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詹天佑故居
我是不太爱逛街的人,在广州这座城市基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伙伴儿们趁着时间还早,去了小商品市场,于是顺着上下九步街前行,准备找一找荔枝湾的位置。不成想在这条大街上却遇到了意外之喜——詹天佑故居。《詹天佑》这篇课文我已讲了近十遍,闭着眼睛都能背下来,没想到有一天会站到这位伟大爱国工程学家的出生地来缅怀其人......
詹天佑故居位于广州府南海县西关十二甫西街,即今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是詹天佑出生成长之地。现在辟为詹天佑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詹天佑就是在这蜿蜒狭长的小巷中出生和长大。故居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旁边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
19世纪60-80年代时,这里原为临涌木板房,面积约30多平方米。詹天佑父母、詹天佑的兄弟姐妹曾在此居住,詹天佑在此出生,11岁在此出洋留学。19世纪80年代归国后在广州工作期间(1884-1888)也曾在此居住,90年代初才把家搬往北方的铁路工地。房屋租、卖给别人。该屋改变为砖墙外墙,后座加盖了二楼。1911-1913年詹天佑再度返回广州工作,任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师时,已不在此屋居住。1913年后,詹天佑任交通部技监兼汉粤川铁路会办、督办,家居迁武汉,1919年去世。
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样,加上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因此修复中也强调了西关普通家庭的朴素和静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陈设是参照一张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摆放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风把厅堂和睡房隔开。此外,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
纪念馆展厅有13米长展线标准展柜,5个小陈列柜。由70多件不同时期史料、实物,50多幅图片,展现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詹天佑的家庭和詹天佑年幼出国的情况,着重介绍詹天佑曾祖父詹万榜1760年由徽州来到广州经商经营茶叶、祖父詹世銮在十二甫建西关大屋(原在今十二甫西街27、29号处)申请入籍当时管辖此地的南海县、詹天佑生于广州的史实。
詹天佑(1861-1919),字达朝,号眷城。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州。1872年被选为清朝首批官派留美幼童,1881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奉招回国。先后在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广东博学馆任教。1888年起,往北方修筑铁路。先后从事津榆、关外、萍醴、潮汕、沪嘉、沪宁、津浦、洛潼等铁路修筑,主持修筑了新易、京张、张绥、商办四川省川汉和广东省粤汉铁路。辛亥革命后,他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交通部首任技监、全国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等职,并创立和领导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为开拓中华民族的铁路事业和现代化的工程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部分是詹天佑归国创业业绩,以一幅中国铁路网大地图和业绩大事记,标示詹天佑的创业足迹,再配以修筑京张铁路等最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一目了然地展示了中华民族铁路事业开拓者詹天佑的光辉形象。
唐山铁路: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詹天佑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用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唐山铁路在开滦煤矿唐山矿1至3号井东面,一条铁路从一个上百年的涵洞里穿越而出,从唐山市区主干道新华道下穿过,全长十二公里。这就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它最初是从唐山矿修到丰南胥各庄,至今仍是京山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滦河大桥:1891年初,在洋务运动的晚风中,清廷重臣李鸿章受命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他的得力助手周兰亭、李树棠总揽筑路事务,全力以赴修建关东铁路(古冶—山海关—中后所—奉天等)。虽然朝野中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对政府修建铁路一直争论不休,但李鸿章在1892年已经和开平矿务局的英国技师金达签下了协议,着手修建关东铁路第一段由古冶到山海关的铁路。其实,早在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就已运营,虽然马拉蒸汽机车一度成为闹剧,但那时中国的铁路业已经蹒跚起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条铁路延伸到滦河岸边时,奔腾咆哮的滦河水使修路的步伐戛然而止。面对宽阔的河面,踌躇满志的金达邀请世界一流的英国铁路专家喀克斯,信心十足地指挥着施工架桥。可是滦河下游河宽水急,河床泥沙很深,地质结构复杂,桥墩屡建屡塌,众人一筹莫展。高傲的英国专家在架桥环节屡次受挫之后,最终将这块烫手的山芋转嫁给了德、日专家,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工期将至,金达想起了詹天佑。各国建滦河大桥失败之后,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建造,他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滦河桥为单线铁路桥,全长670.6米,共17孔,自山海关端起为9孔30.5米上承钢桁梁、5孔61米下承钢桁梁、孔30.5米上承钢桁梁、2孔9.14米上承钢板梁。从1876年吴淞铁路修筑到1911年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国铁路共修筑桥梁6000余座,其中滦河桥是采用先进的气压沉箱建筑基础的第一桥。
京津铁路:京津铁路(津芦铁路)天津市到北京市西南郊芦沟桥,聘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担任铁路工程师。1895年建设,1897年6月通车。是中国最早的一条复线铁路。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朝朝廷议定修建天津到北京的铁路,路线改为从天津到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的起点芦沟桥,名为津芦铁路。任命当时在天津小站主持训练定武军的胡燏棻为督办。他向英国借款40万镑,作为修筑津芦铁路的资金,开创了借洋债修铁路的先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津芦路建成通车。1897年铁路从芦沟桥延伸到丰台,6月又延伸到永定门外马家堡。1903年延伸至内城前门外东南,称为正阳门东车站。后津芦铁路称为津京铁路,成为京奉铁路的一段。津芦铁路不仅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清政府推行"实政改革"的标志性一环。
