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元旦游荣成——石岛·赤山(张保皋传记馆与纪念塔)
“张保皋传记馆”的山门对面是一个大型浮雕壁画,张保皋手持宝剑端座其中。壁画的两侧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明神福佑四海,下联是:大使缔交三邦。照片左上角是“赤山明神”的背景,原来他老人家是长发披肩!
张保皋生平:张保皋新罗人即今韩国人,出身“侧微”,自幼与大海相处,熟谙水性,性格粗犷豪放。少年时期就喜欢精研武艺,善使弓箭和长枪,具有侠义之心,成为当地有名的少年英雄。
公元807年,张保皋和好友郑年结伴入唐参加了武宁军。杜牧《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公元818年,李谡为武宁军节度使,奉旨大破李师道军,并平定了叛乱,张保皋、郑年随军转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819年,张保皋升为军中小将。
公元824年,张保皋离开武宁军来到赤山修建了赤山法华院。法华院建有大殿及配殿、钟楼、讲经堂等,常住僧人多时达40余人,长年讲经,法会时达250多人,冬诵《法华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在山东半岛影响极大。
公元828年,为了禁止掠夺新罗人为奴婢,荡平海盗,张保皋回国奏请兴德王设立清海镇,并任大使,全力开辟海上通道,建立海上国际贸易网络,同时还设有造船业、制造业等。
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杀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为报“杀君父之仇”避祸清海求助,承诺“获居大位,则娶尔女为妃”,张保皋便分兵五千于郑年,击破金明的军队,金佑徵顺利登位,即神武王。张保皋因功被封为感义军使,封食邑二千户。
神武王即位仅六个月即病死,其子文圣王欲纳张保皋之女为妃,朝中贵族以其出身侧微,予以阻谏。惧怕张保皋强盛势力的文圣王和新罗贵族,借“欲谋乱、据镇叛”为罪名,派阎长设计将其杀害。并对其部属赶尽杀绝,最终于公元851年废除了清海镇。
这是张保皋初来石岛赤山时的蜡像情景展示。
张保皋是海岛人,出身侧微,自幼与大海相处,熟识水性,性格粗旷豪放,少年时期就喜欢精研武艺,善使弓箭和长枪,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和侠肝义胆,成为当地有名的少年英雄。
![]()
![]()
![]()
![]()
![]()
![]()
![]()
![]()
![]()
![]()
![]()
![]()
![]()
![]()
![]()
这是第五展览馆内展示当时中韩通商情况。
“张保皋”巨型雕像的左侧正殿是“武宁从军”,第四、三、二、一展览馆都在此大殿中。
登上20级台阶,气势恢宏的大殿就是这里的正殿,门上横匾“武宁从军”。
进入殿门,迎面是张保皋的金身座像,铠甲武士站立两侧。
这是张保皋年轻时任“武宁小将”的蜡像。
这是馆内展出的“使院新修石幢记”考略。
此碑记载了唐代元和年间徐州武宁军节度使李愿的政绩。通篇溢满赞谕之词,唐代中期以后,除在边疆要塞设节度使外,在内镇也设节度使,唐朝节度使权利颇大,管辖数州,总揽一切军民财政,本身又兼任治所所在州的刺史,唐代江南漕粮运往京师,必经过徐州之甬桥,徐州控制江南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张保皋约于唐德宗贞元末至唐穆宗长庆中在武宁军中服役,并立下赫赫战功。
这是从侧面看张保皋的金身座像。
当时的登州和扬州是著名的贸易港口,大量的新罗人聚居于此,其中有很多人在武宁军当兵并参了平定李琪的叛乱,张保皋与郑年可能就是随着新罗人的贸易商船入唐并加入武宁军。
这是位于顶层的展览大厅,主要展示了张保皋在赤山建寺的初衷。
赤山浦是唐代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张保皋将其进行海上贸易的根据地设立于此。同时,为了保佑海上贸易的繁荣和通过佛教凝聚人心,张保皋在赤山建立了“法华院”。使其成为当时周边新罗人的心灵寄托之所。
这是展示当年张保皋在赤山规划“法华院”的蜡像。
赤山奇石,常年云雾缭绕,是赤山明神的洞天福地。他后有靠山,前有迎山,中间有玉带水,正是所谓“后有高山前有岗,西有流水东道敞,子子孙孙居王位,世世代代伴君王”的风水宝地,张保皋遂决定在此建“法华院”,后来果然宏图大成。
顶层的展厅还展示了许多“法华院”遗址出土的唐代物品。
这是站在顶层殿外回廊上看张保皋巨型雕像,我对景区设置的彩旗非常厌烦。
这是站在顶层殿外回廊上看正殿左侧的展览馆。
这是站在顶层殿外回廊上看“赤山明神”的背景。
我们参观完了顶层展厅,顺着楼梯去一层展厅,这是供奉在楼梯拐角的“西方斗母”神像。
一层展厅位于“武宁从军”殿的下面,这里主要展示张保皋海上贸易情景。
这是展示当时的港口贸易情景。
这是1200年前张保皋的贸易海船模型。
这是张保皋当年荡平海盗的情景
这是1200年前张保皋时代的瓷器。
这是站在“赤山明神”上面向下俯视“张保皋传记馆”的全貌。
到这里“张保皋传记馆”已经大概参观完了,我们还得继续游览“赤山禅院
张保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
张保皋与赤山
