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平潭·半洋石帆(石牌洋)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平潭·半洋石帆(石牌洋)

       听说平潭的半洋石帆的地质地貌非常独特,来到福州,自然要看。这里很是难找,GPS“半洋石帆”,结果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小小的渔码头。打听了村民才知道,这里通常被称之为“石牌洋”,重新GPS,终于找到了这处景点。

      石牌洋景区是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主要由半洋石帆、天地蛋、弥勒坐佛等经典组成,其中尤以半洋石帆为最,是“海坛三绝”之一,有“不到石牌洋,惘来平潭岛”之说。它是我国最大的海蚀柱,与海南的“南天一柱”相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了。

       这里看起来橡一处渔港,站在岸边远眺,并没有发现什么独特之处......


       鲤鱼山:在通向码头的小道右侧,有这样一座奇怪的小山,看起来酷似一条鲤鱼,因之被称作“鲤鱼山”。这座山是由于受到海水侵蚀和自然风化作用,岩壁花岗岩的风化脱落,巧合形成的。犹如一条沉睡千古,横卧于海滨的大鲤鱼。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犹如浮雕。

       海边形态各异的石头......



 
        雾中的景致......

       到半洋石帆是需要乘坐轮渡的,雾里能够看到两块巨石的影子......      

       开船了,回望码头......
 

 

       福州市平潭县素有“千礁百屿”之称,全县有大小岛屿126座、岩礁648座,而有人居住的岛屿仅10个,其余均处于鸟翔鱼跃的原始状态,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位于闽江口南侧的海坛岛是平潭的主岛,也是福建第一大岛。它背靠大陆,面对东海,与台湾澎湖岛、广东南澳岛形成“海中三目”。
       海坛岛本名平潭岛,因主岛远望如坛,所以又名“海坛”。岛上多云气,时常“东来岚气弥漫”,故又有别称“东岚”。天风海涛,造就了岛上景观的神秘、雄奇和绚丽多姿。因为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与奇特的海蚀地貌,海坛又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

       半洋石帆是平潭岛内部的一个景区,在平潭岛西北看澳村西侧500多米的海面,远远望去有一个圆盘状的大礁石,托着一高一低的两块碑形海蚀柱。整个礁石象一艘大船两块巨石象两面鼓起的双帆,似乎正在乘风破浪前进。这是平潭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石牌洋。又称为“双帆石”。


       从看澳村岸边坐渡船,十几分钟就到达礁石上,礁石底部是一组平坦完整的岩石。两个石柱均由粗粒灰白色的花岗岩组成东侧的一个高达33米,胸宽9米,厚8米;西侧的一个高17米,胸宽15米,厚8米。两个石柱的底部都是近似四方形体,直立在礁石上。据地质学家考证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由于它的奇特壮观,对游人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建设部与中科院的专家称之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明代旅行家陈第曾誉之为“天下奇观”,清朝女诗人林淑贞诗赞:“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句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


       天放晴了呢,上天对我这个执着的人的眷顾......

       登上礁石岛,只见两块花岗岩巨石,一高一低巍然屹立于万顷碧涛之中,东望如碑,南看似瓜,西视像帆,北见则似小巫见大巫,这就是位于石牌洋景区中的半洋石帆。据载,400多年来它一直被誉为“天下奇观”,是中国最大的一对花岗石海蚀柱。
       这是一对全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柱体主要受两组垂向节理和一组弧形水平节理控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沿节理发生了强烈的球柱状海蚀、风化,风化壳层层剥落,现在的两石柱是风化剥离出来的新鲜核心部分。根据《福州府志》、《平潭县志》记载,宋朝末代皇帝赵罡在逃避元兵追杀中,曾在此“驻跸”。

       上岸了...... 

  
       奇特的石纹......

 

       半洋石帆地处南亚热带半湿润海洋性季节气候区域,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常绿阔叶以及南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这里属于福建省武夷—戴云隆褶带东侧沿海地带,即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邻闽东火山断拗带,东邻滨海断陷带,属中国东南沿海华夏古陆地质区域的一部分。在中生代以前,闽东南沿海为一隆起区,自中生代侏罗纪后的燕山运动起,发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大规模火山岩浆喷发及岩浆岩侵入。由于遭受到强烈的构造应力挤压和左旋扭动作用,带内岩石普遍产生韧性剪切变形或破碎带,或破劈理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带等。


       线断裂构造:平潭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属华夏构造体系。在区域构造上,平潭位于武夷—戴云复式隆折带东侧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东与台湾海峡沉降带相邻。通过卫星遥感信息处理,认为平潭地质构造背景,属于平潭—东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其基底由前泥盆纪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层组成,受燕山早期至晚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形成以燕山晚期为主的火山构造和断裂构造格局,成为比较完整的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构造块体。

       区域性断裂:除上述的构造线外,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有平原—高山断裂及平潭岛东侧的滨海断裂。这些次级断裂均发育在燕山期火山熔岩和花岗岩中,并以近乎平行的方式展布。平原—高山断裂 该断裂出露于平潭岛北部平原,经过海坛海峡至福清高山一带,断裂成群出现,地表可见长度5~10公里,总长达36公里以上。在平原附近可见两条呈北东40度走向断层平行出露,中间被第四纪覆盖,倾向北西,倾角60~80度。

       海市蜃楼的感觉......

