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
来到福州逛了一圈才知道,三坊七巷其实是井然有序的。你只要找到南后街这条老字号林立的商业街就行了。三坊和七巷分别隐藏在南后街的两侧。作为福州的标志性景点,这几天无数次穿越这条历史名巷......
三坊七巷(福州市南后街和两旁坊巷):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
先来说说南后街: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今复名吉庇巷)澳门桥交汇处,全长1000米左右,因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南街(今八一七路)的背后而得名(古时很多街分前街后街),这里是老福州城的缩影,是福州所存不多老建筑的一部分。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
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已于2007-2009年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
先来说说南后街: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今复名吉庇巷)澳门桥交汇处,全长1000米左右,因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南街(今八一七路)的背后而得名(古时很多街分前街后街),这里是老福州城的缩影,是福州所存不多老建筑的一部分。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区。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现重新改为石板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我们是参观完林则徐纪念馆后从吉庇巷进入的南后街,这里比较好停车,有几个较大的停车场......
民俗雕塑: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新增加的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情景道具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当铺: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泔液境: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中段,有一处古迹,旧名甘液坊,宋称甘液境,后世因各社区(村社)皆建境庙,祀奉神祇,故称境。内有井,上隘下广,源自乌山之泉,水质清纯甘冽。据清《乌石山志》载“地名方井,又称丰营”。因方言谐音,误方为丰,故有“丰井营”之称。 此井为宋庆历间太常博士、提刑苏舜无知福州时,于城内所凿十二井之一。民众感念苏舜元,称其为“苏公井”。泔液境方井现为仅存的宋代“苏公井“。
沁园为假山构筑,在光禄吟台前。郭柏苍于光绪七年(1881年)挖漾月池,取土筑假山,假山层累曲折,植松竹梅杏李木62株。假山之巅今新建一座凉亭,亭六角、木构,名曰:“追昔亭。”(图四)追昔亭原在光禄吟台西侧,系郭柏苍于光绪八年(1882年)为祀光禄卿、知福州事程师孟而建造;郭柏苍《追昔亭》诗:“读遍名山石上文,吟台清兴更凌云。万株手植无人忆,我独瓣香忆使君。”
光禄吟台:本为乌石山余脉,称闽山,又名“玉尺山”。唐始建闽山保福寺,宋初为法祥院。宋熙宁元年,程师孟以光禄卿知福州事,闲余常来游玩,喜登池畔岩石上吟诗,寺僧遂名之为“光禄吟台”,并请题榜书。前后历十余主,林则徐晚年一度归籍,应邀至光禄吟台,并在此放鹤,传为佳话。后人遂题“鹤磴”于此。“同光派”福建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也常在此聚会作诗。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12段摩崖题刻,为游客观览之地,文人雅士集聚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早在1961年此处就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的空间形式在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三个坊七条巷如此。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他们成鱼骨状分布在其间。三坊七巷内除少数名人故居,均为普通居民的住宅。在经过历史的风尘洗礼之后,三坊七巷内的建筑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并不仅仅属于南后街,也是反映福州整个城市历史风貌的一个重要标志。
裱褙:历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为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而南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文儒坊: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
文儒公约: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巳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
![]()
![]()
![]()
![]()
![]()
![]()
![]()
![]()
![]()
![]()
![]()
![]()
![]()
制作花灯: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
![]()
![]()
福州纸伞:福州纸伞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福州三宝之一。做工精细,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一把雨伞要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文儒公约: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巳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制作花灯: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福州纸伞:福州纸伞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福州三宝之一。做工精细,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一把雨伞要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福州有一俗词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伞是福州人生活中常备的一种日用品。福州的纸伞工艺技术,是五代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的时候由中原和江浙一带带进福州来的。到了清朝,福州的制伞业进入了繁荣期。到清末民国初,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其中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该店生产的纸伞晴雨兼宜,既能遮挡盛夏的炎炎烈日而不发泡、不爆裂,倾盆大雨冲淋一小时亦不脱骨,不漏水,伞面的绘画图案色泽不变。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杨常利”纸伞经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经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因此,该牌纸伞被誉为全国雨伞的冠军。在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广大的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以抵制铁骨布面的“洋伞”。