威海赤山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东南部的石岛湾西岸,古称“大东胜境”,是山东半岛海上距离韩国、日本最近的地方。因为与韩国、日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赤山脚下的赤山浦(今称石岛湾)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为中、韩、日三国文化交流的前沿。
唐代,赤山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在日本、朝鲜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被后世誉为韩国“海东华严始祖”的义湘,在佛界被尊称为“转世地藏王菩萨”的原新罗国国王金氏近族的金乔觉,都与赤山有着为人称道的千载奇缘。
唐宪宗二年(公元807年),新罗(韩国)人张保皋到大唐从军,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张保皋退役后来到了赤山浦。当时赤山浦一带的村庄中有很多新罗人居住,唐政府在此设立了专门机构“勾当新罗所”管辖新罗人。为了团结同胞,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张保皋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后,在赤山建立了一座寺庙。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后来张保皋回到新罗,在自己的家乡菀岛郡设立了清海镇,充任大使,并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在中、韩、日之间实行商贸往来,开辟了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赤山法华院成为他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张保皋也因发展海上贸易被韩国人称为“海上王”。
张保皋简介
杜牧《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当时,唐朝登莱沿海奴婢买卖中有大量的新罗人被卖为奴。弓福在获悉这一情况后,从唐朝离职回国,上谒新罗哀庄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于是哀庄王任命弓福为清海镇大使,率领万余人的军队在此布防。从此,贩卖新罗人口的活动在弓福的打击和唐政府的多次禁令下销声匿迹了。弓福还通过从事与日本和唐朝的海上贸易大发其财,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财政富裕起了干涉朝政的野心。他帮神武王登基,后来他企图立自己的女儿为文圣王妃,被拒绝后保皋于846年起兵作乱,这就是朝鲜历史有名的“弓福之乱”,武州有一个名叫阎长的人在一次饮宴,趁保皋酒醉,拔剑斩之。把弓福人头拿去文给了文圣王,文圣王为了免除后患,于851年将清海镇废镇。
其间,日本国佛教天台宗高僧圆仁随遣唐使滕原常嗣等一行,西渡求法,于839年辗转来到赤山浦,先后三次客居法华院长达两年九个月,得当地官吏、居民和法华院僧侣之助,西去五台山长安等地求法巡礼。
经历
张保皋出身“侧微”,归国后为平定海盗自任清海大使,拥兵自重,后在发展国际海洋贸易中又进行独立外交活动,这是对新罗旧体制——骨品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公元846年新罗王借口“纳妃”事件将其杀害。
事迹
八世纪末,新罗贵族之间斗争纷起,朝政松弛,徭役赋税加重,自然灾害频繁,政治经济走向衰退,民众怨声载道,大量新罗人迁移到唐。同一时期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为讨伐藩镇,政府需要大量兵力。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17岁那年,张保皋和好友郑年结伴渡海来到赤山浦(现荣成石岛),不久辗转南下到扬州。张保皋和郑年浪迹扬州时,适逢镇海节度使李琦据润州(江苏镇江)造反。唐军扩募镇压反叛,张保皋和郑年被募编入了徐州武宁军中。张保皋和郑年在唐军中,先后参加了平定镇江李琦、淮西镇吴元济和淄青镇李师道的叛乱。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张保皋被擢升为武宁军小将。
杜牧在《樊川文集·张保皋郑年传》中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一寺连三国”
张保皋在唐军转战十几年,所见“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
,特别是李师道控制的山东一带,情况尤为严重。李师道是高句丽人李正已之孙,其祖父入唐后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官至淄青节度使,经过三代发展,形成与唐朝割据对立局面,独霸山东,并屡次进犯徐州。高句丽原为新罗世仇,故在李氏控制地区,把新罗人卖为奴婢。在新罗沿海一带,海盗活动猖獗,经常抢掠人口卖到唐朝为奴。这一现象,让张保皋忿然不平,决心回国荡平海盗,禁绝买卖人口现象。824年(唐穆宗四年),张保皋毅然辞掉武宁军小将之职并决定回国。
