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马尾·罗星塔公园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马尾·罗星塔公园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公园和马限山公园为主要基础,串联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景点。罗星塔公园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福州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2008年,罗星塔公园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

       《榕城考古略.卷下》记载:……风涛不测,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东下为罗星塔……罗星塔在马江中,当省会要冲,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乃更图见此,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岁久而毁,天启中重建。俗呼磨星塔,北岸有山名罗星山。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也成为福州向外展示作为中国最早开放口岸风采的“历史名片”。

       罗星塔公园位于福州市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面积2.33公顷。山脚沿闽江砌驳岸,西侧有潮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罗星塔俗称磨心塔,建在罗星山顶。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之为“中国塔”。这里先有塔,再有公园。罗星塔始建于南宋。塔下是罗星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昭宗祠、福建船政学堂遗址、福建船政博物馆等。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的古战场。





 

       罗星塔公园中的船政时空步道:船政时空步道展示了福建船政造船工业从木船时期(1869-1875年)、铁木合构时期(1876-1887年)到钢船时期(1888-1907年)的三个发展时期。步道两旁,装饰着独具特色的“舵轮”。
 

 



       石刻  磨心

  



       萨镇冰视察:萨镇冰是福建船政第二届驾驶班学员,参加过甲午海战,战后曾任北洋水师帮统、统领、海军统治等。辛亥革命后,任海军总长,授海军上将。1920年初,在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第二司令杜锡珪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和海军。



       测量罗零点:罗星塔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罗星塔水准零点”(罗零标高)。为避免商船触礁沉没事故,清政府请来德国工程师对闽江下游水位及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经历1866年至1896年的三十年时间,确定了闽江罗星塔段的最低水位,以“罗零点”作为最低水位固定观测标记。    测量海拔高度得有个基准点,旧时有好几个高程系统,“罗零标高”就是福建海拔的基准点,这是福建船政制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确定了我国“罗星塔水准零点”(罗零标高)。以前东南各省测定航道及潮水水位都以罗星塔零点(罗零)为深度准面(海拔原点),零点通常都在水下不易见到,后在高处另刻标志,叫“罗基”。罗零标高=黄海标高+2.179米。1955年,国家水利局在罗基面上20米高处,重新埋石定位。





 

       左沈共囊 :1866年6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船政初期,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力荐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得到朝廷批准。左、沈共囊船政,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监督,设厂造船,筹建海军,开办学堂,培育人才,为福建船政作出突出贡献。所以后人说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中日甲午战争中,我方12艘舰船的管带中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结业生,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牺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水兵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培育出来的水兵军官数目约占中国近代水兵的五分之三。









 

       严复晨读书处: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等。甲午战争后倾向维新变法,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著名的《天演论》翻译工作。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来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北大校长。

       摄政王巡视:清光绪34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病死,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其父载沣任摄政王掌控朝政,并代理全国海陆军大元帅。1910年,摄政王载沣、海军部大臣贝勒载洵在闽浙总督(兼管福建朝政)松寿、新军第十镇统治孙道仁、福州将军朴寿的陪同下,视察福建船政。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财产,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如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择,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只好改用铁管栏杆。但建筑的艺术风貌,仍存旧观。



       船政十三厂全景图: 19世纪70年代中叶,马尾船政在沈葆桢主持下,达到全盛:占地40万平方米(接近一个天安门广场大小),建成锻造、锅炉、装配、造船等13个厂(即生产车间),通称“船政十三厂”,员工近3000人,是晚清时期中国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造船基地。    据说,这家造船企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是“远东及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远处的马尾港,不复百年前的喧嚣......





       塑像《同舟共练》:展示了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实践的情景。林永升、方伯谦、邓世昌、叶祖珪、刘步蟾、李和、黄建勋、邱宝仁、林泰曾等9位同窗学友,都担任北洋水师管带(舰长),在甲午海战中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

       中法海战场景雕塑之《怒火填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以舰船、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1866年,左宗棠礼聘法国人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开办船政书院。从此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水兵的摇篮。所以有的史学家说,读懂了“船政”,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1559年,戚继光的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江,就是著名的“中法马江海战”主战场,800余名水师官兵殉难。