![]()
![]()
![]()
![]()
![]()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同利肉燕老铺: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上的同利肉燕老铺,正所谓“百年同利,中华燕皮”。“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严格遵照祖方,选用猪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因此,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至今已传承五代,历经三朝,是福州一家创业一百三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华老字号”。听已执掌“同利”的陈君凡说,他的父亲,第三代传人陈存谈,现年七十多岁,是从十二岁时开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肉燕是福州特产中的精品,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同利扁肉燕,人人吃不厌”是陈君凡挂在嘴边的广告词。此说在福州街头巷尾流传。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百余年间,陈家严守祖训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同时,“同利”一贯遵循薄利多销原则,节日与平日同价。正是这近于“迂腐”的生意经,使得老铺盛名于世,燕皮远销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特别受欢迎。
![]()
永和鱼丸: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变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大福星鱼丸选用鲨鱼、鳗鱼或淡水鱼剁珥加薯粉搅拌作外皮,再包以猪瘦肉或虾仁等陷心,捏成丸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而不腻。
![]()
木金肉丸: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由于他家住在城内后街澳门路营房里口,地方比较偏僻,故每日雇佣流动摊贩头顶着小甑子,沿街叫卖“木金肉丸真好吃”。路人争相购买。他还想方设法改变口味,做出了甜中带咸、咸甜适口、别具一格的木金阃馅肉丸。这种肉丸,晶莹透亮,如琥珀,似玛瑙,气味芬香,味道清纯,脆韧耐嚼,具有独特风味。此时的木金肉丸,除在城内鼓楼区大量销售外,许多小贩还贩运到台江商业区、仓山文化区以及郊区叫卖。不少名厨和菜馆也向他定购这种肉丸作为酒席上的点心。
永和鱼丸: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变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大福星鱼丸选用鲨鱼、鳗鱼或淡水鱼剁珥加薯粉搅拌作外皮,再包以猪瘦肉或虾仁等陷心,捏成丸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而不腻。
木金肉丸: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由于他家住在城内后街澳门路营房里口,地方比较偏僻,故每日雇佣流动摊贩头顶着小甑子,沿街叫卖“木金肉丸真好吃”。路人争相购买。他还想方设法改变口味,做出了甜中带咸、咸甜适口、别具一格的木金阃馅肉丸。这种肉丸,晶莹透亮,如琥珀,似玛瑙,气味芬香,味道清纯,脆韧耐嚼,具有独特风味。此时的木金肉丸,除在城内鼓楼区大量销售外,许多小贩还贩运到台江商业区、仓山文化区以及郊区叫卖。不少名厨和菜馆也向他定购这种肉丸作为酒席上的点心。
木金肉丸以如此受人喜爱,主要是质量上乘。首先是选料严格:白芋头是制作肉丸的主要原料,要选用闽侯尚干出产的,蒸熟后肉质软绵爽润;菇粉要选用闽清或罗源产的,洁白、不含杂质;红糖要选用新洲产的,清甜、纯净;豉(酱)油要选用口味鲜美醇厚、气味芬香的。此外,还要选用颗粒饱满、新鲜的芝麻和红枣,板厚精白的肥肉,上海的名牌味精,德国产的食用色素。其次,配方要符合卫生要求,又气味芬香、味道可口,食后能令人齿颊留香。产品外观要色泽鲜艳、晶莹透亮,既能使人赏心悦目,又能诱人食欲,食不粘牙,外壳脆而韧。
姚木金在工艺操作上能做到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外壳皮的制作,先要将白芋头去皮,刨成粗细均匀的芋丝;将菇粉3公斤研成细末,取其中半公斤,用沸水冲成熟浆;红糖3公斤,加水熬成糖浆;将10公斤芋丝投入锅内,加熟浆、红糖液搅动,再投入余下的生菇粉,加适量五香粉和金黄食用色素,加水搅拌均匀,放置一夜,让其出胶。制馅,要先将肥肉切成0.5厘米的小方块,再将红枣去核切碎,将芝麻炒熟,然后将三者混合,掺上白糖、豉油、卤汁、味精等,搅拌均匀后放置一夜,让五味互相渗透。第二天,先将面料舀入小碟,在中间留出空位,将馅料嵌入,用面抹严封密,再一块块摆入铺有经生油水浸过的荷叶蒸笼内蒸熟。这样繁杂的工艺流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创名牌的意识是办不到的。姚木金一生勤劳,终于创出了名牌。
1956年,姚木金的肉丸店实行公私合营,其子姚依盘从业。后来木金肉丸停止生产。到80年代,福州市政府举办名牌货展销会时,年过花甲的姚依盘制作的木金肉丸被评为名牌产品;此后还多次参加省、市、区展销会,都得到好评。1986年,姚依盘在南后街恢复木金肉丸店。
木金肉丸饮誉海内外近百年,至今仍盛名不衰。1990年,木金肉丸曾两次飘洋过海:一次是台湾同胞购买200块,当天乘飞机运去;另一次是日本侨胞购买100块,经沾上菇粉、用油炸后送到日本。后来,姚依盘又将肉丸速冻,以便远销海内外。。2001年,姚依盘的儿子姚祖健成立了“福州木金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半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木金肉丸系列食品,并精制包装上市,为名牌产品再创辉煌。
![]()
雕版印刷: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
![]()
![]()
![]()
![]()
![]()
![]()
![]()
![]()
![]()
![]()
![]()
![]()
![]()
![]()
![]()
![]()
![]()
![]()
![]()
木金肉丸饮誉海内外近百年,至今仍盛名不衰。1990年,木金肉丸曾两次飘洋过海:一次是台湾同胞购买200块,当天乘飞机运去;另一次是日本侨胞购买100块,经沾上菇粉、用油炸后送到日本。后来,姚依盘又将肉丸速冻,以便远销海内外。。2001年,姚依盘的儿子姚祖健成立了“福州木金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半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木金肉丸系列食品,并精制包装上市,为名牌产品再创辉煌。
