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山后民俗文化村

$
0
0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山后民俗文化村
       金门民俗文化村位于山后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共包括十八栋传统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格局壮阔整齐,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民俗文化村依文物、礼仪、喜庆、休闲、武馆、生产等单元展现金门地方民俗,另有古代官邸一座,可以欣赏淋漓尽致的雕梁画栋之美。

    山后民俗文化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是旅日侨领王国珍、王敬祥父子构建的,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村里共十六栋传统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家庙及乡墅各一栋,其格局壮阔整齐,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令人赞叹不已。
  王敬祥的父亲王国珍,在清同治年间曾经出游到日本,在那经商致富发家,而后一度发展成为最有钱的侨商。多年后,王敬祥承继父业,担任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当时孙中山先生在日号召民众革命时,他拿出巨额来资助孙中山。在1912年返回金门,王敬祥除了在故里山后建新屋18栋,历时二十余载,还出资兴建晋江及安海公路。遗憾的是,王敬祥于1923年逝世于日本,为了纪念他,后来,他在故里所建房屋,由金门县政府辟为金门民俗文化村,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气息,其中两栋古厝拿出来当作展示参观之用,其他16栋古厝都归王敬祥后人所有,现在,王氏族人仍然居住在此。







       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位于山后村中堡,原为金门一百五十五个自然村之一,建于清光绪廿六年(公元一九00年),为旅日侨领王国珍、王敬祥父子出资建造,分赠王氏族人居住之房舍,建材皆购自大陆,费时二十余年而成。全村住宅、家祠及学堂共十八栋,包括七个展览馆、一个办公室,和十栋住宅。另外有新建之马厩、浯洲园、以及旧有之石园。占地面积共1230坪,聚落典雅宽广,屋宇地基皆石块构筑,墙壁则以红砖叠砌,檐顶、柱头、壁饰皆甚精致,是保存甚完整之闽南民居建筑形式。
       民俗文化村依山面海而筑,全部房舍均采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金门人习称“山后十八间大厝”,各具特色,保存良好。1979年,经金门县政府整修规划后,始定名为民俗文化村,开放民众参观。

       金门地区流行着一句俗语叫“有山后富,无山后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金门比山后村富裕的村落多的是,但却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建筑比得上山后村。
       艺术范儿的围墙,第一次见到......


        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共有十八栋建筑、除“民俗文物馆”、“礼仪馆”、“喜庆馆”、“休闲馆”、“武馆”、“生产馆”、“历史文化馆”外,还有王氏亲族寓居住宅十栋,是一个活的民俗文化村。

      我们参观的第一栋建筑名为海珠堂,是民俗村的私塾。海珠堂如今已成为供游客参观的建筑之一。金门人热爱古厝之情不亚于石狮人,每一处都是新的,不仅保持着原貌,还为古厝上色维新。王敬祥所建的古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花费了整整25年才建好进行使用,所用建材来自漳州、泉州,甚至是从江西一带海运而来,当时,海运木材并非易事,有时一天只有两班船从漳州到达金门,致使工期长达20余年之久。

       “民俗文物馆”设于海珠堂,海珠堂原为山后王氏家塾,因其倚山面海,每晨日出,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有如火珠腾空,景观奇美,故命名为‘海珠堂“。该馆目前暂设四室两馆,左右正房为陶瓷器皿室,左右厢房为竹铜器皿室,用以陈列金门先民日常生活之陶瓷竹铜用品;前楼左书房为王国珍先生纪念馆,右书房为敬祥先生纪念馆,分别悬挂两位先生传略遗像。

       精雕细琢的砖雕艺术,传承的是闽南风韵......






 

       正堂内有山后中堡的整体模型......



 

       位於金門東北角的山后中堡,是日本神戶僑匯返鄉興建的傳統聚落,名聞遐邇。這座聚落是事業有成的王明玉(國珍)攜資返鄉,尋覓一塊位於原王家發跡的頂堡聚落旁、占地15,000平方公尺的新地,自1876年動工起,一直到1900年最後一批建築物竣工,長達25年的時間。山后中堡一共興建了二落大厝16棟、宗祠及海珠堂(學堂)各1棟。1979年,金門縣政府復舊改建,並命名為「民俗文化村」。現位於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範圍內,海珠堂與喜慶館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所修復並設置之展示館,開放供大眾參觀。
       當年興建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王明玉所創辦的復興號,以及後來陸續抵達神戶經商的家族成員,如王敬川(敬濟)、敬苔、敬棟、敬施、敬祥等各房。他們一開始就在王明玉的分配下,分別得到一塊建地,進而將復興號及各海外分號的盈餘,匯回家鄉興建宅第。其實,這種光前裕後的想法,是昔日華僑的普遍價值觀。
       復興號正式成立於1871年。在1920年代以前,僑居神戶的山后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東亞貿易網絡。1899年,王明玉交棒給王敬祥(1871-1922)。1922年王敬祥辭世後,復興號的重擔落在王敬施(1887-1961年)的身上。為了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王敬施將商號名稱改稱「致和公司」,生意繁盛。1936-1939年間,王敬施擔任神戶福建公所(財團法法人福建會館的前身)第3、4屆的理事,是神戶華僑社會福建幫的領袖之一。同時,他也關心金門家鄉事務,曾捐資修繕山后學堂---海珠堂,並添購設備供後輩讀書。
       王敬施有壽堂、昭基兩位子女。敬施重視教育,兩位都受到很好的教養。壽堂曾在鼓浪嶼讀書,後到香港發展,壽堂的兒子王靈智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知名教授。昭基,出生於1931年,曾就讀於日本神戶小學校、神戶山手高等學校及神戶外國語大學中國語科,並出嫁給出身臺灣高雄的台僑林文魁,育有建洋、政祥二子,家庭美滿幸福。
由於感念父親王敬施的栽培,林王昭基女士委請江柏煒教授重新製作山后模型,取代海珠堂內年久損壞的原展示模型,以紀念她父親的恩情。模型製作的參與者,包括楊偉立、林珊姍、魏嘉妤、林忠誼、黃佩瑜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協助進行基座更新,以利遊客的參訪。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請鄉親、遊客參訪山后中堡時,別忘了透過海珠堂內的模型,宏觀中堡聚落的格局,「山后中堡」除了是閩南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外,也是早期家族凝聚團結的象徵。
 









