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屏山·镇海楼
福州的风景被概括为“三山、二塔、一江”,一江是闽江;二塔是乌塔和白塔;三山是乌山、于山、屏山。我们今天的旅行计划就是踏遍福州的三山。于是乎,趁着夕阳尚未西下,又来到了屏山公园继续欣赏福州的美景。
屏山:屏山是福州城著名的“三山”之一,位于鼓楼区北端,其山如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又称平山,俗称样楼山。狭义的屏山,指镇海楼、华林寺、苔泉等古迹所在的龙峰和龙腰山,占地约50公顷。屏山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入城内。
屏山东南为冶山,旁有欧冶池,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又称剑池,池旁还有重建的欧冶亭、剑光阁。南麓有座建于宋代。至今保护完好的长江以南第一木构巨作华林寺。
汉闽越王无诸建冶城,相传就在山的东南冶山一带。冶山北有福州最早的冶炼遗址欧冶池。晋子城、唐罗城,也都是从此向南扩展的。越山巅旧有环峰亭、绝学寮,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又有天泉池、泉山堂、玩琴石,相传为闽越王鼓琴处。山下一泓清泉,传为闽越王饮马泉,在今华林寺大殿前院东南。山南麓有福州第一座佛寺——乾元寺,毁于明初,今半野轩系其残余部分。山南现存五代十国之一吴越鲍修让兴建的“越山吉祥禅院”,即今之华林寺。“宝刹越城边,千花绣佛前”,越王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南宋高宗赵构曾御书“越山”、“环峰”刻石于寺,今残碑犹存。寺几经兴废,仅存大殿,经专家学者论证和C14测定,确认华林寺大殿是千年以前原构,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古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山西北有井“苔泉”,又称龙舌泉。水从山的峭壁裂缝中涌出,流注井中,微呈澄蓝色,味清甜,宋代书法家蔡襄知福州时,喜用这里的水烹茶,今井旁一方石碑,刻“苔泉”,相传是蔡襄的手迹。越王山因为是闽越国发祥地,早在唐宋就禁止樵采,是福州最早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屏山公园:屏山北麓有1987年新辟的屏山公园,由福飞路往东拐至思儿亭之间。占地总面积9.4公顷,园内一派南国风光,上百个品种三四千株的乔灌木遍布整个公园,近5千平方米的草皮,使整个公园绿草茵茵景致独具。园内新铺的石板路曲径通幽。辟有1公顷多的小湖泊绕园而流,湖岸上密布依依的垂柳。园内还有一龙井古泉,有忠义亭,八仙阁、湖心亭等5个小亭。
看到屏山最著名的景点——镇海楼的影子了......
镇海楼: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样楼于山巅,作为四城建楼样板。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又称镇海楼。登楼眺望,可极目闽江口。民国34年(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不幸此楼毁于“文化大革命”中。2006年,屏山山顶重建镇海楼,2009年建成,为福州市重要旅游景区。
屏山镇海楼建于1371年,曾与黄鹤楼、岳阳楼、烟雨楼等并称为中国九大名楼,并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同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如今,在福州南门兜于山脚下,还保留有一段明福州府城的城墙,成为历史的见证。
重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上祀真武帝君,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人们说当年石缸中的积水,从来不干涸。
因为样楼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登上楼顶可看到五虎门潮水起落,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后来就称样楼为镇海楼。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登北城镇海楼》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载入《新修西湖志》。![]()
历史上,镇海楼屡毁屡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曾作为中山纪念堂,民国中毁于火。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镇海楼最后一次是在文革期间因担心作为敌人的进攻目标而被人为拆除,因为屹立山巅易被敌机发现而殃及全城。2006年福州政府开始重新修建镇海楼,2009年春节正式对平民大众开放。
镇海楼于
2006年12月在原址重建,2007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08年主要进行室内外装修和陈列布展。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楼高23.9米(含架空层),宽43.5米,基本保持了原楼样式。抽检这座样楼的大部分也是下南洋的![]()
镇海楼正门前的石阶上是两只龙的石浮雕,一层展厅里正面对称放置着两个巨型紫水晶作为避邪消灾的镇楼之宝。听人们说那年龙王台风把福州城淹了一大半,可自从2008年重建了镇海楼以来,常遭台风之害的福州,似乎就没有再发生过正面袭击的情况,于是便有了台风被这座楼“镇”住的说法,并在老百姓当中广泛流传。
此屏风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呢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文物,上面有梅花浮雕,以及“清客肯来榻下我”的词句。
砗磲(学名:Tridacnidae spp.):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壳质厚重,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 1~2 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全部为热带种,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Tridacna gigas)壳长可达 1 米。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中国共有 6 种,分布于台湾和南海各岛礁。
林森(1868年2月17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林森为福建闽侯县尚干镇人。林森幼居福州,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
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民国初年: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在此期间策划谋杀民国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后证明是误杀)。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1月21日任国民政府主席,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6月蒋介石复任国民政府主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同年8月15日下午2时,延安各界数千人在边区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大会。到会的有,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林伯渠、吴玉章、高岗、晋西北行署主任续范亭、国民政府军事会员联络参谋徐佛观、郭仲容,以及边区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礼分别在重庆的山洞双河桥、市内的新运服务所以及夫子池忠义堂举行。典礼开始后,每隔30秒,即鸣放礼炮一发,直至101响。官方及民间人士络绎不绝地前往吊唁。同时,在重庆以及全国各地都设置灵堂进行了吊唁活动。
民国初年: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在此期间策划谋杀民国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后证明是误杀)。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1月21日任国民政府主席,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6月蒋介石复任国民政府主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同年8月15日下午2时,延安各界数千人在边区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大会。到会的有,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林伯渠、吴玉章、高岗、晋西北行署主任续范亭、国民政府军事会员联络参谋徐佛观、郭仲容,以及边区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礼分别在重庆的山洞双河桥、市内的新运服务所以及夫子池忠义堂举行。典礼开始后,每隔30秒,即鸣放礼炮一发,直至101响。官方及民间人士络绎不绝地前往吊唁。同时,在重庆以及全国各地都设置灵堂进行了吊唁活动。
