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福建省博物馆·雪域梵音 高原宝藏

$
0
0
雪域梵音 高原宝藏——西藏罗布林卡文物精品展
       福建省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展览并不是福建本省的展品,而是一组临时展——“雪域梵音高原宝藏”。来自西藏罗布林卡的唐卡很容易让人产生惊艳之感,所以必须单列出来,着重介绍......
      罗布林卡始建于十八世纪中叶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是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避暑理政的夏宫。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一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美、最具民族特色的园林式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布林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其始建于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

       1755年落成后,经雍正的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后被历代达赖沿用,作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之用。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辈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措吉颇章宫(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园林西侧建金色颇章宫、格桑德吉宫、其美曲吉宫,在西南建金色林卡,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达赖又在园林中部建达旦明久颇章(永恒不变宫),在北面也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已有的规模。

       藏语中,人们将花木繁茂、景色清幽的园林,并可供旧时权贵开展避暑、游玩和筵宴等具有西藏特色营林活动之地称为“林卡”。作为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美、最具民族特色的园林式宫廷建筑群,罗布林卡是西藏林卡的集大成者。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财富,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布林卡的文物,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藏本土制造的宗教文物,另一类是历朝中央政府和皇帝赏赐和馈赠给西藏地方上层的各类珍品,两类文物各有千秋,制作工艺都十分精美考究。
       佛像、佛塔:西藏本土制造的宗教文物,以金铜造像最著名。罗布林卡兴建之初,七世达赖为给刚建好的宫殿佛堂添装佛像及佛教用具,曾在布达拉宫脚下建立了一所名为“雪堆白”的造像场,汇集了藏区内几百名能工巧匠,在这里精心打造各种佛像器物,以满足拉萨及周边地区寺院的需求。罗布林卡从初建到最后完善,每座佛堂里的大小佛像都被指定由“雪堆白”工匠量身定做打造。除此之外,园内很多佛龛、宗教用具、金顶屋檐、门楣雕饰等,也都出自“雪堆白”工匠之手。“雪堆白”造像特点是制作精细、比例匀称、色彩鲜明艳丽,佛像上的镀金厚重,镀金面光洁度高,佛冠、耳坠、臂钏、手镯、飘带等饰物,一律用绿松石镶嵌。这些明显特征,说明1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本土佛像打造技术已步入了独立发展的成熟阶段。
       唐卡:除佛像、佛塔外,唐卡收藏也是一大亮点。罗布林卡珍藏了大量18到20世纪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嘎赤画派的各类作品。早期唐卡著名的有觉仲师徒像、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像、印度尊者比瓦巴、那若巴像。其中觉仲师徒像唐卡,描写的是印度尊者,噶当派始祖阿底峡向贴身弟子仲敦巴(师徒合称“觉仲”)传授佛法的故事。画面中心主尊阿底峡头戴锥形遮耳帽,身披袈裟,双手结说法印,给身旁仲敦巴讲法,仲敦巴着藏式袍服,结跏趺坐,侧身聆听大师教诲。画面上、下分别绘有如来、药师、观音、度母诸佛及绘画施主像,人物刻画逼真、栩栩如生,背景以朱砂填色,轮廓用金线勾勒。这件13世纪绘制的“赤唐”作品,十分稀有,弥足珍贵。另外,在收藏诸多的嘎赤画派作品中,以84位印度大成就者唐卡最具特色。这些唐卡的画面,不同以往其他画派作品,构图较为简洁,色彩淡雅。人物形态被描绘的极为夸张,塑造了一个个特殊而诙谐逗趣的大成就者形象。这种一反常态的画风作品,在外边难得一见。还有以唐卡形式绘制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收藏也比较完整。系列挂图,藏族称为“曼唐”,它是以彩色连环画形式系统描述了藏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人类解剖构造,生理功能、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各种药物种类以及人类如何养生保健、饮食搭配等内容。“曼唐”制作完善于清代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执政时期。最早成79幅,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令人又增补了一幅“历代西藏名医图”,形成80幅。这批系列挂图,被视为标准蓝本,完整保存在罗布林卡内。
       寺内壁画:罗布林卡寺内壁画众多,而寺内的新宫中的壁画更是丰富。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新宫一层的壁画丰富多彩,二楼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在北京接受毛泽东接见以及陈毅元帅身着元帅服的画面,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合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皇帝赏赐品:由于罗布林卡的地位特殊,除收藏有大量本土制造的文物外,明、清两朝政府和皇帝赐给西藏地方上层的赏赐品也不少。如明永乐年间宫廷制作的金刚持金铜佛,宣德年间绣制的大慈法王缂丝唐卡以及各类瓷器,都是稀世珍品。清朝时期,流入西藏的赏赐品更多,除佛像佛具瓷器外,还有许多珍玩摆设。如乾隆年间烧制,寓意多子多孙长寿的珐琅彩葫芦瓶,八仙庆寿瓶以及象征安定吉祥的珐琅三足鼎立香炉,都是工艺顶级御用品。此外,还有红木嵌玉如意、翡翠玛瑙鼻烟壶、华丽雕漆果盒,这些是皇家贵族才有的陈设玩赏之物,也被皇帝拿来作为赏赐品赠给了西藏上层。

