天然趣味,这也是真正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 孔望山摩崖造像充满生命力●

此次来连,钱绍武对孔望山摩崖造像进行了仔细观察,“整组群像造型很美,山石有一股气势,似潮水涌动,充满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如何理解孔望山摩崖造像表现的内容?钱绍武认为,不要受前人说法的局限,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粗略观察,认为造像基本上是东汉以前作品,具有汉画像石的特征。

“找到的远比雕琢的重要。”欣赏着孔望山的精美造像,钱绍武感慨地说,“古代艺术家利用原来山石的样子,雕刻出有生命力的造像,懂得找到自然界美好的东西。保留原石之美和雕琢之美,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


摩崖石刻解说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5-08-04 17:48:24 阅读:78 分享到:
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被凿刻在孔望山西麓的一段峭壁上。

整个画面长17米,高约8米。现在确认有佛像110尊。大的有1.57,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以坐像、立像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孔望山最早被发现于198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还要早将近300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正中最上端,有一尊端坐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古神话中的女神,在道教中,被奉为女仙领袖。《淮南子》中,西王母是掌管长生不死之药的吉祥神,嫦娥就是因为偷吃了她的药才奔月的。西王母下方,我们所看到的那个稍大于真人的坐像,位于整个造像正中间,他深沉、雄大、正襟危坐,面容安详,流露高贵矜持、受命于天的神情。从他头戴的进贤冠,衣领左右衽及姿态,我们可以看出,是为汉人所特有。他就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关键—东海王刘疆。他做了15年太子,本应承袭汉光武帝刘秀皇位,但因他的母亲郭圣通失宠被废,皇位让给了他的四弟刘庄坐了,而他被封为了东海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西面比较高大清晰的造像,这是一个门亭长像。按汉代的区划,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乡老,郡县城门上设有门亭,负责治安警卫、把守门庭。这个门亭长像头戴宽大的武弁冠,双手捧着一张平放的盾牌,庄重严肃的神态,显示威严和不可侵犯。之所以把门亭长这么个小官刻得这么高大威严,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发迹之前,就曾担任泗水亭长。门亭长右边的站立形象,他头戴高肉髻,面孔方圆,眉骨突出,深目高鼻,具有外族人特征,身穿宽肩大衣,赤足而立,右手施无畏印,这是一个典型的立佛像。东海王刘疆右下方的坐像,也是头戴高肉髻,背后有圆形头光,也是穿宽肩大衣,坐在莲台之上,旁边有几个画像,有坐有立,又惊又喜,目光集中在他身上,这是一个坐佛讲经说法、传道授经的场面。刘疆左下方的三块连接高低参差的石头上,刻有很多小人头,神情各异,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这些头像的下方,一块突起的岩石上,以高浮雕的手法塑造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画面:微闭双眼、合着嘴唇、袒胸露腹、侧身而卧,好像安详入睡。这组头像右上方,雕刻一个头带花冠的菩萨造像,这就是接引菩萨,在前面恭迎佛祖进入涅槃境,这个造像称为借花献佛。大家看看最东边平整岩石上的那个长长卧像,述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七次投胎,有一次转世成为萨陲那太子,在一次游玩时发现了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两只小虎,快要饿死,萨陲那心生慈悲,脱下了上衣,躺下来,牺牲自己让老虎吃掉。然后萨陲那因此修成正果,转世成为释迦牟尼,这就是佛本生故事中的舍身饲虎。在这福图的上方,有三个人物形象,是喜迎舍利图。中间那位手持莲花,欢欣鼓舞奔向前方,最左边那位手足舞蹈,和持莲花者相呼应,他的姿态与28届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形象极为相似。据说设计者就是受到这个形象的启发才有了创作灵感。这里还有一些世俗的造像,比如刘疆下方长方形略小的一组图像,是汉代的欢饮图。刘疆像东侧平刻着一幅踢踏舞图,一尊造像举袖屈膝,作弓箭步蹬踏起舞,另一尊小的,为他鼓乐。





 







 





 



 石蟾蜍:与石象南北相对,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山原。这是利用一块突起于地面的岩石,以汉代圆雕方法凿刻出来的。石蟾蜍长约2米,宽约1米,满身布满鱼鳞状的浅刻花纹。它的腹部圆满,四肢平撑,造型非常夸张。它是东汉时期的遗存,离现在也将近2000年了。

