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游福州——舌尖上的福州

$
0
0

2016年春节游福州——舌尖上的福州


       来到福州,最重要的任务是——“吃”!!!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的文化与时尚。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福州菜淡爽清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福州菜其特点为味道偏甜、酸、淡,尤其重视汤的烹制,有“一汤十变”之说,烹调方法上则以溜、蒸、炒、煨、炖最为常见。福州菜常用的典型调味料有虾油、红糟等。传统福州菜常以虾油取代食盐和酱油等作为咸味调料进行烹饪,而其注重清淡、鲜香的特点也决定了福州菜极少使用像辣椒一类的辛辣调料。

 

       一、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

       佛跳墙: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汉族名菜,属闽菜系。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佛跳墙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

       菜品历史:“佛跳墙”名的由来,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说法一: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说法二: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说法三: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其他说法: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传统做法所需食材:佛跳墙菜的原料有几十种之多: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鳖裙、鹿筋、鸽蛋、鸭珍、鱼肚、花胶、瑶柱、鸽子、排骨、蛏子、金华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家养老母鸡鸡脯、家养黄嘴鸭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等等。

       菜品特色:由于“佛跳墙”是把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各料互为渗透,味中有味。同时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气养血、清肺润肠、防治虚寒等功效。上席时如配以蓑衣萝卜(白萝卜切成的丝)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银丝卷、芝麻烧饼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无穷。
       说起佛跳墙这道菜,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并且做过各种想象,但是真正吃过佛跳墙的人却很少,博学如梁实秋先生雅舍谈佛跳墙,最后却转到了红烧肉,何况平凡之人。
       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扬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气扑鼻,与佛跳墙相比的确欠一点含蓄。真正的佛跳墙,在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口味无穷。


       鸡汤氽海蚌:鸡汤氽海蚌是一道福建的汉族特色名菜,属闽菜。使用漳港海蚌、鸡肉作为主料,配以牛肉猪里脊肉等辅料制作而成的美食。以鲜活海蚌为原料,氽以滚热的鸡汤而成,口味咸鲜味。

       食材:主料:鸡汤氽海蚌所选用的海蚌,为福州长乐出产的漳港海蚌。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2。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其个体较大,肉质脆嫩,味甘美,具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鸡肉。辅料:牛肉(肥瘦) 、猪里脊肉;调料:盐、料酒。

       历史文化:海蚌是我国海产品中的珍品,肉质脆嫩,色白透明,在淡海水文汇处的海水的沙中生长,壳薄,略呈三角形,以福建省长乐市漳港品质最佳。鸡汤氽海蚌是以鲜活海蚌为原料,氽以滚热的鸡汤而成。


       淡糟香螺片:淡糟香螺片,福州市汉族传统名菜,属闽菜系,雪白的螺片淡妆着殷红的糟汁,舒展似花,令人叹为观止。将香螺肉尾部切除,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放入热水中氽一下捞起。将冬笋片下锅过油后捞起,将蒜米、姜末下锅煸香,再放入香糟略煸,随即加入花菇和过油香菇片,倒入用上汤、味精、白酱油、芝麻油、湿淀粉调成的卤汁烧沸芡匀,放入氽好的螺片,翻炒即成。雪白的螺片配上殷红的糟汁,脆嫩鲜爽,馨香淳美。本品是福州独具地方特色的名菜,亦为闽菜中著名的刀工菜之一,雪白的螺片淡妆着殷红的糟汁,舒展似花,令人叹为观止。


       荔枝肉:荔枝肉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闽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制法是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因剞的深度、宽度均匀恰当,炸后卷缩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即成。荔枝肉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皆似荔枝而得名。荔枝肉独具闽菜特点,味道酸甜可口。


       醉糟鸡:醉糟鸡是福建福州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闽菜-福州菜。是将肥母鸡加红糟煮熟、醉糟而成。色泽淡红,骨酥脆,肉软嫩,味道醇香,食之不腻。以红糟作配料烹制菜肴,是福州菜的一大特色。红糟具有防腐去腥,增加香味、鲜味和调色的作用。用于菜肴上的有枪糟、拉糟、煎糟、红糟、醉糟、爆糟等十几种烹调方法。尤以传统名菜“糟炒香螺片”、“醉糟鸡”最负盛名。
       原料:肥壮净嫩母鸡、白萝卜、辣椒,红糟、五香粉、白糖、绍酒、高粱酒、精盐、白醋、味精、鸡汤。

