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三坊七巷·三坊
“三坊”之第一坊——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
三坊七巷的三条坊中,最靠近西湖的,是西北部的"衣锦坊"。大概是沾了帝苑的豪气、通了西湖的灵犀,这个坊才有了后来的鸿毛济美、财丁骏发。"衣锦还乡"的那份感觉,是古人入世的追求,士大夫也未能免俗。而湖光山色与春风得意,正可相得益彰。
衣锦坊由来:“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于是先有该巷荣归的春风中人,改"通潮巷"为"禄锦坊"或"棣锦坊",后有更得意的主儿,易其名为现在的"衣锦坊"。人们几无例外地,将荣宗耀祖的成就感和娇人傲物的心态,直接地广而告之。
给这个坊带来负面影响的人也有。比如从洗银营小巷走上近代政治舞台却不幸丢了国格的那个大书法家(
郑孝胥曾任伪满洲国总理)。但始建于乾隆年间的郑家宅院至今还在,照样地砖是砖、瓦是瓦,只是朱颜改。衣锦坊也有大隐隐于市者,竟把舞台歌榭建到自家院子里来,而且是搭在水池之上,成为三坊七巷里的唯一水榭。如今虽风光不再,正待修复,却仍让人想像当年"台上半癫、台下全癫"的一派自得其乐情景。最有看头的还是坊内的欧阳氏花厅,好像在这里发生过木工泥匠漆艺雕师的才艺大比拼。封火墙、泻水檐,马鞍翘、六扇门、漏花窗、覆龟亭、美人靠、楠木格、金鱼缸……,建筑的精细和摆设的经心里,无不透露着主人生活的信心和艺术的用心,同时记载着一些具体年代衣锦坊里富余祥和的升平气象。
衣锦坊史话:衣锦坊在三坊七巷中颇有特别之处,它不是直通的,中间有一小段拐弯,北边一处与雅道巷相通,另一处与北林坊相通。南边一处与闽山巷相通,另一处与洗银营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古时这里水道发达,每日与闽江同潮汐,附近有大水流湾和小水流湾地名,至今还有“合潮桥”(即著名的双抛桥)。后来,又称棣锦坊,这也是古代名人效应的例子,原来宋代侯官人陆蕴、陆藻兄弟都考中进士,都到外地做官,又先后做过福州知府。《诗经·常棣》是周公宴兄弟的乐歌,中有“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人以“棣鄂”为兄弟的代称。福州人认为陆氏兄弟双双衣锦还乡,居住此巷,就取《常棣》诗意,称“棣锦坊”。陆蕴、陆藻兄弟官秘书,都住在善寿坊,后人又将此坊改名“秘书巷”(在今温泉路附近)。陆氏兄弟又有别墅在西门外,名陆庄园,有园池亭馆之胜,是宋代有名的私家花园。至今还有陆庄这个地名(今陆庄花园新村附近)。陆藻与福州温泉还有一个故事:宣和六年(1124年),陆藻在秘书巷附近温泉坊重修温泉浴室四间,中有振衣亭,公休日才开放,“非衣冠不许游也”。专门为休假官员洗浴服务。
不过百年,闽县人王益祥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官做到江东提刑,因为同乡人陈自强居相位,为了避嫌,辞官回福州也住在棣锦坊,认为坊名棣锦不是陆氏兄弟的专利,做官的人都可以“衣锦还乡”,率性改名“衣锦坊”,沿用至今。果然,历代名人多住于此,明代江西巡抚陈一元就住此地,雅道巷住有清云南巡抚林绍年、福州最早的共产党员翁良毓烈士。福州林姓有“四林”(东林、西林、南林、北林),北林坊因住南京都察院事林廷玉而得名。洗银营住有吏部主事郑守廉家族,闽山巷住有船政人物梁鸣谦及其后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等等。
衣锦坊保存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品,有造型别致的水榭戏台、雕刻精美的欧阳氏花厅、别具风格的郑家花园、保存完好的清代汪氏宗祠等。
福州民谚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闽山为“看不见”,闽山巷近闽山,故名。有闽山庙,古时元宵节在此看鳌山,演杂剧,热闹非常。清诗人郑洛莫《榕城元夕竹枝词》写道:“闽山庙内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数十番。”古代福州坊巷口多设有神龛,据说坏人不敢在此撒野。如今社会进步了,神的功能也退化了,闽山巷口旧有神龛,现在仍然供奉财神,还见有香火,然未听到有什么人发了财。如果当作民俗史来研究,衣锦坊的内涵还是丰富的。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三坊”之第二坊——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中国近代天文学家高鲁等。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中国近代天文学家高鲁等。
城市会长大,坊巷也一样。文儒坊原只是乌山北面的一条巷,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的说法,这个坊在正式命名前俗称“山阴巷”。按风水学的约定俗成,人们结庐而居一般都愿选在山的南麓。因为山之南日照时间长,地气比较暖和,适合于万物生长。但福州地势特殊,城外是群峰环峙,城内是三山鼎立;古城区原在三山这内,后来三山反被包在了城区之内,固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说法。乌山之阴即是屏山之阳,从大的位置上看,整个福州城都处于北岭山系的南麓,所以,坊巷的每一户都可称是“向阳人家”。而这城内三山又都不足百米高程,太阳的光辉对山南山北一样普照。