当时的赤山浦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个精神依托,张保皋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
赤山法华院”
。法华院建有大殿及配楼、钟楼、讲经堂等,寺院长年讲经,常住僧人多时达40余人,法会人数有时超过250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周边的新罗人都聚到这里,载歌载舞,欢度节日。一时间,赤山法华院成了新罗人往返大唐的驿站和文化活动中心。
839年(唐开成四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两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张保皋于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回到新罗。张保皋一回国,就奏请新罗兴德王:“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新罗海路之要,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兴德王准请。张保皋随即招募周围1万岛民组成一支军队,在清海镇成立了大本营。张保皋率领军队,向海盗基地发起了进攻,很快荡平了多股海盗势力。从此,海盗掠卖人口的现象被杜绝,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张保皋在新罗声名鹊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荡除海盗后,张保皋随即组建了庞大的船队,往返新罗与中、日三国之间,进行海运和商业贸易,他在莞岛象皇峰、济州岛河源洞也建了法华院,与山东半岛赤山法华院相对应,互为海运贸易的联络点。张保皋的海上贸易越做越大,形成了以清海镇为大本营,以赤山(今荣成石岛镇)、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泗州(今安徽泗县)、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今江苏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今福建泉州)和日本九州为基点的海运商业贸易网络。
海盗的禁绝,海路的畅通,海运商贸的发展,促进了中、韩、日三国之间人民的友好往来。特别是新罗人,入唐经商、从业、求学、居留的迅速增多,因此在中国各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周围,逐渐形成了新罗村,村民全为新罗人。据统计,当时仅在赤山一带就有十多个新罗村。从赤山到文登、牟平、登州、青州、临淄、长山等地,沿途还有许多专为新罗人提供服务的新罗院。
受害“骨品制”
张保皋势力强大后,开始拥兵自重,后在发展国际海洋贸易中又进行独立外交活动,独占国际海洋贸易,这对新罗旧体制——“骨品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时新罗骨品制分为圣骨、真骨、六品头、五品头、四品头五个等级,品级世袭不变。民无氏,不能做官。张保皋出身微贱,是不能做任何官的。他自任清海镇大使,这与骨品制不合。独自发展国际贸易,在国外商业站点和新罗馆所,自派“大使”,也有违旧制。
后来,张保皋卷入了新罗王室王位继承纷争。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杀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为报“杀君父之仇”避祸清海求助,张保皋便分兵五千于郑年,击破金明的军队,金佑徵顺利登位,即神武王。神武王即位仅6个月即病死,其子文圣王即位后又拜张保皋为“
镇海将军,兼赐章服”。张保皋因功被封为感义军使,封食邑二千户。文圣王欲纳张保皋之女为妃,朝中贵族以其出身微贱,予以阻谏。纳妃未成,在文圣王与张保皋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因惧怕张保皋的势力,文圣王和新罗贵族们借“欲谋乱、据镇叛”的罪名,于
841年派人趁张保皋一次醉酒后将其杀害。
“张保皋热”正在兴起
张保皋,荡除海盗,掌握了东亚海上贸易,是韩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开展海外经营的伟人。因此,在韩国,张保皋被视为民族英雄。为了纪念张保皋,韩国成立了“张保皋大使海洋经营史研究会”、“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对张保皋进行专门学术研究。以张保皋名字命名的潜艇自
1993年开始使用;发行了张保皋纪念邮票;自
1996年起历年举办张保皋祝祭活动。韩国还多次向中、日派遣踏查团,大举开展对张保皋的重认识、再评价。2005年,韩国国家电视台KBS耗资150亿韩元推出了70集电视剧《海神》。这部电视剧投资额超过《大长今》,是韩国第一部“武侠历史剧”,反映了张保皋的生平事迹。电视剧推出后,在韩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收视佳绩。
赤山法华院毁于公元845年会昌法难。自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方面多次寻找未果。