       特点:色泽淡红,骨酥脆,肉软嫩,味道醇香,食之不腻。


 

       二、福州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

       太极芋泥: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闽菜中的汉族传统甜食之一,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做芋泥的习俗。芋泥常作为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推出。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宝芋泥最为地道。它的盛名与其选材密切相关。福鼎八宝芋泥选材自福鼎土特产——省名牌农产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个大、质松、味香而闻名,是制作八宝芋泥之上品。在福建一些地区,芋泥也会用作食物的馅料。用芋头烹制的芋泥,以独特的味道而脍炙人口。原料可选:竹芋、红芋、猴头芋等,但以槟榔芋最佳。将芋头蒸熟,去皮碾压为泥,拌上猪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热锅上翻搅均匀后装入盆中,并用红枣、山揸熟莲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装饰太极图案,淋上一层熟猪油,上笼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芋泥中的上品称为“太极芋泥”和“八宝芋泥”。由于猪油蒙盖,制成后貌似冷食,实则热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为甜点推出。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皆有做芋泥的习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为有名,是福州地区典型的甜食。此菜香郁甜润,细腻可后,是闽菜的传统甜食之一。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上的最后一道“压轴”菜,通常都是芋泥。


       锅边糊: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福建福州汉族著名佳点,风味小吃,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汤中,煮制而成。锅边糊简称鼎边糊或料棵,福州人都叫鼎边糊,是福州的大众小吃,如果佐以蛎饼,更加可口。
       锅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无人没吃过锅边糊。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其中鼎边糊(又称锅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三字,也会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锅边糊(鼎边糊)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是一盆滚烫的“锅边糊”了。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蚬子、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汤,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浇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

       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来历故事: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木金肉丸: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由于他家住在城内后街澳门路营房里口,地方比较偏僻,故每日雇佣流动摊贩头顶着小甑子,沿街叫卖“木金肉丸真好吃”,路人争相购买。他还想方设法改变口味,做出了甜中带咸、咸甜适口、别具一格的木金阃馅肉丸。这种肉丸,晶莹透亮,如琥珀,似玛瑙,气味芬香,味道清纯,脆韧耐嚼,具有独特风味。此时的木金肉丸,除在城内鼓楼区大量销售外,许多小贩还贩运到台江商业区、仓山文化区以及郊区叫卖。不少名厨和菜馆也向他定购这种肉丸作为酒席上的点心。

       木金肉丸以如此受人喜爱,主要是质量上乘。首先是选料严格:白芋头是制作肉丸的主要原料,要选用闽侯尚干出产的,蒸熟后肉质软绵爽润;菇粉要选用闽清或罗源产的,洁白、不含杂质;红糖要选用新洲产的,清甜、纯净;豉(酱)油要选用口味鲜美醇厚、气味芬香的。此外,还要选用颗粒饱满、新鲜的芝麻和红枣,板厚精白的肥肉,上海的名牌味精,德国产的食用色素。其次,配方要符合卫生要求,又气味芬香、味道可口,食后能令人齿颊留香。产品外观要色泽鲜艳、晶莹透亮,既能使人赏心悦目,又能诱人食欲,食不粘牙,外壳脆而韧。

       姚木金在工艺操作上能做到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外壳皮的制作,先要将白芋头去皮,刨成粗细均匀的芋丝;将菇粉3公斤研成细末,取其中半公斤,用沸水冲成熟浆;红糖3公斤,加水熬成糖浆;将10公斤芋丝投入锅内,加熟浆、红糖液搅动,再投入余下的生菇粉,加适量五香粉和金黄食用色素,加水搅拌均匀,放置一夜,让其出胶。制馅,要先将肥肉切成0.5厘米的小方块,再将红枣去核切碎,将芝麻炒熟,然后将三者混合,掺上白糖、豉油、卤汁、味精等,搅拌均匀后放置一夜,让五味互相渗透。第二天,先将面料舀入小碟,在中间留出空位,将馅料嵌入,用面抹严封密,再一块块摆入铺有经生油水浸过的荷叶蒸笼内蒸熟。这样繁杂的工艺流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名牌的意识是办不到的。姚木金一生勤劳,终于创出了名牌。

