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水头古厝群·得月楼

$
0
0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水头古厝群·得月楼
       水头古厝群位金门岛西南方,是一滨海村落,保留许多昔日繁华时期所建造的闽南古厝与西式洋楼建筑群,金门人称“有水头富,无水头厝”,意思就是就算你象水头人一样有钱,你也不一定能把房子盖得像水头村的一样,富裕的水头,不只有洋式建筑,还有条自导步道。顺着步道前行,就会看到金门最早的闽式集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水头十八间”,门牌9号为其代表建筑黄绍光宅。一排又一排二落大厝整整齐齐的组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可御敌。这片建筑比金门另一座住宅群——山后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
       金门有很多美丽的村庄,这其中要数水头聚落花园般的民居最有特色。来到水头聚落,远远就能看见得月楼那高高的小洋楼矗立在闽南式建筑群中,其中西合璧的独特枪楼形式令游人赞叹。 近水楼台先得月。金门最著名的古洋楼——水头聚落的得月楼因此得名。你一定不会料想,取名如此诗情画意的,却是一座警戒及防御盗匪的枪楼。 
       得月楼是黄辉煌致富后,于1931年,委由福建南安匠师陈南安承建。它实际是防海盗的防御工事,是碉堡结合瞭望楼的建筑。主体为筋混凝土结构,有地下通道连接洋楼,可作为弹药、物资补给等紧急通道。是目前水头聚落最具特色的标志建筑。得月楼的兴建,起因是一次被绑架与勒索。
       这座铁铸栅栏、花格窗棂、造型典雅的洋楼,高11.26公尺,墙后40公分,内部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共五层空间;地上四层是以杉木撑住主体结构,再铺上红砖。落成后,是当时水头村落最高的建筑。为警戒及防御盗匪,得月楼加了许多防御工事,在第三、四楼,四面都有架枪瞄准的圆形枪眼。屋顶设有垛口,可供火枪防御使用。四面的外壁上都有铁铸的枪架。还有4面突出的炮口,每个正面都有2个大炮口和6个小炮口,货真价实的保卫功能,让洋楼在华丽的外表下,更有一股凛然不可欺的高贵。
       得月楼的楼层之间没有扶梯、没有门窗的独特设计是专门为了防御海盗而建。每层楼仅有1公尺宽度可以上下,并须搬以木梯链接,人上去后收起木梯,将坑口合起就无法上下。四面外壁还有铁架和了望孔,外敌入侵时可由上下石灰灼伤敌人眼睛,再加以歼灭之。得月楼的防御工事主要是设置在三四层,四面墙都有枪架,瞄准用的圆形枪眼在内部可以灵活的转动,从而减少射击的死角。最佳防御工事。得月楼还有一条逃生密道,通往旁边的一楼番仔厝(洋楼),再从番仔厝通往更远的2层大洋楼。
       历经海盗贪婪的魔爪,都无法摧毁此座洋楼,这座金门曾经的最多楼层及最高的“地标”建筑,在子孙早已远洋后,徒留楼台孑然屹立在荒烟漫草间,在岁月的摧残磨练下,更加显现出一种属于金门特有的顽强性格。
       水头又名金水,位于金城镇的西南角,是个以黄姓为主的多姓聚落,有700多年的历史,临近水头码头,早期为金门与厦门之间的交通要津。水头村是金门七个重要传统群落之一,早期出外经商的侨民,纷纷侨汇回乡盖楼建舍,受此风潮影响,形成水头村传统闽南式建筑与洋楼中西合壁的特殊风格。其中以具中国江南池沼园林风格的二级古迹“黄氏酉堂别业”,及高耸别致,兼可作为瞭望枪楼的西式洋楼。  
       水头黄氏家族所盖的洋楼中,以黄辉煌洋楼最为壮观,洋楼正立面有小狮与天使像,其余包括孔雀、卷草、花鸟、大象、蝴蝶与正面梁枋双龙抢珠的剪黏等泥塑都是出于金门匠师之手。
       