以此观之,这个带点霉气的“山阴”巷名,迟早是要改的。而改名的契机,就在这个坊巷次第走出了好一批大儒。在《儒林外史》行世之前,“儒林”的名声何等地好。孔圣人的有教无类,愿将个个弟子都引上入世之旅、出仕之途。这与佛家普渡众生、愿人人成佛的悲心,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山阴巷,一边是聚居户日见其多,“巷”渐渐地变成“坊”;一边是士子们不断地走向外部世界,融入主流社会,各各有建树于家国。因此宋代定坊名时,很自然地就有了“儒林坊”的雅称。到了主持国家最高学府的国子监祭酒郑穆住进了这个坊巷后,经一番“一字师”的工夫,易其名为现今的“文儒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所以不陋。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公约: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巳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文儒坊位于南后街西侧。西通金斗门桥河沿,原名山阴巷,后改儒林坊.宋时海滨四先生之一、祭酒郑穆居此,改称文儒坊。中间有闽山巷,通衣锦坊,闽山境曾以著名社火闻名福州。另有三官堂与支巷大光里,南经早题巷通光禄坊。明尚书林瀚居此,设尚书里,且在坊西建林氏家祠。明七省经略、抗倭名将张经居此,旧宅尚存。清帝师之父、咸丰进士陈承裘“六子科甲”第装修精美,台湾总兵甘国宝住宅、祠堂在坊西端南侧。清著名学者陈衍、何振岱都住在大光里,这里还有陈衍主持修建的诗人聚会处“听雨斋”。民国时期林白水创办蒙学堂也设在坊内,民国海军将领陈季良也居于此。近代福州富商尤恒盛,在坊内占有大量房产,故有“尤半街”之说。坊东口北墙上,镶嵌一方清光绪七年(1881年)文儒坊公约碑,是福州古坊巷仅存的公约碑。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文儒坊,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宅花厅几乎攘括了清朝花厅宅院的所有格局和肌理,进入里面,仿佛到了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它由正座两进和隔院前后花厅组成,坐北朝南,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头房、首进、二进院落。一路看过去,有接檐、门廊、六开门、进门屏风等肌理,两侧为耳房。大院四周为风火墙,墙中间开有石框门,门楣上绘有三组浮雕,从左到右分别为灵羊、泻水檐,仙鹤,门楣上还有长方形的泥塑门额,花饰三匝,中间为三狮戏球图。正屋宽约十二米,中间为厅,旁为房,深约十三米,左右厢房的八扇门全是楠木精雕花窗。厅中梁架上有条巨大灯秆,贴有金花。厅前为宽阔的天井,左右走廊各有一米多宽的泥塑“看月亮”,左边塑的是“吴刚伐桂”,右边塑的是“嫦娥看玉兔捣药”。整座大院最有特色的是西隔院的前后花厅,面积约四百平方米。花厅宽十二米,深三十二米,由上客厅、书房、复龟亭组成。前花厅为三开间,中间为厅,旁边为房,还有后厅、后天井。客厅两侧各有六扇窗子,窗下另有玻璃窗框,窗框下为楠木壁板。通向后花厅的两侧门为双开,门框上以花格为额,客房门为四扇四开,房前向还有四扇窗子。书房在客厅对面,为三间木结构式房子,中间是厅堂,旁边为两间书室,堂前八扇屏门,每间书室都有四扇撑开式窗子。
民俗活动:文儒坊传统节庆活动和时令节俗很多,春节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划龙舟、七夕话鹊桥、中秋赏月、重阳敬老、过小年(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除了以上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外,福州地区独有的节俗主要有拗九节、冬节搓丸、祭灶、迎春、迎年、中元节、做夏等。
历史人物:陈承裘故居位于文儒坊西口。陈承裘官刑部浙江司行走。陈承裘生六子皆中科甲,故有“六子科甲”的掌故。长子陈宝琛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走进陈承裘故居,木柱雕梁威严犹在,古朴的宅院却显得有点萧索。整座房子共分两进。与别处的民居不同,陈承裘故居格局气派,厅柱、门面还可以看出当年精雕细琢的痕迹。正房楠木门上部框架雕饰漏花,中嵌楠木板雕刻着鼎、瓶、盆、壶,第二进大厅四扇门板雕刻着花、鸟、鱼、虫,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屋檐连着一间临时搭盖的木屋顶,墙顶泥塑造型大体完整,仿佛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陈季良原名世英,家居文儒坊,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任“海容”舰大副。武昌起义中支持革命军,任“江亨”舰长兼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在东北支持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发生中日“庙街事件”。事后改名季良,继续在海军任职,历“海容”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中,组织江阴防御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三坊”之第三坊——光禄坊
这个街口就是南后街与光禄坊的交界处了......