       本次展览由福建博物院、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共同主办,是罗布林卡园林文物首次来闽展出, 100件/套珍贵的西藏文物在以浓郁的藏式风格的展陈设计衬托下,为观众们营造一个深度感知罗布林卡人文景观和园林魅力的平台。

       在精心挑选的100件套文物中,二级以上文物有40件套,将近占展品总数的一半,其中有6件国家一级文物。展品中年代最早的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的古西藏吐蕃时期,亦不乏像宋代铜合金携子观音像、清代铜鎏金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等精品藏传佛教造像。还有不同流派的传世唐卡,甚至稀世典籍、佛祖和高僧舍利塔、金刚(铃)杵、酥油供灯、嘎巴拉(人骨)念珠、等藏传佛教法器及祭器,以及历代高僧起居礼佛、处理政务的生活用品、陈设家具、服装饰物等。 
       展览共分为“佛教造像,艺术经典”、“传世唐卡,藏地百科”、“宗教法器,典籍文献”、“起居生活,稀世珍宝”四部分。展陈风格将以浓郁的藏式色彩为主导,结合品类丰富的文物展品,全面展现了藏地园林的独特文化表征和汉藏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一  佛教造像  艺术经典
       佛教造像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部分,以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别具异彩著称于世。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入释迦牟尼十二岁、八岁等身像,自此开启了藏传佛教和造像艺术的序幕。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形成了具有藏地宗教和文化特色的造像艺术体系。罗布林卡藏造像一万余件,集中体现了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镀金铜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清代(1636-1912)

       红铜大威德金刚像·清代(1636-1912)

       合金比瓦大成就者像·明代(1368-1644)

       镀金铜大成就者像·清代(1636-1912)

       合金空行母像·清代(1636-1912)

       铜大白伞盖佛母像·清代(1636-1912)

       镀金铜绿度母立像·清代(1636-1912)
       发现西藏的佛像不仅造型奇特,好像还都挺凶恶,没有中原地区的慈眉善目......

       二  传世唐卡  藏地百科
       唐卡,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有勉唐画派、嘎玛噶赤画派、钦孜画派等。罗布林卡收藏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唐卡制品千余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宗教等诸多领域,是西藏的文化名片和百科全书。

       布画女魔仰卧图唐卡·近代:七世纪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主持修建大昭寺。唐文成公主曾为修建大昭寺和造就千年福祉而进行卜算。她揭示蕃地雪国的地形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提出消除魔患、镇压地煞、具足功德。主张在罗刹女魔的左右臂、胯、肘、膝、手掌、脚掌修建十二座寺庙,以镇魔力。尺尊公主根据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神像,镇住女魔心骨。为了进一步镇住女魔,又在当时吐蕃各地修建了昌珠寺、章丈寺、噶采寺、仲巴江寺、贡布布曲寺、洛扎空汀寺、绛真格杰寺、巴扎冬孜寺、康龙唐度母寺、坝卓杰曲寺、智慧度母寺、弄伦寺等十二座镇魔寺。此后,吐蕃这片沃土呈现一片功德圆满和吉祥之相。