       金门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分布甚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前者沙层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后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质少,皆不宜耕作,故岛上农作仅宜价值较低之耐旱性杂粮: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等。由于四面环海,浅滩深澳,鱼虾贝介类滋生,滨海居民乃讨生计于大海中,然因渔业资源有限,兼且幅员狭窄,地力贫脊,雨量稀少,农产不丰,只有少量之杂粮与蔬菜。居民乃远渡重洋,谋生异域,或移居台澎,或远适南洋,金门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人口总数达二十余万之众,自古就有"侨乡"之称。

  













       金门有着源远流长独特浓郁的侨乡传统和文化。金门的侨民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历史经历而自成一派风格鲜明,从明清侨乡文化的兴起以及随后日治时期的影响,到两岸间长时间的政治壁垒和军事管制的隔离,再到台湾日本断交后华侨政策的改变,可以说近百年来金门华侨一直面临着艰难的政治选择和动荡的生存环境,但这也培养了金门人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同时也让旅居海外的侨民有着更紧密的凝聚力和更深厚的故乡情结,无论散居在何处都心系故土,即使因为各种政治和历史因素没法落叶归根,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永远都是金门侨民心里定义最高人生价值的标准。金门人的后代名人数不胜数,如林俊杰,吴尊,以及活跃在各国工商界有着重要影响的金门籍富商巨贾,他们不但传承了金门的传统也不忘故土,为金门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金门早期的建设基本是靠当年的出洋客和回乡的归侨所贡献,金门最经典的几大聚落都是由著名的归侨设计捐献,我们也走访了几处,从历史的文字和实物中感受到了当年侨民们创业的艰辛和斐然的成绩。可能是因为台湾岛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治,虽然金门并没有包括在日治的版图下,但是对于金门华侨的留洋趋势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金门人都在日本经商从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想要更好的了解金门的侨乡文化,就一定要来金城镇的水头聚落逛一逛。
       金门历史上共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出洋潮,第一次是鸦片战争的饥荒时期,出洋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到了民国,国内战乱连连,但之前在海外打拼的出洋客们却已经在异国他乡闯荡出了一片天地,于是大批的青壮年追随者把海外看成了淘金就业的好去处,引发了第二次出洋潮。金门的第三次出洋潮就显得颇为无奈了,当时正值中日战争期间,金门沦为了生灵涂炭的战地,许多已经衣锦还乡的归侨们不得已只能携家带口再次返回海外。

       金门人出洋的路线通常是先过道厦门,然后乘船南下经越南到达新加坡,随后以新加坡为中转站再去到马来印尼等地,所以新加坡就成了金门人主要的海外聚集地之一,新加坡的金门会馆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比较著名的还有湖峰社浯江公会等,金门人是新加坡一支重要的侨民力量,他们为这个小红点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金门的出洋客当然不是盲目的漂洋过海,通常都是追随已经在海外的亲戚,同村的村民等,所以也就形成了独特的侨民分布,基本上以村为单位,足迹遍布东南亚和日本。
 
       华侨们如何汇款回乡也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行业,最早的侨民只能通过本人或托人携款或物品回乡,但是随着侨民数量的增加,专门经营侨汇业务的代理商也应运而生,俗称水客,不但是钱,土特产也可以汇回乡里。到了民国时期,侨汇业务也越发成熟和专业,当时的主要代理机构称作民信局,几乎就是民间的邮局,不但可以汇钱也可以代写家书,由于海外的侨民数量庞大,所以民信局的网络也极为发达,人们更加相信口碑极好的老字号民信局也不愿采用当时已渐成规模的各大银行系统。不过在那个年代所有的海外侨汇基本都要经过香港才能辗转内地,这也进一步奠定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水头聚落保留着艺术价值极高的洋楼群,这些都是归侨们所建,造型各异美轮美奂。黄辉煌洋楼堪称其中的翘楚,当时的金门时有海盗出没,所以主人家还建了一座高耸的碉楼用于监视,并美其名曰“得月楼”,但是得月楼守卫的洋房并不是主人的住所,而是迷惑海盗的假楼,虽然里面的陈设如假包换,但并无房间楼道,主人的真正住所是假楼旁的一栋两层洋房,整个房子几乎被铁栅栏围得水泄不通,屋内更像碉堡一般,暗格通道遍布,
甚至还有攻击功能的楼板,看来当年即使是衣锦还乡也过不了太平日子。洋楼的主人黄辉煌的留洋经历颇为特殊,他并没有跟随先人的脚步去日本或新加坡地区,而是来到了相对冷门的印尼东卡里曼丹的巴厘巴板(Balikpapan),这是因为当时还统治婆罗洲的荷兰殖民者在巴厘巴板发现了石油,于是一下吸引了很多客工蜂拥而至,而以黄辉煌为代表的一支金门人也抓准机会大赚一笔,回乡后大兴土木,留给了后人一笔珍贵的建筑遗产。