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正是清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宋时,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宋末寺废,改为民房。1949年后作为省高院等办公楼,
“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省高院大楼背面。1990年末,除光禄吟台四周的亭台榭池保留外,其他都已改建为现代楼房。光禄坊也因道路改造被辟为马路,后又因保护需要将地面改回石板铺设,并且将两边陈旧的现代建筑给予拆除。
名人居所: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建筑特色: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光禄坊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结构:光禄坊28—34号为刘家大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为福州市区可数的大住宅。建筑用料十分讲究,门窗、窗扇、隔扇等多用楠木制成,3米多长的抱围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础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长3米以上的铺地石多达300多条。于2005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的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的林佶故居,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年间为刘齐衢、刘齐衔兄弟改建。刘齐衢(1813~1860年)
为刘齐衔之兄,自幼父母双亡,由其伯父刘家镇收养。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与弟刘齐衔同进士,“兄弟同榜两进士”成为福州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家大院:光禄坊中段有四座(落)一字排开的宅第,门牌号顺序为34、32、30、28(旧10-13号),老福州人似乎更习惯称之为“刘家大院”。刘家大院的主人祖籍河北大名府龙山镇,明宣德年间迁到福州,到十三代刘照时,刘家于此购房居住。
刘家大院东起道南祠(今鼓三小),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北与大光里何振岱故居相邻,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存4000多平方米,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号称“刘半街”。
刘家人才辈出,即有轰动一时的“兄弟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为林则徐大女婿),又有号称“电光刘”的刘崇佑、刘崇伟八兄弟,还有陈宝琛的外甥、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攻芸,以及曾任福建盐运使,号称“福建理财三杰”之一的刘鸿寿。
刘家人才辈出,即有轰动一时的“兄弟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为林则徐大女婿),又有号称“电光刘”的刘崇佑、刘崇伟八兄弟,还有陈宝琛的外甥、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孙女婿、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何应钦内阁财政部长刘攻芸,以及曾任福建盐运使,号称“福建理财三杰”之一的刘鸿寿。
光禄吟台:本为乌石山余脉,称闽山,又名“玉尺山”。唐始建闽山保福寺,宋初为法祥院。宋熙宁元年,程师孟以光禄卿知福州事,闲余常来游玩,喜登池畔岩石上吟诗,寺僧遂名之为“光禄吟台”,并请题榜书。前后历十余主,林则徐晚年一度归籍,应邀至光禄吟台,并在此放鹤,传为佳话。后人遂题“鹤磴”于此。“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也常在此聚会作诗。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12段摩崖题刻,为游客观览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早在1961年此处就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沁园为假山构筑,在光禄吟台前。郭柏苍于光绪七年(1881年)挖漾月池,取土筑假山,假山层累曲折,植松竹梅杏李木62株。假山之巅今新建一座凉亭,亭六角、木构,名曰:“追昔亭。”(图四)追昔亭原在光禄吟台西侧,系郭柏苍于光绪八年(1882年)为祀光禄卿、知福州事程师孟而建造;郭柏苍《追昔亭》诗:“读遍名山石上文,吟台清兴更凌云。万株手植无人忆,我独瓣香忆使君。”
特别介绍:文儒坊中陈季良
陈季良(1883—1945),福建福州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任海容舰大副。武昌起义中支持革命军,任江亨舰长兼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在东北支持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发生中日庙街事件。事后继续在海军任职,历海容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江阴海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945年去世,追赠海军上将。![]()
