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三坊七巷·刘家大院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禄坊,有座老宅子占据了光禄坊的半条街,这座宅子就是著名的“刘家大院”。刘家大院在光禄坊北侧,从西到东。西为早题巷,东是道南祠,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总面积4532平方米,分别为28号、30号、32号、34号(旧10-13号),老福州人似乎更习惯称之为“刘家大院”。刘家大院的主人祖籍河北大名府龙山镇,明宣德年间迁到福州,到十三代刘照时,刘家于此购房居住。
刘家大院东起道南祠(今鼓三小),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北与大光里何振岱故居相邻,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存4000多平方米,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号称“刘半街”。
刘家大院是龙山“电光刘”刘氏家族的产业,是当时福州城内的豪宅之一。刘家四座院宅皆坐北朝南,四面风火高墙,双坡屋顶,院墙檐下有彩色灰塑的花边纹饰。每座临街皆有双重错位石框大门,古朴凝重。入大门,三面环廊,中为天井。登天井的石阶即为大座,面阔五间,中为前厅,旁为厢房。进深七柱,减柱穿斗式木构架。从前厅过边门到后厅堂和后厢房。接着是后天井,到二进。二进、三进、四进的布局基本相同。四座院宅之间隔墙相邻,有小门相通。共有12间大厅,48间厢房,6座花厅,3口鱼池,3座假山,6处亭阁,还有门头房、粮库、闺阁、藏书楼、观音阁、佛堂等。大院的建筑材料全部经过精选和特殊加工。围墙高达6米,墙砖坚牢耐火。铺地青石板平整光滑,长3米以上,宽0.6米以上的达300多条。长3.3米的抱围大木柱有100多根。青石柱础上精雕细刻着八骏马等图案。40多间大小厢房的门扇、窗门、窗棂、壁扇、花隔等,皆为楠木。院内的家具皆为红木精制。最东端的28号厅堂用南瓜悬钟,悬钟前兽嘴衔封板,刻夔龙回纹,卷棚梁上施斗拱替木;厢房楠木窗刻着花纹,襻间用卷书斗拱等,精致之极。
东头的28号、30号,还有28号的花厅,清初原是著名画家许友的故居,名“ 米友堂 ”。许友(1615—1663),明崇祯廪生,著有《米友堂集》传世。诗书画皆绝,生平钦慕宋代米芾书法,称其书房为“米友堂”。有“紫藤花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等诸胜。福建布政使周亮工与许友友善,因周贪污入狱,许友受牵连,家道中落,把“米友堂”卖了。清乾隆、嘉庆年间,被龙山刘氏第十三世刘照和他的儿子刘家镇购买。道光、同治年间,为刘家镇的侄儿刘齐衢、刘齐衔继承。今为“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西头的32号、34号两座还有34号的花厅,原是清康熙进士、内阁中书林佶的“朴学斋”,也为刘家镇所有。两座各有两重错位的石门框。进石门框为门头房、插屏门、前天井到大座,面阔5间,进深7柱。二进、三进的格局与一进相似。34号一进的大堂上高挂横匾“安宠花龄”。另有多副楹联,如:“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庭列钟彝筍传祖绶,文悬日月字动烟霞”等。二进大堂上高挂“春晖寸草”横匾,两边有楹联曰:“行仁义事,存忠孝心。”三进有清末代帝师陈宝琛亲书横匾“朴学斋”。另有林则徐的楹联:“经济博通言达于行,家庭和乐质有其文。”林佶的自撰联曰:“敷文华以经国典,逸骐骥而超天风。”陈宝琛的联曰:“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等。花厅在34号之西,也有三进。有木构楼阁,称“志在楼”。林佶自记云:“吾师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朴学待君传’句,因以名斋。中有‘志在楼’、‘栖鹤巢’、‘陶舫’等。”林则徐有关“陶舫”的诗曰:“银河如练桂花秋,老鹤衔来碧海筹。才子前身是明月,诗家清福付扁舟。幔亭会近笙歌沸,陶舫筵开水竹幽。一曲南飞怀自写,倚声吾欲梦黄州。”
清光绪年间,曾任福建盐运使、刘齐衔的孙子刘鸿寿等筹资改建成“翄均居”。“翄均居”者,谓“诗书礼乐的场所”。大厅有匾曰:“宝气光腾”,楹联有:“名教自有乐地,经史乃是良田”;“华厦生辉三春暖,锦堂添福五世昌”等。以后刘齐衔的后人刘崇伦(俗称电光五)、刘崇乐、刘栋业、刘永业等,大多都世居在这里。
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对刘家大院挂牌保护,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刘家大院是整个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序厅”,以解读坊巷为展示主线,通过里坊制度寻根、明清建筑探微、坊巷文化传承、闽都名人追忆等主题,来集中介绍社区居民的邻里生活,多侧面辐射老福州社会生活,生动展现三坊七巷的个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社区博物馆信息中心、档案资料数据库。