       娘惹:峇(音kè)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他们的文化就是介于中国和马来文化之间,所以很特别。
       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唐人,不过并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由来: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娘惹文化: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种族介绍: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
       马来西亚的现状: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语言:峇峇和娘惹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地位:娘惹在新加坡拥有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财万贯。他们的穿着打扮遗留了中国的古风,十分讲究。

       娘惹装:娘惹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点缀的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鞋:娘惹的饰珠鞋也是独特文化产物。娘惹女孩自小便学习刺绣、串珠等手工艺,平日利用余暇制作枕头套、床罩等物品,当结婚时就将成品当作新房装饰。饰珠鞋是用极小的彩色珠珠在鞋面绣成图案而成,手工复杂且耗时。娘惹准新娘通常会多准备几双饰珠鞋,在婚礼当天送给公婆及新郎当作礼物,有些注重此流程的人家有时会根据饰珠鞋的手艺来挑选儿媳。婆家也可因此炫耀新娘的贤惠巧手,而婚礼过后,饰珠鞋便成为已婚娘惹的日常便鞋。

       黄辉煌洋楼有前后两座。西洋风味十足的是从东南亚带回的姨太太的住所,中国风的则是大太太的地盘。

       趴在窗上向外拍摄,扫地的大姐好心地把我领到了这个窗口,说:从这里可以照到最美丽的风景......









       娘惹更是一种饮食文化,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因此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在这些地方,娘惹美食已经和文化相辅相成。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叶、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咖喱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十足。

       娘惹菜: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新加坡地道美食,传统中国菜烹饪法与马来香料完美结合,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自成一派。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中国素材的内敛遇上马来料理的奔放,调和出人间稀有的爱恋热情。许多马来西亚原驻民认为:“娘惹”美食见证了马来人与华人的联姻喜庆,代表了浪漫丰富的娘惹美食特色。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
       中华情结合南洋味:600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移民与风俗习惯也带到马来西亚,促成当时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马来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娘惹文化。
       廿世纪初期,中国的内部政治因素加上马来西亚的工作机会,许多中国男性南迁到南洋找生活。当时,经商华人在城区中有很多机会与马来女性接触,与马来人通婚的机率较其他种族来得高。

       两情“香浓”融入菜中: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诞下的孩子,男孩被称为“蓑蓑”(巴音),女孩则是‘娘惹’。他们不但在居住方面有了适应性的转变,而且在饮食习惯上也有所变化,而‘娘惹菜’就是她们以传统中式食物和烹饪方法,配合马来常用香料创制出的第一代‘fusion’菜,形成了自己特别的味道,其特色是味道香浓,带有酸、甜、辣及刺激性味道,充满了热带风味。
       为了能随时烹煮出适合家人味口的食物,一般上,一个娘惹家庭的厨房里都会备有各种不同的香料,例如:小葱头、蒜头、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酸柑、班兰叶……等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及蔬菜,都是做菜时会用到的。
       在马来西亚,娘惹菜是独特的文化风情,跟传统的化中华文化有点接近,却又加了点热带民族的奔放情怀。

