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泛船浦天主教堂·石厝教堂·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泛船浦天主教堂
       泛船浦有座著名的教堂,就名叫泛船浦天主堂。它位于泛船浦新民街北、海关巷东,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据《福州地方志》记载:明天启五年(1625年)相国叶向高归故里,路过杭州时,在监察御史杨廷筠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他们一起到福建。艾儒略就在福州传教,并在宫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为福州最早的天主堂。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仓前山设立了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医院等。仓前山南面在清光绪年间被辟为占地达250多亩的跑马场(今福州市体育中心)。《藤山志》记载,明弘治年间(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由于福州方言里把外国人叫做“番仔”,带有贬义,后来就改称谐音“泛船浦”。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闽海关(洋关)建立后,在泛船浦码头设立验货厂与连锁仓库。规定马尾港进出口货物必须运至泛船浦海关验货厂查验。若大型轮船不能驶入泛船浦,就由驳船盘运至泛船浦海关连锁仓库或验货厂候验。后来为了方便进出,经闽海关核准,可在营前海关办事处查验。清同治元年(1862),在泛船浦建成福州第一个能停靠机动船码头——海关码头,作为各国的进出口货物集散贸易的重要港口,形态各异的外国番船汇聚于此,引得各界民众纷纷前往观看,故有“走马仓前看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的俗语。前者说的是最近因为恢复公交站名而大热的跑马场;后者则是仓山的泛船浦,全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就在这个地方。

       泛船浦天主教堂坐落于福州仓山泛船浦菖蒲墩,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原为木构单层建筑,1868年,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一教堂,下作教堂,楼上为神父居室。光绪初年,教区买下仓前山乐群路一家洋行二层西式洋楼作为临时主教公署。民国元年,泛船浦教堂改作福州教区主教座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西班牙籍主教宋金铃将福州天主教主教堂由南门的澳尾巷迁至这里。1932年,将旧堂拆除,改建双层24开间的新主教府,并在旁边建造新座堂。1932年由宋金铃主教募集10万银元重建,1933年座堂与主教府同时竣工,总面积18亩,此即现存的泛船浦天主堂。新建的泛船浦总堂为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单塔楼仿哥特式建筑。该堂面对闽江,气势宏伟,是全省最大的天主堂,时称江南第一堂。1946年福州教区升格为省总主教区,该堂成为福建天主教主教区总堂所在地,是全省教会活动中心。
  “文革”期间,泛船浦教堂遭到破坏,塔楼尖顶十字架被锯断,堂内塑像、设施也各有损毁。教堂后来被福州市蓄电池厂占用,1986年底归还,并同时复堂。修葺后,教堂原来的三合土地面改铺成水磨石,堂内设施全部更新,比当年更加富丽,吸引了众多游客信徒。

      艾儒略在福建传教23年,建圣堂22座。从1848年到1936年约80余年期间,福州教务最为兴旺的主要有泛船浦天主堂、西门三官堂、仓山乐群路小教堂、上渡天主堂等9座。这些教堂最早租用民房,或利用旧式民房改建,虽保留原来建筑的外貌,但内部装饰西化。1933年落成的泛船浦天主堂和1938年建成的花巷尚友堂等是完全西式的建筑。
       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实行禁教,闽浙总督驱逐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宫巷天主教堂被查禁、没收改为关帝庙。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传教士接踵而来,恢复传教工作。同治三年发还旧时没收的教产,福建省通商总局以泛船浦民田抵换宫巷原天主堂。

        中世纪和近代的建筑大师大多来自欧洲,拜占庭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也随着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入侵,带到了福州。
        新建的泛船浦天主教堂为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单塔楼仿哥特式建筑,塔尖距地面31.2米。教堂钟楼有20米高,上面的十字架有3米多高。塔楼上装有报时大钟,钟声可传5千米之外。堂身十字形,长60.2米,宽19.5米,面积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余人。堂内顶部作拱形穹窿,缀以星辰。四周装有彩色玻璃窗。该堂面对闽江,气势宏伟,是全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20世纪60年代电影《地下航线》还曾在此拍摄外景,1988年被列为仓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楼不得不进行迁移。考虑到其为文物,故有关方面选择了整体平移的方式来迁移该建筑。10月6日,经过一个多月重达1500多吨的教堂神父楼整体平移80.7米后,安全抵达旋转的指定位置,开始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转身”,由原东西朝向变为南北朝向,最终与主教堂平行。神父楼整体平移后,还对其破旧部分进行修缮,经过修缮的神父楼将发挥更多的功能。成为全国首例通过平移、旋转进行保护的文物。
       2012年1月,福州有关部门开始在教堂前建设下沉式广场,2012年7月终于完工。下沉式广场铺设了覆盖教堂周边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汇集到泵房集水井,再通过市政雨水管进入闽江。泵房也得到充分利用,上面建成观景台,与教堂风格保持一致。 