我们来福州的时候正是年节,三坊七巷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但在这个付费的展馆里参观了半天,却连人影都没有看到一个。服务人员态度超好,总是赶在我们前面把声光电设备打开,我们参观过后再关掉。聊天时才知道,到下午三点为止,门票只卖出了我们这三张。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刘家大院坐北朝南,由自东向西相连的四座清式建筑组成。现存的大院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刘齐衢、齐衔兄弟大规模改建后的清式构筑。院内构造基本上遵循当时的典型格局:两道石框门后,是石埕铺地、三面环廊的首进天井。经天井入前厅,厅堂阔五间,减柱造穿斗式木构架,两边正房。屏门隔开前后厅,由后厅经后天井而至二进、三井。四座大院间共墙相邻、小门相通,临街处则各建大门,每院落既可独立,又能相互通连。据统计,刘家大院原有大厅12间、厢房48间、花厅6间、假山3座、鱼池3口、亭台楼阁6处,另有藏书阁、观音阁、佛堂等。其围墙高达1.5-2丈,尤坚实耐火;长3米以上、宽0.6米的铺地石板计300多条;3米左右长的抱围大柱就有100多根;门窗户扇尽用楠木。作为显赫一方的大户,刘家住宅建筑用料考究,颇有不同凡响处。
厅堂两侧的厢房有些意思,是北方建筑了不多见的结构......
本次修复的刘家大院本有三落,其中西落两进、中落三进已修复,东落因为还住着人,尚未动工。另外最西侧的花园已被毁,无法复原。
第一展厅介绍的是“里坊制”: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这种制度不仅是一个营建制度,更是统治者维护专制权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城市规模形态、职能组织配置、街道空间形态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四个方面论证和分析,探索里坊制度下以唐长安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而解析里坊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深刻影响。
里坊的概念: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发展概况: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西落的建筑,一进是清代的木构梁架,民国的隔扇。那些楠木窗格扇,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木构件。二进的青石竹节窗,还有民国的两层木楼,雕刻都很精致。两层木楼是由清建筑改建而来,一楼檐下保留有悬钟、雀替等木雕构件,二楼木雕栏杆上装饰着木雕的礼器——壶和鼎。西落的门头房原先被破坏缺失了,此次市古建所在修复设计时,根据地面挖出的遗址,恢复了西落的门头房。
这里展示了整个三坊七巷的面貌,如果有时间驻足倾听,在大屏幕中滚动播出的宣传片,可以让你深入地了解三坊七巷的历史,及其在近代史中的辉煌。如果你能停下匆匆的脚步,一定会有所收获,至少,可以选择到自己喜爱的景点去探访历史......
第二进大厅东西厢房介绍的是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二进院落后面展示的是福州人的生活场景......
转而走进中落三进建筑。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院墙檐下饰有彩色的灰塑。这些彩绘修复前,有的被水泥封堵。这次修复时,专门请来彩绘工匠慢慢清洗,再根据清洗出的原样来恢复。彩绘左右两侧是渔樵耕读图,有渔夫打鱼、农夫踩水车、樵夫打柴等图案。中间是主人衣锦返乡时的画面和一些生活场景,此外还绘有荷花、鲤鱼、牡丹、锦鸡等吉祥物。
这一展厅介绍的是三坊七巷里走出的芸芸才子:从三坊七巷走出的100多位名人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有过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堪称历史名人,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明抗倭名将张经、船政大臣沈葆桢等。
第二类是历史上担任过重要军政官职的人物,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御史中丞陆蕴,明礼部侍郎萨琦、户部尚书林津、应天府尹陈一元、巡抚梁章钜,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部副部长陈季良等。
第三类是名门望族,如住在宫巷的林则徐次子林聪彝、大女婿刘齐衔,住在黄巷的清道光进士、湖北巡抚郭柏荫,五兄弟皆中举,在福州传为佳话,世称“五子登科”,解放军著名儒将郭化若是郭氏后代。住在文儒坊的陈承裘世家更为著名,六子皆中进士或举人,其祖父陈若霖,其父陈景亮,其子陈宝琛为末代帝师。
第四类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如唐代学者黄璞,宋嘉定状元郑性之,著名诗人黄任、杨庆琛、张际亮、林昌彝,何振岱,《福建通志》总纂、“同光诗派”代表人物陈衍,当代著名女作家谢冰心等。
福建有名的书院......