林森临终之时,嘱咐蒋介石等人:务必要光复台湾!
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内容为"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亦莫不钦佩。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2年来,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也莫不钦佩。"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内容为"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亦莫不钦佩。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2年来,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也莫不钦佩。"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人物评价:
胡适:“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
叶楚伧:“公生平宁静淡泊,勤整廉贞,举措抑扬,不私奸匿,造次颠沛,不离规矩,居常和易,童稚可亲。临大难,持大节,则峥峥岳岳,凛乎如神。”
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中共中央唁电称:“国民政府林主席治丧委员会公鉴: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主要事迹:
叶楚伧:“公生平宁静淡泊,勤整廉贞,举措抑扬,不私奸匿,造次颠沛,不离规矩,居常和易,童稚可亲。临大难,持大节,则峥峥岳岳,凛乎如神。”
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中共中央唁电称:“国民政府林主席治丧委员会公鉴: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主要事迹: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决定都有过否决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钦佩。蒋介石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国民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与弹劾蒋介石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与积极合作者,林森对孙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别是在孙逝世后,他致力于为孙建造陵寝,树碑立传,并率先提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动议,无疑对弘扬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遗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但由于这种风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国府主席”时,国民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众望所归。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林森参加了“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因而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决定都有过否决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钦佩。蒋介石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国民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与弹劾蒋介石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与积极合作者,林森对孙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别是在孙逝世后,他致力于为孙建造陵寝,树碑立传,并率先提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动议,无疑对弘扬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遗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但由于这种风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国府主席”时,国民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众望所归。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林森参加了“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因而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理埋葬事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林森对中山陵的建设十分用心,倾注了满腔热情,从葬事的筹备,陵园的勘定,到工程图纸的审定,工程招标乃至工匠的确定,他都亲自一一过问,认真筹划,亲自落实。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似乎与战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在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个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当时他委托人在瑞士日内瓦租房,时间3个月,而且还规定了价钱,按他的要求要在当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这位朋友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日内瓦近郊外租到一个仅有两小间的农舍。林森来看后却非常满意,他与陈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涤衣物,烧饭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没有中国餐具,菜烧好了,却找不着筷子。朋友建议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团那里,借一些中国餐具来,却被林森阻止了。他说:“这次顺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种私人行动,和公务无关,不要惊扰到公家机构,用具不妨将就一点。”于是他们就自己用木头削成木条备作筷子之用。有时朋友来访,没有床睡,就和林森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来之时,林森已经烧好了稀饭,等着与他共进早餐。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说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于清贫的品格。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应该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国民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了搞倒蒋介石,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据当事人陈铭枢回忆,当蒋介石下野时,曾意“将以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但陈向蒋推荐了林森:当蒋决定下野时,曾约我到他的书斋密谈。他向我提出建议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我并未察觉他早已属意于于,以为只是偶尔论及,固说:“于先生固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蒋急问:“是谁?”我答:“林子超”。他听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说:“林一向爱清闲,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我说:“可以劝驾。”蒋立即写了一封亲笔函致林,交我面递。林因事出意外,开始尚有顾虑,经过劝说,他答应了。
