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西湖公园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西湖公园

       参观完福建省博物馆后,来到了福州最古老的公园——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区域,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人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福州西湖成为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淛《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1830年,林则徐重修西湖荷亭,留有诗句:“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可见福州西湖公园魅力独具。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西湖公园系三个小岛组成,分别由柳堤桥、飞虹桥、步云桥、北闸桥边接而成。犹如三块翠玉镶嵌在碧水之中。园内长堤卧波,垂柳夹道。悦虹桥东,有建于唐代的开化寺,现辟为园林花卉和工艺品展列所。寺后宛在堂为明代闽中诗人傅汝舟的别墅,取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之意命名,现为傅汝舟纪念堂。过步云桥到荷亭,林则徐在此为北宋李纲建祠,并架屋三椽,植桂,取李纲晚年住年桂斋而名。斋旁建林则徐读书处。夏日观荷,秋则闻桂,风景优美,怡然自得。北闸桥又称玉带桥,连接窑角屿,此处为全省展览中心,省博物院拥有展品达10万件之多。林则徐逝世140周年之际,立铜像于馆前草坪上,凭吊瞻仰之人,四时不绝。
       有乡贤林承强七律诗赞曰:
       步云河畔彩霞香,开寺游人迷盛唐。大梦松声溶画谱,仙桥花道洒阳光。
       湖天竞渡隐风雨,堤柳飞虹映水鸯。玉带流金春烂漫,文忠振国业辉煌。
       开化屿: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有福建博物院、美术展览馆等建筑。开化屿往西过飞虹桥,到谢坪屿。谢坪屿原是儿童娱乐园。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一名小孤山)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寺在红花绿柳、碧波如镜的湖心屿中。1986年整修后与盆景区相连浑然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开化寺位于福州西湖公园内,原是明代谢廷柱私宅,寺前身不过是宅旁一小庵。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标“开化”之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总督金世荣疏浚西湖重修开化寺。寺大门三楹,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钟鼓楼,禅堂左为客寮,右为方丈所居。乾隆十三年(1748年)巡抚潘思渠浚湖时又重新修葺,二十六年郡守李拔在寺内建云中堂,后历代名人常为寺重修。原寺内有数十株荔枝,与福州西禅寺的荔枝一样闻名。相传寺内荔枝由王氏之女十八娘手植,故有“十八娘”之称。《西湖志》云:荔枝“雪霜肌肉丁香骨,瘦腰细核”,清芬甜美。古时寺外环湖遍植桃柳,春回大地,桃红柳绿,翠竹掩映,寺内钟声,湖面渔歌,黄昏红霞,白鸥掠影,好一派湖光秀色。清代诗人郭雍曾赞美开化寺:“金碧湖心寺,澹烟朝夕横。我来芳树暖,钟动晚波平。欲结鸥边侣,空题竹上名。寂寥听偈后,孤月向人生。”

       1914年,许世英辟开化寺前为公园,重修开化寺古迹,并在寺前建矩节、海棠等亭。抗日战争时寺内荒芜,解放战争时曾为伤兵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开化寺屡次整修,成为人们赏花观景之地。福州西湖公园对开化寺进行全面改造修葺,使这一古景焕发青春。
       如今,开化寺大门上悬挂着陈奋武先生手书的“开化寺”题匾,两旁题联是“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苍上弄”,即景寓意,妙不可言。步入寺内,只见数株福州珍贵的波斯皂荚树郁郁葱葱,绿洒满院;幸存的两株古荔古朴苍劲。新修的钟、鼓楼粉饰一新,飞檐上彩雕绘刻,引人注目,人们可登楼观赏庭园景色。栗红色的曲廊将云中堂和小楼相连。院内金桂飘香,花草宜人,幽静清新,这是个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营造的庭院。庭院南侧原来的盆景园改建成一精美的小园。园内灰瓦白墙,如意花窗,小桥流水,假山盆景,珍稀花木,更显得古朴典雅。一池碧水将亭台楼榭连成一气,假山叠石上流水潺潺,丁冬作响,在静谧的小园中回荡,自然山石或巧卧池边或立于园中,使花木山水相映成趣,诗情画意,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小园还将新修建具有民居特色的福寿堂和古色古香的宛在堂连为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古典园林。置身其中,可听泉、赏翠、闻香、观景,让人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意境和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开化寺不愧为福州西湖公园著名景点之一。





 

       公园里正在举办花卉展,在冬季的正月里百花齐放,这是北方见不到的美景啊......



       更衣亭:在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时,在此更衣休息。 





 

       柳堤:堤卧波,垂柳夹道。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湖中几个自然的湖屿间还有飞虹桥、步云桥、玉带桥等相连。

       宛在堂:在开化屿东,系闽中诗人纪念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招诗友高濲等同来隐居。宛在堂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人吟诗聚会之地。后来堂为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神秘雕像:福州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矗立着一尊古人雕像,从衣着上可以推测出雕像原型应该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于其身上和周围未有任何文字说明,其身份一度成谜。2008年6月经过媒体报道,福州市民曾引经据典热议古人雕像的身份。
       这尊雕像的作者叫高金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当老师时,接到了市里在西湖公园安放雕像的任务。“当时对宛在堂前这尊雕像要以谁为原型还起了不小的争议。”高老回忆,当时有关部门对雕像的要求就是一个文人的形象,以配合宛在堂的历史。“最初定的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又有人考虑到他与福州的渊源不深,提出辛弃疾、李纲两个方案,因为他们都曾到过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几经商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制作一尊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
       高老说,他们当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采用假石原料制作出这尊高2米多的雕像。20多年过去了,他有空就会到西湖公园看看这尊雕像,“想不到直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关注着它。”