       永和鱼丸:永和鱼丸是福建一带的汉族风味名菜,属于闽菜系。永和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是福建福州市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2001年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
       鱼丸最早出现于秦朝江浙一带。秦始皇云游江南到了湖州,喜爱鱼米之乡的鲜鱼,但鱼肉剌多,吃起来极为不便,便下一道谕旨,要求随行厨子送上的鱼必须将鱼剌剔净,否则斩首。厨子前思后想不得要领,气急之下,抡起刀背猛砸砧板上的鲜鱼,没想到歪打正着,鱼肉与鱼骨竟截然离析。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剔骨法让厨子惊喜不已。他灵机一动,索性将鱼肉剁成稀泥,然后包上鲜猪肉馅,团成一粒粒丸子,煮汤送上。这种吃法,深得秦始皇欢心,从此鱼丸便在南方流传开来。
       永和鱼丸创始人是三坊七巷人氏,叫刘二弟(大名刘必松)。上世纪20年代,刘二弟跨过海峡到台湾,在永和市一家小食店里落脚,以自己娴熟的打鱼丸技艺,为店老板打工。由于他所制的鱼丸有鱼香味而没有鱼的腥味,大受当地人的欢迎。该店营业额因此剧增,让老板发了一笔财。刘二弟省吃俭用,也积攒了一些钱,掘得第一桶金。上世纪30年代初,刘二弟回到福州,他做了一担鱼丸担,每天挑着自制的鱼丸,敲着叮当作响的碗匙,在三坊七巷中叫卖。不多久,街坊里巷住户一听碗匙声音,就知道“鱼丸二”来了。于是,纷纷走出家门品尝他的鱼丸。人们认识了刘二弟,也认识了他做的鱼丸。鱼丸分为鲨鱼丸和鳗鱼丸两种,汤里加入胡椒粉,味道独特。

       同利肉燕: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3号的同利肉燕老铺,正所谓“百年同利,中华燕皮”。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严格遵照祖方,选用猪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因此,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至今已传承五代,历经三朝,是福州一家创业一百三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华老字号”。听已执掌“同利”的陈君凡说,他的父亲,第三代传人陈存谈,现年七十多岁,是从十二岁时开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肉燕是福州特产中的精品,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同利扁肉燕,人人吃不厌”是陈君凡挂在嘴边的广告词。此说在福州街头巷尾流传。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百余年间,陈家严守祖训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同时,“同利”一贯遵循薄利多销原则,节日与平日同价。正是这近于“迂腐”的生意经,使得老铺盛名于世,燕皮远销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三、风味小吃: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福州春卷: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材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慧、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两人你敬我爱,情投意合。陈皓有志气,有抱负,读书专心致志,常常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贤惠的阿玉眼看着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里好不难受。为了照顾陈皓,她总是伴随着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给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饭菜。但陈皓读书实在太专心了,经常总是忘记了吃,阿玉只好拿去热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好啊!她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好啊!既能当饭,又能当莱,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从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饱,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进京赶考,一路上除了带去应试的用品外,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得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的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听,诗兴大发,顿时写诗作文,一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主要食材:米粉、蔬菜、肉。

       捞化:是福建福州著名的汉族小吃,享誉中外。福州本地的小吃很多,细数不下数十种。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那米粉是原产莆田的“兴化米粉”,很细很细的细米粉,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捞化,作为福州的大众美食,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吃的。能经历这么多年依然这么受欢迎,自然有它过人之处。捞化虽然好吃,但做法非常简单,可以用英文的“Simple yet Beautiful (简者美)”一词来形容。


       米粿:用一种俗名叫“大稻”的大米做成。“大稻”粒圆,外形有点像珍珠米,其黏性介于普通大米和糯米之间。在屏南,有句俗话:种田人家三样米都要有,即糯米、“大稻”和“早米”(即普通大米)。糯米做糍粑,重阳、冬至、年夜饭和酒席少不了;“大稻”做米粿,除了腊月的年粿以外,冬春时节还有人用鼠曲草加“大稻”做鼠曲粿;“早米”主要供平日熬粥煮饭之用。
       准备做米粿之前,要先拿些豆萁来烧成灰,接着用沸水浇沃,沉淀后得到碱水。然后把适量(刚好一臼)的“大稻”放在碱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放入沸水中稍微煮一煮,等煮好后捞起来沥干,倒入洗好的石臼用臼棰(状如镐头而较为壮硕)筑几遍,用手掰成小块,放在饭甑里蒸熟了,再倒进石臼去舂。