1987年,荣成市有关人员依照圆仁所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几经周折,考证了赤山法华院的遗址,在中、日、韩引起轰动。荣成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7月重建法华院,并于1989年5月1日举行了开光仪式。
1994年
7月24日,由韩世界民族联合会捐资建立的张保皋纪念塔在赤山莲花顶举行落成仪式。塔座长19米,宽16米,塔身高15米,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原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六个铜质大字。
为了挖掘赤山法华院历史文化内涵,增进中韩民间交流,由山东斥山水产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张保皋传记馆于2007年4月开馆。传记馆占地
1.3万平方米,仿唐建筑风格设“大唐追梦、武宁从军、缘定赤山、清海沉浮、源远流长”五个展厅及一个影视厅。主要展示了张保皋入唐后参加武宁军、建立赤山法华院、荡平海盗、发展海上贸易所做出的贡献。院内矗立着8
米高的张保皋铜像,雄壮威武。
如今,包括张保皋传记馆和赤山法华院等景点的赤山风景区已成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景区开放之初,韩日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三成。最近两年,每年景区接待日韩游客在
10万人左右,来山东旅游的韩国游客,都把赤山景区作为一个必游景点。韩国有关方面已把赤山景区作为韩国青少年在海外唯一一处学习爱国教育基地,每年都大规模地组织青少年修学游团来到赤山,踏寻民族英雄张保皋的足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海神】的故事描写到弓福(张保皋)和死党郑年,受新罗贵族也是商场女强人-紫薇夫人的陷害,并被卖到了中国唐朝。郑花得知此消息后,痛不欲生。紫薇夫人想乘机把郑花许配给新罗高官纳为妾,郑花却暗中托弓福的另一死党舜宗,办了公验(现今的护照),准备去中国唐朝寻找弓福。李道行将弓福、郑年和崔武长带到了杨州奴隶市场,并交给了奴隶商。这时扬州第一富商薛平的女儿采玲也出现在奴隶市场,她与父亲薛平共同掌管着商团的事物,也是个商场的狠角色。她常去奴隶市场买奴隶,把他们安排在商团下属的陶瓷工厂里,免得他们受更多的虐待。被卖给了奴隶商的弓福和郑年。在逃跑途中,偶然地钻进了采玲的马车,后来还是被他们抓回。
弓福和郑年每天除了繁重的劳动,夜里还被强迫与其它奴隶进行角斗,供边境守备队员们打赌娱乐。弓福凭着高超的武艺每每都战胜了其它对手,才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郑花被奴隶商做为礼物奉献给了边境守备队长,并险遭守备队长的蹂躏。弓福并不知郑花已近在咫尺,两人擦肩而过。弓福和郑年再度逃跑,途中巧遇薛平商团遭强盗袭击。他们与薛平商团并肩做战击退了强盗,还救了薛平一命,随后,弓福和郑年再度被抓。薛平很救弓福,但却无能为力。等待被处死的弓福和郑年,却被选做职业角斗士。此时,薛平巧遇郑花,并高价买走她。精彩的故事内容,才正要开始……
他是新罗人(今韩国莞岛郡),却来到唐朝当兵,战功卓著;他建立了“赤山法华院”,对中日韩三国佛教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日韩海上贸易的开创者,被尊奉为“海上王”。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就是被韩国人奉为民族英雄的张保皋。由于张保皋长期在威海石岛赤山一带活动,近年来,很多韩国人来到这里追寻张保皋的历史踪迹,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
张保皋(公元790年-
841年),原名弓福,又名弓巴,新罗人。张保皋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大志,喜欢舞枪弄棒,又好水性,练就一身武艺,在当地渐有名气。
八世纪末,新罗贵族之间斗争纷起,朝政松弛,徭役赋税加重,自然灾害频繁,政治经济走向衰退,民众怨声载道,大量新罗人迁移到唐。同一时期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为讨伐藩镇,政府需要大量兵力。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17岁那年,张保皋和好友郑年结伴渡海来到赤山浦(现荣成石岛),不久辗转南下到扬州。
张保皋和郑年浪迹扬州时,适逢镇海节度使李琦据润州(江苏镇江)造反。唐军扩募镇压反叛,张保皋和郑年被募编入了徐州武宁军中。张保皋和郑年在唐军中,先后参加了平定镇江李琦、淮西镇吴元济和淄青镇李师道的叛乱。因本领高强、英勇善战,累立军功,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张保皋被擢升为武宁军小将,统率1000多名士兵。
杜牧在《樊川文集·张保皋、郑年传》中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在唐军之中,这两位新罗人已崭露头角。