 


   









 

       击楫:民国四年,许世英将福州西湖辟为公园时,不仅题“击楫”刻石立于飞虹桥旁,还题“西湖公园”用于荷亭“李忠定公祠”外竖立的牌楼上。
       许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秋浦县(今东至县)人。19岁中秀才,光绪23年(1897)以拨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成为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环湖步行道:南起廊桥韵景点,沿湖滨路北侧绿地至福建会堂,以外挑步行道形式至西湖宾馆,顺其沿湖福州西湖环湖步行道绿地宽约25米向北,经北湖岛至左海公园。环西湖步行道往南经芳沁园至福建博物院(包括“古堞斜阳”和“金鳞小苑”两处景点),沿博物院南侧绿地向西至湖头步行街,顺其南下穿“荷亭晚唱”景点,环西湖一周再回至廊桥韵景点。为方便游人入园,环西湖步行道规划沿途设置6个主要入口及多个便捷入口,主入口分别是:西湖南入口、西湖胜境入口、西湖宾馆入口、左海入口、湖头街入口和“荷亭晚唱”入口。

       荷亭晚唱:为旧八景之一。在湖西岸大梦山麓。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李忠定公祠堂和桂斋文革期间被破坏,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林则徐撰书《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记》碑在文革中下落不明。
       1985年,在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之日,整修过的桂斋对外开放。林则徐曾在桂斋读书、游赏湖景。林则徐在一首七言律诗中描绘了当时的美景:“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宋丞相李纲祠堂原在屏山。1830年林则徐重修西湖荷亭时,将李纲祠堂移到皇华亭,以李纲在福州的书斋“桂斋”命名,并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题“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联。
 

       李纲:字伯纪,祖籍邵武,1083年生于无锡,1112年中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他与福州的关系特殊:他被贬赋闲在福州,他的书斋在福州,病逝在福州,墓在福州,祠堂在福州。

       林公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的篆书石刻“林公则徐读书处”。1985年,重建桂斋时,该读书处被移于斋后。 
 
       道光戊子(1828年)正月,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林则徐丁忧在家。当时西湖“奸民侵盗,壅为园池,陆种蔬菜,水种菱藕,湖日益隘”。同年八月,林则徐为兴修水利以惠桑梓,在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的支持下,与海防同知陆我嵩,闽县知县陈铣着手重浚西湖。其工程浩大,历时一年有余,在湖边四周砌石为堤,以杜占垦,其长1236.5丈,湖堤自是始。同时还修荷亭,置画船,又把宋丞相李忠定公祠(李纲祠)从屏山移建于荷亭边,补以旧额,并献联云“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又因李纲所居为桂斋,旧址无可考,故又辟桂斋,植桂树二株。
       1829年(清道光九年)浚湖工程结束,林则徐建宋李纲祠,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勒碑祠侧,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福州住所的名称号“桂斋”,并撰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后因林则徐有死后入祀桂斋的愿望,故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十二日,邑人奉林文忠像祀于桂斋。 
       宋爱国名相李纲生前最爱桂花,曾题写过有关桂花的《采桑子》词:“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
       林则徐非常钦敬李纲。据福州地情网记载:1850年5月,英国传教士庶枕与医生委里董强租福州乌石山神光寺和积翠寺。当时在家养病的林则徐率同里人士群起反对,迫其退出。那时林则徐在叹“既无斧柯,又不能谋肉食”的苦恼之际,约主战派的亲友数人二游西湖,拜李纲祠,以李纲屡贬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自己。他曾激情写下一首《观鹤》诗:“高胫迎风立,长吭逐雨销,终当厉双翔,万里奋云霄。”同年11月,林则徐不幸因病与世长辞。福州亲友奉林则徐像祀于西湖桂斋,以遂其志。
    禁烟亭:亭柱右边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左边落款为“福建省政府禁烟委员会建”。

       鸦片战争后,原本支持林则徐的道光皇帝屈服于国内外压力,指斥林则徐“轻启边衅”,并派琦善继任两广总督。虎门陷落,关天培殉国的噩耗令林则徐悲痛欲绝,他挥泪撰写了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西湖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重新修葺旧西湖书院(址在福州动物园旧址附近),设置宽敞的房屋,并建“十三本梅花书屋”。同治十三年,改称致用书院,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专习经史、古文,聘林寿图为山长。
       书院招收全省举、贡、生、监,使他们成为“明体达用之才”。除每年二月由总督、巡抚亲临举行甄别试外,其余月课均由山长主持。初录取内课10名,每名膏火银4两;外课20名,每名膏火银3两;附课无定额,一概不给膏火。
       光绪年间书院移到乌石山范公祠(范承谟祠堂)左近。书院依山建筑,院基比较高,由下层经石阶几十级才到达大门。前为讲堂,高爽宏敞,为各书院所不及。但无学舍,只有书斋几间和藏书室一所。后院有楼房几间,是山长住宅。左边空地比较大,种了不少梅树,后面建屋,就是“十三本梅花书屋”,有山长谢章铤所撰楹联:“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树不忘天下春”。
       这所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山长只有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3人。书院培养很多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该书院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现福建师范大学前身)。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