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马尾·船政天后宫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马尾·船政天后宫

       全世界共有5000多座妈祖庙,在所有妈祖庙中,以“船政”冠名的唯有位于福州马尾区脰山腰的船政天后宫。这意指船政文化以天后宫为载体,有机融入了妈祖文化,从而形成独具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船政妈祖信俗。

       船政天后宫位于福州马尾婴脰山,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动建,同年夏至(6月21日)落成。天后宫占地面积720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00平方米,门楼高12米,主殿5开间,进深8.3米,总布局为一轴二进二院,一进为门楼,二进为供奉妈祖的中堂大殿。正殿供妈祖神像,殿上方有同治御赐“德施功溥”及“天上圣母”匾。

       140多年风梳雨润,船政天后宫几经拆建,历尽沧桑。民国18年(1929年)改为林孝女祠,抗日战争后,宫中文物散失严重,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天后宫被拆毁。2006年10月,马尾区政府投资在原址重建福建船政天后宫,建筑主体工程于2008年初竣工。 作为福建船政文化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世界上惟一的木质天后宫福建船政天后宫于2009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揭牌仪式暨开光大典,并对游人免费开放。

       重建的福建船政天后宫建筑总面积1500平方米,门楼高12米,总体布局为一轴二进二院的清代建筑风格。一进为门楼,下中庭为戏台,上中庭为拜阁;二进为供奉妈祖及配神的大殿;后院为魁星阁。为保持原来风格,船政天后宫上下中庭、大殿、魁星阁,全部采用波罗格木建造,中间雕花用香樟木刻成嵌上。因此,重建后的福建船政天后宫,不但是世界上惟一的船政天后宫,还是世界上惟一的木质天后宫。
       船政天后宫共分三个功能区:祭祀妈祖庙宇区,接待陈列与附属设施区,园林休闲区。天后宫供奉的神像制作精美、栩栩如生,是由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雕塑专家佘国平先生和爱女佘向群历时一年,采用了福州传统脱胎和矿物质颜料彩绘两种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而成。湄州妈祖庙秘书长周金琰称赞船政天后宫妈祖神像:“别具一格,超凡脱俗。”台湾玉京山道统协会总裁卢复顺先生在开光大典现场说:“船政天后宫在历史上的地位、意义是特殊的,这不仅是宗教文化交流,更是一种闽台文化的交流。”同时,在天后宫旁还增加了一处人工景观瀑布,瀑布落差为36米,是目前福州最大人工景观瀑布之一。

 
 

       船政天后宫的始建:清同治五年冬,船政兴于闽海。为求妈祖对船政事业庇佑,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政衙门后的婴脰山腹建天后宫。1868年(清同治七年)春动工,耗工料银3082两,夏至落成。该宫玲珑翘曲、飞檐斗拱、崇祠杰构、巍峨壮观。为提高神宫的规格地位,沈葆桢专折上奏,请求皇帝“御书匾额,以光庙貌”。同治特批复:“天后神灵,夙招显应,我朝封号叠加,钦崇备至。兹闻闽省神宫落成,尤冀长承灵贶,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沈葆桢衹领,敬悬挂以迓神庥,钦此!”南书房翰林恭书“德施功溥”,加盖御宝,“冀长承灵贶,以迓神庥”。沈葆桢撰联句:“惟神天卖聪明,愿千秋灵爽式凭,俾棰巧班工,同成宝筏;此地海疆门户,看万顷沧波不动,有冰夷洛女,虔拜云旗”。自是船政凡新船开造等各大事项,均由大臣率官绅焚香膜拜,祷福祈祥,香火旺盛垂百年、至“文革”动乱,神宫毁废。

       船政天后宫建成6年后,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增援台湾,在此进香后出征,沈公抚台期间,按福州的船政天后宫规制在台湾南部建造天后宫,所有楹联均袭用船政天后宫。目前台湾约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在台湾,无论山村水郭还是乡镇市街,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妈祖庙。