        自福州被划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泛船浦便形成清代中国最大的茶叶码头,当年的繁荣景象早已不见,留下唯一的历史,便是这座闻名遐迩泛船浦天主堂。位于南江滨路菖蒲,面朝闽江,多年来它临江而立,依然故我。


 

 

 

 


 

 


 

 

 

 
 
       这就是那座平移加旋转九十度的建筑,这个移动过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2008年10月6日,经过一个多月重达1500多吨的教堂神父楼整体平移80.7米后,安全抵达旋转的指定位置,开始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转身”,由原东西朝向变为南北朝向,最终与主教堂平行。这是全国首例通过平移、旋转进行保护的文物。
  

       教堂对面美丽的闽江......

       从泛船浦教堂出来,想去看看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据说附近还有一座石厝教堂,也很著名。跟着GPS七拐八拐,终于来到了石厝教堂的门口,大门紧闭,只能看到这座石墙。 



       石厝教堂(圣约翰堂 St.John's Church):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乐群路。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英国圣公会创办,原名安日间会,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占地600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原有一钟楼也称“约翰堂”,又为当时外国人在仓山聚会场所,有国际教堂之称。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只好网上下载几张图片解馋......
       石厝教堂于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并得到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于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G.Walkers设计,由本地建筑队施工,十一年(西元1861年)落成。
       与福州的其他面向中国教徒的教堂不同,圣约翰堂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用,故包括建筑形式、命名方式等都不同,是典型欧洲方式。连神甫也不是受教会派遣的传教士,而是由侨民集资聘请的专门神甫。乐群路一带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弥撒,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也多选择此处进行宗教活动,故亦有“国际教堂”之称。
       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圣公会成立福建教区。约翰堂属于圣公会福建教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组为中华圣公会,约翰堂属于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1950年代,中华基督教圣公会脱离英国教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约翰堂属于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文化大革命”中,教会停止活动,教堂被挪做他用,教堂内外原有数处纪念物不知所终。这些纪念物包括:
       铜质纪念碑,位于教堂内,纪念1906年死于海难的福建安立间教会(圣公会的前身)驻港会督霍约瑟主教(The Right Reverend Joseph Charles Hoare, D.D.,1851.11.15 - 1906.9.18)。铜质纪念碑,位于教堂内,纪念“Taplake”号军舰的船员,他们于1874年在台湾海峡遇台风而全部遇难。纪念坊,在教堂外大门正中,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福州前往参战阵亡的英侨。
       到1990年代中,为海军闽海印刷厂使用。
       石厝教堂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上为木桁架屋顶,双层小青瓦通风屋面。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主厅为长方形,双坡顶,东西两面为山墙,西山墙开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上有十字架,于“文革”期间被毁。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圣坛两侧为侧厅。门厅设在西南角侧厅位置,正门朝南,哥特式尖券门。教堂外原为墓地,后逐渐发展成街市。教堂前方还有两棵风水树,一棵银杏为一级保护古树,一棵樟树为二级保护古树。

 

       破败的街区,正在进行旧城改造。看到江边的房地产广告,才知道这里就是福州以前的老城区——烟台山和仓山一带。也就失去了寻根的乐趣,只好期待着下次的福州之行了......
       其实,像所有的被殖民过的沿海城市一样,这里就是以前的使馆区。像厦门的鼓浪屿,青岛的八大关......
       把以前搜集的资料贴出来,省得遗忘...... 
       福州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各国开始在福州设领事馆。在福州仓山区这个岛屿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德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http://wanghong77.blog.sohu.com/144586173.html
 
       拆迁中被保留的老建筑......

       仓前公园:公园位于仓山区仓前路北侧闽江畔。该公园始建于1988年,为敞开式、开放式带状公园。公园全长780米,总占地1万平方米。该公园当初建设突出以绿取胜的特色,移植了榕树、蒲葵、铁树、假宾郎、伊拉克蜜枣、长短穗鱼尾葵、皇后葵、南洋杉等数十种植物,并按树木种植种类划分4个分区,被时称植物公园。仓山区政府后又对该公园进行多次改造,1996年建设林觉民广场。由于受到闽江水流长期的冲刷,公园沿江驳岸出现大面积坍塌,园中园林景观设施受损严重,安全隐患突出,2002年,该公园结合岸线整治,对公园进行改造。并在防洪堤外建占地2800平方米大广场和体现中国水利历史文化的雕塑长廊。在堤内对林觉民烈士广场及公园的园林绿化、灯光夜景工程进行整治改造,并健全完善公园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一时间,外商、传教士大量涌入,仓山一带成了洋人的聚居地,洋行、教堂、别墅、教会学校、医院,形态各异的洋派建筑,形成了一副别样民国图景。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