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
       戏台,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主要用于演戏。旧时,城市和乡村都有戏台,乡村戏台多建在神庙或祠堂,供酬神,也起到娱乐和教化作用。城市除一些神庙外,设在福州城市的各地会馆也有戏台,用于联络同乡、同行感情,如春节团拜、庆典活动、宴客观戏。戏院则是专业娱乐场所,形式上有别于民间的戏台。

       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戏台。临水建筑称水榭,戏台是水榭的主题建筑。2006年5月水榭戏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始建于十六世纪的明万历年间,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将豪华、典雅的戏台建在衣锦坊内最大的孙家宅院、清道光年间为郑郑鹏程的私家宅第内,成为古代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也是唯一的一座建在水上的戏台。它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福州官家生活、民间戏剧和节庆活动场所的实物资料,而且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以至于出现关注水榭戏台甚于关注其宅院建筑的现象。

       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旧2、3号,新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每座都有三进,“三三得九”整个宅院共九座。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皆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总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
       主座大院临街六扇大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要通道。入门为门头房,中间门厅,左右耳房。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均铺以平整条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厅堂特大;第二进明三暗五,进深五柱。前天井左右各有一水井。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
       花厅的最大特色是建有水榭戏台,是府内聚会、演戏地方,也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它是府内喜庆宴会的重要场所。水池面积56平方米,池底涌泉,长年不涸,池内养有金鱼、鲫鱼、龟鳖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戏台,坐南朝北,系单层平台,面积约30平方米,四柱单开间,九脊歇山顶,翘角上刻有精美的镂空“角鱼”,檐下夹角施雕花“弓梁”、垂柱;内顶上方形藻井,中刻团鹤,周饰蝙蝠,象征福寿双全。台后有化妆室,池外左右两侧有酒楼,酒楼后有假山、雪洞,戏台正面建楼阁,坐北向南,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墙头灰塑、屋脊等均精工细作,独具风格。 

       水榭戏台所在宅院系郑氏宅院,郑宅系大户人家,每年正月初三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事时,主人都盛情地请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到宅内聚会,他们坐在厅里一边宴客、品茶,一边听曲看戏,而女眷们则坐在酒楼和阁楼上看戏。

       主座的厅堂部分,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建筑风格简洁、规整。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又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这是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的做法,使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明朝时插屏门的颜色为黑色。因为明朝王室为朱姓,为了避讳朱红色,插屏门平常是不开启的,为福州在风水的角度上有“开门不通财的说法”。 
       主座的第二进是厢房部分,是三个开间方落,其实在两侧木门的后面又暗藏了两间厢房。这里采用的是“明三暗五”的建筑格局。所谓“明三暗五”是指,站在这里看这座建筑有三间屋子,其实在旁边还有两间,被两堵隔墙所隔,所以明看只有三间,其实是有五间。明朝当时官制森严,要达到三品以上的官衔才能享受一进五开间房子,郑氏是商人所以当时他采用了明三暗五格局,不仅使自己回避了明朝严格的官阶制度,也讨巧的使自己享受了三品以上官员的待遇。
       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花厅最大的特色,也是最精华之处就是——水榭戏台。

       花厅位于戏台对面,是重檐歇山顶建筑,由杉木制成,双层阁楼,是观赏戏曲的场所。每年正月办春酒或者有其他婚嫁等喜庆活动时,主人邀请诸多亲朋好友在此聚会,男宾在楼下品茶、听曲,女眷则坐在楼上看戏,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制度。阁楼檐下的悬钟雕刻有松鼠、玉米、葡萄、谷穗等动植物,寓意百子千孙,雀替是龙头鱼尾形状,寓意鱼跃龙门;卷棚采用竹的形状,寓意节节高升。并有太白醉酒、仙女飞天等精美雕刻。

       通往二楼的楼梯正是设在旁边的假山里,增加了这个戏台的观赏性。这也是三坊七巷花庭院林的一个特色。 

       戏台是清代的建筑,歇山顶亭状的木构建筑。三面临水,中隔天井,面对楼阁,拾音良好。戏台呈方形,面积30平方米。方形平闇上有“团鹤”和“蝙蝠”的彩绘,象征福寿。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 戏台立于60平方米的水池上,水池内的水为地下涌泉,长年不干涸。池水不但能净化戏台周边的环境,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水作为优质的导声介质,可以增强回音,并且与戏台上方形平闇形成回音共鸣,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这里面演出是不需要任何音响设备的,只要是上面唱的人都会听得到。上面还有一个藻井,是八边型的凹进去的。上面有一个团鹤旁边有四个蝙蝠,四个蝙蝠寓意是赐福的意思,鹤是长寿的意思。当时传说这里唱戏,外面的人想进来听,进不来就坐在自家的水井旁边听,故人为满足自己家人和朋友观戏的嗜好,无意间为闽都文化留下了富有戏剧性的一页。