       菜品分类:娘惹菜系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口感品味。从地理上讲:偏甜的娘惹菜:地域:马六甲以及新加坡等靠近印尼区域的娘惹菜。原料:偏于采用椰子,中国香菜及莳萝菜。偏于酸和辣的娘惹菜:地域:在马来西亚北部半岛,特别是槟榔屿地区。原料:槟榔屿的娘惹菜常伴有干虾酱,这是由于受到泰国菜系的影响。
       菜品特色:由于准备一道菜要使用多种不同的香料,臼桩间的准备工功复杂,早期娘惹下厨多为消磨时,所以做菜的时间较长。娘惹菜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来和马来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味道却有出入。例如亚参鱼,看似咖哩鱼,但味道却偏酸及没有椰浆,还能尝到鱼肉的鲜甜味,符合中餐强调原汁原味的理念。旧时代的娘惹,多属于家里的大家闺秀。平日足不出户的她们,家里的厨房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女儿在家时,在厨房和母亲学习和研究做菜,出嫁后,不管家婆是要试探媳妇的烹饪实力,还是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以,吃着桌上的菜,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间的温馨和亲情。
       特色调料:是每个马来娘惹家庭一定会有的酱料,利用它可以制作出各种可口的娘惹食物,就像对于一个地道的四川家庭会时时备有辣椒、山西家庭永远都有醋一样平常。使用峇拉煎制作出的基础娘惹辣椒酱——参巴辣椒酱,也是娘惹风味最独特也最常见的味道,在很多菜肴里都会使用到。是马来西亚的特产,类似虾酱,只是去除了水分,压成了砖头的模样。以峇拉煎调味,在新马非常流行,用于补味的情况很多,而用其成主味的也不少。名字的由来,据考证有可能是来自葡萄牙语。做法跟虾酱和虾膏很相似,都是用小银虾和盐,经发酵和太阳曝晒制作而成。峇拉煎主要是用来作为配料,而虾酱和虾膏则多数会用来作为调味料之用。

       峇拉煎:呈素褐色,很硬,很干,闻起来很香。峇拉煎可以分干炒和油炒两种做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秘方。无论是夹饼、配粥、下饭、炒肉、炒菜、拌面,峇拉煎都能派上用场。
       小银虾只有小指头般大小,但制成峇拉煎后香味浓郁。将加工后的小银虾加上少许盐,再拿到户外去曝晒,蒸发掉小银虾里的55%水分,就将处理后的幼虾收藏在圆桶里,然而必须经过4至5次反复继续上述过程,才能将虾干再放到机器里搅烂切碎,再加上胡椒粉,就成为了峇拉煎的雏型。然后再将峇拉煎制成砖块状或压平成圆饼状,再经过曝晒后就可以包装出售。
       常见的峇拉煎分为两种,除了之前所提到的砖式峇拉煎外,还有酱式峇拉煎。
       ①砖式峇拉煎:砖块状的峇拉煎一般颜色比较深,盐度比较高,而且味道比较浓郁,比较适合马来人的口味;而圆饼状的峇拉煎颜色则比较浅,盐度较低而味道略淡一点,较适合华人的口味。
       ②酱式峇拉煎:它的制作过程是将小虾腌出水份后,摊开晒至快干,再放入缸内捣成浆状再晒多一遍,最后加入辗碎的辣椒、虾米、芝麻或花生,经用油炸过后而成。
       叻沙面线: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面线没有弹牙的口感,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吸收汤汁。汤底鲜、辣、香,味道复杂得,初次品尝时你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它的美味。做出这样的味道全靠调料,汤里除了叻沙外,还有豆瓣酱、亚叁酱、虾干粉、辣椒、椰浆、虾干粉、石栗粉等。
       亚叁香辣鱼和亚叁猪肉:亚叁猪肉酱汁极为浓稠,猪肉切成方块,吃的时候,首先突出的是口感,肉一丝丝,有嚼头,却又不会太韧。可是慢慢的,辣味就出来了,辣得人脸上立刻出汗,可是越辣就越想吃。亚叁香辣鱼的汤底和亚叁猪肉的酱汁大同小异,只是汤底会稀一点,红油浮在了汤的上面,一看就知道,味道会更辣。不过,辣得恰到好处,没有抢了鱼的鲜味。
       炸馒头蘸香辣酱:新加坡的香辣蟹十分出名,与川湘的味道不同,新加坡的香辣蟹,味道不会很辣,点点的辣味,刺激了味蕾,反而能更清楚地品味出味道的层次:有番茄的酸甜,辣椒的香辣,蟹的鲜美……夹了一只蟹弶放在嘴里,久久不肯咬开蟹壳,先慢慢用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享受蟹壳上酱汁的美味,真是粤语所谓的'好吃到连手指都吮埋'。
       大树菠萝焦糖炖蛋:试过香辣菜式,甜品就让舌头从刺激中放松下来。榴梿布丁用新鲜的榴莲肉,先冰冻,再加入椰浆、班兰叶、焦糖等打烂成蓉,口感细滑,入口即化,浓浓的榴梿味,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类似咖啡的味道,垫底的班兰叶啫喱,则令这个甜品更加清新。大树菠萝焦糖炖蛋的焦糖十分香甜,甚至有点过火,抢了炖蛋的味道,令大树菠萝的香味未能突围而出。
       辣椒螃蟹:以高热度烧热油锅后倒入蒜头炒约一分钟再加入红辣椒炒至出味。如果采用泥螃蟹,这时可将它倒入锅中然后翻炒至螃蟹壳开始呈现红色。接着把调味料倒入炒匀后用锅盖盖住再煮至螃蟹壳变成红色。将鸡蛋搅拌成蛋液倒入锅中煮熟,淋上酸柑汁或柠檬汁,再加上芫荽 (香菜) 即可盛入盘中端出。如果采用软壳螃蟹,先将它斩成四块状、挤干水分、撒上面粉,然后把它炸至香脆以及呈金黄色。采用以上调味料,将它炒匀。在上桌前将调味料放入软壳螃蟹翻炒即可。 

