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无变化,所以“八闽”之称一直沿用下来。如今的“八闽”则只是代指。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为福、建(今建瓯、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泉州、厦门、莆田)、漳、汀、南剑(今南平、尤溪、将乐、邵武、光泽诸地)。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分八路(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改为八府,因有八闽之称;第二种:晋时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台湾列入版图后之翌年,改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逐称“九闽”。后升福宁州为福宁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称“十闽”。
西禅寺门坊名冠全国最大,坐西朝东。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关于古寺的壁画......
福州城中命运迥异的东南西北禅寺:古代中国有一定规模或文化底蕴的古城,都会按地理方位,建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古寺,福州也不例外,只是东禅寺、南禅寺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里,北禅寺隐于闹市中难寻觅,独西禅寺依然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现在,我们只能从古诗里窥见当初的盛况,宋熙宁二年,福州郡守程师孟赞康山(东禅寺所在):“出城林径起巷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枝前。百年骚客来闲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前迎太守,路头先坠碧云鞭。”
东禅寺:建寺于梁大同五年,四大禅寺中最早,比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开元寺还要早十年。东禅寺寺院非常大,坊间流传,规模跟现涌泉寺相当。建国后,东禅寺被借用充当军火库,1952年左右在一次意外爆炸中被毁,东禅寺就此消失了。1956 年,废墟上建起了福州锅炉厂。
南禅寺:建成于五代时。王审知为改变南郊寺院独缺现状,在今南禅山边,大兴土木建寺,至此,福州才形成四城门四禅寺的布局,而福州南郊默默无闻的小山也因寺得名南禅山。1917年左右,台江发生特大火灾,南禅寺亦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遗址存于今十四中内。
北禅寺:位于铜盘台后13号,又名“北禅庵”,属临济宗。始建于唐朝,清姚循义《西湖志》载:“北禅寺在北关外五凤村”。后禅寺旋废。宋朝宰相李刚重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和古物毁损严重,唯余大雄宝殿、天王殿、五观堂、一眼井、一尊玉佛、一口古钟而已。
硕果仅存的西禅寺: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现称“西禅寺”是因为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所以得此名。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废记,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
西禅寺占地百余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太室、念佛堂、库房、斋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观音阁、报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会楼等数十座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石埕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
寺院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在福州市的下院有开化寺、护国寺、观音阁、万寿头陀寺。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它们都属西禅下院,各下院都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这里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遏,又成古刹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
寺内名胜古迹甚多,有传说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有唐开山祖懒安禅师《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还有唐七星井、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寺僧刺血撰写的《法华经》、《楞严经》、清代壁画,还有弘一大师放生池碑,雪庵禅师朱底金字百寿屏等。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
放生池与九曲桥: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说说西禅寺历史:南朝: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梁时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据传说,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是炼丹士王霸居所。后来王霸在皂荚树下“蝉蜕而去”,羽化成仙。后来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
唐朝:《福建通志》载: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望见有五种色彩的云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飘去,于是就在原址上建冲虚观祀之。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懒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居首开法席。两年后改名清禅寺,不久又改名延寿寺。唐朝时,西禅寺的高僧有大安和慧稜等。大安禅师(793-883年),又称懒安,福建福清县人,据寺内保存下来的唐代碑刻《塔内真身记》载,大安法师是在黄檗山出家,24岁时在浦城县乾元寺受戒,后至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又在湖南沩山居住30年,接任沩山密印寺住持。兴建西禅寺时,大安回到怡山,从者甚众。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赐其号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和开元藏经给西禅寺。在大安禅师的住持下,西禅寺有僧三千人,规模宏大。大安圆寂后,谥号圆智大师,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岭),塔内有唐刻《塔内真身记》石碑。1953年,《塔内真身记》出土,现这一珍贵文物珍藏在西禅寺客堂,成为研究早期西禅寺历史的珍贵史料。慧稜法师俗姓孙,杭州盐官(今嘉兴海宁)人。在苏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参学三十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任西禅寺住持,当时有僧侣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慧稜圆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内尚存慧稜禅师纪念塔及林文盛撰写的碑记,为西禅寺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西禅寺在唐代最为鼎盛,在高僧大安和慧稜先后住持下,香火兴旺,寺僧众多,大安任住持时有僧三千多名,慧稜任住持时有僧1700多名。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
五代: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长庆寺。后遭战乱破坏,唯大殿、藏经阁、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复建。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寺”。请顺治七年粤东空隐禅师来访懒安旧迹,巡远佟国鼎延请住持,捐金重建,未几复驰。清光绪间,微妙禅师,渡洋募金,兴废举坠,今之殿宇田园,皆其遗泽,寺周围垣内地一顷余,垣外同。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
宋朝:唐末,西禅寺遭战乱,北宋初唯大殿、藏经阁、法堂、西僧堂尚存。宋朝时,宗元和元智法师在天圣年间(1023-1031年)和嘉熙年间两次重修西禅寺。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寺”。宋时主持西禅寺的高僧还有文慧、如然等禅师。南宋初再遭兵燹,理宗嘉熙年间再次重修。
元朝:
西禅寺在元兵攻宋中焚毁,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僧人又重修古刹。方丈有佛铿和道杰。
明朝: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禅寺。明毅宗祟祯十年(1637年),明梁法师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还有续乘、明方等法师。 不久又毁于明末兵燹。