你所不知道的石蟾蜍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5-08-04 18:03:33 阅读:95 分享到:
石蟾蜍,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从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孔望山上的石蟾蜍为当时镇海之物。

孔望山上的石蟾蜍在摩崖造像南100米处。与石象是南北相对,它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山原。这是利用一块突起于地面的岩石,以汉代圆雕手法凿刻出来的。石蟾蜍长约2米,宽约1米,满身不满鱼鳞状的浅刻花纹。它的腹部圆满,四肢平撑,造型非常夸张,令人有像摸摸的冲动。石蟾蜍是象征着月亮的,非常吉利。因此,前来孔望山的人不看看它,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专家们鉴定它和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时代相当,是东汉时期的遗存,离现在也接近2000年了。


    蟾蜍,我们本地人所称的“癞蛤蟆”。不要看它长得丑,样子难看,但是民间却把它堪称神物。它那背上疙疙瘩瘩的皮肤内,能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汁液,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例如,张衡造的地动仪上就塑有一圈蟾蜍。汉代以后,蟾蜍逐渐为人们所轻视,甚至被指控“想吃天鹅肉”。孔望山的石蟾蜍据称是因为“好吃”,连嘴巴也被敲去了——故事发生在龙洞庵里或这是龙兴寺里,老和尚养了几只鸡,每天清晨去捡鸡蛋的时候,总觉得少了几个,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早晨,他就早早地蹲在鸡窝旁守候。结果发现,有一只癞蛤蟆从大门口钻了进来,跳到鸡窝里把鸡蛋偷吃了。老和善就跟踪着癞蛤蟆,看到癞蛤蟆变成了一块大青石。他怨恨癞蛤蟆偷吃鸡蛋,就在天亮后用铁锤砸去了石蛤蟆的嘴。我们今天看到的孔望山的石蟾蜍,只有半边嘴唇,这尊象征月亮的圆雕蟾蜍就留了下了千古的遗憾。


    其实,孔望山的石蟾蜍是作为吉祥物而修凿的。2000年前,孔望山的东边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浩瀚的大海边建筑有规模庞大、祭奠东海王刘疆的东海神庙。石蟾蜍就是东海神庙中的神物,它可能是位于神庙的门口,雕刻大师们将这只蟾蜍雕刻得栩栩如生。你看它仰起头,伸开四肢,护卫着这片绿色的山林,它和石象、孔望山摩崖造像都是东海神庙的一部分。两千年来,人们像神一样崇拜它,希望它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馒头石的来历:馒头石位于石象对面,这块自然圆形巨石像一个鸟头,它高5.2米,直径2.8米,因为形状像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石。据传说这是秦始皇东巡时立石为门的另一块石头。这块巨石如今已是苏北鲁南一带民间民俗中,受人们所敬仰的一块神石。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日,都有很多的游人在此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还有些人家为了使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在幼童时期便带孩子到这里拜这石头为石干妈,对孩子寄予厚望。

       东汉摩崖造像那里的西王母石刻,跟这个馒头石也有关系。根据《历中经》记载,西王母夫人左胸下有日,右胸下有月。而我们这块馒头石和下面的石蟾蜍正好位列西王母的左右,所以很可能这块馒头石就是象征太阳的金乌。在《淮南子•精神训》里也说了:目有骏乌。在河南洛阳的汉代壁画墓的太阳图里,就画着一只象征太阳的金乌鸟,我们常说的“金乌西坠”也是源于此。

馒头石:这是一块圆形巨石,整个巨石像一个馒头,又像一个鸟头,鸟头连同颈部高5.2米,直径2.87米。馒头石的顶部凿有一个清晰的碑槽印痕,是古代作为碑座之用。



 

 



 

象石: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蛙,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石蛙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这两座石雕,别特是石象,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

象石的寓意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5-08-04 18:01:13 阅读:82 分享到: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照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它的体重可达两百多吨。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丰满肥硕。据说,这是用秦东门大石中的一块雕刻而成。它采用了圆雕、线雕、浮雕的方法雕刻,突破了汉代前期以线雕为造型主要手段的窠臼。大家看大象的头部、眼睛、鼻子、耳朵都是用阴刻的线条,而腹部、腿部和尾巴是用圆雕手法,腿间、腹下、尾部都没有镂空,这正是汉代圆雕的重要特征,代表了汉代圆雕的风格,时代信息非常强烈。