雕版印刷:刻画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特色书店:早在清朝时期,三坊七巷就出现了古旧书铺。民国时期,最繁荣的时候有大大小小30多家门面经营古旧图书业务。解放后,福州新华书店曾在宫巷建立过古旧书门市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在营业。销售民国以前出版的古籍线装图书和民国版的旧版图书,展示三坊七巷名人艺术作品,推荐福州历史文献和当地风土人情的读物,收购各类古旧图书,是福州古旧书店四大亮点。
夜游南后街
百饼园:已有数十年历史,专营闽式糕点:百色糕点,饼味争鲜,圆满清香。店内拥有咸南炒米、万字糕、酥糖、麻芝、菜头饼、桔红糕等等特色糕点!对于“喜欢吃甜食”的朋友来说,百饼园是“一个多么有吸引力的名字啊”!饼虽说“未必有百种”,但已经“很多”了。“各种口味”的老婆饼都“不错”,尤其是“刚刚做出来”的时候;礼饼是“只有福州才有的风味饼”。
![]()
![]()
![]()
![]()
![]()
![]()
![]()
![]()
![]()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福建福州汉族著名佳点,风味小吃,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汤中,煮制而成。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福建福州汉族著名佳点,风味小吃,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汤中,煮制而成。
锅边糊简称鼎边糊或料棵,福州人都叫鼎边糊,是福州的大众小吃,如果佐以蛎饼,更加可口。锅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无人没吃过锅边糊。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其中鼎边糊(又称锅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三字,也会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锅边糊(鼎边糊)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是一盆滚烫的“锅边糊”了。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蚬子、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汤,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浇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如今,鼎边糊小吃摊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更处处可见,为市民常用的早点,食品店里还有袋装“鼎边糊”出售,可以随时煮食。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其中鼎边糊(又称锅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三字,也会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锅边糊(鼎边糊)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是一盆滚烫的“锅边糊”了。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蚬子、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汤,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浇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如今,鼎边糊小吃摊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更处处可见,为市民常用的早点,食品店里还有袋装“鼎边糊”出售,可以随时煮食。
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
![]()
![]()
![]()
![]()
![]()
![]()
![]()
![]()
![]()
![]()
![]()
花灯文化: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
最初的元宵节花灯,只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万历学者王应山《闽大记》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但从花灯引发出民心和激情却成为今天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如北宋元丰年间,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民众不论贫富,元宵节每户必须捐灯数盏。引起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学者、诗人陈烈的极大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陈烈认为官府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城楼上,持笔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使福州太守刘谨认识错误,收回成命。陈烈此举被南宋淳熙间丞相梁克家载入《三山志》,传颂千古。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由于花灯的卖买只有正月这几天,平时只做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用于寺庙悬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用的“高照”、丧事用的“百子千孙”、照明的小灯笼、用于节庆的舞龙灯。一般店铺很少有招牌,多称某某灯笼店。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音送子灯等在春节应市。现代还有“飞机灯”等。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玻璃等制作宫灯、走马灯、壁灯和各式挂灯,品种丰富,雅俗兼备,玩赏并收。形形色色的花灯为人们增添喜气和吉祥。“文革”期间,花灯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产物,南后街看不到五颜六色的花灯,“文革”后虽然恢复,由于花灯只有在正月期间使用,扎灯艺人为养家糊口,改作利润较为丰厚的花圈,影响了南后街传统文化的氛围。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党、政领导为了加强保护花灯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举办了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观者如潮,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2008年正月,鼓楼区政府再次承办了第二届“南后街元宵灯会”,并出台了保护和奖励机制,举办了别开生面“南后街花灯艺人收徒拜师”仪式,2008年年底,南后街(花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后街的花灯又迎来了春天!
