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元旦游荣成——成山头风景名胜区(始皇庙)
始皇庙坐落在成山峰下阳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二次东巡时在成山头修建的行宫。秦始皇离去后,当地的老百姓为纪念秦始皇曾亲临此地,将行宫改建为纪念秦始皇的寺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因为年代久远,几经修复。第一代修庙人叫徐复昌,也就是此庙的第一代道长。
历史传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山东留下足迹。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京都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玉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
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日主祠:这里是前殿日主祠,供奉的是日主。
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太阳神”,西方人称之为“阿波罗”。相传古代有八神,日主是其中之一,位居第七位,所在地就在成山头。太阳神手上捧着一个红色的球就是太阳。太阳上还有一只鸟,叫“金乌鸟”,因为它有三只脚,所以也被称为“三足鸟”,在古书上,就代表太阳神,象征着吉祥幸福。
大家看一下西面的壁画:公元前94年汉武帝率文武百官从今天西安出发,一路东下,来到成山头。汉武帝被成山日出这一奇丽的自然景象所折服,于是下令在成山头东边修建拜日台。东拜日主,以感恩泽。这幅壁画所再现的就是当年汉武帝拜日的盛况。
东面的壁画:这幅壁画描绘的也是太阳神,传说太阳神每天用六条龙驾着云车由东到西不停运行,每运行一周,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始皇殿:这里供奉的是威震华夏的秦始皇。
![]()
![]()
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五次东巡,其中有两次来到成山头。一是为祭祀名山,二是为拜日主、造仙桥、寻长生不老药。在这里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正因为秦始皇两次东巡来到成山头,大大提升了成山头的知名度。秦始皇在并吞六国的过程中,主要靠军事征服,其武力手段过于激烈,杀戮太重!加上在全国统一后不注意休养生息,而是修长城、建阿房、造陵墓,导致民不聊生。因此,人们视秦始皇为暴君,百姓们便不为他修庙,这座庙也就成了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寺庙。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秦代著名的书法家,小篆就是由李斯发明创造的。
徐市:徐市原是齐人,秦始皇手下的一位方士,头脑非常聪明。骗始皇:东海有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能寻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信以为真,便给徐市三千名童男童女及大量的金银财宝,让他寻找长生不老药。徐市找不到仙药,便带领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墙上壁画所表现的就是徐市准备东渡的情景。
文财神比干丞相:就是封神演义里吃空心菜的比干丞相。财神能保佑升官发财,请大家不要错过机会,拜拜财神爷。
东海龙王敖广:相传他曾经帮助秦始皇在成山头的最东端造仙桥一座。![]()
壁画表现则是秦始皇东巡到成山头顶峰登高远望,观海听涛的情景。
![]()
![]()
壁画表现则是秦始皇东巡到成山头顶峰登高远望,观海听涛的情景。
相传,天后林默为殷代宰相之后,居住在福建蒲田贤良港,其父林愿为南闽、泉州巡检使,家境富裕。其母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下此女,因满月仍不闻其啼哭声,故名“默”。
林默七岁便能悉解文意,12岁有道士玄通向她传授玄微妙法。林默15岁这天,其父与其兄出海遇到风浪。当时她在家织布,突然闭上眼睛,手拿梭,脚踏竹,脸色异常。其母唤醒她时,梭子落地,她说“我父亲脱险,兄已沉海”。第二天,查明事实,果如其言。于是人称她为神姑。28岁那年阴历九月初九,她告别众姐妹渡海至湄州岛顶峰,人们听到隐约有鼓乐声,见彩云飞去,她就不见了。
林默七岁便能悉解文意,12岁有道士玄通向她传授玄微妙法。林默15岁这天,其父与其兄出海遇到风浪。当时她在家织布,突然闭上眼睛,手拿梭,脚踏竹,脸色异常。其母唤醒她时,梭子落地,她说“我父亲脱险,兄已沉海”。第二天,查明事实,果如其言。于是人称她为神姑。28岁那年阴历九月初九,她告别众姐妹渡海至湄州岛顶峰,人们听到隐约有鼓乐声,见彩云飞去,她就不见了。
送子娘娘:过去人封建意识严重,喜欢多子多孙,来求送子娘娘,现在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能有一个孩子,也来求送子娘娘,希望送子娘娘显灵,给一个大胖小子。
痘母娘娘:去医学不发达,孩子生了天花或病,孩子的父母就来求拜痘母娘娘,希望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邓公祠:成山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隋、唐、明、清均有兵事发生。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就发生在成山头东10海里外的海面上。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殉于此。为了表彰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光绪皇帝御赐碑文,谥号"壮节"邓碑至今还保存于始皇庙内。![]()