对面的展厅则展示的是福州的婚俗:结婚是人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这里可以让大家感受福州独特的婚俗魅力...
“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
男方下聘礼: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男方要送聘(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
女方回礼: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
女方置办嫁妆:生活用品、红伞(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红塑料桶: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 (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
新房布置: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门上贴大红双喜字、新房正中悬彩灯、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窗户两边贴对联、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接亲: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
吃太平面: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铺床: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见长辈: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
设酒宴: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迎宾客。
回门:按福州婚俗“请回门”,通常只来一天,当晚便回男方家的,叫“请赶烛”,要在烛明夜黑前返回夫家。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请回门”时,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同时要对新郎进行有趣的逗乐和滑稽的调笑,作为新女婿定要以礼待人,婉转答对,避免落入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罚,又要被人取笑。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展厅里还有福州独特的节日风俗介绍......
走出展厅,右手边有个小小的戏台。寂寞的服务人员非要让我猜猜它的用途,还好一顿夸我“有见识”。晕......
美丽的福州花灯,好有节日的气氛呢......
展厅里介绍的是福州独特的手工艺场景......
展厅外转角处的一面独特的墙壁。好会利用楼梯下的空间呢!喜欢!如果我家也有这样几面墙,我的书就有地方放了......
中落正厅的插屏门,是漆金团鹤图。二进天井紧靠回廊处,有一对直尺形的相对的短墙,不知是何用途。三进是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木栏杆、门扇上刻的都是几何图案的格子,很有艺术感。楼前是超过两层楼高的百年白玉兰树。
放眼下的壁画,还左右不对称呢。好像并不符合中国美学的特点.到底是沿海开放的老城市,看出这里接近西洋风俗的地方较多了。这两面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吧......
在刘家大院中穿行,恍如游走于深婉的岁月脉搏。诚然,刘家大院也未能避免历史性的灾厄,四座相连中的一座早被拆毁,假山鱼池、亭台楼阁更踪迹全无,再不复当年旧貌,但其余韵尚存。首先是宅院的幽深委曲,初来乍到的我几乎有如入迷宫之感:这边一道小门,那里一个转弯;一环扣一环,一屋连一屋,仿佛繁复无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情趣在此处得以诠释。
在刘家大院里转悠了半天,也该介绍一下刘家了:刘家人才辈出,即有轰动一时的“兄弟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为林则徐大女婿),又有号称“电光刘”的刘崇佑、刘崇伟八兄弟,还有陈宝琛的外甥、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攻芸,以及曾任福建盐运使,号称“福建理财三杰”之一的刘鸿寿。
刘照,曾任邵武县训导、漳浦县教谕,毕生助教兴学,曾募修福州“郡学礼殿”、葺“明伦堂”,建东街“文昌祠”等,同儿子刘家镇、刘家藩等购置光禄坊“刘家大院”。
刘家镇,刘照长子,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两试礼部,均落第,后大挑二等,补南安县学训导,称病不赴,建家庙,设经文、书算两斋,以教宗族子弟。其胞侄刘齐衢、刘齐衔皆赖其教读成才。著有《翄均居图说》等。
刘齐衢(1813-1860),字本枢,号绮田,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父亲早亡,由其伯父刘家镇教养。刘家镇是刘家十四代,林则徐的挚友,曾创办圣功书院和凤池书院。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齐衢与弟齐衔“兄弟同榜两进士”,轰动一时。刘齐衢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江津为蜀境要冲,开支繁多,积案不少,民众苦不堪言。齐衢到任后,江津得以“少安”。然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