萍醴铁路:1901年7月,詹天佑受清政府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委派,到萍乡协助美国铁路工程师李治、马克来修建株萍铁路的萍醴段。他在无图纸的情况下,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进行勘测和设计,并调集人马立即动工。詹天佑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不到3个月的时间,湘东大桥便铺上了钢轨。萍醴铁路全长38公里,是专为汉冶萍公司运输而修建的将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供给汉阳铁厂。 1902年11月,萍醴铁路竣工通车。
新易铁路:1902
年秋,直隶总督袁世凯任命詹天佑为新易铁路总工程师,责成他在6个月内完工,以免延误慈禧太后来年清明祭陵。这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京张铁路是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
中华工程师会: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一起成立中华工程师会,是工程师有团体组织之始,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中华工程师会的成立对展学术交流活动和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为,在当时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术研究的风气。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以及詹天佑自书履历、袁世凯抄给京张铁路修路人詹天佑的札文等仿真文件等。其中,京张铁路钢轨上镌刻的“I.P.K.R.1905”的痕迹还很清晰,I表示皇家、官方的意思;P指北京;K全拼为KALGAN,过去译为“喀拉干”(蒙古语),这是詹天佑之孙、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从京张铁路沿线捡到的,不远千里送归祖父的故乡。 《京张路工》图籍共183幅图片,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图片属于京张铁路修筑路段的实景、施工现场、轨道及铁路沿线的景点,还有几大铁路车站竣工的庆祝场面等。图籍中还出现了货车、马车、猪车、平车、碴车及煤车等六七种货车类型,说明百年前火车技术发展已相当成熟。
第三部分是集中展现詹天佑的爱国、敬业精神,好学尊师、真诚待人等崇高品德,以及詹天佑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追思;其中展出的1906年正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给当年留学美国照顾他幼年生活的诺索布校长夫人的英文信、詹天佑奖赏下属的函件、詹天佑关于当官的谈话、詹天佑发自肺腑的演说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等展品,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最精华展品。
展馆展品由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多年征集而来,部分由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提供,部分由詹天佑后人詹同济、北京铁路分局史志办、清代留美幼童梁赞勋后人等捐赠。詹天佑编修的家谱和珍藏的耶鲁大学同学录、詹天佑在广州的学生潘应祺的广东博学馆英文试卷及其在詹天佑逝世时书写的挽联、粤汉铁路股票等展品,是其他地区类似展馆所没有的珍品。
同一间展室里,还介绍了当地的民俗、老街、百年企业和广州的发展史......
西关:西关,明清时地处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由南海县县府直辖,位于今日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当时广州城西面的地区,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但当时非属广州城),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南海县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商贸中心。
“西关美食”甲天下: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美食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老西关牛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西关布拉肠等;其中,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酒家生产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广州之“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十三行位于南海县东面,南海县管辖广州城外西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使得沙面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有上百栋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在此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美食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老西关牛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西关布拉肠等;其中,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酒家生产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广州之“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十三行位于南海县东面,南海县管辖广州城外西面。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使得沙面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有上百栋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在此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尔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岭南画派发源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几十个“私伙局”,西关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等造型美观,巧夺天工。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关大屋是最具岭南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等造型美观,巧夺天工。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关大屋是最具岭南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文化名人:西关是近代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之一,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喻户晓的南海人(今荔湾区人)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和武打巨星李小龙亦坐落于西关地区。