“一寺连三国”
张保皋在唐军转战十几年,所见“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
,特别是李师道控制的山东一带,情况尤为严重。李师道是高丽人李正已之孙,其祖父入唐后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官至淄青节度使,经过三代发展,形成与唐朝割据对立局面,独霸山东,并屡次进犯徐州。高丽原为新罗世仇,故在李氏控制地区,把新罗人卖为奴婢。在新罗沿海一带,海盗活动猖獗,经常抢掠人口卖到唐朝为奴。这一现象,让张保皋忿然不平,决心回国荡平海盗,禁绝买卖人口现象。唐穆宗四年(824年),张保皋毅然辞掉武宁军小将之职并决定回国。
当时的赤山浦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个精神依托,张保皋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
赤山法华院”
。法华院建有大殿及配楼、钟楼、讲经堂等,寺院长年讲经,常住僧人多时达40余人,法会人数有时超过250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周边的新罗人都聚到这里,载歌载舞,欢度节日。一时间,赤山法华院成了新罗人往返大唐的驿站和文化活动中心。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两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赫赫“海上王”
张保皋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
年)回到新罗。张保皋一回国,就奏请新罗兴德王:“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新罗海路之要,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兴德王准请。张保皋随即招募周围1万岛民组成一支军队,在清海镇成立了大本营。张保皋率领军队,向海盗基地发起了进攻,很快荡平了多股海盗势力。从此,海盗掠卖人口的现象被杜绝,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张保皋在新罗声名鹊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荡除海盗后,张保皋随即组建了庞大的船队,往返新罗与中、日三国之间,进行海运和商业贸易,开创了史上有名的“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他在莞岛象皇峰、济州岛河源洞也建了法华院,与山东半岛赤山法华院相对应,互为海运贸易的联络点。张保皋的海上贸易越做越大,形成了以清海镇为大本营,以赤山(今荣成石岛镇)、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泗州(今安徽泗县)、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今江苏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今福建泉州)和日本九州为基点的海运商业贸易网络。
海盗的禁绝,海路的畅通,海运商贸的发展,促进了中、韩、日三国之间人民的友好往来。特别是新罗人,入唐经商、从业、求学、居留的迅速增多,因此在中国各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周围,逐渐形成了新罗村,村民全为新罗人。据统计,当时仅在赤山一带就有十多个新罗村。从赤山到文登、牟平、登州、青州、临淄、长山等地,沿途还有许多专为新罗人提供服务的新罗院。
张保皋开创的海运商业贸易网络,并不限于中、韩、日三国之间。张保皋除了进行直接贸易外,还经营造船业和出租船只、水手、艄工等。当时阿拉伯商人东航喜乘中国船,而中国浙东地区采用新罗造船术,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密隔舱多桅杆船。这样,造船术和航海术便随着出租的水手、工匠传到阿拉伯等地。而中国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也聚集了许多南海、中亚、西亚等地的商人,他们把稀缺的商品运到中国销售,这样张保皋的海上贸易网络就与中西海上贸易之路联系起来。因此,张保皋被后人称之为“
世界历史上卓著的海洋商业贸易王” 。
受害“骨品制”
张保皋势力强大后,开始拥兵自重,后在发展国际海洋贸易中又进行独立外交活动,独占国际海洋贸易,这对新罗旧体制——“骨品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时新罗骨品制分为圣骨、真骨、六品头、五品头、四品头五个等级,品级世袭不变。民无氏,不能做官。张保皋出身微贱,是不能做任何官的。他自任清海镇大使,这与骨品制不合。独自发展国际贸易,在国外商业站点和新罗馆所,自派“大使”,也有违旧制。
后来,张保皋卷入了新罗王室王位继承纷争。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杀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为报“杀君父之仇”避祸清海求助,张保皋便分兵五千于郑年,击破金明的军队,金佑徵顺利登位,即神武王。神武王即位仅6个月即病死,其子文圣王即位后又拜张保皋为“