  门楼是船政天后宫的象征和标志。天后宫门楼依据幸存的两张黑白照片,经过电脑模拟推算,按原门楼进行复原。船政天后宫门楼高12.29米,面阔32.55米,闽派建筑风格的翘角。楼顶巍然高耸,檐部翼角反翘,既庄严肃穆,又雄伟壮观,并创造性地镶嵌富有江南特色精致的砖雕。传统中带有俊秀雄伟,平淡中带着典雅,既突出了天后宫的入口,又美化了环境。

  朱漆大门高3.8米、宽1.85米,两侧边门高2.9米,宽1.3米,采用脱胎漆加工而成。高出大门上方1米处是大理石碑,上刻精工细雕的“天后宫”三个贴金大字,石碑两侧灰塑盘龙戏珠,与镶嵌八字墙精雕的左麒麟和右腾龙相互辉映,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

  门墩石是门槛两端承托大门转轴的石墩,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雕以鸟兽花饰,又称抱鼓或者抱柱。抱鼓是门墩外部呈现鼓形或箱形浮突部分,抱柱是门墩的海窝框定门扇轴的部分。

  船政天后宫从工地发掘出的门墩石为书箱形。石材为质地细腻、不易风化的青白石。其形似箱笸,势如书担,四边平面采用高浮雕工艺手法,镌刻莲花仙鹤、梅鹊云龙等图案,门墩是典型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规矩制度的代表。从船政天后宫门墩石的雕刻形式到内容,折射出整座建筑的恢宏壮观,隐含着儒教文化中庸中和的思想。

  在复建过程中,工作人员十分重视对原天后宫遗留下来的文物进行利用和保护。包括对旧石磉、石柱等石构件的利用和保护;对从旧址发掘出来的古砖的修复和展览;旧石墙体和大木门的修复和利用;以及对天后宫露台的扩大与挡土墙的修饰。

  遗留的石构件是反映船政天后宫历史的重要见证。在这次复建中遗留或从挖掘基槽过程中出土的大大小小石构件,有方的,有圆的,大的方石柱雕有精美的图案。在寻找石蟠龙的过程中,还出土了一对船政时期做工精细的抱鼓石。本着“修旧如旧,充分利用”的原则,对于表象完好的尽其所用,表象有磨损与欠缺的则陈列于天后宫内,供游人观赏。

  砖头也是船政天后宫多次修复与重建的历史见证。复建中令人惊喜的另一收获是,挖掘出大量天后宫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青砖和红砖,有的红砖与至今犹存的船政轮机车间所用的砖块如出一辙。为展示船政天后宫的建设历史,新建的天后宫两侧的墙面上特地使用上述青砖和红砖,各镶嵌两堵老清水墙面,成为一道供游人观赏与回味的古朴的风景线。

  旧天后宫留存至今的位于一进至二进之间做工精细的大理石墙体、台阶和石板,在这次设计与复建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留存下来的漆色暗淡的一对大门,实际身份十分“尊贵”,其质地为樽木,与马尾造船厂使用至今的轮船机车间、绘事院大门木质相同,可见,马尾船政天后宫当时用料之精细,规格之严谨。经过木工师傅的精心修补,现在这扇大门又回到天后宫,供游人观赏,纪念这一段远去的历史。