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是没有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有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六牙白象王神通广大,不怕水火,在水中步步莲花,有关释迦牟尼的佛教传说中,佛祖就是乘象投胎的,所以它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化身和代表。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细看左前腿凹进去的部分,刻有永平四年四月篆。书体为隶书,与我市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苏马湾界碑石书体相比,与汉代流行的书写形式完全一致,断定了孔望山整个造像是东汉时期的。









 







 





 



       汉代圆雕石象: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约70米处,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长4.8米,背宽3.5米。象身西侧有一高88厘米,宽49厘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厘米,宽62厘米的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高92厘米,头带“T”字型发髻,双脚带有脚铃,右手持一铁钩。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

4、孔望山石象,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约70米处,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长4.8米,背宽3.5米。象身西侧有一高88厘米,宽49厘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厘米,宽62厘米的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高92厘米,头带“T”字型发髻,双脚带有脚铃,右手持一铁钩。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


























龙洞庵:由新浦新建路东行至盐河南路处,即可望见北山坡上的秀丽壮观的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此庵最早建于东汉,当时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石级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 进入山门,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一株叫琉苏,俗称“糯米茶”。花期时节,树,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现仍苍翠浓郁。
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因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龙洞西侧的石刻,是宋代王华耀所题,高72厘米,宽40厘米;龙洞东侧的石刻,反映了明代的“言禁”状况,是难得的一件文化遗存。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诗题为:看龙洞偶成。诗曰:幻化起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后跋曰: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给事中言事,谪判海州,重九日赴此闽人林廷玉谨识。跋文中有两行字刻后林廷玉觉得不妥,可能有“犯上”之言。又命人凿去,成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知府王同也有一首极负盛名,但是王同的这首诗因为当时春风得意,出任海州知州的轻松心境,与林廷玉的诗风截然不同。王同诗云:龙洞良霄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王同六岩石刻


       龙洞石刻: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5、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龙洞的文史价值

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直径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立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故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

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南侧,始建于北齐年间,唐中宗时改建为龙兴寺。明代于旧址上重建,更名“龙洞庵”。“文革”中龙洞庵也遭受了劫难,塑像被毁,文物流散。龙洞庵以大殿的山门为中轴线,组成一个高低错落,左右对称的建筑群。从山门拾级而上,单檐硬山顶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前山门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东厢房是观音殿。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琉苏,俗称“糯米茶”。花期时节,白花满树,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现仍苍翠浓郁。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轮空法师的舍利子,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庵:
龙洞庵背依高山,座北面南,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锦屏山如凤亮翅,横展寺南。

龙洞庵最早叫龙兴寺,始建于中唐,但筑庙早在南北朝就有了。唐太宗贞观七年,也就是633年,下令在全国每个州建众香寺。神龙元年,即705年,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下令将全国众香寺改名龙兴寺,如果以这个时代为标准,今天的龙兴寺就有1300年的历史了。明代的神宗皇帝提倡佛教,龙兴寺又重新修建,后又改为尼姑庵,因为西侧有一个龙洞,就称为龙洞庵。

任过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两次来过海州,到龙洞庵探访古迹,为住持写过扇面,留下墨宝,并在诗中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写下了“千秋孔望谁能企”的赞美。

龙洞庵是一个四合院形制。正面大殿里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的塑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大弟子,还有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间的神座上,前面是大肚弥勒佛,后面是佛教的护法天神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正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厢房是观音殿,供奉的是先修道后修佛的观世音菩萨,西厢房供奉的是历代祖师。

殿外庭院中有两棵千年古木,西边的是圆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树干上有两个树瘤,相传古柏上每个树瘤要600年才能形成,曲阜孔庙里的古柏也有相同特征,它是历史的见证。东边这株叫做“糯米茶”,种植于宋代,也有800多年了,它是木犀科流苏属的,学名“流苏”,一般寿命在200到300年,长到这种年龄,国内罕见。至今每年4月中旬还要开花一次。开花时,满树白花如雪,它有四个花瓣,花瓣颜色形状和糯米非常像,所以叫糯米茶。用它旁边甘露泉的水泡此茶,是上上佳品。







