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元旦游荣成——成山头风景名胜区

$
0
0
2016元旦游荣成——成山头风景名胜区

       元旦小长假的第二天,按照计划直奔荣成著名的成山头景区......
       成山头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福地西霞口,好运角成山头。成山头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它像一条吮吸沧海的巨龙悍力伸向大海,直超宝岛台湾东越68分,是大陆伸向海洋的东极地,是中国最早看见日出的海上高角—世称好运角。这里三面环海,一面连陆,方位65°11′93″,是中国邻海基准点之一,距南北国际主航道仅5海里,与韩国隔海相望,直线距离94海里。
       成山头海岸线上分布有柳夼红层岩石等独特的基岩海蚀地貌和众多的人文历史遗迹,是中国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台湾基隆的野柳一起名列三甲。
       古时,成山头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据《史记》载,姜太公封八神,日神首东,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2次驾临此地,拜祭日主、修长桥、求长生不老之药,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秦丞相李斯手书“天尽头秦东门”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现在,这里还留有全国唯一的一座“始皇庙”。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领文官武将东巡至此,被“成山头日出”这一奇丽的自然景观所折服,遂下令在成山头修筑拜日台、拓日主祠、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

       东天门:成山头自古被誉为旅游胜地,秦皇汉武曾亲临此地巡山游览。因为秦始皇造桥求仙药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所以古人有个说法:天门一隔,两个洞天,不入此门,休想成仙。古人所说的“天门”就是这个东天门。

       站在广场举目四望,找不到售票的地方,仅仅看到了这幅导览图。后来发现旁边有箭头指向山顶。不禁想起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成山头捆绑销售门票的新闻......
       果不其然,沿着山路迤逦至售票处,这里售卖的是联票,不过由于是淡季,价格仅为110元/人,进车40元/辆,再加10元,还可以去西霞口动物园。儿子是动物的狂热爱好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不在计划内的景点,于是我们的计划不得不改变......
       注:这里可是不卖学生票的,更别提其他优惠了......

       我来给成山头景区旅游分分区吧:其实来成山头旅游不得不进的景区包括福如东海和成山头两大部分。福如东海是完全的现代人工景区,成山头虽是以自然景观闻名的,但人工雕琢的痕迹比比皆是,风景的美丽程度不及青岛的海滨......
       在成山头景区里又可以这样划分:国际灯塔区、成山头景区、秦代立石区和大门口的始皇庙区。我就准备以这样的顺序来写我的游记了......

 

      国际灯塔:成山头灯塔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国际灯塔,于1874年由英国人修建,高16.3米,灯光折射21海里,至今仍正常使用。这是山东威海海域建置最早的灯塔。《中国航标史》(2000年版)记载,在日照以北的我国北方海域内,1949年以前建成使用的14座灯塔中,成山头灯塔仅晚于烟台崆峒岛灯塔(1867年)。1874年英国人在成山头东端建一座高16.3米灯塔,灯光射程21海里,至今完好无损,正常使用。

       大雾笛:为防止海上大雾船只看不见灯光,辨不清方向,英国人又在灯塔旁修建一只大雾笛,雾笛每隔两分钟便自动鸣笛一次,笛声可以传30海里,为过往船舶提供了极大方便。
       敢与邻国邻区比高低——胡耀邦题词
  
       伊塞克·古莱克: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俄罗斯人伊塞克·古莱克在成山头地区所做的突出贡献,成山头景区在灯塔旁设立了伊塞克·古莱克的纪念雕像和传记碑文。
       1940年日本占领成山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成山头原美籍灯塔管理员被日军驱逐,俄罗斯人伊塞克·古莱克因其非日本交战国国籍,带领全家,辗转来到成山头灯塔工作。利用积累的医学知识以及国外带来的药品,伊塞克经常免费为当地的村民看病治病,深受百姓爱戴。当时,日军利用成山头灯塔为频繁的海上行动提供服务、储存物资。伊塞克就利用自己灯塔管理员的身份为抗日武装提供帮助。1943年,伊塞克身份暴露,遭受严刑拷打。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伊塞克才重获自由。1946年,年仅47岁的伊塞克去世。

