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陈文龙纪念馆(万寿尚书庙)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陈文龙纪念馆(万寿尚书庙)
       陈文龙纪念馆(尚书庙)位于福州市下杭路,占地1000余平方米,是由台江区坞尾街2号原万寿尚书庙移建而成。福州共有5座陈文龙庙,万寿尚书庙是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历史最古老的。尚书庙也是明清两朝福州市和闽江口历史的真实见证。原万寿尚书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它承载了大容量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记载了“与文天祥齐名”(林则徐语)的陈文龙抗元的历史事迹,还记载了民间传说陈文龙死后由人变成内河以及成远洋“保护神”的演变过程。
       陈文龙尚书庙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民国10年(1921年)重修,虽经清道光和民国初两次重修,但仍保持明代的建筑程式和艺术风格。因陈文龙被敕封为“水部尚书”,被称为“尚书公”,所以后人通称这些庙宇为“尚书庙”。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龙不是福州人,而是莆田人,但在福州却有上十座专祀陈文龙的庙;陈文龙不是“神”,而是宋代的一位官员,却被历代福州百姓敬为神明;陈文龙生前没当过“尚书”,而且历史上朝廷有吏、礼、兵、刑、户、工等各部,并没有“水”部,但陈文龙却是“敕封水部尚书”。这些都是福州民俗文化中很奇特的现象。徜徉在尚书庙,望着庙门上的“履仁”、“蹈义”题刻,就会感悟出百姓对陈文龙的感情所在:陈文龙身上体现了百姓敬重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陈文龙是宋咸淳四年(1268年)状元,当过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杭州知府、左司谏、侍御史、参知政事等。宋末,端宗赵昰在福州称帝,陈文龙和文天祥一道护驾抗元,并被任命为闽广宣抚使兼知兴化军。陈文龙因兵败城破被捕,不屈不降,绝食死在杭州岳王庙,被端宗谥为“忠肃”,庙号“昭忠”。正是这种“惟有丹心天地知”(陈文龙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百姓对之倍加敬仰,深切怀念,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福州地处沿海河口盆地,历史上中原兵荒马乱之时,往往成为人们避难之地。虽然被称为“有福之州”,但天灾人祸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祸,除异族入侵外,还有贪官污吏。陈文龙的清正廉洁自然为人们所崇拜。历史上,包拯、海瑞之所以受百姓欢迎,也就因为他们是清正廉洁、嫉恶如仇的清官。陈文龙中状元后,权相贾似道想拉拢他,就予以栽培、提拔。然而后来担任监察御史的陈文龙,却一再上疏揭露贾似道亲信贪污渎职的劣行,要求严惩。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正是百姓所敬仰的,并代表老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所以历来福州尚书庙香火都很旺盛。  
  天灾,对史称“左海”的福州来说,突出的是海难。福州人把鸭蛋(福州方言“鸭卵”与“压浪”谐音),称为“太平”,就寄寓了对航海安宁的祈望。陈文龙死后,民间传说海上商船队遇狂风巨浪,行将倾覆,有挂“水部尚书陈”旗帜的船相救,使商船逢凶化吉,平安到达目的地。人们又考证出这个“水部尚书陈”就是陈文龙,于是就奉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海神,与妈祖一样,成为海上保护神。明朝统治者利用民间信仰治民,索性把陈文龙作为“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指令让福州奉祀,并敕封为“水部尚书”,加封镇海王。清道光皇帝还特别题赐“护国佑民”。
  在福州台江及仓山两区,共有奉祀南宋抗元英烈陈文龙的5座“尚书庙”。即阳岐、万寿、新亭、龙潭和竹林。这些庙宇先后建于明清两朝,都位于闽江下游两岸,凸显了陈文龙“生为名臣,死为明神”的内河和海上安全保护神的特点,是名闻海内外的福州重要的崇贤、神缘和民俗文化的景观,吸引着无数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侨胞,到此参观、瞻仰和朝拜。
  近年台湾马祖同胞还专门组团回福州祭祀陈文龙。陈文龙尚书庙及其传说在福州和周边地区的传承,说明一个人,只要爱国家、爱人民,人民就不会忘记他。一个官员,只要为政清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不管他是哪里人,人民都会敬仰他。尚书庙中有一副民族英雄林则徐手书对联就是最好的诠释:“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
  陈文龙,是人,也是民间信仰的神。陈文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至今仍需继承和发扬的爱国爱民的精神。
       尚书庙门口存有两只石狮。庙门额青石贴金匾额至今犹存,一块在上,直书“奉旨重修”,一块在下,横书“敕封水部尚书”。左右旁门,刻“履仁”、“蹈义”。墙基堵石刻“民国十年东西社捐造石基全座”。