陈氏家族世代书生,出过七位进士。陈季良的曾祖父陈鸣昌和祖父陈翼谋都是举人。父亲陈镜河在江苏任知县,母亲蔡氏夫人,生四子一女,陈季良最幼。陈季良兄弟皆读书走科举之路,唯陈季良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学堂第四届驾驶班。毕业后历经“建安”、“海容”等舰。武昌起义时,时任“海容”舰枪炮大副的陈世英指挥炮击刘家庙,打响了海军投向共和的第一炮。1914年调任“江亨”舰长。
在庙街期间,曾将“江亨”舰边炮一尊,“利川”舰格林炮一尊,炮弹21发借给苏联红军游击队。红军利用此炮攻破日本领事馆,并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后来日本政府就“庙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
1922年升任“海容”舰长,1923年1月,陈季良晋升为海军上校;1924年5月,晋升为海军少将。次年2月,陈季良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在北伐龙潭战役中,指挥海军炮击孙传芳部三小时,将孙军击溃。1928年任海军总司令。1932年任海军部政务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
抗战期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陈季良指挥了被外军观察家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在没有任何空军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他率中国海军第一舰队的四艘战舰与日本三百多架战机、七十多艘军舰,浴血战斗了两个月零一天,击落敌机二十多架。江阴海战后,陈季良晋升中将。
1940年任海军第一校阅组组长,组织校阅各江防要塞、海军学校等机构。1944年转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兼海军第一舰队司令。
1945年,因旧伤复发逝世,终年62岁。陈夫人遵照遗命,为陈季良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1945年5月25日追赠海军上将军衔。
庙街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苏维埃政府,决定将沙俄侵占的黑龙江航权归还中国。
为了能够控制黑龙江,北京政府海军部决定建立吉黑江防舰队。由于舰艇不足,海军部决定调拨第二舰队的“江亨”、“利捷”、“利绥”3艘炮舰和“利川”武装拖船组成北上舰队前往支援。在这4艘军舰中,最大的是“江亨”舰,排水量550吨,舰长是陈世英。他是福建人,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
从第二舰队驻地上海到达吉黑江防舰队驻地哈尔滨,这是一次艰难的远航。为了增加北上舰只的抗风浪性,第二舰队对各舰进行了改装,并专门派运输舰“靖安”舰拖带护送。1919年7月21日,北上舰队在“靖安”舰长甘联趝的带领下从吴淞港出发,向北方前进。
北上舰队渡过黄海、日本海,穿过鞑靼海峡,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在9月上旬到达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进入黑龙江。此时,“靖安”舰已完成了拖带任务,南下返沪,北上舰队的指挥任务交给了陈世英。
庙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是进入黑龙江的必经之路,当时有华侨2000多人。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进行武装干涉,近千名陆军进驻庙街,另外还有4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除了日本军队,庙街还驻扎着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当地形势极为复杂。
陈世英率舰到达庙街后,受到了当地华侨的欢迎和慰问。他们告诉陈世英,黑龙江再有10天即将封冻,若往哈尔滨应尽快起程,否则就有被困的危险。陈世英接受了华侨的劝告,于当天起锚沿江西上。但舰队起航不久就遭到了日军炮火的拦阻,4舰被迫退回庙街。不久,黑龙江封冻,陈士世英不得不率舰在庙街过冬。
10月下旬,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红军向帝国主义干涉军发起反击。一支红军游击队向庙街地区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发起进攻,庙街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一天,一个白俄军官匆匆忙忙来到陈世英的住处,一进门就说:“我军遭到了红军的袭击,贵军在我军地盘之内,应派4艘军舰协助我军截击红军。”此人口气十分强硬。陈世英打量着这个满脸凶气的白俄头目,心中感到不快。他未加思索地告诉他:“我等乃是客军,舰中皆系水手,未谙陆战。”一句话就把对方打发了。白俄军官只得悻悻而去。
几天后,红军游击队进占庙街,白俄军队终因难抵红军攻势,向东溃逃。此时,日军已经占据了日本领事馆,打算利用地形守住防线。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城里一切秩序井然。这支游击队的正副司令员听说中国舰队驻在庙街,便亲自登门拜访。司令是一位中年独臂汉子,他的一只左臂在战斗中失去了;副司令是一位20岁出头的姑娘,带有稚气的脸上透着一股刚毅。陈世英在这两位游击队司令员的身上看到了苏维埃红军为民族独立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心中不由升起敬佩之情。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气氛十分融洽,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转眼就到了11月。一天,驻守在领事馆的日军突然向红军游击队驻地发起进攻,红军奋力反击,将日军打回到领事馆内。在这场激战中,独臂司令壮烈牺牲。由于日本领事馆防御坚固,红军游击队没有重型火器,久攻不下。在这时,他们想到了中国海军。