![]()
![]()
百年老字号“鼎鼎肉绒”纪事:“鼎鼎肉绒”有150年的历史,是肉绒创始人林振光(别号鼎鼎)发明创制的,曾经是清皇朝的皇家贡品。并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荣获金质奖章而蜚声海内外。
![]()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花灯文化: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
最初的元宵节花灯,只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万历学者王应山《闽大记》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但从花灯引发出民心和激情却成为今天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如北宋元丰年间,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民众不论贫富,元宵节每户必须捐灯数盏。引起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学者、诗人陈烈的极大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陈烈认为官府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城楼上,持笔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使福州太守刘谨认识错误,收回成命。陈烈此举被南宋淳熙间丞相梁克家载入《三山志》,传颂千古。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谓“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售卖春节花灯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居住在宫巷的清嘉庆举人、林则徐好友杨庆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词曰:“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灯,外婆疼外甥(孙),送来红红橘子灯,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灯市旧俗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闭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为热闹,民谚有“元宵只看初八灯”之说,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纸盲”(“花灯”之意),娘家人送灯必须赶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为孩子点燃花灯加入邻里儿童的迎灯队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儿童的欢乐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由于花灯的卖买只有正月这几天,平时只做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用于寺庙悬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用的“高照”、丧事用的“百子千孙”、照明的小灯笼、用于节庆的舞龙灯。一般店铺很少有招牌,多称某某灯笼店。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有西瓜灯、莲花灯、菜头灯、橘子灯、绵羊灯、猴子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马灯、音送子灯等在春节应市。现代还有“飞机灯”等。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玻璃等制作宫灯、走马灯、壁灯和各式挂灯,品种丰富,雅俗兼备,玩赏并收。形形色色的花灯为人们增添喜气和吉祥。“文革”期间,花灯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产物,南后街看不到五颜六色的花灯,“文革”后虽然恢复,由于花灯只有在正月期间使用,扎灯艺人为养家糊口,改作利润较为丰厚的花圈,影响了南后街传统文化的氛围。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党、政领导为了加强保护花灯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举办了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观者如潮,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2008年正月,鼓楼区政府再次承办了第二届“南后街元宵灯会”,并出台了保护和奖励机制,举办了别开生面“南后街花灯艺人收徒拜师”仪式,2008年年底,南后街(花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后街的花灯又迎来了春天!
百年老字号“鼎鼎肉绒”纪事:“鼎鼎肉绒”有150年的历史,是肉绒创始人林振光(别号鼎鼎)发明创制的,曾经是清皇朝的皇家贡品。并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荣获金质奖章而蜚声海内外。
回首——昔日辉煌仍在:1856年,亦即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是年夏天,太平军名将韦昌辉率部在与福建比邻的江西连连得手,在大破饶州后直逼南昌。但因山川阻隔,战火未侵,闽省山河倒显平静不惊。正是这个时候,福州城的光禄坊刘家大宅内,家厨林振光正对着一大锅的卤肉发愁,这位家厨恪守父训,总是对东家尽心尽责地工作着。虽然刘家也算个钟鸣鼎食之家,但他见不少肉食因天热发馊而不得不大盆大盆倒掉时,总觉得未免有点暴殄天物。于是,他将这些吃不完的肉全卤好,储藏起来。而这一天,他因一点小事离开灶台稍久了一些,竟让一锅卤肉全煮烂了,肉块已不成形。他左思右想,决定索性将卤汁煮干,看看这些卤精肉能变成什么东西。他手执铁勺,在锅里又捣又翻,渐渐地,一锅金黄色地,松散绒毛状地东西呈现在他眼前,他好奇地撮了一点放进嘴里,竟惊奇地发现这玩意儿酥松可口——“味道好极了!”因这小小的意外,竟让林振光无意中创制了肉绒,为中华美食谱再添一名新宠!
都说南方多巷子,南方人的心思也像巷子一样细长且弯,青年家厨林振光也不例外,他不满足于这一“无心插柳”之举,职业的敏感使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金黄、毛绒绒的东西定能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肉制品。于是,他不断地试制,终于让一种可以真正称之为“肉绒”的东西定型下来,命名为“鼎鼎肉绒”,林振光也借此别号“林鼎鼎”。
都说南方多巷子,南方人的心思也像巷子一样细长且弯,青年家厨林振光也不例外,他不满足于这一“无心插柳”之举,职业的敏感使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金黄、毛绒绒的东西定能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肉制品。于是,他不断地试制,终于让一种可以真正称之为“肉绒”的东西定型下来,命名为“鼎鼎肉绒”,林振光也借此别号“林鼎鼎”。
初期除了做一些官场的熟客外,林振光还召集堂侄林其湘等人发展新的顾客群体,那时候老字号企业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宣传方式也相对匮乏,只有靠着林其湘等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贩卖“鼎鼎肉绒”。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松香诱人千步闻!”霎时间,福州“松”香四溢。很快的,一传十,十传百,“鼎鼎肉绒”在官场老爷们吧咂吧咂地品尝声中,在百姓们街头巷尾的传颂中,美名不胫而走,肉绒供不应求。只要一看到“鼎鼎肉绒”的大旗招牌,人们就纷拥而至,旗上的宝鼎图案也成为风靡一时的金字招牌。到了后来,林其湘等人出门行不到百步,满满两大筐的“鼎鼎肉绒”就抢至一空,家门口更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鼎鼎肉绒”这个金字招牌美名远扬,甚至成为地方官进贡清皇朝的皇家贡品,“鼎鼎肉绒”也就此成名!而林振光的大名也因此而渐渐被人遗忘,大家都开始传颂这位美食创始人的别号——林鼎鼎!
