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 江中名寺·金山寺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 江中名寺·金山寺


       福州金山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早在宋代当地人就在这石埠上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很像镇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据《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

       金山寺始建于宋朝的煕宁、绍兴年间,有近千年的历史。元代王翰的一首诗,颇能道出它的天然之处:“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舱。岸回孤屿火,风渡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容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明末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曹学佺在四百多年前也著文,向世人介绍家乡的金山寺名胜:洪塘“小金山,四面皆水,有一矶盘据其上,堪舆(风水)家言,以为印浮水面。里俗以为似扬子江之金山而差小,但以小金山目之。水自三溪来者,洄旋于矶之下,潴而为潭。相传有异物潜其中,因建寺塔以镇制之”。

       金山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七八百年前的宋代,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现在的金山寺系1934年重建的,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佳景天然,在福建省寺院中独具一格。  

       美丽梦幻的景致令人着迷......

       古老的洪塘渡口......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唐朝福建观察使常袞(gǔn)编的童谣,许多“老福州”都唱过。“水深不得渡”的码头,说的正是金山寺旁的洪塘码头。

  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年)的金山寺,位于闽江江心之上。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乙未年(1595年),洪塘乡绅在金山寺造桥以通人,但文人墨客认为“通以桥反损佳趣”,在帝师翁正春的主持下,拆除了石桥。昔日,闽侯上街诸乡民众往返福州城,都在此渡上下船。时至今日,香客想要入寺,仍需小舟引渡。


       这样的摆渡船只,我们游览了半小时左右,这位摆渡人已经来回了五六趟了。只见他立船头、拽麻绳、双手交替用力、左右渡船前行,每日数十趟,往返于码头和古刹。他,大概是最虔诚的修行者吧。

   金山寺建于江心礁石上,浮于水面,似江苏镇江之金山而较小,故亦名“金山寺”;又因石上先有塔,后有寺,也称“金山塔”。1997年大修时,为了扩大建筑面积,礁石四周打了很多桩柱,上面添了水泥平台和其他建筑物。当地不少村民坚信,金山寺下面的礁石是“鼋”变的,闽江水涨高,寺就能“浮”高。

       对岸就是洪塘古渡,来回摆渡一趟收费5元......

       现存金山寺的格局,于1934年重建,殿堂小巧,独具一格。金山寺主要建筑物有观音阁、大悲楼、金山塔及东、西厢房。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右室名“借借室”。

        “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这副由朱熹撰写的楹联,悬于福州金山寺正门柱上。四周环水,川流不息,水绕寺转,寺随江浮,这样的奇景让金山古刹成为八闽大地独一无二的江中名寺。

       金山寺宝一:“金山寺”寺牌系全国首届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这是里人书法家肖心涛三次求索而得之。悬于金山寺正前方。

       金山寺规模虽小,但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仍可寻见古时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水岊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踏踪觅迹,访古探幽,别有情趣。

       寺庙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四周围以护栏。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榕树,虬曲多姿,形状很像黄山的迎客松。

        “飞榕”临江成标志:金山寺殿前原有两株古榕。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川按察使曹学佺因著《野使纪略》揭露魏忠贤所制造的“梃击”案而被诬谄,削职南归。他回乡时,就在这两株榕树间盖起一座房子,仿古巢居,命名禅楼,如今人去楼废,而古榕尚存一株,老树扶疏,岿然独存。这棵榕树临水而立,细细的枝杆斜斜地伸向江中。这棵榕树是“飞榕”,是隔岸榕树的种子飞过来落在石缝里长成的,它恰好长在金山寺的正前方,因此成了金山寺的标志。不过,原来的老榕树因为年代久远,树冠太大,重心无法平衡,在很多年前就倾倒在江里。现在这棵榕树是从老榕树根上重新生长出来的。

  金山寺是洪塘一带居民心中的“圣地”,前殿“天后宫”,后殿“大慈楼”,分别供祀着妈祖娘娘和观音菩萨,香火十分旺盛。





        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在莆仙一带民间传说中,妈祖(生前叫林默娘)原本就是观音菩萨身边的龙女。观音派龙女下凡转世成林默娘,到海上保护沿海渔民和商船生命财产安全。林默娘二十八岁羽化升天后,当地居民便塑像纪念,尊称她为“妈祖”,历代皇帝也不断加封,最后成了护海女神。

