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鼓山·涌泉寺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根据2008年我国公布第二批31座山峰高程测量结果,鼓山高度应修正为870.3米。漫步其中,能感受到“石鼓灵源苏万物,闽山古刹阅春秋”的胜境。
鼓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要想见识鼓山的真面目,一天时间都不够,更何况我们这样行色匆匆的外地游客,只好选择有代表性的涌泉寺和达摩十八景来了解鼓山了......
这狮子,牙口真好......
涌泉寺始建于783年,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居灵源洞(《鼓山志》载:“其先为潭,毒龙居之。”),从事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从此龙不为害。现在,人们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晏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兰花圃:1961年,朱德委员长和副省长陈绍宽来参观,朱指着古枫树说:“兰花长在树上”,众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树,果然从树上采下寄生兰花,后培植成园。朱德委员长题书“兰花圃”3字。如今新兰放蕊,花香四溢,成了新的景点。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如“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他常说,兰花生性高洁倔强,有自己的脾气个性,养育时要顺着它。不然,轻则不开花,重则枯黄死。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1961年3月3日,正是兰蕙飘香时节,朱德元帅南巡广州,来到越秀山下游赏兰苑,有感而发,随口吟出“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1962年,全中国人民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在即。朱德在江南得春兰一株,联系风起云涌的世界形势,感慨万千地咏诗一首,“幽兰吐秀乔木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用以赞叹兰花精神,鼓舞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1963年1月初朱德元帅视察海南岛时登上尖峰岭,在雨林中采得一株名贵兰花。他喜出望外地赋诗一首,“尖峰岭上产幽兰,古木林中朽树边;多费专家勤采掇,新种移出任人观”。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行的陈奇涵将军助兴赋诗,“祖香隐长在深幽,清香吐芳自风流;三三幸会逢知遇,淑人君子美胜收”。朱德看后称妙,随即吟诵“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朱德为什么喜欢兰花:朱德喜欢兰花是因为他喜爱兰花的朴素高雅,兰花寄托着他对战友,妻子伍若兰的思念。朱德的前妻伍若兰也是革命战士,1932年被捕入狱,她受尽严刑拷打,至死不透露党内的任何消息,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杀害了。朱德悲痛万分,自此常常思念爱妻,借物抒怀,喜欢上了兰花。不管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还是在莺歌燕舞的和平年代,他对兰花都是一往情深。
在朱德心里,他的妻子有兰花的品德。自古以来,兰花就被文人所崇拜。兰花象征;高尚、脱俗、奉献、爱心、忠贞、爱国、团结等。任何一人有这里的一个词汇,就值得尊敬。
朱德很爱这位妻子,并且对此很难过。为了纪念她,一辈子都在种植兰花,还特意从井冈山带回了井冈兰花,以缅怀和纪念自己的妻子。
伍若兰(1903-1929)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 长,革命烈士.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
人,女,1903年3月出生于耒阳县城南九眼塘村一户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2岁入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同毛泽东堂妹毛泽建同班读书,结为挚友。
她从少年时代起就同情贫苦大众,嫉恶如仇,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解放,带头剪发放足。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她积极投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带领青年妇女查抄仇货,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人民的反日斗争。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来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妇女部部长,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宣讲革命道理。她编的“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的歌曲,富有鼓动性,在全县流传很广。
长沙马日事变后,遭到耒阳反动当局的悬赏通缉,她不惧风险,坚持地下斗争,几次危急关头,都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1928年2月19日耒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妇女界联合会主席。她泼辣的工作作风,出色的组织能力,广博的知识,深受朱德的赞赏和喜爱,经县委同志介绍,同朱德结为夫妻,并随红军上了井冈山。参加红军后,她不仅细心照顾朱德的日常生活,而且积极地协助丈夫做红军政治工作。调到军部政治部任宣传队长后,不辞辛劳,带着宣传队深入到宁冈新城的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塘南村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反动气焰嚣张,她紧紧依靠贫苦农民,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惩处了村里作恶多端的大土豪劣绅,受到湘赣边区工农兵政府的通报表扬。她认真钻研军事技术,常请朱德教她射击、投弹、刺杀等。她刻苦学习,军事技术掌握很快,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她率领战士参加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红四军向赣南进军途中,同战士一道行军打仗,鼓舞了全军将士。1929年2月1日,部队途经江西寻邬县吉潭,遭国民党军刘士毅的一个团包围。朱德率警卫排同敌人展开了激战。她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脱离了危险,而她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因弹尽负伤被俘,押往赣州。
