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鼓山·喝水岩(灵源题刻)
出涌泉寺东行,过放生池、迴龙阁,再拾级穿过密林幽径即达灵源洞。寺院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
从没见过这样密集的石刻,让人震撼......
沿石梯向下行,左侧岩壁上的石刻一段接着一段,应接不暇。看来中国人热衷于“到此一游”是有历史可循的。只是不明白:古人到此一游算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现代的人到此一游就要受到道德的谴责
。

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
纵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自宋以来, 名人笔迹荟萃于此,共有石刻549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68段,民国刻96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刻2段,另有疑刻152段。主要分布在灵源洞、石门、达摩十八景、绝顶峰、白云洞等处。灵源洞是全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被誉为“东南碑林”。
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宋时徐锡之题喝水岩诗:“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认为此处重峦叠嶂,不可无水;当年要是他在,就会劝法师不要让溪水改道。用反意评说历史传说,亦饶有风趣。 ![]()
![]()
前面的亭台就是弥勒阁了。这里是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真草隶篆各种字体的摩岩题刻,“振衣”、“遐想”、“入胜”、“渐入佳境” 、“山水知音”,以及郭沫若游鼓山诗刻等。
灵源洞为两峰夹峙之深涧,深达6米~7米。此处山石叠嶂,古树蔽日,苔痕斑驳。从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山石上到处是夺目的摩崖题刻,堪称碑林。
山石上到处是夺目的摩崖题刻,从宋代到当时,缘、隶、真、草、行,应有尽有,约有200多段。其中年代最早的在灵源洞东壁,为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在这里留下墨迹的宋人,还有李纲、赵汝愚、朱熹、张元斡等人。明代谢造制,与近现代太虚法师、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题刻也很著名。
“寿”刻在灵源蹴鳌桥下深涧岩壁上,正楷,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旁款题“晦翁”,晦翁,即朱熹,但近10年来文史界对“寿”是否是朱熹所书颇有争议,无以定论。“寿”字也是福建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据传福州地区刻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福”字在乌石山,“寿”字在鼓山,“康”字在长乐,“宁”字在福清,其中以“寿”
字最大,也最出名。
在灵源洞璧,有清代朱彝题的一首《南乡子》词:“披露晓同游,竹杖蓝舆各自由。翠蹬红亭三十里,淹留,行到松门路转幽。僧饭雨初收,风未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近代画家李霞的巨幅绘画“顽石点头”的阴刻摩崖造象,刻于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南侧岩壁上,佛像高3米,手捧经卷,跌坐蒲团,栩栩如王。佛像上面刻有 “顽石点头” 四个大字。李霞(公元1871 - 1938年)字云仙,号髓石子,福建仙游人。少时随伯父(民间雕刻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
近代画家李霞的巨幅绘画“顽石点头”的阴刻摩崖造象,刻于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南侧岩壁上,佛像高3米,手捧经卷,跌坐蒲团,栩栩如王。佛像上面刻有 “顽石点头” 四个大字。李霞(公元1871 - 1938年)字云仙,号髓石子,福建仙游人。少时随伯父(民间雕刻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
“顽石点头”典故,出自晋《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355-434)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市平乡县)人。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来从鸠摩罗什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传说道生法师因为坚持“众生皆有佛性”,不容于寺庙,被众人逐出。回到南方,他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众石头讲《涅盘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十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
“喝水岩”3个楷书大字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字径67厘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据说开山祖师神晏在此念经,因恼于涧中流水之喧哗,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所以称“喝水岩”。有台湾何希梁五言诗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绝喧豗,犹有悬崖瀑,还从雨后来。”1962年,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游鼓山诗:“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微雨湿山巅。浮岭多松柏,依山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就镌刻在石门旁。1982年,国画大师刘海粟也有“胜于天竺”的题刻。
宋时姜特立《游鼓山喝水岩》:昔闻鼓山名,未到鼓山寺。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
![]()
![]()
观音阁泉:这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头嘴中喷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称之为“龙头泉”,可与杭州“虎跑泉”媲美,若用五分硬币置放于杯中注满泉水的水面上,水满而不溢,更币也不会沉入水中。用“龙头泉”冲泡的鼓山半岩茶,清纯甘冽,令人拍手叫绝。
含铁的矿石吧,这是?
“喝水岩”之南有“石门”,两石相峙,仅容一人通过。在石门岩上,刻有郭沫若于1962年11月游鼓山涌泉寺诗:“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凝雨湿山川。浮岭多松柏,依崖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这里的石刻真的遍地都是......
朱熹与赵汝愚的石刻在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两方宋代名人题刻相凑紧挨。一方为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书,当时朱熹从江西来福州拜访赵汝愚,不料赵已调任四川为制置使去了,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了一方潇洒飘逸的行书刻,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三年后赵汝愚再度任福州郡守,也留下题刻在石门西向: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祗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诗中的“故人”指朱熹,“禅客”指鼓山方丈无嗣,当时已圆寂。朱熹和赵汝愚在福州一直无缘相会,靠题刻来交流友情,这也是书法艺术史上一桩韵事。后人取诗中“天风海涛”刻在绝顶峰上。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