6、东海庙遗址及东海庙碑,位于孔望山西南端,碑的内容为东海相桓君修缮东海庙的缘起、经过及“尊灵祇、敬鬼神”的宗旨。碑背有一行17字:“阙者,秦始皇所立,为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孔望山的传奇

孔望山位于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境内,因公元前孔子登临此山远眺大海,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而闻名。记者近日去连云港采访,如诗如画的美景和底蕴深厚的历史典故让人沉醉,新海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也令人震撼。

孔望山与海上丝绸之路

在国家出台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海上丝绸之路,孔望山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比敦煌莫高窟早2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之题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这首诗印证了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经孔望山传入中国的历史。1988年,孔望山摩崖石刻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那时连云港是连接大唐和新罗、日本的重要城市,孔望山也是往来贸易的歇脚点。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连云港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新亚欧大陆桥过境运输业务,作为主城区的海州也应大有所为。”海州区委书记王立斌告诉记者,为打通交通枢纽,海州加快连盐铁路、连淮杨镇铁路、青连铁路的沿线建设,还大力发展物流园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资源,开拓市场。

擅弈者谋势。这座苏北古城正在机遇中崛起。

孔望山与新海州

登上山头,孔子的雕像映入眼帘,银须飘动的孔夫子凝望大海,身旁随侍的两名弟子,也随着圣人目光向远处眺望。据传,孔子来到郯国传授礼乐,登此山时看见山下螃蟹挥螯,认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留下一句“此处螃蟹都如此有礼,我还能说什么呢?”便起身回鲁国。

站在孔夫子石像前,王立斌有些激动:“连云港旧称海州,后来设连云港市,成立海州区,两年前又将连云港市的主城区新浦正式划归海州区,成立新海州。新海州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3万。”顺着王立斌所指的方向,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满目葱绿,精致的别墅整齐划一,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

王立斌说,在文化传承中,海州人探索出了更为深刻的“礼数”: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20世纪90年代起,海州就主动关停搬迁城区河周边30多家高污染企业,累计清淤800万方,同时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为保护城内河湖立规。今年,海州计划完成造林面积8000亩,山体绿化及林相改造5800亩,真正实现让大山披上绿袍,还百姓“绿水青山”。

坚持走绿色崛起道路,海州经济发展并未减缓。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09.5亿元,年增长8.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12.5%。

海州这种“生态至上”的发展思路让记者由衷赞叹: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不正是对孔子礼乐文化的坚守吗?这种与自然共存的理念,应融入每座城市的发展智慧之中。

绿色回报孔望山

王立斌说,在今年上海项目签约恳谈会上,海州区集中签约项目9个,吸引投资总额达90亿元。

“一座苏北小城的主城区,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多亏海州优质的生态资源。”王立斌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同样是赚100块钱,在苏南需要用70块钱来治理环境,而在海州赚的钱全部都能装进腰包。

原来,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凡威胁生态环境的项目,海州历来不予引进。前不久,浙江温岭的客商带着投资5000万元的大理石深加工项目来到海州,因不符合生态产业规划被区政府婉拒。同时,海州还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乡村环境长效管护网络“四个全覆盖”。

绿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银山也悄然来临。近5年,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涌向海州,游客由98万人增加到500万人,旅游收入由5.78亿元提高到28亿元。

“生态红利”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王立斌告诉记者,海州首创“生态健身”,在大自然中建城市“十五分钟健身圈”和乡村“1.5公里文化圈”,爬山、徒步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选择。

孔望山山脚下的古城楼周边的现代建筑都很低,王立斌解释说“为保护古城风貌,政府规划用地,硬是把地基向下打深5米,也不让开发商把住房建得比古城高。”


海州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在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0余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

其造像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本生故事有“舍身饲虎”等图;佛传故事有“说法”图,“寂灭”图,等等。另外,还有三个最大的身著汉代衣冠的造像,为道教的礼拜对象。

据史树清等专家考证,摩崖造像雕刻于东汉恒帝、灵帝时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对佛教史、美术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很高价值。1958年被公布为省一级文保单位。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都作专题报导,日本考古专家宫川寅雄来信致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挥毫提寺诗曰:“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象,及见流沙白马来”。1983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随后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中国卷”。

 