       船政起步之艰难,马江血战之惨烈,用笔墨是无法描写出来的。滔滔江水、轰鸣的炮火,血肉之躯,无能昏庸的朝廷……这一切,无不令人悲哀,同时又血脉贲张、热血沸腾!    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八国联军……清朝廷的昏庸无知贪婪,使我国的生产力严重落后于时代,导致一次又一次对外战争的惨败。马江海战中,法国舰队不到1小时就击沉9艘清军战船,另有2艘被击伤后退往上游,还摧毁了罗星山及马尾各炮台。马江海战是中国自有蒸汽机为动力的兵商轮船和舰队以来的第一次被迫对外作战,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避战求和妥协政策以及因为落后而挨打的一个典型败仗。是法国侵略者开辟的第二战场(海上战场),从突然袭击开始,以福建水师惨败告终。在中法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募捐集资,建起马江“昭忠祠”,祭奠英灵。

       中法马江海战结束后,从海里打捞起500多具死难将士尸体,大都血肉模糊难以辨认,被分为九垅在马限山一带掩埋。1920年重修昭忠祠时,将烈士遗骸迁入陵园集中安葬。石碑上镌刻着:“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  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    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苍茫闽江......

 

       中山阁:1912年南北和议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4月18日孙中山乘“泰顺”号兵舰从上海南下福州,19日下午抵马尾罗星塔水域,21日午后参观马江船政局,参观后称,马尾船政“足为海军之根基”。1918年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计划在马尾建设一新港。 

       中山阁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这幅对联是孙先生于1914年6月在一次叙别宴上集古句书联,相赠于黄兴。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




 

       位于中山阁下方有几方石刻和“试剑石”:清顺治十三年(1665),郑成功率兵攻福州不利,退守罗星塔、闽安镇,在两地建土堡城寨由部将坚守一年。据民间传说,郑成功屯兵于此时,有人献上春秋欧冶子炼的宝剑。郑成功看见这块巨石就祷告上天,祈求指示行军方向,一剑劈下将巨石分为两半,上边指向东方。后郑成功北上无功而挥师东向,光复了台湾。








 





       三宝洞:位于中山阁下方的山脚处有个花岗石岩洞,尚残留有海蚀地貌。相传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曾停船于三江口修船候风出航。石洞凉爽宜人,郑和常与部属在此下棋消遣,人称“三宝洞”。民国时期,马尾海军要港司令李世甲题写“幽深”二字镌刻在石洞上方。抗日战争期间,当地人曾把石洞作为防空洞使用,躲避日机的轰炸。山石上方石刻:丁丑仲夏  群策群力  第五期军士队镌









       清  筱庵《马江洋船》:塔影认罗星,航行到此停。回看江水曲,山色虎门青。注:不知是否臭名昭著的傅筱庵(1872年12月30日-1940年10月10日)曾出任北洋军政府高级顾问,1938年10月16日为上海市长,1940年10月遭刺杀,是汪伪政权的重要人物,也是被戴笠所刺杀的最高级别汉奸之一。

       谢觉哉《游闽江口》:歼酋沉舰闽江口,将士英雄吏未醒。我欲登临问遗迹,微风细雨到罗星。 注: 1961年1月31日至3月6日,谢觉哉南行视察游闽江口,有感于马江海战,作诗抒怀。




 

       砥柱回澜:位于中山阁右下方的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石刻“砥柱回澜  乾隆辛己秋七月”









 






 中国塔榕,位于福州马尾罗星塔(中国塔)公园内,冠幅直径19米,是马尾船政文化、马江海战等历史的见证。矗立在马尾罗星塔旁的“中国塔榕”既有阳刚之气,又富有浪漫色彩。他要通过本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塔榕”:
    “中国塔榕”是一株红榕,树皮色红,没有气根,是马尾区唯一的一级古榕,见证了福州船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见证了马江海战等福州历史。
    古榕是怎样得名的呢?据说当年曾有荷兰商人驾船向中国驶来,经过漫长的航程终于接近海岸线,远远看到福州马尾高高的罗星塔,他们高兴地大叫:“看到中国塔了!”后来,古榕就被园林专家命名为“中国塔榕”。
    这株红榕相传是“西北王”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时所植。19世纪80年代时,左宗棠来到福州,看到马尾树木稀少,经了解得知榕树很适合福州气候,于是就在罗星塔旁亲手植一株红榕来倡导种树;同时左宗棠也认为马尾适合开办船政学堂,发展水师队伍。从此马尾遍植榕树,船政文化闻名于世。
    “中国塔榕”还与文人的情爱有关联。相传著名翻译家林纾在这株红榕下与朋友相对而坐,林纾望着榕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不禁想起了去世的妻子,落下了相思泪。
    今天,许多台湾乡亲都来游览罗星塔,他们看到“中国塔榕”向海峡东岸伸出强壮的臂膀,盼海峡风平浪静,两岸人民随时往来。(吴蔚)
马尾“中国塔榕” 左宗棠亲种、林纾曾在此树下落泪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塔榕”是一棵红榕,树皮色红,围径约7.5米,树高约14米,冠幅约19米,是福州马尾唯一的一级古榕。
作为马尾船政文化、马江海战等福州历史的见证者,如果它会说话的,那真的是一个大写的牛了。
相传19世纪80年代,清末“西北王”左宗棠来到福州,开办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时,看到马尾树木太少了,于是顺便亲手在罗星塔旁边种了一棵树。
据说,著名翻译家林纾曾和朋友在这里聊天,看到这榕树摇曳多姿的样子,突然就觉得跟自己去世的老婆挺像的,不禁悲从中来,落了泪。(真的不是被东西迷了眼么?)







