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翟山坑道

$
0
0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介绍位于台湾省金门县古岗村古岗湖东南方翟山腹里,于1961年(民国50年)开挖,耗时五年,于1966年(民国55年)3月22日竣工。做為往來大、小金門運補小艇基地。坑道皆由駐軍動用36萬餘人次兵力一凿一斧开凿出来的,主要岩体是花岗岩。原先主要作用系供登陆的小艇回转及运补人员、物资用,因为有群山庇护,十分隐蔽、安全。两岸一笑泯恩仇之后,因金门本岛战备之功能减退,翟山坑道于75年废弃;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于1997年接管维护;并于1998年才正式开放民众观光,并成为金门县重要的观光景点。

  翟山坑道是金门的重要观光景点,它是海峡两岸铸剑为犁的历史见证。走进坑道景区,“翟山坑道”四个醒目的大字便出现了。

       金门与厦门一衣带水,伴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金门已变为大陆游客的旅游胜地,当年曾用于战事目的的坑道也成为观光者的聚集之地。海峡上空硝烟散去,两岸紧张关系趋缓。坑道入海口也早已封堵。 

       湛蓝的天空,在北方已经很难看到了......

  金门工事地下化,与1949年台军进驻有关。金门与大陆仅一水之隔,最靠近大陆角屿的马山仅距离1800米,两地可鸡犬相闻。在当时两岸军事高度紧张氛围下,构筑碉堡“以保存战力于地下”。

  金门县志大事志“蒋公与金门”篇中,曾有蒋介石在1955年 9月26日视察坑道工程的记载。坑道开挖,应在时任“金防部”司令官刘玉章的任内展开。

  相传刘玉章构建防御工事,先缜密计算好落弹承受力,验收方式是由施工部队干部进入碉堡内,再施以炮击;如此一来,没人敢偷工减料,因此,金门工事特别坚固。

  传说虽不尽可信,但证诸历次炮战中,金门屹立不摇的事实,可以想见“地下要塞化”构工扎实。“八二三炮战”后,金门更扩大开挖碉堡、坑道,包括著名的太武山可容纳近千人集会的“擎天厅”及四通八达坑道。

  目前还未开放的中央、金城等坑道,及已开放参访的翟山、九宫、成功、塔后等坑道,另作为金酒公司酒窖的经武坑道,都是开凿在坚硬的花岗岩中。在那个年代中,除部队隐藏战力于地下,金门的机关和家户也大多开挖有防空洞,比较著名的有金门县府所在金城镇市区的金城民防坑道、位于岛中央的琼林地下坑道,都构成地下战斗网。

  随着1992年金门解除战地政务,开放观光、两岸关系缓和及台军实施精实案、精进案等减少驻军,“金防部”配合地发展观光,逐渐释出坑道交由金门县府、金门公园管理处开放,揭开地下金门的神秘面纱,成为最火爆的景点。

  坑道不仅是保存战力的地方,也是接待贵宾的处所,山外迎宾馆即是以南雄坑道改建,曾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歌声风靡两岸的已故歌星邓丽君访问金门时下榻的招待所,现在也是开放参观的景点。

  金管处还在园区翟山小艇坑道先后举办 2次坑道音乐节,当音乐在昔日军事工事的花岗岩水道中悠扬,让规划及参演的大提琴家张正杰禁不住说是“最难忘的舞台”。战争虽带给金门军民惨痛的回忆,但走过烽火的坑道,现在却是金门公园的卖点。金管处说,“游金门不探坑道,等于没来”。



       翟山坑道是一個建在海邊的坑道,但除非你下海游泳寻觅,否則,沿著海邊走是找不到坑道入口的,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地圖可以看出來,就算是沿著海邊的路走,也還是要彎進山裡面才能找到入口。雖然大門有著歐洲城堡般的造型,但却保留了迷彩的外裝,讓人不至於懷疑自己走錯路,即將进入一個歐式花園。