       营养价值:羊肉鲜嫩,营养价值高,凡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疗品。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鸡肉含有维生素C、E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鸡肉,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另外含有对人体生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即便是西洋楼上面也会装饰着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外表是西洋楼、里面却又摆设着中式家具,可谓中西合璧!

       墙上的贴面瓷砖都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

       现在国内别墅林立,但这么精致耐看的,还没有见过。现代的人们追求的永远是效率与金钱,远远地脱离了生活的品质与优雅......















       水頭古厝群一覽表:首先,我們將水頭古厝中最具藝術價值的十二棟代表作將它的建築特色簡單列成如下表:
       得月樓  民國二十年  黃輝煌:樓高四層不含地下室一層約11公尺牆壁厚40公分內部樓板用杉木支撐再鋪上紅磚有一個窄得剛好通過一人的豎坑讓人爬上爬下而且還有地下坑道通往旁邊屋主所住的洋樓。四個壁面都有鑄鐵做成的槍架並且還附有瞻孔用來瞭望它是一座防禦及預警的建築物站在樓頂整個水頭盡收眼底在當時也是金門全島最高的建築物。
       番仔厝  民國廿三年  黃廷宙:黃廷宙是當時金門西半島的首富由於曾遭大陸強槓即盜匪擄人勒索在幸運逃過一劫之後便在他舊厝的花園建了這一間番仔厝由於這幢厝密閉厚實有堅強的防禦系統大厝前護龍有九公尺高的槍樓和後護龍的閣樓相通而且有鐵板門及多達二十七個數目的槍眼保護著這外號「黑面宙」的「半山富」。 

       十八支樑古厝群  乾隆年間  黃紹光:黃紹先生所建的古厝是「十八支樑」古厝群中保存得最為完好的一棟這一棟加左護龍的二落大厝石料精良前廳今墘石條長達十一公尺切鑿平整像豆腐一樣充分顯示北方豪邁的氣概又粗、又平、又直所花的錢並不會比精雕細琢的石料還少。

       二落大厝  民國十九年  黃天露:本宅匠師聘自同安,建築時間長達三年,作工頗細膩,尤其是護龍樓的拱門。有顏只磚切鑿組成的倒吊蓮是最大的特色。此外,這棟房子大量應用日本製的彩瓷面磚,有水果、花卉等紋樣,款式豐富,色彩鮮艷瑰麗美不勝收。 
       一落大厝  乾隆年間  黃濟:此屋門牆甚是低矮跳躍幾乎可以看到內廳原因是它未來是二落大厝後來後落及廂房損毀就撿拾舊料蓋了前面的四櫸頭及門牆按照「前高後低」的寸白原則所以才有這個現象。全屋樸實無華正廳的壁堵是板料堂屏後是直貫左右兩房後壁的狹長空間側面山牆用「出石入磚」砌成鳥踏線以上用瓦礫殘片疊砌連接圓脊不但反映了那時造房屋的艱難也表現出巧妙的美。
       二落大厝格局大九箭  乾隆嘉慶年間  黃從:此宅是大農家耕耘積蓄而建造的因此樸實無華簡潔明朗。前廳格扇門是一整片木板只有漆飾而無雕琢今墘寬闊可擺桌正廳不設門板俗稱「開嘴廳」除了龍邊加掛護龍外虎邊也附建了四間蚵房佔地面積很大。