实际上当时有望成为主席的还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培属于学者型的人士,资历比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稍逊一筹;而于右任因为是蒋青睐的人选,而被粤方所拒绝。因此,最后就只有林森莫属了,而且从公德还是私德来看,林森都是当之无愧的。
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林森对于自己负有责任非常清醒,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可见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实也确实如此,伺候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在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个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当时他委托人在瑞士日内瓦租房,时间3个月,而且还规定了价钱,按他的要求要在当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这位朋友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日内瓦近郊外租到一个仅有两小间的农舍。林森来看后却非常满意,他与陈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涤衣物,烧饭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没有中国餐具,菜烧好了,却找不着筷子。朋友建议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团那里,借一些中国餐具来,却被林森阻止了。他说:“这次顺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种私人行动,和公务无关,不要惊扰到公家机构,用具不妨将就一点。”于是他们就自己用木头削成木条备作筷子之用。有时朋友来访,没有床睡,就和林森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来之时,林森已经烧好了稀饭,等着与他共进早餐。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说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于清贫的品格。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应该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国民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了搞倒蒋介石,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据当事人陈铭枢回忆,当蒋介石下野时,曾意“将以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但陈向蒋推荐了林森:当蒋决定下野时,曾约我到他的书斋密谈。他向我提出建议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我并未察觉他早已属意于于,以为只是偶尔论及,固说:“于先生固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蒋急问:“是谁?”我答:“林子超”。他听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说:“林一向爱清闲,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我说:“可以劝驾。”蒋立即写了一封亲笔函致林,交我面递。林因事出意外,开始尚有顾虑,经过劝说,他答应了。
实际上当时有望成为主席的还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培属于学者型的人士,资历比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稍逊一筹;而于右任因为是蒋青睐的人选,而被粤方所拒绝。因此,最后就只有林森莫属了,而且从公德还是私德来看,林森都是当之无愧的。
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林森对于自己负有责任非常清醒,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可见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实也确实如此,伺候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林森纪念堂纪念碑......
轶事趣闻
鳏居之谜: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在他收藏的众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具白骨骷髅。林森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后来,又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于是关于国府主席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秘中夹杂着恐怖。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消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当面发问。爱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标对准国府主席的身边人。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团。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龄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十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爱护着她。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
平民品质:林森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他经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没有时常变化。在饮食方面,他也很简单,他喜欢清淡素食,几乎烟酒不沾。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更是一切从简。据厨师诉苦说,每天只限买两角钱的肉。初到重庆,还可买得斤把。后来物价高涨,只能买得两个指头这么大的一块。你想,叫人怎样做菜呢?如果采购的人买回来的菜贵了,林森还要批评。
在住宿方面,林森也很简单,他喜欢清静、自然。据其下属、曾居国民党内要职的张群回忆描述:“其南京成贤街故居,十分狭窄。移驻洛阳期间,居处尤为简陋。迨抵重庆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乐山林园,均只普通房屋。”这与一些国民党内高官住公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行方面,林森更是不讲究。他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有一次,林森出席一个重要的集会,他的座车路经一个路口,因未悬通行证,前座没有随从,汽车又这么老旧,警卫人员就予拦阻,不许前进。这时林公把手杖伸出车外,轻轻向警卫人员身上一点。警卫这才警觉到车里坐的是谁,离开敬礼放行。他还经常随意停下车来,自己一个人走下车与旁边的人闲谈;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了解民情民意,那些与他说过话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长须飘飘、衣着朴素的老人家就是国家元首。