       翟山坑道是金門旅遊必去的景點之一,坑道入口處,可以看到訓練軍人12要項,以及毋忘在莒7大精神。
    “勿忘在莒”四个字,是蒋介石1953年巡视金门时的题写。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连破七十余城,连国都城临淄也丢了,只剩下“莒”与“即墨”二城未被占领,齐襄王率众保莒,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田单用火牛阵大破五国联军,夺回了七十余城,最终复国。蒋介石用此典故,想必是把台湾当作“莒”,企图效法田单、齐襄王,有朝一日“反攻大陆”,完成“复国”大业。 

       驻岛国军司令胡琏看来很领会“领袖”精神,还写了“心得体会”,一并立在这里......

  訓練軍人十二要項:“雄壯、威武、嚴肅、剛直、安靜、堅強、迅速、確實、沉著、忍耐、機警、勇敢”及毋忘在莒七大精神:“堅忍不拔、團結奮鬥、研究發展、以寡擊眾、主動攻擊、防諜欺敵、軍民合作”以要求軍人姿態體力和精神。


 


  

       据导游说:这间屋子是军队领导视察时居住的地方......
       金門哪裡都可以忽略掉不去看,翟山坑道一定要來看看,这里是金門戰備工事的偉大傑作與歷史見證。823時期為了運補,在島的西南方國軍弄了這條坑道,船可以直接開進坑道運補,不用擔心砲彈的威脅。連船都可以開進來的坑道,真算是巨型坑道。
       翟山坑道分为坑道及水道两部分,坑道全长约101公尺,宽约6公尺,高约3.5公尺,主体是由花岗岩石,坑道皆由人工一凿一斧开凿而成,工程雄伟媲美擎天厅;水道呈A字型,全长357公尺,宽约11.5公尺,高约8公尺,可容纳42艘小艇停舶。海浪澎湃,潮声势壮。
       过了前面的小门,就可以看到水了。坑道工程颇是庞大,而且设计得也挺合理,看来当年“国军”的是煞费苦心的。在极为坚顽的花岗岩体中,凿出偌大一个山洞,难度可想而知,至今在岩壁上仍留有十字镐等人力工具的凿痕。

       翟山坑道为一小艇坑道,可容小艇42艘。主要作用是供登陆的小艇回转及运补人员、物资用,坑道壁上繪有小艇停舶號碼。因为这些耗费时间,若被我军炮火封锁的话,则无法卸船,所以两岸局势缓和后,这个坑道的功能就消减了......

  在坑道正中央的,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水。水拍击着石壁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河水并不宽阔,能容下一只船行驶。在这样的条件下行船,一个不小心,就会撞上石壁。我们往前走,拐个弯,就看到船只的入口。太阳光照射进来,刺得我眼睛生疼。这里的石壁显得更坚硬,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感觉。

       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之後,國軍為了將軍事設備轉入地下化,紛紛開鑿坑道,比較艱鉅的是,金門到處都是花崗岩,質地堅硬,國軍必須克服岩層施工的困難。坑道開鑿第五十八、九十三步兵師工兵營均參與。

  坑道整個岩石層結構皆為金門故有的花崗岩,由於質地堅硬,當年的坑道,都是使用最普通的工兵技術,工兵以空氣壓縮機打洞,鑽上三、四十個孔以後,再嵌入炸藥裝上雷管,牽上集束火藥引線,拉到洞外安全距離的遮掩處,負責安全士官吹哨清場,驅離附近人員後再行擊發,引爆爆破後的石塊,用鐵畚箕和臉盆一箕一盆的清理出來。