       舂粿类似于某些地方的打年糕。舂糍容易舂粿难,若是舂糍,一个人舂一臼还绰绰有余;而若是舂粿,则非叫上两三个壮汉不可。因为糍粑越舂越细越柔软,比较省力;而米粿越舂越细越劲韧,比较费力。因此舂粿的时候,几个壮汉要轮番上阵,一人抡上十几二十棰。如此车轮战术,才能将一臼米粿舂细。

       舂好的米粿蘸点白糖或者酱油即可食用,但是年粿主要不是即做即食,而是要将它做成各种形状加以保存,等到来客人的时候拿出来煮成下酒菜招待客人。米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做成圆柱形的,有印成橄榄形的,有印成满月形的,还有做成乌龟形的。孩子们因为好奇,还会请求大人把米粿做成各种动物,形状各异,全凭兴致。

       做好的米粿要先放在竹匾上晾干,但是晾久了又会开裂,所以如果要储存较长时间,晾干后就必须浸泡在清水里,水必须常常换一换,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味和口感。吃的时候,捞几块上来,或炒或煮,或甜或咸。

       光饼:汉族特色小吃,是福建省地方食品,福州、建瓯、顺昌、尤溪(梅仙)等地最受喜爱的传统饼类食品之一。光饼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即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被称为“征东饼”。但无论“光饼”还是“征东”饼,其名均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在河南固始也有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烙馍”)。它是将面团和好、切块、搓圆压扁,然后刷水贴在炭炉烧烤。有甜的、有咸的、有不甜也不咸的,外观、色泽、大小都与福州光饼一模一样,只是少了饼中心用以穿线的那个孔。唐代固始隶属光州,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固始。可以推断,自从唐末王溯、王审知兄弟入主闽都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固始而称“光饼”。“光饼”是福州传统名点,古时,福州书生晋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从历史而言,制作简易的“光饼”在前,即所谓戚继光将军下令赶制的行军杀倭的干粮。从“光”字而解,既指饼形、色泽的特征,当然也包含传自光州固始及也含有纪念戚将军的“光”,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湛,很有历史风采。相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历史溯源: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

       还有一种起源说是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的军队预备的干粮。但关于这种说法,浙江慈溪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说却能提供一点佐证。据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杀捕剿倭寇,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另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解放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于是百姓称之为“继光饼”。

       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喜吃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等。以前光饼属于街头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福州人在请远方客人品尝光饼时,都要自豪地给客人介绍光饼的传说。从前,光饼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如今福州的大酒楼、大酒店,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谁也不曾想到,光饼还有今日这等的风光。


       蛎饼(diā-biàng福州方言):又叫海蛎饼,福建福州汉族传统风小吃,具有浓郁的福州味,与众不同,名闻遐迩,魅力所在。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与鼎边糊同吃则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摊上均有蛎饼这种点心。

       海蛎饼都是福建人从小到大百吃不腻的美味,海蛎大名牡蛎,又名蛎黄或蚝(蠔)、蚵,属贝类动物,纯雄无雌,故得状名(牡即公的意思)。海蛎饼外酥里嫩,香气四溢,荤素搭配。极大的乐趣就在吃到里面唯一的一只海蛎的时候,如果运气好,碰到老板粗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仿佛占了大便宜一样高兴。

       蛎饼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青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美食用料:海蛎饼用料讲究,将浸泡后的大米、黄豆磨成浆,主料是一定要用海蛎的。将稀稠得当的米浆,舀到特制的长铁篦上,在其中放用猪瘦肉、芹菜等调好的馅,外加一只牡蛎,再浇些米浆,把它盖满封密,然后放入油锅中炸,直到两面焦黄,即可捞起。因为加了海蛎,所以出锅的蛎饼鲜香扑鼻、外酥内嫩、油而不腻。还有一种贫民蛎饼,用料简单,没有海蛎,用的是虾米、韭菜、萝卜丝、菜干,小时候外婆就做过,我喜欢吃萝卜丝和菜干的。有海蛎和没有海蛎的蛎饼,一眼就看得出来,有海蛎的要更丰腴、更大一些,当然价格上也会毫不客气地贵出一倍。