 

 

 



 





 
 
  

 
       从侧门出去,有独具特色的杂货店......
   

       “喜庆馆”的陈设,以个人一生的历程为经,一个家庭的组织为纬,将金门先民普遍重视的各种喜庆,“婴诞室”、“冠礼室”、“礼堂”、“花轿”、“洞房”、“寿堂”作静态的展示,并衬以“翁姑房”、“小姑房”、“服饰室”、“厨房”、“饭厅”、“佣人房”,计有十二个展示室,均作简洁的文字说明。金门的风俗民情很注重喜庆,像添丁、成人、结婚、做寿,少不了都要热闹一番。


 

 


 
 

 








 

 





  
 





















  

 

       “礼仪馆”原址为王家祠堂,该馆正厅供奉王氏列祖列宗,左右配祀文昌帝君与福德正神,左壁悬挂家礼、王氏昭穆、朱子家训、白鹿洞书院学规,右壁则为祭礼程序、祭礼位次图、祭品陈列图等等,让游客了解金门先民重视中国礼教之方式。
 








 
 

 
       在家祠的旁边有一块龙头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好运,连蒋经国都来参观过呢......



  



 

       “金门历史文化馆”即古官邸,为光绪年间村人王德经先生之宅第。王先生曾捐赀纳官,获清廷诰授中议大夫,为光耀门楣,故匾示其宅为“大夫第”。该官邸之前厅为接待室,厅堂摆设屏风几椅和书画,其所搜集资料分陈四室,而总其要于正厅,兹简介于后。

 
 

 

 

   
       后院里一棵巨大的古刺桐



 

      “武馆”外的风貌,是行列有序的梅花桩阵,馆内分一堂六室。其正厅为武扬堂,案桌供奉武圣关公,两旁陈列长兵器,两侧壁书武馆简介及功夫渊源考;前厅两侧壁浮雕八段锦功夫招式图;庭院两侧浮雕功夫渊源形象图,庭中并设有吊环、轻功脚套、沙袋、举重等物;大房为丹药室,陈列练武疗伤等膏药、骨胳模型、卧床等;二房为搏技室,陈设各种练功器材;三房为武典室,陈列各派武学典籍,周壁挂各种功夫图解及名武人施展功夫真迹图片;四房为运功室,悬挂各种运功图片,并陈设人物运功动态模型;右厢房为兵器室,陈列各种短兵器、弓箭等。
       生产馆”分为六室,农具室陈列古农具,如:犁、锄头、齿耙、打麦杆、牛脚车、马鞍等;渔具室陈列蚵桌、蚵椅、蚵铲、蚵刀、海蚵石、虾耙、蟳钓、沙虫锄、鱼网等渔具;百工室陈列米筛、谷筛、蒸笼、粿模、竹篮、米缸、及各类瓮子等;营生室陈列摇鼓担、塑佛像、卖麻油等各项古老营生行业;织布室陈列纺纱、织布机等;旧式工业室陈列金门区早期的工业,如:造酒、制盐、榨油、做米粉等。主要目的在藉先民往昔营生的工具与生态,激励后人勤劳敬业精神。
 

     “休闲馆”位于僻处海滨。农渔之暇,民间自有些休闲活动,俾调剂身心,如南管、歌戏、杂耍、泡茶、下棋、说书、讲古皆很盛行。“休闲馆”仅就部分活动,作象征性的展示,藉供瞭金门先民休闲概况。






















 




 

 

 
    



 
    
 

金門民俗文化村

  

金門的民俗文化村座落於金沙鎮山后村中堡,是十八棟雙落的閩南古厝,其中的十七棟為旅日華僑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在日經商發跡,致富鉅萬,於是在清光緒初年,在山后闢建中堡族居。而另一棟則是清廷誥授中大夫王德經的宅第。
該村歷時二十年始告完成
人乃由閩南名師精心設計
木材蓋頂,建材以花岡石
陸漳泉運來構築精美,因
    