       景区传说:据传,这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海上绝景,是古时人称"哑巴皇帝"的哑童造反兵败后沉舟的化石。古时,皇帝昏庸无道,朝廷腐败,境内饿殍遍野,十分荒凉。这一日蓬莱大仙驾云经过海坛岛的芦洋埔,见一哑童关心疾苦百姓,抱负不凡,便送他三张仙纸,嘱他可任意剪裁模型。于是哑童便将之剪成兵马等物事,完工时所剪之物刹时成真,他也竟能开口说话。此时的哑童开始调兵遣将,筹划部署起兵大事,俨然帝王风度。但其嫂不明就理,没有按哑童的吩咐准备造反行动,导致良机坐失,造反失败。朝廷派出大队兵马来攻海坛岛,哑童见大势已去,便把事先剪给其嫂日用的石臼、石锤、簸箕扔进大海,化为舟帆与其嫂共同搭乘而去。后遇风暴,舟沉后双帆化作二石并立,成为平潭旅游资源一绝。

       登上礁面,如履巨轮甲板,天风海涛在身前拍击,惊心动魄。身临其境,不得不令人感慨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据当地渔民讲,古时候,在看澳村,渔民出海之前都会到石牌洋上祭拜,以求出海打鱼时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与石牌礁盘相邻的这两小岛礁,一为中屿,一为草屿。草屿与这礁盘不同各种海蚀造型独特且众多。

       中屿:屿上有几个造型逼真的海洋动物。有石景叫“海龟遥望”,这只海龟较之刚才在石牌洋上看到的“神龟上柱”更为形象,也有人说很久以前这两只海龟原本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有石景叫“海豹戏水”,无论在何时看海豹,它都是那么的顽皮可爱。还有个“海狮闹海”,想它是受了什么委屈才这样的恼羞成怒的吧。

 

       小鹰要长翅膀了,既要鼓励,又有不舍,怎么办呢?只好抓紧一切时间“赖”在孩子身边,以便将来有许多回忆可供自己慢慢回味......

       据概括,奇观有三大奇:一、高石柱上有一跟草,当地人称之为“灵芝草”,吃了会长生不老,那只上柱的神龟就是想上去采这棵灵芝草献给对面的那只母龟!二、这高石柱上有三片“瓦”片经历了多少次的十二级台风仍纹丝不动。其实那不是瓦片,而是风化后的残留物,状似瓦片。三、这矮石柱的底部虽然只有六分之一与礁盘接触,但是却稳如泰山,难以撼动。据地质学家捱测,一两百年后,将成为一个地球上最大的风动石。


       据文献记载,七百多年前确有一帝子在这块礁盘上作过短暂的逗留,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末代皇帝赵罡在元军追逼下,由杨太妃携带逃亡海中,故臣陈宜中、张世杰备舟迎至平潭,在这岛礁上呆了一段时间,后人为纪念此事称双帆石为“王母礁”。清代名媛林淑贞在《石帆绝句》中“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勾留”的诗句,为这一事件作了旁注。

       历史上拉过这里的名人不少,其中包括有“南方徐霞客”之称的陈弟。陈弟是一位将军,连江人,他五十六岁始出游,到这里游玩事已经58岁了。面对银涛万倾中托起的如此壮观的巍巍石帆,陈弟不禁用“海上孤岛,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观”五句话来概括当时的感受。这寥寥二十字,透露着作者对半洋石帆的深深情结。也许从那时起,”天下奇观“就成了石牌洋的美称,只是当时未把陈弟的赞誉刻于石,至今想起犹感遗憾。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渺小啊......

        岛上还有一个天然的海蚀洞,叫皇帝洞,长30多米,边上还有洁净无暇的海滩。据说是赵罡皇帝藏身之所。

       据地质学家考证石牌洋早期是一个大山包,由于受地壳板块运动的影响,海平面不断抬升。山包内部石质不一样,脆弱的受到还浪的冲刷和海风的风化就慢慢地脱落下来,剩下的就是这个坚硬的海蚀柱。成型后,还是不断受到风化侵蚀,因此表面有的岩层还在见地脱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刚剥落出来的核心部分。这就是“天下奇观”的成因。

   

 


 





 

  

 

 


 

  

  


  


 


 

       再见,半洋石帆......


 

       现在说说半洋石帆令人惊奇的第三处景点......