       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示意图:











 








 
罗星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南部的闽江之滨,是国际公认的航标、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是罗星塔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可以看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



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

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

                          ——明  叶向高《登罗星塔》

 

罗星山位于福州闽江下游三水汇合处的马尾,离福州市区21公里,古时候的地理位置是立在江心中的,俗称磨心岛。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经历过数百年沧海桑田变化,原本是江心岛屿的罗星山,终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地上的一个高阜。

    《闽都记》记载:罗星塔始建于南宋……广东一豪强欲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到福建。柳七娘坚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于此。

    福建省情资料网记载,罗星塔,俗称磨心塔,是马尾区惟一的古塔,保存较好,据传为南宋柳七娘始建。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闽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财产,在此建造一座塔,为亡夫祈求冥福。为避免其他船只再遭厄运,塔建成之时七娘亲自点油灯于塔顶为过往船只导航。原木塔于明万历间(1573—1620)被台风刮毁,此时福州对外贸易发达,港口极需要一个标志。天启四年(1624年)经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在原塔座上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花岗石结构,楼阁式,空心,内外均设神龛,须弥座,一层朝西设门,中砌石阶,登至二层外廊,层层通连至顶。高31米,塔座直径8.60米,檐角上镇有八方佛和铃铎、泻水檐,塔尖嵌有空心塔刹,塔刹石桌式,上放一灯,引导航船。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在这里开战,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    罗星塔地处险要,《福建通纪》中这样记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绘入《郑和航海图》中,以后又收入《航海针经图册》里,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罗星塔作为闽江门户的标志,外国海轮只要望见高耸的罗星塔,就知道到了中国,因而称其为“中国塔”。    1961年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灌浆加固,增设护栏,加固铁球顶刹。1985年十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罗星塔,如今游客禁止登塔内观赏。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临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淛《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鱼火不分明。”

 

 

 

 

 

 

 

 

罗星塔公园中有不少楹联,其中有些在古今楹联界内都颇有名气。

罗星塔公园正门楹联(郑丽生撰,沈觐寿书): 文笔插天  益壮山川景色      楼船横海  弘扬史地光辉

正门边柱楹联(邵秀豪撰,赵玉林书): 拔地摩天  不愧闽江锁钥            环山抱水  堪称左海珍珠

罗星塔公园大门背面楹联(周书荣撰,蒋平畴书): 爱旖旎名园  入座长邀莲渚月       登巍峨宝塔  凭栏饱听马江潮 

大门背面边柱楹联(郭道鉴撰,郑春松书):名塔长留  直刺青天罗星斗         崇祠在望  难忘碧血洒波涛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罗星塔公园的一副著名对联,作于清初,作者不详,其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一个字重复了6次。朝,分别读作“今朝”之“朝”和“潮水”之“潮”;长,分别读作“长远”之“长”和“生长”之“长”。展现出一幅大海天天潮涨潮落的壮观景象。长期以来此联无人能读懂,据说后来有一个道人这样念道:“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这幅奇特的对联还可以有多种读解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                朝潮/朝潮/朝朝/汐;长涨/长涨/长长/消。                朝朝/潮/朝朝/潮汐;长长/涨/长长/涨消。                潮/潮/潮/朝潮/朝汐;涨/涨/涨/长涨/长消。

 

       中山阁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这幅对联是孙先生于1914年6月在一次叙别宴上集古句书联,相赠于黄兴。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横批:石塔凌霄据沈觐寿记述,此联是沈葆桢所撰而非林则徐所撰,沈葆桢的母亲系林则徐之妹,沈葆桢之妻系林则徐的次女。