孔望山城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6-03-03 15:12:17 阅读:93 分享到:
位于新浦南3公里,历史上曾因山下有古城而被称作“古城山”。古城依山势建筑,延绵起伏。东城墙从山的东南麓山腰一直向南,与后小山(又名凤凰山)平行时折而向西,与城墙长约2700余米,城内占地近500亩,城的平面是动西长、南北窄。目前残存的城基最宽处有20米,此城有东、西二门。

1979-1981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城墙的剖面上发现有汉唐时的陶片、瓦当,在城的地基处,应是在宋金交战时期,魏胜凭借此处东临大海、南北依山的地理形势修筑此城,与李宝水师配合抵抗金兵的进攻。孔望山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巡望山”。


龙洞庵,现存最古老的海州古城“九庵十八庙”
来源:连云港孔望山景区 发布日期:2016-02-26 12:25:58 阅读:129 分享到:
海州古城内外及山川之间,佛道两教历代兴建的寺庙宫观建筑也比比皆是,虽代有兴废,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达六十余处,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九庵十八庙”之说。
 

海 州 古 城


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的古海州,地处“南蔽江淮,北控齐鲁”和海、陆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区位独特,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的国宝将军崖岩画,就是四、五千年前的海州先民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劳作、祭祀的遗存,另一国宝孔望山摩崖造像,则记载了佛教在一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史实,其他古建筑、古驰道、古战场的遗迹,遍布州内山水之间。而反映佛教和道教在海州两千年来流传和弘法的宗教文化,及其大量的佛教寺庵、道教宫观神庙,则是古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公元一世纪初的东汉初年,直到晚清的一千九百年间,古海州都在陆续兴建寺庙。大量寺庙出现的原因:

一是古海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是与我国佛教、道教的兴衰密切相关。佛教自一世纪中叶的汉朝传入我国后,第一次兴盛于晋,至隋、唐进入鼎盛时期,清朝又趋复兴。海州北齐年间建成的龙洞庵,唐朝前后建成的园林寺、紫竹庵以及清朝建成的百子庵、观音庵、神州庵等,都见证了佛教兴衰的过程。道教自汉朝初年形成后,元、明两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即趋衰微。与此相关联的是,海州碧霞宫、天后宫、真武庙等道教的宫观神庙,大部分建成于这个阶段,见证了道教当时在海州的兴盛情况。

三是相当一批数量的寺庙,是由封建王朝直接诏令全国各地官方设置的,是其宗教政策的直接反映。如明清两朝,都诏示天下,分别在学馆和郡县以上行政单位兴建文昌帝祠,为其科举选士制度服务。海州的文昌宫、社稷坛、城隍庙、蒲神庙等,都是官府出面建造的。

四,寺庙众多也是一个地区人文水平较高的反映,是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俗话说,盛世修庙。没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建不成寺庙。古海州物产丰饶,为兴建这些寺庙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以寺庙为基地的佛道教文化,又推动了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不少至今仍然存在的民俗。
 

改革开放后,1988~1992年,市和海州区政府先后修复了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古佛庵)。1994年,恢复碧霞宫佛教活动场所,更名为碧霞寺。2000年,恢复紫竹庵佛教活动场所,定为首堂寺院,更名为紫竹林。区内共有二寺三庵5座佛教寺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州区还积极筹措打算恢复著名的园林寺及文庙等寺庙。

区最早寺庙


区内最早建成的寺庙是位于孔望山西南角山坡上的东海庙。该庙建成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道教庙宇。庙宇虽然早已湮没,但残存庙碑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部门已划定其遗址保护范围。
 

现存最古
 

现存于世且历史最悠久是位于孔望山南坡的龙洞庵。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其历史仅比“海州”这个地名晚20余年。
 

现存最大


现存最大的寺庙是占地十亩的碧霞寺。这座寺庙原名碧霞宫,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缘于这座寺庙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白虎山庙会,是海属地区童叟皆知的著名庙会,其历史已有300余年,至今长盛不衰。
 

现存最高


现存海拔最高的是位于锦屏山中的紫竹林。这座庙宇建于南唐年间(960~975年),因庵内多紫竹而得名,周围风景优美,是名符其实的深山古寺。


孔望山明朝陈文烛石刻群你可能从未听说过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布日期:2015-09-19 10:52:52 阅读:221 分享到:
经常去孔望山晨练、观光的市民大多知道,那里有驰名中外的东汉时期以佛道为主题的摩崖造像以及镌刻着宋、金、明、清四朝题刻的龙洞石刻群。但就在千年古刹龙洞庵的背后,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石刻群,它就是以明隆庆年间任淮安知府的陈文烛题写的“孔望山”、“问官台”为代表的明代题刻群。