其古厝依山傍海,景致宜
建造而成紅磚砌牆,紅瓦
作基礎,一切建材均從大
此雖久歷風霜但仍不失其
 
 富貴島上諺云:「有山后富,有山后厝」。 
民國六十四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為保留建築文化遺產,不惜斥以距資,加以整修,並選擇其中十七棟無人居住之空屋,開闢 
成「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生產館」、「武道館」、「休閒館」、「古官邸」等,並廣集島上的文物,陳列其中供遊客觀覽。 
  
以下為其七館之簡略概述:

民俗文物館
原為珠海堂、王家私塾,民初改為私立小學,現作為民俗文物館,陳列地方先民日常用品之器皿、竹銅器皿等民俗文物。正廳則懸掛王氏父子傳略遺像。 
禮儀館
原為王氏宗祠,以崇尚禮義、教化向善,遵從儒家倫家道德精神,啟發個人修身處世之道。 
喜慶館
陳列人一生歷程,嬰誕室、壽堂、新娘房、翁姑房、冠禮室、禮堂、小姑房、廚房、飯廳、及一般居民習俗。
休閒館
探討昔日居民農、漁業社會人民的一般休閒活動情形。
    

武館
介紹中國傳統武術,陳列兵器如:刀、槍、劍,戟,其中以關公用使用的「青龍偃月刀」最為注目。
生產館
 展示農、漁、百工、營生、織布、手工藝等,生產工具。並介紹當時先民的生產作業方式。
古官邸
介紹昔日官邸之考究情形,包括了屋內的屏風擺設、男女服飾、盆景花卉使現代人也能概略了解,古代官府人家之生活情形。

山后民俗文化村(金門民俗文化村)

電話:-
地址: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金門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金沙鎮山后村。在清光緒26年(1900)建立。有18棟閩南傳統二進式的建築,格局壯麗,可說是中國建築的典範。

金門民俗文化村裡有文物、禮儀、喜慶、休閒、武館、生產等主題單元,另外還有一座古代官邸,進入其中可欣賞到如畫般的雕刻之美。

山后民俗文化村金门保留最完整的古厝群 
 
 
 
 
 
 
 
 
 
  金门是著名的侨乡之地,分布有大量的闽南式建筑。而保留最完整的当属位于金沙镇的山后民俗文化村。
  据了解,山后民俗文化村建于清光绪26年,系山后王氏祖先于日本经商致富后所建的。该处占地达1230平方米,包括16栋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一栋三落大宅及一栋王氏宗祠共18栋,合称“十八间”。所用建材来自漳州、泉州,甚至远至江西一带。从动工至完成,费时二十余年,呈现整齐、精致的建筑风貌。这十八栋红砖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每一处建筑都十分细腻,如同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一栋栋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厝,更像祥和老人,慢悠悠地向过往游客讲述他独有的故事。

  民国六十八年(1976年),金门县政府将此处命名为“民俗文化村”,并将文化村规划成七个主题馆,分别为民俗文物馆、礼仪馆、喜庆馆、休闲馆、武馆、生产馆及古官邸,展出先民的文物,让游客了解金门的历史,同时也成为金门最为完整的古厝风貌区。

  如今,山后民俗文化村成为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漫步在每一栋古厝里,如进入时光隧道般,慢慢聆听时光的故事;如果走累了,就在古厝里喝喝茶,时光也会跟着慢下来,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相传,山后聚落还是金门好风水之处,该聚落坐落于“五虎山”的山谷凹地,其地形上有“五虎回头”之势,“虎嘴”在入口牌坊处,而中堡的“王氏宗祠”则位于“龙穴”上,山后民俗文化村则刚好坐落于中堡,因此增加了不少神秘传说。

  (记者 郑秋玉/文 洪亚男/图)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1
 
梅子黄时雨如雾,在薄雾清雨中我们来到了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虽然这里的景致在很多古装剧中已屡见不鲜,但穿行在老屋闾巷,满眼只见红墙飞檐雕梁画栋,还是会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金门金沙镇的山后民俗文化村,建于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山后王氏祖先于日本经商致富,基于“回馈家乡、安定故里”的心愿,号召族人,辟建族居、祖厝,总计二落大厝十六栋、三落乡塾及二落宗祠各一栋,合称“十八间厝”。是金门侨民扬眉之作,当地人称“山后十八间”。金门地区流行着一句俗语叫“有山后富,无山后厝”,意思是说在金门比山后村富裕的村落多的是,但却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建筑比得上山后村。
“山后十八间”聚落建筑呈棋盘式格局,壮阔整齐,施工细腻且十分讲究。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村落部分做为展示,部分还有民众居住。
山后民俗文化村规划成文物、礼仪、喜庆、休闲、武馆、生产等六个馆及古官邸一座,为金门目前经规划整修、最为完整之古厝风貌区。在这里手捧凉茶一杯,登高四望风景不俗;沿路玩赏则有如走进时光隧道,恍惚间回到了很久以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