  福州尚书庙的来历:福州市曾经有好几座奉祀陈文龙的庙宇,都称为“尚书庙”,尊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陈文龙没有任过尚书官职,明清两朝官制“六部”也没有“水部尚书”。陈文龙在抗元斗争中壮烈殉国后,宋、元两朝皇室也并没有对他敕封“水部尚书”、“镇海王”。民间传说这些封号是“天帝”所封。传说毕竟是传说。据专家考证:明代崇祯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和加封“镇海王”。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到祭。”他特别重视江西庐陵的文天祥和福建兴化的陈文龙。
  福州乌龙江上段有个村庄叫阳岐。阳岐村临江边古时有一过往船只停泊的码头,热闹异常,特别是经营南北京果杂货和土特产品生意的莆仙一带商贾,要进入省城的船舶多停泊于此,然后再弃舟陆运。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莆仙一带商旅为祈求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就于明洪武年间,在兴化道旁大松树的浓荫下建一小庙坛,奉祀海上女神妈祖和抗元英雄陈文龙的遗像。这个小庙坛面积约30平方米,遗址至今犹存。明天启七年(1627)阳岐村民、水上居民和莆仙一带在省城的商贾,出自对乡贤忠贞气节的景仰,开始将原庙宇移到阳岐村“凤鸣山”下,新建陈文龙庙。这座陈文龙庙历代旨奉祀典。
  琉球自明洪武五年(1312)之后,直至清光绪十年(1879)止,琉球与中国是藩属关系。明清两代政府曾派遣册封使团前往参加“册封礼”庆典。因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祭祀之后启程,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责任”,每次都使使团平安,很受皇朝赞赏,所以,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书”作为中琉之间海上交通安全庇护神的封号,直至加封为“镇海王”,以求使团永远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保护册封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从此,福州南台沿江建起了一座座的尚书庙。陈文龙作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护神受到从事水上商品运输贸易的商贾和长期久住闽江下游两岸的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陈文龙的尚书庙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经久不衰。现在,福州新建的陈文龙庙、堂已达十余座之多,而史书上记载,遗址至今尚存的有5座。因陈文龙被敕封为“水部尚书”,所以,福州人通称这些庙宇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民众称为“尚书公”。陈文龙进入了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祗行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现象。 

        纪念馆主殿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其主殿采用原万寿尚书庙的主殿梁架。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封火围墙。殿堂面阔五间,深七柱,高6.5米,前廊后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前殿和后殿,前殿左右又有两偏殿,正中央奉祀尚书公。宽阔的回廊上下两阶呈凸字形。后殿奉祀妈祖,旁有“千里眼”、“顺风耳”泥塑雕像两尊,高达丈余。万寿尚书庙前左右建有“马将厅”,隔穹墙为万寿庵,即五帝庙。西为民居,至今仍保留原貌。 