刘齐衔(1815-1877年),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刘齐衢之弟,林则徐大女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签分户部。咸丰四年(1854年),授湖北德安知府,深受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器重。不久,移任襄阳、汉阳两郡。同治元年(1862年),擢陕西督粮道,旋代理布政使兼总粮台。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又升河南布政使,还曾一度署理巡抚。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以“办理不当”罪罢官,不久病逝于开封。他用二十多年为官积蓄的钱财,在宫巷购置了三座大宅院供子孙居住,还在福州北门、雷峰山、石仓、闽侯县科贡乡等地购买大片土地出租。刘家还开设德成、即成、复成典当铺和天泉钱庄。刘家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了大笔收入,为发展民族工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刘齐衔之子刘学恂时,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1890年,刘学恂创办了一家糖厂,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不久停办。1893年,刘学恂将厂房改为仓库,囤放纸张,经营纸行,不幸遭火灾。两次失败并没有阻止刘家发展工业的尝试。1910年,刘学恂的几个留学日本的儿子与林长民等人,出资购买耀华电灯公司改名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学恂次子刘崇伟为发起人,担任公司董事兼经理,五子刘崇伦为技师长(总工程师),刘家一开始就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和技术管理权。1912年,刘家收购“福建电话公司”,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曾留学日本学习电气工程的刘崇伟任公司董事长兼经理。随着电气、电话公司的成功,刘家又先后创办电气公司附属修理厂、精火厂、福州冰厂、福州油厂、建兴锯木厂、两家电料厂、玻璃厂等二十多家企业,成为福州首富。
刘攻芸是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齐衢是他的曾祖父。光绪帝师陈宝琛是他的舅舅。他也是李鸿章最小的弟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李国珍的丈夫。
刘攻芸幼年曾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早年在清华学校学习,后来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留学欧美,主攻财政金融并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1927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1929年,从清华调任中央大学,教授银行学并进行银行实践,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实权人物。1929年8月,刘为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所赏识,出任中国银行总会计。后张嘉璈被委任为央行总裁,邀请刘攻芸作为副手出任副总裁,1949年初,在国民党核心人物都准备滑脚之际,刘攻芸出任央行总裁,后又出任李宗仁政府的财政部部长,毅然挑起了这个财政破摊子。刘攻芸的晚年也是不如意的:他在台湾呆不下去,又辗转到香港;1963年,新加坡独立后,去新加坡经营矿业,做事又百般不顺,事业一败再败;于1973年,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人世。
刘齐衢、刘齐衔父亲早亡,由其伯父刘家镇教养。刘家镇是刘家十四代,林则徐的挚友,曾创办圣功书院和凤池书院。刘齐衔就是前几期“人文鼓楼”中提到的“刘齐衔”故居的主人公。到刘齐衔之子刘学恂时,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1910年,刘学恂的几个留学日本的儿子与林长民等人,出资购买耀华电灯公司改名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家一开始就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和技术管理权。因此,刘家也成为当时享誉一时的“电光刘”。
“福州的老百姓用的电灯,就是刘家带来的。”福州近代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大的企业,就是福州电气公司。为了纪念刘家,老福州皆知的福州电气有限公司原址改为福建电力博物馆。据介绍,当年福州发电用的煤都是直接用船运到这里的,老福州有个说法,福州有三塔,乌塔、白塔和刘家电气公司的烟囱。
转到前厅,服务人员赶着给我们开灯。哇塞,这些名人跨越时空都聚集到了刘家的厅堂里,还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照了个人物关系表......
对面的电子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名人与你对话呢......
好喜欢墙上这些放东西的地方呢,总是不由自主想到家里满地的书......
名人家风家训展:共有四十位名人名家的家风家训、一块公约碑及部分族谱、对联等实物资料亮相。其中,冰心亲自为谢家家谱写的序言也将首次公开展出。
展示了五代同堂的兴盛场景......
看看天花板,好大的储物空间呢!不禁疑惑:这样的大户人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呢?是不是有其它的用处呢?比如:隔热、防雨......
顺着这个小门往里走,就来到郁达夫故居。可是这里的居室是不允许参观的,只能在外面向里张望。不知原因为何......
