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南入口在市中心五一广场西侧乌山路口的乌山广场上。广场上有乌山南入口的牌楼、胡也频故居、吴清源围棋会馆和婚纱摄影室。
吴清源围棋会馆:吴清源1914年生于福州,一生极富传奇色彩。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自创围棋“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1936年,抗战大爆发前夕,加入日本国籍,因在十番棋擂台上击败当时日本所有的超一流高手,被称为“昭和棋圣”,从此20年内无敌手,雄居“天下第一”。吴清源2014年去世,享年100岁。吴清源会馆是福建的第一所围棋会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环境十分优雅,是福州市青少年学习围棋的会馆之一。
原来这位围棋大师吴清源有汉奸的嫌疑呢......
围棋大师吴清源一生三改国籍:吴清源也许是围棋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许并不熟悉此人,但是其在围棋界的影响力,其传奇式的一生无不让人为之惊叹。
1、1936年加入日本国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趋恶,帮助吴清源渡日的山崎有民劝说他入日本国籍,以便让其继续深造围棋。去到日本后,吴清源一边下棋一边读书,为了自身安全和养活一家人,吴清源最终决定一个人加入日本国籍,选择了留在日本。最后,在外交官清水薰三帮助下,吴清源于1936年入籍。之后,吴清源改名为“吴泉”。正式名字叫“泉”,“清源”只是字。关照吴清源的政治家望月圭介先生曾对他说,“不能忘记中国。”
2、1949年加入中华民国国籍:1946年,一些在日华侨一度强迫吴清源放弃日本的国籍。1947年,由于政治关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恩师濑越宪作代吴清源向日本棋院递交了“辞呈”,不久后濑越本人也辞职。此事中,吴清源是完全被动的。后来,吴清源也遭到了许多日本人的误会与指责,“吴清源在日本受到那般良好的照顾,可是,日本一成为战败国,他却急急忙忙地恢复了中国籍。他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薄情郎。”同是1947年,吴失去日本国籍,并于1949年恢复中华民国籍。直到1968年,吴清源因为参加本因坊战被日本棋院以无籍为理由而拒绝才得知实情。此时,吴清源俨然已是当代无人可及大棋士,最后双方和解。
3、1979年重新加入日本国籍:1970年代末,吴清源的国籍影响了自己的子女的婚姻、就业等问题,因而他再次申请加入日本国籍。1979年,申请获得批准。
乌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福州三山以乌山风景最优美,被称为三山之首。乌山早在唐代就已经成为游览胜地,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乌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山上有殿、寺、庙、亭、台、楼、阁;有古人留下的200多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唐朝李阳冰、曾巩,宋朝赵汝愚、朱熹、李纲、蔡襄,元朝萨都刺及明朝叶向高都留下了字迹。其中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堪称一绝。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道路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相互交错,特别是主景区——石天景区奇石嶙峋,古榕参天,奇石古榕相映成趣,摩崖石刻等人文观景与自然景观交相融合,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在诸多名胜古迹中,以乌塔、摩崖石刻及石造像最有价值,现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
道山观古建筑群:道山观为三座明清木构建筑,依山而建,逐座升高,原为明万历初提学孙昌裔之石梁书屋,其子孙学稼、孙学圃曾读书其中。后孙学稼献出石梁书屋建道山观。后人在观前又增建玉皇阁,旁建三宝殿、武圣殿,还添设鬼谷子祠和吕祖宫,组成道教建筑群,是清代福州避暑胜地。道山观大殿现为福州市鼓楼区博物馆。
吕祖宫......