       此图构思巧妙,细密的线条,丰富的想象力和色彩,既描绘了高山、河流及谷地,又能使魔女的身躯、五官及十二镇魔寺清晰地呈现出来,是广大藏族信众乐见的一幅佳作。

       布画婆罗门玛哈嘎拉(白贡常索)唐卡·清代(1636-1912):婆罗门玛哈嘎拉乃是密集金刚本续中愤怒四面玛哈嘎拉的化身,后多以婆罗门造型出现,属于密集金刚续的特别护法,藏语为贾西巴,之后成为萨迦传承中极为秘密的不供护法。

       此幅唐卡主尊为婆罗门玛哈嘎拉,形象为一面二臂,手持筋骨做成之法器,头发上竖。上方左右为龙树、达玛扎,整幅画面有山、日月、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背部下方丝绸上有藏文铭文。色彩鲜艳、工笔流畅,为一幅勉唐画派作品。


       布画时轮根本续唐卡·清代(1636-1912):时轮是指时间的轮流循转,它是本尊之名,又是时轮理法的名称。这里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与其相应的修持方法和最终目的。所以,以时轮表示“三时”,即内、外、别三种。

       此幅唐卡是按《时轮根本续》内容所绘,唐卡中的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主塔居中,中央为时轮金刚,四周小塔林立。佛塔的四周绘满各式庙宇和佛殿,每个佛殿内供有六臂观音、释迦牟尼、度母、还绘有梵天、湿婆、毗瑟纽等外道的造物主。中央佛塔的外围绘有88个小型佛塔。佛塔的顶部有飞天和祥云,下方的中央绘有时轮明王。画面气势宏伟,布局巧妙合理、结构错落有致、人物惟妙惟肖,颜色艳丽,多处采用工笔微画手法绘成。有的人物高度虽不及一厘米,但眉目清晰可见,神态姿势描绘十分生动。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十分工整流畅,色调变化也活泼鲜明,不失为勉唐画派之精品佳作。

       贴花拥妃大威德金刚唐卡·清代(1636-1912):大威德金刚,梵语称“阎曼达嘎”,是文殊菩萨降伏妖魔的愤怒像,为密宗本尊之一,密宗典籍中说“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画面是用各种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主尊为大威德拥妃金刚像,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修本尊之一。上方依次为宗喀巴、忿怒莲师,下方依次为阎罗王,六臂贡布护法。画面做工精细,庄严华丽,人物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不失为西藏贴花唐卡之精品。


       布画时轮金刚唐卡·清代(1636-1912):时轮金刚为密宗本尊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修本尊。源于释迦牟尼佛在庄严聚米宝塔所秘密宣讲共计一万两千颂的《时轮根本续》;由悉达河北方的密宗国(香巴拉)月贤国王用文字记载下来,并带回香巴拉依次相传。主尊时轮金刚与佛母交抱以双运相立于莲花和日、月、星轮之上,双足踩着大自在天和天母,表示催伏贪、目真、痴等各种障碍,画面上方依次为释迦牟尼佛、香巴拉月贤国王,下方为时轮金刚、作明佛母。整幅唐卡构图严谨、色泽艳丽,是一幅上乘佳作。

       布画莲花生大师唐卡·清代(1636-1912):画面中的莲花生,是他为化度众生,所示现的八种变化身之一,藏语称“白玛桑巴哇”。据说,8世纪莲花生就是以此装束入藏弘传佛法。这尊莲花生像头戴紫红色通人冠,身穿密宗乘衣,右手持颅器,肘内挟有三叉天杖;左手作施法印,半跏趺坐姿。上端画有长寿三尊像,下端画有吉祥天母、金刚手菩萨、犀达护法神像。

       这是一幅勉唐画派的唐卡,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一改早期的西藏唐卡棋格式布局为山水风景式构图,使平面空间得到极大开拓。画风承袭了印度-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使画面绚丽多彩。

       美丽的西藏唐卡,让我对西藏越来越向往了......