清朝:清顺治七年粤东空隐禅师来访唐代建寺的懒安禅师旧迹,福建巡远佟国鼎延请住持,捐金重建。此间空隐、继云等禅师相继住持西禅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光绪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禅师多方集资,进行重修。微妙禅师,又名耀源,福建仙游县人。他15岁在西禅寺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但同治年间,西禅寺又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同治末年回到西禅寺时,见殿堂废圯,大雄宝殿的三宝佛头戴斗笠以遮风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禅寺。1876年,他赴京诸经,光绪皇帝赐《龙藏》一部,康熙御书《药师经》一部。随后,微妙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及台湾等地莫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应部分华侨的请求,微妙禅师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
民国时期:19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今寄园内花木似锦,有古荔枝数百余株。西禅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战争期间,西禅寺被日军飞机炸毁,西禅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毁于炮火。后由该寺监院证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各地的下院积极募款修复,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禅寺又屡加修复,焕然一新。1953年,《塔内真身记》出土,现这一珍贵文物珍藏在西禅寺客堂,成为研究早期西禅寺历史的珍贵史料。慧稜法师俗姓孙,杭州盐官(今嘉兴海宁)人。在苏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参学三十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任西禅寺住持,当时有僧侣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慧稜圆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内尚存慧稜禅师纪念塔及林文盛撰写的碑记,为西禅寺重要文物古迹之一。宋朝时,宗元和元智法师在天圣年间(1023-1031年)和嘉熙年间两次重修西禅寺。宋时主持西禅寺的高僧还有文慧、如然等禅师。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僧人又重修古刹。
文革:十年“文革”动乱,西禅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毁,殿堂被占无余。1979年,省、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西禅寺才得到重新开放。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西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海外华侨闻讯纷纷回国朝觐,谈禅、清禅、法禅、成雄、达贤、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为修复各殿堂慷慨解囊,并创建了玉佛楼,修建了报恩塔,使西禅寺的规模得到扩充。
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关闭的西禅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爱国侨僧谈禅等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创建了玉佛楼。楼中供奉两尊缅甸玉佛,一尊为卧佛,长3.7米,重10吨;另一尊坐佛,高2.97米,重8吨。近年来,海外侨僧又捐资兴建了报恩塔,塔高67米,共13层,十分壮观。在今天大雄宝殿的石柱上,保存着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敬题的对联。1994年,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侨僧谈禅法师募捐130万元港币建造的千手观音铜像及仿古建筑观音阁,在著名古刹福州怡山西禅寺完成。观音大士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慈悲垂视,呈十一道、千臂、千目之庄严妙相。造像总高11.3米,膝间横宽4.5米,以40吨青铜铸就。
顺着林间石砌南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历庑,来到大雄宝殿......
独具特色的钟楼和鼓楼......
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净,花丛幽雅......
宋荔古迹:大雄宝殿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怡山产荔,肇于唐而盛于宋,蔡襄“荔子丰标全占夏”诗句便是明证,旧时荔林成片,佳种有中冠、天香、天洗碗等,此为宋荔之孑遗。
据《西禅荔枝谱》记载: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谓之蛀核,皆小实也”,每年从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现在,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应邀品荔吟唱的所在。其中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莘田的“荔支风点佛龛灯”传世,广布佳话。1937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啖荔后留下七绝一首,其中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
有着别致建筑造型的小楼,好像尚未完工......
宋荔:始于唐朝的福州西禅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西禅小记》中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自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就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击钵擘笺斗韵,或挥毫书画,堪称盛事,留下许多轶事与诗词,成为福州一大传统民俗文化。蔡襄曾经这样称赞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
郁达夫喜欢吃荔枝,刚好西禅寺有一棵宋荔“十八娘”闻名天下,便邀了几个朋友一起去。他吃的荔枝最多,边吃边吟诗,好不潇洒。当家和尚访知有郁达夫在座,马上叫小和尚捧出文房四宝,请他题诗。他推辞说:“面对这么好的荔枝,尽量吃还来不及,哪有心情吟诗写字?”但经不住当家僧的热诚,就只见他略思片刻,就在一张宣纸上不停笔写了《西禅唆荔》一诗:“鹓雏腐鼠漫相猜?熏世事困人百念灰。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
1981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到访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在疯狂的文革中,西禅寺不可避免地遭到浩劫。现存的这株宋荔先后经历过四次枯荣,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而顽强地生存着。十几年前,为了保证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谢,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师为它牵引水管,确保其从树根到树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开花结果了。
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它们的果实肉厚、核小、甜酸适口。每当荔枝采摘时节,都会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来品尝。
报恩塔:1990年落成的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
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有惠安著名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报恩塔建于1986年,是最年轻的佛塔。西禅寺历史上并没有塔,为什么要建这么高的塔呢?这得从谈禅法师说起。谈禅,福建长乐人,16岁出家于西禅寺,他天资聪慧、善于经营管理,曾到广东南华寺和国内名山大寺参修佛理,学问大进。1941年被福州鼓山涌泉寺聘为知客,1945年后,西禅寺委派他担任西禅分寺——福州于山护国寺住持。1948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经营佛经、法器及道场用品,历时30余载,积有巨资。自1983年起,西禅寺委派他接任西禅寺的分寺--新加坡双林寺住持。他即发愿要为祖寺建一座全国最高的佛塔,以报答祖国、祖寺的培育之恩,这就是"报恩塔"名称的由来。建塔之前,曾组织以工程师为主的古塔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著名的古塔参观,吸取各种精华,确定了一个"最"字,又不拘泥于此,从而确定了如今的高度和层数。
精美的建筑艺术造型......
报恩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五百罗汉堂:创建于1993年,堂中供奉500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造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好美的景致啊......
福州不愧“榕城”的称号,到处都是参天古榕......
山门背面的壁画......
门口的石狮仿佛在回望千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