 
        汉武帝曾七次巡海:随着文景之治的成功,富裕的大汉朝开始向海洋扩张。到汉武帝时,凭借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探寻通日本之路。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求仙人。经群臣苦谏才罢。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四月回长安。秋,派左将军荀彘〔Zhì治〕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将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今朝鲜开城一带)、临屯(今朝鲜咸镜南道南部)、乐浪(今朝鲜平壤南)、玄菟〔tù兔〕(今辽宁清源附近)四郡,以开拓海外航路。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顺江而下,到安庆视察了安庆以下菜子湖口的枞阳(安徽枞阳)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舰及水兵然后“舳舻〔zhúlú逐卢〕①千里,薄(通泊)枞阳而出”,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对长江下游及沿海来说,庐江(安徽安庆及枞阳一带)水师基地比浔阳(江西)水师基地更为重要。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四月,封泰山,禅石阁(在泰山下,方士以为仙人之阁),还长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秦始皇巡游: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以供巡狩之用。为了“示疆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惯例,于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谓之“封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梦(在今湖北),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从《汉书·贾山传》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行进中,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修驿道,设郡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朝。统一大业完成后,为了申张秦法、宣扬威德,为了考察军事和政务,也为了求神问仙、祭祀天地,秦始皇决定进行巡游全中国。
       宣德扬威、安宇天下的政治目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一统天下后,就急不可待地频繁出巡,以图通过宣德扬威,使六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以达到安定天下,成就万世之业的政治目的。从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的三年内秦始皇就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在各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秦始皇在以宣德扬威、安宇天下为目的的巡游中,有几个重要的活动区域:即齐地、燕北赵代之地和东南吴楚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玩弄权诈外交手段兵不血刃灭亡了齐国,齐地的人力物力藉此保存下来。齐依山傍海,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是老牌强国,它既是秦人征调粮赋的基地,也是足以动摇秦王朝统治的物质基础。齐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统一之初的秦政权对齐地的统治从而也就显得特别粗疏、薄弱。这一切秦王朝当然不会熟视无睹,掉以轻心,故而秦始皇在频繁巡游东方六国时,表现出对齐地的特别关注,四次东巡中,有三次游历齐地。
       对统一后的秦帝国来说,匈奴是北疆的一大边患。公元前2l5年,命蒙恬率大军北征,不仅收复失地,还拓展了疆域,随后又把秦、赵、燕长城连为一体,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阳的万里长城以及大量障塞,成为秦王朝固守北疆、顺利对百越和西南夷用兵的有力屏障。所以秦始皇对此非常重视,先后两次巡视北边。
       在秦始皇东巡的意图中,还有一个政治目的不容忽视,这就是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秦统一后,吴楚之地仍潜伏着取秦而代之的政治基础和浓郁的不满情绪,秦始皇视之如心腹之患,故借巡游和视察政务,予以镇压抑制。后世有不少文献记载了他在巡行吴楚之地过程中,采取更改地名、挖断地脉、修筑厌气台等种种手段破坏金陵(秣陵)、朱方(丹徙)、剡山、徐州等地“天子气”的活动。
       秦始皇频繁出巡除其政治目的外,也与秦人的文化传统及秦始皇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关。秦人好慕远行,有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秦国国君多有不辞辛劳,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频繁远行的历史记录,而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为甚。及至始皇,有所谓“勤本事”、“夙兴夜寐”、“朝夕不懈”、“视听不怠”,以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的勤政风格。使得秦始皇事必亲躬,到实地去体察民风民情,做政治巡游。故而秦始皇为帝期间频繁出巡,既有其政治目的,也有秦人文化传统和秦始皇本人性格特征的驱动。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初年),就前往东方巡行,从其与赵高的对话和东巡中所表现出的行政节奏,即可以看出这位新帝对秦始皇勤政风格的继承,也可反映出秦人好慕远行的文化传统。