  地拟瞿塘看滟滪 江同扬子见金焦   横批:中流砥柱(叶向高诗句,沈觐寿书。)  注:此联描写了罗星塔周围的形势险要。瞿塘,为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入口处的江中心,有一块川江船工望而生畏的巨石暗礁,名叫滟滪堆。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诗云:“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李白《乐府·长干行》诗云:“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扬子,即长江。金焦,是金山与焦山的合称,位于镇江、扬州间的长江之中,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

 

 

(马尾的罗星塔)
带“马”字的地名不少,其中尤以大陆的“马尾”和台湾的“马祖”出名,两“马”分别位居闽江口内外,近些年两“马”互动,传出不少佳话。只是不办理特殊的手续去不了马祖,两“马”只能见一“马”。
马尾的一日,走了不少景点,又得啰嗦一阵子了。
喜欢古塔的思泉,首选是去过多趟的“罗星塔”。罗星塔周围建起“罗星塔公园”,属于马尾“船政文化景区”的一部分。所谓“船政文化”,参见文后的附录。

先看看公园入口处的三门牌楼。这里有思泉喜欢的楹联,言简意深,概括了罗星塔的地理形势、壮烈的历史以及秀丽的风光。
正面中间两柱楹联:“文笔插天,益壮山川景色;楼船横海,弘扬史地光辉。”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外侧两柱楹联:“拔地摩天,不愧闽江锁钥;环山抱水,堪称左海珍珠。”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大门背面,内侧楹联:“爱旖旎名园,入座长邀莲渚月;登巍峨宝塔,凭栏饱听马江潮。”马江,即马尾。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大门背面,外侧两柱楹联:“名塔长留,直刺青天罗星斗;崇祠在望,难忘碧血洒波涛。”清光绪10年(1884年),中法两国之间在罗星塔下海域进行了一场战争,称“中法马江海战”,近800名水师官兵不幸壮烈殉难。1920年建造马江“昭忠祠”(后文再叙),即联中的“崇祠”。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通往罗星塔的两旁,一侧是紧紧相挨的参天古榕,正值新春佳节,彩旗、灯笼和舵盘一路相随。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这一条路,叫“船政时空步道”。据说展示了福建船政工业从木船到铁木合构再到钢船时期的三个发展过程,没看得太明白。

先看罗星塔,沿途的其他景物,后面再叙。

罗星塔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那是因为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塔,一两百年前,外国轮船进入闽江口远远望见罗星塔,就算到达中国了。

-
在世界航海图上,也注明这座“中国塔”(China Tower)。

-
罗星塔位于闽江与乌龙江合流处的罗星山上,旧时位于江心,俗称“磨心”,现已与闽江北岸相连。

罗星塔始建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明万历年间被台风吹倒,到了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重建。

-
现塔为石构楼阁式,平面八角,七层,高31.5米。每层均建有拱门、灯龛——用于导航。内部设台阶可拾级而上(如今不开门,无缘登顶),各层檐子和平座相结合。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最近一次的大修是在1964年,将栏杆改为铁管。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中法马江海战时石塔多处受损,塔刹亦被毁,后将塔刹改为铁球。思泉拍过几百座古塔,此样式只见过这一处,不知在古塔中是否属于孤例?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据说第二层有一方塔铭,铭中把罗星塔的形势和作用概括为“中流砥柱,险要绝伦,以靖海疆,以御外侮”,没见过。
尽管来过多次,始终无缘登塔远眺,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去体会。明代当过宰相的福建福清人叶向高(1559~1627年),有诗赞曰:“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地似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岭山积雨无人岛,画航清樽有客招。宝塔锁沉何处问,慢将遗迹说前朝。”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作为航标塔,罗星塔见证了中外的友好往来,也见证了抵抗外侮的历史。
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生卒不详)驻守马尾,痛击倭寇;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前,在罗星塔下筑堡训练水师;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近八百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这一段段,罗星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
文字较多,暂且刹车。本集的文字参考了《中国古塔鉴赏》一书以及景点的介绍,而下集《建塔思夫柳七娘》的文字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1)名塔直刺罗星斗

    (待续)

附录,船政文化(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1866年(清同治五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这就是“船政文化”的内涵。