       洪塘金山塔寺文昌阁:洪塘金山寺原始文昌阁,土木结构,面阔三间,坐南朝北,直视闽侯莲花山峰,三面廊楼,有藻井,门楼、斗拱、翘角十分典雅,阁内陈列族贤文物,楹联旌匾连连,是乡贤功迹的展示厅。塔左右建亭,四面开窗、以资游览……內祀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星。古代星相家,将其释为主大贵吉星,是主管功名爵禄、文章学问之神,特别朝廷以科举取仕,以后文昌帝君更是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偶像,此时金山文昌阁香火鼎盛,可想而知,几乎人满为患,时幸有平阳陈姓施主献池塘一口为资。举办盛大的迎送仪典,把文昌帝君移銮洪塘东岐山大王宫院内。据传洪塘自古文风鼎盛,莘莘学子以宫为勤学之所,十载寒窗,唯求功名,赴京之前,不免拈香一柱以祈佑庇,金榜题名。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致仕信众络绎不绝,日夜香火不息,庆典十分热闹。金山寺文昌阁专供文人墨客聚会,咏诗作赋,交流学术,浏览胜景。此后洪塘有两个文昌阁,不过随着时光流逝,风雨水浸袭,社会变迁,两个文昌阁均已倾圮。
       民国时期,洪塘乡人,又集资重建,仿古模式,抬梁穿斗式结构,飞檐翘角,造工精细,土木金碧,焕然一新,扶栏观景,极目眺望,可见旗山如黛,斜阳如血,江帆逐浪,烟水苍茫湖山生色。重建后的金山寺文昌阁,金碧辉煌,别具一格,清静优雅,风景宜人,引人入胜,招来不少文人墨客,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又倾圮于狂风大水之中,阁宇遭到破坏,渐消盛迹,唯有神功灵传,再建文昌阁又成为洪塘人的夙愿。今欣逢太平盛世,百废俱兴,为掘发文化蕴根,倍觉神恩厚泽,激发我寺同心决策筹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名“借借室”。爱国学者、莆田人林龙江倾囊捐助掩埋了被倭寇杀戮的受难者尸体之后,来这儿著书立说。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人们称他借寓的这个斗室曰“借借室”。他自己还在门上署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就在这“借借室”里,他撰写了《防倭管见》等书,提出保国安民的良策。林龙江每年夏天都设坛纪念被倭寇杀害的乡亲,他逝世后,乡民便在附近的龙腰山下盖了龙江寺,表达对他怀念之情。

       1870年金山寺的老照片......


       悠悠金山寺三代琼斯情:1868年,英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用黑白胶片记录了金山寺,江寒寺瘦,水波不兴。金山寺首次在历史的画面中定格了。
  1860年10月,一位名叫特德·法朗西斯·琼斯的美国人来到了福州。琼斯在福州经营茶行,从事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等生意,逐渐成了在福州赫赫有名的埃奇公司总经理,并在福州成家立业。不久,老琼斯的儿子查里斯·莱昂·琼斯在福州降生,老琼斯按中国人的方式给儿子取了个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名“福生”。琼斯爱拍摄福州的风景照。最初,他只是从洋人摄影师那里购买福州古建筑照片。后来,他干脆聘请摄影师,人挑肩扛摄影设备到北岭、鼓山,闽江沿岸,拍下一帧帧他认为美的照片。1870年,金山寺被摄进老琼斯的镜头。1880年,老琼斯携带妻子和3岁的福生(小琼斯)返回美国。这套照片也被带回美国。后来,老琼斯和小琼斯福生相继逝世了;直到1986年10月上旬,76岁的西奥多.琼斯专程来到福州,向福州市赠送48张100多年前的祖父生前拍摄的福州景物照片,其中就有金山寺老照片。


       金山寺宝二:“最是胜处”横匾。此匾系1935年5月民国国府主席林森游金山寺时挥笔书写,位于妈祖厅后门上方,与寺牌前后呼应。


  金山寺宝三:前殿的后门的千年石塔。位于金山寺正中央,系五代时期(公元960年)建造的七级八角实心石塔,无疑是“镇寺之宝”。这座石塔高10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正因这座塔的存在,才会为此建金山寺,它是“主心骨”,寺内房屋都是环之而建。千百年来风吹浪打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此塔与镇江金山塔同名齐辉。由于塔把小院落占满了,所以它虽只十多米高,站在塔下却望不到塔尖。