红军游击队派了一名代表前来拜会陈世英,想借两尊舰炮,以便攻破日军占领的领事馆。陈世英当即召开4舰舰长会议,商议借炮事宜。各舰长都认为,红军游击队自入庙街以来,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与中国海军关系融洽;而驻扎在庙街的日军,经常残害当地的侨民,对中国海军蛮横无理,发炮阻挠中国海军西上,迫使中国海军不得不在庙街过冬,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满足红军游击队的要求。陈世英采纳各舰长的意见,将“江亨”舰边炮一尊,“利川”舰格林炮一尊,炮弹21发借给游击队。果然,红军有了大炮后,不久便将领事馆攻破,并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
1920年3月,江冰开始融化,红军游击队决定撤出庙街。临行前,他们将所借舰炮全部归还中国海军,并告诫陈世英,日本在开冻时定来报复,劝中国海军4舰开到其他港口暂时躲避一下。陈世英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舰上人员将“江亨”舰和“利川”舰进行了改造,对两艘舰上的大炮进行重新安排,并改编弹药库存表册,以备查对。温暖的春风吹到了北方,被围困在庙街整整一个冬天的北上舰队的官兵都满怀希望地为开航做着准备。
当江冰渐渐融化后,江面上出现了日本军舰的影子。正如红军游击队所预料的,这是日本调来报复的援兵,共有军舰20余艘。与此同时,白俄的浅水炮舰也从上游顺流而下,它们一起向中国舰艇开炮示威。
没过多久,日本方面派了数名海军军官来到“江亨”舰上,一方面是来谴责中国海军借舰炮给苏维埃红军游击队,协助他们打日本;一方面是来为此事搜集证据。但最终他们是一无所获。日军扬言再等一个星期若找不到证据,就将中国海军的4舰全部击沉,不留一个中国人。此话一出,日本就派人将4舰监视起来。
面对眼前日益严峻的形势,陈世英进行了认真地思索。他预感到,正在返航途中的北上舰队可能已经受到了日本和白俄军舰的联合攻击。为应付不测,他一面命令各舰将舰底水门准备好,一旦日军开炮则打开水门,使舰沉没;一面告诫各舰官兵要抱九死不悔的信念,全力对敌。“庙街事件”就这样演变成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
数日后,日本政府就“庙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气急败坏的日本政府提出了4条无理要求:(一)由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道歉;(二)由驻庙街的中国海军向日本总司令道歉;(三)严加惩处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中国人;(四)向死亡的日本海军的家属支付一定数额的抚恤金。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竟屈从了日本的要挟,全部答应了这些条件,给予“江亨”舰长陈世英撤职处分。“庙街事件”的交涉到此得以平息。1920年秋天,陈世英率4舰到达了哈尔滨。
由于陈世英率舰远航北上,历尽困苦,不畏艰难,功绩卓著,在“庙街事件”中又表现出了凛然的气节,受到海军同仁的同情和钦佩。最后,海军部没有执行北京政府的决定,而是让陈世英改名“陈季良”,继续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另外,还授予他“文虎”勋章,以示肯定。
血战江阴:据史料记载,抗战前夕的中国海军共有舰船五十七艘,连小艇算在内,总吨位也不过六万吨,不及日本海军的二十五分之一,且多半是超期服役的旧舰。最大的宁海、平海、逸仙、应瑞四舰,加起来还不如日寇一艘万吨巡洋舰的吨位大。从舰艇数量、吨位大小、装甲优劣、火力强弱、射程远近、速度快慢、舰龄长短等各方面比较,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远逊于日本海军。因而,没有制海权的中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的旗舰被击毁,就再二再三换舰继续升起令旗指挥战斗。直至自己的腰部中弹,血流如注,仍不下火线,而是顽强地举起手枪与盘旋在头顶狂轰滥炸的敌机对决—─他,就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中血洒沙场的最高级将领海军上将陈季良。
为阻挡日寇进犯当时的首都南京,中国海军选择在江苏江阴一带构筑阻塞线。陈季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江阴封锁区总指挥。其实,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之际,陈季良即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在战前动员会上,他坚定地对大家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战场,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战场,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杀敌致果,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日寇也十分清楚,若不能突破江阴防线,日寇舰队的行动范围将只能在崇明岛、黄浦江一带,而不能突入长江腹地。于是,日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上的广播传出猖狂的叫嚣:“必须对中国海军加以惩罚报复,要突破江阴封锁区,必须首先摧毁中国防守部队。”于是,日寇集中了七十多艘军舰,三百多架飞机和十多万兵力,计划一举攻破江阴防线。