       酉堂別業  乾隆31年  黃俊:黃俊外號「黃百萬」也是擁有十八艘三支帆的「船王」他所建造的酉堂不但列入我國二級古蹟更是金門唯一具有池台亭榭的園林建築方形條石間架的水井、圓形石洗衣盆、招待乞丐的乞食椅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物尤其是堂前的日月池石板鋪成的曲折小橋更是金門地區絕無僅有的。
       二落大厝加龍護樓  民國14年  蔡開盛:這是一棟外接護龍樓的二落大厝細木作精良優美是它的特色據說木雕的工資超過房屋造價的二倍內廳板堵有詩文鳥獸的彩繪可以稱得上是水頭第一。此外脊堵上的花鳥剪黏栩栩生動保存完整更是難得。
       三落大厝  民國19年  黃廷參:這是水頭獨一無二的三落大厝前兩落是閩南傳統式第三落造型卻是西洋風格起初也是要搭樓後來因故未能完成。前落的鏡面石堵大量應用日本製彩瓷面磚山牆上的懸魚有細膩的泥塑及交阯陶人物像脊堵有靈活生動的花鳥靈獸剪黏作品脊塞內有耀武揚威的泥塑獅子後落正廳的步通有花鳥麒麟斗座的細木作漆飾艷麗都是令人百看不厭的。
       二落大厝格局小九箭   乾隆年間  黃輝:這間宅第佔地寬廣虎邊有護龍龍邊則利用畸零地搭建成一小巧的陟歸此宅石料粗、平、直豪邁厚重後落正廳的關刀斗拱簡潔有力天井條石鋪面潔淨爽朗前廳門口埕紅磚鋪地紅艷華麗院牆外有一半月池是水頭三池之一也是此宅最大的特色。
       一落大厝加陟歸四櫸頭  元代以前  白氏祖先:在水頭尚未成村的元代以前就有大陸白氏漁民到水頭海岸附近捕魚為了避風到現址搭草寮歇息。今天的屋主是來自金門東沙的王氏裔孫此屋的歷史價值是無與倫比的至於現存的建物從出磚入石及椿泥的牆壁可以推斷出是清朝初年的作品正廳屋坡低矮天井塊石鋪成大小不一頭櫸是圓脊尾櫸做成假馬背脊的磚坪。
       三落大厝蓋廊形一制四櫸頭  民國二十年  黃水應:這是水頭村唯一的三蓋廊古厝旅遊業者到此在參觀此宅之前要先向以往在廈門經營「合利客棧」、招攬客人下南洋的旅遊業老前輩致敬再參觀「塌受」的對面堵的泥塑瓶花、如意、戢罄等集錦圖案立體生動引人注目。
 

       以下,我們作一簡略的介紹,使大家對水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地形:水頭群山源自太文山延伸至村後的龍貢山狀似長蛇故稱蛇穴擋住寒冷的北風村東有龜山及香爐山西面海邊有獅頭山及塔山還有支脈牛嶺山等環抱面山面海藏風向陽因此在宋代即有居民。
       地质:村前山「中路」旁是沈積紅土海濱則是露頭的岩磐塔山北麓則有風成沙丘而最著名的是常被人取用作為花卉培植的「金沙土」這是龍貢山脈花崗片麻岩中金色片狀雲母風化質而成的用來種植名貴的蘭花絕對不會焦葉。
       海岸線:村之西南方濱海東起金門城垵凹底溝直到後豐港全線長五公里多砂灘與岩礁間雜沿途有上水龜與落水龜的天然奇石龍蝦戲水與喜鵲咬柴的風水吉地門仔流的暗流漩渦獅頭山的森林浴稚暉亭的觀海處……