做为道教名山的同时,乌石山历代建造的儒家圣贤祠堂亦有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的见证。
乌山亭:乌山上共有12个亭子,各个亭子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是亭子的大荟萃。其中大部分亭子是古时乌山就有的,被毁损后在原址上重建的,少数是新建的。乌山亭是应景新建的,是乌山最大的一座长廊式亭子,是市民、游人歇息小憩的好处所,也是市民吹拉弹唱、健身的好去处。
道山亭: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相传宋代时,登乌山南眺,是江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壮阔美景,回望城内是云雾缭绕、忽隐忽现,有如仙境。时任郡守程师孟认为此景堪比道家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当即改“乌山”为“道山”,建“道山亭”。并约请其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名扬千古的《道山亭记》,以应景增色。后人又在道山亭的东侧篆刻“道山亭”。
《道山亭记》:为程师孟嘱曾巩所写,曾巩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道山亭记》与福州前后两任太守有关。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性喜游览名胜,曾上乌石山,赞赏山川之美,并在乌山(也称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师孟认为乌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
程师孟(1005—1092):字公辟,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他是一个水利专家、外交家、政治家、旅游家和诗人。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任福州太守,在福州任太守时间共三年多。北宋时代,福州出了好几个贤太守,其中,程师孟事迹最为突出。他知福州时,“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政绩名列东南之冠。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宋熙宁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任福州知州,(一些文章中,把曾巩说成是程师孟在福州的前任太守是不确切的)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这篇文章是程师孟写信恳请他的后任曾巩写了这篇《道山亭记》,以为他在任期间修建的道山亭增色。《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原文: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𫄠,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天章台:位于道山亭台基西侧,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天章台”篆刻是宋熙宁年间,闽郡(福州)郡守程师孟的手迹,比喻此石如飞来的天赐印章。各朝文人墨客常到此饮酒和诗为乐,在天章台四周的岩石上,留下了不少感怀的诗词。元朝杰出诗人萨都剌曾咏有“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的名句,篆刻在苍崖之上。
乌石山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其中李阳冰“般若台铭”篆刻,为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
冲天台、古放鹤亭:冲天台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即“古放鹤亭”古址。据史载,唐大中四年,刺史崔干在此险崖顶上建亭,称“四向亭”,供人登高揽胜。后因在此放飞青田鹤,故改称“放鹤亭”。这是福州历史上保护野生动物的最早记录。至宋熙宁年间,时任郡守程师孟登临放鹤亭,有感青田鹤腾空飞翔、回归自然,文思涌动,挥毫篆书“冲天台”,镌刻于岩石上,故称“冲天台”。“冲天台”篆刻的旁边又有清朝凌瀚的“古放鹤亭”题刻,以此作为“冲天台”的注解。
石壁榕:石壁榕长在“冲天台”巨大的岩壁上,故名“石壁榕”。无数纤细的气根从枝条上垂下,随风摇曳,仪态万千。
这古榕树,附在石壁上而顽强生长,长成一株高大参天的榕树,让人惊叹榕树的顽强生命力!像这样长在石壁上的古榕树,在乌山景区里比比皆是。
天台桥: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天台桥又称“雀舌桥”,一块2米多长、形似鸟舌的岩石凌空飞架于10多米高,被称为“降魔石”的巨石之上,并与“冲天台”巨大的岩壁之间,构成一座奇险天门,故名“天台桥”。此桥险绝,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天香台:天香台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据传古代乌石山上有“神光寺”,座落在高耸的冲天台石壁之上,寺内香火鼎盛,每日香烟弥漫,直抵云霄,游人伫立此台,见之如临天宫仙境,故名“天香台”。天香台上有三株古榕树,并蒂同根,世世相拥,紧紧环抱,如同三国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故名“三友榕”。
回望道山亭......