罗星塔始建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时间跨度那么长,说明考证不出更准确的。
传说,罗星塔最初投资建设者,既不是当时的政府或船运系统,也不是宗教人士,而是一位叫“柳七娘”的妇女。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塔的正前方有一位叫“柳七娘”的妇女雕像,这里有一段凄美、感人的传说。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综合几个版本,摘编如下(但并非唯一的说法):该柳七娘是广东人,长得模样估计不错,被当地恶霸看上,并欲强行抢娶为妾,已婚的七娘宁死不从。恶霸遂串通官府,加害其夫,将其夫发配福州。陆路难走,只能乘船,途经闽江口遇风浪,不幸葬身水中。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柳七娘闻知夫亡噩耗,痛不欲生,后变卖家产(应该蛮殷实的),来到在这江心孤岛上建造了一座七级木塔。有两项功能,既超度亡夫,又可为过往船只导航,不让其他船只重蹈覆辙。
在塔建成后,柳七娘亲自登塔点灯。尽管传说中有许多漏洞,但历代相传,慢慢成了正史。民间传说成了建塔缘由的最早记载,这在众多的古塔不知是否属于孤例?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之所以到明代年间被风吹倒,估计缘于木塔的简陋。不过这也过去了几百年,绝对不属于“豆腐渣工程”。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人,老百姓总会记着他(或她)。在塔下修建了她的雕像,就是对她的纪念。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柳七娘紧锁双眉、悲愤哀怨的表情,似向游客们诉说着那段辛酸的往事。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而柳七娘长年累月望着滔滔东去的闽江水、守护在罗星塔前,不就是在守护着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情么?
【八闽游】马尾一日——罗星塔公园(2)建塔思夫柳七娘
-
罗星塔有过倒塌的时候,而柳七娘塑像旁这颗“中国塔榕”,几百年不倒,实实在在地见证了马尾船政文化、马江海战的历史。这株红榕,树皮呈红色,没有气根。

据介绍,其围径达4米余,树高7米多,冠幅直径近20米。

-
罗星塔前有一副楹联:“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引人驻足。


该联作于清初,作者不详。对联运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朝,朝:zhāo,朝:cháo (通“潮”);长:cháng(通“常”),长:zhǎng(通“涨”)。解读为:朝潮-朝潮-朝朝汐,常涨-常涨-常常消,展现了一幅通大海的江口天天潮涨潮落的壮丽景象。总觉得有抄袭山海关孟姜女庙那副明代名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之嫌(参见《游走山海关(3)——孟姜女庙(中)贞女祠、天下第一奇联》)。







罗星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南部的闽江之滨,是国际公认的航标、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是罗星塔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可以看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后因建造马尾港区与陆地连为一体)。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据说,一两百年前,外籍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欢呼道:“China Tower”(中国塔)。
       宝塔历史

       古代
据《闽都记》载,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柳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财产,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如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1621~1627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择,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

       罗星塔在宋代塔座的基础上重修。第二层有一方塔铭,铭中把罗星塔的形势和作用概括为“中流砥柱,险要绝伦,以靖海疆,以御外侮”。清朝末期罗星塔又是国际上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塔顶原有一小窗,就是用来供守塔人点灯导航用的。清末一次台风把塔顶刮走了,重建时,人们特地造了一颗直径近7米的铁球嵌在上面。由于外国船来福州都在罗星塔下抛锚,外国水手把罗星塔称为中国塔;即使没到过福州的海员,也知道这座古老的宝塔。
       现代