邓世昌:甲午海战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成山头以东10海里的海面上,邓世昌是在这里殉国的。光绪皇帝非常钦佩邓世昌的英雄气概,在光绪29年御赐碑文(317字),赞扬邓世昌的誓与战舰共存亡的英雄事迹。
邓世昌:甲午海战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成山头以东10海里的海面上,邓世昌是在这里殉国的。光绪皇帝非常钦佩邓世昌的英雄气概,在光绪29年御赐碑文(317字),赞扬邓世昌的誓与战舰共存亡的英雄事迹。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刘步蟾(1852-1895
):字子香,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今天的回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
不少书将萨镇冰描绘为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其实不然,许多史料隐去了萨镇冰在民国时期的许多不光彩经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萨镇冰——
萨镇冰,字鼎名,海军上将。先祖为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末南迁入闽。萨镇冰1859年生于福州(与袁世凯同年),1869年入马尾船政学堂第二期学习,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回国,此后在北洋水师服役,先后任管带、游击、帮统、总兵、统领、提督,1909年任清海军统制。(观沧海者按:萨的早期经历,没什么好掩盖,对这段历史,各种史料所述基本相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萨镇冰站在清政府一边,率舰炮轰起义军。11月初,全国反清运动风起云涌,逐渐波及到清军,萨镇冰既不敢参加反清革命,亦不敢在清军中继续呆下去,遂化装成商人,逃回福州。(观沧海者按:这段历史,正是萨氏最不光彩的经历之一,1949年后编撰的许多史书都删去此段不谈,或以模糊语言一笔带过,例如有的是这样写的:“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由于海军官兵皆心向革命,他便引退,所属的海军遂易帜参加革命。” )
1913年8月14日,袁世凯任命萨镇冰为内阁海军大臣,萨未就职。(观沧海者按:萨氏此时仍心向清皇室,袁氏称帝,在萨氏看来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1914年5月9日,萨镇冰任黎元洪内阁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观沧海者按:堂堂海军将领,区就小小办事员一职,为五斗米折腰,萨镇冰骨气确实不怎么样。)
1917年6月,张勋的傀儡李经羲内阁任命萨镇冰为海军总长,7月张勋复辟,溥仪登位,授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前海军总长程壁光在上海发表讨逆声明。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理总统,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萨镇冰担任海疆巡阅使。(观沧海者按:张勋心中有数,复辟后的海军尚书一职,只有保皇派的萨镇冰才有可能接受任命,其他海军将领不可能。)
7月中旬,得知驻沪海军将在程壁光的率领下南下追随孙中山,北洋政府急令萨镇冰前往阻止。在上海召开的海军将领会上,萨镇冰声称:“海军不应干涉内政,要服从中央命令,更不宜闹分裂,以致受人利用。”程壁光对此极为反感,会议不欢而散。7月22日,程壁光收到孙中山电报后,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南行,并发表了著名的《海军护法宣言》,表示“我海军将士,既以铁血构造共和,即以铁血拥护之”。萨镇冰的阻挠企图未能得逞。(观沧海者按:萨全力听命于北洋政府,阻挠海军分裂,原因有二:1、程壁光与孙中山有共同的理想:反对专制政权复活。而萨镇冰的立场是:满清才是正统,北洋政府是满清的延续,海军不能受反叛分子孙中山所控制。2、张勋复辟时,程壁光以海军总长名义在上海发表讨逆声明,明显不承认萨镇冰这个海军尚书,萨怀恨在心。从这些行为可看出萨镇冰的一个思想始终惯穿其后半生:反对国民党。因为国民革命终结了满清王朝,也终结了他个人在满清时期的地位、利益以及政治前途,使他失去了奋斗目标。)
1920年10月,萨出任北洋政府福建省省长,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萨不敢对抗,亦不敢弃暗投明,再次弃职逃跑。(观沧海者按:身为军人,一生两次出现过弃职逃跑行为,这足以使中国海军蒙羞。这种明哲保身行为,使萨镇冰看起来更象个跳梁小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萨镇冰眼见北洋政府大势所去,方才受聘为国民政府海军部高级顾问。1933年11月,蔡廷锴等人发动“福建事变”,萨镇冰全力参与,并出任“中华共和国”福建省政府主席,进行了一生中反国民革命的最后一搏。事变失败后,彻底退出军政界,蛰居福州,开始把余生精力转向慈善事业。抗战期间在大江南北及东南亚游历。
1949年萨镇冰拒绝蒋介石的邀请留在了大陆,并与刘通等发表文告拥护中国共产党。1950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4月10日在福州病世,享年94岁。
引自天涯社区观沧海者点评:
自1911年起,萨镇冰的下半生可以用一词来形容——碌碌无为。1911年萨镇冰52岁,正是政治、军事上的黄金年龄,加上前清海军总司令的身份,此时他在军中的地位,仅仅稍逊于同样52岁的袁世凯,其它如吴佩孚、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人在当时都属后生小辈。但在民国的纷争中萨镇冰却无所作为,人气江河日下,被这些后生小辈一个个反超。虽然海军地位不如陆军是因素之一,但正所谓性格决定人生,萨镇冰的一生正是败给他自已。萨镇冰生性怯懦守旧、跟不上形势,强烈地怀念满清时代,又缺少一种刚烈的军人气质,缺乏一种把握全局的能力,他只适合和平时期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升迁,而不适合应对乱世时期错综复杂的形势。这使得萨镇冰无法在民国时期混出名堂,成为一个有影响力之人。
由于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不光彩经历,以及性格的懦弱,能力上的欠缺,使得蒋介石一直对萨镇冰持有鄙视心理。1935年起,蒋开始对资深军人绶衔,绶衔标准更侧重于各人能力、才干、以及曾经拥有过的实力,而并不考虑是否曾经反国民革命或反蒋,诸如吴佩孚、曹锟、刘湘等早期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渠等实力军阀,纷纷都被追绶或绶予一级上将或二级上将,而资历最深的萨镇冰却迟至1946年才仅被绶予上将军衔,且已是87岁高龄,这足以说明在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眼中,萨镇冰是一个窝囊无用之人。
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要掩盖萨氏的不光彩经历,转而突出他爱国忧民、热心慈善事业,其实原因只有一个:萨一生都在反对国民党,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已的朋友。萨1949年拒绝随蒋赴台,留在了大陆,并发表文告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从此萨镇冰就被新中国历史学家们给予了极大的照顾,避短扬长被塑造成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及新中国的“五朝元老”。
萨镇冰,字鼎名,海军上将。先祖为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末南迁入闽。萨镇冰1859年生于福州(与袁世凯同年),1869年入马尾船政学堂第二期学习,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回国,此后在北洋水师服役,先后任管带、游击、帮统、总兵、统领、提督,1909年任清海军统制。(观沧海者按:萨的早期经历,没什么好掩盖,对这段历史,各种史料所述基本相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萨镇冰站在清政府一边,率舰炮轰起义军。11月初,全国反清运动风起云涌,逐渐波及到清军,萨镇冰既不敢参加反清革命,亦不敢在清军中继续呆下去,遂化装成商人,逃回福州。(观沧海者按:这段历史,正是萨氏最不光彩的经历之一,1949年后编撰的许多史书都删去此段不谈,或以模糊语言一笔带过,例如有的是这样写的:“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由于海军官兵皆心向革命,他便引退,所属的海军遂易帜参加革命。” )
1913年8月14日,袁世凯任命萨镇冰为内阁海军大臣,萨未就职。(观沧海者按:萨氏此时仍心向清皇室,袁氏称帝,在萨氏看来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1914年5月9日,萨镇冰任黎元洪内阁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观沧海者按:堂堂海军将领,区就小小办事员一职,为五斗米折腰,萨镇冰骨气确实不怎么样。)
1917年6月,张勋的傀儡李经羲内阁任命萨镇冰为海军总长,7月张勋复辟,溥仪登位,授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前海军总长程壁光在上海发表讨逆声明。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理总统,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萨镇冰担任海疆巡阅使。(观沧海者按:张勋心中有数,复辟后的海军尚书一职,只有保皇派的萨镇冰才有可能接受任命,其他海军将领不可能。)
7月中旬,得知驻沪海军将在程壁光的率领下南下追随孙中山,北洋政府急令萨镇冰前往阻止。在上海召开的海军将领会上,萨镇冰声称:“海军不应干涉内政,要服从中央命令,更不宜闹分裂,以致受人利用。”程壁光对此极为反感,会议不欢而散。7月22日,程壁光收到孙中山电报后,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南行,并发表了著名的《海军护法宣言》,表示“我海军将士,既以铁血构造共和,即以铁血拥护之”。萨镇冰的阻挠企图未能得逞。(观沧海者按:萨全力听命于北洋政府,阻挠海军分裂,原因有二:1、程壁光与孙中山有共同的理想:反对专制政权复活。而萨镇冰的立场是:满清才是正统,北洋政府是满清的延续,海军不能受反叛分子孙中山所控制。2、张勋复辟时,程壁光以海军总长名义在上海发表讨逆声明,明显不承认萨镇冰这个海军尚书,萨怀恨在心。从这些行为可看出萨镇冰的一个思想始终惯穿其后半生:反对国民党。因为国民革命终结了满清王朝,也终结了他个人在满清时期的地位、利益以及政治前途,使他失去了奋斗目标。)