冲天台的原址上现在是乌山风景区管理处,未对市民开放。
黎公崖、幞头石:黎公崖也称“幞头石”,石上刻有六个红色大字“乌石在,黎公在”楷书阳刻,是为纪念明代嘉靖二十七抗倭名将黎鹏举而镌刻的,故称“黎公崖”。阳刻之下还有元朝至元年的阴刻(绿字),一阳一阴的摩崖石刻相距二百多年,福建唯一,世间罕有。
黎公即黎鹏举。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闽,闽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当时身为指挥金事的黎公亲率将士,在马尾至闽安镇一线与敌寇浴血作战,杀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复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纪念这一位民族英雄。
黎公亭:黎公亭位于道山亭西侧的石岗上,是后人为纪念抗倭名将黎鹏举所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黎鹏举任指挥佥事,遇倭冠入侵,闽江口五虎门陷落,形势危殆,其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八战八捷,才使闽郡(福州)转危为安,郡人兴建“黎公亭”,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黎公亭西侧有一巨石,其三面均有题刻,正面是王倩的“寿”和“旧涛园”题刻,其背面是宋朝闽郡(福州)郡守程师孟的“霹雳岩”和明朝御使林延玉等的题刻,其朝东的一侧还有一幅题刻。
霹雳岩:霹雳岩位于三面题刻巨石的背后,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霹雳岩”三字是宋熙宁年间,闽郡(福州)郡守程师孟的手迹。此石长达9米,中分两半,微露一隙。据史载,古时乌石山孤独高耸,四周低矮空旷,雷电常直劈而下。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雷岩由此得名。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诗词题刻。
石天景区:是乌山的核心景区,位于乌山的西南部,面积约为3.1公顷。石天景区内奇石处处可见,而石生百态耐人寻味。景区内宋、元、明、清各朝的摩崖题刻众多,其中巨幅题刻“海阔”、“天空”蔚为壮观。
石天景区内的景点有:百炼石、乌山亭、道山亭、天台桥、冲天台、天章台、黎公亭、霹雳岩、般若台、清冷台、先薯亭、天门石、卧牛石、石壁观音、东壁亭、鸦浴池、天秀岩、海阔天空、望耕亭(望耕台)、清尘岩、石天、双峰梦和凌霄台。
石天景区内有几十株古榕树,有爱好古榕的市民为其中的六株榕树命名,它们是:石壁榕、十三太保榕、卧牛榕、镂空榕、独木成林榕、老叟榕,加上乌山北入口的迎客榕和天皇岭景区的三友榕,共有八株古榕有了名字。
先薯亭、先薯亭记:先薯亭是明万历年间为纪念最早引种及推广番薯(地瓜)种植的福州长乐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明万历年间,闽郡大旱,百姓陷入饥荒之中,已在菲律宾经商的福州长乐华侨陈振龙,见到当地的番薯易于种植又可充当粮食,便冒险将菲律宾视为国宝的番薯种苗藏在竹筒和篮子中带回福州,试种成功后,报告福建巡抚金学曾,由其督导百姓种植,并推扩开来,从而拯救了饥荒中的灾民,而后推广至全国。为此,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该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侨居菲律宾。菲律宾曾为西班牙殖民地,曾引种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番薯。陈振龙为躲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将番薯枝条系于船底,带回大陆后,又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当年即获丰收,后又经金学曾推广。金著有《金薯传习录》。
2008年4月,先薯亭修复后,福州文联主席陈章汉撰写了《先薯亭记》碑刻。
镂空榕:镂空榕位于先薯亭南侧"饮岚"石刻处。“饮岚”石刻是清康熙年间画家禹之鼎的真迹,寓意镂空榕长在岩石上,餐风饮露而长成。
从先薯亭北出即至“观音岩”,传说晚唐时岩壁遭雷火袭击,壁上显出隐隐约约的观音形象。岩畔有朱子楷书"福"字,长三四米,堪与鼓山“寿”字相匹。