清末代帝师陈宝琛亲书横匾“朴学斋”。中落最漂亮的还要数东侧的花厅。这个花厅的半月池,与郎官巷二梅书屋、南后街叶氏民居的半月池有的一比。池边环绕着海礁石堆砌的假山,还有爬藤植物、露台以及水榭。这个水榭又不同于水榭戏台中的水榭,它不是立在水面上,而是建在池边的、一个类似轩廊的建筑。
在花厅厅堂有一个民国风格的雕花门扇,很特别。门扇上设计了上下两层共12面椭圆形的镜子,两侧的门上还各有一面椭圆镜。从这些镜里可以看到背后的半月池、假山,这可能就是当年主人设计这幅门扇的用意所在吧。在这些镜子的下方,还刻有各种“寿”字的写法,每扇门刻20个字,六扇共120个不同的“寿”字彰显出主人生活的富足、情趣和讲究,换句时髦的话,叫做“很会享受生活”。
郁达夫故居:刘家大院的花厅还曾为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与其妻王映霞的借居处。1936年至1938年,郁达夫来闽任福建省参议,在福州生活了三年,创作了大量描绘福州山川气候、饮食人物的优美散文。其中有一年他们就寄寓在刘家大院。
1936年2月,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请,到福州任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住南台基督教青年会宿舍。稍后,因他兼任省政府公报室主任,公务繁忙,从南台到省府路很不方便,就在城内光禄坊早题巷1号赁屋居住。1937年岁首,郁达夫访问日本、台湾归来,因王映霞来福州才在光禄坊刘宅11号(现光禄坊30号)赁屋居住。同住的有二子郁云和王映霞女士等。郁达夫《毁家诗纪(二)》说:“扰攘中原苦欲休,安危运系小瀛洲。诸娘不改唐装束,父老犹思汉冕旒。忽报秦关悬赤帜,独愁大劫到清流。景升儿子终豚犬,帝豫当年亦姓刘。”并写道:“到福建后,去电促映霞来闽同居。宅系光禄坊刘氏旧筑,实即黄莘田十砚斋东邻。”郁达夫住在光禄坊刘家大院28号东花厅,在这里,交游有许多福州文化界的朋友,如“永安堂”经理兼《星闽日报》社长胡梦洲等。
郁达夫1937年1月21日在榕致黄华表的信谈到:“内子杭州来,得悉足下已迁柳浪新村。”此信载于1937年2月10日杭州《东南日报》。推算起来,郁达夫是1937年1月初回榕后,就接王映霞携其子郁云来,住进光禄坊刘宅花厅,(丁丑年)春节是在这里过的。
郁达夫住光禄坊刘宅期间的生活,与抵榕初期大不相同。知名作家董秋芳1937年4月3日抵榕后,当天就到刘宅拜访郁达夫。他撰文告诉读者:“我愿报告一件最使我惊异的事,就是郁达夫先生的生活改变。他的生活,现在很有规律了,经办的事也很多。每天早晨七时便出去办公,到正午十二时回家午餐,下午一时以前又匆匆出去,直到夜晚才回来。这种生活,要说阻碍他的创作,未始不可,至于说他坐领干薪,却是冤枉煞人。而实际上,这里的工作都是很紧张的,连郁夫人料理家务,买菜煮饭,都得亲自动手……”(《到福州后》)。
当时,应郁达夫之邀来榕工作的还有:进步作家杨骚、许钦文、楼适夷,成为福州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的骨干,他们常到光禄坊刘宅与郁达夫叙谈。
郁达夫有记日记的习惯。《回程日记》(1937年4月30日至5月4日)就是他寓居刘宅期间写的。为促使郭沫若早日回国,共同抗日。他在杭州会见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等,请他们向南京当局进言,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当他回福州后得知奔走见效后,喜不自胜,5月18日一天里给郭沫若写两封信(原信后来曾披露),翌日又给郭沫若的妹夫胡灼三写一信,要他“亦去一快信,使他得安心回来。只说郁某决非卖友之人,可以回来矣”。这些信流露真情,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
这段期间,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关系比较融洽。王映霞带着次子郁云,还带了一个保姆来,原有在榕久住之意。郁达夫陪王映霞拜访朋友,游览榕城名胜古迹,品尝闽中名菜,并到照相馆合影留念。王映霞是媒体常报道的人物,加以衣着时髦,引起邻里闺秀的注意。后来因时势变化,夫妇商量后,王映霞带郁云先回杭州去,她在刘宅大约住了5个月。
书斋与卧室......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国,于7月27日抵达上海。郁达夫专程赴沪迎接。他回福州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该会成立后,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创办《文救周刊》,由郁达夫、杨骚主编。出版三期后,为加强团结抗日,附刊于《小民报》的几个文艺周刊与《文救周刊》合并为《救亡文艺》(日刊),仍由郁达夫、杨骚主编。这些文章迸射着耀眼的战斗的光芒。因而,引起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和省保安处的惊慌与破坏。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被迫停止活动。《救亡文艺》编辑部受到特务持枪威胁,要抓责任编辑楼适夷,被迫停刊。然而,郁达夫仍下定决心,要为抗战而献身。他在光禄坊寓所为文学青年程力夫的题词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杭州、富阳后,郁达夫的七十多岁老母亲不甘做“亡国顺民”,被迫绝食,除夕那天饿死于家乡的鹳山。噩耗传到福州已是1938年春初,国仇家恨,双锤齐下,郁达夫悲恸欲绝,即在刘宅景屏轩设灵堂遥祭,并亲自书写一联:“无母何依;此仇必报”,悬挂于其母遗像旁。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投入更广泛的全国性抗日洪流中去。
梳妆中的王映霞......