       我国古代戏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面开口伸出式戏台,观众可以从戏台三面观看表演;另一种是一面开口镜框式戏台,这种镜框式戏台与现代舞台相类似,只是今天镜框式舞台为长方形,古代的则是中间大,两边小。演戏时,两边用布挡着,中间敞开为表演区,台下观众只能从正面观看演出。水榭戏台为三面透空的式样,即伸出式,下部架空于水面之上,这样既有利于通风,又可利用水的回声增添幽远的效果。水上戏台不但因台面跨水而建,凌水若波,且亭台丽影,倒映水面,别有一种情趣;水面既限定了观赏者与戏台的视觉距离,又可以利用水面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婉转悠扬。

 

       戏曲所要展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喜剧或悲剧的形式,而且要向人们揭示干百年来生活于社会历史环境各个层面的剧作家们对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因此,从深层次上来说,戏曲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戏曲文化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制分明的“水榭戏台”与“三坊七巷”整体建筑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它不仅使“三坊七巷”古民居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对研究福建地区的戏台建筑也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三坊七巷内唯一的一处宅院戏台,也是福州城内唯一的水上戏台,“水榭戏台”与福州戏曲发展史与福建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我们研究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支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建筑独具的艺术魅力。

       旁边的白色回廊,是演员通道,通向演员服装是与休息室,这里的设计体现出建台者构思的科学。水榭戏台是见证福州戏剧辉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座宅院和旁边的宅院仅一墙之隔,请看在两座宅院的墙上还有一个拱门,那是为什么呢?古时的深宅大院为了共同抵制火灾水患等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在建宅初期,邻里会达成共识,彼此为对方保留一条逃生避祸的门洞。所以在三坊七巷里每座宅院的每进相通,宅院相通,巷巷相连,如此一来,同一条街巷的宅院都是贯通始末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坊巷格局。







       在两进之间有一条廊道称为“覆龟亭”顶部的形状像一个倒扣得乌龟盖子。在三坊七巷的宅院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逢到了下雨的天气,通过“覆龟亭”的廊道走到任何地方都是可以不用打伞的。



 

       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皆精工细作,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至今保护完好。

 说说宅子的主人们:

       郑氏乃世代宦族,以诗礼传家。据统计,自郑鹏程开始,郑家4代之内有10个举人,其中5个成为进士,又有3个被钦点为翰林,名扬一时。
       明察秋毫 体恤民心的郑鹏程:郑鹏程(约1760~1820),字登衢,一字人蔚,号松谷,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家住衣锦坊洗银营北侧。他生于书香门第。父郑楠,国子监生。母何玉瑛,字梅邻,是闽中才女,精通诗词音律,琴、画、音乐尽皆精妙,尤以吹洞箫为佳。郑鹏程自幼跟随母亲读书识字,家教十分严格,从小立下报国的志向。

  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郑鹏程中进士,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因忠于职守,勤政奉公,深得成亲王的赏识,任命他管理捐纳房。不久,升江南司员外郎,参与修纂有关户部典章条例规则,并监督宝泉局、稽查盐茶事务、总办井田、科现纪检审处,所有任职都得到“勤能”的评价。

  当时,江南争田的诉讼已历百余年,受株连的人多被判以死刑。郑鹏程了解了这种情况,便着手进行层层稽查、核实,重新审讯,将原先仅属于嫌疑并无确凿证据的人,减轻刑罚,或给予释放,案件随之了结。江南各州县赋税繁多,穷苦的老百姓及徭役等多拖欠或逃亡,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户部多数人都主张加重对其处罚,而郑鹏程执意不肯,他认为:“如果处分太严,必定导致催税过急。在这种情况下,当官的,或是底下差役便会滥用酷刑,趁机肆虐百姓,乃至收受贿赂;更何况,天年不好,粮食欠收,百姓生活艰难困苦,衣食无着,我们岂能忍心听之任之而向百姓追讨呢?”于是,加重处罚的做法没有施行。

  明察秋毫、体恤民心是郑鹏程的一贯行为。在袁州,他同样听取诉讼不轻易用刑,往往是多用劝戒,少施惩罚,而对文人更是给予爱护。后来,郑鹏程调任山东司郎中,京察一等。正当此时,江西方面急需人员,于是以知府的身份前往江西,代理临江府知府。

  临江这个地方有个樟树镇,是商人聚集之处,各路船只、车辆往来甚多,经常发生抢劫案件,郑鹏程分析了情况,便在河面上安排巡逻的船只,并招募一批巡逻士兵,昼夜轮流侦察,缉捕盗贼,盗贼之风就很快地平息了。郑鹏程的善政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也引起朝廷的重视,又升他为袁州府知府。袁州府与临江府相毗邻,当地的“刁民”听到郑鹏程的威名,都很快地销声匿迹了,袁州府一度出现安定的景象。