       三   宗教法器   典籍文献
       罗布林卡珍藏有大量佛教法器及文献典籍,如舍利塔、金刚杵(铃)、酥油灯、念珠、擦擦等。这些藏传佛教中用以观想、供养、膜拜、佛事活动、积累功德、弘传佛教的重要器具,是凝聚藏民族高度智慧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经典文献:根据《尼巴宗教史花鬘》记载,5世纪吐蕃第二十八代拉坨坨日年赞时代,就有经卷传入西藏,被当成“玄秘之物”供奉起来。直至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后,佛教经典大量传入吐蕃。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手工抄写制版印刷,西藏地区累积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罗布林卡藏有大量经书,以手抄本为主,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佛教经典、历史、文学艺术、藏医药学、天文、历算、数学等,以及诸多藏传佛教上师活佛传记,可谓弥足珍贵。

       在这里参观,需要有强大的心理及自制力,展柜中陈列的人骨法器让人不寒而栗,连我这个自恃胆大的人都有点儿毛骨悚然,不敢拿手中的相机记录它们的影像。但这种独特的祭祀行为是一定要说一说的......
       说说西藏的密宗与其独特的法器:
       密宗又叫真言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流传于西藏、青海等地,由于其在实践中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为特征,所以一直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其法器多用人骨,当然人骨念珠所用人骨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它必须是喇嘛高僧的遗骨,我们知道西藏喇嘛死后流行天葬,把自己的尸体喂食给老鹰,以达到世祖割股喂鹰的佛教境界,肉体已经成为生灵的食物,骨头便捐出来做法器,那么人骨念珠是用人体哪个部位的骨头呢?最多则是手指骨和眉骨,因为佛教讲究因缘,僧人作法手指自然用得最多,而眼睛则是阅佛经明世情的地方,这两个部位可谓是最有因缘,是具有悟性的骨骼,当然可以成为开启后人之智的法器,手指骨做成的念珠一般来说较为容易,一般一副念珠十个手指的骨骼便可制作而成,而眉骨是比较硬的,所以一副念珠可能要用十几位高僧的眉骨制作而成,试想小小的念珠竞有十几位高僧的因缘在里面,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那将是多么珍贵,而且人骨念珠的制作十分复杂,因为全是手工制作而成,所以僧人要拥有非常高技艺的,每天还要磨出其光泽,这样可能要用十几年的时间,同时要凑足一副念珠所有的眉骨,需要等十几位高僧圆寂,这样一来可能一副念珠需要花去五、六十年,甚至一百年……
       西藏人骨制品俗称嘎巴拉。其用材,一般由已获圆满报身有修为的藏族人在死亡之后,将其头盖骨,腿骨,指骨捐出以制作成特殊的法器!是密宗法器之一。 而只有指骨和眉骨制作的人骨念珠才能叫嘎巴拉,而小腿骨等人骨制作的念珠只能叫做人骨珠,不能被称之为嘎巴拉。
       人骨念珠只有佛教中的密宗才用。人骨念珠108颗 表示求证百八三昧, 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六根为: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 共三十六种, 再以前世,今世,来世三世合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西藏密宗法器:
       骷髅碗: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骷髅碗也称人头器,它是密宗修祛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师傅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
       人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三十厘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以恐怖之感。
       骨珠:以修持成就之喇嘛的眉心骨或头顶骨做成。一位喇嘛只能取一枚,故一百零八颗的念珠,即是一百零八位成就喇嘛之加持。另外,骨珠所代表的意义,若依世俗义来说,是表示无常,提醒死亡随时到来,当精勤修持。若依胜义说,则是表徵空性。
       人皮鼓:忿怒尊或持明尊所持之法器。以两个天灵盖相背接合,两面再蒙以人皮,涂作绿色。修法中,於颂讚时,配合金刚铃杵使用。
       嘎巴拉:即天灵盖,怒尊所持之法器。通常以喇嘛死后的头盖骨做成,表徵空性。平通用以盛甘露,供於坛城上。