       虔诚的宗教情感
       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墓竹简《日书》及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充分研究,认为秦代宗教信仰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秦代普遍盛行多神崇崇拜,神权思想支配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及至始皇,神学思想在其十余年短暂的统一帝国历史上,成为其统治的支柱之一,当时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无不有神存焉。从其分布看,一是东方的神学思想和神祗,以齐地即山东为中心;一是秦人本土的神学思想和神祗,以陕西西部为中心。东西方的诸神,组成了秦王朝的众神之舟,这是先秦及秦王朝时的宗教文化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说,到泰山封禅,在各地祭祀天地山川鬼神,“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这不是秦始皇的迷信,而是整个时代的迷信。秦始皇于称帝后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去泰山封禅,在先后两次巡游东南吴楚之地的过程中,有,‘过彭城,斋戒祷祠,”“浮江,至湘山祠”,“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等祭祀活动。秦人虽居西北内陆,但秦雍地神祠有所谓“四海”之神的记述,表明秦人对于海神,也有虔诚崇拜的意识。齐地是秦帝国东方神学思想和神祗的中心,属于齐人神秘主义传统文化崇拜对象的“八神”,其祭祀之地大多位于海滨。“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莱山,“阳主”祠之罘,“四时主”祠琅邪,“天地主”祠泰山、梁父等。所以,怀有虔诚宗教情感的秦始皇四次巡游齐鲁海滨,并多次登临之罘、琅邪、成山等地。
       秦始皇频繁东巡祭祀山川鬼神还有另一层深意,《史记·封禅书》道:“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对秦而言,不但四渎而且连五岳也都在东方。秦崛起于西方,乃根基所在,不想向东迁都,便欲以东巡达到“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的宗教目的。
       求仙长生的期望:
       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又迷信封禅说。但是,鬼神的魔力对于秦始皇还不限于此,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求仙与求不死药的狂热行为。
       由于燕齐濒临渤海,常有海市蜃楼出现,燕齐之地的人们便结合传说中的海外国度,组合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境仙界,故而方术文化传统悠久,至始皇时,之罘、琅邪、成山等地,仍是方士们活动的中心。当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至琅邪时,燕齐之地的方士们就闻风而动,云起雾和,“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哜人方士的上书正合秦始皇的心愿,从此,始皇帝便与徐福一帮方士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秦始皇时代狂热的求仙活动由此而始。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到碣石,找到燕人卢生,让他求羡门高誓去找神仙,又让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后一次出巡时,秦始皇有所谓“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的举动,可以看作秦始皇亲自进行海上求仙的努力。对于死亡恐惧,对于长生不死的痴迷,在方士们“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的蛊惑下,使秦始皇每次巡游都要在海滨逗留较长时间,寻寻觅觅,为探求虚无飘渺的海上神仙传说进行了毕生的努力,直到死都还奔波在寻仙的途中。
       方士们所述的海中三山,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影,秦始皇多次海滨巡游,进行求仙及不死药的努力,连神山的影子都没见到,这是必然的结果。然而“意得欲从”的始皇帝,是不满意这种结局的,于是始皇下令在兰池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三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秦始皇对长生不死的渴望,以及到死的执迷不悟,并没有给后代的帝王们以警示,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晚年和秦始皇一样沉湎于求仙与求不死之药的活动之中。求仙不成,遂在建章宫北面的太液池筑了几个岛,唤做蓬莱、方丈、瀛洲,雕刻了许多石鱼、石鳖排在上边,算是到了海上仙山了。不料秦皇、汉武这种借崇神以自娱的园事活动,却奠定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模山范水的基本构想和造园方法,对后世园林景观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演化为中国园林造景艺术的一种法式。