1937年8月12日,中国海军在长江的江阴段江面上,以十二艘老舰艇、二十三艘商轮、八艘趸船和一百八十五艘民船及大量石方筑起了第一道江阴阻塞线;接着,又将当时中国海军序列中吨位最大的海圻号等四艘老舰沉入江中,在第一道阻塞线后构成一条辅助阻塞线;而将平海、宁海、应瑞、逸仙四艘主力战舰列于最前线。8月21日,日寇派出了包括当时独霸全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九五式水上侦察机在内的精锐空军,对江阴封锁区进行狂轰滥炸。严阵以待的中国海军战舰在陈季良的指挥下立刻予以还击,首轮还击就击落敌机一架,初战告捷。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经过了一个月的试探性攻击后,1937年9月22日,日本海军联合航空队出动三十多架攻击机、战斗机,携重型炸弹,窜犯江阴,向长江江阴封锁区实施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空中轰炸。显然,没有空中力量掩护的中国海军面临的将是从未有过的海空血战。当时平海舰是中国海军的旗舰。所以,敌机首先分批环攻平海舰,以求擒虎之功。陈季良指挥平海舰官兵冒着弹雨,用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猛烈还击,击落敌机五架。但平海舰也被炸伤,舰上有五名官兵牺牲,二十余人受伤。平海号舰长高宽申腰部中弹受伤。见首轮攻击未达到目的,日寇即改变战术,增派兵力,以八十多架次飞机分四批集中攻击当时中国海军实力最强的平海、宁海两舰。中国海军官兵殊死抵抗,使敌不得近前。不久,平海舰、宁海舰相继被敌机炸毁。陈季良移驻逸仙舰,并挂出司令旗继续指挥战斗。9月25日,十六架敌机猛攻逸仙舰。陈季良率官兵猛烈还击,击落敌机两架,而逸仙舰也被击中,舰上官兵牺牲十四人,重伤六人。官兵们劝陈季良快撤,陈季良喝道:不!我们还剩十几发炮弹,我们要和敌人拚到底!激战中,逸仙舰再次中弹,舰身左倾,舰首炮与舰尾炮都被炸毁,陈季良被弹片击中腰部,血流如注,摔倒在甲板上。他忍着巨痛,果断地下命逸仙舰抢摊。敌机见逸仙舰无力还击,就超低空飞行,继续轰炸逸仙舰,陈季良顽强地站起来,大吼一声:“中国革命军队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他拔出手枪与敌机对决。陈季良将军的精神感染了全舰官兵,包括那些身负重伤但还有一口气的官兵也从血泊中顽强地站起来,用手枪、用步枪与敌人血战,直到所有的子弹打光。
负伤后的陈季良依然不下火线,继续移驻定安舰,再次升起司令旗,指挥与敌作战。有人劝告他说:“挂司令旗暴露目标是很危险的。”可陈季良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说:“司令旗在,中国的舰队就在,对敌是蔑视,对自己的人是个鼓舞。”
据统计,仅平海、宁海两艘战舰,在两天内就发射高射炮弹一千三百多发,高射机枪弹一万余发,共击落敌机二十多架……当时在江阴海空战场观战的一位德国顾问被陈季良和中国海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所震撼。他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亲眼看到的最惨烈的海空战。中国海军的参谋长如此英勇,中国民革命军队人如此无畏,中国必胜。”
在庙街期间,曾将“江亨”舰边炮一尊,“利川”舰格林炮一尊,炮弹21发借给苏联红军游击队。红军利用此炮攻破日本领事馆,并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后来日本政府就“庙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
1922年升任“海容”舰长,1923年1月,陈季良晋升为海军上校;1924年5月,晋升为海军少将。次年2月,陈季良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在北伐龙潭战役中,指挥海军炮击孙传芳部三小时,将孙军击溃。1928年任海军总司令。1932年任海军部政务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
抗战期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陈季良指挥了被外军观察家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在没有任何空军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他率中国海军第一舰队的四艘战舰与日本三百多架战机、七十多艘军舰,浴血战斗了两个月零一天,击落敌机二十多架。江阴海战后,陈季良晋升中将。
1940年任海军第一校阅组组长,组织校阅各江防要塞、海军学校等机构。1944年转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兼海军第一舰队司令。
1945年,因旧伤复发逝世,终年62岁。陈夫人遵照遗命,为陈季良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1945年5月25日追赠海军上将军衔。
庙街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苏维埃政府,决定将沙俄侵占的黑龙江航权归还中国。
为了能够控制黑龙江,北京政府海军部决定建立吉黑江防舰队。由于舰艇不足,海军部决定调拨第二舰队的“江亨”、“利捷”、“利绥”3艘炮舰和“利川”武装拖船组成北上舰队前往支援。在这4艘军舰中,最大的是“江亨”舰,排水量550吨,舰长是陈世英。他是福建人,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
从第二舰队驻地上海到达吉黑江防舰队驻地哈尔滨,这是一次艰难的远航。为了增加北上舰只的抗风浪性,第二舰队对各舰进行了改装,并专门派运输舰“靖安”舰拖带护送。1919年7月21日,北上舰队在“靖安”舰长甘联趝的带领下从吴淞港出发,向北方前进。