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蒋介石任国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对,被迫下野后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使五院独立负责。林森对此有清醒认识,曾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个优良政治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当了国府主席后,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他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主席的宝座。林森严格约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来拜访,他拒绝接见说:“以后武官直接去见蒋,文官去见汪,不必到我这里来啦。”一个熟人找林森要个职务,林森说:用人要经过人事部门,不要找我。林森对手下的要求是:不发表意见,不参加宴会,不写条子。一次,他的秘书想要到一个政府的重要宴会上开开眼界,被他呵斥:当好你的秘书就行了,认识那些要人干什么?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他的公馆,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森一向步行,身着长袍马褂,布鞋布袜,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认得他。除了浮桥的公馆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处就是桂林石屋。这栋别墅建在中山陵以东,灵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围遍种桂花而得名,在这种地方盖别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蒋介石当初盖小红山官邸,也是打报告,费了不少周折的;林主席可以例外,他不犯嫌,连蒋介石也不会去说他。
林森曾经弹劾过蒋介石,林森对蒋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礼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备森严簇拥而来的蒋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庙赏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让,直到蒋介石走来致意“主席好”。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众人争相向蒋介石致意,林森则站在一边。蒋介石看到后,上前说:有累主席受惊了。林森对秘书说:明明是他受了惊,怎么反倒是我受惊了,他这是做给人看的。可见林森对蒋仍存芥蒂。抗战后,林森迁至重庆,见到蒋介石的别墅如世外桃源,赞叹不已。蒋介石就将别墅赠给林森,称为“林园”。晚年林森渐渐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寄情花草,古玩。他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他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而且有许多赝品),但由于是林故主席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大多是赝品的字画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福建闽侯(林森故乡)中学作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团。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龄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十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爱护着她。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
平民品质:林森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他经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没有时常变化。在饮食方面,他也很简单,他喜欢清淡素食,几乎烟酒不沾。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更是一切从简。据厨师诉苦说,每天只限买两角钱的肉。初到重庆,还可买得斤把。后来物价高涨,只能买得两个指头这么大的一块。你想,叫人怎样做菜呢?如果采购的人买回来的菜贵了,林森还要批评。
在住宿方面,林森也很简单,他喜欢清静、自然。据其下属、曾居国民党内要职的张群回忆描述:“其南京成贤街故居,十分狭窄。移驻洛阳期间,居处尤为简陋。迨抵重庆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乐山林园,均只普通房屋。”这与一些国民党内高官住公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行方面,林森更是不讲究。他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有一次,林森出席一个重要的集会,他的座车路经一个路口,因未悬通行证,前座没有随从,汽车又这么老旧,警卫人员就予拦阻,不许前进。这时林公把手杖伸出车外,轻轻向警卫人员身上一点。警卫这才警觉到车里坐的是谁,离开敬礼放行。他还经常随意停下车来,自己一个人走下车与旁边的人闲谈;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了解民情民意,那些与他说过话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长须飘飘、衣着朴素的老人家就是国家元首。
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蒋介石任国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对,被迫下野后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使五院独立负责。林森对此有清醒认识,曾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个优良政治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当了国府主席后,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他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主席的宝座。林森严格约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来拜访,他拒绝接见说:“以后武官直接去见蒋,文官去见汪,不必到我这里来啦。”一个熟人找林森要个职务,林森说:用人要经过人事部门,不要找我。林森对手下的要求是:不发表意见,不参加宴会,不写条子。一次,他的秘书想要到一个政府的重要宴会上开开眼界,被他呵斥:当好你的秘书就行了,认识那些要人干什么?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他的公馆,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森一向步行,身着长袍马褂,布鞋布袜,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认得他。除了浮桥的公馆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处就是桂林石屋。这栋别墅建在中山陵以东,灵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围遍种桂花而得名,在这种地方盖别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蒋介石当初盖小红山官邸,也是打报告,费了不少周折的;林主席可以例外,他不犯嫌,连蒋介石也不会去说他。
林森曾经弹劾过蒋介石,林森对蒋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礼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备森严簇拥而来的蒋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庙赏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让,直到蒋介石走来致意“主席好”。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众人争相向蒋介石致意,林森则站在一边。蒋介石看到后,上前说:有累主席受惊了。林森对秘书说:明明是他受了惊,怎么反倒是我受惊了,他这是做给人看的。可见林森对蒋仍存芥蒂。抗战后,林森迁至重庆,见到蒋介石的别墅如世外桃源,赞叹不已。蒋介石就将别墅赠给林森,称为“林园”。晚年林森渐渐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寄情花草,古玩。他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他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而且有许多赝品),但由于是林故主席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大多是赝品的字画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福建闽侯(林森故乡)中学作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屏山公园泉塘桥......