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以前,孔望山曾名龙兴山,因淮安知府陈文烛在此题写一篇《孔望山铭》,该山才更名为孔望山。“孔望山”、“问官台”两处题刻均为隶书撰写,无落款,据州志记载为陈文烛所书。

“问官台”出自“孔子问官于郯”的典故。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国都曲阜朝见,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臃肿而渎职,就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之国”的官制。不久,孔子就亲自“往见郯子而学”。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关于官制方面的学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于郯”。明代海州刺史张峰在考证孔望山的由来时说:“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经登山望海,世传其崇山峻岭为孔望山。”

在龙洞庵的后墙外,还保存着两块时代不详的古代题刻,一块名为“石峡”,另一块便是广受争议的“月来(耒)潮生”题刻。

有人认为,古人擅长用典,“耒”《说文耒部》:“耒,手耕曲木也”。耒,初为木制,后在前端加铁刃,而成犁。“月耒潮生”,其意则是:月亮的形状似犁,在大海里耕耘。形象而又贴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我国古人较早认识到海水的潮汐现象与月球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因此有人认为,龙洞庵院后的这块“月来潮生”便是这种认识的直接反映,具有极高的科学与历史价值。



 

 

 

 

 

 

 

 

 

 

 

 

 

 

 

 


 

再登孔望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日期:2016-05-05 16:25:23 阅读:1 分享到:
孔望山,位于连云港市西南方,因公元前525年孔子登临此山眺望大海而得名,但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1981年考古专家来此考证孔望山上的摩崖造像石刻,发现比敦煌石刻要早200多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向海内外郑重报道了这一古迹的发现。这是继西汉马王堆、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第三次向世界发布重大考古消息,从而使孔望山“一举成名天下知”。

1994年,我曾有幸一睹孔望山风采。今年11月,我时隔20年再登孔望山。

这次登山,与上次的感觉大不同,上次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这一次我们就住在孔望山脚下的宾馆,早上晨练,即可登山览景,看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一饱眼福。

摩崖造像石刻是核心景点,1800多年前的巨幅汉代浮雕共有雕像115尊,最大的高1.1米,最小的仅10厘米,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石刻以佛教为主题,其中一幅雕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老虎,旁边一个人用竹子戳破自己的喉咙,扑在即将锇死的老虎身上,用自己的鲜血和肉体救活老虎,这便是佛祖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传说。释迦牟尼因大慈大悲救活老虎,来世转为佛祖。还有一幅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情景,众佛家弟子围在释迦牟尼的遗体旁痛哭流涕,更有一个仰在地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伽什,他“因公出差”未能赶上佛祖的遗体告别仪式而悲痛欲绝。因年代久远,摩崖造像石刻的版权属于谁,已无法查考,但如此传世之作,肯定是出自当时一位了不起的大雕刻家之手。

孔望山山坡上立着两块不同凡响的巨石。秦始皇当年来到孔望山,面对山脚下的滚滚波涛,“立石为门”,指定这两块巨石为“秦东门”,即秦王朝的东大门。如今大海东去百余里,沧海变桑田,游人感叹不已。

这两块巨石除担当东大门重责,还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块在东汉时期被雕刻成一座石象。它是我国至今发现的雕刻得最完美最古老的古石象。它不同于一般的透雕(精雕)手法,而是采用圆雕(浮雕)技艺,刻出石象的轮廓,使石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显得气势不凡。石象背部雕有“象石”二字,字体像篆书,又像隶书,字里行间反映了东汉时期篆书向隶书演变的痕迹。石象腹部还雕刻了一位俊俏的手执鞭子的驯象姑娘,笑意盈盈,呼之欲出。她头戴丁字型头饰,是典型的汉代姑娘服饰,这应是当代时装设计师研究古代服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面对美丽的“石中人”——汉代姑娘,我们的思绪穿越到了遥远的汉代。另一块巨石其貌不扬,很像馒头,故称“馒头石”。尽管它长相平平,却受到当地一些人崇拜,一些老人、妇女抱着生病的孩子前来拜它为“干娘”,据说拜它为干娘能祛病消灾,如果把小孩的衣服脱下来从裂开的石缝穿过去更能逢凶化吉。