光绪十六年,1890年“林鼎鼎”在光禄坊早题巷口正式开设中国第一家肉绒店。当时清末举人福建盐运史刘步溪亲笔题写了一块长53.5厘米,宽32.5厘米的匾额“鼎日有肉绒栈在此”(右图)这招牌“鼎日有”拟得妙,他将林振光别名“鼎鼎”作为开头,突出了肉绒创制人,又含有鼎即锅、日有、日日皆有、世世代代万年常有。这匾额深藏刘步溪对鼎鼎的器重和对肉绒的喜好及这朵异葩的深切期望。
因“鼎鼎肉绒”的非同凡响,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及许多知名人士由衷的赞美。海军名将萨镇冰曾手书一联“酥制肉绒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许多文人墨客著书立说如:《垂涎录》、《八闽掌故大全》《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福州旅行指南》文史资料等均有记载(见福建省图书馆藏书)。随着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生意蒸蒸日上,鼎鼎肉绒远销香港、新加坡、印尼、南洋等各地。同时,肉绒的发源地“福州光禄坊”、肉绒的创始人“林鼎鼎”也风靡海内外。
父亲英雄儿好汉,林鼎鼎将毕生厨艺传于四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林其昌最为出色。林其昌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肉绒技艺,深得其父真传,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1915年,在鼎鼎与其昌父子齐心协力下,精心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鼎鼎油酥肉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折服了众多评委,令许多看官叹为观止,最终捧回了博览会金奖,也让鼎鼎肉绒这个独特的食品扬名全球!
然而世事永不会一帆风顺,1919年林其昌奉母命与妻陈桂英在光禄坊早题巷口设立“鼎日有长房益记肉绒店”,以古鼎为图案的“鼎日有”注册商标,当时在民国南京实业部存档。后林其昌染上吸鸦片恶习,在1930年受鸦片毒害日深;得肺疾赴沪医治无效,不幸逝世。1933年林鼎鼎的次子林金宝在南门兜附近设“宝记鼎日有”,三子林其盛在光禄坊口设“慎记鼎日有”,四子林其镕在光禄坊街尾设“德记鼎日有”。但随着抗战的暴发,因买不到原料加工,不得不关闭店面。
抗战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宝记、慎记、德记渐渐没落,只有“长房益记鼎日有”一枝独红。“长房益记鼎日有”全靠陈桂英女士一手操劳,陈桂英女士勤劳善良,不仅继承了林鼎鼎的绝妙配方,在技艺上不输其昌。她创建了“鼎鼎”肉绒最鼎盛的时期。“长房鼎日有”在省内外开设了七家分店,分布在上海复兴中路、厦门中山路、福州南台大桥头、仓山观音井、城内东街口二家及味中味旧址一家。然而辉煌的背后,陈桂英女士没有一日不在担心肉绒手艺的失传,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陈桂英女士惯例来厨房查看鼎鼎肉绒的制作情况,忽然见到8岁的小女儿林玉英正拿着比她人还大的杵正在捣肉,还似模似样。陈桂英女士很惊讶的上前问道:“玉英,你在做什么?是谁教你的呢?”林玉英扭过头,用手抹了抹满头的汗水,一脸稚气地说:“我在学妈妈做肉绒啊!”正说着,疲惫的林玉英忽然没办法拿稳那巨大的杵,杵倒下来的时候,挑起锅中滚烫的猪肉,狠狠的砸在了幼小的林玉英身上,陈桂英女士吓得连忙抱起了她,仅仅8岁的林玉英已经哭的泪眼朦胧,小手臂上硕大的一块烫伤的红印。陈桂英女士一边急着帮她上药,一边说着:“知道怕了没,记住以后不要来厨房了!”谁知小林玉英擦干泪水,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出来,拍着小胸脯稚气地说:“我不怕,我还要学做肉绒,我要和爸爸妈妈一样那么厉害……”望着不屈服的小林玉英,陈桂英女士似乎看到了明日的曙光……
整日眼见聪明乖巧的女儿林玉英专心学习制松,陈桂英女士终于做出了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打破“传媳不传女”的祖训,将毕生绝学悉数传给当时幼小的女儿林玉英,那年林玉英才12岁,也正是这一个明智的决定,造就了今日林鼎鼎独创绝技的唯一嫡传后人林玉英,制作肉绒炉火纯青,技艺一流。
驻足——再现昔日辉煌:林玉英女士在母亲陈桂英女士的指导下,遂成为一代肉松大家。林玉英女士从12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松成为她的癖好,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即使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也要满足客户和邻居的需求。解放前后,她开设了多家“长房益记鼎日有肉松店”。一九五六年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工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实现了公私合营,“鼎日有”改为“公私合营鼎日有商店”,她也成为市食品公司的一员。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座古城——福州。林鼎鼎的孙女林玉英女士在家人的大力劝说下,再次披挂上阵,带领家人承包了福州市食品公司南街腊味店,也承担了腊味店员工30多人的工资、奖金,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加工鼎鼎肉松。再一次展现了福建传统名牌“鼎鼎肉松”的不同凡响,沉睡多年的正宗鼎鼎肉松令榕城人欢腾雀跃,他们品尝后高兴地说这才是家乡的品牌,由于店面拆迁,96年林玉英女士率领家人开办了鼎鼎食品厂,她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密方小心翼翼地捧在儿辈面前语重心长的再三交待,要注重卫生,注重质量,保持名牌称号,再现昔日的辉煌。
