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水头古厝群
水頭位於大金門島西南隅,聚落鄰近水頭渡口,早期即為金門與廈門之間的交通要道,現今為小金門(烈嶼)居民往來金門本島海上交通、運補重要的碼頭也是「小三通」兩岸往來的定點直航港口。元朝末期,水頭原本只是福建漁民避難、補給搭屋落腳的暫居之地,但至明清時期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姓氏的聚落,建築群組依地勢地形而建。
水頭聚落各姓氏分而居之。以「頂界」、「中界」、「下界」、「後界」稱為「四甲頭」,「頂界」以黃姓宗親核心,「中界」有黃、李、蔡等姓氏,「下界」則是黃、蕭、王姓氏,「後界」有吳、陳、鄭、王等姓氏,是目前金門地區最多姓氏的聚落。水頭聚落的民居建築,由於多姓氏的特色,但建築上亦展現出其各姓氏家族獨特的風格,堪稱為金門地區古厝、洋樓、銃樓等建築樣貌最豐富的區域。
水头村民除以农、渔业为生外,亦多从事走船经商,聚落里满是美轮美奂的传统闽南古厝与异国风味的洋楼。有清乾隆时期所兴建的黄氏大宗祠、黄济古厝、九栋二落大厝等闽南传统建筑,更保存有许多清中叶以后,大量金门侨民汇款回乡兴建的学校(金水国小)、枪楼(得月楼)等设计讲究的洋楼。此处是金门保留最完善的传统大聚落,就如是历史建筑的展场,现已成为金门游客必访的景点。
中界洋楼群......
富裕的水头,不只有洋式建筑,还有条自导步道。顺着步道前行,就会看到金门最早的闽式集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水头十八间”,门牌9号为其代表建筑黄绍光宅。一排又一排二落大厝整整齐齐的组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可御敌。这片建筑比金门另一座住宅群——山后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
金门城的金门高粱酒史馆,是由“金酒鼻祖”叶华成古厝整建而成。古厝为闽南传统建筑,建筑格局为燕尾脊二落六路大厝,是金门城聚落中少见的大型民居。现在所看到的外观是2009年整修后的结果,处处精雕细琢,美轮美奂!
2009年金门高梁销售破110亿元,金门当地民众跟着受惠。生小孩有生育津贴一万元,妈妈不上班在家带小孩每个月补助三千;小孩念书,从幼儿园到国中九年,学费、营养午餐不用钱;满二十岁之后,一个人一年配三箱高粱酒,价值近万元;满65岁的老人有年金,每个月6000元,农民身分7000元。高粱酒酿出金门经济奇迹,近八万金门乡亲福利跟着来,令人羡慕!
俗话说“饮水思源”,金酒公司为感念叶华成创厂功劳,取得叶华成古厝30年使用权,斥资千万元新台币整建为金门高粱酒史馆。金门高粱酒史馆保留叶华成古厝的闽南式建筑旧制,展示内容有酒厂历史区、制酒流程区、互动体验区等,重现半个世纪前金门高粱酒酿造的原貌。天井的正中央放了一个大酒瓮,依据叶华成侄子叶长德的说法,这个酒瓮当初是作为发酵槽之用。
酒的好坏取决于酿造的过程,所以进行发酵作用的「曲」或「酵母」就非常重要,金门高粱酒之所以著名,它所用的「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叶华成1913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与经商的父亲共居于新加坡,太平洋战争期间返回金门。在刚回金门时,看见金门有许多私人酒坊酿酒,于是就决定投入酿酒事业。一开始是以米为原料,从大陆进口酒曲,请退伍军人指导技术。可惜酒曲进口时已经被海水打湿,完全没有活性,平白损失了三千多斤的大米。后来多方请教军中朋友探讨失败原因,得知小麦磨粉作酒曲的讯息后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养出酒曲。接着再用高粱取代米作为酿酒原料,终于酿成了日后著名的金门高粱酒,名为「金城」的酒厂在1950年开张,厂址就是这栋古昔。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