1920年10月,萨出任北洋政府福建省省长,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萨不敢对抗,亦不敢弃暗投明,再次弃职逃跑。(观沧海者按:身为军人,一生两次出现过弃职逃跑行为,这足以使中国海军蒙羞。这种明哲保身行为,使萨镇冰看起来更象个跳梁小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萨镇冰眼见北洋政府大势所去,方才受聘为国民政府海军部高级顾问。1933年11月,蔡廷锴等人发动“福建事变”,萨镇冰全力参与,并出任“中华共和国”福建省政府主席,进行了一生中反国民革命的最后一搏。事变失败后,彻底退出军政界,蛰居福州,开始把余生精力转向慈善事业。抗战期间在大江南北及东南亚游历。
1949年萨镇冰拒绝蒋介石的邀请留在了大陆,并与刘通等发表文告拥护中国共产党。1950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4月10日在福州病世,享年94岁。
引自天涯社区观沧海者点评:
自1911年起,萨镇冰的下半生可以用一词来形容——碌碌无为。1911年萨镇冰52岁,正是政治、军事上的黄金年龄,加上前清海军总司令的身份,此时他在军中的地位,仅仅稍逊于同样52岁的袁世凯,其它如吴佩孚、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人在当时都属后生小辈。但在民国的纷争中萨镇冰却无所作为,人气江河日下,被这些后生小辈一个个反超。虽然海军地位不如陆军是因素之一,但正所谓性格决定人生,萨镇冰的一生正是败给他自已。萨镇冰生性怯懦守旧、跟不上形势,强烈地怀念满清时代,又缺少一种刚烈的军人气质,缺乏一种把握全局的能力,他只适合和平时期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升迁,而不适合应对乱世时期错综复杂的形势。这使得萨镇冰无法在民国时期混出名堂,成为一个有影响力之人。
由于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不光彩经历,以及性格的懦弱,能力上的欠缺,使得蒋介石一直对萨镇冰持有鄙视心理。1935年起,蒋开始对资深军人绶衔,绶衔标准更侧重于各人能力、才干、以及曾经拥有过的实力,而并不考虑是否曾经反国民革命或反蒋,诸如吴佩孚、曹锟、刘湘等早期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渠等实力军阀,纷纷都被追绶或绶予一级上将或二级上将,而资历最深的萨镇冰却迟至1946年才仅被绶予上将军衔,且已是87岁高龄,这足以说明在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眼中,萨镇冰是一个窝囊无用之人。
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要掩盖萨氏的不光彩经历,转而突出他爱国忧民、热心慈善事业,其实原因只有一个:萨一生都在反对国民党,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已的朋友。萨1949年拒绝随蒋赴台,留在了大陆,并发表文告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从此萨镇冰就被新中国历史学家们给予了极大的照顾,避短扬长被塑造成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及新中国的“五朝元老”。
......
这座庙的第一位道长叫徐复昌,石碑角上有徐复昌坐化的“棺”,也就是“棺材”,道教不实行火化和墓葬,道长在弥留之际,就盘腿坐在缸器里,双手抱拳,再盖上盖口,断绝空气,叫做“羽化”“坐化”。这是一个清朝嘉庆年间的出土文物,“福,禄,寿”三字合一,保存的很完整。
![]()
![]()
![]()
![]()
![]()
![]()
![]()
![]()
![]()
始皇庙会:《中华全国民俗志》记荣成县的“始皇庙会”:“荣成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年届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观。”从始皇庙会开始时,总要祭神,名目各地不同。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海阳县从前的“圣母会”,“正山”前一二日举行“娘娘行香”仪式。届时,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娘娘圣驾”随后徐行,每到一村,村民鸣鞭炮、烧香纸、摆供品,叩祭圣驾。正山日,仪式引导“娘娘圣驾”到山会受拜,僧道奏乐,诵经接驾,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祭神仪式之后,娱乐的、贸易的活动才自由展开。
![]()
![]()
![]()
始皇庙会:《中华全国民俗志》记荣成县的“始皇庙会”:“荣成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年届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观。”从始皇庙会开始时,总要祭神,名目各地不同。招远县城东温泉旁,旧时有庙名泰山行宫,供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为庙会,会前祭神活动名为上香、进香。海阳县从前的“圣母会”,“正山”前一二日举行“娘娘行香”仪式。届时,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娘娘圣驾”随后徐行,每到一村,村民鸣鞭炮、烧香纸、摆供品,叩祭圣驾。正山日,仪式引导“娘娘圣驾”到山会受拜,僧道奏乐,诵经接驾,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祭神仪式之后,娱乐的、贸易的活动才自由展开。
后面的“心潮澎湃”石碑是胡耀邦总书记在1984年10月23日来到这里写下的......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