在林玉英女士的悉心教导下,“鼎鼎”人本着“以卫生为本、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信条努力着。早在办厂初期就耗资20万建成无菌贮存间和无菌包装室,经省卫生防疫站测定,空气洁净度分别达一万级、十万级。深得专家好评,多次经各地质检部门和国家级抽检,产品各项指标均合格,达到国家标准。
名牌正宗的鼎鼎肉松,以它的独特风味、文化内含,吸引了众多记者来访。福州晚报记者用半版篇幅以“鼎立三山”登载了福建肉松创制人《林鼎鼎的传人——林玉英》;电视台记者也慕名前来采访;影视台在《纪录片之窗》中播映了《中国肉松创始人林鼎鼎的传人——林玉英》上下集;福州电视台在《大榕树》栏目中播映《历史名吃——鼎鼎肉松》。许多书籍如:《中国名牌福建卷》、《八闽掌故大全》均有介绍“鼎鼎肉松”的辉煌历史及鼎鼎传人“林玉英”率领家人将“鼎鼎”发扬光大的事迹。接踵而来的殊荣,让鼎鼎人再现了辉煌的肉松史话……“鼎日有”、“鼎鼎牌”肉松不仅为福州人所喜爱,而且畅销国内及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特别为福州籍华侨所喜爱,牵动海外赤子丝丝乡亲。
![]()
立日有肉松老铺的历史变迁:民国13年(1924年),郑本秋在福州花巷创办鼎日友肉松铺,系前店后坊生产作坊。产品选用新鲜猪后腿纯瘦肉、高级生抽、白砂糖等配料精制而成,味美、色艳、酥香可口、油而不腻,是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吸收、老少皆宜的佐餐食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1956年,在社会主义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该铺并入福州食品公司肉制品加工厂。1979年8月,郑本秋之子郑礼陶,在福州花巷开办立日有百年肉松老铺,用祖传配方,并不断完善祖传技艺,生产油酥肉松和干肉松。近几年,东南亚和台湾的一些客商来榕,希望与他们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但“保守”的郑礼陶惟恐用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会影响老牌产品的质量和风味,坚持“不设分号,独家经营”的宗旨,坚守在“立日有”的诞生地——花巷,保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并获得多项荣誉。
光绪十六年,1890年“林鼎鼎”在光禄坊早题巷口正式开设中国第一家肉绒店。当时清末举人福建盐运史刘步溪亲笔题写了一块长53.5厘米,宽32.5厘米的匾额“鼎日有肉绒栈在此”(右图)这招牌“鼎日有”拟得妙,他将林振光别名“鼎鼎”作为开头,突出了肉绒创制人,又含有鼎即锅、日有、日日皆有、世世代代万年常有。这匾额深藏刘步溪对鼎鼎的器重和对肉绒的喜好及这朵异葩的深切期望。
因“鼎鼎肉绒”的非同凡响,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及许多知名人士由衷的赞美。海军名将萨镇冰曾手书一联“酥制肉绒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许多文人墨客著书立说如:《垂涎录》、《八闽掌故大全》《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福州旅行指南》文史资料等均有记载(见福建省图书馆藏书)。随着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生意蒸蒸日上,鼎鼎肉绒远销香港、新加坡、印尼、南洋等各地。同时,肉绒的发源地“福州光禄坊”、肉绒的创始人“林鼎鼎”也风靡海内外。
父亲英雄儿好汉,林鼎鼎将毕生厨艺传于四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林其昌最为出色。林其昌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肉绒技艺,深得其父真传,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1915年,在鼎鼎与其昌父子齐心协力下,精心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鼎鼎油酥肉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折服了众多评委,令许多看官叹为观止,最终捧回了博览会金奖,也让鼎鼎肉绒这个独特的食品扬名全球!