镇海将军,兼赐章服”。张保皋因功被封为感义军使,封食邑二千户。文圣王欲纳张保皋之女为妃,朝中贵族以其出身微贱,予以阻谏。纳妃未成,在文圣王与张保皋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因惧怕张保皋的势力,文圣王和新罗贵族们借“欲谋乱、据镇叛”的罪名,于841年派人趁张保皋醉酒,将其杀害。
张保皋,荡除海盗,掌握了东亚海上贸易,是韩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开展海外经营的伟人。因此,在韩国,张保皋被视为民族英雄。为了纪念张保皋,韩国成立了“张保皋大使海洋经营史研究会”、“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对张保皋进行专门学术研究。以张保皋名字命名的潜艇自
1993年开始使用;发行了张保皋纪念邮票;自
1996年起历年举办张保皋祝祭活动。韩国还多次向中、日派遣踏查团,大举开展对张保皋的重认识、再评价。2005年,韩国国家电视台KBS耗资150亿韩元推出了70集电视剧《海神》。这部电视剧投资额超过《大长今》,是韩国第一部“武侠历史剧”,反映了张保皋的生平事迹。电视剧推出后,在韩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收视佳绩。
赤山法华院毁于公元 845年会昌法难。自 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方面多次寻找未果。
1987年,荣成市有关人员依照圆仁所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几经周折,考证了赤山法华院的遗址,在中、日、韩引起轰动。荣成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7月重建法华院,并于1989年5月1日举行了开光仪式。
1994年
7月24日,由韩世界民族联合会捐资建立的张保皋纪念塔在赤山莲花顶举行落成仪式。塔座长19米,宽16米,塔身高15米,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原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六个铜质大字。
为了挖掘赤山法华院历史文化内涵,增进中韩民间交流,由山东斥山水产集团投资 5000万元建设的张保皋传记馆于2007年
4月开馆。传记馆占地
1.3万平方米,仿唐建筑风格设“大唐追梦、武宁从军、缘定赤山、清海沉浮、源远流长”五个展厅及一个影视厅。主要展示了张保皋入唐后参加武宁军、建立赤山法华院、荡平海盗、发展海上贸易所做出的贡献。院内矗立着8
米高的张保皋铜像,雄壮威武。
如今,包括张保皋传记馆和赤山法华院等景点的赤山风景区已成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景区开放之初,韩日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三成。最近两年,每年景区接待日韩游客在10万人左右,来山东旅游的韩国游客,都把赤山景区作为一个必游景点。韩国有关方面已把赤山景区作为韩国青少年在海外唯一一处学习爱国教育基地,每年都大规模地组织青少年修学旅行团来到赤山,踏寻民族英雄张保皋的足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罗岛民张保皋赤山“翻身”
在“北方渔港”
石岛湾畔,因1100多年前一个新罗籍退伍兵留下的遗迹,一个日本僧人写的旅行日记,海拔314米的赤山和法华院有了“一寺连三国”的独特声誉。
那个新罗籍退伍兵的中国名叫“张保皋”,朝鲜半岛史料则记之为“弓福”、“弓巴”,他是今天赤山法华院的创建者。
逃离朝鲜半岛入唐求生存
张保皋生活在朝鲜半岛的统一新罗时代(公元668年—公元901年),生年不详,被刺杀于公元846年。
张保皋渡海入唐完全是出于自愿,并非韩国电视剧所演的“被贩卖”。当时,新罗人渡海入唐的动机无非有两个,但都出于带有奴隶制种姓残余的新罗骨品制压力。一是入唐求学,以期回国后有晋升机会,出身低等的新罗留学生属于此类。另一类是骨品等级外的地方民为生存,逃离朝鲜半岛,“适彼乐土”入唐,张保皋属于此类。
望文生义,骨品制就是以人的骨头确定社会地位。那时不像现在,人的骨头是不可置换的,所以,骨品制跟中国魏晋的门阀制度差不多。骨品制包括骨制、头品制。骨制又分圣骨、真骨,头品制分6等,从最高六头品到最低一头品,两个制度只适用于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州)居民,本质是新罗王朝利益集团内部的八等分级和利益分配表,王京之外的地方民则在8等之外。
渡海到唐的新罗人,以张保皋为代表的等外人居多,他们不到唐都长安,散居中国沿海,今天的日照、石岛等地出现了新罗人聚居村——新罗坊、新罗所。晚唐虽是乱世但对周边地区仍有吸引力,开放气度犹在,对异国流民实行“国民待遇”,当时的登州府就设有勾当新罗所,相当于今天的外事办,专门负责公验(护照)等事务。
晚唐人杜牧的《樊川文集》卷六《张保皋郑年传》最早记下了这个新罗岛民的人生痕迹,因他“善斗”。