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是一块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到雷击后,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观音菩萨像,后人将其雕刻成浮雕的观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塑补上,成了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观音,这是福州现存最早的古代石雕和泥塑的观音菩萨。
福字坪:据《乌石山志》记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朱熹)楷书“福”字丈余,镌石”。说明原先的“福”字在“双峰梦”的下方,后年久被毁。现在的“福”字是根据朱熹手迹,2009年4月在北园景区紫清园的大岩石上新镌刻的,字经4.25米,“福”字左边镌刻朱熹晚年的字号“晦翁”。朱熹的“福”字,为福州最大的单字摩崖天刻之一,与鼓山喝水岩的“寿”字,并称“福寿齐天”。
双峰梦:“双峰梦”题刻在“石天”题刻的南面。据史载,“双峰梦”是明朝邵嘉明为纪念唐朝隐士周朴所题刻的。相传唐末的周朴很有才识,因厌倦官场而归隐乌石山寺庙内,并常小憩于二巨石相撑的洞中,一日久梦方醒,已然知晓后三世之缘,故名“双峰梦”。
天秀岩:“天秀岩”题刻为元代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题。据史载,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164年),朱元璋起义军逼近闽郡,人心浮动,元太子为笼络人心,特书“忠孝文武”四字赠送燕赤不华,鼓励他效忠朝廷。燕赤不华将“忠孝文武”镌刻于岩石上,并以得天独秀自诩,题写“天秀岩”。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海阔天空:梅聚广场北面的峭壁上有“海阔”、“天空”四字巨幅楷书,相传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镌刻于岩壁之上。“海阔”、“天空”,单字高达2.7米,宽2.3米,笔锋饱满、苍劲,是福州字体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望耕台:“望耕台”三个字是清乾隆年间,闽郡(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并在台上建望耕亭。相传明清时期,乌山南是万亩田畴,李拔登乌山到此向南眺望,看到辛苦耕作的农民,心生怜悯,文思涌动题写《望耕台》:“为念民劳登此台,公余坐啸且徘徊。平畴万亩青如许,尽载沾塗血汗来”。古望耕亭早已毁损,现亭是在原台基上重建。
清尘岩:“清尘岩”三字是明代进士龙国禄所题。据史载,此处原有一孤禅静室,是其读书参禅之所,“清尘”二字是表其清净无为的心境。岩壁上还留有其好友海澄诸子言别时的一幅诗刻及宋朝的二幅题刻。
石天:“石天”题刻在“先薯亭”北侧的山峰上,三块巨大的岩石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大岩洞,可容下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二字,意为“以石为天”。石天题刻周围的岩石上有元、明、清多幅摩崖石刻。
般若台:般若台位于清冷台旁边的岩石上,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般若台是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使李贡任职闽郡时所造。般若台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经43厘米,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碑文:“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使李贡造,李阳冰书”。李阳冰书法独步天下,其般若台题刻至今有1200年的历史,是福州现存最早的一幅摩崖石刻。《般若台铭》石刻与李阳冰浙江处州缙云的《城隍庙碑》、《忘归台铭》,河南滑县的《滑台新驿记》,合称“天下四绝”。
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后迁居云阳(今陕西泾阳)。李阳冰是继秦朝李斯之后、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史称“大小李”。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独领篆书风骚千余年,承前继后,使篆书这一失去大部分实用功能的古老书体得以延绵不绝,为篆书书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么珍贵的一幅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福州电视台的一名干部(造反派)砸毁。现存的“般若台”,是1982年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用原拓本在“清冷台”旁的岩石上镌刻复制的。