       银镶翅法螺·清代(1636-1912):法螺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是法会吹奏的乐器,听到法螺的声音,可以消除众生的罪障,登升极乐世界。这件法螺洁白细腻,法螺顶部嵌葫芦形银嘴,包银翅,翅上侧浮雕双龙戏珠,单瓣仰莲,螺尾系挂五色彩带。天然的自左向右旋转螺纹视为上品。

       银朵玛·清代(1636-1912):“朵玛”意为食子。其原型以面、糌粑、酥油花等制作。这件银质朵玛,用于寺庙之礼仪供器,亦作灌顶加持之器物。整体为“朵玛”形制,器身整刻精美的缠枝莲、火焰宝、莲瓣图案,并嵌以绿松石。
       铜珐琅彩长寿瓶·清代(1636-1912):此珐琅长寿瓶由身和盖两部分组成。正中供有无量寿佛。瓶口填八宝纹,以四叶垂落的花叶装点;瓶身饕餮吐宝;圈足为覆莲纹,通体以蓝色为底,用红、黄、绿、白、紫珐琅釉填饰,形制美观稀有。

       合金金刚铃、杵·明代(1368-1644):金刚铃、杵·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法器之一。金刚铃、杵·经常合用,使用时左手持铃,右手执杵。金刚铃代表智慧,具有摧破、坚固的作用,以表明佛智坚固,能够摧破烦恼。在修行时摇动金刚铃可以惊觉诸尊,警悟有情。金刚杵代表阳性,表示坚利之智,可以断烦恼、心静专注、不染烦恼、伏恶魔。佛首、铃身金刚杵分别象征“身”、“语”、“意”。铃杵合用,有阴阳和合的意思,智慧与善巧双运方便。
       象牙鼗鼓·清代(1636-1912):鼗鼓,藏语称“达玛如”,藏传佛教法器之一。鼗鼓的鼓面多以牛皮或羊皮制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这件鼗鼓鼓身有两块象牙粘合而成,腰部装饰有镀金的束带,并镶嵌绿松石。腰带的两个圆环上系有用来击鼓的绒线小球,鼓系有彩带,彩带有细小的珍珠串构成精美的花卉及八宝图案,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锦缎柱帘·清代(1636-1912)

       铜珐琅彩吊熏炉·清代(1636-1912):这件香炉球形钮盖,炉盖部分采用镂刻技法,炉身嵌有铜制钱币纹饰物及四龙。四龙口衔四条铜链与上部的莲叶相连,用以将香炉垂吊于高处。束腰圈足,通体以蓝色珐琅彩为主色调,满覆缠枝莲花纹,整体造型优美,高贵典雅。

       镀金铜指捻转经筒·清代(1636-1912):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

       银质手摇转经轮·清代(1636-1912):手摇转经轮是转经轮的一种形制,将六字真言或经咒刻于轮身,转轮内也装有六字真言等经咒。每旋转一周等于将转轮内的经文诵读一遍,以此记积功德。此转经轮主体为银质圆筒,配上木柄,圆筒壁的图案分上下两层,在莲瓣和莲叶间,等距离地交错配置的六字真言与吉祥八宝等,圆筒一侧缀有螺状小索坠,旋转时,此坠饰有增强旋转惯性和装饰的功用。
       四 起居生活 稀世珍宝
       罗布林卡作为历代达赖喇嘛起居礼佛、处理政务的夏宫,日常用品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生活用具、家具陈设、服装饰物等各个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时西藏上层社会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