  1963年,罗星塔又进行修缮,塔下的高阜也辟为公园,并新建忠魂台、鸣潮阁、候客亭、迎风楼、友谊轩等。罗星塔的“零点”,还是福建省全省的测量标志。每当海风习习,登塔眺望东北,可见闽江出海处浮屿点点,沙鸥翔集。东南为营前港,两山夹峙,三江汇合,每当潮涨,江流与海水冲激于塔下,形成怒涛奇观。2009年后,有关部门决定:因罗星塔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再向游客开放。2015年7月10日,首届全国青运会圣火在罗星塔点燃。
       马江海战:发生于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马江海战,是法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的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战争的第一阶
马江海战铜版画《法军登陆罗星塔》
段在越南北圻至中越边界战场上,法军屡次遭挫。恼羞成怒的法国茹费理政府派出以海军中将孤拔率领的远东舰队,妄图占领福州马尾和台湾基隆,作为向中国政府敲诈勒索的筹码。
法国远东舰队把攻击的重点目标定在马尾,因为那里有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马尾造船厂)。1884年7月,法舰无视国际公法闯入闽江口,并深入到马江罗星塔下,开始了赤裸裸的武力恫吓。8月3日,法军开始了对中国本土的战争,部分法舰驶击台湾,炮轰基隆并一度登陆,被台湾守军击退。局势如此严峻,但清廷一味求和,一再谕令在马江与法舰对峙的福建水师“静以待之”,不得先发制敌。
1884年8月22日,孤拔接到法国政府的进攻命令,决定次日午后闽江退潮时发动攻击。法舰一切准备就绪后,于23日近午通知闽浙总督“本日开战”。待战书译出并传到马尾,法舰已轰然开炮了。法军参战舰艇共10艘,合计排水量14512吨,其中有排水量达4127吨的装甲巡洋舰“凯旋”号。中方舰队由11艘组成,9艘为船政早期建造的木壳兵轮,旗舰“扬武”号排水量1560吨,船政1872年所造,是舰队中最大的木质军舰。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形势对我十分不利。8月23日下午1时56分,法军旗舰发出进攻信号,此时正值退潮,法舰船艏重炮对准我舰艉部。孤拔就是利用了有利泊位,又拥有优势兵力,再利用突然袭击抢先发炮的战术,攻我无备,使清朝舰队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之中。法舰首先排炮攻击我旗舰“扬武”号,同时以雷艇杆雷攻击爆破,“扬武”号中弹起火。炮声响起,清朝水师各舰迅即砍碇鼓轮,回炮反击。枪炮隆隆,硝烟翻滚,一场惨烈的战斗在马江江面持续半个多小时,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法军首先攻击我旗舰“扬武”号,“扬武”舰中炮且遭敌46号雷艇杆雷爆破,舱面燃起大火,烈焰中我炮手发射舷炮击毁敌雷艇。“扬武”舰受重创快速下沉,在最后的关头,枪炮官容尚谦指挥战友操纵艉炮猛烈开火,炮弹击中敌旗舰“伏尔达”号驾驶台,毙敌2人伤3人。临危不惧的壮士们最后随沉舰没入水中。
“福星”号是一艘排水量515吨的木壳小炮艇。炮声响起,管驾陈英屹立驾台毫无惧色,在纷飞的炮雨中大声传令:“男儿食禄,当以死报。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官兵应声如雷。虑及船小炮弱,他果断操轮冲入敌阵,左右发炮冲杀,打乱了法舰队形,敌舰惧而围攻,“福星”号越战越猛,直至弹药舱中弹爆炸。管驾陈英上下身断裂,“上身岿然托瞭望台,怒目视敌”。
从广东派来增援的“飞云”“济安”二舰,在管带参将高腾云指挥下,操舵驰援“振威”号,两舰舷炮全面开火,左冲右突,勇猛击敌。高腾云中弹一腿炸断,仍手撑栏杆激励士兵,直到再次中炮落水身亡。“飞云”舰舱面燃烧,烟火熊熊,即将下沉之际,一位士兵飞快跑到桅杆边,从容升起表示不屈的黄龙舰旗,一位炮手也拉响了舰沉前的最后一炮。
马江海战,清军阵亡水师官兵有名姓可考者736人,连同沿江参战军民的牺牲人数,计逾千人。船政学堂培育的新一代海军将士中,25人参战,18人阵亡殉国。在反抗入侵者战斗中,马江英烈舍身报国,碧血千秋,忠昭华夏。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浙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掉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艳蓣,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风景优美
罗星塔于1963年辟为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人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怡。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罗星塔公园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山脚沿闽江砌驳岸,围栏杆,堆叠假山,广植草木。
青运圣火编辑