       路线:秦始皇虎踞中华大地后,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
       第一次: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秦始皇旅游的开始,目的在巩固后方。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这条秦人东进线路,历经34代帝王,历时600多年。
       第二次: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这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这是因为东方是原六国之地,东方郡县是在统一战争中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去巡视一番,正表现出秦始皇的眼光和魄力。秦始皇不辞劳苦地出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所谓修驰道是“天子之道”的说法,恐怕始皇出巡并未享受多少;相反,记载中常常反映出出巡时“逢大风”、遇“水波恶”、甚至“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这和后世隋炀帝游江都不应相提并论,而且还要承受“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所说的“盗”即六国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也与他出巡的目的有关。巡行的当中,秦始皇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封禅,祭祀名山大川之类,也有一些当与巩固统一有关。这次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歌颂秦军和自己的功德。秦始皇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归途从陕西商县回咸阳。
       第三次: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这次巡游由于遇到刺客,时日不长。前呼后拥的浩荡车队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驾船出海,是为日本为始。
       第四次: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在歇了两年后,秦始皇又开始巡游。这是第一次北巡,同时“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为了对付强敌匈奴,下令30多万大军历时两年半,修建了全长700多公里,从咸阳直达内蒙古包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以十万大军去榆林戊边,筑守长城。
       第五次:第五次巡游是公元前214年,征发那些曾经逃亡的犯人,典押给富人做奴隶、主家又给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贩,去夺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贬谪的人派去防守。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沿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又派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以驱逐戎狄。迁移被贬谪的人,让他们充实新设置的县。
       第六次:第六次是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了巡游旅行。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这一次巡游至平原津秦始皇得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申,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本来应该由公子扶苏继位,可包藏祸心的赵高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采用“鱼分龙臭”的伎俩,把发臭的鱼放在秦始皇的灵车上,一防别人疑心,瞒天过海,娇诏遗嘱,使胡亥取公子扶苏而代之,成为秦皇二世。[17]  赵高把秦二世玩弄于鼓掌之中,骄横专权,“指鹿为马”,最终使秦国灭亡。
       特点:
       1、出巡频率高。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称帝的十一年间,共有五次出巡,按年头来记占称帝年份的近1/2,这样高的出巡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的交通行为总体比较中是排于前列的,也远远高于《尚书·尧典》所说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出巡频率。
       2、出巡季节安排多遵古制。秦始皇巡游的出行季节一般以仲春二月居多,唯三十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巡时间是“十月癸丑”,颇异于古制。
       3、出游历时较长。虽然秦始皇每次出游历时长短在文献中的记载不甚明了,但仍可据相关史实做出较明晰的推断。具体依据,一是根据三十七年巡游的路线、行程和所用时间推算出秦始皇出巡的平均速度。二是根据二世元年秦二世巡游的路线距离及所用时间和时代相距不算很远的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南巡史事引为参照。[18]  三是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及巡行过程中要进行祭祀山川诸神、垂询地方行政教化、游览山水、体察民风民情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修正。经推算,秦始皇几次外出巡游的平均历时约为五到六个月,其中短者:二、三个月,如二十七年、二十九年,长则几近…—年,如三十七年巡游,历时即约十一个月。
       4、在海滨逗留时间长。秦始皇巡游的时间特征还表现在大量的时间是在海滨渡过的,在四次东巡中,濒海而游的时间几乎占总出游时间的一半,其中二十八年出巡,“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仅在琅邪一地,就停留了三个月。
       5、时间安排比较科学。秦代沿用颛顼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由此考察秦始皇出巡的方向路线和行程时间,可发现秦始皇每次出巡的方向路线和行程时间,可发现秦始皇每次出巡皆能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作出较为合理的安排。例如,巡游渤海之滨的时间大多在夏季;秦始皇三十七年于岁首十月出巡,关东各地和都城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即将进入严冬,所以,这次出巡选择南出武关至去梦,在东南吴楚之地度过了寒冬和初春,至夏季始。北行至渤海,与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样,在最适宜避暑的海滨之地度过了盛夏。秦始皇三十二年和秦始皇三十七年,游历代、雁门、云中、九原诸郡的时间分别是夏季和秋季,夏季北地气候温凉,秋季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在气候上都属于游憩休闲的最佳季节。
       评价:从司马迁所写的的《秦始皇本纪》记述看,在秦始皇的最后11年(含去世的当年)中,秦始皇有5年巡行各地(公元前216年的“微行咸阳”不算)。未出巡的年份,秦始皇也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各地,如公元前214年之“略取陆梁地”,公元前213年之“筑长城及南越地”(《正义》谓“戍五岭”。《通鉴》作“处南越地”),公元前212年在作阿房宫的同时还有“除直道”以及徙民丽邑、云阳之举。
       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东巡中较多的是“刻石颂秦德”,强调的是“歌功颂德”,从刻石的内容来看,应该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其中包含着一些政治主张。另外,经过巡视了解,也有为日后作某些决定参考之意。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为秦东门”之措施,应该就是他前几年视察之后为东部“边界”所作的结论。
       秦始皇北巡,目的是为了对付匈奴。匈奴是一个长期的边患,秦始皇两次巡视北边以及发兵“击胡”、修长城等等,取得了“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成绩,因为秦始皇知道“亡秦者胡也”的问题,史书记载因此而派蒙恬发兵击胡。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进行了“平南越”。也许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南巡,但公元前214年“以谪戍南岭”的记载却是确凿的,较早的记载还有《淮南子·人间训》、《淮南衡山列传》等几处更具体的材料。《通鉴》综合记述说:“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代初平南越”。
总之,秦始皇在最后十年,做了那么多事,是颇有建树的。
       影响:秦始皇成为实践天子四方巡守政治思想的第一位帝王,他巡游四方的壮举,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秦以后历代封建帝王的巡游行为,并且对次第承传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生态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秦始皇东巡塑像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这个完全人工制造的小岛,这里的建设大约与“天尽头”的隐晦含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不反对认为的景观,但如此劣质的人为景观实在是有碍观瞻,也显得荣成品味得低俗......