  進入坑道內,立刻感受鬼斧神工的威力,坑道內水十分清澈,花崗壁岩上下倒影,乍看之下以為整個坑道沒水,拍照要留意小心不要跌落。

  堅硬的花崗岩基盤,戰時開鑿工程固然艱鉅,卻是耐得住砲彈強大威力的掩蔽體,後來坑道因泥沙淤積及戰備功能減退,已經轉型成為觀光亮點。

       金門翟山坑道,在花崗岩體內開鑿,坑道水十分清澈,上下倒影恍如仙境。望著深遂的倒影,是多少人流血流汗才可建造出如此大的工程。 


        翟山坑道是由人工穿鑿而成,坑內終年陰暗潮濕,據說當年固守的士兵,還需每天將棉被拿到外頭去曬太陽,將水擰乾,要不然晚上可就要濕冷一整晚。翟山坑道的地質正因花崗岩特別堅硬,所以軍事安全性高,可以讓眾多機械小艇在關鍵時刻躲避炮擊,但也相對地開山鑿洞的地下工程愈加艱鉅,氣勢雄偉媲美擎天廳,坑道內寒風冷冷、坑道外陣陣海浪依舊澎湃,少了當年操兵推演、雄壯威武呼著口號的軍人,徒留坑道冰冷悽悽見證過往歷史。

       這座「地下金門」代表作,鬼斧神工的世界級軍事遺跡,在民國86年間由金防部移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開闢為景點,每年吸引百餘萬人次觀光客。



 

  


 


 







 

       步出翟山坑道,戶外有L.C.M 艇(機械登陸小艇)以及L.C.V.P 艇(人員登陸小艇),都是為了因應戰爭需要,在砲火射擊之下仍可以搶灘運補......


       四十厘米双管炮:中射程之高射机炮,专用于射击中距离之飞机或小型船艇。

       三寸五十倍单管炮:本炮为我海军早年配备于军舰上之半自动海炮。
 

       L·C·M艇(机械登陆小艇):在八二三炮战中,担任战车运输任务,各种机械车辆物资等驳运的角色。
       L·C·V·P·艇(人员登陆小艇)机动性强,主要运送人员物资,小型车辆登陆物资补给使用。
 

       四十公厘单管炮:中射程之高射炮,专用于射击中距离之飞机或小型舰艇。

       美制二0公厘机炮:专门用于射击近距离飞机或小型舰艇之自动火炮。 






      兜兜转转又回到停车场......

       作为过去两岸对峙时期的最前沿阵地,金门、马祖地区存留着大量曾经作为军事用途的战地坑道。以往,这些坑道不为普通人所知,只在大家的想象中神秘存在。但在金马“战地政务”终止后,富有创意的民众立刻让这些坑道摇身一变成为观光景点。而其中马祖的北海、八八坑道,金门的翟山、九宫坑道,传言萨达姆金门坑道取经。


       两岸烽烟净,坑道酒香浓:上世纪末,马祖终止“战地政务”后,和金门一样,许多军事设施转型成为观光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逾300米的八八坑道。不过,大陆游客更熟悉的,恐怕还是一种叫做 “八八坑道”的高粱酒,这可是目前台湾白酒市场的领导品牌之一。事实上,“八八坑道”高粱酒就是在八八坑道里酿制出来的。原本的军事设施由花岗岩构成,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温湿度条件,让坑道内四季恒温,成为天然的优良酒窖。而关于八八坑道的命名,也颇有传奇色彩。因其开挖时适逢蒋介石88岁生日,故而得名。

  利用花崗岩體開鑿還有金門花崗岩醫院,成為地下金門代表作之一,1980年才開始門診,到2006年才結束門診,前後25年左右。花崗岩醫院,共分三條橫向坑道以及九條直向坑道構成,坑到全長1800公尺,四通八達,分成行政、病房、醫療、動力及生活區,有中央空調系統。蔣經國在花崗岩落成誌提到,這是用勤勞血汗和決心建築而成一所戰地醫院,代表國軍壯闊的力量,代表金門的戰鬥精神,建築在花崗岩的山岩之內,因地取名,象徵不懼怕任何艱難,永遠堅強屹立其如石的志節,就像萬古磐石一樣千秋永恆,願所有來這裡的官兵在息養之後,個個充滿信心更增勇武剛強地迎接勝利。

       等车的间隙也可以看到许多坦克......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