杜牧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骑而挥枪”,寥寥数笔,一个擅战的骑士跃然纸间。但《新唐书》并无“小将”这一武职,“军中小将”不过是誉称而非实职。一个力证就是公元819年,张保皋参加平定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叛乱后,唐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自821年开始逐年裁军,军官转任地方官,士兵退伍,此后张保皋出现在赤山浦(今石岛赤山)。
这时的石岛远离中原战乱,聚居了大量新罗人,张保皋经历过大世面,自然鹤立鸡群。此后到《三国史记》记载张保皋于公元828年到王京晋见新罗王的7年间,通过以赤山浦为据点的海上贸易,张保皋聚集起大量财富,这个在新罗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岛民”终于第一次彻底翻身。
这个新罗人的势力究竟有多大,从当时法华院常住僧30多人,寺庄年收租粮500石可见一斑。唐代一石约为今天的59公斤,500石就是29500公斤,而唐朝九品官的月俸不过5石米。
心随财长,欲随心重,张保皋不再是早年为生存到唐朝当兵吃粮“卖命”的毛头小子,他建起赤山法华院,聚拢侨居赤山的新罗人。唐朝的寺院分官寺、民寺、私寺,私寺系有权或有财者出资所建,张保皋所建的赤山法华院显然属于“私寺”。唐武宗会昌年间,赤山法华院被毁。武宗灭佛,原因纷纭,若仅从赤山法华院的肇建和实力看,今人也许能揣摩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因。
原本无姓,入唐后叫“张保皋”
关于张保皋,流传至今的史料比较丰富。在中国,有杜牧(公元803-853年)的《樊川文集》卷六《张保皋郑年传》,北宋人宋祁、欧阳修等编成于1060年的《新唐书-东夷传》。而其后200多年由朝鲜半岛人编撰的朝文史料《三国史记》则记其名为“弓福”,再后的汉文史料《三国遗事》则记其名为“弓巴”。
《三国史记》是最早记录张保皋事迹的朝文史料。《三国史记》的作者是高丽王朝官员金富轼(1075-1151年)。金富轼是史学家,出生于新罗王室,曾祖父是高丽王京庆州总督,父亲和三个兄弟也都是高丽官员,金富轼在朝鲜半岛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司马迁,但对张保皋这个出身等外的“岛民”,金富轼依然没有摆脱骨品制的偏见。
以一般人都能接受的逻辑推理,张保皋以无名无姓侧微之身入唐淘金,不仅积累了财富、人脉和武功,而且拥有了“张保皋”这个身份符号,回国后绝不会再以“弓福”、“弓巴”之名行事,更不会接受“弓福大使”这样不伦不类的称呼。然而,两百年后,金富轼写历史书,记其名“弓福”而不记“张保皋”,骨子里对张出身的歧视隐约笔端。金富轼比张保皋晚出生229年,新罗社会依然奉行出身论,只有金富轼这样的贵族才有姓,平民根本没有姓,当年,“弓福”、
“弓巴”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如果说"弓福"的汉名是意译,那么高丽僧人一然(1206~1289)于13世纪80年代以古汉语撰著的《三国遗事》,则干脆直接写成"弓巴"。韩文中,"福"、"巴"都是小孩之意,冠以"弓"字,只是说"擅长射箭的小孩",没有姓名符号的区分功能。
张保皋回新罗10年后,日本僧人圆仁曾两次寓居赤山法华院达27个月,受到新罗僧和居民的热心接待。圆仁没有与张保皋谋面,但写过致张保皋的感谢信,他的日记体旅行回忆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其名为"张宝高",而没有记为"弓福"、"弓巴"。这个日本人的记载再次证明,在中国徐州、赤山的从军和贸易中,那个"弓巴"、"弓福"肯定以"张保皋"这个名字行事,回国后,他怎么会收起"张保皋"这个名头呢?
这个擅使枪的新罗人是出身侧微的“岛民”,少时贫寒、青年有成、晚年被刺死,身世跌宕,一度被视为“乱臣贼子”。1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岛民”又经历了身后名藉藉、近年名鹊起的“二次翻身”。
在赤山这个三面环山、东朝大海的禅院和旅游胜地,站在张保皋铜像下,静下心来,可以窥见历史之于个人生前身后命运安排的吊诡和不容分说。
衣锦还国,死于等级歧视
张保皋入唐“ 淘金”
成功翻身,筹建寺院,开展海上贸易,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充当一方新罗人的精神和组织领袖,但他只是当时众多新罗人的“异数”。
此前被平定的李师道具有高丽血统,这个割据中国山东的淄青节度使控制了山东半岛沿海的海上贸易,其中一项就是买卖“新罗奴”。828年,挟军功之名、海外贸易之富,张保皋自赤山渡海衣锦还乡,求见兴德王。
关于这次晋见,《樊川文集》记载“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此后,受封为“大使”的张保皋在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海道要冲莞岛(今莞岛郡)设立清海镇,除海盗,禁止买卖新罗人,并开展对唐、日贸易。“大使”这个奇特官职,实际上反映了新罗王朝权力集团对张保皋的两难心态。新罗官制并无“大使”官名,但若授予张保皋其他贵族同有的官职,则难免让新罗贵族感到羞辱,单独另设“大使”官职,则既解决了张保皋势力对于现行体制的政治诉求,又照顾了新罗贵族的面子。
有资料显示,这位清海镇“大使”还对外出租船只、水手、艄工、译语等。若是真的,连船带人一起出租正是现代远洋运输中“期租”,说明张保皋的海上贸易帝国还对外输出经营人才和经营模式。张保皋坐镇清海,唐政府多次发禁令,“新罗奴”