![]()
荔枝湾:荔枝涌,全名荔枝湾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处著名景区。荔枝湾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为荔枝湾故址。新荔枝湾指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从清末起被称为新荔枝湾。如今的“荔枝湾”,多指后者。
![]()
荔湾自古以来商贸繁华发达,拥有清代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十三行、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吸引着八方俊杰、九州商贾,被誉为“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全区现有专业市场222个,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有31个,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有4个,涵盖18个商品类别,行业结构齐全。我区着力建设通讯器材、成衣、鞋业、茶叶、珠宝玉器、医药、童装、文化精品、家具建材和花卉观赏鱼“十大专业市场”,茶叶、鞋类、药材、花卉等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园区有18家茶叶市场,档口五千多家,商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站西鞋城园区汇聚了皮匠世家等众多知名品牌,已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辐射最广的鞋业鞋材市场,占据了广州鞋业市场的中心地位;清平中药材市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境外药材贸易的转口地,年成交额超过20亿元,约占国内中药材交易量的1/4。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是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年人流量过亿,有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皇上皇、平安大戏院等7家“老字号”,是广州“老字号”最集中的商业街;华林玉器街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已有经营玉器的玉器墟,现已形成一条蜚声中外、颇具特色的玉器珠宝专业街;广州美食园现有12家中华老字号和广州老字号。
![]()
![]()
![]()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荔枝湾:荔枝涌,全名荔枝湾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处著名景区。荔枝湾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为荔枝湾故址。新荔枝湾指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从清末起被称为新荔枝湾。如今的“荔枝湾”,多指后者。
荔湾自古以来商贸繁华发达,拥有清代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十三行、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吸引着八方俊杰、九州商贾,被誉为“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全区现有专业市场222个,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有31个,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有4个,涵盖18个商品类别,行业结构齐全。我区着力建设通讯器材、成衣、鞋业、茶叶、珠宝玉器、医药、童装、文化精品、家具建材和花卉观赏鱼“十大专业市场”,茶叶、鞋类、药材、花卉等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园区有18家茶叶市场,档口五千多家,商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站西鞋城园区汇聚了皮匠世家等众多知名品牌,已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辐射最广的鞋业鞋材市场,占据了广州鞋业市场的中心地位;清平中药材市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境外药材贸易的转口地,年成交额超过20亿元,约占国内中药材交易量的1/4。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是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年人流量过亿,有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皇上皇、平安大戏院等7家“老字号”,是广州“老字号”最集中的商业街;华林玉器街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已有经营玉器的玉器墟,现已形成一条蜚声中外、颇具特色的玉器珠宝专业街;广州美食园现有12家中华老字号和广州老字号。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京张铁路运营105年,2014年7月张市北站停止运营。其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华英工学词汇》等。
在保路运动发展过程中,詹天佑对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广州紧张,富者多逃香港,商办粤路公司人员,出现离散倾向,詹天佑的朋友亦劝他不要留住广州。他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宣布决心坚守岗位,任何人想走可以离开,但须把经办工作交待清楚。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开行。而邻近的广三铁路,因领导人员率先逃跑,铁路运输和财产损失重大。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华工程师会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东北地区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保护中国中东铁路的权利。回乡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詹天佑命湘鄂局报送长沙以南路线测量报告。詹天佑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受命代表中国出席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2月,往海参崴、哈尔滨赴会。会议中,日冒严寒赴会,夜研文书议案,惟恐主权受损,以崇高国际威望,与赴会中国代表共同努力取得了中东路沿线由我国驻军护路权,防止了列强以护路为名,武力夺取中东路;并争得了我国工程师在中东路的工作地位。因疲劳过度,心力交疲,旧日腹疾复发,不得已请假就医。1919年4月20日到汉口,21日入仁济医院,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临终遗嘱语不及私,向国家陈述三事:一、振奋发扬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并称,上述三事乃天佑未了之血忱,如得到国家采纳,则天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詹天佑逝世后,北京、汉口、广州、上海、天津各界举行公祭,远东铁路会议致哀。以邝孙谋为首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以丁士源为首的京绥铁路局同人会联合倡议,以及以颜德庆为首的汉粤川铁路湘鄂线工程局