然而世事永不会一帆风顺,1919年林其昌奉母命与妻陈桂英在光禄坊早题巷口设立“鼎日有长房益记肉绒店”,以古鼎为图案的“鼎日有”注册商标,当时在民国南京实业部存档。后林其昌染上吸鸦片恶习,在1930年受鸦片毒害日深;得肺疾赴沪医治无效,不幸逝世。1933年林鼎鼎的次子林金宝在南门兜附近设“宝记鼎日有”,三子林其盛在光禄坊口设“慎记鼎日有”,四子林其镕在光禄坊街尾设“德记鼎日有”。但随着抗战的暴发,因买不到原料加工,不得不关闭店面。
抗战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宝记、慎记、德记渐渐没落,只有“长房益记鼎日有”一枝独红。“长房益记鼎日有”全靠陈桂英女士一手操劳,陈桂英女士勤劳善良,不仅继承了林鼎鼎的绝妙配方,在技艺上不输其昌。她创建了“鼎鼎”肉绒最鼎盛的时期。“长房鼎日有”在省内外开设了七家分店,分布在上海复兴中路、厦门中山路、福州南台大桥头、仓山观音井、城内东街口二家及味中味旧址一家。然而辉煌的背后,陈桂英女士没有一日不在担心肉绒手艺的失传,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陈桂英女士惯例来厨房查看鼎鼎肉绒的制作情况,忽然见到8岁的小女儿林玉英正拿着比她人还大的杵正在捣肉,还似模似样。陈桂英女士很惊讶的上前问道:“玉英,你在做什么?是谁教你的呢?”林玉英扭过头,用手抹了抹满头的汗水,一脸稚气地说:“我在学妈妈做肉绒啊!”正说着,疲惫的林玉英忽然没办法拿稳那巨大的杵,杵倒下来的时候,挑起锅中滚烫的猪肉,狠狠的砸在了幼小的林玉英身上,陈桂英女士吓得连忙抱起了她,仅仅8岁的林玉英已经哭的泪眼朦胧,小手臂上硕大的一块烫伤的红印。陈桂英女士一边急着帮她上药,一边说着:“知道怕了没,记住以后不要来厨房了!”谁知小林玉英擦干泪水,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出来,拍着小胸脯稚气地说:“我不怕,我还要学做肉绒,我要和爸爸妈妈一样那么厉害……”望着不屈服的小林玉英,陈桂英女士似乎看到了明日的曙光……
整日眼见聪明乖巧的女儿林玉英专心学习制松,陈桂英女士终于做出了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打破“传媳不传女”的祖训,将毕生绝学悉数传给当时幼小的女儿林玉英,那年林玉英才12岁,也正是这一个明智的决定,造就了今日林鼎鼎独创绝技的唯一嫡传后人林玉英,制作肉绒炉火纯青,技艺一流。
驻足——再现昔日辉煌:林玉英女士在母亲陈桂英女士的指导下,遂成为一代肉松大家。林玉英女士从12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松成为她的癖好,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即使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也要满足客户和邻居的需求。解放前后,她开设了多家“长房益记鼎日有肉松店”。一九五六年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工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实现了公私合营,“鼎日有”改为“公私合营鼎日有商店”,她也成为市食品公司的一员。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座古城——福州。林鼎鼎的孙女林玉英女士在家人的大力劝说下,再次披挂上阵,带领家人承包了福州市食品公司南街腊味店,也承担了腊味店员工30多人的工资、奖金,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加工鼎鼎肉松。再一次展现了福建传统名牌“鼎鼎肉松”的不同凡响,沉睡多年的正宗鼎鼎肉松令榕城人欢腾雀跃,他们品尝后高兴地说这才是家乡的品牌,由于店面拆迁,96年林玉英女士率领家人开办了鼎鼎食品厂,她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密方小心翼翼地捧在儿辈面前语重心长的再三交待,要注重卫生,注重质量,保持名牌称号,再现昔日的辉煌。
在林玉英女士的悉心教导下,“鼎鼎”人本着“以卫生为本、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信条努力着。早在办厂初期就耗资20万建成无菌贮存间和无菌包装室,经省卫生防疫站测定,空气洁净度分别达一万级、十万级。深得专家好评,多次经各地质检部门和国家级抽检,产品各项指标均合格,达到国家标准。
名牌正宗的鼎鼎肉松,以它的独特风味、文化内含,吸引了众多记者来访。福州晚报记者用半版篇幅以“鼎立三山”登载了福建肉松创制人《林鼎鼎的传人——林玉英》;电视台记者也慕名前来采访;影视台在《纪录片之窗》中播映了《中国肉松创始人林鼎鼎的传人——林玉英》上下集;福州电视台在《大榕树》栏目中播映《历史名吃——鼎鼎肉松》。许多书籍如:《中国名牌福建卷》、《八闽掌故大全》均有介绍“鼎鼎肉松”的辉煌历史及鼎鼎传人“林玉英”率领家人将“鼎鼎”发扬光大的事迹。接踵而来的殊荣,让鼎鼎人再现了辉煌的肉松史话……“鼎日有”、“鼎鼎牌”肉松不仅为福州人所喜爱,而且畅销国内及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特别为福州籍华侨所喜爱,牵动海外赤子丝丝乡亲。