买卖的两头被扼住,《新唐书-新罗传》 载,“自太和(827-835)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
国际海洋贸易积累了雄厚实力,自然要求政治话语权。张保皋先帮新罗国第45代君主金祐徴登基,年,金祐徴去世,他又扶立第46代君主文圣王金庆膺。这一次,张保皋想立自己的女儿为王妃,通过与皇室联姻改变自身的社会等级地位。对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的张保皋来说,这真是"英雄末路",也是身处新罗社会的无奈选择。但新罗贵族以"夫妇之道,人之大伦也。今弓福,海岛人也,其女岂可配王室?"彻底击碎了张保皋的翻身梦。
外表是实力雄厚的地方实力派,内心却每每痛楚于卑贱的出身,这种矛盾不得解,终于,在846年张保皋发起朝鲜半岛历史上有名的"弓福之乱"。新罗王知道打不过张保皋,使出了"掏心计",一个叫阎长的刺客假装投靠张保皋,趁他饮宴酒醉,拔剑斩下了那颗聪明的头颅。从此,不仅尸骨无存,而且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张保皋陷于历史的长期黑暗。
今日韩国为张保皋平反
到了近代,出于“ 贸易立国”、“海洋韩国”的现实政治和经济需要,加上赤山法华院遗址被发现,张保皋再次“翻身”。
上世纪80年代赤山法华院遗址被发现,引起了韩国国内的“张保皋热”。当时,两国尚未正式建交,韩国方面仍准备出资重建赤山法华院,但提出要立碑载明“赤山法华院是在唐新罗人自治区”、“赤山法华院是张保皋在海外的殖民据点”,遭到拒绝。1992年中韩建交,次年,张保皋纪念塔就在赤山法华院迅速竖起,韩国总统金泳三还亲自题写碑文。
此后,不仅“张保皋”之名成为小说、电影的主人公,连朝鲜近代文学家李光洙也说,“过去虽然也出现过像弓福这样风靡远东的大实业家,但是到了近代,我们朝鲜人所丧失的最大能力之一就是赚钱的能力。”
其实,这些哀荣跟当年惨死的“弓福”、今天依旧尸首分离的游魂,又有何干?
山东有他的雕像和博物馆。据说他和山东、江浙沿岸的新罗村也有关系。
: 日本的新罗大明神的原型也是他。
张保皋纪念塔坐落于山东荣成石岛赤山风景区内,与法华院毗邻。1994年由韩世界民族联合会会长崔珉子女士发起建立。塔座长19米,宽16米,高18米;塔身高15米,塔柱1×1平方米,两柱相隔0.5米,塔的设计独具一格,两根石柱代表中、韩两国人民,上方连接象征两国友谊。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六个铜质大字,为中韩两国人民友谊谱写了新篇章。因法华院的特殊历史背景,每年都有大批韩国、日本游客来此朝圣礼拜。
张保皋新罗人(今韩国人),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唐,加入徐州武宁军。杜牧《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819年,张保皋被擢升为武宁军小将,统率1000多名士兵,824年建立赤山法华院。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在海道要冲新罗莞岛设立清海镇,自任大使,荡除海盗,开辟海上通道,发展新罗与中国、日本三国海上贸易活动,被后人称之为世界历史上卓著的海洋商业贸易王。846年在新罗王室权利斗争中被杀。
张保皋被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因为他结束了新罗人口被掠卖到唐的历史。同时开展中、韩、日三国海上贸易,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对繁荣东亚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山东荣成的赤山法华院修建纪念塔,韩国金咏三总统亲自来为其题词,并书写“张保皋纪念塔”。
山东威海市石岛赤山风景区“张保皋传记馆
通道的一侧有一个“世界和平祈愿碑”,这是大韩佛教协会供奉的。
通道两侧是高大的松柏,肃穆庄重干净利索。
穿过山门,迎面是一座石桥,通向二进院落的大门。
石桥的两侧是设计典雅亭台楼阁石栏水榭,带有中韩风格。
这是石桥左侧的水榭楼阁。
这是站在水榭前面看二进院落的廊门。
在放生池中大个的日本锦鲤缓缓游动,增添了许多和平吉祥的氛围。
走近二进院落的廊门内,两侧是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这是站在二进院落内回头看廊门情景。
院中立有“张保皋”巨型雕像,景区在院中啦了许多彩旗,成了视觉上的污染!
“张保皋”巨型雕像的后面的偏殿是“大唐追梦”,也就是第五展览馆。
馆内展览主要反映中韩友谊源远流长。
中韩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文化背景,一直是友好邻邦。唐代是中韩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时期,新罗人张保皋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了重现这段历史,中国赤山集团投资建设“张保皋传记馆”,共设五大展厅,展示了张保皋传传奇的一生以及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