       祠厅正面石廊柱有清太子少保、云贵总督林则徐手书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大殿回廊正上方和中心亭处,前后悬有两块烫金木质横匾,为清嘉庆、道光帝题赐,上面分别题有“朝宗利济”和“保国佑民”。大殿有22根方、圆古柱。除林则徐手书题刻的对联外,尚存福建巡抚部院李殿图、钦赐二品花翎闽安协副将杨廷辉手书题刻的书联。  
  大殿中央陈文龙的塑像。陈文龙造像清代曾“旨奉册封琉球"。因此大殿中央左右共有18武将,各持不同兵器,威武尊严。此外,尚有两个单独神龛供奉“番将”,一身琉球服饰,是陈文龙造像册封琉球后由琉球派遣护送使团回福州的侍者。后人造像纪念。
       南宋莆田陈文龙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时代人,都是南宋后期的状元、丞相,他们的出身、仕途、遭遇几乎相同,最后又同样为国殉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赞颂陈文龙和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
       陈文龙,南宋参知政事、著名抗元英雄。原名子龙,宋绍定五年(1232)生于莆田玉湖(今荔城阔口村),宋名相陈俊卿第五代从孙。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状元及第。
       陈文龙生于1232年,福建莆田人,与抗元英雄文天祥齐名,曾中状元,官至监察史,后任参知政事。1276年11月,元兵围攻兴化,在陈文龙的激励下,人人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陈文龙被俘后绝食而死,年仅46岁。后人敬仰陈文龙的崇高气节,明初在福州阳岐建造第一座纪念庙宇,后因出海的商人和渔民纷纷来此朝拜,且都说此神极灵,“海上保护神”的美名遂传开,陈文龙被人们追封为“水部尚书”,后人将其庙宇统称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称作“尚书公”。 
       陈文龙他一生为人刚直不阿,忠贞坚毅。在抗元斗争中,他率军民英勇保卫兴化城,因寡不敌众被俘,押离兴化时便一路绝食。至合沙(今福州)时,他寄诗和次子诀别,诗曰:门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径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四日,文龙抵杭州,囚于供奉岳飞的太学中。当夜,文龙具香拜谒武穆神像,一恸而绝,终年45岁,骸葬于西湖智果寺旁。讣闻于朝,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其备加褒扬,并将陈文龙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民族英雄林则徐对陈文龙十分景仰,并撰联歌颂陈文龙“一代忠贞垂史传”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还被海峡两岸奉祀为海上保护神,影响遍及闽东南、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被省政府认定为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大殿里还有许多福建当地的民俗道具...... 

 

  
       两厢“酒楼”与钟鼓楼、三神殿相连。东西墙尚存多方嘉庆、道光年间捐资修庙碑刻。陈文龙原庙中的珍贵文物也被移至新殿中,庙中现存有明清三代皇帝御赐给多位总督、巡抚的题刻12方及康熙、嘉庆、道光三代皇帝以及林则徐、沈葆祯等名人祭祀陈文龙题写的匾额与柱联。还有一幅由台湾马祖水部尚书庙社友敬送的“护国佑民”的匾额和来华琉球人与福州人民一道捐款修建陈文龙庙的碑刻等。它是迄今为止福州保存较好、不可多得的尚书庙,是福建海洋文明和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物。庙不大,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内涵。