立日有肉松老铺的历史变迁:民国13年(1924年),郑本秋在福州花巷创办鼎日友肉松铺,系前店后坊生产作坊。产品选用新鲜猪后腿纯瘦肉、高级生抽、白砂糖等配料精制而成,味美、色艳、酥香可口、油而不腻,是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吸收、老少皆宜的佐餐食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1956年,在社会主义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该铺并入福州食品公司肉制品加工厂。1979年8月,郑本秋之子郑礼陶,在福州花巷开办立日有百年肉松老铺,用祖传配方,并不断完善祖传技艺,生产油酥肉松和干肉松。近几年,东南亚和台湾的一些客商来榕,希望与他们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但“保守”的郑礼陶惟恐用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会影响老牌产品的质量和风味,坚持“不设分号,独家经营”的宗旨,坚守在“立日有”的诞生地——花巷,保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并获得多项荣誉。
“立日有”肉松是福州百年特产,深得福州市民喜爱。“立日有”肉松以其特有的“祖传秘方、科学工艺、色香味美、质优价廉”而著称。“立日有”老铺经营至今,始终秉承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在用料上为保证全部是新鲜上乘精肉,每日清晨得到定点屠宰场采购,再仔细地把附着的肥肉、肉筋剔除干净,采用祖传的切肉法,配以生抽(白酱油)、酒糟、冰糖等精选的上等料;火候也要恰到好处,这样焙制出的肉松不干燥、不潮湿、松软而富有弹性。正是这祖传的配方,保持了肉松丰富的营养价值,聚集了色艳、酥香、味美、咸度适口的特色,使“立日有”肉松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
油酥肉松的制作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在长不过百米,宽不过2米的花巷,就有“鼎日有”、“品香兰”等四五家肉松店,花巷在榕城人心目中成了“肉松巷”。其中以郑礼陶的父亲郑本秋先生经营的郑家老铺的“鼎日有”肉松生意做得最大。
![]()
![]()
![]()
![]()
![]()
青红酒:青红酒,被誉为闽派黄酒的正宗,主要是因为其酿造工艺的复杂和酒品浓郁醇香兼而营养丰富。传说中,青红酒就是在闽越王无诸建都日由民间美女进献到王宫。此女在后世中被成为青红娘子,又叫十八娘子,因为祭祀和婚嫁民俗专用的青红酒,历史上须经处子之身的女子亲手经过十八道工序方可酿造,是以谚语之渊源……
青红酒取料及其讲究,以上好的闽江江畔糯米,和闽越山泉兑酿之醇浓酒曲,置于发酵之地也须经周易八卦之占卜,定于风水顺悦之上好阴地,泥封静置数年乃至数十年,不破而有酒香溢出,破泥而观,酒香扑鼻而来,色泽青红浓稠,入口极软,易咽爽口,却后劲十足,三五碗后,经过小半时辰,必大醉。
青红酒经过千年的渊源,逐渐演化成多重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原产地流传下来的古法酿造青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如今活跃在海外闽籍华人餐桌上的新派青红酒。
油酥肉松的制作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在长不过百米,宽不过2米的花巷,就有“鼎日有”、“品香兰”等四五家肉松店,花巷在榕城人心目中成了“肉松巷”。其中以郑礼陶的父亲郑本秋先生经营的郑家老铺的“鼎日有”肉松生意做得最大。
青红酒:青红酒,被誉为闽派黄酒的正宗,主要是因为其酿造工艺的复杂和酒品浓郁醇香兼而营养丰富。传说中,青红酒就是在闽越王无诸建都日由民间美女进献到王宫。此女在后世中被成为青红娘子,又叫十八娘子,因为祭祀和婚嫁民俗专用的青红酒,历史上须经处子之身的女子亲手经过十八道工序方可酿造,是以谚语之渊源……
青红酒取料及其讲究,以上好的闽江江畔糯米,和闽越山泉兑酿之醇浓酒曲,置于发酵之地也须经周易八卦之占卜,定于风水顺悦之上好阴地,泥封静置数年乃至数十年,不破而有酒香溢出,破泥而观,酒香扑鼻而来,色泽青红浓稠,入口极软,易咽爽口,却后劲十足,三五碗后,经过小半时辰,必大醉。
青红酒经过千年的渊源,逐渐演化成多重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原产地流传下来的古法酿造青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青红酒流派就是如今活跃在海外闽籍华人餐桌上的新派青红酒。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也是因为商业,这条街才得以在建设大潮里保存下来。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予以保护传承,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厅、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但是不能确保现代因素是否会影响传统文化。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