清冷台、兄弟同根榕:清冷台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清冷台”楷书石刻,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为表其心境清净所书所筑,台上有石桌、石凳。“清冷”是静肃之意,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华而不实,时常摆宴于此,到任数月,即身败名裂,亭台亦随之记废。清冷台的石壁上长着一株古榕树,后分为二株,但它们的根是连在一起,故名兄弟同根榕。
冰壶:史载“冰壶”二字为明朝御使林廷玉题写,取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冰壶”来比喻自己一生清白。“冰壶”落款:烟霞病叟书,烟霞病叟为林廷玉的别号。
天皇岭景区:位于乌山中东部,面积3.4公顷,景区内有胡也频故居、吴清源围棋会馆、红雨山房、峻青台(幽幽亭)、吕祖宫、武圣庙、乌山画院、冰壶、天香台、三友榕、幞头岩(黎公岩)等景点。
峻青台、幽幽亭:史载,北宋明道初,时任侯官令的沈邈闲暇时喜爱登高,得乌山东北偶一地作平台,曰:“俊青”。十年后,释迦院僧侣邀请以台作亭,名曰:“幽幽”,并请来宋朝四大书法家的蔡襄为亭题字作诗。现亭为原址上重建。
红雨山房:红雨山房得名于诗人李贺的名句“桃花落如红雨”,弥陀寺中黄宗彝所居红雨山房今已不存,现在的红雨山房为新建的建筑。
《乌石山志》载红雨山房:在山之东舒啸岩左。其地属弥陀寺,乌白两塔平立窗棂间,磴下绯桃俯仰。道光间邑人黄熥字肖岩,后改名宗彝,著有《闽方言古音考》、《婆梭词》等书。郭柏苍尝居之,柏苍辑《乌石山志》于此。咸丰间改山房为山楼。郭柏苍《红雨山房记》:“乌石山之弥陀寺,门与霸石接,入寺三十武,有石陡峭而虎顾,即舒啸岩,侧结二屋,本僧舍也。楹各方广丈许,斗垣而槛于东向,屏九仙,对双塔,俯视左右,了无杂木,惟桃多且盛,风来片片入几席间,余因取长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名曰‘红雨山房。’寺仅一僧,日闲游,夜酣睡,以寺托黄郭二凡子,晨钟暮鼓皆吾事矣。门以几叩为戒,谢俗客,兼以习静,修理古书者处外院,司启闭汲泉瀹茗以待客。夏仲溪涨成灾,骨董字画古砚寿山石美不胜收,鬻此质彼为书贾作居停。李君作霖工篆石,其父振涛茂才学于十砚翁,以山房之胜,携鎚凿消夏。吕西村、林瘦云、吴小溪日以黄子环印谱与李君相质证,时亦偶作一二石以酬答东道。仆人郑佛荷担游山从者。偶山人寄尘,僧镜妙、慎修、凤超、羽人钟戒、吉永。予与肖岩辄为宾主,酒米之外,无一荤品,故其事可久。九年中,负书卷不负风月,每与客石栏夜坐,七城阒然,两三星火,闪闪树罅,寒鸡一声,万感并集,此时上下千古在杯茗中,此境可述而不可问。客散,予与肖岩不交一语,各坐卧各读作。予忆肖岩诗有‘起剔残灯读班马,从无一语及旁人,’此境又可述而不可问。黄先生铨将令三水,嘱作记,为游山之前导,因删前记,胪列近事,冀其来游也。道光甲午。赵在田《乙未初春蒹秋贤友属书高达夫还山吟再访红雨山房》诗:“从来风雅属城南,(明袁表、韩延锡及国朝光禄社均在乌石山。)老健犹能访再三。世上闲情惟蜡屐,山中佳话又榕庵。压龛贝叶供晨课,(黄郭二生恒代僧课诵。)一树梅花伴夜谈。(观音院岩上老梅。)难得搜罗共今古,千年秘本箧中探。”黄铨《红雨山房》诗:“几树松声作翠涛,一行山影衬绯桃。与僧对奕兰房静,留客调琴石磴高。小隐不妨近城市,清谈时觉入风骚。主人白板长年迥,可许花晨更载醪。”《吕世宜同黄子河清饮红雨山房》诗:“山门独早曙,翠竹不知秋。一径行踪古,数声鸟语幽。能诗多胜事,镌石附名流。(予闲为诸君镌篆隶。)作客还觞客,长年无客愁。”何冠英《正月十七同陈达夫宿红雨山房》诗:“梦绕桃千树,山围寺几重。城寒时击柝,窗曙尚闻钟。宿酒香薰枕,残棋局在胸。白云留客宿,一夕亦高踪。”刘永松《雨后过红雨山房》诗:“晓起过山寺,痴岚衬日光。江流天外渺,树色雨中凉。分水通苔径,移樽傍石床。桃花虽有主,今日伴刘郎。”蔡征藩《红雨山房花朝》诗:“七城晓日灿桃花,烂醉未醒月又斜。春色那能长海国,客情容易各天涯。莫将襟抱酬宦况,忍使文章负岁华。正是高人能觞客,何妨修禊亦山家。”僧凤超《宿红雨山房》诗:“山月寒近郭,霜钟曙到窗。云游几短鬓,诗思尚残釭。结伴僧休笑,偷闲佛所。明朝归废寺,(时主净慈。)瞻礼理经幢。”黄熥《辛卯正月四日大雪与蒹秋同咏》诗:“阶前青草点白玉,簾外飞花扑红烛。夜窗琴书了可数,晓起惟有竹尚绿。招朋沽酒看遥山,蜡屐僵顽不着足。万灶无烟鸟不啼,一树梅花伴芳躅。世间龌龊顿消除,独有娟洁在心曲。与君祷祀古佛前,山房三日见朝旭。”郭柏苍《红雨山房同戴芷农舍弟合亭看月》诗:“夜色簾前近,开簾望若何。霭深山月暗,潮上水灯多。人语出林樾,钟声隔市河。石栏清不寐,片影过藤萝。”又《红雨山房独坐》诗:“梅逢冷眼初破蕊,山为闲情日送青。晓起鼓钟清课罢,微风吹展未翻经。”又《戊戌山房待黄肖岩》诗:“三日柴门已不开,晚花坐看落莓苔。忽闻风送烟中语,知有人从岩下来。”