       在石牌洋景区入口左侧不远处的沙滩上,错落分布着一些球状风化同心圆石蛋,石蛋周边围着一圈圆形石柱,用来防止船只靠近造成石蛋破坏,那么这些石蛋是什么呢?原来,这些石蛋又被称为“天地蛋”,是石牌洋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曾被地质学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天地蛋形成的原因是撞到对面山包的海风回旋刮到这石头上,再加上海水千百年的侵蚀,便有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球状风化同心圆石蛋。

 

       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海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石牌洋因海蚀景观多且奇特,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
       海蚀平台:在石牌洋对岸的看澳海滩上,还保存着60余座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系列球状海蚀造型石景。由于撞到对面山包的海风回旋刮到这石头上,再加上海水的侵蚀,便形成了这群球状风化同心圆石蛋,又称为“天地蛋”。海蚀平台上有弥勒佛、青蛙仰天、双龟拱桥等象形石景,而且深刻地剖析和化石般的表现出当年岩浆层层包裹的运动情形,具备了很高的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

       说说海蚀地貌(marine abrasion landform):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基岩地貌成因: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平面上看,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海湾奇形怪状,数量多,但通常狭小。一般岬角处以侵蚀为主,海湾内以堆积为主。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被带到海湾内来堆积。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垂向上看,由于陆地的山地丘陵的被海侵入,使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嵘,海水直逼崖壁。
       沧海桑田,上下千万年。千万年的风吹浪打,千万年的潮至汐退,使得基岩海岸形成极其独特的海蚀地貌。海蚀地貌的发育取决于海岸岩性和外营力两个因素。所谓外营力是指自然侵蚀力,在海岸以波浪潮汐为最主要。正是在岁岁不止的外营力的作用下,软硬不一的岩石组成的基岩海岸便会造出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地貌景观: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是陡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沙滩,称为海蚀滩;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有的在岸边、海上竖立着孤独的石柱子或高耸岩体,称为海蚀柱,如青岛海滨的石老人、芝岛的石公公、屺姆岛的将军石、山海关的姜女坟和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南天一柱”等。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不少洞穴,称为海蚀洞、海蚀穴等等,形态种种。
       这些千奇白怪的景观是因为山地丘陵的石质海岸面临辽阔海域,深水逼岸,是波浪长期冲刷侵蚀海岸能量集中的岸段,再加上石质海岸本身的风化作用及各部位的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所以就形成各种形态的海蚀现象。 


       具体介绍下什么是海蚀平台(submarine platform):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海岸侵蚀地貌类型。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

      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海岸侵蚀地貌类型。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以后,平台可不断地展宽,直到波浪通过平台,能量全消耗于对平台的摩擦以及对碎屑物质的搬移上,海蚀崖停止后退为止。在海蚀平台上通常发育有浪蚀沟、锅穴、洼地等微地貌,以及由海蚀崖崩坠堆积成的锥形岩体和砂粒覆盖的波蚀残丘。
       海蚀平台一般位于平均海面附近,也有分布于高潮线以上的,它们是由特大暴风浪作用而形成的暴风浪平台;也有位于海面以下的,它们是由波浪侵蚀作用在下限处形成的海底平台。由于海平面的变化及构造运动,也可以形成不同高度的海蚀平台。

  顺着阶梯向下,渐渐窥得天地蛋全貌:每一个石块上,都有一圈圈规则分布的同心圆呈螺旋分布,上面还长着许多青苔,看上去就像一颗颗从沙滩上长出来的青翠欲滴的蛋壳。












 


 

 

 


 

 

  

 

  天地蛋自古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生命的源泉。这处天地蛋形状十分奇特,只见正中央有一条石缝裂开一道长长的口子,石缝当中有约二十厘米的内凹小洞,在海水涨潮的不断冲刷下,这一处像极了女性的生殖器官。而和这处石景交相辉映的,是临近右侧石柱保护圈的一块直立的天地蛋,绿色的小石块围绕底部,其上还有一圈圈的褶皱裂纹,中间一块导弹形状的石头高高凸起,形似男性的生殖器官。

  由于有这两处奇观的存在,这个地方被视作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吉祥之兆,代表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兴旺发达,而看澳村村民的繁殖能力也确实较强。这个地方被当地村民所膜拜。

 

 


 

 





       在看澳村海边,由于海水侵蚀和自 然风化,岩壁花岗岩风化,形成一座光头凸肚的弥勒佛像。石像曲膝盘坐,身高12米,肩宽12米,头、身、手、足毕现,形象生动,状如半浮雕。围绕佛身有一条棕黄色的火成岩脉,就象献给佛像的一条金色“哈达”,也是自然巧合,佳趣天成。另外,这里还有许多天然海蚀景观,例如双龟接吻,青蛙等,值得一看。石牌洋同样是当地渔民的祭坛。

 

 

 

















       再见可爱的鲤鱼山......

 

       游客服务中心......


       墙上伸出三条鱼头,好神奇......

       石牌洋解说馆里详细解说了石牌洋的地质构造和形成来历......

       可爱的卡通宝贝......

       对半洋石帆的溢美之词......

















 

 



       可爱的破墙而出的“鱼”......

  

       在平潭南部的塘屿岛南端,还有一巨型全裸状大石人仰卧于海陆边际线上。他头枕金色沙滩,脚抵东海碧波,双手平置于胯侧,状若天神,被誉为“海坛天神”。石人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全身长330米,宽150米,胸高3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岗石球状风化造型。有趣的是,石人下身斜翘一柱状风化岩体,如男性特征,相传女性只要触摸此物,即可生个大胖小子。可惜我们赶时间,去海坛天神需要一天的时间,只好留待日后再来了......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