刘家大院的辉煌远不至此,向前追溯,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刘家入住之前,这四座大院的主人并不逊色于刘家。大院西侧的两座,即32、34号(旧12、13号)曾是清代藏书家、书法家林佶与哥哥考古学家、金石家林侗的读书处“朴学斋”,后归林则徐好友、刻书家冯缙所有,之后又几易其手,最后为刘家买下。
林佶(1660-1720后),字吉人,号鹿原,福州人,林侗之弟。清代藏书家、书法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奉旨入武英殿抄写圣祖御集。五十一年(1712年)钦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以后,年六十余岁。博学能文,好金石,工楷书,又善篆隶,尤精小楷。文师汪琬,诗师陈廷敬、王士禛。曾手书汪琬之《尧峰文钞》、陈廷敬之《午亭文编》、王士禛之《渔洋山人精华录》与《古夫于亭杂录》付雕,即著名的“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雍正元年(1723年)罢归,筑“朴学斋”,设“陶舫书屋”,藏书达十余万卷。著有《朴学斋诗集》、《汉甘泉宫瓦记》、《全辽备考》等。其师尧峰先生(汪琬字苕文,号钝翁,长洲人。顺治乙未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以疾告假归。结庐太湖之尧峰山,闭户撰述,研究六经,不问世事,时称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仆学待君传”句,乃以名斋。
林侗(1627--1714)字同人,福建侯官(一作闽县)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年八十八岁。贡生。康熙中,署尤溪教谕。侗所著有荔水庄诗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李忠定年谱及井野识涂,《清史列传》传于世。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冯缙,字光敦,号笏骈,又号栖鹤。侯官人。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仅一次进京考进士,落选后便放弃仕途,“日以书籍自娱。喜为诗,有《儋甄、稊米集》”。又撰《兰话室后金石存》、《唐昭陵陪葬名氏考》和《陶舫拾慧》等。冯缙是刻书家,曾刻印林佶兄林侗《来金石考》和乡前辈孟超然《亦园亭全集》。又准备刻印宋梁克家《三山志》,雕板都备好了,只因财力不足而作罢。其弟冯光祚,字恪甫,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被“梁章钜招入藤花吟社”。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林则徐因父林宾日病,辞了去年刚到任的浙江杭嘉湖道的官职,回到福州。第二年春举人冯缙邀请林则徐到其光禄坊家作诗饮酒,林则徐写了《陶舫诗二十韵为冯笏骈孝廉(缙)赋》,诗中说:“冯君招我文字饮,遗迹流传话畴昨。诛茅归傍光禄台,自署巢居号栖鹤。朴学斋连兰话新,忽在楼中醉星落。”“朴学斋”就是藏书家林佶的书屋,“兰话堂”是冯缙的书斋,两家连在一起。
冯缙60岁生日时,林则徐还写了《和冯笏骈〈六十自寿诗〉》四首,由此可见,林则徐与冯缙的交情是很深厚的。
大院东侧的两座,即28、30号(旧10、11号)声名更为显赫,是清初诗画家许友的故居“米友堂”。“米友堂”因许友钦慕米芾的书法而得名,中有紫藤花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浮冈、陶舫诸胜。许友字瓯香,工书善画,诗尤孤旷,时称诗、书、画“三绝”。他继承父亲许豸的遗产,住在光禄坊的房子中,乌石山著名的“涛园”是他的别墅,早题巷4号也是他送给外甥黄任居住的,现为“黄任故居”。许友后因福建布政使周亮工贪污案受牵连,他通过《学哑》、《学瞽》、《学担粪》、《学死》等诗表示对当局的不满。许家的名气还在于许家一门四世出过六位诗人,至许友曾孙许王臣时更因“七世同居”获乾隆皇帝钦赐“七世同居”匾额、诗章,荣耀一时。
刘家大院于2005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劫后重生,它并未被历史的尘埃深埋,正如大院内幸存的百年玉兰与辛夷(又名木笔),花期来时,依旧花开满树,芳香袭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