  郑鹏程来袁州到任后,首先大兴文化教育,创办了许多学校,还大力修复昌黎书院,规模十分宏伟,为江西第一。同时也恢复考试制度,一时万载土棚,众人争考;但当地过去学风败坏、贿赂盛行,百余年来,每年考试都出现舞弊,接着就互相攻击,给考试造成很大阻力。郑鹏程认为当官之数在于爱民,兴文重教是安邦定国的大计,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大家说明考试的利弊,人生的前途祸福;但还是有人不理解,郑鹏程便呈报上司,请得经费,实行奖励办法,并根据百姓的要求严厉惩罚破坏考试的头目,使本地、外地的民众都感到满意。

  几年后,郑鹏程又授湖南常德府知府,其为政一如在袁州的时候。他发现洞庭湖畔地界争讼历久不息,便派人勘察、测量湖地,明确划定地界,筑堤修坝,以平息坍塌、涨潮之争;同时,诛杀恶霸首领,清理湖面强盗。他还兴建“清节堂”,以体恤贫穷、孤寡的百姓,并惩治奸民夏光先,以大快人心。郑鹏程治理常德六年,三护常澧道,多次解决了重大疑案。郑鹏程性刚直,不迎上,常说:“阿附大吏,攀结缙绅,以求名求利,这是投机取巧者所做的,我不愿干啊!”因而,得罪于人,被议罢职。大府念他一贯清正廉洁,奏请朝廷恢复其职。嘉庆二十四年,郑鹏程请假归乡,一年后病逝。

       书法家与卖国贼——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年),祖籍港头镇南郑村,生于江苏苏州胥门,故名“胥”。字苏戡,一字太夷。《郑孝胥传及年谱》载:“(郑孝胥)先世居福清县,初为大族,世业农,至先生三世祖以官起家,始迁于闽侯……”
  郑孝胥“幼而英异”。清同治二年(1863年)入私塾,跟随叔祖郑世恭学习《尔雅》等。同治五年(1866年),侍母入京,授读经史。光绪二年(1876年),父亲郑守廉逝于北京。旋归里,又从郑世恭习业。光绪五年(1879年),郑孝胥与吴赞诚次女吴氏结婚。光绪八年(1882年),郑孝胥在福建乡试中得第一名,与著名翻译家林琴南同榜。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年),任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经出使日本3年,对中国落后有深刻的体会,是变法维新的积极参与者。光绪皇帝曾召见他。他对以练兵之策,被提升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辛亥革命后,郑孝胥以鬻书自给,一度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以遗老自居。因其书法精到,彼时上海不少市招皆出其手。上海商务印书馆编撰的初版《辞源》书名亦出自他的手笔。如今,“交通银行”4个字仍沿用他的墨宝。

  1932年,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于1935年失势。3年后暴卒于长春,年79岁,葬于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七间房村。

  福州鼓楼区南街街道洗银营旧门牌1至4号保存有郑孝胥故居及其祖居。南郑村也保存规模宏大的郑孝胥祖居,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的南郑宗祠,现存一落三进,砖木结构,总面积644平方米,中落悬挂辛亥革命元老郑汽辰“重游泮水”题匾,两边悬挂清嘉庆郑鹏程“进士”牌匾及清乾隆举人郑世仁“文魁”牌匾。

  郑孝胥“精古籍,长鉴别,擅书法”,是近代颇有个性的一位书法家。书法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尤以行书著称,形成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郑孝胥工诗,是近代诗坛的重要人物、“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之一。

       其弟弟郑孝柽官却是一个爱国者,也是诗人,官至安徽省政务厅厅长。

       判案如神的孙翼谋:孙翼谋原名孙亦谋,字谷廷,侯官县文儒坊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举人,后改名孙翼谋,后屡考进士不第,12年后,即考中咸丰二年(1852)恩科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当庶吉士,又改讲官,因丁忧归乡。后补御史,遇事敢于站出来说话,曾上《筹国家大局》一疏,字里行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心,同治皇帝阅后,大为感动,因此声名远播。 
  不久,孙翼谋出任安徽宁国府知府。宁国府经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后,乡村破败,满目疮痍。孙翼谋招集流亡农民回乡耕种,生产逐步起色。改调安徽安庆知府,不久升两淮盐运司,转浙江按察使。第二年,升湖南布政使,并代理按察使职务。
  孙翼谋是一名好官,在各地当官都留下了好名声。在安徽省为官近二十年,政绩很多,特别善于判案。每审判一名囚犯,都虚心体察,不搞刑、逼、供,因而他手上从来没有冤案。比如,有龙图团五鼎和油坊枪杀六命案,案犯都已诬服了,但孙翼谋经过认真审理,发现破绽,将已定的这桩六命案平反了,人们都称他判案如神。所以,孙翼谋很受总督左宗棠的器重。孙翼谋病逝于湖南布政使任上,史载:“丧还之日,民赴送者塞于路。”可见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附:门票
       在三坊七巷,其实不用买联票。如果在这里仔仔细细地逛上一圈,没有两三天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景点,单独买票进入的。去景点的人门可罗雀,刘家大院据说一整天就卖出了我们这三张票......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2.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