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狮山炮阵地
旅游大巴离开山后民俗村不到五分钟,就来到了金门的狮山炮阵地。来这里观光旅游的只会是台湾或者大陆的民众,就像韩朝边界的地道一样,满满的都是中韩美的游客,其他的游客鲜少涉足其中。这些战地文化,承载的是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感情......
金门狮山炮阵地,是金门唯一坑道式的榴炮阵地,又名震东坑道。坑道名震东坑道,取“威震金东”之意。狮山炮阵地位于金门东北角的五虎山上,始建于1965年,3年后配置4门曾在1958年八二三炮战一“炮”而红的美制
8寸榴炮,负责金门东北部海域安全。阵地内的“震东坑道”是在花岗岩开挖,全长约508米,平均高约4.6米,约宽3.6米,共有4个炮堡,金门县于2010年3月间自金门防卫指挥部手中接管狮山炮阵地,斥资新台币5000多万元,将其规划整修为军事观光景点,2011年8月1日起开放。金门县长表示,金门发展观光过程中,军事地景地标是珍贵的资产,县府接管的狮山炮阵地,不仅对台湾民众、也对大陆人民开放,希望成为有价值的景点,促进两岸关系走向交流与和平。
金门县府在接管狮山炮阵地后斥资整建,在大门口岗哨制作两尊塑钢材质的卫兵,名牌一叫“郝伯春”(郝柏村)、一叫“马安南”(马安澜),都是当年在金门驻守的知名将领;并委托金门大学规划“炮操”表演。
马安澜:又名马青海,辽宁省辽中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第十八期、三军联合大学毕业。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结业。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衔。
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1936年任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军士教导总队第七队少尉队副。西安事变发生时,任蒋公侍卫班长。帮助蒋公翻越华清池高墙,暂避骊山。由于保护领袖有功,一直被蒋公呼为“马班长”享有优待。1937年任中央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四期四总队1大队3中队中尉队副,后升任中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该中央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六期11总队区队长。1941年入陆军大学第十八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45团参谋主任。
国共第二次内战时期,194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45团上校参谋长。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79军96师287团团长。在河南永城与中共军作战,所部全军覆没后,只身突围返回南京。194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45师副师长。同年底撤退去台湾。
1949年后,在台湾军界长期任职。195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0师副师长,后任师长。196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1962年初晋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后调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1965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团司令官。1969年7月任金门防卫司令部中将司令官。
1972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75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晋升二级陆军上将。
1976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6月调任“参谋本部”副总参谋长兼执行官。1981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1年12月调任总统府参军长。1986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江苏盐城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台湾当局一级上将军官[2] 。中国国民党军事将领,台湾“行政院长”(1990~1993),前任台北市长郝龙斌系郝柏村之子。1958年金门炮战时在金门担任少将师长,历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总司令等职,后晋任为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在职八年(1981——1989)。郝柏村曾计划派兵拿回钓鱼岛,却遭李登辉反对。郝柏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在担任“行政院长”任内,批准成立了台湾陆委会和海基会,为台湾与大陆“三通”开辟了互相联系与协调的通道。2005年9月3日,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并获颁纪念章。
这两尊搞笑的塑钢材质的卫兵只要有人经过就会喊:首长好!实在是太调侃了......
坑道入口。大门上描绘着巨大的雄狮形象......
威武的雄狮和先进的美式武器也抵不上经济这颗糖衣炮弹呐......
这里是“炮操”表演场地,好多垃圾呀,不知是哪里的游客所为......
坑道文化没怎么仔细参观,导游就带着我们急三火四地来到了表演炮操的地点,据说炮操马上就要开始了,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
狮山炮阵地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30分,其中,每逢周二、四、六、日的下午1时30分起至4时30分,每隔1个小时有炮操表演。金门县委托金门大学学生定期表演的炮操,1日首度呈现训练成果,学生扮演炮兵,操作8吋榴弹炮。
终于等来了......
