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水头古厝群·金水国小
位于金门水头中界“得月楼”前的金水国小是民国二十八年(1927年)黄家在南洋赚钱回来后建造西洋式建筑,金门政府于民国三十九年借来作为国小,为当时金门少见规模最大的学校建筑群,1986年因生源不足学校停办,而后归还了黄家。
水头乡侨集资于1932年兴建了金水国小,面积大约631平方公尺,仿传统书院采用回字型平面格局,是当时台湾岛最新式及规模最大的洋楼小学。里面的山墙上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如象征纯洁的天使、期望学生展翅高飞的老鹰及美丽的花草等泥塑装饰。内部红砖做成的圆柱,有“专注”的含义。学校现为侨民展示馆,在保留昔日课堂原貌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水头人下南洋打拼创业的奋斗历史,以此来激励教育后人。
金水国小是具有阿拉伯风味的西式建筑,建筑格局呈回字型,正面山头饰有精美的雕刻及鲍鱼、天使、梅花、牡丹、葡萄、凤凰等泥塑装饰,增添活泼色彩与民俗之美。校内保留了昔日课堂原貌,中间独立空间为礼堂,两旁为教室。
金水国小是许多金门老人的母校,现在整修后“金水国小”已成为金门“出洋客的故事”(华侨史)博物馆了,介绍金门人出洋的血泪沧桑历史。展馆不大,但却形象地勾勒了金门的侨乡文化背景与影响,还有当地教育以及水头村的当地风情、建筑等。
馆内以一间教室为一个主题,“寻找出路”介绍金门华侨“过番”的时代背景。“金侨的海外生活”展示金门华侨在海外的生活情景,“侨汇的通路和发展”则透过蜡像再现昔日兼营侨汇老店铺的场景,墙上的“侨乡妇女”的诗词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金水国民小学,既是一部华侨史的缩影,也具闽南侨乡风韵。
還有一棟全台最美麗的金水國小,建於1932年,在當時是金門規模最大的僑辦小學。 金水國小外觀是一棟有著阿拉伯風味的西式建築,立面的山牆上有天使、盾牌、飛鷹、花草、牡丹、葡萄、鳳凰等泥塑雕刻,雕功非常細緻,真是美輪美奐。 校舍呈「回」字型,中間是禮堂,兩旁為教室,現在裡面還保留當時小學上課的桌椅,讓人一窺當時的面貌。
裡面還展出金門先人出洋的文物及歷史等。 紅眠床。 金門人移民到南洋大多經營中藥行。 牆上的這首「長相思」,可以瞭解當時留在家鄉妻子的心情,以移民史來看,西方人都是舉家一起移民,而東方人大多是男子移民到他鄉打拼,妻小留在家鄉。 除了洋樓,這裡也保留了許多閩南的古厝,每一家的砌磚、彫磚、泥塑、貼瓷及彩繪等裝飾手法都不太一樣。
水頭,又名金水,位於大金門島金城鎮的西南方,鄰近作為小三通的水頭渡口,元朝末期原本只是福建漁民避難、補給的暫居之地,但到了明清時期便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姓氏的聚落(金門以單姓聚落為主),由於多姓氏的特色,建築上也展現出各姓氏家族獨特的風格,而從清末到民國三十年代,因為生活艱苦,水頭居民掀起南洋移民的風潮,居民們在外經商致富後回家鄉辦學校、建洋樓,所以這裡的洋樓大多帶有南洋的色彩。
金门至少有130栋侨资兴建的洋楼,分布在50余个村庄,水头村数量最多,所以有“有水头富,没水头厝”之说。这些建筑,中西合璧,综合了南洋殖民样式和闽南传统民居形式,有鲜明的侨乡特色。水头村黄延宙碉楼、成功村陈景兰洋楼、古岗村董允耀洋楼等,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金门华侨一页页的奋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