       镀金铜高足碗套·清代(1636-1912):在西藏,碗的材质繁多,有金碗、银碗、木碗、陶碗、瓷碗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其中瓷碗在西藏碗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元代起,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以来,瓷器和玉器、丝织品等传统中原工艺品一道,经常作为贵重的礼品被历代中央政府赏赐和馈赠给西藏地方的上层人物,随着进贡与赏赐关系的增多,“赏赐文化”在藏汉之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这种赏赐为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乃至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到了明朝时期这种赏赐达到了高潮。这期间,明朝各种青花、五彩瓷器大量传入西藏,成为向西藏上层人物身份、权利、等级的象征。其中高足碗是明代瓷器在西藏地区最为常见的器物造型。其一般使用于宗教仪礼当中,成为像神供奉的圣物,通常用于盛装鲜奶、酥油、青稞酒、清水等供品。
       银质多穆壶·清代(1636-1912):“多穆”本为藏语,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原意为盛酥油的桶,也有用作盛奶及酒。最早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他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后来演变为华美灿烂的法器。清代大量的册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因此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故多穆壶更是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瓷质多穆壶比较罕见。

       银僧帽酒壶、酒杯·清代(1636-1912):僧帽壶因其形制酷似僧人的帽子,故称“僧帽壶”。早起仅限于寺院使用,随着寺院文化的世俗化,这种器形也传入了民间,人们纷纷以此器形制作各种质地的日常生活用具。其器形包括:酒壶、茶壶、油灯等等。此套银质酒壶、酒杯在婚宴等大型庆典中使用,用来盛放青稞酒。直至现代,藏民族举行婚宴,必有银质或铜质的这种酒套以示庆贺。其器形端庄典雅,图案精美,做工考究。

       珍珠松石项饰·清代(1636-1912):此件项饰由嘎乌的另一种形制,是把嘎乌的形状从原来的盒子变为轮状。这种轮状嘎乌,内有八轴支承,外有八个三角尖形,显然是法轮的表现形式,寓意及宏福、持永久、发宏愿等,尖端表示吉祥安顺。藏族佩戴饰品,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自己,还有实现某种心愿的目的。

       珊瑚朝珠·清代(1636-1912):朝珠,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珠用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由于清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皇帝所赏赐的物品。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此件朝珠为108颗珊瑚串珠,由27颗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4颗,称分珠。色泽温柔,珠大粒饱,匀称纯净,为宫廷御赐。

       珊瑚天珠串·清代(1636-1912):天珠藏语称为“斯”,源于西藏本土,常用作护身符,以抵御各种邪恶。“斯”分为两类:一种是圆筒形棕色或黑色条纹相间,上有圆形“睛”或环。另一种是圆形玉髓或光玉髓变体,上有螺旋形赭色、白色或金色条纹,这款天珠是圆筒状棕色或黑色的“斯”,上有九个白“睛”,十分罕见。

       铜珐琅彩葫芦瓶·清代(1636-1912):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此瓶形制取天然葫芦之造型,器身通体为珐琅彩绘葫芦藤叶,并嵌满白色玛瑙小葫芦。以葫芦和葫芦藤蔓构成吉祥图案,葫芦为多子植物,借喻子孙繁衍,“蔓”和“万”谐音,藤蔓缠绕盘曲绵长,寓意万代久长之意。瓶底刻有“乾隆年制”,制作工艺精湛,集制铜、篆刻、掐丝、镀金等多种工艺,寓意国泰民安,福禄寿喜的宫廷陈列工艺品。

       红地描金祥羚法轮纹小藏桌·清代(1636-1912):红地三折叠长方形,通常用于帐篷内使用,桌面为红地描金祥羚法轮纹。环以描金缠枝花卉纹,下方三面雕缠枝法轮、吉祥结等,折叠处为描金竹节相连,正面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验兵图,左右侧绘有友谊桥和藏兵在丛林中搭帐篷情景。附带橘黄色包布及精致的镶铜红地木盒内为黑漆活页为黄铜并有螺丝固定,木盒带有铜环扣的开关,造型精致,绘画艺术技巧流畅,笔法富丽,易携带,是宫廷家居之上品。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