北上舰队渡过黄海、日本海,穿过鞑靼海峡,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在9月上旬到达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进入黑龙江。此时,“靖安”舰已完成了拖带任务,南下返沪,北上舰队的指挥任务交给了陈世英。
庙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是进入黑龙江的必经之路,当时有华侨2000多人。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进行武装干涉,近千名陆军进驻庙街,另外还有4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除了日本军队,庙街还驻扎着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当地形势极为复杂。
陈世英率舰到达庙街后,受到了当地华侨的欢迎和慰问。他们告诉陈世英,黑龙江再有10天即将封冻,若往哈尔滨应尽快起程,否则就有被困的危险。陈世英接受了华侨的劝告,于当天起锚沿江西上。但舰队起航不久就遭到了日军炮火的拦阻,4舰被迫退回庙街。不久,黑龙江封冻,陈士世英不得不率舰在庙街过冬。
10月下旬,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红军向帝国主义干涉军发起反击。一支红军游击队向庙街地区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队发起进攻,庙街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一天,一个白俄军官匆匆忙忙来到陈世英的住处,一进门就说:“我军遭到了红军的袭击,贵军在我军地盘之内,应派4艘军舰协助我军截击红军。”此人口气十分强硬。陈世英打量着这个满脸凶气的白俄头目,心中感到不快。他未加思索地告诉他:“我等乃是客军,舰中皆系水手,未谙陆战。”一句话就把对方打发了。白俄军官只得悻悻而去。
几天后,红军游击队进占庙街,白俄军队终因难抵红军攻势,向东溃逃。此时,日军已经占据了日本领事馆,打算利用地形守住防线。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城里一切秩序井然。这支游击队的正副司令员听说中国舰队驻在庙街,便亲自登门拜访。司令是一位中年独臂汉子,他的一只左臂在战斗中失去了;副司令是一位20岁出头的姑娘,带有稚气的脸上透着一股刚毅。陈世英在这两位游击队司令员的身上看到了苏维埃红军为民族独立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心中不由升起敬佩之情。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气氛十分融洽,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转眼就到了11月。一天,驻守在领事馆的日军突然向红军游击队驻地发起进攻,红军奋力反击,将日军打回到领事馆内。在这场激战中,独臂司令壮烈牺牲。由于日本领事馆防御坚固,红军游击队没有重型火器,久攻不下。在这时,他们想到了中国海军。
红军游击队派了一名代表前来拜会陈世英,想借两尊舰炮,以便攻破日军占领的领事馆。陈世英当即召开4舰舰长会议,商议借炮事宜。各舰长都认为,红军游击队自入庙街以来,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与中国海军关系融洽;而驻扎在庙街的日军,经常残害当地的侨民,对中国海军蛮横无理,发炮阻挠中国海军西上,迫使中国海军不得不在庙街过冬,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满足红军游击队的要求。陈世英采纳各舰长的意见,将“江亨”舰边炮一尊,“利川”舰格林炮一尊,炮弹21发借给游击队。果然,红军有了大炮后,不久便将领事馆攻破,并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
1920年3月,江冰开始融化,红军游击队决定撤出庙街。临行前,他们将所借舰炮全部归还中国海军,并告诫陈世英,日本在开冻时定来报复,劝中国海军4舰开到其他港口暂时躲避一下。陈世英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舰上人员将“江亨”舰和“利川”舰进行了改造,对两艘舰上的大炮进行重新安排,并改编弹药库存表册,以备查对。温暖的春风吹到了北方,被围困在庙街整整一个冬天的北上舰队的官兵都满怀希望地为开航做着准备。
当江冰渐渐融化后,江面上出现了日本军舰的影子。正如红军游击队所预料的,这是日本调来报复的援兵,共有军舰20余艘。与此同时,白俄的浅水炮舰也从上游顺流而下,它们一起向中国舰艇开炮示威。
没过多久,日本方面派了数名海军军官来到“江亨”舰上,一方面是来谴责中国海军借舰炮给苏维埃红军游击队,协助他们打日本;一方面是来为此事搜集证据。但最终他们是一无所获。日军扬言再等一个星期若找不到证据,就将中国海军的4舰全部击沉,不留一个中国人。此话一出,日本就派人将4舰监视起来。
面对眼前日益严峻的形势,陈世英进行了认真地思索。他预感到,正在返航途中的北上舰队可能已经受到了日本和白俄军舰的联合攻击。为应付不测,他一面命令各舰将舰底水门准备好,一旦日军开炮则打开水门,使舰沉没;一面告诫各舰官兵要抱九死不悔的信念,全力对敌。“庙街事件”就这样演变成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
数日后,日本政府就“庙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气急败坏的日本政府提出了4条无理要求:(一)由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道歉;(二)由驻庙街的中国海军向日本总司令道歉;(三)严加惩处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中国人;(四)向死亡的日本海军的家属支付一定数额的抚恤金。软弱无能的北京政府,竟屈从了日本的要挟,全部答应了这些条件,给予“江亨”舰长陈世英撤职处分。“庙街事件”的交涉到此得以平息。1920年秋天,陈世英率4舰到达了哈尔滨。