  船政天后宫的择址:古人觅阴阳宅地颇为慎重,宫庙选址更是讲究。从古代风水角度和原地貌分析,船政天后宫所在之地背山面水,祖山为鼓山,少祖山为登龙岭,主山为婴脰山,可谓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主山的左右两侧有“上砂”——马限山(青龙)和“待砂”——“长马山”(白虎)相拥抱,为避风之地,能遮住外来恶风,增加船政天后宫小环境的气势;在船政天后宫正前方不远处为船政衙门和船政十三厂所在,原为低平的洼地,左宗棠奏请筹建船政的奏折中,称此地“水深土实”,为“迎砂”之地。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行,重要的还要观察水的状况。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尤其在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更把水视作福之所倚,财之所依。观水首先看水口,所谓水口,即这个环境的水的入口处与出口处,显而易见,船政天后宫正前方为闽江的分支(白龙江、乌龙江和琴江)汇流之处,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意境。“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此处为闽江江面最为宽阔的地方,入水面大,去水面小,水来处开敞,水去处封闭,为留财之处。“洋潮汪汪,水格之富。湾环曲折,水格之贵。”(《博山篇》论水)。船政衙门前官厅池为点穴之作,其长34米,宽14米,官厅池通过船政十三厂水道与闽江相通,两边设有闸门,水位受潮汐影响而涨落,官厅池集天水(雨水)、地水(泉水)、江水为一体,可谓天地人和;船政衙门前近有案山南台山,远有朝山五虎山。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抱形态,为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从择地选址上看,此地是船政天后宫理想的上乘环境,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船政天后宫、船政衙门、船政十三厂为何处于一条中轴线上的原因。

  船政天后宫的颓废:船政天后宫1868年夏建成,近150年来,几经拆建,历经沧桑。船政天后宫自建成到抗战初期,均有出家和尚看守庙宇,宫中文物保护尚好。从抗战到解放,宫中文物散失严重,宫前的松林遭到砍伐。1958年“大跃进”时,铜钟和大铁锅散失。1960年9月创办福州二十四中,天后宫被用作二十四中及马尾中心小学教室。1971年11月,船政天后宫被拆除,材料用于就地建造马江中心小学校舍。此次拆建后,仅保留原天后宫建筑正面门楼、地基、原大殿前的一座石木结构八角亭和宫前一长方形、外围有石栏杆的平台。宫前平台石栏杆造型精巧,后来在一次台风中因山体滑坡而坍塌。原上、下、中庭台阶正中斜靠的青石浮雕盘龙也被埋在地下。正殿那条从暹罗运回的梢木横梁被乡人运走,殿后石砌魁星台内供奉的一精致小魁星塑像亦被乡人取走,不知所终。1980年,马尾中心小学在山下原船政衙门旧址扩建新教学楼,全部学生搬离天后宫,天后宫闲置。1989年拆除原建筑,在天后宫原址盖教师宿舍楼一座,至此,船政天后宫已面目全非,遗存仅保留天后宫南侧山体长120厘米、宽60厘米的原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杜锡珪的摩崖题刻颜体“鹤寿”两个大字。1997年,由马尾信众集资在教师宿舍楼后原大殿遗址上,重建200平方米的水泥结构天后宫大殿。

  戏台是天后宫的精华,也是最华丽的部分,有30多平方米,戏台屋顶由16条几何曲线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形式与古戏台大同小异,且更精巧细致。戏台上挂有“莲山自在”、“倚岸听涛”匾额,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等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江南建筑的儒雅风格,雕饰精美、细腻、华丽,让人赞叹不已。
       美丽的福建藻井......

      重建船政天后宫:2002年秋,肚山晓峰先生率众择地重建。船厂员工及社会热心人士踊跃捐资,这里要特别感谢台湾段金钗女土、江苏彭国强先生,以及温州陈通富、无锡陈建进、深圳曹爱国等一批海内外人士的热心资助、诚心建设,当年11月22日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翌日,信众200余人赴湄洲祖庙,恭迎妈祖金身銮驾到宫。 

     新建船政天后宫坐落马尾中岐梅圆山北侧、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内,依山面江,庙貌壮丽。神宫旗幡招展,异香馥郁,殿内外塔炉罗列,香火鼎盛,朝拜者日众,虔诚之心可鉴。