       水系:金門四大名泉之一的「將軍泉」質佳味甘昔為文人雅士品茗用水源自獅頭山海濱岩磐露頭岩隙在六年代以前軍政首長還常用水車載運食用。此外尚有一處「馬玉古泉」或稱玉泉現已被電廠整地所剷平而在水頭122號旁還有民國38年供應海軍軍艦用水的海軍井旁有地下防空洞相通是兩岸對峙的重要遺跡 

       寺廟:村內現有關帝宮、靈濟宮、惠德宮三間寺廟其中關帝宮始建於明初康熙年間金門鎮總兵陳才重建有古碑二座。此外尚有三座小廟一為奉祀甲午戰爭被遣返清兵中之溺死者的勇伯公宮一為供奉命喪本地的他鄉孤魂野鬼
       —昔仔寺:一為祭祀擴建電廠整地所拾無主骨罈之萬善祠充分顯示水頭居民民胞物與的襟懷。

       宗祠:水頭宗祠計有李氏家廟一黃氏宗祠三。其中李氏家廟及黃氏大宗祠堂均建於明代歷史悠久而小宗祠堂的石材木料均為乾隆年間遠赴泉州、漳州訂製雕琢再運回金門裝配而成的雕工細膩十分精美。
 
       人文:水頭村人文鼎盛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全莊有十多間私人學堂教導子弟課業一時學風蔚起個個文質彬彬人人知書達禮男人不穿長褲不可入廳堂女人必須穿長裙始可踏出房門入村必下馬行路不高喊因而有「文里鄉」之美譽而村中也因此存有多處之古書齋遺址。 
       科名:文風鼎盛相對登科及第者也不少黃氏始祖仲卿就是一名中第不仕的進士其他如李雍任知縣、李明忠任同知、黃萼任知府都是文官層級較高者武職方面較高階者有黃祥任總兵、黃紀、黃進任參將、黃習、黃虞任守備、黃金絡、黃炳南任游擊……宗祠中的匾額都留下了他們一生奮鬥的光榮紀錄
 
       寺廟禮俗:每年正月十五日惠德宮、十六日靈濟宮分別設醮有金門獨一無二的過火活動二天的夜間各有一場要燃燒五大把長草及六百台斤的木炭分設五堆。活動完畢後民眾則撿拾燒紅的木炭拿回家放在灶內有增加各家興旺的意思該項活動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才沒有舉辦村公所前的空地地名叫做「火城」就是這個緣故。
       祠堂禮:每年清明、冬至有宗祠的村民都會進行祭祖活動一切都按照古禮如行初、亞、三獻之禮。在抗戰前還有必須擊鼓三通之後方才啟櫝、奉主出龕行禮的習俗。冬至祭期也俗常演出戲劇助興孔子曾說「禮失而求諸野」透過這些祭祖典禮晚輩們能將親眼目睹周代古禮的再次展現。


       氏族:水頭居民有文字記載的開始於元初李良亨由同安李厝遷抵水頭奈厝社今稱中界隨後黃氏祖先黃仲卿受聘為墊師自南安遷來。明代有陳丙自長泰遷居後陳。清朝年間有吳、蔡、王、葉、林、楊、蕭、鄭等族陸續定居水頭民國初年迄今遷抵水頭的則有張、白、許、顏、莊、江、劉等姓氏族群其遷入緣故大多因婚姻關係或從事營生的關係因水頭也有港埠碼頭之便利且背山環海農漁均可極適繁衍氏族而多姓聚落自古沿襲至今相處融洽。
 
       自然景觀:除了以上所介紹的,還有以下的景色也是別有韻味的。1.矛山古塔遺跡該塔與文台寶塔為同時期所建宏偉高度猶有過之於民國50年為國軍所廢遺址尚存尤其是落日餘暉或遠眺水頭村是令人心曠神怡。2.石馬仔古墓李氏祖先最早遷抵水頭遺留明代古墓兩處一在前山一在獅頭山下建築尚稱完整墓前有成對石馬跪姿石羊大石燭、石牌樓等。3.野地戰遺炮跡陣。塔山、獅頭山下共有三個240mm巨炮陣地據村民所稱每一座共耗水泥一萬包動員一營兵力構建後方同胞瀏覽主建築體及附屬建物後必定會對金門拱衛台灣的貢獻產生感激與。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