2015年7月10日,首届全国青运会开幕式进入100天倒计时阶段。青运会火炬圣火采集仪式于当天上午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公园顺利进行。
据了解,本次火炬传递以“青春主打,海峡特色,快乐分享,人人参与”为总体思路,采取“虚实结合,两头实、中间虚”的方式进行。在7月10日至10月11日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火炬将在全国各参赛城市间进行网络火炬传递。之后圣火将于10月11日在福州再次点燃,并在福州市区进行实体火炬的传递活动。[5]
精彩楹联编辑
以下都是一些出自罗星塔公园内的楹联,其中不少在古今楹联界颇有名气
罗星塔公园正门楹联:(系郑丽生撰,沈觐寿书)
文笔插天,益壮山川景色
楼船横海,弘扬史地光辉
罗星塔公园边柱楹联:(系邵秀豪撰,赵玉林书)
拔地摩天,不愧闽江锁钥
环山抱水,堪称左海珍珠
锁钥:开锁的器件。比喻在军事上相当重要的地方。左海:指东海,也是福建省的别称。
罗星塔
罗星塔
罗星塔公园大门背面楹联:(系周书荣撰,蒋平畴书)
爱旖旎名园,入座长邀莲渚月
登巍峨宝塔,凭栏饱听马江潮
马江,又称马尾,是闽江下游海军的天然良港。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两国之间在罗星塔下海域进行了一场战争,称“中法马江海战”,清政府800余水师官兵不幸壮烈殉难。
罗星塔公园大门背面边柱楹联:(系郭道鉴撰,郑春松书)
名塔长留,直刺青天罗星斗
崇祠在望,难忘碧血洒波涛
在中法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募捐经费,建立马江“昭忠祠”,即联中“崇祠”。1983年成立马江海战纪念馆。
中山阁楹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这副对联,是孙先生于1914年6月在一次叙别宴上集古句书联,相赠于黄兴同志的。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
石塔凌霄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据沈觐寿记述,此联系沈葆桢所撰而非林则徐所撰。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算还历史本来面目吧。而据刘寂潮考证,作者应为清朝文人甘少潭。[8]
中流砥柱(叶向高诗句,沈觐寿书)
地拟瞿塘看滟滪
江同扬子见金焦
叶向高《登罗星塔》原诗如下:
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塘看滟澦,江同扬子见金焦。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宝塔消沉何处问,漫将遗迹问前朝。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罗星塔公园的一副著名对联,作于清初,作者不详,其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一个字重复了6次。朝,分别读作“今朝”之“朝”和“潮水”之“潮”;长,分别读作“长远”之“长”和“生长”之“长”,对联展现了一幅大海天天潮涨潮落的壮丽景象。
两马灯会编辑
2003年—2013年的“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都在罗星塔公园举行。
“两马同春闹元宵”节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同根、同俗,血肉相连,语言、血缘、风俗都相
罗星塔
罗星塔
同,盈盈一水间,悠悠两马情。闹花灯,两马灯耀银河;叙亲情,一脉情深碧海。
自从两岸关系解冻之后,马尾与马祖人民之间加强了沟通与交流,为增进两岸乡情,从2003年起,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开始主办“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每年元宵节期间,两马之间互送花灯,互派使者红红火火共度元宵,“两马同春闹元宵”成为了坚韧的纽带,把两地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马尾和马祖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2007年和2008年马尾区政协连续两年由主席范公榕、副主席杨友田组团跨海前往马祖,就两马人民共同关心的“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两马旅游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对话;“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方努力,喜结硕果:2007年“马尾—马祖元宵节俗”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8年在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涉台文化非物质遗产的唯一名录。[9]
2014年起“两马同春闹元宵”移至福州东江滨公园举办。[10]