       说说陈文龙其人: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故《宋史》与《八闽通志》皆称陈文龙是兴化人。早年随父陈粢定居连江长乐(今阜山)。建于宋代的玉湖陈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等石刻。
       陈文龙的家学渊源,应该从其曾祖父陈俊卿谈起。宋绍兴八年(1138年)科举考试,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两位莆田人联袂题名。廷试时,皇帝问道:“莆田乡土贫瘠,怎么会人才辈出?”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后来成了莆田读书人的口头禅。陈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赠太师,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
       从小就“濡染先训”的陈文龙,深受曾祖父“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影响,自幼立志“忠君报国”,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据清末莆田进士张琴所著《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只可惜他的诗文流传后世数量太少,这也是他名气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陈文龙幼颖悟,苦学不厌。淳祐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陈文龙“补入太学,累捷私试。”年方25岁,其书法已称誉一时,《安石仓诗选》载有时人所写《王一送陈刚中归莆》诗,说的就是其书艺:“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石渠成远别,白下酒如渑。”陈文龙的手迹传世极少,过去笔者仅看到他写的《文宝论杨徽之诗》,全篇如下:“杨徽之能诗,太宗写其警句于御屏风。僧文宝谓,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方与其诗神骨相投。”结体浑然天成,着墨枯湿自如,骨力神韵,颇得钟繇、王羲之等大家笔意。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34岁的陈文龙参加了春考并夺魁,随即“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咸淳三年(1267年),陈文龙36岁。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与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度宗三年(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三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于1275年11月将其罢官,他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不久,范文虎降敌,贾似道兵败鲁港时,赵潜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于是诏令到兴化,宣召他进京。临行时,其叔陈瓒说:“为今之计,莫若尽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择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至,拼力奋斗,则国犹可为也。”文龙听言,感慨万千地说:“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国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报国之心。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为宰相。不久,元军攻下了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12月28日,陈文龙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文臣武将商议。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无奈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最后陈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遂于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
       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无限惆怅地回到了故乡莆田。德佑二年2月,元军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景炎元年(1276)5月,益王赵正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陈文龙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左相),一上任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9月,元军向闽粤进军,兵锋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战而降。张、陆等保护端宗从海上逃亡避难于泉州。朝廷任命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
       于是,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对军中的议论,文龙道:“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他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迹、激励士气。最后一次其姻亲被元军抓来劝降,陈文龙大义灭亲,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守志誓难移丹衷天地知: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德佑二年12月,被陈文龙派往福州打探敌情的部将林华、陈渊,和降将王世强勾结,引元军来到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宋史·陈文龙传》)
       第二天,文龙和两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事见《弘治兴化府志·陈文龙传》)?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
       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他从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给他的仲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陈忠肃公墓录》)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到杭州后,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
       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精灵接前贤英风总肃然:明初,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祇,“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年),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1919年,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他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备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能保佑航运、渔民,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仅在台湾和马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
  
 







  

       这里也是福州城隍庙。城隍庙中都有古戏台......
 

        这里的庙宇虽然破败。但戏台上方的藻井却是金碧辉煌......

  严复重修阳岐“尚书祖庙”:福州历史上留下的5座“尚书庙”中阳岐“尚书祖庙”最早建成,所以就有“祖庙”之称,而其他4处皆由这里分炉。阳岐祖庙历经几度沧桑,又几度重修,随着时光流逝,仍然残破不堪。1919年元月,大思想家严复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在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36人的董事会,发起重修,共募到捐款10多万银元进行重修。重修后的尚书祖庙面积达到3805平方米,四周环以灰砖围墙,门墙外两旁建“马将厅”,门墙内有戏台、酒楼、钟鼓楼、天井、中心亭、大厅、享殿等,整座庙重檐叠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该庙四进、三殿堂并列,中殿祀守土尊王和水部尚书,左为“毓麟宫”,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宫后为凤鸣寺和观音阁;右为“忠肃祠”,祀陈文龙。大殿门额嵌有青石四方,上刻严复亲自书写的“尚书祖庙”四个遒劲浑厚的楷书大字,上有一方直书“历代旨奉祀典”的石刻。大殿内有楹联10多副,皆出自名臣学者手笔,有郭尚先、林鸿年、林则徐、王仁堪、陈宝琛、严复、郑孝胥、叶大庄、李厚基、萨镇冰、高稔、吴继、严叔夏等,书法楷、行、草俱备,各臻神妙,相映成趣,给祖庙增添无尽的光彩,各殿悬挂横匾也出自名人手笔,美轮美奂,平添几分历史文化价值。该庙的建筑艺术出自名匠蒋源成之手,堪称一流。戏台裙上的磨光青石20方由莆田进士、礼部右侍郎、著名书画家郭尚先绘以兰竹并配诗,雕刻精细。尚书祖庙庙门前大埕立有7通石碑,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陈文龙尚书庙的实物资料。

       三通古桥:位于福州市下杭路东头,台江区新桥仔河上,曾是福州一景。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桥长36.7米,宽3.1米,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始建于清代嘉庆丙寅年间(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长度为36.7米,宽为3.1米,桥栏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至今保存完好。
       所谓“三通”,是指城内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古河道自唐五代以来就是福州的重要航运通道,历史上这一带就是交通便捷,物流通畅的地方,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1992年,它被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上刻着:“保护范围:桥两端五十米及两岸河床”。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