     2003年初夏,晓峰名誉理事长号召再兴土木,扩建宫祠,响应热烈。信众集资鸠材,整地拢界,神殿面积拓展三倍。两侧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座,美伦美奂。殿前坪台遍砌花岗石板,宽敞整洁。周边错落建有钢柱宫门、亭台楼阁,辅以红花绿木,构成船政文化公园。宫庙由是更新,美丽壮观,此乃二期工程,于2004年3月告竣。

     宫祠上部飞檐蟠龙,正面匾书“船政天后宫”。大门顶柱题楹联:“天纵之德扶宇宙千秋永仰;后威显圣护人间万民乐尊。”,又两侧对联为:“寰海安澜宝筏功成欣稳渡;船政呈瑞慈恩德施乐升平。”大殿神宠端坐妈祖金身,和悦慈祥。身后立思香、荷花两宫娥。龛前左右塑列千里眼金将军万里耳柳将军。殿上方悬挂“天上圣母”、“德施功溥”匾额两块,金字耀眼。殿柱与横梁挂列众弟子敬献匾牌。殿外香炉鼎立,鸣炮塔、元宝塔、吉祥铜象依次摆列,内外有序。神宫壮阔,神采飞扬。诚承蒙广大信众敬仰,现仍乐捐善款,再求宏构,希宫宇日臻完美。

     福建船政天后宫,不但宫内可供朝拜参观,而且境内还可参观游览,比如古今并存的百年船政筑物和现代化造船车间,值得一看,这家被省、市列为重点旅游胜地的船政陈列馆,珍贵文物众多,中外游客如云。

  主殿是船政天后宫的中心部分。通面宽19.2米,进深11.4米,大殿为单檐,两坡顶屋面,殿内藻井龙凤图案并贴金。采用翘角、屋脊、风火墙及细部处理等传统建筑元素,凸显福州地方的特色。

  天后宫供奉的神像均由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佘国平先生制作。佘国平先生曾主持了湄州妈祖祖庙大殿妈祖塑像和其他大型佛像雕塑创作,还为日本佛之王国寺做了7年的寺庙佛像雕塑制作。作品多为日本、美国、东南亚和港台地区收藏家所收藏。神像采用了福州传统脱胎和矿物质颜料彩绘两种工艺结合制作而成。主殿内摆放着由红木及加拿大桧木精工雕成的神龛、供桌,左右两侧摆放着十八般兵器及“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塑像。


       正殿供妈祖,殿上方有同治御笔墨宝:“德施功溥”,另有“天上圣母”匾。牌位左右两扇小围屏上系陈兆锵书写的妈祖生平事迹。殿柱上有沈葆桢题赠的直匾。正殿横梁是从泰国运回用作龙骨的樽木。

 

       正殿两边有石级通左右知客厅。殿后有石砌的魁星台。其后有香积厨和方丈室。庭前排列有重约425公斤的铜钟和宫外平台上重约600公斤的铁鼎,都是天后宫落成时由福建船政铸造的。民国18年天后宫改为林孝女祠。抗日战争后,宫中文物散失严重,宫前松林被砍伐。1958年公社化时,铜钟和铁鼎散失。1971年天后宫被拆毁,盖起教师宿舍。



  重建后魁星阁是一座四重檐歇、分上下两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的特点。上层宽大且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走廊,漫步回廊,曲径通幽。

       福建马尾天后宫对联:
       天恩浩荡沾船政;后德巍峨泽闽疆。
       海宇澄清沾圣泽;船政安泰沐神恩。
       圣德巍峨千载盛;母恩普照万年兴。
       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虑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事无愧斯人。


  
  天后宫宫门前是一个视野宽阔的露台,此次天后宫复建,将露台部分在原有的面积上扩大。扩建后,露台部分面积为432平方米,在五孔拱门的支撑下,以块石砌筑成,两侧为入口,石阶通至沿山路。前以大理石栏杆相围。杆头细雕狮头,俯视三江,露台内地面铺大理石烧板,游人在露台近可欣赏周围风光,远可眺望三江,美景尽收眼底。


       对面的马尾港......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