起先,敌人并没有认出伍若兰,但因为朱德曾经的一句玩笑,把她送入了绝境:
朱德性格开朗豪爽,伍若兰也是女中人杰,须眉丈夫,二人结婚以后常开开玩笑,说说笑话。朱德是络腮胡子,伍若兰脸上有浅浅麻子,新婚之夜朱德风趣地说:“我脸上有胡子,你脸上有麻子,咱俩就麻麻(马马)胡胡(虎虎)过一辈子。”逗得伍若兰开怀大笑,说:“那就你别嫌我麻,我不嫌你胡,谁也别嫌谁。”夫妻间坦诚开朗,毫无芥蒂,一对真正的革命夫妻。
没想到这夫妻的私房玩笑话被听房的人听到了,作为佳话迅速传开。当时斗争错综复杂,反水叛逃的事时有发生,老总的这句玩笑话也传到了敌人耳中。敌人从伍若兰脸上的麻子,认出她是朱德的妻子,对其严刑拷问。伍若兰不愧为共产主义战士,也不愧是朱德的妻子,面对凶恶的敌人,掷地有声地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
她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当时,她肚子里怀着朱德的孩子,生生被敌人从肚腹取出剁成肉泥!凶狠残忍,令人发指。
她牺牲后,朱德深感悲痛,并长久地怀念她,曾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深情地介绍说:“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
全国胜利了。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一盆井冈兰,是井冈兰!这是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灵兰!她香飘万里,长青万年!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价值连城。陶塔是指涌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此塔烧制于宋元丰五年(1082),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于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现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这两座陶塔国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宝。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经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其中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涌泉三铁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真是奇观,游人可饱眼福。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
千佛陶塔:两座立于古刹门前的陶塔,位于鼓山涌泉寺门前两侧。是1972年从福州南郊的龙瑞寺移过来的,已有千年历史,成了镇寺之宝。体量如此巨大、烧制如此精美的大型土宝塔,在国内罕见。千佛陶塔是宋元丰五年(1082年)用陶土分层烧造,然后拼合累叠而成的。千佛陶塔平面呈八角形,九层,高度一样,都是 6.83米,底座直径1.2米,仿木结构杰出阁式。一对孪生兄弟,名字不同,右称“贤劫千佛陶塔” ,左称“庄严劫千佛陶塔”。之所以有“千佛”之称,是因为两座塔上各塑1078尊佛像,雕刻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
陶塔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身逐层收缩,造型轻巧玲珑。专家分析了陶塔的烧制过程:塔身、门窗、柱子、塔檐、斗拱、椽飞、瓦陇等构件,事先按照木构形式雕模制出泥坯,而后上釉,分层逐段烧制,再按榫口安装。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装饰富丽。各层塔身上贴塑佛像共1080尊,塔基座上塑出的金刚力士,有力负千斤的姿态。还有奔跑追逐的狮子、各种花卉图案,塔檐檐角上有镇檐佛,转角处的檐下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叮铛作响。塔刹为三重葫芦式,上冠以宝珠。更为珍贵的是塔座上除刻有烧制的年代和塔名之外,还刻有施舍者和烧制的工匠姓名。千佛陶塔上涂紫铜色釉彩,表面光泽明亮,还是研究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寺庙与塔有着很深的渊源。塔,梵文卒堵坡,原为坟冢、圆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们称寺庙为塔庙(塔院)。寺庙是以塔为主,人们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经书存放于塔中。塔在寺庙被奉为吉祥的圣物,后来衍变为一种特有的宗教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善于融化外来的文化,创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为佛法象征的塔,在佛教汉化的过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样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圆的、方的、铁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贮藏舍利、象征佛法,扩大为功德、寄托、纪念,甚至做为海上航行的标识,以及与风水有关的特殊建筑。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传说当年闽王到雪峰请义存法师来鼓山主持寺时,义存不能脱身,他推荐自己的高徒神晏代替,神晏离开雪峰时,义存法师依依不舍,他认为神晏此去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定能使鼓山超出雪峰,就对众僧说:“一支圣箭,直射九重城去了”。故称“圣箭堂”。
从大雄宝殿的旁边沿石阶拾级而上,是该寺最后的殿堂,称法堂,亦称圆通宝殿。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为珍贵。《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寺院还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
从小径往上走,可以继续登山,前往摩崖石刻聚集的喝水岩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