       不过,栏杆上的十二生肖倒是蛮可爱的,但它们应该出现在游乐园,而不是这个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场所......
 



 
       远眺福如东海景区......

       从小岛返回,顺着这条海边小路,可以步行至成山头最著名的石碑前。我是海边生长的人,自是不屑于这样的风景,于是沿路返回到了灯塔平台,继续我们的行程......
 
 

       远眺成山头景区......

 
 

 

        山东高角:在航海图上,成山头灯塔方位65°11′93″,是中国领海基准点之一,被标作山东高角,这里距南北国际主航道仅5海里,与韩国隔海相望,直线距离94海里。



 



       不太相关的名人塑像,树立在这里使人想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这样的成语......
       成山头,又称成山角或“天尽头”,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成山头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隔海相望,仅距94海里,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春秋时称“朝舞”,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其海拔高度为200米,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成山头三面环海,群峰苍翠连绵,大海壮阔辽远。这里是南北黄海的交接处,距南北国际主航道仅5海里,与韩国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94海里。是胶东半岛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启升的地方”,又称“中国的好望角”。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0月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2004年由于地处边陲风景宜人入选国家地理名片。

       被篡改得乱七八糟的石碑,让人啼笑皆非......

 
       康熙大帝竟然也矗立于此,真是让人心醉......

       自然环境: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大风、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海域最大浪高达7米以上,成为中国研究海洋气象、物理海洋、海洋能源等的宝贵科研基地。成头山还具有中国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驴岛上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和海洋气候变迁的科研价值。
       成山头有典型的海蚀地貌,很受国内地质学家的重视。海蚀洞是在海崖底部的水平向及隧道形洞穴,位于涨潮与退潮之间,破坏性波浪不断冲击海岸,位于涨潮与退潮之间、满布弱线的岩石,受干湿交替、水力作用、溶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磨损,流通过水力作用和磨蚀作用打击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弱区,侵蚀作用集中于弱在线,弱线因而被扩阔和加深,形成队道状形态的洞,称为海蚀洞,如海蚀洞贯通地面,令地面出现孔洞,我们则称地面上的孔洞为吹穴。海蚀洞的走势从入口处向内递减。
       成山头集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于一区,具有如此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这在中国沿海是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同时,由于地处独特的地理区位,又受到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是中国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

        这里有记的历史要早于秦始皇时代。古时成山头就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据《史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

       这里就是电视上常见的成山头核心景区了......

       真的不如“好望角”有意义啊......