表演搞的有模有样:队伍十分威风,动作干练利索,口令铿铿锵锵。终于要放炮了,赶紧堵上耳朵,闭上眼睛,只听“啪”的一声,哦,原来就是小时候放的一只小小的鞭炮声,游客停顿了一会儿,全都哄堂大笑起来。实在有损我“国军”威严

发生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共44天)之间的金门炮战(八二三炮战)期间,9月中旬,美军支援国军六辆203公厘口径的M55自行火炮,俗称八吋炮,由国军陆军第1军炮兵607营接用,在台湾实行一周的熟悉训练后,分两梯次自左营军港由国军海军美字号运输舰运到澎湖。
9月18日和21日,国军启动“轰雷计划”,由美军和国军合作运送八吋炮前往金门。为分散风险,仍分两梯次进行,每次由三艘国军海军通用登陆艇(LCU)各装载一辆M55,LCU又停置于美军一万吨级船坞舰(LSD)中,在国军军舰护航下驶往金门。美军船坞舰在离金门3浬处停泊,三艘登陆艇接着航向金门,在炮火中抢滩上陆。
9月26日,第一批三辆M55首次投入战斗,摧毁围头地区炮阵地,下午四点,围头近海岸边的阵地火炮后撤,M55以火力追击。9月29日第二批三辆M55投入战斗,主要攻击大嶝及莲河炮阵地和工事。9月27日国军炮兵607营第三梯次抢滩成功,金门增加6门M2牵引式八吋榴弹炮,至此金门国军共有12门八吋长程重炮。
对于国军八吋炮的战果,国共双方有不同的记载。在台湾方面,当时俞大维得到战报,称国军观测和射击准确,围头解放军炮位工事散飞火炮破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八吋炮一个多小时的射击中,彻底歼灭解放军40几处目标。台湾当局和国军因此士气大振。金防部司令胡琏也记录:“只是一百多发的奇袭射击,眼看到敌岸上炮毁人亡、烟幕冲天。我军官兵久处敌人弹幕压抑,至此欢声雷动。”当代台湾军史作家分析,12门八吋炮到位后,国军取得火力上的优势,其影响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在炮战上转为劣势,无法再以炮战封锁金门或削弱其防守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考虑到在政治上已有收获,又不愿冲突升高引发美苏势力直接投入战场,乃至使战火延伸到华南地区,因此接连宣布“停火一周”、“停火两周”、“单打双不打”,降低冲突能量。
在大陆方面,报告文学作家沈卫平提出,他查阅大量当时厦门前线的作战文书、电报往来、情报分析、战斗简报和总结,对金门使用203榴炮情况只有个别资料提到寥寥一二笔,重视程度远逊对待台湾部署“屠牛士”地地导弹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及美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9月16日之后,解放军厦门前线的炮兵火力从未减弱。9月26日之后的战斗损失统计,也未见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同时他访问参战士兵与民兵,受访者多表示大陆方面的炮工事相当坚固,加之203榴炮的命中率很有限,同时金门方面为避免曝露203榴炮位置而未频繁使用。沈卫平总结道,“203榴炮的抵达,无疑增强了金门的防务,但并未改变火力方面大陆强金门弱的总体态势;该型巨炮肯定给大陆制造过麻烦,但麻烦则肯定不像台湾所讲的那样邪乎。”
地道内四通八达,比朝鲜挖的地道不知要高多少。除狮山炮阵地8吋榴弹炮开放参观外,坑道内有“狮山炮阵地及榴炮发展”影片欣赏、75山炮、各式火炮底火筒展示区、中山室等,坑道外设有火炮展示区,展示105榴炮、75山炮、120迫炮等台军使用过火炮。
这块地垫上写的字好渗人呢......
獅山砲陣地是罕見的全坑道式榴砲陣地,部署有美國所製造的八吋榴砲。砲陣地曾經是金門防區重要的基地,經重新規劃整修,目前此陣地展示著75山砲、155榴砲、8吋榴砲等四種榴炮,陣地以嶄新的面貌呈現,還每天展示難得一見的榴炮用品及榴炮操練表演。
竟然还有人民解放军的炮弹展示,真是醉了......
中山室......
坑道外设有火炮展示区,展示105榴炮、75山炮、120迫炮等台军使用过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