苔泉:位于福州市屏山西麓龙腰,又名蔡公井、龙舌泉、龙腰井。唐元和间建石泉院。相传宋福州知州蔡襄常用此井水煮茶,并书“苔泉”两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井石构,圆形,内径为1.10米,深数米。井栏于1986年重建,六角形,边长1米,高54公分,砖构,内外施水泥。井台用条石和三合土铺设。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苔泉井,位于鼓楼区福飞路西端的龙腰,地处屏山北麓,为古代闽国四大名泉之一。《闽都记》称之为龙舌泉。泉水清甜,宋蔡襄知福州时,烹茶必取此泉,今井旁还立有一方石碑,刻“苔泉”两字,就是他的手笔。《闽书》里名为苔井。《大清一统志》里又叫作龙腰井。李家瑞诗道:“龙腰山下日初斜,闲挈铜瓶试井华”。此是蔡公功德水,不教孟浪向人夸。”民国初,何振岱把“龙舌品泉”列为“增修西湖八景”之一。今井仍保存完好。
![]()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1]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龙峰泰山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明崇祯三年(1630)
始建,历代有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山门、披榭、二殿、戏台、两廊、拜亭、大殿、临水宫等组成。大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殿内供奉温康两都统及十二元将(即十二生肖)等神祇,两廊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绘及泥塑。二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龙峰泰山庙内的壁画上,绘有福建十府两州(福州府、漳州府、延平府、邵武府、福宁府、兴化府、泉州府、建宁府、汀州府、台湾府、龙岩州、永春州)的城隍形象,其中“台湾府”作为福建“十府”之一,特别引人注目。它见证了台湾在尚未建省之前曾隶属于福建管辖201年之久的历史。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供奉的是“泰山”部将温康二都统。“泰山”源自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商朝大臣“镇国武成王黄飞虎”。因不满昏淫无道的殷纣王,黄飞虎反商助周,是姜子牙登坛封神的第二位人物,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居五岳之首,掌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享受人间香火。福州泰山神祖殿称
“东岳庙”,在东门外的岳峰村,始建于唐末五代,龙峰泰山庙和福州城乡其他泰山庙一样,都尊东岳庙为祖殿。神也有等级之分,温康二都统被民间认定是泰山手下的大将。在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初四,龙峰村的重要活动就是抬着神像到东岳庙朝拜,到初六才回来。
经清代重修和扩建,保留至今。据传,这座庙是为纪念村民在明代抗倭而建的。现在大门上的一副题有“龙峰”二字的藏头联,就记录了这段历史。左联“龙舞在天挥云驱倭寇”,右联“峰回越麓建庙佑黎民”。据当地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州北郊,烧杀抢掠,龙峰村在遭到倭寇攻击时,激起村民的反抗,正当村民寡不敌众危急之时,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声中还伴随着“喊杀”之声。别看这群心性凶狠的倭寇,也被一阵阵雷声给吓住了,慌作一团。看到前临河,后是山丘,找不到出路,为了保命,个个跪地求饶。这时,一道闪电让倭寇找到了一条逃生之路,他们再也不敢停留,落荒而逃。后来,有人说这是温康二都统在帮助村民赶走倭寇。这个民间的传说就为后来的建庙提供了理由。
![]()
福建在元朝时行政区域称为“路”,元朝之前福建均简称为“七闽”,到了明朝,福建行政区域改称为“府”,这时全省有八个府,即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地区)、泉州府、漳州府、延平府(今南平)、邵武府、建宁府(今建瓯)和汀州府(今长汀),故称“八府”为“八闽”。
经清代重修和扩建,保留至今。据传,这座庙是为纪念村民在明代抗倭而建的。现在大门上的一副题有“龙峰”二字的藏头联,就记录了这段历史。左联“龙舞在天挥云驱倭寇”,右联“峰回越麓建庙佑黎民”。据当地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州北郊,烧杀抢掠,龙峰村在遭到倭寇攻击时,激起村民的反抗,正当村民寡不敌众危急之时,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声中还伴随着“喊杀”之声。别看这群心性凶狠的倭寇,也被一阵阵雷声给吓住了,慌作一团。看到前临河,后是山丘,找不到出路,为了保命,个个跪地求饶。这时,一道闪电让倭寇找到了一条逃生之路,他们再也不敢停留,落荒而逃。后来,有人说这是温康二都统在帮助村民赶走倭寇。这个民间的传说就为后来的建庙提供了理由。
福建在元朝时行政区域称为“路”,元朝之前福建均简称为“七闽”,到了明朝,福建行政区域改称为“府”,这时全省有八个府,即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地区)、泉州府、漳州府、延平府(今南平)、邵武府、建宁府(今建瓯)和汀州府(今长汀),故称“八府”为“八闽”。
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了台湾,第二年(1684年)设立“台湾府”,归属于福建省管辖。这时,“八府”(八闽)加进了“台湾府”,便成了“九府”,这就是“九闽”别称的来历。这时的福建省与台湾同为一省。
中法战争中,福建巡抚刘铭传,奏请清政府要求加强台湾防务,确保国土完整,防止外国势力入侵。他在奏本上说:“台湾为我国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初定,而前车可鉴,后患方殷,一切设防、练兵、抚番、请赋,诸大端,均须筹办。”这份奏章是很有远见的。它从政治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教训等方面强调了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强调了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于是在内阁大学士左宗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决定台湾单独立省治。从此,台湾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省份。此前,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的时间长达201年之久,它充分说明了福建与台湾在行政区域上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清道光年间有人用壁画的形式,描绘在龙峰泰山庙里,如今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与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