胡也频故居:胡也频(1903~1931),幼名培基,学名崇轩,笔名沉默、黄英等。胡也频是现代中国优秀的文学家,著有《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诗歌、小说。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当选为执委,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中华苏维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现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1931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同年与李求实、柔石、殷夫、冯坚壮烈牺牲于上海龙华,史称“左联五壮士”。胡也频是福建人民的优秀儿子,是榕城(福州)的骄傲。他的英名与江河同在,精神与日月同辉!
第一山景区:在乌山的东部,这里的主要景点有:乌塔、石塔寺、映塔池、“第一山”题刻、“清隐”题刻、清隐亭、云霄亭、一笑亭和邓拓故居。
第一山:“第一山”,据清代的冯登府认定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且是美女簪花体。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后世仿摹的。怪只怪米芾爱石及山,山山第一,“第一山”遍布全国各地,让人真假难辨。
清隐:“清隐”为朱熹的真迹,是大理家朱熹讲学乌山珍贵的历史见证。
乌塔:乌塔耸立在乌山景区的东麓,与于山西麓的白塔遥遥相对,是福州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二塔”之一。乌塔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所建的“净光塔”,后经闽王王延曦重建。乌塔高35米,共八角七层,塔身层檐用叠涩手法建造,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佛像,共有46尊,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石塔寺:古时的石塔寺已毁损,新的石塔寺正在建造中,目前尚未完工。
第一山房(邓拓故居):乌石山南麓灵鸳庵左,有南宋遗民游汶居所。游汶曾得罪奸相贾似道罢官,元初不仕,并自题其居曰“遗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书其背日“遗民破袖”,其气节可与郑所南同誉。山之东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鳞次台,登其巅可望城中屋宇鳞次。石山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状元黄朴曾居此并刻诗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革命前辈邓拓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为“邓拓纪念馆”,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主楼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小楼房,为清末民国初福州旧民居风格建筑,现辟为“邓拓生平展”展厅。
邓拓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历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在二十年的新闻工作中,直面历史和现实,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不惜以生命维护革命原则,也维护了革命者的人格尊严。在文革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服安眠药以死抗争。1979年,由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主持,举行追悼大会,为邓拓平反并恢复名誉,给予极高的评价。
一笑亭:据史载,明朝陈元珂《新构一笑亭于乌石山阴》诗曰:“……解印无与言,见山始一笑……”,说明一笑亭在明朝时已建造,后被毁,现一笑亭为新建。
高爷庙古建筑群......
榕树根形成的天然门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