       小龙子:传说成山头是擎天之玉柱,定海之神针。成山头支撑天地、剖判阴阳,所以这里是天地阴阳的交合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玉皇大帝下旨命东海龙王敖广仔细看管,老龙王就派他最喜欢的儿子小青龙在成山头日夜守护。因为这里是天地的支撑点,一旦出错,天地就会回到混沌的从前,玉皇大帝告诉小青龙说:“我把天地的命运就托付给你了,你要尽心尽力保护好这块宝地,必须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老百姓平平安安,如果世人有缘来成山头的话,就叫他交好运吧!”玉皇大帝还是不放心,又对小青龙说:“这里就叫好运角吧,叫所有来好运角的人交好运、成大器,从此来彰显天恩地泽后赐。”亿万年过后,小青龙没有离开成山头半步,化身为一块巨龙石,让世世代代的人敬仰他的守护之德和挥之不去的忠诚与信心。

       中国沿海有这种优美海上风光的地方并不少,成山头之所以能入列于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成山头自古就被认为是日神的居所,是人们祭祀膜拜和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据《史记》上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商定天下之后,就曾在此地拜过日神迎接过日出,修过日主祠。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0年曾两次驾临,在此祭日主、修长桥、寻长生不老之药,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秦丞相李斯手书“天尽头秦东门”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领文官武将,途经泰山,一路东进巡游海上,也来到成山头,祭拜日神,修筑拜日台、拓建“日主祠”、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近代史上,中日甲午黄海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东边不远的海面上,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就殉国在此,人们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在成山头建起了邓公祠。自古至今,这方小小的土地上承载了许多声名显赫的人物,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神秘恐怖的传说,是历史和人文方面的原因使这个东隅小地更加吸引游人们的眼球。
  “天尽头”的地名,据说就来源于秦始皇。秦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成就霸业之后,曾多次东巡,两到齐鲁,登上成山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百官自咸阳东巡,当他一路风尘第一次来到山东威海这个叫“成山头”的地方时,只见仙山云雾缭绕,大海烟波浩渺,无边无涯,以为这就是天的尽头了。秦始皇眺望茫茫大海,拈须怡然曰:“仙境,天尽头”,并令李斯勒石立碑以之纪念,从此这里便以“天尽头”名之。李斯手书的“天尽头、秦东门”的石碑却因为“上官索拓、民不胜其扰”,被当地百姓打成两截、断碑投海,如今只剩下半块残碑的“秦代立石”立于始皇庙后不远的地方。以秦始皇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始皇恐怕真的不知道华夏之外还有一个精彩的世界,也不知道就在距离他以为是天之尽头仅仅94海里远的对岸,还有如今叫做韩国、朝鲜和日本的诸多国家。他以为脚下这片土地和大海到了天的尽头了,再外面就是神仙的世界,那里有仙山琼阁,有长生不老之药。史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三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了三千童男童女就是从这里东渡下海的。但“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秦始皇志得意满而来,但没有等到出海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人归来,便在返回秦都咸阳途中暴死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秦始皇东巡第二次到天尽头后,死在了归途中。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把这里视为一片不祥的土地,不仅神秘,而且恐怖,地理上的“天尽头”,往往成了来过这里的大人物政治前途和人生也将走到尽头的一种不祥之兆。于是“天尽头”就被许多人解读为“天子之尽头”,是大人物的官运和人生行将终结之地。因此始皇之后的皇帝、行政首脑和高官们,很多人都忌讳到这里来,怕由此而使自己走到尽头。这到底是巧合,还是魔咒般的神力?
       相传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也来过成山头,也提过“天尽头”的词,据说他提完词后政治上就走下坡路,先丢官后去世,一路不顺。据说当时胡耀邦提完字总觉得有些异样,于是在不远处又提了”心潮澎湃”,但这也没能挽回厄运。后来赵紫阳来到这里,后果也不好。所以各路官员都怕来这里,以免自己也走上厄运。
       各种传说故事在其产生和演绎的过程中,添加了太多的神秘和恐怖色彩,但我向来不怎么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有什么好忌讳的呢,即使来过这里的大人物,回去后真走到了尽头,那一定另有它因,我以为只是巧合而已。当然,后世没有去过天尽头的首脑们,也未必都是因为忌讳或者害怕。秦始皇固然死在了从天尽头返回京城的归途之中,但是史书上记载汉武帝刘彻也曾到过天尽头呀,刘彻不但没有死,而且寿命还很长,这在古代的帝王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刘彻当皇帝也当得挺潇洒呀,他在位之时,汉朝开疆拓土,版图扩大,经济发展,国家强盛。如果说真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存在,那么这种力量又何以要损始皇而益武帝呢?
  由于人们感觉“天尽头”不吉利,给人晦气,不仅影响游客来观光的兴趣,更会影响到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和经济的发展,荣成市西霞口旅游集团于2005年6月,把“天尽头”的石碑移走收存起来,换成了一块写有“天无尽头”四个字的大石碑,寓意“天无尽头,业无止境”,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又换回来了呢?真真正正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秦桥遗迹:远处四块墨色的桥墩状的巨石,那就是“秦桥遗迹”。这是秦皇会海神的传说,据《三齐记略》载:“始皇观日,海神为之驱石,始皇感其惠,求见。神曰:我丑,莫画我影,当与帝会。始皇乃入海四十里与神见,有巧者,潜画其像,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跷立,后脚遂崩,仅得登岸。”于是,就在海面上留下了传说至今的“秦桥遗迹”四个桥墩。
       相传秦始皇东巡来到成山头,要在此修建座大桥到东边观日出和寻找长生不老药。他派人日夜运石填海造桥,感动了东海龙王敖广,东海龙王命海神帮助造桥。海神一夜之间造桥,四十余里,始皇感激不尽,要面谢海神,海神说:“我长的太丑,只要不画我的画像,愿于帝王见面。”谁知秦始皇不守信用,让画师藏于工匠之中,把海神画了下来,海神察觉后十分生气,斥责始皇违约,立即毁桥而去,只留下四个桥墩。