500余人,联合呈请将詹天佑生平事迹,“藉没世之光荣,作后来之矜式” 。
![]()
![]()
詹天佑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成功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但同时,他还是一名礼敬妻子、关爱儿女亲属的模范一家之主,其治家之道一直被世人所称道。
詹天佑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成功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但同时,他还是一名礼敬妻子、关爱儿女亲属的模范一家之主,其治家之道一直被世人所称道。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破落茶商家庭。詹天佑从小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尤其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常用泥土捏成机器模型玩耍。一次,他背着父母把家里的自鸣钟偷偷拆开又装上了。父亲很喜欢儿子的好学要强,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在120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于同年夏回国。之后,他先后在福州、广州从事洋务工作,期间还参加了马尾海战。
1887年3月27日,26岁的詹天佑和19岁的谭菊珍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在澳门成婚了。夫妻感情很好,长女詹顺蓉于1888年1月17日出生了,之后,谭菊珍又连续为詹天佑生了2个女儿和5个儿子,一共5男3女,8个孩子。这8个孩子分别是:长女詹顺蓉、长子詹文珖、次子詹文琮、次女詹蕙颜(詹顺香)、三女詹蕙筠(詹顺带)、三子詹文耀、四子詹文祖、五子詹文裕。
一家人虽然颠沛流离,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詹天佑的8个子女都出生于不同的地方,他们分别出生于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五地。铁路修到哪,詹天佑夫妇就把家安在哪。北京水关长城附近的一处农房,夫妇俩当时就曾租住在那里。那是一户姓姬的人家,是很厚道的农民。他们很穷,詹天佑夫妇就给他们钱,让他们去买牛。后来那对夫妇还请詹天佑给他们新生的孩子起名。那处房子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样,依然能看到当年詹天佑简朴的书房,还有他和妻儿睡过的炕。
詹天佑看到夫人谭菊珍平时吃饭较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先已冷了,就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夫人专用。詹天佑的外侄女谭韫玉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谭菊珍常年有肺病,卧病在床,常常咯血,久治不愈,无法照料丈夫生活。有人巴结詹天佑,要给他找个小妾,被詹天佑坚决拒绝了,坚持细心地照料妻子,继续维持专一的爱情。
詹天佑的工资不低,每月有500多两银子,还有300多两其他的补贴,加起来一个月将近1000两银子(约今40万元)。其实,詹天佑生活的时代,纳妾风气浓厚,尤其是广东人爱好蓄妾。如广州大商人潘士成有50多个小妾,康有为有6个小妾,即使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大学者梁启超,在晚年也纳了小妾王桂荃(即夫人李惠仙丫鬟王来喜)。即使是“留学精英”的很多人,如严复、唐绍仪、马寅初等,也娶过小妾。詹天佑完全有条件、有理由纳妾,但他终生奉行一夫一妻主义。
因为夫人的名字中有个菊字,詹天佑特别爱养菊花,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闲暇,他用菊花把庭院装点得花团锦簇。每当铁路工程碰到难题时,他信步庭前,驻足菊花丛中,仿佛与花细语,以此排忧解闷。他爱菊花,只要是好品种,不管什么价,都要设法买到手。爱屋及乌,詹天佑对岳父谭伯羌也是恭敬得无以复加。
詹天佑认为男人必须敬爱妻子,不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忠于事业与朋友,他非常反感听到夫妻争吵、离婚这类事情,一旦听说谁家夫妻不睦,他总认为错在男人。在平时,他总是反复告诫部下要尊重爱护妻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京张铁路上,职工大多十分尊重妻子,家庭普遍和睦,夫妻吵口打架的事情很少发生。很多职工还是“妻管严”,个别职工家里不睦,小心翼翼地遮掩,生怕别人知道。上世纪初,一群来参观的学生发现了这种风气,大为感慨,都十分敬佩詹天佑对妇女的尊重。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为心脏病和疲劳过度逝世在汉口。他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意愿,移灵北京安葬。谭菊珍一向体弱,多年患肺病,詹天佑逝世时,她正卧病在汉口俄租界鄂豫哈街9号家里。迁居北京后,她于59岁(1926年)病逝,夫妇相差7岁,夫人后7年逝世,与詹天佑合葬于北京西郊。
詹天佑对儿女等亲属十分关心。他在托美国朋友布雷肯里奇教授邮寄科技图书的同时,还专门嘱咐其给自己的孩子们寄来最喜欢收藏的美国硬币。他送长子詹文珖、次子詹文琮到耶鲁大学留学。对长女詹顺蓉的婚事也十分关心,帮助她寻找也是铁路工程师的如意郎君王金职(香港大学工学博士),可惜长女在1914年因难产去世,给詹天佑夫妇极大的打击。其他儿女长大后都事业有成。尤其是二子詹文琮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18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投身铁路事业,人称“小詹天佑”。他曾任广东省粤汉铁路工务处处长、湘鄂粤全线粤汉铁路工务处副处长;抗战期间,在株洲至萍乡间抢修被日机炸毁的铁路,因劳累过度病逝。国民政府以詹文琮因公殉职通令褒奖。詹天佑热爱网球,在武汉自建的家居旁,建筑了一个网球场,有时会与儿女们打上一两局。
他对亲属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徇私情。1906年11月9日,他写信批评同在京张铁路工作的一位亲戚谭丽泉:“近今一月余,阁下办事常常耽误公事,不用心。不知所办之事可能认真与否?”有一回,詹天佑的内弟赌博,输了1000大洋。他知道后,十分生气,挥笔写下一纸:“内弟出丑,外兄概不负责!”
詹天佑言传身教,努力发扬奉献国家、勇于创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后人中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三子詹文耀、四子詹文祖均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五子詹文裕的长子詹同济毕业于北洋大学,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次子詹同(同渲)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著名的漫画家。
![]()
“八达长城耀中华”园林绿化小景:在詹天佑故居旁,精心设计了一个模拟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园林小景区。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的干线铁路。由于要穿越崇山峻岭,施工难度大,詹天佑一举修成,震惊中外,以完美的成功粉碎了一些不怀好意的外国人的冷嘲热讽,赢得了世界铁路业界的尊敬。在紧贴詹天佑故居旁修起这一小景,突现了詹天佑最著名的业绩。长城与京张铁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有能力自立于世界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文字和图片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1.25