山顶上孔子与两位弟子眺望大海的石雕是孔望山的点睛之笔。只见银须飘动的孔子望着大海,神采飞扬,正在发表他的高见,两位弟子则认真倾听,若有所思。面对笔祖,我们这些“笔杆子”纷纷在孔子像前合影留念。

山腰间有一个专供游人休息的凉亭和平台,一群大妈在此载歌载舞。她们热情好客,得知我们远道而来,热情地邀请我们与她们一同手拉手跳起圆圈舞,一曲下来,身上沁出汗水,登山疲劳一扫而空。

不远处还有一个广场,中老年人身穿武术服装,伴随着音乐击剑、打太极拳,别有一番风景。当年佛教名山,如今百姓休闲场所,老百姓才是孔望山主。

到了孔望山,能让人真正理解什么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它海拔只有123米,却名扬四海,享誉中外。1988年,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象和龙洞庵中的圆柏被定为“一级文物”。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篇东西只读一两遍总是不济事的,不妨在细细咀嚼之后,再来一贯到底地读它几遍,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欣赏”。读山如读书,我已两次登上孔望山,但此山厚重、多彩、景深、意浓,将来有机会我还会再游孔望山。


 

孔望山荟萃人文,有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有始建于唐代原名龙兴寺的佛教庙宇——龙洞庵,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有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以及大量当地官吏、文人墨客登临赏游所留下的“龙洞庵石刻群”。无愧为一处佛道灵境。
孔望山 - 景点
龙洞庵
龙洞庵
龙洞庵图册
由新浦新建路东行至盐河南路处,即可望见北山坡上的秀丽壮观的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
处,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此庵最早建于东汉,当时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石级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进入山门,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龙洞庵糯米茶
龙洞庵糯米茶图册
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琉苏,
俗称“糯米茶”。花期时节,树,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现仍苍翠浓郁。
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
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
龙洞
龙洞图册
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因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
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龙洞西侧的石刻,是宋代王华耀所题,高72厘米,宽40厘米;龙洞东侧的石刻,反映了明代的“言禁”状况,是难得的一件文化遗存。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诗题为:看龙洞偶成。诗曰:幻化起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后跋曰: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都给事中言事,谪判海州,重九日赴此闽人林廷玉谨识。跋文中有两行字刻后林廷玉觉得不妥,可能有“犯上”之言。又
命人凿去,成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知府王同也有一首极负盛名,但是王同的这首诗因为当时春风得意,出任海州知州的轻松心境,与林廷玉的诗风截然不同。王同诗云:龙洞良霄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象石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
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蛙,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石蛙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这两座石雕,别特是石象,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
摩崖石刻
孔子造像石刻
孔子造像石刻图册
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
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凹雕、凸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通体浮雕、阴线刻等雕凿激发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由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从直观感觉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明清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并见于地方史志和登临者游赏后所留下的勒石题记和诗咏中。“孔望山石上有车辙马迹,峭壁岩嶙,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的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与成像年代的初步认识和直观印象。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可能是汉代的东西”,“人事类起居之属”,“不是传说的诸贤像”,“都是衣冠整齐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1956年孔望山摩岩石刻,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末,连云港市博物馆对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汉代朐县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及孔望山摩岩造像的布局、雕刻技法分组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内容是汉代画像石上常见的宴饮、乐舞、杂技之类的题材,人物造像的冠式也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并将其时代确定为东汉,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目,成为80年代大讨论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确证,并形成孔望山摩崖造像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遗迹主流意见时期。1980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来连考察,首次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含有佛教的内容,是现存较早的摩崖石刻。同年北京大学俞伟超先生、中央美院金维诺先生和故宫博物院步连生等著名专家学者,来连实地考察后,也都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应该是我国较早的佛教遗迹之一。同年10月末,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式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对孔望山进行联合调查,作了详细测绘、摄影和摩拓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完整的资料。并确认了摩崖造像群是一组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教内容的造像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轰动和广泛的思考研究。1981年4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小型展览,并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历史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文物》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高层次学术座谈,形成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属东汉晚期作品和有佛、道内容、人物的汉式冠服、汉画像石式雕刻技法的主流意见。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出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图像,故事以释迦牟尼佛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既进一步证实了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并有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