       射鲛台:传说始皇手下方士徐市为讨始皇欢心,骗其说:“东海有座三仙山,那里有长生不老之草。”秦始皇信以为真,拨给徐市三千童男童女及大量的金银,让他寻找仙草,徐市找不到长生仙草又骗秦始皇:东海有一条大鲛保护仙草,阻挡在海面上,不能靠近仙草。始皇求药心切,遂召集优秀射手,赶到成山头,站在海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向海里射箭。因此这块礁石得名:射鲛台。



       离开人声鼎沸的海边,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丘的旁边。虽然旁边竖立着秦代立石的指示牌,旁边还有“核心景区”的石碑,但上山的人寥寥无几......

       我是喜欢历史人文景观的人,所以自然不会放过这里......
       开始登山......



       拜日台: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领文官武将自今西安出发,途经泰山,一路东进巡游海上,直至成山头,被“成山头日出”这一奇丽的自然景观所折服,遂下令在成山头修筑拜日台、拓“日主祠”、东拜日主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
       《赤雁歌》:《汉书·礼乐志》曰:“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 象载输,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好陡峭的山路呀......
       这天,简直比春天还春天......

 

       爬到山顶,终于看到了秦代立石。原来秦始皇到达的是这里呀......

       秦代立石:秦朝时,始皇东巡到此,命令丞相李斯写下了“天尽头秦东门”立于成山头顶峰。碑背面刻碑文三百余言,歌颂秦朝始皇的丰功伟绩在子孙后代伟扬。因为年代久远,石碑断成两截,上半截有字部分落入大海,现存一块碑的底座高120cm宽145cm,厚75cm,据专家考证,此碑石质为水成岩,确是秦代立石。

       望海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成山头山顶峰修建望海台,年代久远,望海台坍塌,后人筑望海亭。站在望海亭,成山头风光尽收眼底,别有情趣,特别是雾天登高,脚下云雾渺渺,有一种腾云驾雾之感,仿佛置身于仙境。这里果然好景致......
 

       下山途中......

       风景如画......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