 

罗星塔公园

历史沿革编辑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
据说,一两百年前,老外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欢呼道:“China Tower”(中国塔)。以前,国际公认的译音(Amoy)是福州话音。——这又说明了福州与西方的接触为时甚早。[1]
据王应山《闽都记》:广东一豪强阴谋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押到福建。柳七娘坚
罗星塔公园
罗星塔公园
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于此。原来木塔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已毁。此时福州对外贸易发达,港口需要一个标志。天启四年(1624年)就地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内外均设神龛,塔座直径8.6米。塔刹石桌式,上放一灯,晚上灯光四射,引导航船。清同治五年(1866年)设船政于马尾,船政员工为保护古塔免受雷击,在塔刹上安一大铁球,上插避雷针,(针尖到塔基31.5),针连铁条,直通江底。铁器日久锈蚀,后被台风刮走,1656年,明郑成功率师恢复中原,进驻罗星塔,在塔下筑土堡城寨,所部坚持抗清一年。清初,筑城山上,称罗星塔城;设汛,号罗星塔汛;以塔为眺望台、烟墩(烽火台)。近代,国际传为盛世的跨越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羊)飞箭(剪)船大竞渡,参赛船只11艘就在塔下水域竞发。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清水师官兵在此展开英勇的抗敌斗争。1926年重新安装。1964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将罗星塔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修补大铁球,重装避雷针,各层外加铁栏杆。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编辑
罗星塔公园位于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山脚沿闽江砌驳岸,西侧有潮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山顶矗立罗星塔。附近有昭宗祠、福建船政学堂遗址、福建船政博物馆等。罗星塔俗称磨心塔,建在罗星山顶。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之为“中国塔”。[2]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浙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掉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1]
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艳蓣,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1]
景点介绍编辑
罗星塔山现己开辟成公园,穿过公园人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怡 。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罗星塔公园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山脚沿闽江砌驳岸,围栏杆,堆叠假山,广植草木。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1]
罗星塔公园,大门入口处山边有清光绪朝摩崖石刻“云屏”(近被掩盖)。塔下郑成功古堡城寨道址上列柳七娘雕塑。南面山腰有亭(观战亭),面江迎风,江面即明清抗击外侮的水战战场。厅侧石径下方,旁竖清乾隆福州知府书法家李拔“砥柱回澜”碑。亭下有“试剑石”。民间传说:郑成功福州失败,屯兵于此,有人送他一把宝剑,他看见一块巨石,祷告上天,祈求指示行军方向,一剑劈下,石分两半,上边实向东方,郑成功才决定以后向台湾进兵。
山脚有花岗石岩洞,尚残留海蚀地貌。相传明初三保(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曾停船工三江口,修船候风出航。罗星塔三江交汇,水深可泊巨轮。洞中凉爽可人,郑和常与部属在此下棋消遣,人称“三宝洞”。
山上有郑成功古堡城寨及清初罗星塔遗址,新建有儿童游乐场、鸽子场、潮江楼、服务部等。山侧有一名木,叫“中国塔榕”是福州十大古榕之一,郁郁苍苍,见证了船政的兴衰、马江海战的全过程。潮江楼附近有一株红榕,老干红皮,马尾仅此一株。相传左宗棠督师福州时手植。
山北侧有“罗基高程基准面”,过去东南各省测定航道及潮水水位都以罗星塔零点(罗零)为深度准面(海拔原
© 2016 Baidu - Data © NavInfo & PalmCity & 道道通
罗星塔公园
点)。零点平常都在水下,不易见到,后在高处另刻标志,叫“罗基”。1955年,国家水利局在罗基面上20米高处,重新埋石定位。
罗星踏公园一成为福州船政文化旅游的一个主要景区。塔下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船政建筑群、历史文化石“一号船坞”(青洲船坞),坞中有猎潜艇一艘。园中船政遗址尚有:船坞处、海军讲武堂、摩崖题刻、力园、古炮台等可供凭吊。
登塔俯视,大江东去滔滔,旧时的沙汀洲渚以道纵横、高楼比,比肩继踵、车辆如梭,路旁繁花似景,歌声悠扬。江上青洲大桥跨大江两岸,天堑以成通途。水面古战场历历在目,今日洗净战争伤痕,喷沙造地,开辟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台商投资区。[3]
公园依山傍水,风物清妍,眼前有万吨巨轮,万吨码头,百货来仪,万舶朝宗。这里历史淀积深厚,给您一个高品位的文化旅游。


马尾罗星塔公园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罗星塔公园,位于马尾区南端,海上明珠北侧。根据规划方案,该公园包括6大保护区域,将设景点18处。
中文名 罗星塔公园 位    置马尾区南端 景    点 18处保护区域 6处
目录
1 公园简介
2 景点雕塑
公园简介编辑
罗星塔公园位于马尾区南端,海上明珠北侧。根据规划方案,该公园将重点加强一号船坞的修复、马江海战模型的塑造等。全园共分为船坞保护区、罗零科教区、罗星塔绝对保护区、马江海战模型展览教育区、船榕保护区和塔诗石刻保护区等6大区域,将设景点18处,新增8个景点,主要包括:沈葆桢议事群雕:再现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建十三厂,设学堂,培养大批人才的历史功绩。
景点雕塑编辑
当年马尾船厂造船情景浮雕:再现当年制造军舰情景,直观领略当时作为远东各船厂之冠的马尾造船厂规模之大,设备之全。
船政群贤石雕:展现船政学堂培育数代精英,如严复、詹天佑、邓世昌、林永升等。
严复,于186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一。左宗棠规划船政罗星塔:高31.5石雕:再现左宗棠作为船政创始人,为船政事业贡献的青春和热血。米,有300多年的历史,雄峙闽江之滨,是近代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海标志。
柳七娘雕塑:罗星之母,刚烈、坚贞的中国妇女形象。
马江海战模型:再现马江海战场景。三宝洞:郑和下西洋前来此弈棋,洞内有石桌石凳,桌面上摆刻棋盘棋子。一号船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可容纳8000吨级轮船入坞修理,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石砌船坞。 [1]




 

      壁雕  海防纪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