  我国传统说法,建塔是为了避邪趋吉,但这座石塔建在闽江水中,主要还是发挥行船航标的作用。每到夜间,石塔上点起灯来,“浮丘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信几层。”古时,洪塘一带江面,常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景。为祈佑航运平安,人们在江中寺内天后宫供祀妈祖。如今,闽江航运锐减,但出国留洋的人仍不忘前来祈福,在外发了财也必回来答谢妈祖娘娘。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圣诞,寺内香烟缭绕,蔚为壮观。

  金山寺浮于江,如一枚金印,寺内石塔则是印柄,当地人认为,洪塘官员、文人频出,全赖这颗“浮塘金印”。

       金山寺楹联:
       正门处:
       屿许当中,山势两开树旗鼓       群流任奔下,石根独拨辟金焦
       日夜长浮,不用千篱争上水       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天后宫妈祖殿内:
       行地无疆,溯在湄洲,海上战功凭一助      与天立极,尊为圣母,女中徽号冠群神 
       此间真福地洞天,无一毫尘俗气      此外皆高山流水,作千古画图观  
       妈祖厅门口
       自神禹后一人盛德在水       由大宋来千古崇祈配天
       金山地理位置:
       楼观跨中流,江势昔曾分两派       山川钟闲气,人文今尚话三元   
       宝塔镇中流,远渚烟波分马渎       飞甍凌碧汉,古祠香火对龙江   
       大慈楼左厢房怡怡斋
       莲窗剪烛孤弹剑 草屋禁风静掩扉  
       慈楼右厢房借借室
       山川寄迹原非我 天地为庐亦借人  
       大慈楼殿内
       波涛震撼  天堑长流  
       柳叶洒甘露,欲渡苍生离苦海       莲峰观自在,常教赤子上慈航   
       露白秋江鸥一梦  月明寒渚雁双归    
       佛系心田便是灵山面目       人皈释教都从苦海回头
       是最胜处
       塔湖环孤屿澄潭碧波夜月      金山耸古刹楼阁暮鼓晨钟

       金山寺宝四:“大慈悲”横匾。此匾系全国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88岁高龄为金山寺观音堂题写,据说这是刘老封笔之作。大慈楼内,观音菩萨和妈祖娘娘比肩,双双端坐在佛龛里,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相得益彰。这是民间信仰、不同宗教互相包容、兼收并蓄的又一例证。


       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上浮着风帆,沙洲处掩映着蔗林,“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现在新建成的福建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的上游不远处跨江而过,为这座江中古寺增添了现代化的一景。

       这里的水,每天有两个时段水位最低,本被淹没的“鼋(yuán)石”会露出水面,形成天然石桥。“这是潮汐带来的变化。”经鼋石走到金山寺,只需半分钟。“鼋”是神话中的大鳖。时至今日,洪塘一带仍有渔民相信,金山寺之所以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因古寺所建的岩石是鼋的化身。潮落鼋则下潜,潮起鼋则上浮,即使是洪水泛滥,古寺也会在鼋忠心耿耿的守护之下安然无恙。清《榕城考古略》中虽有云“江渚突出一埠,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但金山寺只“长浮”在人们美好的愿望中。





       金山寺宝五:航标灯后有棵树干粗壮、虬龙盘曲的古樟,称为“连理古樟树”。位于金山寺西侧,据说为明朝状元翁正春所植,树龄已四百余年。此树“浓荫压瓦,六月生凉”,古樟枝杆相连,细看之下,竟牵成个“心”字形,因此又被誉为“状元树”、“爱情树”、菩提树“”,有“塔尖樟影是金山”之说。


       爱情树边上盛开着娇艳的百合花,居然也成双成对......

 


 

 





       父与子......

 



 







       福州金山寺,一座如漂浮在闽江水面上的盆景,江涛风雨沐浴着它,日落的金辉冶炼着它,映出是那一片神秘而独特的美景。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到碧波荡漾,风帆浮动,分外别致。入夜后会渔火点点,繁星闪目,玉塔亭亭,更是一番风景。

 

       附:下载了金山寺的美景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