       旧时蛎饼做法,很是辛苦,往往早上天微亮,一家人就得起床,将头天晚上浸的大米、黄豆从水平捞起,然后套起石磨,用水将石磨清洗干净。石磨磨米须得两人,因石磨眼小,需要一人推磨,一人不停往磨眼添水添米,数九寒天,也不例外,添水之人,往往冻得跳脚搓手。米浆磨成,盛在一大铁盆或瓦缸中。将海蛎肉、猪瘦肉、小葱、韭菜(也有用白菜或紫菜)调成馅。浆和馅分列油锅两侧,油锅上架一密眼铁架,炸制蛎饼的人,左右各握一特制长柄瓢勺,左勺勺浆将右勺勺底铺满,铺上馅,再盖上米浆,伸右勺入沸油锅,炸至金黄,捞起放在铁架,食者自取。

       虾酥:虾酥,福建福州汉族风味小吃。用虾肉,马蹄,葱,面粉等材料加在一起,再用腐竹皮包起来揉成细长条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油炸成金黄色即可。食物原料:大米、黄豆、河虾、韭菜。盐、五香粉、植物油。制作方法:1、大米、黄豆分别淘洗干净,放清水中浸泡2小时,磨成浓浆;虾洗净,剪去长须;韭菜洗净,切碎。2、浓浆盛入大盆中,加入韭菜碎、盐、五香粉拌匀成虾酥浆料。3、锅内倒入植物油,放进两把长柄铁勺烧热,取一把铁勺,在勺底放2只河虾,舀入一汤勺浆料盖在河虾上,中间拨开一个洞,放入油锅中炸制;再取另一把铁勺,重复以上操作,炸至虾酥两面呈金黄色,浮出油面,捞出沥干油即可。

       菜头粿:菜头粿即萝卜糕。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方汉族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鼎锅炒软,加入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又法:萝卜丝不经炒过,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调匀再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将菜头粿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吃法:菜头粿切片,锅里放油,油热放入菜头粿,煎至微黄翻面,再煎至微黄即可,蘸辣椒酱风味更佳!

       马蹄糕: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福州及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甜点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夏季蚊虫比较多,吃完马蹄糕极容易被蚊虫叮咬,建议品尝美食后建议不要外出,以免被蚊虫叮咬,在室内做好防蚊虫措施。

       饮食文化:最早的马蹄糕是用几样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这些马蹄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早期的经贸路线使异国香料由远东向北输入,坚果、花露水、柑橘类水果、枣子与无花果从中东引进,甘蔗则从东方国家与南方国家进口。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拥有,而他们的糕点创作则是蜂蜜姜饼以及扁平硬饼干之类的东西。慢慢地,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彻底地改变。从十字军东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运用和中东的食谱散播开来。在中欧几个主要的商业重镇,烘焙师傅的同业公会也组织了起来。而在中世纪末,香料已被欧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广为使用,更增进了想象力丰富的糕点烘焙技术。等到坚果和糖大肆流行时,杏仁糖泥也跟着大众化起来,这种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来的,而模子上的图案则与宗教训诫多有关联。马蹄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来才慢慢的传入中国。


  福州红年糕:年糕,从其以“年”字为首,便知是中国过农历新年常用的小吃之一。神州广大,东西南北地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样的年糕。福州红年糕,是用粘性较大的大米水磨成浆,滤成半稀半干,加红糖浆搅拌,用手使劲揉成韧性后,放在圆形的蒸笼里炊熟做成的。她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吉祥物——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的美好愿望。在春节时,当地人也盛行炊发糕,发糕是用麦类磨粉掺入适量水和糖加发酵粉用手揉成富有韧性,待糕团发酵时,放在蒸笼上炊,炊法与炊年糕相似,讲究的人家在发糕上面抹上一层红色,安上几粒红枣,撒些麻油,炊出来的发糕,味美香甜,当地人称之为“炊发糕”,寓意发家致富,大吉大利,节日里与年糕同时搭配食用。每年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圆的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一盆油煎的年糕或发糕。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2.5-1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