由于陈世英率舰远航北上,历尽困苦,不畏艰难,功绩卓著,在“庙街事件”中又表现出了凛然的气节,受到海军同仁的同情和钦佩。最后,海军部没有执行北京政府的决定,而是让陈世英改名“陈季良”,继续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另外,还授予他“文虎”勋章,以示肯定。
血战江阴:据史料记载,抗战前夕的中国海军共有舰船五十七艘,连小艇算在内,总吨位也不过六万吨,不及日本海军的二十五分之一,且多半是超期服役的旧舰。最大的宁海、平海、逸仙、应瑞四舰,加起来还不如日寇一艘万吨巡洋舰的吨位大。从舰艇数量、吨位大小、装甲优劣、火力强弱、射程远近、速度快慢、舰龄长短等各方面比较,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远逊于日本海军。因而,没有制海权的中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的旗舰被击毁,就再二再三换舰继续升起令旗指挥战斗。直至自己的腰部中弹,血流如注,仍不下火线,而是顽强地举起手枪与盘旋在头顶狂轰滥炸的敌机对决—─他,就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中血洒沙场的最高级将领海军上将陈季良。
为阻挡日寇进犯当时的首都南京,中国海军选择在江苏江阴一带构筑阻塞线。陈季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江阴封锁区总指挥。其实,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之际,陈季良即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准备。在战前动员会上,他坚定地对大家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战场,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战场,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杀敌致果,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日寇也十分清楚,若不能突破江阴防线,日寇舰队的行动范围将只能在崇明岛、黄浦江一带,而不能突入长江腹地。于是,日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上的广播传出猖狂的叫嚣:“必须对中国海军加以惩罚报复,要突破江阴封锁区,必须首先摧毁中国防守部队。”于是,日寇集中了七十多艘军舰,三百多架飞机和十多万兵力,计划一举攻破江阴防线。
1937年8月12日,中国海军在长江的江阴段江面上,以十二艘老舰艇、二十三艘商轮、八艘趸船和一百八十五艘民船及大量石方筑起了第一道江阴阻塞线;接着,又将当时中国海军序列中吨位最大的海圻号等四艘老舰沉入江中,在第一道阻塞线后构成一条辅助阻塞线;而将平海、宁海、应瑞、逸仙四艘主力战舰列于最前线。8月21日,日寇派出了包括当时独霸全球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九五式水上侦察机在内的精锐空军,对江阴封锁区进行狂轰滥炸。严阵以待的中国海军战舰在陈季良的指挥下立刻予以还击,首轮还击就击落敌机一架,初战告捷。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经过了一个月的试探性攻击后,1937年9月22日,日本海军联合航空队出动三十多架攻击机、战斗机,携重型炸弹,窜犯江阴,向长江江阴封锁区实施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空中轰炸。显然,没有空中力量掩护的中国海军面临的将是从未有过的海空血战。当时平海舰是中国海军的旗舰。所以,敌机首先分批环攻平海舰,以求擒虎之功。陈季良指挥平海舰官兵冒着弹雨,用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猛烈还击,击落敌机五架。但平海舰也被炸伤,舰上有五名官兵牺牲,二十余人受伤。平海号舰长高宽申腰部中弹受伤。见首轮攻击未达到目的,日寇即改变战术,增派兵力,以八十多架次飞机分四批集中攻击当时中国海军实力最强的平海、宁海两舰。中国海军官兵殊死抵抗,使敌不得近前。不久,平海舰、宁海舰相继被敌机炸毁。陈季良移驻逸仙舰,并挂出司令旗继续指挥战斗。9月25日,十六架敌机猛攻逸仙舰。陈季良率官兵猛烈还击,击落敌机两架,而逸仙舰也被击中,舰上官兵牺牲十四人,重伤六人。官兵们劝陈季良快撤,陈季良喝道:不!我们还剩十几发炮弹,我们要和敌人拚到底!激战中,逸仙舰再次中弹,舰身左倾,舰首炮与舰尾炮都被炸毁,陈季良被弹片击中腰部,血流如注,摔倒在甲板上。他忍着巨痛,果断地下命逸仙舰抢摊。敌机见逸仙舰无力还击,就超低空飞行,继续轰炸逸仙舰,陈季良顽强地站起来,大吼一声:“中国革命军队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他拔出手枪与敌机对决。陈季良将军的精神感染了全舰官兵,包括那些身负重伤但还有一口气的官兵也从血泊中顽强地站起来,用手枪、用步枪与敌人血战,直到所有的子弹打光。
负伤后的陈季良依然不下火线,继续移驻定安舰,再次升起司令旗,指挥与敌作战。有人劝告他说:“挂司令旗暴露目标是很危险的。”可陈季良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说:“司令旗在,中国的舰队就在,对敌是蔑视,对自己的人是个鼓舞。”
据统计,仅平海、宁海两艘战舰,在两天内就发射高射炮弹一千三百多发,高射机枪弹一万余发,共击落敌机二十多架……当时在江阴海空战场观战的一位德国顾问被陈季良和中国海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所震撼。他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亲眼看到的最惨烈的海空战。中国海军的参谋长如此英勇,中国民革命军队人如此无畏,中国必胜。”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